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讲学稿

合集下载

苏教九下《曹刿论战》说课稿3篇

苏教九下《曹刿论战》说课稿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作者: 加入日期:08-01-17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难 眨 ⒄垢鲂裕 岣蛔约旱木 袷澜纭?/SPAN>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

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

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11 说课稿的背景
本说课稿旨在对《曹刿论战》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教学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11 说课稿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语法。

引导学生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人物形象。

112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2 教学内容
对《曹刿论战》的原文进行详细解读。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曹刿的智慧、勇敢和担当。

探讨文章所反映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思想。

121 重点难点
重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如“肉食者鄙”“小大之狱”等。

难点:对曹刿战略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古代战争策略的探讨。

13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强化重点知识。

131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疑惑。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理解和思考能力。

141 作业设计
布置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曹刿论战》的读后感。

15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

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

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

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

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曹刿论战》讲学稿

《曹刿论战》讲学稿

曹刿论战讲学稿课型:讲读时间:10年12月5日执笔:谷振华审核:张性灵胡艳华关东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

【学习难点】:能力目标1、2。

【学法指导】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学习本文,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意,并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请给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曹刿.()辙.()乱旗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故克.之()3、作品、背景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讲学稿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讲学稿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讲学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左传》有关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把握节奏。

3、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疏通第一段文意。

流程一课前自学·自学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自己归纳积累词汇。

2.用响亮的声音朗读下面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资料背囊】公元684年,发生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它借口鲁国曾经干涉其内政,发动了战争。

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国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本文写战争的过程只用几句话轻轻带过,而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叙述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

·平行训练·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成语、即出自本文。

2.给加点字注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夫.()战,勇气也辙.()乱旗靡.()3.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流程二合作探究[学习流程]一.课文朗读【·温馨提示·注意字音、停顿】齐读、一条龙读、二人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朗读过程中随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二.疏通第一段文意【·温馨提示·结合课下注释与参考书,在括号内解词,注意划线字词的解释】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翻译:2、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翻译: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3、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翻译:曹刿问庄公:您庄公说: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doc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意思。

1.2.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一段对话。

鲁庄公请教曹刿如何打胜仗,曹刿给出了著名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并分析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2.2 词语解释兵者:指战争;之:表示所属关系;国之大事:国家的重要事务;死生之地:决定生死的地方;存亡之道:国家存亡的方法和途径。

2.3 句子解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

第三章: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3.1 地形曹刿提到:“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对战争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的一方可以凭借地形战胜敌人。

3.2 人心曹刿说:“人心者,胜负之端也。

”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得到民众支持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

3.3 将军曹刿认为:“将军者,兵之统帅也。

”将军的才能和智慧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 法令曹刿说:“法令者,兵之纪也。

”严明的法纪可以确保军队的秩序和战斗力。

3.5 百姓曹刿提到:“百姓者,兵之源也。

”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曹刿论战案例分析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表现,如何运用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取得胜利。

4.2 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以及曹刿的论战智慧。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

是一篇记事文言文。

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

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

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

”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古代战争论述——《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

那么,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背景介绍: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曹刿是鲁国的一位谋士,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篇文章就是曹刿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和论述。

课文朗读:首先,我们来朗读一遍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此处为课文朗读时间)字词解析: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1. “刿”(guì):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曹刿。

2. “论战”:讨论战争。

3. “一鼓作气”:比喻趁士气高涨时一举成功。

4. “再而衰,三而竭”:比喻事情经过反复,力量就会逐渐减弱。

(此处可根据课文内容继续解析其他重要字词)内容理解: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他是如何分析战争形势的?他提出了哪些建议?(此处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一鼓作气”的策略,强调了士气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他还提到了“再而衰,三而竭”的观点,指出了战争的持续性和士兵疲劳的问题。

主题探讨:通过曹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曹刿的分析和建议,体现了他对战争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此处引导学生探讨战争与智慧的关系,教师总结)课堂互动: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曹刿,你会如何指挥这场战争?你有哪些策略和建议?(此处为学生讨论时间,教师巡视指导)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还深入探讨了战争与智慧的关系。

曹刿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其智慧和策略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曹刿论战讲学稿

曹刿论战讲学稿

曹刿论战讲学稿课型:讲读时间:10年12月5日执笔:谷振华审核:张性灵胡艳华关东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

【学习难点】:能力目标1、2。

【学法指导】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学习本文,首先应整体把握文意,并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请给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曹刿.()辙.()乱旗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故克.之()3、作品、背景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21曹刿论战讲学稿

21曹刿论战讲学稿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课文背景,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自主学习)一、了解《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自读课文(默读找出生字后想办法解决——朗读2遍,读通畅课文)三、对译课文(上课时要检查预习情况)课堂学习一、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音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2、教师范读3、学生小组内自由朗读。

4、推荐读得好的分角色朗读二、理解大意。

第二课时研习课文,背诵课文1、分别请学生口译每一段。

2、思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分哪几层意思?3、你认为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请以原文为依据证明,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4、全文按时间顺序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步骤?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理解背诵(师生共同梳理思路,形成板书,并根据思路尝试背诵)6、小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曹刿论战》讲课稿

《曹刿论战》讲课稿

《曹刿论战》讲学稿备课人:孙璐阳教学重难点:A: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B:把握人物形象。

C:理解文章中的“远谋”思想。

教材分析:承接上一个单元,以讲述先贤治国之策为主。

与上一个单元有所区别的是这篇《曹刿论战》并没有直接的说理,而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告诫统治者要有“远谋”的意识。

同时,这篇选自《左传》的历史故事,用短短的224个字不仅将一场经典的战争描绘的生动形象,而且处处闪烁着曹刿智慧的光芒,充分的体现出了先秦叙事散文的高超叙事技巧。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对于诸子百家的治国理正观念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在接受“远谋”这个思想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因为体会思想内涵要充分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所以在通顺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更好的为体会思想内涵打好基础。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安排字词复习活动。

活动目的:熟悉字词写法,纠正笔画顺序。

二、复习导入通过前三课时的学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首先让我们来对前几节课中学习到的文言知识进行一个总结。

( ppt上提示小组合作:前后四人小组进行合作,3分钟时间互相查漏补缺,然后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其中一项。

此处的展示的时候进行点评和补充,注意小组加分。

)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再次对这一课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复习。

三、背诵梳理文章内容在理解了文意后,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文章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了解作者传达的深刻内涵。

相信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对于课文已经相当熟悉,那么请合上书本,追随着你的记忆,根据提示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站前准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四、以人物为切入点分析文章内涵1、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你有怎样的评价?曹刿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爱国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不懂战争谋略的人。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新授主备人:周云审核:时间:06年12月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指导预习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是根据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练习巩固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拓展延伸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3.赖以示予()4.不然,吾几失之()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指导预习1、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教学过程:一、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思考: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指出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③庄公的态度?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第2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5、小结:讲述战争经过。

三、第3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②一“未可”为何?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④二“未可”为何?⑤后为何又“可矣”?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反攻时机——追击时机——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5、小结: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练习巩固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3、用原文回答(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拓展延伸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第三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指导预习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1.关于人物塑造(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1.加点词的古今义:(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练习巩固(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判曰:“末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