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蜡烛的变化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变化现象、变化原因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蜡烛的实验,如点亮蜡烛、吹灭蜡烛等,但对蜡烛的变化原因未必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知道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和变化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和熄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下变化现象。

3.分析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蜡烛变化的规律,归纳出相关科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它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点燃 - 火焰 - 烟雾2.熔化:受热 - 融化 - 滴落3.温度升高4.氧气参与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点。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蜡烛1个、火柴1盒、酒精灯1个、三脚架1个、蒸发皿2个、蜡块1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1个、干燥烧杯1个、勺子1个、抹布1个、白醋1瓶、纯碱少许、易拉罐1个、吸管1个、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一个、白糖若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变化万千,像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有生命的物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二、研究变化,建构新知(一)了解蜡烛的特点:1.提问:怎样研究一个物体了?先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吧。

2.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

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白色,固体、圆柱形、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3.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那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二)加热蜡烛:1.提问:老师这有一些从蜡烛上切下的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熔化)原来蜡烛是?(固体)加热后了?(由固体熔化成液体)2.谈话: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师生总结:(1)正确使用酒精灯。

(2)安全操作、预防烫伤。

(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板书:蜡块)5.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结果:蜡块融化了,变成会流动的蜡油。

蜡烛的变化课件

蜡烛的变化课件

蜡烛的变化课件蜡烛的变化课件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也是一种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的物品。

我们每个人都对蜡烛有着独特的记忆和感受。

然而,蜡烛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形态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看蜡烛的形态变化。

蜡烛最初是一根长长的圆柱形物体,外表光滑,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白色、黄色、红色等。

当我们点燃蜡烛时,蜡烛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火焰在蜡烛顶部跳动,温暖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逐渐燃烧,形态也开始改变。

蜡烛的高度逐渐减小,蜡体也慢慢融化,最终变成一滩熔化的蜡油。

蜡烛的形态变化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是一种象征着时间流逝和生命消逝的表现。

除了形态上的变化,蜡烛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蜡烛作为一种照明工具,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当我们在黑暗的夜晚点燃蜡烛时,它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环境,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安慰。

蜡烛的光芒也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它能够驱散黑暗,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蜡烛的变化还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正如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逐渐消耗,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蜡烛的燃烧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蜡烛的变化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蜡烛燃烧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在使用蜡烛时要注意环境保护,选择环保型的蜡烛或者减少使用蜡烛的数量。

同时,蜡烛的燃烧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除了以上的变化和意义,蜡烛还有着一些有趣的用途和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蜡烛的燃烧时间来估算时间的流逝,这在没有钟表或手机的情况下非常实用。

蜡烛还可以用于烛光晚餐、生日蛋糕的装饰、庆祝活动等场合,营造浪漫和温馨的氛围。

此外,蜡烛还有着独特的香味,不同的蜡烛有着不同的香气,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总结起来,蜡烛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一种象征着时间流逝、生命消逝、光明和希望的表现。

蜡烛的变化作文

蜡烛的变化作文

蜡烛的变化作文《蜡烛的变化》蜡烛,在现代社会中,或许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照明需求,但它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与温暖。

而从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能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变化。

当我们拿起一根未曾使用过的蜡烛,首先会注意到它的外观。

蜡烛通常呈圆柱形,有着光滑的表面。

它的质地或硬或软,颜色也多种多样,有白色、红色、黄色等等。

这时候的蜡烛,安静而完整,仿佛在等待着被赋予使命。

接下来,当我们点燃蜡烛的烛芯,奇妙的变化就开始了。

小小的火苗从烛芯处窜出,摇曳着,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刚开始,火焰比较微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变得稳定而明亮。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蜡烛的形态在慢慢改变。

靠近火焰的那部分蜡烛逐渐融化,形成一滩液态的蜡。

这些液态的蜡顺着蜡烛的边缘缓缓流下,有的会在蜡烛的底部凝固,使得蜡烛的底部变得越来越粗;有的则滴落在桌面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蜡滴。

仔细观察燃烧中的蜡烛,还会发现火焰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

它的外焰呈现出明亮的黄色,温度较高;而内焰则相对较暗,呈现出蓝色,温度稍低。

这种颜色的差异,反映了火焰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

同时,蜡烛燃烧会产生一些气味。

这气味并不刺鼻,反而带着一种淡淡的、独特的香气。

如果是添加了香料的蜡烛,那散发出来的味道就更加丰富和迷人了。

随着燃烧的持续进行,蜡烛会越烧越短。

原本长长的蜡烛逐渐变得矮小,最终可能会完全消失,只留下一滩凝固的蜡和那若有若无的香气。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蜡烛燃烧是一个氧化反应。

蜡烛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当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蜡烛这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变成了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蜡烛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它还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

蜡烛在燃烧自己的过程中,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它无私地奉献着,直到自己消失殆尽。

这让我们联想到那些默默付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但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较为细微,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耐心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发现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掌握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成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总结蜡烛的成分。

3.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4.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对比蜡烛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5.总结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探讨科学原理。

6.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蜡烛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照明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现象和科学原理。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二篇)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二篇)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

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黑烟是颜色的变化,在燃烧时产生火苗又是发光发热的变化,这些都符合第二类性质。

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有新物质产生,什么是没有新物质产生。

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能够变回来的就是形态的变化。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借助哪些物体来验证上面的结论。

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水、白糖、盐等。

接着学生选择白糖来研究,把白糖放在金属勺里,用点燃的蜡烛燃烧白糖,观察白糖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发现刚开始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也是形态变化的过程;接下来又发现,白糖继续加热会改变颜色,由白色变成深褐色、黑色,这又是产生新的物质变化,颜色的变化。

应该说在实验的同时学生体会到了白糖既有形态变化,又有产生新的物质变化,即学到知识又学到了本领,对学生今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一种认识的过程。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蜡烛的变化》的教学反思(二)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蜡烛的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了解蜡烛在燃烧时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蜡烛的变化(优秀范文5篇)

蜡烛的变化(优秀范文5篇)

蜡烛的变化(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

汇报蜡烛的特点。

(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2)加热蜡烛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

(交流)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

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1课蜡烛的变化1.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始终是蜡这种物质。

2.点燃蜡烛,燃烧后的现象: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另一只烧杯内壁变成白色;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烟灰。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这些都是不同于蜡的新物质。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4.水的三态变化、盐溶解于水、铁水变成钢锭都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烟花绽放、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等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第2课铁钉生锈1.铁锈是红褐色的,非常松软。

生锈铁制品随处可见,如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2.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因为铁是灰色的、有光泽,很硬,能被磁铁吸引,能传热……而铁锈是红褐色的、没有光泽,很松软……3.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锈最多。

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4.防锈方法有很多,如: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缝衣针用锡纸包装;在油管上喷漆、在枪炮和大型机器上涂抹矿物油脂、在铁制品外层覆盖一层塑料膜、在门把手上镀金属铬、在制罐头用的马口铁上热镀一层无毒、不易锈蚀的金属锡……第3课制作汽水1.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自制汽水中的气体是柠檬酸(或醋酸等)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变化的类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并能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1)观察蜡烛。

(2)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同上:不锈钢勺子、蜡粒)。

(3)燃烧蜡烛:A.蜡烛、火柴、烧杯(干)。

B.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C.蒸发皿、木夹子。

(4)综合实验:每组2张记录纸。

A.盐的溶解:烧杯、水、玻璃棒、盐。

B.石灰水中吹气:吸管、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杯子。

C.热水中的鸡蛋:鸡蛋、烧杯、热水。

D.压扁可乐罐:易拉罐一只。

E.碱水中倒入白醋:装有碱水的杯子、白醋。

G.白醋中的鸡蛋:烧杯、白醋、鸡蛋老师:(1)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子、蜡粒(少些)。

(2)燃烧蜡烛:(示范B)蜡烛、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3)白糖实验:白糖、不锈钢汤勺。

(4)其他:塑料筐(编号)、抹布、信封(编号)、弃物罐(易拉罐,小组)、热水2瓶。

教学过程:一、认识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1)谈话: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一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一把勺子(出示),在勺子里放了一些蜡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

(3)提问:你能描述一下蜡粒的特点吗?(4)汇报:(颜色、形状、气味、透明度等)2.加热蜡烛(1)提问:如果我们把蜡粒加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2)学生猜想。

(3)谈话:一定是这样吗?那好,我们先来看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讲解。

点火、外焰加热、使用酒精灯的时候务必请同学们注意安全、边实验边仔细观察现象、强调当你看不到蜡粒的时候请同学们结束实验、最后别忘了灭火。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树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树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树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树1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一、问题解答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

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

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

(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

(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

(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一、问题解答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

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

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2021新版)3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2021新版)3

1.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

(不提专业名词)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目标】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的一首小诗:树叶慢慢变色,烛火轻轻摇曳,老屋门上的锁,长满锈斑,诉说着时光……一切变化,就在我们的身旁,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

蜡烛的变化作文

蜡烛的变化作文

蜡烛的变化作文《蜡烛的变化》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支小小的蜡烛,它的变化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停电的夜晚,家里黑漆漆的一片。

我翻箱倒柜,终于在抽屉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支蜡烛。

它身材短小,白色的蜡身裹着一根细细的棉线,看起来毫不起眼。

我拿起打火机,“咔嚓”一声,小小的火苗跳跃起来,点燃了蜡烛的芯。

瞬间,昏黄的光芒充满了整个房间。

我把蜡烛放在桌子上,仔细地观察起来。

蜡烛的火苗轻轻地摇曳着,像是一个小精灵在欢快地跳舞。

火苗的顶部是蓝色的,越往下颜色越黄,最底部几乎是橙色的。

火焰的边缘还有一些黑色的烟雾,它们升腾起来,像是在诉说着蜡烛燃烧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开始发生变化。

它的顶部慢慢融化,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凹槽,蜡液顺着凹槽缓缓地流淌下来。

那蜡液像是一条条透明的小蛇,蜿蜒着向下爬行。

有的蜡液流到了蜡烛的侧面,凝固成了一层薄薄的蜡壁;有的则滴落到了桌子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蜡滴,圆圆的,亮亮的,就像一颗颗珍珠。

我伸手触摸了一下那滴落在桌子上的蜡液,哎呀,好烫!我赶紧缩回了手。

过了一会儿,蜡液冷却了,变得硬硬的,摸起来还有些粗糙。

蜡烛越烧越短,火苗也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

它时而高,时而低,像是在努力地挣扎着,想要继续为我照亮这个黑暗的房间。

我看着它,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火苗猛地晃动了一下,差点就熄灭了。

我赶紧用手护住它,生怕这微弱的光芒就此消失。

风停了,火苗又重新稳定下来,继续燃烧着。

在这昏黄的烛光下,我开始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些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那些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日子,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

蜡烛虽然在不断地燃烧自己,但它却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让我能够在这黑暗中找到一丝安慰。

不知道过了多久,蜡烛终于烧到了尽头。

只剩下一小截短短的蜡芯,还在顽强地闪烁着最后的光芒。

那光芒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

最后,那一点点光芒也消失了,房间再次陷入了黑暗。

但那一刻,我却觉得自己的心里充满了光明。

《蜡烛的变化》ppt

《蜡烛的变化》ppt

产生大量气泡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1
把食盐放进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
不可思议,食 盐消失了!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2
向碱中倒醋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出现大量气泡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3
我思我获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4
通过了解蜡烛的变化,我们进 一步学习到:
科学---蜡烛的变化
9
我们来辨一辨吧......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 1、铁水变钢锭; 2、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汽态)变化; 3、捏面人。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生鸡蛋变熟鸡蛋; 2、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3、树叶颜色变化; 4、火柴燃烧;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0
把鸡蛋放进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
科学课 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1课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
变化之歌
摇曳的烛光, 缤纷的焰火, 嶙峋的怪石, 飘扬的雪花…… 所有的物质 同唱一首变化的歌曲, 在空间的转换中, 在时光的隧道里。 千变万化, 纷繁精彩, 唱出永恒的变化, 唱出永恒的旋律。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18
课后自行试验,会有什么发现?
铁钉放在潮湿 环境?
2020/12/12
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呢?
科学---蜡烛的变化
19
2020/12/12
科学---蜡烛的变化
20
1.形态的变化 如:蜡烛熔 化成液体,冷却成固体

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

像蜡烛熔化、 纸折叠、铁熔化 这样的变化,仅 仅是形态发生了 变化;像蜡烛、 木块燃烧这样的 变化,不仅仅是 形态发生了变化, 还会产生新的物 质。
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 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 面塑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是用 泥塑 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 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加 泥人张"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 上色彩、石蜡、蜂蜜等,经过防裂、 上色彩、石蜡、蜂蜜等,经过防裂、 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 泥人张" 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 防霉变等处理,再经手工捏、 防霉变等处理,再经手工捏、搓、揉、 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 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 掀等工序而成。 掀等工序而成。 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 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 实际上, 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 实际上,它是人们制作节日喜庆 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 面点时,为象征吉祥, 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 面点时,为象征吉祥,增加喜庆气氛 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 而作为点缀的装饰品加上的, 戏院里看多种角色, 而作为点缀的装饰品加上的,如福禄 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 寿喜,龙凤麒麟之类,由此渐渐演变, 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 捏制。 寿喜,龙凤麒麟之类,由此渐渐演变, 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特色的民 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 间工艺品。 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 间工艺品。其中以河北与上海的面塑 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 艺术成就最高。 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艺术成就最高。河北面塑艺人汤子博 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塑造的面人如洛神、钟馗、昭君出塞、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 塑造的面人如洛神、钟馗、昭君出塞、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 苏武牧羊等性鲜明,不落俗套; 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 了一万多件作品。 苏武牧羊等性鲜明,不落俗套;尤其 是他首创的小小的核桃人. 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 是他首创的小小的核桃人.人与马仅 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 一厘米许,在放大镜下, 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一厘米许,在放大镜下,却是眉眼毕 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神彩各异。人称为"面人汤" 张明山的泥人, 具,神彩各异。人称为"面人汤"。上 张明山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 海面塑艺人赵阔明, 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 海面塑艺人赵阔明,他塑造的人物形 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 有 象逼真,着重于人物脸部刻画, 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 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 象逼真,着重于人物脸部刻画,衣裙 则大刀阔斧,力求简洁,被人称为" 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 则大刀阔斧,力求简洁,被人称为" 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他的作 面人大王" 面人汤"齐名。 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面人大王",与"面人汤"齐名。 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蜡烛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学习重点: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难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材料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活动一:谈话导入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2、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活动二:研究物质的变化。

1、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2、给蜡烛加热。

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3、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活动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1、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2、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3、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