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针灸

合集下载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word完整版)针灸必背

(word完整版)针灸必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qú)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二) 手阳明大肠经经(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yáng),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lì)复温溜(wēnliū),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qūchí)肘髎(zhǒuliáo)五里近,臂臑(Bìnào)肩髃(Jiānyú)巨骨当,天鼎扶突(f útū)禾髎(héliáo)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qì)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Jiá)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yì)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shū)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Bì)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廷厉兑(duì)穴,大趾次趾之端中。

(四)足太阴脾经(21)足太阴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dū)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lòu)谷地机阴陵泉,血(xuè)海萁(jī)门沖门开,府(fǔ)舍(shè)腹(fù)结大横(héng)排,腹哀(āi)食窦(dòu)天溪(xī)连,胸乡(xiāng)周荣(róng)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五)手少阴心经(9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líng)少海深,灵(líng)道通里阴郄(xì)穴,神门少府少(shào)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shù),腕(wàn)骨阳谷养(yǎng)老绳,支(zhī)正小海外辅肘,肩贞(zhēn)臑(nào)俞(shù)接天宗(zōng),髎(liáo)外秉(bǐng)风曲(Qū)垣(yuán)首,肩外俞(shù)连肩中俞(shù),天窗(chuāng)乃与天容(róng)偶,锐骨之端上颧(quán)髎(liáo),听宫(gōng)耳前珠上走。

(完整)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火针

(完整)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火针一。

施术前的准备1。

针具: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2。

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部位做为治疗部位。

3。

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

施术方法1。

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

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

选定穴位候进行严密消毒。

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

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一般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夹脊穴可刺3—5分深.三。

适应症火针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

四.注意事项1.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

2.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3。

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

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5。

针具完好无剥蚀缺损均不宜使用。

(完整版)针灸学

(完整版)针灸学
属胃,络脾
鼻,上齿,口唇,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注心中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咽,目内、外眦,耳,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络脑,目内眦,耳上角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 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 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1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在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使得十二经 脉中的阴经和头部发生了联系。
2.特定穴类别: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3.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源)、经、 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60个
针灸学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随症(证)取穴 双向良性、相对特异性
睛明治疗眼疾
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病证
天枢可止泻、通便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完整版)针灸学.doc

(完整版)针灸学.doc

针灸学绪论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3.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1. 经络系统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腹部背部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 经脉的循行走向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胸中↓交换↓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针灸学6.循行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故称奇经八脉。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完整版)针灸总结趣味记忆

(完整版)针灸总结趣味记忆

一,十二原穴(自编)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

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

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二,十五络穴(自编)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

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孙公。

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

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胆—光明,肾—大钟)--------------------------------三,八会穴(自编)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

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

-------------------------------------- 四,八脉交会穴(改写)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心包—内关—阴维—同上)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申脉阳跷络亦通。

(膀胱—申脉—阳跷—同上)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阳维外眦外关逢。

(三焦—外关—阳维—同上)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阴跷照海膈喉咙。

(肾—照海—阴跷—同上)--------------------------------------- 五,十六郄穴(自编)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

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

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

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

----------------------------六,五输穴(自编)【十二经按流注次序编写,穴位按井,荥,输,经,合顺序遍写】肺经少商鱼际先,太渊经渠尺泽牵。

大肠商阳和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见。

(word完整版)平衡针灸配穴

(word完整版)平衡针灸配穴

平衡针灸穴位配方一、普通感冒穴位: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鼻炎穴、头痛穴、肩痛穴.功能与作用:退热消炎、抑菌、解表散寒、增强免疫机能。

二、咳嗽与咯疾穴位: 肺病穴、咽痛穴、过敏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 理气润肺、止咳退烧、消炎、抗过敏。

三、咳血(咯血)平衡针灸参考穴位肺病穴、过敏穴。

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止嗽、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注: 出血严重者禁针)。

四、发热(高热、低热)穴位胃痛穴、咽痛穴、肺病穴、过敏穴、肾病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退烧、止痛消炎,增加机体免疫力, 解表散寒,调节神经。

五、支气管哮喘穴位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痛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痛穴。

功能与作用:益气固本、抗过敏、理气润肺、调节神经、定喘。

六、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穴位肺病穴、疲劳穴、咽痛穴、胸痛穴、过敏穴。

功能与作用:润肺,调节神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七、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过敏穴、头痛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 消炎、止嗽、理气润肺、调节神经、镇静止痛。

八、支气管扩张穴位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肩痛穴、升提穴.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消炎、增强免疫功能、调节神经.九、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穴位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调节神经、理气润肺、消炎、止血、增强免疫机能。

十、肺脓肿穴位肺病穴、胸痛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消炎。

十一、肺气肿穴位肺病穴、咽痛穴、胸痛穴、肾病穴、腹痛穴、升提穴。

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消肿抗炎、调节神经、调节内分泌。

十二、肺结核穴位肺病穴、肩痛穴、升提穴。

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止嗽、消炎、抗过敏、退热。

十三、尘肺(矽肺、石棉肺、滑石肺)穴位胃痛穴、肺病穴、胸痛穴、肩痛穴。

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止嗽、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改善肺功能.十四、肺癌穴位肺病穴、胸痛穴、乳腺穴、痛经穴、腹痛穴.功能与作用:理气润肺、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消炎、止痛、提高免疫功能。

(完整版)针灸试题绪言答案

(完整版)针灸试题绪言答案

1. 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BA 中医理论B 经络理C 腧穴理论D 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CA 青铜器时代B 石器时C 仰韶文化时期D 奴隶制度时代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CA《难经》B《针灸甲乙经》c《十四经发挥》D《黄帝内经》4、以下哪一条不是针灸的特点:CA适应证广B疗效显著C手法柔和D 应用方便5、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CA明代B晋代C唐代D宋代6、针灸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朝代是:DA宋代B 晋代C 隋代D 唐代7、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DA明代B晋代C唐代D宋代8、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是:DA晋代B 隋代C唐代D 明代9、著《针灸大全》的作者是:AA徐凤B何若愚C张介宾D高武10、撰写《针灸聚英》的作者是:DA徐凤B何若愚C张介宾D高武11、“针经”一般是指:DA《针灸大成》B 《素问》C《针灸甲乙经》D《灵枢》12、华佗创立了著名的:AA夹脊穴B 经外奇穴C 阿是穴D 隔物灸13、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针灸治疗的疾病有:DA 20 种B 23 种C 34 种D 43 种14、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的著作是:DA《针灸大成》B 《内经》C《针灸甲乙经》D《难经》15、最早传到国外的针灸著作是:DA《灵枢》B《千金要方》C《内经》D《针灸甲乙经》16、《外台秘要》中专门论述了:AA灸法B 针刺补泻手法C火针法D 火罐疗法17、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BA明代B晋代C唐代D宋代18、创子午流注针法的作者是:BA徐凤B何若愚C汪机D高武19、《针灸大成》的作者是:BA王惟一B 杨继洲C滑伯仁D皇甫谧20、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的资料是:CA《黄帝内经》B《脉经》C《足臂^一脉灸经》D《经脉》21、最原始的针刺用具是:CA骨针B竹针C砭石D 陶针22、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CA皇甫谧B 王执中C王惟一D 孙思邈23、首先提出“十四经”名称的医家是:AC .足少阳胆经D .足少阴肾经A 滑伯仁B 王冰C 孙思邈D 汪机24、明代针灸医学的总结性书籍是: A A 《针灸大成》 B 《针灸大全》 C 《针灸聚英》 D 《针灸问对》25、 《针灸大全》的作者是: DA 杨继洲B 吴谦C 滑伯仁D 徐凤26、 针灸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CA 公元562年B 公元552年C 公元6世纪D 公元16世纪27、 王执中的著作是: BA 《针灸问对》B 《针灸资生经》C 《十四经发挥》D 《针灸甲乙经》42、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下一条经是 BA .胃经的同名经B .胃经的表里经28、 经络理论的系统论述是在 AA. 《内经》 B 《脉书》29、 经脉的“脉”字本义是指A. 经隧 B 营血 30、 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 A .十二经脉 B .十五络脉 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A A .无名指 B .小指. C 《难经》 D D C 卫气 A C .十二经别 甲乙经》 血管D .奇经八脉31、 C . 32、 33、 十二经的命名,主要包涵了哪些内容A .阴阳、五行、脏腑C •手足、阴阳、脏腑 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 中指C B .五行、手足、阴阳D .脏腑、手足、五行D •食指E .拇指 34、 35、 36、 A .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C .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A .肝与心 在十二经脉中, A .额头部 在经络系统中, A .十二经别B .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D . 37、 D B .胆与心包C .肾与大肠 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D B .头面部 C . 上肢部离、入、出、合是指下列哪个的循行特点 B .十二经筋 C .十二皮部A十二经筋的命名,主要包涵哪些内容D .心包与三焦 D .胸部 A D .十五络脉E .下肢部 A .手足、阴阳C .手足、阴阳、脏腑38、 同名阳经在下列何处连接 DA .胸B .腹 39、 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 DA .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C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40、 在无名指处连接的是 CA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C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41、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A .心中B .肺中 B .阴阳、手足、五行 D .手足、脏腑、阴阳C .手足D .头面B .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D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 B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D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BC .小指D .大趾。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知识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简称“经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

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完整word版)针灸简答题

(完整word版)针灸简答题

1.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①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如眼区周围的晴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内关可治疗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大椎可以退热。

2.特定穴定义及包括内容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 类。

3.什么叫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部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4.什么是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

5.什么叫郗穴,临床运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共有16个,阴郗治疗血症,阳郗治疼痛。

6.下合穴定义,临床运用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共6个。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完整版)针灸学资料简便记忆汇总

(完整版)针灸学资料简便记忆汇总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 3第7颈椎至后发际 3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第三单元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针灸毫针指以毫针针刺穴位,起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突出、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感冒;呕吐、胃痛、腹泻: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内脏下垂、脱肛、崩漏等.【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办应予禁剌.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剌。

3、小儿囟门末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操作方法】l、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体位选择: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3、消毒: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4、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生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什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于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5、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腩穴的~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6、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剌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注意事项】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酌角变,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灸法灸法是指用艾条或艾炷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预防保健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温经敞寒、扶正祛邪.【适应症】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统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禁忌症】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等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支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操作方法】l、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又能舒适持久。

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

2、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洒落,以免烧毁衣物。

施灸部位较多时,三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

有时则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

灸感和补泻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痛.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问地施灸,就会出现温热感循经脉传导,称为灸感或灸法得气。

3、灸法在临床上也有分补法和泻法的:(1)在艾炷灸时,让其缓慢燃烧至皮肤的为补法,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至皮肤的为泻法。

(2)烧灼灸法(如化脓灸)为补法,以扶正为主;温热灸法(如悬起灸)为泻法,以祛邪为主。

4、灸法有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灸法和温针灸法四种。

(1)艾炷灸法:是用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施灸,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放在皮肤上,又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2)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3)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4)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注意事项】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撩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同内痊愈。

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腽及扰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发敛或愈合.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电针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镇静止痛、调节气血.【适应症】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

【禁忌症】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

【操作方法】1、在使用电针机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

2、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通电时调节电钮,使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无,忽小忽大。

3、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临床治疗,一般持续通电20至30分钟左右,从低频到中频,使病人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

4、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

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检查针刺部位,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

【注意事项】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到I、呼吸骤停。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疚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功效】疏通经络、调节脏腑。

【适应症】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痫、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疼痛.【禁忌症】l、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操作方法】l、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股郁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丁香、肉兰、全蝎、木香、吴荣萸等。

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热青,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贴赦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注意事项】l、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缴药物。

4、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直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拔火罐以玻璃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从,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壮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效】逐寒祛湿、疏通经络.【适应症】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

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禁忌症】1、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不宜拔罐。

2、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3、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4、孕妇、月经期妇女、精神病人、肺结核活动期病人:5、血压过高病人;6、重度心脏病病人:7、六岁以下小孩.8、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乱施穴或慎用拔罐疗法;9、头部、心脏处更应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部不可用火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