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主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讨论了养生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析庄子著作中的相关原文,以了解他对于养生的主张。

首先,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生命和知识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的广度却是无限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养生水平。

其次,庄子提到“若要无舜、无禹之事,便无足称者矣。

”这句话中的舜和禹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被认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想要达到舜和禹那样的境界,就必须做到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去刻意追求名利,而是要追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庄子还提到了“飞龙在天,鳞爪飞扬;麟凤集于毫末,非吾之所及也。

”通过这句话,他告诫人们不要贪图虚名和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

庄子同时强调了养生的具体实践方法。

他说:“逍遥游是养生之道。

”这句话中的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方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

总而言之,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知识的广度,放下功利心,远离名利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并通过逍遥游的方式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观念在庄子的时代就已经被提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养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以上是对庄子中的养生主原文的解析和说明。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获得身心健康的幸福。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庄子 ·逍遥游》)般气息,培养每日精进之精 全的形体,更重要的是扩大自己的精神空间、拓展自
j8
----------------------- Page 2-----------------------
文学漫谈
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大干世界五光十色,人们面 (“缘督以为经”) ,只有采用如此隐士修养之方
对着金钱、权力、名誉、声色、犬马等诸多诱惑,正 式才能真正 “保全生,养天年”。
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 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其实是充满悲剧意
----------------------- Page 1-----------------------
巾外文艺 ‰
辨析 《庄子 ·养生主》的养生观
张郑波
摘要:庄子在 《养生主》中借用了一连串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养生之道,核心观点是 缘‘‘督以为经”,标准是 “保
“缘督以为经”,那又该如何理解这五个字呢?郭象 也就吻合养生之道了。
日: “顺中以为常也。” 成玄英疏日: “缘,顺 (二)养神与形
也。督,中也。经,常也。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 庄子借 “泽雉逍遥 自在”来说明 “养神”乃养生
忘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逍遥自得。养神的要领在

、 养生之道
于 “蓄神”,即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保持宁静的心
在 《养生主》中庄子谈到 “秦失吊老聃”一事: (二)养生观是一种精神素养和生活理念
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养生之道,其实应该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
种和谐、恬淡、无限及 自然的境界。在陈鼓应看来, 意》)。
“庄子的 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自由 庄子在 《达生》篇中,表达了 “形全精复”的理

庄子·内篇·养生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庄子·内篇·养生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D.族庖月更刀,折也。

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参考答案】1.D2.B3.B【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庄子养生主共享资料

庄子养生主共享资料

原典导读四:
泽雉(泽中之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不蕲(期)畜乎樊中。(樊中鸡)神虽 王(盛旺),不善(不乐)也(指神态 虽盛旺,可是被人豢养,故不善。 )。 解析: 养生之法在追求自由,不要被名利之樊 所牢笼, 不必受“困身丧志”之累,不 为名位,自适处之,正是向往精神自由 的境界厨工名丁,或指厨工)为文惠君(梁惠王) 解牛(分解牛肢体,牛是现实人间),手之所触 (接触),肩之所倚(靠),足之所履(踩踏), 膝之所踦(倚,用膝顶住;指己身面对现实世界, 如身体、情感、知识、意志时,全力以赴),砉 (音“划”)然(骨肉相离声)响然,奏(进)刀 (挥刀)騞(音“或”,一声)然(同砉,轻松愉 快心情优美),莫不中音(合于音乐旋律),合于 桑林(汤乐名)之舞(用桑林曲伴奏的舞蹈),乃 中经首(尧乐)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 (赞叹声),善哉!技盖(盍,何也)至此乎?”
解析:
1. 庄子这里所谈到无涯之知,可能是指外在的知识, 而他的原意更可能是指心智而言。“缘督以为经”, 指的是人应否定传统礼教的束缚,顺着自然之道作 为养生的根本原理。此为本篇的总纲。
2. 庄子虽有反对知的言论,但那所反对的是世俗小 知;因世俗小知只是适应时事的口耳之学,世俗小 知多属感觉之知,此类知只会开扩欲求;智巧之知 为起争端,小知只是片面的知识,往往偏执一端。
庄子养生主篇,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中提出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等三个纲领,二至四段是“庖丁解牛”、“右师之 介”、“泽雉之善”等三个比喻,分别与首段中的 三个纲领,作为印证,第五段则是“薪尽火传”的 结语。
阐明不应逐物伤生之理
首段概括要旨; 次段为一比喻,言养生之道,在顺应自然之法则; 三、四、五段,分别言养生之要,为乐天安命、 顺应自然、哀乐不入。 末言形体虽然有限,精神可垂不朽,为一篇之结。

庄子养生主经典句子

庄子养生主经典句子

庄子养生主经典句子以下是 9 条庄子养生主经典句子及例子: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例子:哎呀,咱们的人生是有限的呀,但知识却是无边无际的呢!就像我想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那怎么可能一下子全了解完,这真是太让人感叹啦!2.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例子:你看哈,用很薄的刀刃进入有缝隙的地方,那还不是轻轻松松、游刃有余嘛!这就好像我在一堆杂物里找我想要的小物件,熟悉了不就很快能找到了嘛!3.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例子:做好事别老想着马上出名,做坏事可别让马上被抓呀!就如同咱平时默默帮助别人,可别四处宣扬,这不才是真的善嘛!4.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例子:沿着自然的中正之道作为准则,不就能保护自己、保全生命、奉养父母、尽享天年嘛!就好像我们走路沿着直直的路走,才不容易摔倒呀!5.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例子:那庖丁解牛的技术啊,简直都到了一种道的境界了呢!就跟我学画画,一开始画得歪七扭八,后来越来越厉害,感觉都有点门道了呢!6.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例子:能安于时运顺应自然,悲伤和欢乐都不能进入内心呀!这不就跟那些不管遇到啥事儿都很淡定的人一样嘛,真是厉害呀!7.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例子:那野外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喝到一口水,但也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呀!就像我们虽然辛苦工作,但也不想被束缚住自由呀!8.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例子:脂膏作为烛薪有燃尽的时候,但火种却可以传续下去,无穷无尽呢!就好比我们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永远不会消失,多奇妙呀!9.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例子:不因为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去辅助天然呀!就好像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咱不能随便去破坏,对吧?我的观点是:庄子的这些养生主经典句子真的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呀!。

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养生主原文及译文》《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的首篇,是一篇关于养生的经典文献。

其主要阐述了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养生之道,强调要把握好度,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养生主》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养生主》的原文如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乐生,无留意,是谓全生。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吾安得夫忘于物内之游者!”**译文**《养生主》的译文如下:“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已经知道危险还去追求知识,就更加危险了。

做好人,乐于享受生活,不要分心,这就是保全生命。

”“做好事不要贪图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法律。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亲人,可以尽享天年。

”“有个厨师叫庖丁给文惠君宰牛,他的动作非常熟练,发出的声音像音乐。

他的动作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声音符合《经首》乐章的旋律。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风险的;我怎能找到那种忘记物我两忘的境界呢!”以上就是《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原文及译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处世态度和养生之道,即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要贪图名利和物欲,这样才能真正地保全生命,享受生活。

庄子·养生主》

庄子·养生主》

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雉(zhபைடு நூலகம் ):雉鸟,俗称野鸡。 蕲(qí ):祈求,希望。 樊:笼。
• 善用寓言,說理清楚
庄子在文章中,善以生動的寓言來說理; 這篇便用庖丁解牛一寓言,來說明養生的 道理,而深入而淺出的說明,使人更易於 明白,及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給文章增添 趣味
• 善用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
《庄子· 内篇.养生主》
关于庄子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 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 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 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思考难题
1. “为善”与“为恶”在此是针对养生而言。 若是按照一般说法,则庄子岂有教人为恶 之理?
2.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此句 是否表示庄子在批评老子?
疑难字句
• 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
• 踦(yǐ):用膝抵住 • 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 • 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 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 軱(gū):大骨。 • 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 • • •
•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 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 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 滞。
艺术特点
• 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哲理美
这一哲理美的追求,不是作纯理论思辨, 乃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感强烈的故事、 画面体现出来。以庖丁解牛的经历和经验 来说明抽象的养生之道;以具体的解牛姿 态来表达悟道的快乐。

庄子养生主ppt课件管理

庄子养生主ppt课件管理

如何将庄子养生观念融入现代生活
规律作息
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助于 调整身体状态。
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有 助于身体健康。
调整心态
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调整心 态,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平 气和。
饮食健康
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搭配营养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等 不良习惯。
庄子养生主的重要性
庄子养生主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科 学的养生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提 高生活质量。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
庄子养生的实践方法包括心理调节、饮食调节、运动调节等多个方面,每种方 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庄子养生的应用价值
庄子养生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 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生活的压力与健康问题
01
02
03
工作压力
现代人普遍面临工作压力 ,长时间的工作和紧张的 工作环境对身心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
家庭压力
家庭责任和家庭关系的处 理也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 压力来源,可能引发身体 和心理问题。
社会压力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社交圈 子的扩大也带来了诸多社 会压力,如攀比、羡慕等 ,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庄子养生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缓解压力
01
通过庄子养生的方法,如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等,可以帮助现
代人缓解各种压力。
提高生活质量
02
庄子养生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通过其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
量、增强免疫力、提高精神状态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文化
03

养生主的四个寓言故事

养生主的四个寓言故事

养生主的四个寓言故事本文介绍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四个寓言故事,包括“庖丁解牛”、“庄周梦蝶”、“荅子喻蟹”和“子綦隐机”,并分析了这些故事的寓意和养生智慧。

一、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养生主》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用一把锋利的刀为文惠君解剖了一头牛。

庖丁的刀法熟练,解剖过程非常利落,就像是在跳舞一样。

文惠君惊叹庖丁的技艺,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庖丁回答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循自然的规律,顺着牛身体的纹理和结构进行解剖,而不是违背牛的本性。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养生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某种标准。

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去做事情,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庄周梦蝶庄周梦蝶是《养生主》中的另一个著名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在花园里飞翔。

他非常享受这种自由的感觉,但突然间他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于是他思考起人和物的本质区别。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放下自我意识,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律。

三、荅子喻蟹荅子喻蟹是《养生主》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荅子与别人讨论如何养蟹。

荅子认为,养蟹的关键在于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是把它们关在池塘里。

他主张把蟹放在大海里,让它们自己去寻找食物,这样才能真正地养好蟹。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养生的关键在于自由自在。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给它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把它们束缚在固定的模式里。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庄子导读PPT养生主课件

庄子导读PPT养生主课件

技(枝)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ǔ)乎!良庖岁 更刀,割也( 割牛);族庖月更刀,折(斫)也( 砍牛);今 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 于硎( 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 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 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huò) 然已解,如土委地【,牛不知其死也】。提 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拭)刀而 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
● 强调“道”赋予了解牛和庖丁的特殊品质。 “道”使得解牛成了自由的劳动,成了艺术,
成了美的创造,成了目的,从而使庖丁进入 了化境,成了自由的人。
王蒙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入一种‘化 境’。进入‘化境’,就进入了人生的自由 王国,即达到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也许很难, 但一样东西学好了,做好了,就入了‘化境 ’。只要肯琢磨,肯实践,就能入‘化境’。 ”
“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
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 指谁?)也,而今非
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
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
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
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
三、 文章的亮点
●“三生命说”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生命 的内涵。
●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人物: 庖丁的依乎天理、游刃有余令人佩服; 右师的超越名刑、神情自若让人淡定; 老聃的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使人震撼。
四、 对养生的启示
⑴ 理解生命的内涵:
横向: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 纵向:前世、今世、来世

庄子·养生主

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①《庄子》本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

全篇可分为四节,首节开宗明义,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总纲,指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境况,在这种境况下,当顺任自然之理。

第二节,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正面阐明文章宗旨。

第三节,用右师不善养生和泽雉不蕲樊中的寓言,从正反两面阐明宗旨。

末节用老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寓言,进一步阐明宗旨。

最后以“薪尽火传”之喻总结前文,收结全篇。

全文结构明晰,巧设比喻,妙意环生。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

以有涯随④无涯,殆⑤已⑥,已⑦而为⑧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⑨督⑩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_之会+。

文惠君曰:“譆1!善哉!技盖2至此乎?”庖丁释3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4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5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6,批7大郤8,导9大窾0,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Q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W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注释】① 选自《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② [涯]边,际。

③ [知]同“智”,智慧,智识。

④ [随]追逐,追求。

⑤ [殆]通“怠”,困乏,疲惫。

⑥ [已]通“矣”。

⑦ [已]指示代词,此。

⑧ [为(wéi)]做,此处引申为追求。

⑨ [缘]循,顺。

⑩ [督]督脉。

! [经]义理,法则。

@[生(xìng)]同“性”,本性,天性。

#[庖(páo)]厨师。

$[文惠君]即魏惠王,魏国都大梁,故常称梁惠王。

姬姓,魏氏,名罃(Yīng)。

%[解]分解牛的肢体。

^[踦(yǐ)]抵住,用力顶住。

&[砉(huā)然]皮骨相离声。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1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

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2《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

“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

”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

‘为善’,谓‘善养生’。

为‘恶’,谓‘不善养生’。

‘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选自《庄子》中的《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为世代人民所传颂,它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

给大家了养生主读后感,仅供参考。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

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表达。

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沉着。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防止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哀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顺其自然,那么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

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周·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 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并理解庖丁给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 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 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道家看儒家
以道家的立场来看,儒家所调的道德规 条,礼制规范,这皆是人为的标准,束 缚人的本性,而且大大违反了自然。人 唯有返回自然本性,自然各得其所。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
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
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 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奋斗目标 成长阶段 解牛经验 解牛态度
道(自然规律)
三个阶段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 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 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 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大学语文《庄子》(PPT课件)

大学语文《庄子》(PPT课件)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 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一)庄子的“道”
(二)庄子的相对论 (三)《庄子》的社会观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 主 —— 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 “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 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 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 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补充资料
《庄子· 养生主》全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 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 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得养生焉。”(略)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 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 “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 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 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 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 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 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 即出自本篇。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人的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常说的身和心。

那么,人生一世,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且看庄子的《养生主》。

读庄子的文章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就篇论篇,而应该把句放入段、把段放入篇、把篇放入整部《庄子》来读,否则就会读不懂、歪读、误读,就是断章取义,这是读庄子的难处。

第二,不能无限拔高甚至神化庄子,不管他说什么,都硬要往现代社会的核心思想上靠。

下面就用这两个原则来解读《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养生的主旨、要领”。

《养生主》所讲的养生是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是指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后世道教的练功、延寿、修仙,是理解偏了庄子的思想。

尽管这类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但庄子称他们为“益寿者也”、“彭祖之流”、“神仙家流也”,对他们不大以为然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第一段:主旨和总纲。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开门见山,揭出主旨和文章的总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痛苦而必败;养生的要领在于“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不困于外物。

总括起来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这一段又分为两部分,到“殆而已矣”为止,讲的是“生命和求知”,后半段讲的是“身、心、精神、生死”。

“求知”是“认识论”问题,《齐物论》对此作了集中论述。

“求知”是生命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全文起首,紧承《齐物论》的文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第一部分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这是字面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

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

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

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

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是为“名”而“善”。

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

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

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

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

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

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

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

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

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

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良庖”是用刀割肉,“族庖”是用刀砍骨头,当然了这样做显然是劳民伤财,况且效果不佳。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他是以“无厚入有间”,用薄的刀插入有间隙的骨骼,那么刀的回旋与运转自然有余地。

最后一段列举了两个例子论证。

第一个说的是右师这个人天生只有一只脚。

庄子到底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表达什么呢?这里有当时的背景,右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有一只脚干了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因此,尚需要查阅资料。

第二的一个例子是说“稚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东西,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它却不愿被关在笼子里“丰衣足食”。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很多方面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直接的是,过了几千年的今天,科学上已经证实了,人类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自然,否则适得其反。

再比如教育,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良好成长,或是娇宠,或是让孩子承受很的压力,结果是事与愿违。

再如,一些人表面上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却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不是以广阔的心胸给别人最大的谅解,而是处处束缚,却还冠以“为你好”的名声,因此,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等等事例,不可盛举。

老子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不应当因为自然的生死而悲伤,从侧面论证人的行为应当合乎自然。

文章举例说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走了。

老子的弟子就觉得奇怪,就问秦失,你是不是老师的朋友,然后秦失就说一番极富哲理性的话。

这里其实庄子是借秦失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庄子的这种理论,给人的感觉是确有哲理性,而同时又觉得庄子其人冷酷无情。

庄子真的是冷酷无情吗?不是,庄子其实还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如果真的是无情,那么秦失也就不用去吊丧了,死了就死了嘛。

秦失大哭三声,这里写的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吗?不是。

道家讲求的本质,而非外在,在这点上与儒家是有矛盾的,所以作为老子朋友的秦失就不可能注重礼仪,他是真的悲伤,发自内心的,而作为超凡脱俗的人是不会受滞于外物,他们做事合乎自然。

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是秉承自然而生,想逃离自然的法则。

人希望长生不老,执着于物的贪恋,所以就产生了悲伤。

而如果人们遵从自然,合乎自然,那么就会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不过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存在,人们也就不会因为这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悲伤。

就像当人还处于孩童时期的时候,混沌纯真,身无牵挂,不累于功名利禄,所以并没有什么烦恼。

而当一天天的在社会中成长,渐渐的收获了名利,而却又累于名利,患得患失。

身体不过需要一个狭小的空间却希望得到天下,食物不过填饱肚子却无端的加上修饰。

因此,当明白了自然所赋予的天性,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就没有了哀伤和欢乐。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薪的燃烧是有尽的,而火种的传递是无限的。

最后一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讲的遵从自然,而仅仅这一句话说的运用自然。

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论证遵从自然,而仅仅是一句话来说运用。

因为庄子认为运用即是更好的遵从,更深刻的对自然的认识,与其说是运用不如说是遵从。

比如庖丁解牛,“所见全牛”是表面肤浅外在的要将牛解开;“非全牛”是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看到的是牛的骨骼经脉;“神遇不以目视”的时候则就更上一层楼,抛弃了物质形态的偏见,仅仅是“以无厚入有间”。

只有承认了水往地处流才有了水泵的发明;只有承认了重力的存在才有了航天飞机。

运用自然不是跟自然较劲,否则就只能图悲伤而已。

对于这篇文章,实际上他所论述的真理跟马克思哲学,佛家思想等有相通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并不一定是非要读庄子才有庄子的思想,也不是只有读马克思哲学才知道实事求是。

不管是以那种方式的语言出现,是小说还是论文,是汉语还是英语,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然以致运用自然,书籍不过是作为一种让人们认识深刻的工具,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需要人们自己。

天下一理,洞明既是学问!读庄子《养生主》之浅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终于知道《庖丁解牛》的前文了,终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淡泊,庄子的浪漫,庄子的逍遥!心之所至,心向往之!品读《养生主》,先要品读庄子!最初了解庄子是课堂上历史老师如数家珍似的介绍中国古代名人,当了解到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奉于高阁、喻牛辞相的他时,心灵震撼了,不错,他就是庄子,就是那个道家的继承者!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无不体现着超然物外的思想,他承袭了老聃的思想的精髓,又不局限于老子,洋洋洒洒的文笔中无补体现着他逍遥的人生态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一位美学家!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意象的雄浑飞跃,恢弘浩渺,想象的奇特丰富,妙趣横生,情致的滋润旷达,跌宕起伏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觉,难怪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受之影响,甘为学生!或许越是伟大的人,其一生的经历越是坎坷,越是离奇。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穷而后工吧!庄子活在战国,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加之现实的污浊和丑恶,世人的功利,阶级的束缚,让他对世态充满悲愤与绝望,这或许就是他辞相不做,宁曳尾涂中,宁如大鹏展翅,回归于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是谁说庄子超然物外,是谁说庄子只会避世躲避,是谁说庄子不过是明哲保身!没有恨哪有爱,没有对现实的绝望有谁会空怀才华隐世而居!虽然淡泊名利,但是谁人不想实现自身价值,或许庄子不是不关注,而是太关注,不是不爱,而是太爱!正因为太过极致,才会因爱生恨!世人所说的“因为爱的热烈,所以恨得彻底”正是如此!隐退,是因世道污浊;率性,是因为没有自由;与世无争,是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一切的一切其实是对现实情形的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的一生追求的可能就是精神不受仁义是非的道德约束,摆脱世俗功利的限制,超出社会制度的控制,即对现存的一切批判否定,包括对自身的否定!正是对一切看透了,甚至对于生死都可以无畏,笑而谈之,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对世人而言这或许是薄情,或许是冷漠,真正明白庄子的人才能知道,这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生如寄宿死同归,失去的只是人的躯体,只是一副臭皮囊,一个存在过的最最渺茫的证据,真正能够永存的只是那高贵的灵魂,那留于世间的不朽思想!所以他可以安心于寄情山水,所以他可以淡泊名利,所以他可以率性而为,顺其本心,乐天知命!不贪一时之欲,不图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势,不在乎那区区百年的束缚存在,不怜惜那浮云之名之利!只愿是那蜡烛,燃尽自我却留下光明!只愿是那烟花,瞬间消失却留下美好回忆!这就是荣辱不惊,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忘我之境!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也做到了自由,就像在《逍遥游》中借着北冥之鱼,鲲鹏,来寄托自己的高远志向,斑鸠焉知鸿鹄之志!庄子做到了逍遥,不为外物所羁绊,放怀万物,用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浑然物外,融入自然,才会庄生梦蝶,不知蝶梦我,还是我梦蝶!无畏无惧,才会看破生死,《养生主》所说虽是养生,其实也不过是对生死之事看破,才能置身于外,冷眼旁观,做到旁观者清,虽在棋局之中,又能纵观全局!正如开始所说,真正的了解庄子就不可以不知《养生主》,就不可以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理趣!《养生主》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纲,也是我极为推崇的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不要强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掌握全部的知识,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第二步,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不要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不至于面对刑罚屠戮的屈辱!第三步,也是对前两步的总结,即“缘督以为经”,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存生存性,不遗父母之忧,安度一生!第二部分是庖丁解牛的故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竟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源于始之所见非牛,次未尝见全牛,终至以神遇而不以目见,而至间隙又慎之又慎,于是踌躇满志,于是神情优雅,终至善刀而藏,盖因遵循养生之道即缘督以为经,效法自然规律!而第三部分讲的是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右师不以身残而自暴自弃,以上天之所赐,知天乐命!第二个故事是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理由是喜生恶死违反常理,背弃亲情,而老子之死,顺应天命,顺从自然变化,是自然解脱,解脱了现世的苦难!而他的精神,却如火种,即使薪火燃尽,火种不灭,将永续传承!虽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现实中有其消极的部分,似乎在劝阻人们不要追求知识,安于现状!其实不然,理解不一样,得到的自然不同!对于许多经典,如果总着眼于其现实局限,将对后世毫无益助!从益助方面思考,我们不应太过执着,拼命追求知识将有限的生命浪费于此而忘记生命的根本,忘记本来的快乐,是断断不可取的!知识如此,物质更是,欲望是无法填满的沟壑,与其被欲望支配蝇营狗苟,不如支配欲望减少欲望而淡泊恬适!即使追求知识,用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得人生的快乐,而不至舍本求末!而“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则告诉我们做人要顺其自然,而不要太在乎名利,荣辱入不过身外事,富贵还是过眼云!不要入魔般的求名,不要不计后果地为恶!这一切都是归于自然,寻求规律的体现!而庖丁之解牛,进乎道,寻其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超越自我,做到心中有牛而目中无牛,做到手中有刀而心中无刀,做到天地万物皆是一理,,大而化之,小而大之,由形体至本质,身在俗世,超然物外!右师之言,秦失之为,尽皆堪破生死,无畏无惧,所唯者自由自在耳矣!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躯体不过是借于天地,惶惶过完一生的工具,疼惜?又有何益!正因如此,庄子在千年之前就主张天葬,让自己的尸体成为鸟鸢和蝼蚁的粮食,与自然融为一体,竟与现如今西藏的天葬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却又更加可贵,毕竟在古代社会,怪力乱神之说很多,在重视生死埋葬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其人生的旷达超脱可见一斑!庄子之言,庄子之行,告诉我们生之何惧,死之何惜!顺其自然,就好!了解规律,即行!乐天知命,超凡入世!我就是我,我之本性不变,变的是外界环境,不变的是我的心,这样荣辱皆无,但求与自然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