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二章 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藏象
学习要点
1.掌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3.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4.掌握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联系。
5.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
6.了解心包络、命门的涵义及功能。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viscera):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实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藏”(脏腑)与脏器的概念区别:
• 脏器(organs)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器官的总称。
属实体器官,为解剖学概念。
• “藏”(viscera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是一个形态和功能统一的结构,本于实体又非实体。
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病理学概念,重在功能。
象(xiang):指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藏于体内的内脏、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藏变”决定“象变”,故可“以象论藏”。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观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心、肝、脾、肺、肾
胆、胃、小肠、大肠、
脑、髓、骨、脉、胆、女
脏 腑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五神脏肺藏魄(感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意念、注意、记忆)
肾藏志(志向、毅力、行动)
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脏
古作臟,又作藏。
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
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 脏腑之精:指贮藏于五脏之中的液态精微物质,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是脏腑生理机能的物质支撑,具有濡养、滋润作用。
•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也是一身之气在脏腑的分布。
具有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的作用,是脏腑生理机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 脏腑之阴气: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能够调控、减缓脏腑机能和新陈代谢。
• 脏腑之阳气: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兴奋、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能够激发、加速脏腑机能和新陈代谢。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小肠相表里。
㈠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脏腑藏泻”理论 的指导意义
病机 治疗
“腑病多实”
“六腑宜泻”
“五脏宜补”
“脏病多虚”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表里
┌运血: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全身。
∣ ┌主血─┤
心主血脉─┤ └生血:水谷精微“奉心化赤” ∣ │
└主脉─指心气推动、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 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生理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依赖:心气(心阴、心阳平衡协调)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可见:
•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 舌色——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心主血脉——病理
心气不充或心阴、心阳失调——血运失常,血虚或血瘀——脏腑失养
2.主藏神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
心藏神——生理
心主神明功能正常以心血充盈、精气充盛为物质基础。
面色--淡白无华 舌色--淡
脉象--细弱无力
心胸部感觉--胸闷、心悸怔忡
心血虚
面色--晦暗
舌色--唇舌青紫
脉象--结、代、促、涩 心胸部感觉--憋闷刺痛
心血瘀阻
面色--红赤
舌色--舌红点刺 脉象--数
心胸部感觉--烦热
心火亢盛
神的含义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等。
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心血充足--心神得养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记忆力强
七情调和
寤寐正常
人体脏腑组织的各项功能相互协调,生命活动健康有序,身体安泰无恙。
心藏神——病理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
•邪扰心神,神志不宁——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关系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例:失血过多,出现精神萎靡甚则神志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面红或苍白
㈡心的生理特性
1.主通明:
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
2.心气下降
心位居人体上部,其气宜降。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指全身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脉与心连通,并与心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其化在面:指心的精气、心血盛衰及机能强弱、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于外在面部色泽上。
2.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指心之精气盛衰、功能正常与否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即舌为心之外候。
⑴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⑵舌色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⑶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⑷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3.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机能与喜的情志活动有关。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症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重者心阳暴脱;或
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4.心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即汗为心之液,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心主血,血与津液同源互化,而汗又由津液所化生,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心藏神,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
心气虚——自汗
心阴虚——盗汗
心阳暴脱——大汗淋漓
汗出过多可损伤心阳
5.心与夏气相通应
涵义:心主夏,与夏气相通应,因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
机理: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夏季气候炎热,同气相求,故心主夏。
临床意义:
①心阳虚衰者,夏季可緩解。
阳虚性心脏病,夏季调治获效尤佳。
②阴虚阳盛者,夏季病情加重。
附:心包络
含义:心脏外面的包膜,上面附有脉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
又称“膻中”。
一指心包络
“膻中二指气海,“膻中为气海”
三指两乳之间的穴位名。
“膻中穴”。
功能: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二、肺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主气司呼吸
2.主行水
3.朝百脉,主治节
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与秋气相通应,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大肠相表里。
手太阴肺经
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
㈠肺的生理特性
⒈肺为华盖
肺为“华盖”: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覆盖于其他脏腑之上,故称之“华盖”之脏。
⒉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
①肺位最高,通过鼻窍及皮毛与外界息息相通,易最先被外邪侵袭为病;
②肺叶清虚而娇嫩,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侵袭;
③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故称之。
⒊肺气宣降
清肃之脏 喜润恶燥 以降为顺 肺失宣降的病理表现
肺主宣发与肃降的关系 生理:协调为用、相反相成
气的升降出入有序 ——呼吸调匀,气道通畅,水谷精微,津液得以输 布,代谢产物正常排出。
病理:相互影响
外邪侵袭多影响肺之宣发,导致肺气不宣为主的病证——呼吸不利、胸闷、无汗、鼻塞等。
内伤及肺多影响肺气肃降,导致肺失肃降为主的病证——呼吸短促、咳嗽、咳痰、喘息。
㈡肺的主要生理机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指肺具有主管人体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功能。
宣发
含义--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
生理体现
呼出浊气于体外
运布津液及水谷精微至头面和体表 宣散卫气达体表(温煦、卫外、排汗等)
肃降
含义--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生理体现
吸入清气于体内
将生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丹田 将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 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于膀胱 有利于大肠向下传导糟粕
肺气的运动形式
胸闷、咳喘、鼻塞
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 无汗或汗出
呼吸短促
肺失肃降 咳嗽气逆
便秘
生成:在肺的气化作用下,将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转输于肺的水 谷精气结合而成。
部位:聚于胸中气海。
作用:上走息道以促进肺吸清呼浊;贯注心脉以助心行血;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宗气
含义: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机理
表现:一身之气(尤其是宗气)生成充足; 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正常。
⑵肺主一身之气
病理: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症。
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⑴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 ⑵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呼吸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整体气机活动处于协调平衡状态。
机理 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
肺通过鼻窍通于天气
肺体清虚,形如蜂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宣发肃降,吸清呼浊
⑴肺主呼吸之气
病理
肺气不宣:呼吸不畅,胸闷哮喘
肺气不降:呼吸不畅,咳逆上气
含义:指肺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 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元气
谷 气 自然
清气 肾
肺
2.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
含义:指肺气通过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作用示意图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吸清呼浊,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功能。
降津液濡养诸脏腑
肃降:向内向下通降 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经气化为尿 津气下行,助大肠传导
机理: 宣发:向上向外布散 濡润各脏腑器官及皮毛肌腠
呼气排出部分水液 外达皮毛排出汗液
肃降
宣发
主水
膀胱
尿液
脾
肺 肾
胃
呼吸道 体表
汗液
水气 大小肠
粪便
水饮
病理: 肺失宣散——无汗,水肿(颜面尤甚)
肺失肃降——小便不利,全身水肿大便困难,甚或闭结不通。
肺失清肃——痰饮,咳喘
结构上心肺相联,肺“聚会百脉”
调节全身气机
生成宗气
机理
助心行血
病理:
肺气不足
肺气壅塞 肺:咳、痰、喘、闷胀
心:心悸、憋闷刺痛
治疗:对于心血瘀阻的病证,将活血化瘀与益气、补肺、宣肺、
祛痰等方法将结合。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运行、输布作用。
是对肺之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宣发肃降,吸清呼浊)
–治理调节全身气机——主气
①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
②调理一身之气升降出入运行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行水
㈡肺的系统联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含义:指肺与皮毛有密切联系,其功能盛衰可以从毫毛的色泽上得以体现。
•机理:肺输布精气、津液于皮毛,充养肤表
肺宣发卫气,外达皮毛,护卫肌表。
皮毛汗孔(玄府、气门)宣肺气,助呼吸。
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生理:皮肤致密柔韧,毫毛柔润光泽,抗外邪能力强盛。
•病理:
肺气虚——皮毛憔悴枯槁,畏寒、多汗或自汗
易外感病邪。
外邪袭表——无汗、喘咳等。
•治疗:补益肺气
解表、宣肺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含义:鼻与喉相通而下连于肺,鼻为气道最上端,喉属肺系,同是清气、浊气出入的通道,而肺主气司呼吸,故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
•生理:肺气调和,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声音清晰响亮。
•病理:外邪犯肺,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流涕、喷嚏、嗅觉失灵,声音重着。
金破不鸣:肺气虚损、肺阴不足可见声音嘶哑或失音,其证属虚,故名。
金实不鸣:外邪犯肺,宣降失司可见声音嘶哑或失音,其证属实,故名。
肺在志为忧(悲)
•含义:悲、忧为肺气在情志方面的生理反应。
•生理:肺气调和,则悲忧适度。
•病理:肺气不足——易于情绪低落
过度悲、忧——易耗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宣降失调,症见少气懒言、呼吸气短、体倦乏力、意志消沉等。
肺在液为涕
•含义:鼻为肺窍,涕为鼻液,乃肺之津液所化,故肺在液为涕。
•生理:肺气充盛,肺津充足则涕液润泽鼻窍而不外溢。
•病理:外感风寒
肺气虚弱
外感风热或肺热壅盛——涕黄稠浊
燥邪袭肺——鼻干少涕或无涕
肺与秋气相通应
涵义:肺与四时之秋气相应,肺金之气应秋而旺,其制约收敛功能强盛。
机理:肺与秋,在五行中均属金,肺主清肃下行,与秋气肃杀之气相应。
临床意义:
①治疗肺病,秋季宜顺其敛降之性,不可过用发散之品。
②秋季气候干燥,肺喜润恶燥,故秋季多见肺燥证,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
三、脾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
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㈠主要生理功能:
⒈主运化⒉主统血
足太阴脾经
表里
足阳明胃经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转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指脾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谷精)和津液(水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是指脾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运化水液:在消化饮食物的的同时吸收、转输其中的水精,并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
脾运化水液的过程:
⒉主统血
含义:统,统摄,控制。
脾主统血即指脾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机理: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故脾可统血。
病理:脾不统血,血不循经,逸出脉外。
可见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特点:慢性,少量出血。
饮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水谷精微┌─┐ 灌四旁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地点)小肠─────┤脾├─────┤ │食 └─┘ 脾气散精 │
│物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粪
│便
│
体外
化生精、气、血、津液
游溢精气 清中之清 水饮──胃──────┐ ┌─── 头面诸窍 │ │ │宣发 全身皮毛 │ ┌──┐ 散精(津液) │ 肌肉腠理
小肠────┤ 脾 ├───────肺
│清 └┬─┘ │
│浊 │ 清中之浊│肃降
│ │ │
大肠 │ 其它脏腑 │ │
│ │肃降 │ 浊中之清 │ └─────────肾
病理:脾失健运
水液代谢失常
治疗:补脾摄血。
脾的生理特性
⒈脾气主升
含义: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
生理:⑴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与胃之降浊相对而言。
⑵升举:升托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游移或下垂。
病理:⑴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
⑵脾气下陷(中气下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⒉喜燥恶湿
生理: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
㈡脾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之运化与四肢、肌肉充养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病理: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含义:人的食欲、口味与脾气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
机理: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
生理: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唇淡白不泽。
若湿热困脾则纳呆不饥,口甜黏腻。
在液为涎
涎:与唾同为口津,唾液中较质地较清稀者为涎,是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
生理: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
脾气健运则涎上行润口而不溢出。
病理:脾胃不和或脾气虚弱,气不摄津,则流涎;
脾阴不足,涎不化生,则口干舌燥。
在志为思
含义:脾的生理机能与思志相关。
生理: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思虑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病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可使脾胃气机阻滞、郁结,脾失健运,出现纳呆,脘腹胀满,甚至头目眩晕、健忘等症。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主长夏、脾主四时)
脾主长夏:
涵义:脾与四时长夏相应,脾土之气应长夏之气而旺盛。
机理:长夏之季,湿热交蒸,万物华实;脾主运化,化生精微,合土生万物之象,“土爰稼穑”之理。
临床意义:长夏湿气太过,反易困脾,脾虚者此时易湿热相兼为病——身热不扬、肢
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
治疗:清热祛湿
脾旺于四时:
涵义:四时之中皆有土气(每季最后18天),故有脾主四时之说。
临床意义:脾属土,位居中焦,四时土旺则脾运化功能正常,四脏得养,则人体健康少病。
“四季脾王,则不受邪。
”
四、肝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与春季相通应。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疏泄⒉主藏血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畅达;泄,发散、宣通。
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气机调畅”: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体现在:
促进血行津布
全身气机调畅血及津液运行正常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疏泄不及气机郁结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
津行失常
(气滞水停)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月经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瘀血、癥积、肿块
舌质暗,有瘀斑
痰、湿、饮、水肿
治以疏肝理气治以平肝降逆表里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疏泄太过
呕血、咯血等出血
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血随气逆
◆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 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五脏功能正常——情志活动正常。
肝气亢逆,疏泄太过: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
窜胀痛,或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
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情志抑郁,悲忧欲哭、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
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
情志活动异常 气机失调 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 治疗情志病着重调理肝气,疏肝理气。
◆ 调节生殖机能
病理:
调节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隶属于肝,肝为血海。
“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经带胎产,与肝之疏泄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
生理: 肝-疏泄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女子排卵及月经 肾-封藏
调畅脾胃气机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
脾不升清
(肝脾不和)
脾不升清
(肝脾不和)
上:头目眩晕
下:腹胀腹痛,肠鸣腹泻
上:嗳气、恶心、呕吐、泛酸 中:脘腹胀痛、纳呆
下:便秘
右胁胀痛,食欲减退,口
苦,厌食油腻,黄疸等。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
男子:排精不畅、精瘀
女子:月经后期、量少、经行不行不
畅,甚或痛经等。
肝火亢盛--疏泄太过
男子:火扰精室--梦遗
女子:血不循经--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
2.肝藏血
含义: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与肝主疏泄的关系 “肝体阴而用阳”
生理:相互为用,相互制约 。
肝藏血是肝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 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 病理:相互影响。
①肝藏血不足、肝不藏血:肝体失养,疏泄失职。
②肝疏泄失常:
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瘀。
疏泄太过,气机逆乱,血随气逆,吐血、衄血。
㈡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性刚
强躁急,其病易亢易逆、升动太过。
2..肝主升发:指肝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与春气相合。
肝气升发以启迪诸脏而使生机不息,肝气能升举疏通全身气机。
肝气易升易散。
治以滋养肝阴,平肝潜阳,镇肝熄风 ㈢肝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筋: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
(1)贮藏血液
(2)调节血量
(3)防止出血
➢肝气能收摄血液➢肝气疏泄,畅达气机,维持血运通畅➢肝阴凝敛1.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2.经血之源
3.保持肝体柔和(涵养肝气肝阳)
1.肝气能收摄血液
2.肝气疏泄,畅达气机,维持血运通畅
3.肝阴凝敛 血不荣筋--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肌肉颤动、手足瘈疭等
血不养目
--目涩、目花、目珠刺痛等 血不荣爪--爪甲薄脆、干枯、易于折断等
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
肝气衰少,升发不及,疏泄失职
血不养魂--魂不守舍,梦魇、梦游、梦呓、幻觉等。
病理:
肝血虚:
肝不藏血:可见吐血、衄血,咯血、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出血病症。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 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
肝为“罢极之本” 。
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运动失灵,不耐疲劳,甚至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
不利。
2.爪:爪甲, “爪为筋之余”。
爪甲赖肝血滋养,可反映肝血之盈亏。
肝血充足:爪甲坚韧而有光泽。
肝血不足:爪甲薄而软,易变形脆裂,枯而色夭。
开窍于目
生理上: “肝受血而能视”,目之功能依赖肝血滋养和肝气疏泄。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
病理上:肝病可反映于目。
眼科疾病多从肝论治,且有良效。
肝血不足——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框疼痛等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目痒、迎风流泪
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蔽清窍——二目昏蒙,视物不清 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
在液为泪
生理:泪为肝之液,由肝之精血化生,具有濡润保护眼睛、排出异物的作用。
病理:
• 肝经风热或湿热:目赤流泪,目眵增多 •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少泪
在志为怒
涵义:指怒志与肝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怒本情之正”
机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悍躁急,主疏泄,恶抑郁,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怒为肝之志。
病理表现:
• 过怒伤肝
• 怒则气上
• 肝炎上炎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人易怒 与春气相通应
涵义:肝与四时春气相应,肝应春气而旺盛。
机理:春季阳气初生,生机旺盛;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易升易
动,与春气相应。
临床意义:
①春季养生,宜顺肝之畅达之性,戒暴恕和抑郁。
②肝旺脾弱者,易春季发病,常见烦躁易恕,胁肋疼痛,腹痛腹泻脘
痞嗳气,眩晕等。
五、肾
“封藏之本”“先天之本”
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少阴,与冬季相通应。
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藏精 2.主水 3.主纳气
轻则头痛头胀 重则呕血、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