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尿激酶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临床体会

尿激酶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临床体会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rncsb ua e t ,C D ) c o i u d rl ma ma S H h h o
本组 患者引流术后当日症状即明显减轻 。经治疗后 2 9例
系属外 伤后 3 以上始 出现症 状 ,位 于硬 脑膜 与蛛 网膜 之 周 间,具 有包 膜 的血 肿,好发 于小儿及 老年人 ,占颅 内血 肿的 1 %【 目前公 认钻 孔引流术是首选的治疗 方法,笔者所在医 0 1 ] 。
完成 6个月随访者 1 ,血肿完 全消失者 1 ,占 8 .%, 9例 6例 42
少量积液者 3 ,占 1 . 例 58 %,无复发患者。
3 讨 论
11 一般 资料 .
本组患者男 1 8例,女 l 例 ; 1 年龄 4 - 9 6 7 岁,
慢性硬 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这 主要是 因为老年人骨
经验体会 Jn y niu 中 医 创 第9 ig a t i 国 学 新》 卷第1 总 2期)0 ' , h 《 1 第21 22 q 期( 1 ̄4
尿激酶辅 助钻孔 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2 例 临床体会 9
李恩① 崔丙周①
【 摘要 】 目的 : 探讨尿 激 酶辅 助钻 孔引流 术治 疗慢 性硬 膜 下血 肿 的体会 。 方法 : 回顾 性分 析笔 者所在 科 2 9例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治 疗
1 手术 方 法 . 4 本组 2 9例 均 在顶 结节 处 或根 据 C 、MR T I 既往有血多假说。 目前较为认可的学说认 为,慢性硬膜 下血 肿 包膜与硬脑膜粘 连部 分含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血管 内皮 细胞过度产生和分泌纤维蛋 白溶 酶激 活因子,导致血管壁脆 弱易于出血 。血 肿腔中不 断有 新鲜血液流 出,又释放 出更多 结果 在血肿最 厚处做 头皮直切 口,切 口一般长约 3 m,剥 .c 0 离骨膜后撑开器 撑开,颅钻钻孔后 ,双极 烧灼硬膜 ,后 “ 十” 字形切开硬 膜后可见 暗红色 或褐色黏稠血 陛液流 出,置 入硅 胶 引流管,深入长度 根据钻 孔位 置不 同调整 ,置管后反 复冲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术后并发症,探讨术中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减少手术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

结果:62例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其中17例(27.4%)术后早期出现少量颅内积气(2.0 cm 者8例;积血量100 ml者9例。

1.2手术方法采用局麻或加基础麻醉,术中吸氧及心电监护,根据CT或MRI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处为钻颅点(多位于顶结节或附近),绕骨孔处设计弧形切口4 cm,切口与骨孔错开。

患侧肩下及髋部垫枕,躯体向健侧倾斜45°,使颅骨钻孔处位于最高点,减少颈部扭曲。

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剥离显露颅骨,乳突牵开器撑开,骨钻钻孔,骨板较厚者可适当咬除少许外板,方便置管冲洗。

双极电灼硬脑膜后,先切开2 mm微孔,缓慢放出不凝血,喷射现象停止后“十”字切开硬膜,并电凝皱缩到骨孔边沿。

继之用8~12号柔软导尿管放入血肿腔内,当导尿管到达血肿边沿时,能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此时稍微退后一点,以免捅破血肿包膜,从各个方向进行生理盐水冲洗,水清后换方向,最后于血肿腔内前下方(额部)留置12号导尿管,引流管前端剪侧孔2~3个,自然放入血肿腔2~4 cm,从切口后方另戳孔引出固定。

血肿腔内注水排气后,明胶海绵封闭骨孔,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引流管接无菌密闭引流袋。

1.3术后处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尽量偏患侧,也可取头低足高位。

每天静脉补充生理盐水1500 ml以上,以促进脑组织膨胀,但需注意心功能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不用脱水剂。

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个别积血仍较多者,可予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2~4万U灌注协助治疗。

待颅内中线移位恢复,血肿腔显示薄层低密度影,引流量不多,即可拔除引流管。

一般术后2~5 d拔管。

术后1~3个月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血肿复发。

2结果62例术后均明显好转或痊愈。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显示为 T 1 像等信号或低信号 , T 2 像高信号。按多田 公式计算 , 血肿量 3 0 — 5 0 例, 5 O 一 8 0 例, 8 0 — 1 2 0 例。
1 . 4 手术方 法
下, 外侧裂池 、 脑底池或脑表面的蛛 网膜被撕裂后 , 脑 脊液 流 出 , 积 液形 成 , 单 边含 量 增 高 , 形 成压 力 梯 度差 , 包膜不断渗血 , 形成血肿 。
术后采用偏 向血肿侧头低脚高位, 禁用甘露醇 ,
加 大输 液量 ( 约2 0 0 0 — 3 0 0 0 m 1 ) , 以增 加 脑灌 注 压 , 鼓 励 多饮水 , 促进 塌 陷 的脑 组织 膨 出 , 使 用 钙通 道拮 抗
对于幕上 血肿大 于 3 0 m l 或幕 下血肿 大于 1 0 r n l ,
1 . 3 影像学 资料
3 . 1 发病机 制
慢 性硬 膜 下 血 肿是 颅 脑 损伤 的并 发症 之 一 , 约 占颅 脑损伤 的 1 . 1 6 ~ 1 0 % ̄ J , 高龄 患者好发 , 以往认 为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 , 由于包膜血管的血浆渗入 , 增加了囊 内渗透压 , 致血肿不断扩大。近期研究 , 其
引流管 , 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清亮 , 外 接 引流袋 , 间断缝 合切 口。
1 . 5 术后 处 理
出血和过度纤维蛋 白溶解促进出血,使血肿不断扩
大 。还 有一种 机理是 治疗过程 中, 由于大剂量及 长期
患者头低脚高位引流 ,并输 注约 2 0 0 0 — 3 0 0 0 m l 生理盐水 , 不使用甘露醇 , 鼓励患者 多饮水 , 使用脑
形成 机理 , 主要 有 以下几种学说 [ 2 1 : ( 1 ) 蛛 网膜 破 裂 学说 : 脑外 伤 后 , 由于 外力 作 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全封闭式钻孔引流术的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全封闭式钻孔引流术的治疗体会
侧血 肿 5 1例 ,双侧血 肿 1 1例 ;T 术后 残 留积 液量 较多 , C 拔管 后半 月 1 - 5 1 , 后 用 生 理 盐 水 3 m 0 1m ) 然 0l
表 现 为低 密 度 1 2例 ,等 密 度 1 血肿 复 发 ,再次 开颅血 肿 清除 , 4 去 反 复 冲洗并 等 量抽 出 ,避 免 了因
维普资讯
l4- 1

浙 江 剖 伤 外科 20 O 2年 4月 第 7卷 第 2 Z J J 期 H
经验 交 流 ・
பைடு நூலகம்
慢 性硬膜下血肿全封 闭式 钻孑 引流术 的治疗体会 L
王 俊 兴
钻 孔 引 流术 是 目前 治 疗 慢 性 涌 。 用小 弯钳夹 住带 有 35个 侧孔 其 方 法 简单 有 效 、 伤小 、 ~ 损 治愈 率 硬 膜下 血肿 ( S H) 首选 方法 l 的 1- 4号硅胶 引 流管 盲端 , CD 的 1 l , 21 向额 高 ,但 仍 有 较 多严 重 的并 发 症 发
障碍 1 2例 ,智能 障 碍和精 神 异 常 流 , 置 管 7 共 3根 , 术后 1 ~ 4小 时 6  ̄ 0 即可 出现较 剧 烈头 痛 , 22 0 7ml 容 5 例, 1 昏迷 伴一侧 瞳孔 散大 2例 。 全部 复查 头颅 C 。1例 8 T 6岁高龄 易 引 起 低颅 压 、颅 内出 血 等 并 发
后缘 连线 中点 处作 3 4 m 长直 切 5  ̄e 9例 均 一次 引 流 成功 ,引 出量 占 空气 自引流 管 或 硬 膜 切 口进 入 颅 口 , 孔 后 在 后缘 咬 一斜 槽 , 于 原血肿 量 9 %以上 。 钻 便 0 且无 继发颅 内 内的可 能 。 引流 管斜 向插入 及不 成角 固定 。 用 血肿 , 张力性气颅 , 脑脊液漏, 术后 3 .术后 定期 开 放 引 流 管或 抬 尖 刀 “ ” 形 切 开 蓝 色硬 脑 膜 , T字 切 癫痫 , 后感 染及 死亡 等并 发症 发 高引 流袋 , 控制 引流 速度 及 引流 术 可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目的总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后围手术期处理重点及经验,提高救治水平,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方法采用YL-1型碎吸针,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规范的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引流技术重点处治。

结果本组病例192例,血肿数215个,全部患者治愈,治愈率100% 。

结论术后围手术期正确、规范的处理技术是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环节。

标签: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术;引流术;围手术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是指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且伤后病程达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CSDH常發生于老人和小孩,男女之比为5:1,年发生率为(1~2)/10万[1]。

CSDH约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 ,在硬膜下血肿中占1/4左右,双侧血肿发生率14%左右[2]。

1999年11月~2012年12月我们收治CSDH 192例,全部采用YL-1型碎吸针行微创引流术,术后处理措施适当,效果显著,现将围手术期处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92例(男155例,女37例),年龄3~91岁,平均年龄53.6岁。

不同患者有不同程度头痛、眩晕、呕吐、肢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不同症状。

全部病例经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有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脑受压征像。

本组病例共计血肿数量215个,其中单侧血肿169例、双侧血肿23例。

1.2 手术方法依照CT检查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血肿最厚且避开脑膜中动脉、板障血管并有利于引流点为钻孔点,消毒、铺巾、局麻,选用2~2.5cm 规格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用电钻经选点直接经头皮钻入颅内,插入针芯将穿刺针刺入血肿腔,拔出针芯连接引流管让血肿腔内血性液缓慢流出,待血性液基本流尽后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血肿腔,穿刺针连接引流管、引流袋持续引流。

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随时复查CT ,依照影像情况对引流装置进行调整处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的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的体会
塞用医学宝 08 第 2 玉 20 4趁筻 j 期 9
慢 性硬 膜 下血 肿 钻孔 引流 治疗 的体会



李孝 生
要 目的 : 察 经钻 孔 引 流 治 疗慢 性 硬 膜 下 血肿 的 疗 效 。 方 法 : 顾 性 分 析 6 观 回 5例 慢 性 硬 膜 下血 肿 患 者 的
临床表现 、 病程 、 预后并且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经钻孔 引流手术的治疗效 果:结果 :5 术后临床症状 、 6例 体征均 有不
CD S H是 神 经 外 科 常 见 病 之 一 ,占颅 内 血肿 的 1%, 0 占硬 膜下 血肿 的 2 %。 发 于 老年人 , 5 好 绝大 多 数 都 有 轻微 外 伤史 31 发 病 原 因 患 病 原 因 与 以下 几 种 因 素 有 关 : . ( ) 膜 下 腔 为 硬脑 膜 和 蛛 网膜 之 间 的潜 在 腔 隙 , 1硬 正 常 仅有 少 量液 体起 润 滑 作 用 ,当某 种 原 因使 脑 脊 液 积 聚 于硬 膜 下 腔称 硬 膜 下 积 液 .多 由于 蛛 网膜 破 裂 所 致 。老 年人 由于 脑 萎缩 , 在 颅腔 内较 易 移 位 , 脑 可 导 致 蛛 网膜 撕 裂 . 成硬 膜 下 积液 当硬 膜下 腔 间 隔 形 逐 渐 增 大 时 , 于 硬膜 下 腔 内的桥 静 脉 逐 渐 被 拉长 , 位
层缝 合 切 I 并 固定 引 流 管 , 制 血 肿液 流 速 , 慢 释 2 t 控 缓 放血 肿 液 , 防止 颅 内 压骤 降 , 复 冲洗 至 无 絮状 物及 反 血凝块 引 出 , 直至 冲洗液 清亮 , 闭式 引流 4 8~7 2h 复 查头颅 C T根据 脑组 织 复位情 况拔 除引 流 管 术后 采
变细 。 可造 成 破 裂 出血 。 因其 破 裂前 已变 细 , 出血 故 不 多 。 同部 位 的 桥静 脉 可在 不 同时期 撕 裂 出血 , 不 这 样 多 次 少量 血 液进 人 硬 膜下 积 液 腔 内 即形 成 C D S H。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临床探讨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102.【收稿日期】 2011-01-24(本文编辑:郎威)鼻吸“三奇散”治咳嗽李赤坤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安化413522)【关键词】 三奇散; 咳嗽 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可单独论述为一种疾病。

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

笔者咳嗽日久,迁延难愈,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根据痰的性质及临床附随症状,将其分为“热痰嗽,寒痰嗽”。

笔者运用祖传“三奇散”及独特的用药方法,治疗咳嗽病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及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0岁,最大者15岁,最小者5岁,病程长的达2个月,短的达2周。

1.2 药物组成 1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虎耳草50g;2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鼠曲草50g。

1.3 方法 将药焙细为粉末,于无风处,置于无明火炉中烧,以筒吸烟且咽下,有痰出为佳,每次10~15min,每日2~3次。

1.4 辩证 根据临床痰的颜色、质、味及附随症状,可将痰总分为热痰、寒痰。

如患者咳逆上气连连不绝,痰黄而稠,咯吐不爽,干而粘,欲饮水,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此乃热痰嗽。

其病因乃先感受风热之邪,邪热犯肺、肺火清肃,或用药不当,闭门留寇延误病情,及风寒外邪入里郁而发热,热蒸津液,灼津为痰。

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用“三奇散”2号方疗效可。

若见患者单声咳嗽,咳声重浊、痰液清稀,而夹有泡沫,口不干,苔白腻,脉濡缓等症,此乃寒痰嗽。

其病因乃外感风寒之邪,肺为华盖,寒邪客肺,肺火宣降,或平时素体阳虚,或脾失健运,聚液成痰,痰雍遏阻肺气,治节无权,而成寒痰嗽,运用“三奇散”1号方效佳。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体会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体会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1-11-01T11:07:28.0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聂劲林肖晶[导读] CSDH有明显颅脑外伤史,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体征时,诊断并不困难。

聂劲林肖晶(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41300)【中图分类号】R6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300-02【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在颅脑损伤中并不少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颅脑CT扫描是最简单安全的诊断方法。

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治疗CSDH的最有效方法,本组60例,CSDH经行BHID治疗,痊愈58例,死亡2例,对CSDH病人应提高认识,视为急危症病人,采取急诊手术,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仍是提高CSDH愈后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尤以中老多见,是中老年一种可治愈性疾病[1]。

我科从2004年至2009年对CSDH 60例行钻孔引流术(BHID)均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46例,女14例,年龄48天至80岁,其中50岁以上51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32例,外伤距手术时间20天至5年。

2.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50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21例,智能障碍和精神异常38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1例。

3.头颅CT扫描: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双侧血肿21例,单侧血肿39例,均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治疗方法及预后60例采用钻孔引流术,52例在局麻下手术,3例意识障碍和1例28天患儿采用全麻手术,血肿最少30ml,最多250ml,术后引流量,最少50ml,最多300ml,引流一般2-3天拔管。

治愈58例,死亡2例,一例死于继发性颅内血肿,一例术前脑疝致呼吸衰竭,术后继发坠入性肺炎死亡。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70.2岁。

其中4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

58例均为幕上大脑凸面血肿。

其中有外伤史52例。

血肿量80-140 ml,平均90 ml,均为单侧血肿。

临床症状头晕及精神萎靡40例,轻偏瘫50例。

CT显示混杂密度40例,低密度12例,略高密度6例。

2 治疗与效果病人意识状态好,能配合手术者均采用局麻,否则采用全麻。

2000年前,血肿在120 ml以上者采用两处钻孔对口引流,2000年后均采用钻1个孔,血肿大者向不同方向放置两枚引流管,其中有6例术后血肿引流不畅曾用尿激酶注入血肿残腔。

58例均康复出院。

3 治疗体会3.1 血肿形成机理: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病,轻微的头部外伤即可导致桥静脉小血管的破裂出血。

由于老年人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大,小量出血不易停止,反而易形成较大血肿。

多数研究证明,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1]。

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

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3.2 根据血肿形成的机理,治疗上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系统治疗,争取维持理想血压,防止血肿再发。

手术钻孔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尽量清除血肿及血肿外侧壁碎片,消除凝血不利因素。

2000年以前对于血肿大者采用对口引流,2000年后以血肿最厚处钻孔,血肿较大者将钻孔稍扩大成槽形。

术中向血肿腔各方向冲洗干净后,经钻孔处前后分别放置引流管。

3.3 本组6例CT显示有稍高密度血肿,术后血肿有残留,予以尿激酶经引流口注入后,血肿均能从引流口引出。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标签: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继发性病变,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若能及时正确地治疗,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急性大量的血肿应急诊行开颅手术,但对于部分病例采用创伤较小的钻孔引流的方法也能获得好的疗效。

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科采用此法治疗了30例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0~68岁,平均45.7岁。

交通事故伤16例,砸伤7例,坠落伤3例,跌伤4例。

手术距受伤时间均为5 d~1周。

1.2临床表现轻度意识障碍12例,表现为嗜睡;成人病例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夜间难以睡眠;早期视乳头水肿10例,表现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反射阳性6例;术前GCS评分:13~15分19例,9~12分9例,6~8分2例。

1.3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经头颅CT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血肿部位:额部7例,颞部8例,顶部6例,顶枕部3例,骑跨横窦3例,后颅凹3例。

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幕上血肿量20~40 ml,幕下血肿量10~15 ml。

部分病例有线形骨折,18例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但未消失,中线结构稍移位,移位程度在5~8 mm之间,环池及四叠体池表现为缩小,但未消失。

1.4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以脱水治疗为基础,手术于入院后5~7 d,依CT 定位,以血肿中心为钻孔点,局麻+基础麻醉后做一直切口,长约2.5~3 cm,用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钻颅,根据需要可扩大骨孔直径至2.5 cm,吸除部分血肿减压,血肿液化较好者自动流出一部分,另行头皮切口将剪有侧孔的引流管经皮下潜行后置入血肿腔,关闭切口。

引流管外接引流袋引流,术后以无菌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2 万U溶解后经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2~4 h后放开,1次/d,为避免灌注液经头皮切口缘溢出,影响冲洗溶解效果,须紧密缝合切口。

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

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57期 227·临床监护·0 引言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在神经外科临床上有一定的常见性,罹患率在所有颅内血肿中约占10%[1],且发病人群以老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公认对治疗CSDH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配合一系列适当的护理指导,对手术效果的提升也具有辅助作用[2]。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尝试在CSDH手术患者中开展围术期优质护理指导,效果较满意,现详细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实验对象均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9~76岁,平均(64.3±5.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6d至4.3个月,平均(21.8±7.3)d。

入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划入两组,常规 组(n=5)、观察组(n=6),各项基线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满足研究对照条件。

1.2 方法常规组接受基础护理,包括入院介绍、完善术前检查、严密监测基础体征及对症干预等措施;观察组接受围术期优质护理指导,包括:①情绪开导。

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根据患者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讲述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同时在开导过程中引入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述相关疾病知识、手术流程、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等,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②引流管管理。

术后加强病房巡视,注意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以免打折、脱落及弯曲等;引流袋在更换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并确保导管的密闭性,以防发生逆行感染等[3]。

③营养护理。

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饮食卫生,每日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热量及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术后早期给予流质、清淡饮食,尽量少食多餐,并逐步过渡至普食。

④卧床护理。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维普资讯

现代护理 ・
28 6第 卷 1 0年 月 5第8 0 期
钻孔 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 下血肿 的护理体会
张 玉 莲
( 贵州 省余 庆县 人 民 医院 , 贵州 余 庆
5 40 ) 6 4 0
[ 要】 摘 目的 : 讨 钻孔 引流 手术 治疗 慢性 硬膜 下 血肿 的护 理要 点 及体 会 。 法 : 探 方 选取 本 院两 年来 的 4 例 患者 , 钻 0 在 孔 引流手 术治 疗 前 、 以及 术 后进 行 加强 支 持治 疗 . 针 对并 发 症对 症 处 理 。结果 :0例 患 者 中 . 1例 患者 因严 中 并 4 除
生 命 体征 均 由监 护仪 严密 观察 记 录 : 时 C 随 T复查 ; 脑外 伤 对 患者 每 05小 时 观察 一 次 瞳孔 : 引流 期 间对 颅 内压 的监 测 . 在
等l l l 。下面 就术 前 、 中、 后护 理分 述如 下 。 术 术
31术 前 护 理 .
为 主者 1 0例 . 心 、 吐 为主 者 8例 , 昏迷为 主 者 1例 ( 恶 呕 以 多 脏 器衰竭 ) 其他 表现 为 主者 4例 。全部 病例 均行 头 颅 C , T检 查 以确诊 , 肿量 为 3 ~ 5 l单 侧 2 血 0 10 m , 1例 , 侧 5例 , 双 中线 结构 1 。 4例
重 硬 膜 下 血 肿 并 伴 有 重 度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死 亡 外 , 余 全 部 治 愈 。 论 : 前 正 确 评 估 以 及 术 后 的 正 确 护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 于 硬 其 结 术
膜 下 血肿 患者 的痊 愈起 着关 键作 用 , 临床 中对 于 患者 早 日康复 有 着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 在 【 关键 词1 性硬 膜 下血 肿 ; 孔 引流术 : 慢 钻 护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
2 结果
报道[L 血 〕 肿要将硬膜自 颅骨上剥离至少需要 3 9的力量。 5
根据发病的病程 可分为急性 、 亚急 性、 慢性 三个病程 。硬膜 外血肿产生的原因有 颅脑外伤 ; 开颅术 后 ;而慢 性硬膜 下血 肿钻孔引流术 后出现对 侧硬 膜外 血肿 则很 少见 ; 原因 可能
有:颅内压短期内降低过快凤 习(如引流冲洗慢性硬膜下血
1
男1 例, 6 例, 5 女 年龄 36 ~ 8 岁, 0 平均 3 一 岁; 1 例 7 0 5 4 有 头外伤史( 伤因有撞击 伤 8 例, 摔伤 2 例 , 砸伤 2 例, 力 暴 力度轻微, 外伤后出现临床症状 l o d ~ 3 个月 , 平均 SO d 。7 ) 例原因不明; 临床表 现为头痛 、 头晕 、 头沉 、 恶心呕吐 、 行走 不 稳、 偏瘫 、 痴呆( 进行性加重 ) ;头部 CT 均发现颅 骨内板下 有 新 月形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影 取拟锥点在积血/ 积液的前部 和后部两处 , 常规锥颅 , 有 落空感时停止, 持脑 穿针 进入锥 孔 , 有酱 油色或黄 褐色积 液 溢出时, 穿针 内插 入剪 有 1 一 个侧孔 的硅胶 管, 出脑 穿 脑 3 退 针, 将硅胶 管缝合 固定于 头皮上 待前后两 孔都置 入引流 管 后, 从前边 孔用 生理盐水 冲洗血 肿腔 , 后边 孔流 出液清淡 为 止 前孔 引流管接带 调节控 制器 的输液 器和生理盐 水瓶 , 后 孔 ( 位置稍低 ) 的硅胶 管接调节控制器的引流管和无菌瓶 , 调 节速度缓慢冲洗引流积血 , 床治疗 1 一 d , 3 天复查 头 卧 3 第 颅 CT 见脑压迫 解除 , 血肿 部位 积液 量明显 减少 , 原 脑沟 出 现, 但有 4 例 出现对侧颅 骨内板下梭形高密 度灶 , 诊断为 : 硬 膜 外血 肿, 2 例 的最达 到了 4 m , 有 0 l 须乎术清除血肿 。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8例临床体会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8例临床体会

C S D H方法 简单 , 疗效 可靠 , 是 当前 C S D H
治疗的首选 方法 。本组均 采用 钻孔 血肿 引流法 。C S D H一 般病程 较长 , 脑 受压 时 间长 , 脑组 织膨 起是个 缓慢 的过 程 , 引 流 时间 以 3— 6天为 宜 , 否则时 间过 长可增 加颅 内感 染 的机会 。术 后 3~6天复 查 C T , 血肿大 部 分清 除 , 血 肿 区 为低 密度 , 中线结构 已基本复位 ,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 失即可拔除引流管 。
如 果 血 肿 腔 内有 固 态 凝 血 块 或 有 新 鲜 出 f f Ⅱ 时, 应 采 用 开 窗 及 开 颅 手 术 。脑 塌 陷严
女2 0例 , 平均 年龄 6 8岁 。有 明确头外伤 史3 9例 ( 5 8 . 8 . %) , 无 明确 头 部外 伤 史 2 5例 ( 3 6 .7 . %) ,非 外 伤 性 4 例 ( 0 . 0 5 . %) 。均 行 头颅 C T扫 描 , 单 侧 m 肿6 2例 , 双侧血肿 6例 , 均有不 同程 度 的 侧脑室 受 压变 形 。症 状 与体 征 , 头痛 5 8 例, 其中1 2例 伴有 呕 吐 , 6 5例 伴有 一 侧 肢体无力 。精 神 或意 识 障碍者 3例 。病
厚, 脑 萎 缩 弹性 差 , 脑实质膨起困难 , 且 术
所 有 患 者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行 手 术 治
慢性 硬 膜 下 血肿 ( C S D H) 是 临床 常 见疾病 , 占颅 内血肿 的 1 0 %, 占硬膜 下血
肿2 5 %…, 老 年人 C S D H 的 发 病 率 远 高
沦著 ・ 临』 未沦坛
c H i N E s E c o M M U N l T Y D 0 C T 0 R S

单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

单孔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
碎裂 , 脾 门撕 裂 或 有 大 量 失 活 组 织 , 需 果 断 地 迅 速 实 行 全
阳性发现 , 容易 延迟 诊 断和 治疗 。应仔 细询 问病 史 , 对 左
胸部 、 背部和腹部 外 伤 的患者 , 尤 其 是 伴 有 左 侧 肋 骨 骨 折
患者 , 应严 密观 察 , 嘱患 者绝 对 卧床 , 避 免用 力屏 气 活动 , 对D R S的发生要有 高度 的警惕 性 。诊 断性腹 腔穿 刺是 一
术 疗 法 临床 有 效率 高 和 无 1例 死 亡 病 例 发 生 , 在 手 术 中切
口创 伤 比较小 , 单孔钻 孔外 引流 术治疗 的术后并 发症 发生
率低 。现将 具体如果总结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资料
流术治疗 , 对4 5例 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观察 临床 效果。结果 : 经过单孔钻孔 外 引流 术的治疗 , 4 5例 患者均治愈。患者的并发症统计 结果显示 , 4 5例 患者中有 1例术后 出现 了硬膜 下积液 , 有 1 例 血肿 引流 治疗后 有轻微 的复发情况 , 1 例 出现癫 痫的症状。但 经过及 时的处理 , 术后并发 症都得 到 改善 。结论 : 单孔钻 孔 外引流
随着社会 的进 步和人们 生活水 平的提 高 , 疾病 的发生 呈多样化 和多发 性趋 势发 展 。慢 性硬 膜 下血 肿 的患者 越 来越多 。如果不及 时治疗 , 可能 引发颅 内压升 高 以及 脑疝 等导致患者死 亡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 患者 如果 不给 予恰 当 的临床治疗 , 很少 会 出现 自愈 情况 , 目前公 认 最有 效 的方 法是手术 治疗 。我 院就 单孔 钻 孔外 引流 术治 疗慢 性 硬膜 下血肿 的临床疗效 展开研究 分析 , 观察 到单孔 钻孔外 引流

微创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

微创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

脆性增加、弹性降低,并形成动脉瘤。

当血压突然升高后,动脉瘤破裂,导致出血。

进而形成颅内压增高、呼吸障碍、脉搏减慢等症状及体征。

须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以有效改善预后。

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4]。

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术野宽阔,有利于清除血肿、严密止血和调节颅内压[5]。

但创伤大,易造成脑组织和神经的损伤,而且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不利于康复。

局麻下微创钻孔引流术通过增加抽吸次数和注射尿激酶液化血肿,以促进引流及提升血肿清除率。

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其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程度小、使用麻醉药物剂量低、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可在保障较高血肿清除率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脑组织,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出血率较低[6-7]。

我们的研究显示,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显著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尤其适用于手术、麻醉风险较大的高龄患者。

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对血肿位置较特殊而无法满足穿刺条件的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视野更好,优势更明显。

因此,选择手术方式时应依据出血部位、量、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患者的年龄、并存疾病,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指征。

对于血肿量大,短时间陷入昏迷、已经发生脑疝的患者,应首选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此外,在微创钻孔引流术过程中要规范操作,严禁粗暴抽吸,并将负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以预防再出血,保证手术效果。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属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尚短,欠缺远期效果比较,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今后需大样本、前瞻性和长期随访进行深入研究,为提升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4 参考文献[1] 金传兵,王贵春,李亚东.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7,38(4):471-473.[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3] 汪奇柏,郑超,何建国,等.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危因素调查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2):50-53.[4] 邵鸿飞,杨维明,曹英肖,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1-43.[5] 裴云龙,王宏利.神经内镜微创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4):37-42.[6] 罗会选,相毅.颅脑钻孔引流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3):156-159.[7] 王朝平,吴杰,周敏.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494-4495.(收稿 2019-12-02)微创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曹伟河南渑池县人民医院 渑池 472400 【摘要】 目的 总结微创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治疗效果。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目的探究钻孔引流法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50例均采取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治疗的病例。

结果手术后,患者经复查,CT显示颅内血肿明显好转,其临床反应显著改善或者消失,手术后4个月进行复查,2例重新出现血肿,疗效满意。

结论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中,钻孔引流术是较为优良的方法,而且于基层医院中也容易进行推广。

标签: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在脑部受损所造成并发症之中,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其患者大多数是老年群体,经过研究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常出现在额叶、顶叶,临床病症多为头疼,颅腔内压强增大而导致呕吐,少部分病人会呈现呆滞症状,极少部分患者呈现偏瘫等神经系统病症。

今以2014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所治疗的50例初次入院病例,通过对照钻孔引流法和常规药物疗法得出前者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所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入院病例50例,男24例,女26例。

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6.2岁。

其中46例有颅部受损史,4例没有明显的受损历史。

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2±1.53)岁。

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8±1.45)岁。

所有组别对于其身体素质、患病历史、以及血肿程度、血肿出现位置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两组对象总体来看,语言表达含糊18例、走路不稳定16例、意识有碍7例、记忆下降4例、眩晕5例。

1.3 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经过确诊,患者暂时意识清醒,没有心血管疾病。

排除标准:本人不愿配合,亲属反对,或者患有重度基础疾病。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肿完全引流130例,39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方法简单、安全和疗效可靠的优点,如果血肿腔少量出血或引流管栓塞时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溶栓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多见于老年人。

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132例采用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2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38~84岁,平均56岁。

其中30~60岁41例,60~84岁9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36例,96例病因不详。

全部病例入院前经ct 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32例,呕吐99例,智力迟钝65例,复视22例,失语31例,一侧肢体无力45例,视力减退29例,偏瘫38例,精神障碍6例。

1.3 手术方法 126例局麻,6例因精神障碍不合作行全麻。

根据影像学表现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作头皮直切口,长约3cm,颅骨钻孔,硬脑膜悬吊电凝后十字切开,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将14号导尿管软柔置入血肿腔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

检查无活动出血后,将前端剪有2~3个侧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硅胶管末端在头皮下潜行2~3cm另口出头皮,将颅骨孔置于最高位,用适量生理盐水填充血肿腔,无气体溢出后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1)术后当天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补液量3000~3500ml,生理盐水2000~2500ml;(2)术后第1天后尽量下床活动;(3)引流管放置3~4天,一般不超过7天。

2 结果
颅骨钻孔引流治疗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完全治愈,无死亡病例,29例出现并发症,5例血肿腔少量出血,2例同侧硬膜外血肿,4例对侧硬膜外血肿,18例脑组织膨胀不满意,经处理预后良好。

18例脑组织膨胀不满意,经ct随诊3年,16例血肿腔消失,2例血肿腔缩小,患者生存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