西方经典戏剧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读后报告
——西方经典喜剧赏析
设计学院李云芳0600110315
书名:《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亚
译者:朱生豪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眼中看到的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孤独多虑的忧郁的王子,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哈姆雷特》,全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莎翁最负盛名的剧本之一。其中以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展开,又通过复仇的故事中交织这爱恨情仇,传达出这样的主旨: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在艺术特色上,《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他是丹麦国王的儿子,同时也是“最忧郁的王子”,因为他所生活的丹麦王国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用哈姆雷特的话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长满了恶毒的芳草,是一所灵魂的大监狱,是一个把人变成鬼的地方,到处充斥着虚伪,阴暗,龌蹉,正义是被掩埋在历史沉渣底下那看不见的理念,英雄也只能是一个内心阴暗绝望的,快要变成幽灵的人。”
故事从他父王病逝开始,他的叔叔继承王位,他的母亲改嫁给了他的叔叔。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却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他叔叔害的经过!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一心想着复仇。但是证据和实力不足,哈姆雷特只好装疯卖傻,却刺伤了深爱着他的姑娘奥菲利亚的心!后来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王子安排他们演了一场戏,证实了克劳斯迪的罪行!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丹麦群龙无首,很快被敌国灭亡了......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哈姆雷特想到了死亡,但他立即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
戏剧的末尾是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雷欧提斯是莎士比亚在剧中引出的与哈姆雷特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行为全凭感性冲动的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斯迪:“他怎么死的?我不是可以捉弄的。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
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雷欧提斯则是堂吉柯德似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受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的约束,其所作为都是感性冲动使然。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堂吉柯德热烈理想;哈姆雷特总是在思考,堂吉柯德总是在行动;在哈姆雷特有了麻烦却不能做决定又是装疯又是演戏时,堂吉柯德骑着瘦马架着一杆长枪就跟风车开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是这两类人的一种,或是思考型的,或是行动型的,甚至在我们人格之中也是这两者的对立与统一体。
哈姆雷特受尽曲折和思索的折磨,在爆发后走向了灭亡,正所谓“一出哈姆雷特,道不尽的人生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