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诗文赏析
《示儿》古诗剖析
![《示儿》古诗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3008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e.png)
《示儿》古诗剖析古代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古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河中,诗歌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古诗《示儿》进行剖析并详细解读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示儿》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名篇,诗中表达了杜牧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表达真挚,通篇贯穿着父爱之情,以温馨、激励为主旨,使人不禁陷入情感的共鸣。
首先,整首诗字数不多,却凝练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
诗中写道:“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泪垂。
”父亲在写信给儿子时,首先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但又装作平淡地问及归期,这表明了父亲的关爱和对儿子前程的期待。
通过这样短暂的描写,诗中蕴含的情感以及父爱的强大,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儿子对他的重要性。
其次,诗中儿子的善良和听从父亲教诲的态度也是令人感动的。
诗中提到:“笔落泪纸字愁,知君细事如纸钱。
胸中应是明月光,世上谁人是负山。
”通过这几句诗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期望。
父亲希望儿子学习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敢于承担义务和责任。
这是一个戒尺式的启示,也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儿子对父亲的期望和教导的回应,正是此诗表达的核心内容。
其三,杜牧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精巧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他采用了偶句和押韵的方式,给诗歌增添了美感,并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同时,杜牧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身未动於衰,泛彼且未央。
”通过对儿子的形貌描写,配合对岁月变迁的体验,展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人生观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最后,诗中文笔简练,直抒胸臆,娓娓道出了作为父亲的情感,这也是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尽管字数不多,但能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杜牧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了复杂的感情,使读者能够在短短几行诗句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望。
综上所述,《示儿》这首古诗以其真挚情感、独特的韵律和简洁有力的艺术表达,使其成为了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示儿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示儿](https://img.taocdn.com/s3/m/3bdbd2f7d1f34693daef3e97.png)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示儿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fdb27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f.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衍生注释:“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们看。
“元知”就是本来知道。
“但悲”是只是悲伤。
“九州”在古代指中国。
“同”表示统一。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北定”是向北平定,也就是收复北方的失地。
“乃翁”即你的父亲,这里是陆游指自己。
二、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饱含着他深深的爱国情怀。
陆游一生都渴望看到国家的统一,到临死的时候,他心里想的还是这件大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看似很豁达,人一旦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可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却来了个大转折,他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把希望寄托在以后,让儿子们在宋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
就好像他在临死前还紧紧抓着国家统一这个梦想不肯放手,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感啊,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三、作者介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内容丰富,很多都是表达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还有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面临着金兵的侵略,国土沦陷,陆游的爱国情怀在这样的环境下愈发浓烈,他的诗也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热爱自己的国家。
四、运用片段:我在给同学们讲爱国故事的时候就提到了陆游的《示儿》。
我对小伙伴们说:“你们看,陆游临死的时候还想着国家统一呢。
这就好比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贝,到死都放不下。
如果我们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能像他一样有这么强烈的爱国心吗?”我的朋友小明说:“那肯定的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这诗让我们知道,爱国之情是可以跨越时空,永远存在的。
《题临安邸》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衍生注释:“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杭州。
“邸”指旅店。
“休”是停止的意思。
“暖风”在这里不只是自然界的风,还指那种纸醉金迷的享乐之风。
《示儿》古诗解析
![《示儿》古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6a47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7.png)
《示儿》古诗解析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情感。
诗人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本篇文章将对古诗《示儿》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示儿》全诗如下:示儿戏画头,初似妆台来,八九年前帐,眉点粉鸳鸯。
金盘星月蕊,玉箸绦钗牵,锦帕听更夜,倚屏凝梦长。
这首诗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整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给女儿画妆的情景。
可以看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和意象的对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亲情的浓厚。
首先,诗中的“示儿”一词可以理解为母亲指导女儿如何妆点自己。
这一起首的动词呈现出母亲对女儿的关怀和疼爱之情。
同时,诗的整体氛围轻快活泼,表达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昵与和谐。
接下来,诗中以“初似妆台来”来形容女儿刚刚妆容的效果。
这里的“初似”表明女儿的妆容初见成效,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变化。
同时,“妆台”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女儿迎接时光流转,并展示自己之美的愿望。
诗的下半部分则描写了女儿的妆饰细节,如“八九年前帐”、“眉点粉鸳鸯”,将女儿的容貌,装束一一展现。
这些形象生动且富有艺术性的描写,使读者对女儿的容貌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
同时,这些描写也让读者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美景,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除此之外,诗中还融入了一些珠玉之物,如“金盘星月蕊”,“玉箸绦钗牵”等,用以修饰女儿的妆容。
这使得诗中的形象更加华美,增添了女儿的妩媚与高贵之感。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押韵的手法,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通过“倚屏凝梦长”,诗人把母亲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一幅幅好似画卷般的记忆中。
使读者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母爱的深远和永恒。
整首诗以流畅的节奏和婉约的语言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浓厚,同时也通过精妙的描写,展示了女儿妆容美丽的一面。
从整体来看,这首古诗既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母爱的深情,也展现了女性美的魅力。
同时,它也向读者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与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来说,杨慎的《示儿》这首古诗借用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揭示了母爱的深厚与持久,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美的迷人与高贵。
示儿古诗原文及鉴赏
![示儿古诗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2bf87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3.png)
示儿古诗原文及鉴赏《示儿》“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65d1e8de80d4d8d05a4f1a.png)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
小学古诗: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298216a417866fb84a8e6d.png)
小学古诗: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仅仅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进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多数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仅仅。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叮嘱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陆游《示儿》赏析:诗人临终遗嘱中的爱国深情
![陆游《示儿》赏析:诗人临终遗嘱中的爱国深情](https://img.taocdn.com/s3/m/8d510cb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f.png)
陆游《示儿》赏析:诗人临终遗嘱中的爱国深情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绝笔,写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此时陆游已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既是对儿子的遗嘱,也是自己爱国情感的最后抒发。
作品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及注释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能见到国家统一而悲伤。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创作背景《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1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品赏析1、诗句解析(1)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即“原本知道”“万事空”意味着人死后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无需再牵挂。
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诗人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但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做了有力的反衬,使得“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情感更加突出。
(2)次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字转折,表达了诗人唯一放不下的是国家的统一大业。
这里的“九州”代指全中国,表达了诗人至死都未能亲眼见到国家统一的深深遗憾和悲痛。
此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和遗憾之情。
(3)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坚定信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示儿》知识点+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示儿》知识点+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dc6be57a6c30c2258019e34.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知识点+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文解读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
2016年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示儿》及赏析
![2016年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示儿》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0a2ba26294dd88d1d26b26.png)
2016年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示儿》及赏析导读: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2016年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示儿》及赏析,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古诗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希望小编整理的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示儿》及赏析可以帮到大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古诗《示儿》注释、译文
![小学古诗《示儿》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905a9e7f1922791688e8d6.png)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
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示儿》古诗鉴赏
![《示儿》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9de1c77b52acfc789ebc994.png)
《示儿》古诗鉴赏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https://img.taocdn.com/s3/m/064fd57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f.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衍生注释:“元知”就是原本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表示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后就一切都成空了。
“但悲”的“但”是只是的意思,只是悲伤。
“九州同”,九州在古代指中国,九州同就是指国家统一。
“王师”是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中原”就是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地区。
“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这里是陆游指自己。
二、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写得情真意切。
陆游一生都渴望国家统一,到死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世间万物都和自己没关系了。
可他心中只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看到国家统一。
他在诗中嘱咐儿子,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的时候可别忘了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虽然短小,但是表达出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就像燃烧到最后的火焰,炽热而浓烈。
这种爱国之情就如同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虽然看不见,但是却稳稳地支撑着大树,陆游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就是这样坚定。
三、作者介绍: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爱国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北方被金兵占领的土地,他积极参加抗金斗争。
他的诗题材广泛,其中很多诗都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陆游一生写了很多诗,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又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四、运用片段:在学校的爱国诗歌朗诵会上,我朗诵了陆游的《示儿》。
当我念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陆游躺在床上,眼神中满是遗憾和不舍。
我想起我的爷爷,他也总是给我讲过去战争年代的故事,那些故事里充满了人们对和平和国家富强的渴望。
我想陆游也是一样的,他的这种爱国情怀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就像如果我们的家庭遭遇了困难,我们肯定也希望家人能够坚持到最后解决困难,陆游对国家就像对自己的家一样,充满了爱和期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8a53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1.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古诗三首》,包括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诗人学者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赏析】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
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
示儿古诗的表达情感
![示儿古诗的表达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56057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b.png)
示儿古诗的表达情感《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衍生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他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2.“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表示人死后,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了。
4.“但悲”:只是悲伤。
5.“九州同”:全国统一。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指代全国。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北定”:将北方平定。
指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土地。
8.“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10.“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是陆游自指。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表明自己知道死后万事皆空,可下一句笔锋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个“悲”字,把陆游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一生都渴望看到国家统一,在临终之际,最放不下的还是这件大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更是将他的这种情感推到了极致。
他相信总有一天宋军能够收复失地,并且叮嘱儿子们在祭祀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强烈,没有丝毫的雕琢之感,却感人至深。
三、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虽仕途坎坷,但始终不忘报国之志。
四、运用片段:就像陆游在《示儿》里表达的那样,爱国情怀是可以超越生死的。
我的爷爷也是这样,他经历过战争年代,对国家的热爱深入骨髓。
有一次我问爷爷,最希望看到什么。
爷爷眼里闪着光说:“就像陆游希望看到九州同一样,我希望咱国家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永远挺直腰杆儿。
”爷爷那股子劲儿,就和陆游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差不多呢。
韩愈《示儿·始我来京师》翻译赏析
![韩愈《示儿·始我来京师》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e1082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8.png)
韩愈《示儿·始我来京师》翻译赏析韩愈《示儿·始我来京师》翻译赏析《示儿·始我来京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古诗全文如下: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
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
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
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
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
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
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又问谁与频,莫与张樊如。
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粗。
跹跹媚学子,墙屏日有徒。
以能问不能,其蔽岂可祛。
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
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
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前言】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韩愈作《示儿》诗,元和十一年,作《符读书城南》。
后世对退之示儿诗争议颇多。
如苏东坡称“退之示儿云云,所示皆利禄事也”。
邓肃:“用玉带金鱼之说以激之,爱子之情至矣,而导子之志则陋也。
”后世反驳的说法也很多,如朱彝尊说《示儿》“率意自述,语语皆实,亦淋漓可喜,只是偶然作耳”。
黄震称《符读书城南》“亦人情诱小儿读书之常,愈于后世之伪饰者”。
一韩愈有一首《南内朝贺归呈同官》,作于任国子祭酒时,也有人认为是在任京兆时作。
诗中也有同《示儿》一样的自述自己地位荣耀的内容,“三黜竟不去,致官九列齐。
岂惟一身荣,佩玉冠簪犀。
“晃荡天门高,著籍朝厥妻”,似在庆幸自己的处境,但全诗实是自责自贬的反思,“责贬处又是忧谗畏讥,要皆不得志之词”。
韩愈几次因直言被贬,故不能不常畏人祸,居高位时亦然。
然而细考韩愈前此几年同样自述“利禄”的《示儿》诗的创作背景,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又可知韩愈不仅畏人祸,也畏天命,而其畏天命又源于对亲情的眷恋。
【鉴赏】韩愈的《示儿》诗和《符读书城南》,后人以为多言利禄、表露韩愈俗人心态,非议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示儿》诗文赏析
一、诗文《示儿》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三、释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四、词语注解: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五、赏析: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
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
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
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