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针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针灸

毫针

指以毫针针刺穴位,起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突出、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感冒;呕吐、胃痛、腹泻: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内脏下垂、脱肛、崩漏等.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办应予禁剌.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剌。

3、小儿囟门末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操作方法】

l、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2、体位选择: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3、消毒: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4、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生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什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于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5、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

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腩穴的~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6、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剌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酌角变,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灸法

灸法是指用艾条或艾炷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预防保健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温经敞寒、扶正祛邪.

【适应症】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统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等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支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操作方法】

l、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又能舒适持久。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

2、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洒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三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有时则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灸感和补泻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痛.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问地施灸,就会出现温热感循经脉传导,称为灸感或灸法得气。

3、灸法在临床上也有分补法和泻法的:

(1)在艾炷灸时,让其缓慢燃烧至皮肤的为补法,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至皮肤的为泻法。

(2)烧灼灸法(如化脓灸)为补法,以扶正为主;温热灸法(如悬起灸)为泻法,以祛邪为主。

4、灸法有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灸法和温针灸法四种。

(1)艾炷灸法:是用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施灸,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放在皮肤上,又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2)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3)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4)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