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第一篇: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养心以养生——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一代始皇帝嬴政,骁勇善战,其统一六国、“车同轨”等壮举为后人所称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一帝”,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却甘愿一次次地被糊弄,他多次花重金派船队远航寻找不老之术,尽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或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如此,现代新人亦如此。

上年有段时间,绿豆身价暴涨,原因居然是有许多养生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等频繁透露绿豆可治百病,利于养生,绿豆便一时成为人们眼中的“补品”。

看来,从古到今,人们对“万寿无疆”都心存向往,然而,恰恰是无尽的欲望会使人深陷痛苦,超然的心态则会令人感到幸福,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庄子》的内篇之一《养生主》用四个小节,三个故事为世人道出养生的“秘诀”。

文章短则短矣,意却犹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这句话使我感到很困惑。

自小便被灌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学到老,活到老”这样的学习观念的我,不免对庄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身心的”这样的观点产生质疑。

但是,经深入思考之后,便发现庄子的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而且并没有驳倒自己一贯的学习理念。

想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是因名利的需要而学习,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为成名等,多不胜数,而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而吸取知识的可谓凤毛麟角。

当你拼命吸取的知识量却不足以达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的时候,无尽的欲望便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因而懂得何处下刀,宰牛时自然“游刃有余”。

牛的机理是复杂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复杂多变呢?只是,生活和牛一样,有着各自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能透解、领悟生活的道理,摸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从而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养生主》中的最后一节。

【优质文档】养生主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优质文档】养生主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主读后感养生主读后感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这”生”的含义不止是和死相对的,它还包括死.这篇文章共有七段,主体部分由庖盯右师、泽雉、秦失四个寓言故事组成。

由生讲到死.先来看看养生: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要忘却功利名声,甚至知识.而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可谓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了. 其次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这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事中得以体现.解牛时要避其骨,就其虚方能游刃有余,使牛得以全解.这正如生活中我们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道理一样.摆脱了这些事的纠缠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贴近人的自然本性.这第三就要讲到自由了.”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是一切生物的天性.一切违背天性的人和事对于”生”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占据很大的分量.庄子的思想和孔子是不同的,庄子讲求的是生,而不在于”为”.孔子恰恰相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困苦,但用功于”为”,这得到孔子的极大赞赏.这差异源于孔庄的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的差别.孔子认为”生”就是为着人的伟大、道德的庄严崇高美。

关于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作文

关于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作文

关于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庄子,说他很厉害,明白养生之道。

我相当奇怪,养生?不就是吃得健康,睡得好,运动好么?
老师说,庄子认为,养生不但是身体健康,还得心境平和,要大家都快乐。

我略微有点不明白,心境平和,怎么才会开心高兴呢?
我又想起了我的小兔子,它总是慢慢嚼胡萝卜,然后在笼子里睡觉,那种感觉很平淡,可它肯定不会笑,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玩游戏,它只有一快乐吗?
老师说,庄子认为,只有一快乐并非来自外物,而是来自内心。

比如说,我们玩单机游戏的时候,哪怕是输了,我们也会很享受玩游戏的过程。

因为我们已经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了。

可是,如果不是比赛的时候我输了,我就会发脾气,总觉得不开心的。

老师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像庄子那样,心境平和。

我努力去想象,像庄子那样,心境平和,大家都快乐地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他一定很开心,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像太阳一样温暖,像花朵一样美丽。

我想,我以后也要学着像庄子一样,心境平和,开心地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也要像他一样,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用微笑去迎接每一天。

对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

对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

对庄子养生之道的看法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所提出的养生之道也是受到广泛
的关注和学习。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心境平静
庄子认为,心情平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人的身体
和精神是相互联系的,精神压力过大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他主张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心境平静,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2.注重放松身心
庄子的养生之道也强调了身心放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身体需要
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才能够真正健康。

因此,他建议人们在平时生
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疲劳和紧张。

3.保持适度的运动
庄子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注重内心的调节,还包括了对身体的锻炼。

他认为,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健康非常有益,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的代谢,同时也可以提高心情的愉悦感。

4.饮食要清淡
庄子在养生方面也对饮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辛辣的食物。

这样可以避免对身体产生过多的
负担,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身体健康。

5.保持良好的心态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他认为,身体和心情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良好的
心态,才能真正健康。

总之,庄子的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主张平和、自然、协调的生活
方式,强调调整心态、掌握身体的自主功能,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完美
的平衡,真正达到长期的健康和幸福。

读《庄子.养生主》-

读《庄子.养生主》-

读《庄子.养生主》-庄子通过《逍遥游》,说明人要解脱;通过《齐物论》,说明人要会解脱。

要解脱、会解脱的目的是什麽?是要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

自在地活着很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难,因为有一些很重要的观念性、技术性问题。

《养生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庄子不仅思想超前,说理雄辩,而且看事透彻,很善于比喻。

庄子在《养生主》里用了三个比喻,或者说讲了三个故事,就是要说明如何才能自在。

大家耳熟能祥的是“庖丁解牛”,至于“公文轩见右师”和“秦失吊孝”,可能生疏点。

但这三个比喻是密不可分的,要给我们讲很重要的道理。

外国人对“养生”这个词不甚了了,对“自我”很熟悉;国人恰恰相反。

养生与自我有些关联,但又容易混到一块,一混淆就会出大问题。

还记得《齐物论》中所主张的“吾丧我”吧,那可是“无我无不我”,与单纯“自我”大相径庭。

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文、史、哲、医不分,不像希腊人在古代就搞了个“哲学”出来。

但他搞不出“国学”,“国学”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无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差不多等于白活一世。

通文就必须通史,通医就必须通文,通文、史、医,哲就在其中了。

读庄子的《养生主》,需要知道一点中医知识;读庄子的所有文章,需要有一点哲学头脑。

《养生主》这篇文章我主张倒着看,就是分析的时候,从“秦失吊孝”入手,“庖丁解牛”放最后。

为什么?下面说说理由。

(一)薪火相传,安时处顺,祛除哀乐,天人合一。

“秦失吊孝”是说秦失这个人去看死去的老子,结果发现不少人嚎啕大哭,还言不由衷地絮絮叨叨。

于是,秦失只号喊了三声,就算完事。

老子的学生很不满意,挡住秦失质问,说“你还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哩,人都死了,你干喊三声合适吗!”秦失说,“合适。

刚开始我还以为老子有真传弟子呢,一听你们这般的哭,就知道完了!不是真心哀痛而来吊孝,不是真心悲戚而在那哭天抢地,这哪是老子教育出来的学生!”“‘遁天赔情,忘其所受,遁天之刑。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死乃常事,有谁能躲得过!受命于天,归命于天,这是很自然的变化。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学完《养生主》一文后,感想颇多。

整篇文章贯穿着庄子的处事思想,乍见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想来却充满着大智慧。

开篇,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以为这又是一篇教育我们需抓紧时间学习的文章,但看到后面才发现,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危险的,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而应当抛却外物,“缘督以为经”,追求自然的内心,方可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接下来,庄子又讲了几个深刻却不失有趣的寓言小故事。

庖丁通过不断观察,思考牛的骨骼纹理并加以不断练习,做到了刀锋一如十九年一样的锋利,甚至在解牛时牛都不曾发觉。

庄子由浅及深,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传达着人生大道。

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方能游刃有余。

骨肉之间天生有缝隙,而这缝隙之中又隐藏着自然规律,如果以蛮力割之砍之,无论对刀对人,都有一定损害。

而后庄子以公子轩见到只有一只脚的人的故事为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并非人为。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接下来讲了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

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这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

所以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而追求人心中自然的内心。

然后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最后,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外物虽然终究会消失而不可传,但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

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精选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养生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1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2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庄子的养生主

庄子的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

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

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

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

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是为“名”而“善”。

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

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

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

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

《庄子》读书总结

《庄子》读书总结

读《庄子.养生主》的感悟《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短的一篇,文字内容也相对其他篇较浅显一些,易于理解。

养生主的意思就是养生的宗旨。

全篇都在谈养生之道,其中几个寓言故事,像庖丁解牛、薪尽火传等已形成成语而广为人知,这些故事理解上都没有疑义,而且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对于《养生主》中最后一个故事,即老聃之死与秦失吊丧,我认为仍然有探讨的余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归根结底,是人法自然,也就是顺应自然地生活,这也正是《养生主》的核心所在。

在论及老聃之死之前,不妨先梳理一下文章思路,概括一下养生主的内容:文章开头先论述“有涯”与“无涯”的关系,指出了“以有涯随无涯”是不自然的观念,然后庄子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养生原则,即顺应自然以养天年,并指出了这种理念的种种好处,即“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紧接着庄子列举了4个故事,庖丁解牛意在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抓住规律,避开矛盾是非,让形与神在世界的缝隙中自由滋长。

紧接着右师与泽雉的故事也阐述了类似的道理,劝诫人们不要放弃自然本性,只有顺应自然,逍遥自得才是养生之本。

这些都不难理解,也与养生的主旨息息相关。

接下来引出了是老聃之死与秦失吊丧的故事,大意就是老聃去世,朋友秦失为之吊丧,然而礼节却很轻。

在被老子的弟子问及他的吊丧朋友的方式是否太轻的时候,他反过来质问其他人的吊丧是否有悖于天理,并批评他们没有顺应自然地去看待生死,因而有失老子遗风。

庄子借秦失之口,提出了自己的生死观。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即生与死,都是天命,要适时而处顺,即安于生死,最终“哀乐不能入”如果单从这个故事来看,庄子只是在这里谈对待生死的态度问题,而似乎与养生缺少足够的联系,显然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要找到养生与生死观的联系,不妨从庄子的生死观入手,探讨生死观对养生的具体影响。

死应该是养生的终结问题,生与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何去看待死,也关及到如何认识生。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2021年整理〗《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养生,即保养生命。

人既然生于世上,就要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庄子不是一个留恋人世问的人,他的养生也不是普通所谓的让生命延长的方法。

对于人的生死,庄子都是平淡的看待,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人没有必要在其中掺杂任何的动作或情感。

但是,当你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你应该用如何的心态还面对这个人世,庄子对于这点,有他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为他所谓的养生之主。

庄子认为,一切的一切,都要顺应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人没有必要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那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很多人却想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获得无限的知识。

于是,就不断的去追求,索取,一生忙忙碌碌于自己不知足的求知欲,想要什么都了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昵?只会发现自己更加的无知。

庄子认为,只有古代的人的知识才是“有所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物我只分,他们并未意识到物的存在,因此也就未意识到我的存在。

因为物与我是对立的。

而只有这种不知有物不知有我的知才是最高的知。

当你把物和我对立起来再去寻求知,只会找到表面的无尽的小知,并为知无尽,找不到真知而困扰。

“庖丁解牛”,牛即是指人间的事纷繁复杂。

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应对人问的事,你就会想初杀牛者用的刀子一样,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呢?就是要顺应自然。

人问的万象虽复杂,但必有其内在的规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的。

如果你不知其中的规律,你就会被其纷繁复杂的表象所混乱,不知如何下。

而当你了解了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可以“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游刃有余矣”。

那如何才能学会认识事物的规律呢?庄子提出,首先要由技入道,庖丁也是练了三年以后才逐渐的认清了牛的结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不断的杀牛,而是要在每一次的进行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将对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其次,要善刀而藏之,用刀解牛,刀无厚而牛节有问,只有以无后入有问,方可游刃有余,刀子也不会轻易坏掉。

我认同庄子的养生之道作文

我认同庄子的养生之道作文

我认同庄子的养生之道作文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里,养生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而当我深入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后,就像发现了一座宝藏,忍不住想要大喊:“庄子,您可真是个养生达人啊!”庄子的养生之道,首先就体现在他的“顺应自然”这一理念上。

这就好比我们种花,你不能违背花的生长规律,大冬天的非要让牡丹花盛开,那不是瞎折腾嘛。

人也是一样的,庄子觉得我们要按照自然的节奏来生活。

现在的人啊,晚上熬夜刷手机、打游戏,白天又无精打采,这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晚上本应该是休息的时候,身体的各个器官就像下班后需要休息的小员工,你却还让它们加班,长此以往,身体能不出问题吗?庄子要是看到这种情况,估计会气得吹胡子瞪眼。

庄子还提倡“心斋”和“坐忘”,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理解起来也简单。

“心斋”就像是给我们的心做一场大扫除,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欲望都清扫出去。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今天看到别人买了个名牌包,心里就痒痒,明天看到别人开豪车,又开始羡慕嫉妒恨。

这些杂念就像垃圾一样堆满了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累得喘不过气来。

而“坐忘”呢,就是让我们忘记那些外在的功名利禄,回归到最本真的自己。

就像有时候我们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大家都在互相攀比,比谁赚得多,比谁职位高。

这时候如果能有“坐忘”的境界,管你什么功名利禄,我就享受我自己的小日子,那该多自在啊。

再说说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这也是他养生之道的一部分。

他说要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有一种自由洒脱的心境。

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都被困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为了生活奔波,就像被拴住的小狗,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我们被房贷、车贷、工作压力等各种东西束缚着,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要是能像庄子说的那样,有一颗逍遥的心,即使身处困境,也能苦中作乐,不被这些烦恼所累,那身体自然也会健康许多。

而且啊,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特别豁达。

他觉得生和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自然。

这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一样,现在有些人一提到死就害怕得不行,稍微有点小毛病就觉得自己得了绝症。

简述《养生主》中关于养生的道理

简述《养生主》中关于养生的道理

简述《养生主》中关于养生的道理《养生主》是一篇专论养生之道的名文,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就是护养精神生命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庖丁解牛”这个家喻户晓的的故事,是《养生主》篇的主体部分。

庄子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

他以牛的筋骨之盘根错节,比喻世道之复杂凶险;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的宰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启迪人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而要依循客观规律;以庖丁在解牛时遇到筋骨盘结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态度,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行事更应警惕、专注;又以庖丁成功后“踌躇满志”的喜悦和“善刀而藏之”的谨慎,教导人们凡事应含藏内敛,不宜过于张扬;更以庖丁解牛之挥洒自如和出神入化,向人们展示了“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惠文君观看庖丁解牛,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把宰牛的技艺升华至“道”的境界,这就告诉我们,大道是无所不在的,人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无不包含着通向最高的真理——“道”的途径,就看你是否善于体验和把握了。

庄子在《达生》篇和《知北游》篇中讲述的“佝偻者承蜩”和“大马之捶钩者”,与“庖丁解牛”一样,都是讲的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心灵的虚静、凝聚而升华而臻至“道”的完美境界。

大道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惠文君观看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表演,听了庖丁讲述解牛的道理,于是心领神会,从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那就是凡事都不能强行妄为,而应顺任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对养生之“主”(即精神境界)的求索,是人生塑造、提升、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同精神生命相比,人的肉体生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形体残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全而心残。

庄子接着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那种存在于“形骸之外”的价值取向才是人生所真正应该予以关注和追求的。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鸡,十步才得一啄,百步方能一饮,比起养在笼中的同类,虽无丰足的滋养,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奋翼高鸣,自适其志,悠然自在。

读《养生主》有感

读《养生主》有感

11124009 王丹读《庄子·养生主》有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仅是开篇的几句话就让我震撼了。

“活到老学到老”、“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教育。

而庄子教导的却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带着疑惑我查阅了资料和解析,才明白是自己浅薄了。

开篇的几句至“可以尽年”,是全片的第一部分,也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可不是现在所说的单纯的“养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身心健康而已。

“主”即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

本篇主要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没有比顺其自然更好的了。

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缘督以为经”这个养生之道的总纲,它的核心就是教导我们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要被一些主观感情上的看法,欲望所牵制而悖逆自然;接下来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喻养生之理;紧接着用两个小故事深化;最后以“薪火”的寓意来对养生之道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有害于刀刃一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

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

从养生延伸,其实庖丁的牛就好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的社会环境,而他那把牛刀就好比我们单独的生命体。

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

我们想要在这社会里游刃有余,减少对自己的损伤,就要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并遵循事物的规律。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

养生主读后感两篇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着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着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读过庄子的《养生主》,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养生,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文章伊始,庄子就提出了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结果是牛“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一切结束,文惠君曰:“得养生焉。

”其实,养生即是如此,只要顺其自然,让身体舒展到极致,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得到全面的保养。

养身主读后感

养身主读后感

读书心得·读庄子《养生主》心得关于庄子的《养生主》,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

譬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和“游刃有余”、“批隙导窾”、“薪尽火传”等成语皆源于此文。

但假若读者未能深入体味,不仅辜负庄子所传递的精神,也对不起自己虚付于文字的光阴。

《养生主》这个标题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养生(颐养精神)为主,二是养生的主要内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逐渐开始注意养生,于是广场舞大妈成了中国标志性的时代风景。

然而,老百姓所谓的养生大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没能领会到养生的关键在于内在精神。

庄子的寓言故事虽是虚构,却蕴含丰富的道理。

庖丁学宰牛包含人的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

在初步认识阶段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如瘦牛、肥牛、大牛、小牛、公牛、母牛、黄牛、黑牛等等。

中级认识阶段就深入了解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矛盾规律。

而高级认识阶段则摆脱现象与感官的约束和干扰,只以内在精神去领会事物的本质,物我之间不存在丝毫障碍,一切自然而然,类似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与《庖丁解牛》一起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还有《九方皋相马》。

行家九方皋记不清马的毛色和性别,却真实地带回一匹千里神骏。

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记忆力有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记住无限的知识并不明智。

况且知识中掺杂着大量的旁枝末节。

人之所以学习文化,是要从中获得益于立身与发展的理念。

战国时期有位公孙龙,辩才很好,能将两只耳的奴婢说成三只耳,能让人相信白马不是马。

可以想见,战国乱世与当时过多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高端技术人才不无关系。

今天有句流行语: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

所以庖丁听到文惠君赞美他的技艺时并不以为然,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比“技”更进一层的是“道”。

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满足于当个专业技术人才)”意思与此相近。

明白关键道理,就能避免买椟还珠。

庄子说,普通厨师操刀不得要领,胡劈乱砍,致使锋卷刃缺,损毁严重,所以每个月都必须换刀。

庄子《养生主》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庄子《养生主》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先秦时期人们已颇为关注养生问题,所谓“卫生之经”“导引之术”就是这一领域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庄子的《养生主》,顾名思义是“养生之要”,因此常被人认为是养生理论。

其实不是,《养生主》基本上无关养生。

《养生主》写法也很独特:起篇总起,然后分列出四个寓言故事,最后简短收尾。

在《庄子》内篇中,《养生主》是文字最简短的一篇,且结构简单,内容简要。

但是文约义丰,解读、阐释皆不容易。

庄子在全篇总纲指出养生之要是应做到“缘督以为经”,由此“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中道,可以保卫生命、保全天性、奉养亲人、安享天年。

如何去践行?庄子列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不“以有涯随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去追求无谓的知识,不去杀死脑细胞和消灭青丝黑发,因为知识不但无用,还简直要命。

二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人怕出名猪怕壮,好事要低调做,坏事也要做得有底线。

庄子从文化(思)和社会(行)两个层面对人们提出忠告,一句话:不要精神折磨,不要人间折腾。

庄子似乎不想让人做什么模范先锋。

当然,乱世之中,出头椽子先烂,出格人士先倒,所以保命为要。

概言之,庄子的“养生主”无关养生(譬如美食、气功、按摩等)这种奢侈的玩意,它只不过是保命的哲学。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庄子要说些什么呢?其一,道与技。

寓言“庖丁解牛”说的是道与技的关系。

庖丁解牛,技术娴熟,但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道就是超乎技术的那点东西。

庄子没有贬损技术,他形容庖丁的刀技是“以无厚入有间”,称赞其刀法“游刃有余”,但“依乎天理”才是他真心点赞之处。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过程写得很有美感,大概美也是道之一种吧。

为了道可以舍弃技术,庄子后学们发挥了这一思想,但其实庄子只是说技术之上还有更高的东西不能忘记。

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职业人士至少有点启发:为技术而技术(为科学而科学),还差那么一点儿。

处理好道与技的关系,确实是打工人不可避的境遇。

这是步入人生第一遭烦心事,庄子已经说给你听了。

读《养生主》的一些感想

读《养生主》的一些感想

读《养生主》的一些感想《养生主》是《庄子》内篇里最短的一篇,也是我们相对来说最熟知的一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便出于此。

《养生主》一文其实所给我们阐释的是一个如何立于社会、安于现实的问题,颇有一些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在其中,这并不全无道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道尽了真理,适用于全人也。

在一开始,庄子其实已经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的一生是会终结的,我们处在世上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是难以穷尽的,显然我们想要在有限的人生去追逐或是透视这无限的认知,是一种难以达到的行为,不可图也,故而“殆也!”若是这样还要去为了无限的认知所拼尽力气,只能是更加的对自己有害。

这里的“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当认知来讲的话,固然也可以——本来世界上就有很多的未知,我们难以参透。

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所讲的是一个关于欲望的问题,也就是人常有所求但又常不得所求,亦或可求却又不得尽心也;人之所求又常不竭也,不竭而又不得,故而殆之。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会有所追求,有时候是可以追求到的,那便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的时间,但大多数的时间都难以追求到自己想要追求到的东西,或者说即使追求到了也不能完整的按照自己的意愿。

所以,人的一生终究是苦多于乐,忧多于欢。

庄子便紧接着提出了自己应对与此般情况的看法,“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从表面上来说是做善事不为名望,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

前一句还好说,后一句则有了些不太对的地方,“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那么则可以做一些不至于触犯刑法的坏事了?也就是为一些小恶在这里则是被默认允许的事情。

这好像是有些不妥的,因为按照我们所接触到的正常的观念来讲,人是不允许去做坏事的——我们从小都会这样教育。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做一些“坏事”,是否做过,这得自己好好地去问一问自己吧。

也就是说,庄子在这里所说的,是人不为极善(“为善无近名”,故不为极善也)也不为大恶,这便是一种不触于极端的无为之思想。

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伟大思想家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哲人,他离经叛道,语出惊人,随心所欲,似已超越凡尘,冷眼旁观,而又梦呓般以恣肆的语句,新奇的比喻,跳脱的思维,为这浊世留下《庄子》名篇,引得众人千百年来不解,思索,惊醒。

《养生主》便是《庄子》名篇之一,整篇文章由几个寓言故事组成,将庄子关于“养生”的哲学蕴含其中。

我们可以从这几篇故事中看出庄子主张自由,顺应自然,随天道而行的思想。

开篇,庄子即提出了“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使是从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来看,这句话仍然是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他将追求知识看作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事。

我理解到的庄子认为,人,若想真正地“养生”,必须将自己投入到自然的法则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将自己视为宏大的自然轮回之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我们若要养生,就要做符合天道的事,“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由此观之,别说追名逐利,就是为善为恶,甚至求知,都被归为对我们养生无利的事了。

庄子的思想中的确有其消极的成分,这里显得过于避世了。

第二部分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神奇的庖丁目无全牛,以无厚入有间。

游刃有余地将“解牛”变为一场人生哲学的演绎。

令文惠君顿悟了养生之道。

我想,这段故事庄子想说的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骨肉之间天生有缝隙,浑然存在,若硬以蛮力折之割之,于己定有损害。

莫不如从容提刀,以刀刃在缝隙中游走,则不遇阻挡,豁然开解。

身陷迷乱纠缠时,庖丁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不蛮力横破之,也不自恃聪明寻法巧解。

“止,迟,微动”是非与纠缠反而开解,得到自由。

公文轩见右师,惊异他只有一只脚,问道:“是天生的,还是人祸呢?”不过旋即明白,人祸不过是天意的降临,自然的安排。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自由随性是一切生物的天性。

生死看似极端对立不可挽回,于自然之道,不过是在轮回往复。

“鼓盆而歌”是因为得道,哀恸痛苦,是还没能超然出世。

读庄子文章悟养生之道

读庄子文章悟养生之道

读庄子文章悟养生之道庄子虽然生活贫困,却性情豁达,处事乐观,善于颐养天年。

他能在战乱年代,获得83岁的高寿,这很不简单。

我在读他的文章时悟出了一些养生之道,下面就把我的心德向大家介绍如下:1、妥善处事,益于养生《庄子.养生主》记载,有一个为梁惠王宰牛的屠夫,技艺高超,宰牛19年,总共杀了数千头牛,而那把宰牛的刀却仍像刚刚磨过似的那么锋利。

梁惠王问屠夫:“你的刀为什么不坏?”屠夫回答:“若用刀来砍牛的大骨头或筋骨结合之处,那么刀很快就会损坏。

我专门选择牛的筋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进刀,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我眼里,只看到牛的肌肉与筋骨之间的缝隙,知道哪里好进刀,哪里不好进刀,哪个地方刀子应该回避,所以我长期宰牛,刀刃也不会损伤。

”梁惠王听了,很有感慨地说:“善哉,吾闻屠夫之言,得养生焉。

”意即从屠夫解牛的事例中,领悟到深刻的养生哲理。

诚然,人们无论处世办事,乃至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中,难免碰到种种复杂深重的矛盾或艰难险阻,尽管十分棘手,但只要能像屠夫那样善于处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就不会给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2、结合实际,顺其自然《庄子.至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侯让人将它捕获,饲养于太庙之中,每天用美酒和牛肉喂养它,海鸟不饮不食悲伤不已,结果三日而死。

书中指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者。

”意思是说,饮酒食肉乃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符合鸟的要求,况切又把它关在笼子里,所以那鸟悲忧不食而死。

下面接着指出,如果按照鸟的生活习惯,将它放回山林湖海中,让它自由飞翔,啄食鱼虾或虫子,饮溪流之水,那鸟自然也就长得健壮而善于高飞了。

3、不慕虚荣,怡然自得《庄子.秋水》讲了个故事:庄子正在濮水之上钓鱼,楚国王派两名使者前来劝说他到楚国去做官。

庄子问使者:“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三千,现仍供奉在庙堂之上受人祭拜,请问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壳受人祭拜,还是希望活着在泥水里爬行吗?”使者回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即乌龟当然愿意活着,即使摆动尾巴在泥水里爬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篇二:庄子养生主读后感】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

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

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

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篇三:读《庄子养生主》有感作文】自古以来,君主追求“万岁万岁万万岁”,普通百姓追求“寿比南山”,渴望长命百岁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重要话题。

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养生呢?对此,道家在几千年前为我们做了深层解答。

庄子认为,只有顺任自然,天人合一,无欲无求,才能实现逍遥,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一、《庄子·养生主》篇章主要内容《庄子·养生主》主旨在阐释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任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与庄子一贯主张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天性是一致的,是微言大义的微妙阐述。

本篇分为三节。

第一节是全篇的总纲,它指出,我们在“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应当顺循中虚之道,顺任自然之理。

第二节通过“庖丁解牛”道出养生要领: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节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毋宁置疑,庄子的养生观对于身处现实生活的我们,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二、《庄子·养生主》内容解读在第一节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通过说明生命有穷尽而学识无穷尽来阐释:追求无穷的知识,是殚精竭虑的,是害于身心元气的。

在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奉为金科玉律的我们看来,这句话是很费解的,我们可能会认为庄子的这种论调是不求进取的表现。

但是,当我们对进取心深入挖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汲汲于知识,某种程度上仍是汲汲于名利的。

进取心很多时候是由名利心来推动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在,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提高自己而追求知识的?我们总是为名利的需要才充实自己,被现实的需要牵着鼻子走地学习,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值得学的。

现在的人心是不净的,时时都像一汪满泛波粼的水,争着、夺着、斗着。

现实生活中,活得光鲜亮丽,却满腹的算计和忧惧,身心俱疲,外强中干,损年夭寿的精英比比皆是。

第二节中,庖丁解牛的高潮技艺说明了:一个人的一生,由最绚烂而归于平淡,由极高明而归于平凡,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才是养生之主。

这个要点极好地阐明了道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掌握了它的机理。

复杂的牛机理相近,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第三节中,通过“秦失吊老聃”来说明:人活一世,不管是寂寞还是热闹,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归于同一个结局。

老少哭老聃过于悲伤,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

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忘掉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长短,这就是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

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这才是安心的心态,才是养生的达观,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

庄子在其妻死后鼓盆而歌,这样对待生死的态度可谓已至化境。

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消长,生命的长短是上天所禀赋的,不可人为强求。

生者哀哭,一面是失去死者的悲伤,另一面也是执着于生的不甘心这是逃避自然的做法,是无益的。

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之时。

物质的生命终有消亡的一天,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穿越时空延续下去,薪尽火传,多么奇妙的永生啊!在自然中一切都是完满的,如果定要以人为之力去改造自然之理,必定是执着的痛苦了。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三、养生感悟《庄子·养生主》这三节,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是一样的,都是强调了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的阐释,指导我们在复杂的人生中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

记得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话,“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

”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

相同的,“当我们在感叹没有鞋穿的时候,要知道,还有人没有脚”。

我们总是觉得别人比我们得到得更多,所以总是欲望不止,尽全力向上爬,而忘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幸福的中心。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中才能感到快乐,但若仔细体味这所谓的快乐,也不过是一种欲望、一个贪念,这些其实与快乐无关。

我们中国文化倡导在无欲无求中达到逍遥游的状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逍遥,无不极好地阐释了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魅力:它让我们的身心真正得到清澈宁静,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在平淡的生命中享受温馨祥和,在物我之间达到完美融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在欲望与贪念的腐蚀下丢失自我,等到自己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就是那只追着自己尾巴的小狗,跑得再快,也只是在原地打圈。

就像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嘉莉在得到自己想要的金碧辉煌之后,才知道幸福仍旧像傍晚的阳光,你辛苦地追随它的脚步,但是它总是渐行渐远,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她不知道幸福一直在自己手上,只是自己膨胀的欲望让自己的双眼蒙蔽了。

莫泊桑的《两兄弟》在金钱的笼罩下,原本美好和谐的家庭也土崩瓦解。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贪污、抢劫、贿赂、谋杀我们的心灵总是在欲望的唆使下丧失良心,走上不归路。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智慧在历史中沉淀,我们只有真正地用心领会,吸收精华,才能够在短暂的生命中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达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

庄子追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在繁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安时处顺”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这种大贤至圣的境界,兴许我们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悟透。

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精华,应用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在进入某种境遇时,保持头脑、感情、心灵的超然状态,顺任自然,达到养生的境界。

【篇四: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大家知道,我们的任督二脉,这是我们生命最关键的两个部位。

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脊梁骨上的。

如果我们的脊梁骨不出问题,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不会出大问题。

出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脊梁骨出问题了,我们前后不通,中间的这条路不通,我们就会生病,就不得长寿。

火龙山庄的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步骤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经络,他的“经络条”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过“火烧”把药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让气血畅通。

下面一段就是发给你们的“庖丁宰牛”。

这一段很好玩,庄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远庖厨”,就是要远离这些杀鸡、杀鱼的厨房,我们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杀生,连个蚊子都不灭的,有蚊子,都是轰走,不打死的。

这里庄子偏要讲杀牛。

杀猪,宰牛,我们一听,心里都有点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瘆人的。

但是庄子不是。

他却通过宰牛告诉我们怎么养生?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

实际上不奇怪。

庄子讲庖丁宰牛,首先是找了一个宰牛的支点。

因为牛很大,肯定比人要大。

形体比人大,你怎么去宰?斗牛场上的斗牛士制服牛容易吗?不容易,牛也是使足全身力气要把斗牛士掀翻的,那是充满愤怒情绪的。

但是庄子笔下庖丁不是这样的,他宰牛的声音“砉然响然”像欢快的乐曲,就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而他跳来跳去宰牛的步伐,就像跳桑林舞一样轻松悠然。

牛就安安静静,被庖丁宰杀了。

地上一堆,皮啊,肉啊,骨头啊,筋啊,什么的,清清爽爽的被分离了。

文惠王一看,庄子这样跳跳舞,还是“韶乐”的舞蹈,即我们远古时代自然界跳的舞蹈,可能有点像我们看非洲原始部落敲着鼓跳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