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的眼底表现、治疗
中医近视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近视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过度近距离用眼,易导致肌性眼疲劳,出现视物有双影、眼胀、头痛、恶心等症。
轻度近视一般眼底检查无变化,中、高度近视由于眼轴加长,巩膜向后扩张,可是视乳头颞侧形成环形斑;或引起脉络膜萎缩,色素上皮改变,脉络膜血管暴露,或形成豹纹眼底,黄斑部萎缩和色素沉着。
高度近视眼常见玻璃体混浊和液化。
高度近视者因眼轴延长而出现眼球稍突出,同时伴前房较深和瞳孔较大,且对光反射略迟钝。
二、治疗方法
1.耳穴贴压
【主穴】眼、目1、肝。
【配穴】目2、心、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脑干、肾。
【操作】每次均用主穴随机配以3~4个配穴。
病人取坐位,用75%的乙醇消毒患者耳廓及中药王不留行。
将王不留行置于0.5cm×0.5cm的胶布上,找准穴位压痛点,每穴压一粒,用胶布固定,少用力压片刻以加强刺激,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3分钟,3~4天后自行揭下。
休息1天再进行第2次治疗,如此循环,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穴位按摩
【主穴】睛明、正光、承泣、瞳子醪。
【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
以上穴位均取双侧。
【操作】找准穴位。
用拇指按压,用力轻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每对穴位指压5分钟,然后揉1分钟,1次/天,15天为1疗程。
主穴疗效不显著时可改用配穴。
3.经络穴位刮痧
【操作】患者躺平,闭上双眼,医者坐于患者头顶方,用刮痧板刺激眼睛四周并刮攒竹、睛明、丝竹空、风池、光明、上关、合谷、太阳等穴。
用力柔和,以酸胀为度。
每周2次,每次5~10分钟。
3个月为1疗程。
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英文名】choroidalatrophyassociatedwith
【疾病名】变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英文名】choroidal atrophy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myopia【缩写】【别名】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萎缩【ICD号】H31.8【概述】变性近视(degenerative myopia)又称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
近视眼可分为生理性近视或称单纯性近视,屈光度一般不超过-6D屈光度,且进展缓慢,到20岁左右即可稳定,眼底改变较轻。
如果轴性近视度数大于-6D 屈光度,称为高度近视(excessive myopia),近视程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深,可高达20~35屈光度,文献上报道最高可达60屈光度。
变性近视不同于一般的近视性屈光不正,除高度近视外,还具有以下特点:①视功能异常:视力不能完全矫正、光敏度降低、暗适应不良、视野改变和电生理异常。
②伴有一系列并发症:眼球前后轴进行性延长,眼球后部扩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包括视盘周围萎缩后葡萄肿、色素增殖、灶性脉络膜萎缩、漆裂纹样、Fuchs 斑、玻璃体变性、后脱离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其次有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和青光眼等。
患眼多伴有眼底退行性改变和视力障碍。
【流行病学】高度近视眼在我国常见,此外日本、 阿拉伯及犹太人亦常见,我国的患病率占0.72%~2%,早期变性近视眼即可发现至少20%以上的患者出现周边视网膜变性病灶,变性近视眼的周边眼底视网膜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38.7%,为一般人的10倍,发生率与年龄无关,与屈光度显著相关。
病变分布以颞侧居多,主要表现为格子状变性(12.3%)、霜样变性(23.1%)、牵引灶(8.4%)、囊样变性(5.0%)及裂化(2.5%)等。
【病因】目前确认近视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在变性近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绝大多数变性近视属先天疾患,G uggenheim等对变性近视同胞间的患病率和双亲与子代间的遗传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明显高于低度近视,说明遗传在变性近视的发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一)定义。
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
(二)分类与分期。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或各屈光成分的屈光指数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又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三种。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屈光力基本在正常范围。
轴性近视是最常见的近视类型。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可发生形状不规则透见白色巩膜的脉络膜萎缩灶,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白内障、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
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明显增大。
病理性近视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巩膜局部向后膨隆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按照睫状肌麻痹后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将近视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三类(等效球镜度=球镜度+1/2柱镜度):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 ≤-0.50D);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 ≤-3.00D);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SE≤-6.00D)。
近视 病情说明指导书
近视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近视概述近视(myopia)是一种屈光不正,当眼睛调节放松时,平行于光轴进入眼睛的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这通常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能是由角膜过度弯曲和(或)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造成的。
常表现为看远处景物模糊不清,看近的景物则比较清楚。
英文名称:myopia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目不能远视、能近怯远症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发病部位:头部,眼常见症状:远视力模糊、夜盲、飞蚊症主要病因:病因不明检查项目:视力检查、散瞳验光、眼底彩照、A 超、裂隙灯检查、检眼镜检查重要提醒:症状较重的近视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高度近视家长宜尽早保护儿童视力。
临床分类:1、按近视程度分类(1)轻度近视:-3.00D 以内者。
(2)中度近视:-3.00~-6.00D 者。
(3)高度近视:-6.00D 以上者。
2、按照屈光成分分类(1)轴性近视:是眼轴长度超过正常而角膜和晶状体屈率在正常范围者。
(2)屈光性近视: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而超出正常范围,但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者。
(3)混合性近视:是既有轴性近视又有屈光性近视者。
3、按调节作用参与的多少分类(1)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是由视远时睫状肌调节未放松所致的近视。
(2)真性近视: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仍存在的近视。
(3)混合性近视:是既有假性近视又有真性近视者。
4、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 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
中医眼科如何调理眼底病变有何特色疗法
中医眼科如何调理眼底病变有何特色疗法眼底病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包括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这些疾病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中医眼科在调理眼底病变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中医认为,眼底病变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眼睛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的部位,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不畅等都可能导致眼底病变的发生。
因此,中医调理眼底病变不仅仅着眼于眼部局部的症状,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眼科中,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肾阴虚型的眼底病变患者,可能会使用滋补肝肾的中药,如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对于气血不足型的患者,则会选用益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白芍等。
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的内在环境,从根本上改善眼底病变的状况。
针灸也是中医眼科调理眼底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眼部周围的穴位,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等,以及全身的相关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此外,艾灸、耳针等疗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眼底病变的调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推拿按摩在中医眼科调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肌肉和穴位,可以缓解眼部的疲劳和紧张,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眼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
同时,配合头部、颈部和肩部的按摩,可以改善全身的气血运行,为眼部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除了上述直接针对眼部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在眼底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一些具有养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菊花、猪肝等,可以适当多吃;而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则应尽量少吃。
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治疗效果。
情志调节也是中医眼科调理眼底病变不可忽视的一环。
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郭悦;干德康【摘要】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是造成视觉损害的重要原因,以黄斑病变最为常见.目前关于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近年来,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率增高,但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并发症未给予足够重视,因而造成视力不可逆性损伤.本文根据病理性近视的最新定义,将病理性近视与单纯高度近视进行区分,重点讨论病理性近视后极黄斑并发症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近视性黄斑病变【作者】郭悦;干德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近视是引起世界范围内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1-3],其发生率也逐年升高[1]。
北京一项调查[4]发现,中、高度近视患病率在2006~2015年间持续增长。
此外近视发病率也具有地区差异,亚太地区近视以及高度近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5]。
高度近视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病理性近视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6]。
人们对病理性近视还未给予足够重视,多数病理性近视患者早期诊治延误,病情进展得不到控制,最终造成视力不可逆性损伤。
据估计, 2050年,近视人数将达到49.8%,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9.8%[7]。
随着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发生率的增加,眼底退行性病变有急剧增加的趋势[8-9]。
目前病理性近视人数没有确切估计,可能与病理性近视的定义尚未明确有关。
1 高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的定义,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标准是屈光度数≤-6.00 D或(和)眼轴≥26 mm,而对病理性近视,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9]。
最初病理性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伴有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典型退化而造成的视功能受损。
后续文献将病理性近视定义为高度近视并发黄斑疾病变,乃至更严重的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近视眼的眼外表有什么异常近视眼的眼底有什么变化
近视眼的眼外表有什么异常近视眼的眼底有什么变化
一、(1)眯眯眼,近视眼视远模糊,缩窄眼裂,可以减少外来光束,提高视力,故不自觉地习惯眯眼动作。
(2)眼球向前突,高度近视眼轴长,也有的向后突,向前突就不明显了。
(3)眼位不正,有外斜或内斜,这与近视眼集合功能减弱,眼肌肌力不平衡有关。
(4)前房深,房角多为宽角。
(5)瞳孔较大,反应迟钝。
二、(1)视网膜,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营养障碍,浅层色素消失,可见脉络膜血管,呈豹纹状眼底,周边视网膜有格子状,囊样变性。
(2)视网膜血管,由于眼球向后伸长,视网膜血管变细、较直,脉络膜血管也相应变细。
(3)视乳头,较大,有人统计正常人2±0.5平方毫米,近视超过3平方毫米,成竖椭圆形,向颞侧倾斜,有弧形斑,生理凹陷大。
(4)黄斑区,常见有色素紊乱,变红,有出血、裂孔及Fuchs斑。
Fuchs斑是近视眼特征表现,高度近视眼多见,在黄斑中心凹或其附近有灰色斑,比乳头直径略小,有出血及色素出现,影响视力,出现视物变形,中心暗点。
儿童眼底病变的症状与诊断
儿童眼底病变的症状与诊断眼底是眼睛内部的一部分,是眼科医生观察疾病和诊断许多眼部疾病的重要窗口。
儿童眼底病变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其中一些可能是严重的眼科疾病。
及早发现和治疗眼底病变对于儿童视力的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眼底病变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一、症状1. 异常凹陷或突起的眼底儿童眼底病变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眼底的异常凹陷或突起。
当眼底出现明显的凹陷或突起时,可能意味着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瘤等严重疾病的存在。
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眼底情况,及时就医。
2. 视力下降或模糊儿童眼底病变常常会导致视力下降或模糊。
孩子可能抱怨看不清楚远处的东西,或者在学校里看黑板上的内容困难。
如果此类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寻找潜在的眼底病变原因。
3. 异常的眼部反射一些儿童眼底病变会引起眼球内部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到眼部反射。
例如,当出现白色瞳孔(被称为白瞳病)时,可能暗示着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存在。
此外,病变可能会导致眼球晶状体的散光不正常,使得瞳孔反射在光线照射下产生不寻常的效果。
这些异常的眼部反射往往是儿童眼底病变的重要指示。
二、诊断1.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是诊断眼底病变的关键步骤。
医生可以通过使用特殊仪器,如间接眼镜或显微镜,观察眼底的情况。
这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眼科专家的经验。
在儿童眼底病变的诊断中,眼底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2. 检查共隔检查共隔是一种诊断眼底病变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共隔是指使用专门的镜头将视网膜放大并观察。
医生可以通过此方法观察视网膜、脉络膜和玻璃体等结构,以便准确诊断儿童眼底病变。
3. 超声波检查在某些情况下,眼底检查和检查共隔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此时,超声波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超声波检查能够检测眼球内部结构的异常,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指导治疗。
4. CT扫描和MRI检查如果眼底病变与其他身体疾病有关,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
高度近视并发症眼底病变的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时雪静,郑天烁,王强.高度近视并发症眼底病变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4,44(5):415 420.doi:10.13389/j.cnki.rao.2024.0081【文献综述】高度近视并发症眼底病变的研究进展时雪静 郑天烁 王 强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时雪静,(ORCID:00090008 9348 3238),女,1998年3月出生,山东滨州人,硕士。
研究方向:青光眼。
E mail:1097029467@qq.com通信作者:王强(ORCID:0000 0003 0534 5000),男,1965年6月出生,山东东阿人,硕士,教授,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青光眼。
E mail:bywq001@126.com收稿日期:2023 05 15修回日期:2023 08 15本文编辑:盛丽娜作者单位:264199 山东省烟台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摘要】 高度近视患病率逐年升高,并导致多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病理性近视成为全球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一大病因。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灌注减少,并发生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
高度近视对眼底造成了不可逆性的损害,导致青光眼易感性增加及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的发生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高度近视眼底及并发症的特点对于减缓高度近视进展、遏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高度近视眼底灌注、视野缺损以及高度近视并发症等方面详细介绍高度近视的危害性,指导临床医师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从而减少高度近视患病率及致盲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度近视;眼底微循环;视野缺损;高度近视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778近视是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电子设备普及,近视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中高度近视(HM)可对眼底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已成为全球中度或重度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下定义:近视为任何一只眼的等效球镜度≤-0.50D,HM为任何一只眼的等效球镜度≤-5.00D[2],而Flitcroft等[3]基于各项研究共识建议将HM定义为调节松弛时眼睛的等效球镜度≤-6.00D,以及眼轴长度超过26mm。
什么是病理性近视?
什么是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发生较早(在5~10岁之间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5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可达-15.00D以上,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又称为变性近视。
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增长、眼内容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是我国常见眼病之一,其患病率约为1%~2%。
典型的病理性近视眼有以下特点:1、为近视眼中罕见类型,大约占2%。
2、通常发生在12岁以前,眼球明显伸长,每年可增加-4.00屈光度。
可发展到-10~-20屈光度。
通常到20岁稳定,但也可能发展到30岁以后。
3、眼球的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以至近视程度不断加深,视力严重减退。
很多病例在黄斑下出现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形成)。
4、高度病理性近视眼(超过-7屈光度)容易发生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玻璃体漂浮物和液化,出现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脱离。
5、容易发生开角型青光眼。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3%-1%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
常用药品:眼氨肽注射液乙酰唑胺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温馨提示注意用眼健康,保护视力。
近视针对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
近视针对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病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
病理性近视除了显著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也会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等眼病的风险。
一、激光光凝治疗近视伴周边视网膜裂孔、变性和(或)玻璃体牵引,可予以预防性视网膜激光治疗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
三、手术治疗1.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PSR):对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每年进展超过100度,伴有眼球前后扩张,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视力下降;年龄20岁以上者,近视度数超过1000度,视力进行性下降,后巩膜出现明显的葡萄肿;年龄大于55~60岁者,尽管屈光度不增加,但合并有明显的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可应用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复位手术的同时可行后巩膜加固术。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对于不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可应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
3.玻璃体手术:对较严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有明显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等,可应用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前膜或内界膜剥除),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2024年应用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系》范文
《应用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眼底病变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病理性近视作为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其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联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3D-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为探究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应用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深入探究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眼底扫描,获取高精度的眼底及眼球形态数据。
通过专业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系。
同时,设置对照组(正常视力人群)进行对比分析。
三、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的关联性分析1. 眼底病变特征通过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观察到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的异常、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薄等。
这些病变特征在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信号。
2. 眼球形态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球形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眼球前后径增长,眼轴拉长,导致眼球的球状扩张。
这种形态变化与眼底病变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关系探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眼底病变的程度与眼球形态的变化呈正相关。
即眼底病变越严重,眼球形态的变化也越明显。
这一发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底病变与眼球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涉及到多种生理和病理机制,如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脉络膜血管的异常增生等。
这些机制可能共同作用于眼底和眼球,导致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眼底病变的程度与眼球形态的变化呈正相关,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眼底和眼球的形态变化,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眼科学病种特点:近视性黄斑变性
近视性黄斑病变
定义:病理性近视的病人由于进行性眼球增长而引起的黄斑病变。
病因:目前认为可能原因是由于眼球增长对组织造成的机械性牵拉。
临床表现:
I、豹纹状眼底:由于色素上皮弥漫性萎缩变薄,使脉络膜的血管特别明显。
2、局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局部可以透见脉络膜血管和巩膜。
3、视乳头异常:视乳头可以偏小,偏大或倾斜,常伴有视乳头旁萎缩环。
4、漆样条纹:不规则的横跨眼底后极的黄色条纹,由色素上皮-BrUe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破裂引起。
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5、FUCh斑:黄斑区网膜下出血吸收后,形成圆形隆起的色素病灶。
6、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或视乳头旁的后部巩膜变薄,形成眼底相应区域向后膨隆。
7、视乳头旁脉络膜挖空征:视乳头旁的橘黄色病变,常位于下方,在OCT影像上比较明显,可以合并类似青光眼的视野缺损。
8、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容易出现,可由黄斑裂孔引起。
9、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较老年性黄斑变性好。
10、其他体征包括:黄斑劈裂,黄斑裂孔,钱币样出血,获得性视盘小凹,格子样变性
治疗:可用后巩膜加固术限制近视加深,但效果不确切。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和治疗
· · 临床眼科杂志 年第 卷第期 , , , 186
2019 27 2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2019 Vol 27 No 2
·综述与讲座·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和治疗
黑凯文 张珑俐 柯屹峰 李筱荣
6. 00 D,眼轴长度> 26 5 mm ,且伴不同程度眼底改变的近 络膜视网膜萎缩(分类3),黄斑区萎缩(分类4)。在这些类
视。病理性近视多早年发病,近视屈光度进行性加深,发展 别以外增加了三个附加病变: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
快,常见的眼底表现包括豹纹状眼底、近视弧形斑、黄斑色素 Fuchs 斑。单独定义这些附加病变的原因是这3 个病变被证
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明显 黄斑病变,或存在附加病变或存在后巩膜葡萄肿[4]。
上升,有报道的亚洲人群患病率从4 2% ~ 21% 不等[1,2],其
近视眼病理性变化的实质有哪些
第一、眼部血管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使眼球各器官的营养供给受到影响。
不同程度的近视眼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高度近视,甚至有一些近视患者眼底毛细血管萎缩,出现近视弧斑。
第二、支配眼球的视神经兴奋度降低,视神经兴奋度的降低导致眼的调节功能下降。
正常眼的调节功能是800—1000度,出现不同程度的近视后,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到600度、300度,有些只剩下100度甚至接近丧失调节功能。
第三、视神经兴奋度的降低还会导致眼部腺体分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因角膜没有血管,全靠腺体分泌出来的房水、眼水供给营养。
就像庄稼苗缺水就会干枯一样,眼角膜一旦得不到水分和营养的补充就会出现眼睛干涩,直至角膜变形使屈光度发生改变,导致出现近视等功能异常现象。
第四、睫状肌收缩舒张能力下降,瞳孔的开缩功能迟钝,光感能力下降。
第五、眼底视网膜缺乏叶黄素、维生素和其它微量元素。
正常情况下眼底视网膜分泌视黄醛的过程中,必须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营养成份及铬元素、锰元素、钙元素等微量元素的参与才能生成视紫质、视红质,眼睛才能视物清楚。
平时不注意正常的饮食结构,粗细搭配不合理的青少年学生常常会缺乏这些微量元素。
第六、眼球新陈代谢障碍,排泄管道不通,眼球胀大拉长。
正常人眼球的直径是23.4mm,眼球拉长一毫米就会近视300度。
第七、眼球各器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菌感染。
德致堂近视康是针对近视眼病理性变化的实质进行研制的,能够起到调节眼部机能,促进健康的作用,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
眼底病变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眼底病变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眼底病变是指出现在眼球内部,特别是视网膜、脉络膜和玻璃体区域的各种异常情况。
眼底病变可以是视力退化、眼痛和视觉障碍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讨论眼底病变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常见症状1. 视力模糊:眼底病变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视力模糊可能因眼睛疼痛、感染和视网膜脱落等因素引起。
当视力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时,应立即就医。
2. 视野缺损:眼底病变也可能导致视野缺损,患者会感觉到周围的物体或影像模糊或缺失。
这种情况可能与眼底病变引起的视网膜或脉络膜损伤有关。
3. 眼痛和红眼:一些眼底病变会引起眼痛和红眼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眼球内部炎症或感染引起的。
4. 光线敏感:患有眼底病变的人可能对亮光敏感。
在明亮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疼痛。
5. 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眼中出现像蚊子或蜘蛛的黑点或线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玻璃体液体中的纤维物质形成的。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眼底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抗生素和抗炎药可用于治疗眼球内部的感染或炎症。
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治疗方法。
它通过利用激光的热能来破坏异常的血管或切除和修复受损的视网膜组织。
3. 冻结治疗:也被称为冷冻疗法或低温治疗,通过冻结异常的血管和组织来治疗眼底病变。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脉络膜脱离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
4. 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眼底病变,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式。
手术可以修复受损的视网膜、脉络膜或玻璃体等组织。
5. 康复治疗:对于一些导致视力退化的眼底病变,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残存的视力。
这包括使用辅助设备、视觉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总结:眼底病变常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眼痛和红眼、光线敏感以及飞蚊症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冻结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等。
对于眼底病变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必要的。
眼底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眼底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眼底病变是指患者眼球后半部(视网膜、脉络膜、玻璃体等)发生的各种病变,它们的病因、症状、体征、病程、治疗方案等不尽相同。
眼底病变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但是,眼底病变的诊却是疾病治疗的前提。
下面,就眼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讨论一下。
一、眼底病变的诊断眼底病变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的患者则出现视野模糊、视物变形、黑点等症状。
对于这些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问题。
1、验光检查验光检查是先进行的一个步骤,它是确定眼睛是否有度数(屈光不正)的问题。
屈光不正是一种近视、远视、散光等因素导致的眼球屈光系统发生异常所致。
这种异常会引起视网膜、视觉皮质、晶状体等结构的变形。
2、直接检查直接检查是指医生通过光学仪器直接观察患者的眼底。
这个过程需要双手协同工作,医生需要用一只手控制观察用仪器,另外一只手则需给患者的眼皮抬起来,以便于医生观察。
医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是否有异常的改变,例如: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3、OCT检查OCT检查是一项新的眼科检查技术,它通过光系统对眼球进行扫描,从而获取眼底结构影像。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在不影响患者视力的情况下,获取眼部各个部位的结构影像,并且可以进行三维重建,达到更加准确的诊断。
4、眼底摄影眼底摄影是将患者的眼底影像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进行比对和分析,以便于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会给患者眼部滴一些药物,这样可以使瞳孔扩大,从而便于医生检查。
二、眼底病变的治疗眼底病变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病变,而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1、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像巩膜结膜炎、晶体脱位,虹膜与睫状体炎都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因此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眼压降治疗:对于青光眼患者,一般需要使用降低眼压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贝特类药物、波依定等。
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诊治的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诊治的研究进展吕含怡 许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 200080)摘 要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已经成为现今人们视觉损害及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发症包括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其他眼底损害造成的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
影像学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和三维磁共振成像术等的发展为观察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的病变细节提供了可能。
新的治疗手段如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出现则使病理性近视的预后得到了改善。
然而,在如何延缓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进展和治疗黄斑视网膜萎缩方面,临床上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本文主要回顾病理性近视相关并发症的诊治进展,并阐明目前在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23-0008-04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athologic myopiaLYU Hanyi, XU Xun*(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Key Laboratoryof Ocular Fundus Disease; Shanghai Engineering Center for Visual Science and Photomedicine, Shanghai 200080, China)ABSTRACT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 myopia are a major cause for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The eyes with pathologic myopia may develop posterior staphyloma, myopic maculopathy,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aculoretinal atrophy and other fundus lesions which can result in the loss of best-correxted vision. The advance of new ima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as enabled the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various pathologies specific to pathologic myopi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luding intravitreal injections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ts and the advance of vitreoretinal surgerie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myopi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challenges in intervening the progress of these complications.Furthermore, we still lack some treatment measures in face of maculoretinal atrophy. This article reviews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main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athologic myopia and expounds the unsolve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we are facing in this field.KEY WORDS pathologic myopia; posterior staphyloma; myopic maculopathy;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相关并发症是现今人们视觉损害及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东亚地区尤为严峻[1]。
《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出版
《视盘病变》一书出版
由刘庆淮教授、方严教授主编,南京医科大学从事眼科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一线科技人员撰写,我国著名眼底病专 家黎晓新教授作序,国内第一部《视盘病变》一书将于 2015年 1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十七章,内容涵盖视盘的发育、解剖、生理、形态功能检查,以及各种视盘病变涉及的疾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本书紧扣近年来国际上最新的眼科疾病检查手段和最近的治疗进展,注重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把关于视盘病变的专业知 识系统化,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可作为各级眼科医生和学习眼科专业的医学生的参考书籍。
全书共 30余万字,各种彩图百余幅,采用铜版纸印刷,定价 139元。本书在全国新华书店、专业书店、人卫天猫旗舰店、京 东、亚马逊、当当网等各大网站有售。邮购可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邮购部联系(电话:01059787584/7407/7033/7540;地址:北 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 19号;邮政编码:100021);或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袁冬青联系(电话:15951893818;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 300号;邮政编码:210029。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 27卷第 3期 JournalofClinicalOphthalmology,2019,Vol.27,No.3 ·205·
[6] 罗汇慧,胡莉群.高频彩超测量眼轴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对白 内障术 后 的 影 响 [J].现 代 医 院,2016,16(9):12991300, 1303.
[15] 袁媛,彭华琮.角 膜 球 面 像 差 检 测 指 导 不 同 球 差 人 工 晶 状 体 选择[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6):514516. (收稿:20181018)
《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性近视的眼底损害:
变性近视亦称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oyapia)。
轴性近视超过 6.00D者,称为高度近视(excessive myopia)。
患者中年之后,眼底出现种种退行性变性者,称为变性近视。
不是所有高度近视都会发展成变性近视,变性近视亦偶见于非高度近视眼,所以变性近视与高度近视之间虽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但亦有所不同。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遗传已被确认为主要因素。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显性及x-性连锁遗传,且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除遗传外,后天环境如全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个人习惯、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等,均可助长近视程度的加深。
巩膜延伸,特别是后部巩膜延伸、变薄,是轴性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的关键,也是变性近视的病理基础。
巩膜之所以延伸,观点不一,有机械的和生物学的两种学说,后者在近期研究中,有人认为是由某一种或某些基因变异,导致对巩膜胶原蛋白合成失常的结果。
眼底变性发生原因,亦无定论。
从现有资料来看,很可能是在巩膜过度延伸变薄的基础上,视网膜早期衰老和脉络膜循环障碍所致。
[眼底所见]
1、豹纹状眼底(tigroid fundus)整个眼底略呈暗灰色,加上脉络膜因弥漫性萎缩,毛细血管层及中血管减少或消失,橘红色大血管暴露,使眼底呈豹皮样。
2、视乳头倾斜与近视弧由于高度近视眼球壁后部向后凸出,视神经斜向进入球内。
视乳头一侧(大多数为颞侧)向后移位,使视乳头在检眼镜下失去正常的略呈竖椭圆形而成显著的竖(或横向、斜向(椭圆形,甚至如簸箕状。
与其向后移位侧相连接处,有新月形斑,称为近视弧(conus,或伸展性近视弧,extensive conus)。
近视弧对侧视乳头缘略呈棕色、境界模糊、嵴状隆起的向上牵引弧(supertraction conus)。
伸展性近视弧内侧白色,为巩膜暴露,外侧为浅棕色,为色素上皮层消失、脉络膜暴露所致,近视弧外侧境界清楚,但往往与后极部萎缩区联成一片。
近视弧在大多数病例位于视乳头颞侧,亦有位于颞上方或颞下方。
更为少见的是位于鼻侧或下侧,前者Fuchs称之为逆向性近视弧(inversive conus);后者称为Fuchs 弧(Fuchs’conus)。
当颞侧近视弧向外、向上、向下不断延伸时,可以环绕于整个视乳头周围,是为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视网膜萎缩(circum papillary chorio-retinal atrophy)。
3、黄斑出血与Fuchs斑黄斑出血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或无新生血管)的出血。
暗红色,一般为圆形,大小及数量不定。
多见于黄斑或其附近视网膜血管下方。
同一位置反复出血,可使色素增生而导致Fuchs斑形成。
典型的Fuchs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微微隆起。
大小约0.3~1PD,黑色,有时在黑斑的边缘可见出血。
病变过程中,黑斑可以扩大或缩小,形态与颜色亦可有所改变,甚至分解成散在的黑色素点,但不会完全消失。
Fuchs斑见于单眼或双眼,也偶有在一眼的眼底中见到两个黑斑。
4、后极部萎缩不斑及漆裂纹样损害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呈白色或黄白色。
圆形或地图状。
大小、数量不等。
孤立或融合成大片。
大片萎缩斑可与视乳头周围萎缩连接,成为包括视乳头和黄斑在内的巨大萎缩区。
萎缩斑内或其边缘常有色素堆积,有时还可见到残留的脉络膜大血管。
黄斑萎缩及其附近,常可见到分支状或网状的白色或黄白色线条,线条与眼底血管样线条(angioid streaks in the fundus)相似,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或呈锯齿状,类似旧漆器裂纹,故称漆裂纹样损害(lacquer crack lesion)。
漆裂纹样损害好发于黄斑及视乳头至黄斑之间,是该处Bruch膜皲裂处色素上皮萎缩所致,FFA为透见荧光。
5、黄斑囊样变性与黄斑裂孔检眼镜下,黄斑可见一个境界清楚的圆形红斑,直径约1/3~1/2PD。
红斑周围邻接处视网膜稍带灰色,如果伴有局限性脱离时,其周围有反光圈。
裂隙灯显微镜下,若为囊样变性,则光切面有一菲薄的前囊壁切线;若为裂孔,则此线中断。
裂孔外壁切线与周围视网膜面切线有错位。
6、后葡萄肿眼球后段巩膜过度延伸,后极部可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后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
检眼镜下后葡萄肿如皿状或火山口状凹陷,边缘可为斜坡形,亦可急剧陡峭,视网膜血管在边缘处呈弯曲爬行。
后葡萄肿底部与其边沿部的屈光度相差颇大,这种屈光度的差异,是诊断后葡萄肿的一个重要依据。
7、周边部视网膜囊样变性及格子样变性常见于锯齿缘附近,充分扩瞳后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较易发现。
囊样变性呈圆形或类圆形红色。
在视网膜灰白色萎缩病灶的背景衬托下,境界清楚。
萎缩性病灶周围,还有交叉成网状由视网膜末梢小血管白线化形成的白色线条,称为格子样变性(lattice degeneration)。
囊样变性破裂,形成视网膜裂孔。
8、玻璃体液化混浊玻璃体凝胶体解聚液化,有些部分浓缩成灰白色膜样或条索状混浊。
在裂隙灯显微镜光切面检查下,混浊物漂浮于玻璃体腔内。
玻璃体液化可引起玻璃体前、后脱离,以后脱离为多见。
[症状]
视力减退,不能满意矫正。
视力减退的原因,系视网膜上皮层的广泛萎缩。
黄斑出血可使视力突然进一步损害。
Fuchs斑及黄斑萎缩斑形成后,引起视力不可逆性恶化。
玻璃体液化混浊产生飞蚊症。
玻璃体有不完全后脱离时,可因视网膜受到不全脱离处的牵引,而发生闪光感。
【并发症】1、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变性的液化混浊与视网膜囊样、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引起的裂孔,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视网膜脱离。
临床上,孔原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有很大部分并发于变性近视。
祥见第七章第一节。
2、青光眼近视伴有青光眼者约为14%,但由于变性近视眼巩膜硬度低,从而测得的眼压亦低;近视眼视乳头的异常不能见到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力及视野的改变亦易被近视所蒙蔽,所以容易漏诊。
3、并发性白内障多见于中年后的变性近视。
常表现为晶状体核的棕色混浊(核性白内障),亦可表现为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
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屈折率增强而使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治疗】眼底出现的各种变性改变,一旦形成,不可逆转。
到目前为止,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作者曾试用抗衰老及改善脉络膜循环的中药丸子还晴煎冲剂,让患者坚持3~5年内服,对延缓病变继续恶化方面,有一定效果(处方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此外,维生素A、D、E、C,葡萄糖酸锌及碘制剂等亦可试用。
文献中有应用异体同种巩膜或其他材料作眼球兜带术,即后巩膜加固术,组织后部巩膜进一步延伸,远期疗效尚难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