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四章
现 代 文 阅 读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 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 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问题】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 这句话的出现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用爱默生 的话,理解这句话需要理解两个词语:一是“注解”,一是“自己”, 从文章中看,体现“对自己的”主要在第二、第三自然段划直线处, 把两句归纳起来就是“要让书为优化自己的人生、扩展和丰富自己的 人生服务”。需要指出的是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这两句 说明是用两个比喻,都在说明读书不能受书本的控制,尤其在思想上 不能人云亦云,联系上文,它既是对于“对自己的注解”的解说,也 在做进一步的强调,所以答案应该还有一点,那就是:不要被书本控 制你的思想或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 【答案】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四章
现 代 文 阅 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四章
现 代 文 阅 读
论述类文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论述类文章主要是指两大类:新闻评论(社论、时评、思想评论 等)和社会科学论文。 其中社会科学论文更适合于命题,因此会更多选用。比如:2009 年广东卷选用了爱因斯坦的《自由和科学》。阅读材料大约1000字。 论述类文本就是以议论为主或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事 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 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1.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所要论 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有的带有启发性,有的带有讽刺性, 有的显得严肃庄重,有的显得新颖别致。总之,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具 有独特的作用,能帮助读者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2.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第一要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只有抓准论点,才能把握全文中心。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示范课件
(1)选文
、
在一定难度
,阅读上存
(2)题型设置︰
(3)考查重点︰
①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③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
知识 词义 句意理 文意 信息 据文 要点 理解 解 理解 筛选 推断
能级 理解B 理解B 分析 分析 分析
要求
综合C 综合C 综合C
•1、牢记该题型做题方法: 读、找、比
•2、选择时:对比法+排除法 •3、谨记:答案就在文本中 •4、细心是保障
真题演练
• 完成《步步高》P.159(2019·全国卷 Ⅰ) • (共9分钟)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近四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分析】
年份/卷别
2017·全国卷Ⅰ 2017·全国卷Ⅱ 2017·全国卷Ⅲ 2018·全国卷Ⅰ 2018·全国卷Ⅱ 2018·全国卷Ⅲ 2019·全国卷Ⅰ 2019·全国卷Ⅱ 2019·全国卷Ⅲ 2020·全国卷Ⅰ 2020·全国卷Ⅱ 2020·全国卷Ⅲ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论述类文本阅读7——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角度(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四)论证角度(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五)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②增强文章说服力),③有力论证观点。
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答题模式: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示例),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模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观点。
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②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答题模式: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答题模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语言生动形象,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023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含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5——观点推断(题型)+真题分析(含答案)在真题中,观点推断题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即:据文推断(文内找依据),逻辑推断(符合逻辑),合理推断(结论合理)。
一、文内找依据分析之前先判断该选项的“前提内容”是否合乎文本内容。
分析选项时需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三个问题:(一)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二)前提是否混淆范围(整体或局部)(三)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推断可能成立的一些词语;“一定”“必定”“肯定”等表示推断不能成立的一些词语。
二、符合逻辑分析选项时,要判断选项中存在的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三、结论合理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要留意以下两个方面:(一)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般由“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
②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与之匹配的信息。
(二)选项是推断源于文内,结论实属文外。
推断由文内到文外、由此及彼,结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关注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
②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2019·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举例》课件
据说,清末时架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在学习, 表演却寸 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瞎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 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 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 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篮艺成 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 师。……
“晚唐体”在唐代诗歌中的价值
其次,从创作主体看,“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 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 属于边缘化群体,其诗也多非诗坛主流,研究“晚唐 体”可了解在唐宋诗歌生成系统中,边缘化诗歌群体 与主流诗歌群体的递禅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晚 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但从“晚唐体”诗人的 创作实践看,却并非如此,如宋初“晚唐体”诗人代 表“九僧”和赵湘等皆未在其诗歌中提及贾岛、姚合, 他们言说更多的是南朝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人。
三、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结构思 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 逻辑关系。
能宽容,就能发展壮大。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几个子弟兵, 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 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连仇人都能容而后 用,还有什么不能用的呢?所以说,宽容是力量和自信的标 志。
2、道理论据:人们公认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
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 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梅
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 决定。——黑格尔
现代文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精讲+真题精练)
(2014重庆卷)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 越感。 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 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部分
整体
• 【试题】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一、以偏概全,范围不清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 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 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原文阅读信息】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 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A. 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 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3.做题时,可以先粗读题干,再有所侧重地细读原文
【2013年全国乙】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009年全国卷】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阅读选项:特别注意肯定 一定 完全 绝对 必然 必定 必将 必须 全部 都能 全都 所有 一概 一律 无不 只能是 等副词,看选项是否犯了过于绝对、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 错误。 全国卷比较刁钻,选项中出现“全都”“都是”“必 然”“不一定”可能有以偏概全的错误,但不可盲目下结论。
D
(2010辽宁卷)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 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 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 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 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 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 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 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 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 D 差别就越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2.掌握提取并筛选信息的技巧。
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接受,不是靠单纯记忆,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获得的。
前一阶段,我们复习了文言专项,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项,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这方面的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复习模块,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考点剖析】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题型上采取”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简答题)”的形式,点面结合,覆盖全篇。
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4.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时代感强。
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②客观性。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
③内容的单一性。
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④表达的明晰性。
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论述类文本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张、观点或见解。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原卷版)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共74张)
试题简析
▪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 ▪ 词义(概念)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
、信息筛选、据文推断;
实用文档
命题特点
▪ 第1类题多为概念定义(词语理解),常见错误是要么 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是B),要么不属于概 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不全面。
▪ 第2类题多为“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在原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或增或减或偷梁换柱,把原句 改造一番,只需细心地咬文嚼字地比照即可,无须分析 就可以做出答案。
实用文档
关于双合:
▪ 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符合文
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题支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题 支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而意思变了 没有,而不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符合题意是在比照 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题支是否符合本道试题题干 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中的几个要点和题支进行分 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比照分析时 一定要做到“严谨”。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 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 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 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 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等)
▪ 第3类题一般是选出对某一主干句意思的理解正确或者 错误的一项,这就要求务必把题干咬文嚼字地分出几个 题意要点来,再将题支先在原文中比照再与题干意思进 行比照分析,双合了才是正确选项。
▪ 第4类题是找出推断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命题者一般 是把原文中一两个句子引下来做成一个题支,将题支的 后半部分做一番改造。既然是推断,那么错误往往在后 半部分,按照双合的原则就可以找出答案。尤其是题支 中有片面绝对性的词语的实,用文往档 往是错误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2.掌握提取并筛选信息的技巧。
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接受,不是靠单纯记忆,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获得的。
前一阶段,我们复习了文言专项,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项,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这方面的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复习模块,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考点剖析】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题型上采取”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简答题)”的形式,点面结合,覆盖全篇。
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4.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时代感强。
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②客观性。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
③内容的单一性。
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④表达的明晰性。
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论述类文本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张、观点或见解。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短论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阅读议论文,还要理解文中的论证。
一方面,要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跟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另一方面要分析论证的方法,研究论证的技巧。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间接证明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阅读一篇议论文,我们应当关注这三个要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方法步骤】掌握方法,循序解题。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答题,是高考答好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
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是: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复习导航】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许多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
其实,只要能够掌握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地适量训练,在短期内是能够收到明显效果的。
1.命题特点(1)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
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2)设置选项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队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⑧有与无。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2.方法点拨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
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查找的方法有两个:①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
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阅读要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放在选考题中,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由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做题。
两种文本命题格局相似。
这里说一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论述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如高考中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