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辨证法:病机辨证十三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解析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令狐采学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6日□ 洪文旭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机十九条解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十九条是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
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火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上下病机。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摘要: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12.诸胀腹大,皆属于热;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正文:病机十九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将病机十九条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肝:主治风病,如掉眩等症状。
2.肾:主治寒病,如收引等症状。
3.肺:主治气病,如膹郁等症状。
4.脾:主治湿病,如肿满等症状。
5.心:主治热病,如瞀瘛等症状。
6.心(火):主治痛痒疮等症状。
7.下部:主治厥病、固泄等症状。
8.上部:主治痿病、喘呕等症状。
9.火:主治禁鼓栗、如丧神守等症状。
10.湿:主治痉病、项强等症状。
11.火:主治逆冲上等症状。
12.热:主治胀病、腹大等症状。
13.火:主治躁狂越等症状。
14.风:主治暴病、强直等症状。
15.热:主治病有声、鼓之如鼓等症状。
掌握病机十九条,有助于中医师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患者也可以根据这些准则,自我判断病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下面是对病机十九条的白话讲解: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有表现为风症、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多与肝脏有关。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风症、头晕目眩等症状。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收引,表现为拘挛、引急等症状,大多与肾脏有关。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就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拘挛、引急等症状。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气机郁滞的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气郁滞,就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表现为水肿、腹胀满的症状,大多与脾胃有关。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腹胀满等症状。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表现为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多与心脏有关。
因为心主血脉,如果心脉不畅或心火旺盛,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或热毒内生,出现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
6. 诸痿喘呕,皆属于肺:各种表现为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宣发肃降,如果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就会导致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各种表现为厥证、便秘、泄泻等症状,大多与下焦有关。
因为下焦主排泄糟粕,如果下焦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8.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性炎上,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
热邪煎熬阴液,易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抽搐等症状。
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邪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或阳盛火炽等证候,出现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
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气逆、呕逆、头痛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是中医辨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以简体中文来解释这19条病机,希望对您有帮助。
1.脏腑有府:人体的脏腑内蕴有精气,相当于人体的仓库和工厂,能够储存和转化精气血等物质。
2.气血行脉:气血通过经脉运行全身,传递养分和氧气。
3.营卫出入:营卫是运行在骨髓和经络中的物质,可以提供养分和保护身体。
4.上下相随:人体内的上下脏腑相互关联,如果上腹疼痛,常常与下腹有关。
5.内外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身体的反应。
6.阳盛则内阳化病,阴盛则内阴化病:如果阳气过盛,会导致阴气不足,反之亦然。
7.患者素位:指患者的体质和病症。
8.手术后患无异:剖腹手术后,亡阳的人死亡几率很高。
9.路中实,路中虚:指经络中患者的实证和虚证。
10.三阴交三阳交、四海交二阴交:指经络中会出现的疾病部位。
11.寒从足上来,热从头上来:指人体受寒会导致下部位疾病,受热会导致上部位疾病。
12.医者必先于自家,肺者喜润护滋:医生要先从自己身体出发,肺脏喜欢湿润和保养。
13.动络必困营卫必守,脉筋系络:人体的经络与脉络密切相关。
14.气滞血瘀:气滞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15.气不径流,筋急不舒:身体内部气血不畅会导致筋骨不舒服。
16.行痹不通:人体内部气血不通会导致病症。
17.既病血新形:疾病会导致新的形态和症状。
18.湿邪从易入:人体湿邪容易侵袭弱点。
19.彼邪在外,此气虚;彼邪在内,此气实:外界的邪气侵袭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内部的邪气侵袭会导致身体的实证。
这些病机19条是中医辨证的理论依据,对于中医医生来说,理解和应用这些病机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病机,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辨证口诀详解
中医辨证口诀详解
中医辨证口诀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一种简明方法,通过口诀的形式帮助记忆和理解中医辨证的要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口诀及其详解:
1. 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
解释:外感风寒是指感受风寒邪气引起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寒(怕冷)症状较重,发热较轻,无汗,头痛,全身疼痛,脉象浮紧。
2. 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脉浮数。
解释:外感风热是指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较重,恶寒(怕冷)症状较轻,口渴,喉咙疼痛,脉象浮数。
3. 气虚: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自汗,脉虚。
解释:气虚是指人体气虚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说话声音低微,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脉象虚弱。
4. 血虚: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脉细。
解释:血虚是指人体血虚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枯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失眠,脉象细弱。
5.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解释:阴虚是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病证。
患者主要表现为潮热(按时发热),盗汗(夜间入睡后出汗),手足心发热,心烦,舌红,舌苔少,脉象细数。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文如下:1. 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2. 五志不调,内伤五脏,五脏病变后,可影响情志。
3. 气滞则痛,痛则气滞,疼痛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4. 寒凝则痛,痛则寒凝,寒邪易于凝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
5. 阳盛则热,热则阳盛,阳气过盛会引起发热、口渴等症状。
6. 阴盛则寒,寒则阴盛,阴气过盛会引起肢体冰冷、恶寒等症状。
7. 血虚则痿,痿则血虚,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血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8. 火旺则燥,燥则火旺,火旺会引起口干、咽喉燥痒等症状。
9. 水盛则肿,肿则水盛,水液过多会导致水肿、浮肿等症状。
10. 痰湿内生,痰湿外感,痰湿是体内湿气过多所致,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11. 风邪乘虚,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12. 寒邪乘虚,也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寒战、发热等症状。
13. 湿邪乘虚,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14. 热邪乘虚,可引起口渴、汗出等症状。
15. 内伤外感,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16. 扁平中空,扁平是指形态扁平,中空是指内部有空间,比如血管、胆管等。
17. 虚实相生,虚实往往相互转化,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18. 运行失常,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
19. 九窍通调,人体的九个孔窍(两眼、两耳、一口、一鼻、一肛门、一阴道)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原文可以了解到中医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规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
中医辨证口诀100条中医辨证口诀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法来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证口诀:1. 寒热虚实、上下证并治。
2. 诊舌明目、观舌色察情。
3. 辨脉定病、神色语言须察。
4. 问寒热痛痒、闻味声音观病。
5. 行针药物、切勿误病机。
6. 其身若死、骨腰如颤。
7. 病势渐涌、血气病形凹。
8. 重加强脾、发汗解毒。
9. 肝气郁结、心痛下走,水湿气腹胀,下部湿痿。
10. 咳嗽痰稠、宜栀壮石膏。
11. 上连项下骨、寒热结胸。
12. 寒胀白者、当温煮百裂砂。
13. 下结悬风、骨癀无太阳。
14. 脉盛则缓、生气脉质逆。
15. 气逆脉弦,气滞脉芤。
16. 寒凝则厥、血逆则衄,衄多则热,热多则溃。
17. 寒邪入肌、肌失相连。
18. 热邪入络、络忽摇悸。
19. 逆太阳雀陈脉,从之为迅风,逆之为热。
20. 寒分合于中焦、要下乃能除。
21. 上温下寒、不可相通。
22. 傍击散针、散之如漏。
23. 白虎去后撤巨阳。
24. 外寒而内风、寒鬼昏冒。
25. 脉弦病轻、脉洪病重。
26. 脉弱无力、四温不通。
27. 寒邪袭于肌、正气被伤。
28. 三阳所欲传化,身热烦渴,舌裂状无瘀点,可治重副。
29. 四时之气、上通天下通地。
30. 冬不忍食生冷,整日味噥口甘香,骤下便泄酸气涌,是心寒也。
这些中医辨证口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参考来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的辨证治疗。
然而,口诀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辨证的全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师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疾病发展过程、体质等因素,结合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判断。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
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解读中医传统中医病机十九条歌诀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理论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19条歌诀包含了中医对疾病的独特认识和防治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1.病从口入,饮食有关。
中医认为,营养不良、饮食过量、饮食不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
2.病因必问,三因缺一不可。
中医疾病诊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三因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是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推测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3.病重虚实,先辨先治。
疾病的辨证论治要根据虚实情况来进行,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认为相同疾病虽然病因、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5.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于急性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而慢性疾病则需长期调理,治疗方法要区别对待。
6.争分夺秒,越快越好。
中医讲究用药及时有效,治疗过程要积极主动。
7.以心宽体胖,精神抖擞。
心态放松、心境平和有助于身体康复,身体肥胖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医讲究“以心宽体胖”来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8.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治疗强调平衡,对于实证疾病要泻实补虚,对于虚证疾病则要补虚泻实,找到优化身体机能的平衡点。
9.苦味下气,酸甘上气。
中医对药物性味的认知十分重视,苦味药物具有下气清热之功效,而酸甘药物有上升之效。
10.治疗有方,防未犯先。
中医治疗强调预防,防病于未然,通过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负担。
11.神药误人,方药救人。
中医认为,神药具有毒性,治疗作用强大,但易产生不良反应。
而方药则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汇总和总结出的,更加容易被人体接受和吸收。
12.病重宜清,病轻宜补。
中医认为疾病的程度和阶段对治疗方法有很大影响,在确定清补法时,要综合考虑病情、病证和患者身体状况。
13.慢证取脉,急证看舌。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最新版)目录1.病机概念介绍2.病机的 19 条讲解2.1 病因2.2 病机2.3 病证2.4 病状2.5 病名2.6 病位2.7 病势2.8 病时2.9 病度2.10 病类2.11 病传2.12 病变2.13 病果2.14 病相2.15 病缘2.16 病象2.17 病征2.18 病症2.19 病愈正文【病机 19 条白话讲解】一、病机概念介绍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仅是一种症状或体征的表现,而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规律性变化,就是病机。
了解病机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机的 19 条讲解2.1 病因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六淫、七情、邪气、正气不足等。
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2.2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规律。
了解病机可以帮助医生把握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
2.3 病证病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时等方面。
诊断病证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2.4 病状病状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乏力等。
病状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5 病名病名是对疾病现象和本质的概括,如感冒、胃炎等。
病名有助于医生和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但并非固定不变。
2.6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具体部位,如肺、肝、肾等。
病位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7 病势病势是指疾病发展的趋势和速度,包括病情加重、病情稳定、病情减轻等。
了解病势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2.8 病时病时是指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季节,不同病时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2.9 病度病度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
了解病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10 病类病类是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中医辨证秒杀17原则(辨证秒杀词=定位定性)
中医辨证秒杀17原则(辨证秒杀词=定位定性)
1.气虚:气短,乏力。
2.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
3.阴虚:面红少苔脉细数。
颧红。
4.阳虚:气虚+寒象,喜温喜按。
5.气滞:胀痛、与情志有关、脉弦。
6.血瘀:刺痛,斑点,脉涩。
7.寒淤=实寒①特别快②特别疼③外感有关④脉紧。
8.实热:舌红苔黄脉数。
9.水湿=痰湿=寒湿:苔白腻,脉滑。
10.暑湿=痰热=湿热:苔黄腻,脉滑数。
11.风寒:苔薄白,脉浮紧。
12.风热:苔薄黄,脉浮数。
13.燥邪:干咳(2选1)+表证(恶寒发热、脉浮)。
14.风水相搏:表证+水肿。
15.食滞:腐、败卵。
16.肝阳上亢:上有肝火,下有肝肾阴虚-头重脚轻。
17.心肾不交证:心肾阴虚。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病机19条是对疾病机理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病因、病理、病位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病机19条的含义。
一、病机的定义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指导中医治疗的依据。
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等方面的内容。
二、病机的分类病机可以分为外感病机和内伤病机两大类。
外感病机是指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内伤病机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肝火旺盛、脾虚等。
三、病机的病因分类病机的病因可以分为三类:外因、内因和中因。
外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如寒热湿邪等;内因是指内在的致病因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中因是指在外因和内因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如肝郁气滞、脾虚等。
四、病机的病理分类病机的病理可以分为实病机和虚病机两大类。
实病机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实证,如发热、咳嗽等;虚病机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虚证,如乏力、脱发等。
五、病机的病位分类病机的病位可以分为表病位和里病位两大类。
表病位是指疾病的病位在体表,如感冒、皮肤病等;里病位是指疾病的病位在体内,如肝火旺盛、脾虚等。
六、病机的病程分类病机的病程可以分为急性病机和慢性病机两大类。
急性病机是指疾病的病程较短,病情发展迅速,如感冒、腹泻等;慢性病机是指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发展缓慢,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七、病机的病理变化病机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寒、热、湿、燥、风、火等六大类。
寒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寒冷,如寒症、寒热等;热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热症,如发热、口渴等;湿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湿症,如湿疹、湿气重等;燥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燥症,如皮肤干燥、便秘等;风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风症,如风寒感冒、风湿痛等;火是指疾病的病理表现为火症,如火热病、火盛病等。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人体内外所发生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病机的了解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而病机十九条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了解和记忆病机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以病机十九条为主题,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它们,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和记忆。
一、邪气入侵:指外邪侵袭人体,如风、寒、湿、热等。
二、气机升降:指人体内气血的循环运行,包括气机升发、降敛、出入等。
三、气血亏损:指机体血液运行障碍,气血不足,导致机能减退。
四、气机失调:指机体内气血运行的节律和平衡失调。
五、阴阳失调:指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阳偏盛或偏衰。
六、经脉瘀滞:指经脉中气血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七、脏腑功能失调:指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异常,如肺失宣降、心失安宁等。
八、津液亏损:指机体津液减少,导致体液代谢失衡。
九、气血瘀滞: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
十、痰湿内阻:指人体内湿气凝滞成痰,阻碍气血运行。
十一、肝郁气滞:指肝脏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导致郁结气滞。
十二、热邪蕴结:指体内热邪积聚,引发体内炎症反应。
十三、寒邪困着:指寒邪困扰人体,导致气血运行缓慢。
十四、阳虚阴盛: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盛于阳气。
十五、湿热蕴结:指机体内湿邪与热邪结合,互相影响。
十六、气滞血瘀:指气机不畅,血液凝滞。
十七、气虚血瘀: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气虚血瘀的病机。
十八、痰湿病机:指体内痰湿阻滞气机的情况。
十九、气郁血瘀:指气滞血液凝滞,引发疾病发生。
以上是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对于初学中医的读者来说,记忆这些概念并不容易。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将病机十九条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记忆。
我们可以将其按照病机的发生原因进行分类记忆。
如邪气入侵、气血亏损、经脉瘀滞等,在这类中老年;七十二候等书上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糖尿病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的说明。
我们可以按照病机涉及的部位进行分类记忆。
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听上去有些抽象,但是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脏腑学、病因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每个部位对应的病机。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中医作为中国专门研究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病机十九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和解释。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解读中医病机十九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中医病机的概念中医病机是指中医对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理的认识和归纳总结。
中医病机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外感病机、内伤病机、六淫病机和情志病机。
二、外感病机1.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是外感病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2.外感病机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关,抵抗力强的人不易受外邪侵袭。
3.外感病机与季节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不同季节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三、内伤病机1.内伤病机主要是指由于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
2.内伤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内伤病机的诊断主要通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进行。
四、阴阳病机1.阴阳病机是中医病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2.阴阳病机是指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导致的疾病,3.阴阳病机的调理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
五、六淫病机1.六淫病机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引起的疾病。
2.六淫病机主要与气候和环境因素有关。
3.六淫病机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针灸、艾灸等方法进行。
六、情志病机1.情志病机是指由情绪变化引起的疾病。
2.情志病机主要与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有关。
3.情志病机的调理主要通过调节情绪、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
七、病机的发展过程1.病机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发病、发展和转归三个阶段。
2.发病阶段是指疾病从潜伏期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过程。
3.发展阶段是指疾病逐渐加重和恶化的过程。
4.转归阶段是指疾病的康复或恶化过程。
八、病机的分类1.病机的分类主要有实病机、虚病机、寒病机、热病机、气滞病机、血瘀病机、痰湿病机、湿热病机、痰热病机等。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得出的,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原文解析如下:1. 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2. 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观念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寒热失调:中医认为,人体的机体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支持,当寒热失调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4. 湿邪侵袭: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当湿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湿气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5. 痰浊内生:痰浊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物质,当痰浊内生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咳嗽、痰多等。
6. 血瘀内阻:中医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不畅时,就会形成血瘀,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7. 气滞血瘀:气滞是指气血在经络中流通不畅,当气滞血瘀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胸闷、气短等。
8.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当脾胃失调时,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9. 肝肾不足: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当肝肾功能不足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头晕、腰痛等。
10. 气虚血瘀:气虚是指气血不足,当气虚血瘀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1. 气血两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两虚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2. 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和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13. 气血津液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津液亏虚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疾病是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或内部功能失调导致的不适或异常状况。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病机密切相关。
病机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概念,意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以白话的方式解释病机的19条原则,希望对读者理解中医理论有所帮助。
1. 外感病:指由外界的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等)侵袭体内,引起发病。
外感病的特点是发作突然,病程短暂,常伴有寒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内伤病:指由内部因素(如情志、饮食、劳累等)导致的疾病。
它的特点是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伴有消化不良、脾虚、气滞等症状。
3. 寒热病:指疾病的病机与寒热密切相关。
寒热病的病因可分为寒邪致病和热邪致病两类。
寒病以寒凉为主,病程较长,寒冷感明显;热病以热燥为主,病程较短,发热感明显。
4. 其它邪气致病:指除寒热外,还包括风、湿、燥、火、湿热等病邪。
这些邪气是引起不同疾病的重要因素,如风邪引发头痛、风湿关节痛等。
5. 腑实腑虚疾病: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分为实腑和虚腑两类。
实腑疾病是指脏腑功能亢进,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等;虚腑疾病则是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
6. 气滞血瘀疾病:气滞血瘀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机,多见于外伤、痛经、瘀血等疾病。
气滞血瘀会造成经络阻塞,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
7. 痰湿病:指体内湿气聚集、痰液滞积,导致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的疾病。
痰湿病多与脾胃湿热、肺热痰火等病机有关。
8. 气虚病:气虚是指体内气血不足,导致机体功能减退。
气虚病的特点是气短懒言、畏寒肢冷、乏力等。
9. 血虚病:血虚是指体内气血不足,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血虚病的表现是面色苍白、眩晕头晕、月经不调等。
10. 阳虚病: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火。
阳虚病的常见症状是畏寒怕冷、肢体不温、腰膝酸软等。
11. 阴虚病:阴虚是指体内阴精亏损,阴虚病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下。
阴虚的主要表现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盗汗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分析疾病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中,有一部分经典病机理论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它们被称为“病机19条”。
第一条: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
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与外在环境、内部因素密切相关。
外界的寒、暑、湿、燥、风等因素与内部的饮食、情绪、体质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
第二条: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
人体内有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称为“正气”,而外界的病理因素则是“邪气”。
当正气充足时,可以抵御外邪,疾病得以防御;当正气不足时,邪气侵入人体,疾病就可能产生。
第三条:邪正之间的斗争。
当邪气入侵人体时,会与正气展开激烈的斗争。
如果正气胜过邪气,疾病会逐渐好转;反之,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第四条:气机升降运动不畅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机运动可以理解为气血的流通,如果气机运动受阻,气血滞留,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五条:四时阴阳变化引发疾病。
中医非常注重四时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天气、环境、生活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则易患疾病。
第六条:喜怒思虑等情志因素引发疾病。
情志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过度的喜悦、愤怒、思虑等情绪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第七条:饮食不节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引发各类疾病。
第八条:病因常常来自于脏腑。
脏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各个重要器官的总称。
脏腑功能失调会引发疾病,而疾病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第九条:经络气血的运行异常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十条:病因病机多种多样。
疾病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在同一病因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机。
第十一条:病机的阶段性变化。
疾病的发展通常经历初起、扩散、筹邪、外出四个阶段,通过了解病机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众多的病机理论。
现将其中的十九条病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气机失调病机有气滞、气郁、气逆等。
对于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恢复平衡,如针灸、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
二、寒邪侵袭寒邪侵袭是指寒冷的气候或寒冷食物等外界寒气进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病理变化。
常见的寒邪侵袭病机有寒凝、寒邪束表等。
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温补、祛寒的方法来驱散寒气,恢复正常气血运行。
三、瘀血停滞瘀血停滞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滞留,无法正常流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
常见的瘀血停滞病机有瘀滞、血淤等。
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病机。
四、湿邪困阻湿邪困阻是指湿气积聚在人体内,引起机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疾病。
常见的湿邪困阻病机有湿困、湿浊等。
治疗湿邪困阻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祛湿的方法来清除湿气,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五、燥邪炽盛燥邪炽盛是指干燥的气候或口干舌燥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燥邪炽盛病机有津亏、津伤等。
治疗燥邪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滋阴润燥的方法来补充津液,纠正病机。
六、火热炽盛火热炽盛是指内外因素导致机体火气过盛,引发疾病。
常见的火热炽盛病机有火旺、火邪蓄结等。
治疗火热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节体内的火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情绪压抑、不畅等原因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肝郁气滞病机有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
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八、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指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人辨证法:病机辨证十三条!(详解)本文拟从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痰病多怪、水饮同源,瘀有多歧、郁病多杂、虚病多久、毒多难痼、疫为戾气、多因复合等十三个方面对周老审证求机辨治内科急难病症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探讨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一、风病善变风有内外,涉及肺肝。
外风为六淫之首,属春令主气,流动于四时之中。
“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首当其冲。
其他外邪伤肺,也常以风邪为先导。
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
肝病则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
周老认为风病之所以善变、善动,与“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有关。
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乃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病邪乘“风”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因风为患。
风病善变不但表现在易与它邪复合为患,而且还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
如阳热素盛的病人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
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它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
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振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
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
外风虽可入里,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及表,病及经络,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别,治法用药亦有差异。
风的临床特点:善行而数变,病情突然发作,来去无常,或变化多端,病变部位游走或动摇不定。
常见急性发病,与过敏性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密切有关。
如风入关节、肌肉,则游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现为风邪偏盛的行痹;风犯肺窍可致过敏性鼻炎,表现喷嚏时作,鼻痒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血热风盛则见皮肤风团痒疹,红赤灼热,时作时止;风遏水阻可见突然眼睑浮肿,四肢和全身皆肿;风邪入络,肝不主筋,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若肝风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如此种种,皆与风病善变有关。
风的治疗原则:外风宜祛,内风宜熄。
但在外风引动内风时,祛风与熄风两法可以并用。
祛外风药中,周老常用羌活、细辛、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风散热,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祛风止痒,桂枝、浮萍、香薷祛风消肿,防风、苏叶、苍耳草、蝉衣祛风抗过敏,秦艽、豨莶草、桑枝、丝瓜络祛风通络,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祛风止痉。
息内风药中,周老常用石决明、代赭石、牡蛎、龟板(金石重坠药和介类潜阳药)镇肝熄风,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凉肝熄风,生地、阿胶、白芍、鳖甲滋阴熄风等。
对祛风药的运用,周老还强调当注意同中求异,如发散风寒类药,紫苏能和中,荆芥能止血,防风能止泻,各具殊能。
风虽有内外之分,但彼此之间又不能绝对分开。
如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了由外风到内风的过程,但并不等于治外风药不可用以治疗内风,临床上治疗中风的中络、中经证,肢体经络不遂的,用治外风的防风、秦艽、全蝎、僵蚕、地龙等,亦每获良效。
又如治内伤头痛,常配合藁本、蔓荆子、白芷等治外风药,也有很好的效果,即说明了这点。
二、寒多阴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虚则外寒”,故病人常有畏寒怕冷,背寒,脘腹冰凉,四肢清冷,喜温喜暖等表现;寒性凝敛,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常见头、身、胸、腰、脘腹疼痛,且痛处不移,遇冷尤剧;寒主收引,易侵入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寒邪还可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
寒从外来,肺卫常首当其冲;寒自内生,多因阳虚阴盛所致,尤以命门火衰为主,涉及心脾。
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影响。
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阳气,导致寒从内生。
寒多阴伏通常与现代医学的代谢功能低下、风湿性关节炎及多种疼痛类疾病密切相关。
由于寒邪既可伤阳,又有凝滞、收引之性,而阳气一伤,阴寒更胜,凝滞、收引之势更大。
轻则伤于卫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重则直中脏腑,阴盛阳伤,称为中寒,故《医学心悟》说:“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
若外寒伤人,留而不去,也易从体表而渐入肌肉、筋骨,直至深伏脏腑。
若素体阳气不足,一旦感寒,还易形成太少同病、表里俱寒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中冰箱、冷柜等制冷设备的普遍使用,冰啤、冰镇饮料的大量饮用,也易使寒伏于里,脾阳中伤;即使是炎夏季节,也可因暑热蒸迫,汗出毛孔大开,骤入低温空调房间,外寒乘隙伤人,肺卫之阳易损。
或着装露脐祼背,外寒易入任督,伤耗元阳。
我国南方一带又有喜饮凉茶的习惯,相习日久,寒饮伏胃,中阳易伤。
特别是目前受“炎”症类疾病的影响,印定眼目,用药偏寒凉者多。
甚至遇到感冒的病人,不是解表祛邪为先,动辄应用大剂量“板蓝根”清热解毒药以抗感染为目的,每易造成外邪遏伏,而迁延难愈。
对个别体质虚寒的病人,大量的输液治疗也易造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寒湿内伏情况。
可见,寒邪伤人在现代途径多端,不可等闲视之。
寒邪的治疗原则,外寒宜散,内寒宜温宜补。
若寒邪束表,肺卫不宣,周老常用麻黄、桂枝、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若寒凝骨节,气血不通,则用制川乌、制草乌、细辛、羌活散寒除湿;若寒中太阴,脘腹冷痛,呕吐下利,则以理中汤温运脾阳为主;若大寒犯心,心胸剧痛,引及肩背,则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通逐寒止痛为要;若寒伏少阴,心肾阳衰,四肢逆冷,“脉微细,但欲寐”,则以四逆汤回阳救逆为急。
对温阳散寒药的运用,周老认为附子善行,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干姜温中,守而不走,长于散寒、化饮;肉桂助阳,引火归元,膀胱气化不利、虚火浮越者应予首选;桂枝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寒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尤妙;肉豆蔻温暖脾肾,飧泄、滑利者最宜;补骨脂性降而善闭,能纳气定喘,止带浊、泄泻。
至于胡椒温胃,丁香降逆,花椒散寒,皆为周老临床所常用。
三、火热急速(温暑同类)外火主要由感受温热邪气所致。
火邪甚于温热,“温为热之渐,火乃热之极”。
而风寒暑湿燥邪入里皆可化火,称为“五气化火”。
如四时六淫之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可化火。
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又称为“五志之火”。
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势较重,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脉洪大。
火性炎动,易生风动血,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
火性躁越,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还可出现烦躁不安、狂言乱语等精神失常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如上所述,火热为病多具有发病暴急、变化迅速、病势猛烈及证候易变、速变、多变的特点。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故有“暑为夏火”之说。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大开,汗液过度外泄,而致津气耗伤。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由于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还常见暑热夹湿的证候。
外感火热之邪,病性多实多急,多有卫、气、营、血传变经过。
表现火热炽盛之候,如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
内火涉及不同脏腑,有虚实之分,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
实火多由于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火盛,有火旺的一系列症状;虚火多为阴虚火旺,表现有阴液亏耗的特点。
但火旺每易伤阴,与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实火症见头痛,面红目赤,心烦躁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或弦数等。
虚火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骨蒸,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干咳痰少带血,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花剥,脉细数等。
百病之中,火热居多。
《内经》所论病机十九条中,属火者五条,属热者四条,几近一半。
河间更广其说,丹溪紧随其后,至温病学派则势如中天,盛极一时。
外感六淫,悉能化火;五志过极,皆可生火;劳心过度,引生心火;情志不遂,肝火内郁;恣食肥甘厚味,积食化火;痰瘀交阻,壅塞不通,郁久化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周老提出对外感火热的治疗当根据卫、气、营、血的深浅,分别选用辛凉解表、和解清热、辛寒清气、气营两清、清营凉血等法,同时还应结合其兼邪或病机特点,兼用它法,如清热祛暑、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化湿、利湿)、清热化痰(饮)、清热理气、凉血散血(瘀)、清热开窍、清热熄风、通腑泻热、清暑益气、清热生津、清热养阴、清热润燥等。
因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可用西洋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兼见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脘痞满等症,宜合用香薷、藿香、青蒿芳香化湿、透表泄热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对内伤火热的治疗,当根据脏腑病位,火性虚实施治。
实火当泻,虚火当滋。
实火分别治以清心火、清肝火、清胃火、清脾火(湿火)、清肺火;清心安神、清肺化痰(止咳)、清肝解郁、清肝熄风、清肝利胆、清胃生津、清肠化湿、清热止血、清热通淋、清热止带等法。
如属虚火,应分辨脏腑所在,给予滋阴清热,如滋肾泻火、甘寒清肺、养胃清中、滋水清肝、养肝清热……。
四、湿性缠绵湿是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有内外之分。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
湿无定体,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异。
外感湿邪多兼夹风、寒、火邪而发为风湿、寒湿、湿热、湿温等证,内生湿邪则多表现为痰饮、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病。
湿证表现虽多,然有两个共同特点。
其一曰“重”,即湿病之人多有头重身楚,肢节困重难举之症;其二曰“浊”,亦即湿病患者五脏之液(涕、泪、汗、唾、涎)和排泄物(痰、二便、带下、脓液等)多秽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