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
周仲瑛治疗阳痿验案6例
周仲瑛治疗阳痿验案6例北京中医1995年第5顾锡镇吾师周仲瑛教授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治愈阳痿无算。
余侍诊两载,瞻仰周师诊治风采,获益非浅。
现整理其阳痿验案6例,以飨同道。
例1、马×,男,28岁,安徽籍。
有遗精史10年,虽已结婚3年,且未分居,但遗精仍然发作、2~3天1次。
近半年来,阳様不兴,伴身楚体困,疲乏无力、腰酸膝软,头痛且胀,两目干涩,形体日渐丰腴,舌苔薄腻罩黄,舌质偏红,脉细而滑,证属肾虚不固,湿内阻,且有蕴热趋势。
治拟祛痰湿,固肾元,佐以清热。
药用:炒苍术10g炒黄柏5g肉桂1g(后下)法半夏10g制南星10g炙远志5g石菖蒲10g金樱子12g粉芡实12g煅牡蛎25g(先煎)莲须10g蛇床子10g细辛2g药厭14剂,遗精未作,阳事已兴,余症显减。
惟觉目涩睽酸,以补益肾气之剂善后。
按:未婚青年偶有遗精,乃是正常生理现象,正所谓精清自溢。
若遗精过频,则为异常。
婚后夫妻生活正常,而仍有遗精者,则是病态表现了。
该崽者素有遗精病史,婚后房室不节,损伤肾精,以致阳痿。
精关不固,故遗精频作。
身体渐胖,身楚体困,苔膩脉滑,是为痰湿之征;舌质偏红、苔微黄是有化热趋势。
证屑本虚标实,以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标本虚实掌握得当,故能迅速取效.例2、王××,男,30岁,农民,江苏淮安人,未婚。
阳事不兴年余,曾服诸多壮阳药,初服有效,其后无效.口苦ロ千,阴囊潮湿,小便经常黄赤混浊,大便正常,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满而数。
从下焦湿热入手治疗。
处方:炒苍术10g黄柏10g知母10g革藤15g怀牛膝10g石菖蒲10g 龙骨15g(先煎)生草梢3g服7剂。
复诊时诉阳事能兴,惟小便时黄,原方?剂巩固之。
按:此例正是《类证治裁阳療》所说的“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療者。
“湿热下注性阳的辨证关键是阴囊潮湿治以三妙丸加味,获效甚捷。
例3、夏××,男,54岁,工程师。
阳事不兴5年,素体虚弱,不耐严寒酷暑,冬日自觉形寒肢清,夏季尤苦烘热不适,平时常有头昏鼻塞,嗅觉失灵。
周仲瑛内科秘验方
周仲瑛内科秘验方周仲瑛,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22岁悬壶桑梓。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
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
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首届国医大师。
1.温肺化痰平喘汤【处方】蜜炙麻黄6克,射干6克,法半夏10克,炒苏子10克,炒白芥子10克,葶苈子10克,炙紫菀10克,炙款冬10克,地龙10克,炙僵蚕10克,细辛3克,炙白前10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属寒哮者。
症见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喉中喘息,痰鸣有音,不能平卧,心慌,胸闷,气塞,夜间较重,纳差;舌苔白滑,脉滑。
2.平喘固本汤【处方】党参10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粉1克,胡桃肉10克,沉香(后下)3克,灵磁石15克,坎脐10克,苏子10克,款冬花10克,法半夏10克,橘红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冬虫夏草粉另服。
【功效】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主治】哮喘虚证,正虚邪实,肺肾两亏,痰浊壅盛。
久病年老体弱,反复频繁发作,甚则常有持续性哮喘,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动则气急尤甚,咳而无力,咯痰不爽,精神疲惫,汗出,心慌,脉虚无力。
3.健脾凉血止血汤【处方】黄芪25克,当归10克,鸡血藤12克,土大黄20克,卷柏20克,紫草20克,甘草30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阿胶35克,五味子15克,生牡蛎2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健脾益气,凉血止血。
【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气虚挟淤者。
症见四肢皮肤可见散在出血斑或紫斑,舌质暗红,苔薄,脉微细。
4.调气和血汤【处方】丹参12克,川芎10克,大蓟15克,怀牛膝10克,天仙藤12克,生槐米10克,地龙10克,代赭石25克。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仲瑛南京中医学院老院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周仲瑛,男,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人,家世业医,自幼随父著名中医专家周筱斋教授学习医术,出道后悬壶乡里。
为求医术精深,又先后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1956年毕业后留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等职,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现为该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急难症)学”的学科带头人,是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七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批授予的全国著名中医(500名)之一。
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对中医内科的各种常见病,尤其是急难病症(如心、肺、脑血管病,肝胆、脾胃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学术上始终认为临床医学必须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先后提出了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等理论观点,对外感热病倡“气营中心说”、急性肾衰创“三毒说”,而对内伤杂病创“内生六淫说”、“第二病因说”等,揭示了临床辨证论治的特殊规律。
辨证强调注重病机分析,尤其重视气血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影响,对疑难杂病多采用复合立法,用方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擅从同类药中寻求个性及其配伍关系,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
创立以脏腑为疾病系统分类的内科学总论,对临床专业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
创建了“中医内科急症学”分支学科,主编教材、参考配套用书,为振兴中医急症医学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37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等,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项,如“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周仲瑛:60年中医行医看诊之临床经验与案例
周仲瑛:60年中医行医看诊之临床经验与案例Δ 周仲瑛,1928年出生,江苏如东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
2007年被聘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九字养生经: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周仲瑛教授(下称周老)不但外表非常年轻,鹤发童颜,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敏锐,而且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目前仍然坚持定期门诊,接待慕名而来的求医者,并传带他的弟子们。
周老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可精炼为九个字“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
“吃得好”吃得好,并不是指周老经常吃什么山珍海味、滋补保健品,而是指周老十分重视饮食的规律性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什么都吃一点,但什么也不多吃。
遇高兴事,有朋自远方来,偶而也会小酌一两杯白酒,但决不贪杯。
周老喜爱饮用绿茶,并会依据季节与时令进行适当的饮食搭配,如在黄梅季节时,会在绿茶中加一两片家里栽培的藿香,以芳香化湿祛除湿邪。
周老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由老伴亲自制作的家常饭菜,很少在外应酬,这样也就保证了食品的卫生,减少了各种细菌损害胃肠道的机会,因此周老虽年至耄耋,但消化系统的功能至今仍非常好,粗茶淡饭他都能吃得津津有味,从来不挑食,更不暴饮暴食。
用周老的话说就是“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
“睡得香”周老起居时间非常规律,每天一般十点左右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保证每天能有八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不熬夜。
这是周老多年一直养成的良好作息习惯。
周老的“睡得香”还表现在睡眠质量好。
不管是忙碌紧张,还是相对空闲;不论环境安静,还是喧嚣吵闹,只要到了睡觉时间,他都能倒头睡着。
有一次,他到江苏省建湖县去会诊病人,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又正赶上道路整修,一路异常颠簸。
就在同行人都心烦气躁、怨天尤人时,周老却已经在前排的座位上进入梦乡了。
晚上,周老的学生和他住在一起。
周仲瑛妇科医案答疑解析
周仲瑛妇科医案答疑解析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前任院长,江苏省中医院前任院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王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05年11月30日。
经潮腹痛,一月两至,腰酸,白带多;面有痤疮、褐斑,乳房小叶增生胀痛;饮食生冷后胃胀。
苔黄质偏红,脉细。
妇科检查:附件炎。
证属肝郁气滞,胃气不和,湿热内蕴,冲任不调。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醋柴胡5克炒白芍10克香附10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白蒺藜10克炒枳壳10克炙甘草3克制乌贼骨15克生苡仁15克败酱草15克乌药10克茜草根10克桑寄生15克地肤子15克 7剂二诊(2005.11.16):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苔黄质偏红,脉细。
守原法加味巩固。
上方加红藤20克,土茯苓20克,7剂。
点拨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的病症。
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女子的体质特征。
女子是以肝为本的,因此妇科的许多病症,辨证都从肝着手。
本例患者,月经来潮时发生腹部疼痛,伴有乳房胀痛,属于比较典型的痛经,由肝郁气滞所致。
患者在饮食生冷后往往胃胀,提示有胃气不和。
另外,她面部的黄褐斑和痤疮非常明显,白带也多,这些都是湿热内蕴的表现。
而她经常腰酸,月经一月两次,提示冲任不和。
综合起来判断,本病的病机就是肝郁气滞,胃气不和,湿热内蕴,冲任不调。
治疗可从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入手。
第二次来诊时,病情明显好转,说明我们的辨证是正确的,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增加红藤和土茯苓,加强清热利湿的力量。
1问难:周老,本例患者西医妇科检查诊断为附件炎,这一诊断对于中医辨证用药有没有参考价值?解惑:有一定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现代医学的诊断对我们分析病情、判断治疗效果、估计预后转归都有重要意义。
用药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一定注意,中医处方用药,辨证才是永远不变的准则,不能被西医的诊断所迷惑。
比如本例,附件炎的“炎”,容易让人想到中医的湿热内蕴,但肝郁气滞这一根本病机的认定,就需要我们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了。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疑难杂病的10步芸菱有话说“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贵在因人制宜,治有主次,机圆法活,胆大心细,发于机先,知常达变,顺势利导,以平为期,精选方药,则思过半矣”——周仲瑛ps: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芸菱不禁拍手称赞。
文中实在找不出哪一句是非重点,所以芸菱全文都没有像往常一样特意加粗(除标题外)。
文章虽长,希望大家耐心读完,受益颇深。
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缺乏特效治疗(“难”)、病症复杂多变(“杂”)的一类病症,且与急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医药对这类疾病具有“审证求机”辨治的优势、独特的治疗策略。
现略抒管见如下。
1重视个体重视个体,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治疗,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要求,也是疑难杂症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同一疾病,同一致病微生物,可能由于年龄、气候、季节、地域、个体之异,而表现为性质迥然不同的六淫邪气。
如流行性出血热,江苏地区多为阳热亢盛的温热性证候,而江西地区则常见湿热性证候,东北地区气候凛冽,则多呈伤寒型表现。
肺炎病人虽多属风温,治辨卫气营血,但并非尽属风温,亦可见风寒、结胸、胸痹、类疟等候,必须审证求因施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内伤病方面,由于个体差异,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也各不相同,如同为郁怒伤肝,有的人仅表现为肝气郁结,有的人则表现为风阳上扰,有的人却表现为肝火炽盛,在治疗上则应分别选用舒肝理气、平肝熄风、清肝泻火等不同方药进行治疗;同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从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论治而获效者,也有从瘀热动血、络损血溢而获愈者;同为高血压,有从清肝泻火而取效者,也有从温阳补肾而治愈者,虽一补一泻、一寒一温,治法相反,获效则一,表明重视个体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治有主次临床对多种病理因素错杂同病者,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方面,治有主次重点。
如痰瘀相兼者,应分析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原因,以确定直接治痰治瘀的主次,或是间接地调整脏腑功能,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因而解决。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肺癌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肺癌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 朱佳
CHENLI
1
周仲瑛:
1928年6月出生,全 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 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 常务理事
CHENLI
16
治法3: 化瘀通络以散瘀结
周老认为瘀血在肺癌的辩证中起着重要作用。 1.瘀血形成,与癌毒搏结,可致肿块迅速生长增大; 2.瘀血阻滞,郁而化热,可导致发热; 3.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可导致反复痰中带血; 4.瘀阻气滞,不通则痛,可引起胸背部疼痛。
因此周老治疗肺癌须应用化瘀宁络法。常用穿山甲、 桃仁、地鳖虫、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药物治 疗肺癌。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少量咯血者,则特别注意化瘀 药与活血药特别是破血的区别,多选用兼有止血作用的化 瘀药物,如炒蒲黄、三七、煅花蕊石、茜草根、仙鹤草等。
正气不足则癌毒日盛,癌毒日盛则正气越亏,两者恶性循环, 以致肺癌其致病乖戾,有正气难敌、病情恶化迅速、累及五脏、终 损气血阴阳、常规辨治难以奏效、病情顽固容易复发、容易流窜走 注、预后不良等特性。
CHENLI
8
二、周老临床辩证要点:
1、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周老认为肿瘤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疾病 虽然在我国最早的医书《内 经》中就有“筋瘤”“肠瘤⋯‘肉疽 的记载,但与西医学诊断肿瘤 的客舰、细微而言 显得主观、笼统,所以周老在临床中将西医的肿 瘤诊断学纳入自己辨证、辨病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以辨证为纲, 辨病为目。在辨证的基础 ,注重不同部位,不同病理性质肿瘤的治 疗。归纳异病同症,区分同病异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名老中医周仲瑛临床经验
周仲瑛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过伟峰周宁整理编者按周仲瑛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经上海中国医学院的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功底十分深厚。
数十年来,在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
他在中医内科,尤其是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潜心研究,具有深厚的造诣。
他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坚持从事心、肺、肝、肾等多系统病种的科研工作,近10余年来,曾主持22项国家级、部级、省级中医药课题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受到多次奖励。
他创研新药16种,用于所治内科急难症,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周氏学术思想的精华,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就,又反映出经过自己的钻研思考,从而发展创新中医传统理论所取得的独到的新成果。
“学术精华”中介绍的“审证求机论”等六“论”,每“论”均独立成篇,对所讨论的问题,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鞭辟入里,论证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临证特色”具体介绍了周氏对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条分缕析,处处反映出他临证时匠心独运,疗效独特。
所选名案四则及医论医话八篇均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经验方共五首,均为周氏数十年经验总结而成,临床屡试不爽。
总之,细读本文,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具体的经验和知识,更会受到周氏治学态度和方法的深刻启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如东县人。
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7年毕业后,悬壶桑梓。
1955年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进修,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等职。
1983年~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院长、兼任中医系主任。
现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级中医内科急难症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仲瑛:治心病,母病治子,上病下取
周仲瑛:治心病,母病治子,上病下取导读:心为君主之官,脏腑功能失常皆可导致心病。
先生临证注重四诊,强调整体辨证,不局限于心律失常就属心之为病。
王某,女,60岁。
初诊日期:1994年10月15日。
初诊(1994-10-15):多年来心慌不宁反复发作,心电图等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
发时多呈二联律、三联律,心中有虚悬感,常用慢心律、氨酰心安、心律平等多种西药,未能控制病情。
患者平素畏寒,大便常稀溏,腹泻之后心慌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稍暗,苔薄腻,两脉结代。
治从脾土阳虚,心神失养入手。
处方:炙桂枝10g,制附片5g,潞党参12g,焦白术10g,炙甘草6g,炮姜3g,粉葛根12g,紫丹参12g,熟枣仁30g,川雅连3g,阳春砂(后下)3g,菖蒲10g。
7剂。
二诊(1994-10-23):服药1周内早搏仅发作1次,呈二联律,平时尚为稳定;便溏转实,但仍觉怕冷喜暖,舌诊未变,脉象转细。
上方加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0g。
点拨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畏寒便溏,心悸发作于腹泻之后,此乃脾土阳虚,失于运化,以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脉,而见心悸频作,治疗从健脾温阳、安神定悸入手,则早搏自止。
问难先生,患者平素畏寒便溏,辨证为脾土阳虚,其病机是否也有心气虚衰?是否可加入补养心气的药物?解惑本案的病机关键在于中阳不足,脾虚失运,不能资助心阳,故选方桂附理中汤,温阳暖脾。
虽存在心之阳气不足的病机,但其由脾阳虚不能温养所致,故重点应温脾。
当然,桂枝、附子、党参等药物本身也有温通心阳,补益心气的作用。
问难先生,本案患者素体阳虚,平日畏寒,大便稀溏,为何加苦寒之黄连,加入黄连后是否加重脾土阳虚?解惑患者目前以脾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每于腹泻之后,发作心慌,故拟桂附理中汤为主方,温阳祛寒、益气健脾,少佐苦寒之黄连,苦辛通降,制附子辛温燥热之性,并不会加重脾虚之象。
此外,黄连有抗心率失常作用。
体悟心为君主之官,脏腑功能失常皆可导致心病。
『名医经验』周仲瑛八策略治疑难病
『名医经验』周仲瑛八策略治疑难病甲午孟夏,阳光明媚,花木成荫,我们在毛德西教授带领下,南下金陵,专程拜访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周仲英在诊疗之余,不辞劳顿,就内科疑难病讲述了他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周仲英说,我们研究疑难病,是从研究急症开始的。
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很高,急症本身就是疑难病,疑难病中的危重阶段就是急症,所以我们叫它急难症研究。
首先要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机,抓住病机,就抓住了疾病的要害,这是研究疑难病的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的演变过程是瘀热相搏,一个“瘀”,一个“热”。
由于瘀热相搏,就出现了出血热的瘀热无尿症;后来发现,瘀热相搏还出现在其它疑难病中,如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高脂血症的瘀热阻络等,显示出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诊疗思路是一条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道路。
周仲英认为,辨治疑难病,必须以病机学说为核心。
而谈到病机,应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为准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的含义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脏腑功能的变化等。
明代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病机的内涵大致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化代谢失常等。
而其外延部分则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创伤、疫毒等,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随着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地域与季节,以及受病的先后,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就是疾病本质的表象,对其表象进行综合思维的过程,就是审察病机的总原则。
周仲英认为,病机辨证是掌握疾病本质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易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善于把握证候的转化,体现“三因制宜”的个体化特点,能很好地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可以形成流派纷呈、继承创新的学术氛围。
周仲英在以病机学说为核心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疑难病病机的十个特点,即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机交错、病实体虚、多脏相关等。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周仲瑛: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创建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首倡“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新论他深入到出血热疫区10余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气营”、“三毒”等新理论,并形成“瘀热”病机学说他擅长复合立法,组方选药,临床疗效显著见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的人,都会惊羡他的形象和气质。
年过八旬的他,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花白的头发,宽大的额头,炯炯的目光,机敏的谈吐,红润的脸庞没有一点老年斑。
这位慈祥的老人,几乎为中医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从年幼随父在乡间治疗瘟疫,到深入疫区阻击流行性出血热病;从创建内科学总论,到提出“瘀热”病机学说;从抗击非典到走向甲型流感科研前线,周仲瑛始终在践行着中医的继承与创新。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周仲瑛意识到震后疫病流行的可能。
经过深思熟虑,他提笔写下“防疫清解方”、“防疫化浊方”,分别用于防治疫毒犯肺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秽浊伤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随后紧急配制的6000服颗粒剂被送到灾区。
不少人对于周仲瑛公开如此珍贵的处方感到不解,但他却说,“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周仲瑛对大医精诚最朴实的注解。
成长中医世家循循善诱幼承庭训耳濡目染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
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
“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的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临证医案的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一、背景介绍周仲瑛(1903-1988),字伯英,号樗园,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
他擅长用药,尤其以参附为代表的药对集疗法,被誉为“参附为魂”的中医大师。
参附药对集是指参和附两味药物搭配使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周仲瑛的临证医案中对参附药对集的运用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周仲瑛临证医案的特点周仲瑛在其临床实践中,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医案。
他的医案经过严谨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独特的医案特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周仲瑛临证医案的特点主要包括:1. 精准的辨证施治:周仲瑛擅长辨证施治,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对症施治,确保治疗效果。
2. 注重病因病机:周仲瑛注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分析,能够深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因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方向和依据。
3. 精细的用药观念:周仲瑛善于用药,特别是对参附药对集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重视临证验方:周仲瑛非常重视临证验方,经常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医案总结出新的方药组合,并且积极验证有效。
周仲瑛临证医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参附药对集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参附药对集内关联解析参附药对集是周仲瑛在其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中医药组合疗法,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参附分别指党参和炮附子,这两味药搭配使用,不仅能够相辅相成,还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1. 参附药对集的适应症根据周仲瑛的临床经验,参附药对集适用于以下病症:(1)气虚体弱:如乏力无力、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等。
(2)脾胃不和:如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积不化等。
(3)风寒袭表:如半表半里证,表寒里热证等。
(4)胎动不安:如流产习惯性、胎位不正等。
2. 参附药对集的作用周仲瑛认为参附药对集具有以下作用:(1)益气固表:参附药对集能够益气固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从而抵御外邪侵袭。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癌症四则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癌症四则
兰承祥1李柳2
癌症;中医治疗;名医经验;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
(以下简称“周老”)是当代著名中
医临床大家、国医大师,在临床上
诊治了大量的癌症患者,积累了丰
富的治疗经验。
笔者有幸跟师周
老临证揣摩,稍有心得。
现就周老
中医辨治癌症的四则病案浅析
如下:
1 病因病机探讨
癌症的病因既有外感六淫、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及禀赋不足,亦
有发病后体内的病理产物作为第
二病因,如毒、瘀、热、痰、湿等对人
体的进一步损害。
以上种种均可
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正气
亏虚,气滞、血瘀、痰凝、水饮、毒邪
等相互搏结,留滞不去,结而成癥。
1.江西省泰和县皮肤病防治所( 343700)2.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传
承工作室(210046)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癌症四则
作者:兰承祥, 李柳
作者单位:兰承祥(江西省泰和县皮肤病防治所 343700), 李柳(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传承工作室 210046)刊名:
中医药通报
英文刊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年,卷(期):2011,1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ytb201105005.aspx。
国医大师周仲瑛淋证(乳糜尿)
国医大师周仲瑛淋证(乳糜尿)国医大师周仲瑛:通补兼施治淋证,澄源洁流化肾气淋证属于肾系常见病证,其病机、治法除具有肾系疾病的普通共性外尚有其个性。
一般而言,淋证多属湿热为患,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结石、尿血、淋浊等病变,日久耗气伤阴,则为本虚标实。
治疗应立足清热通淋,兼顾补养化气,具体施治宜根据各种类型分别对待。
一、膏淋—强调辨证,注重单方传统辨治膏淋多分虚证实证。
实证由于下焦湿热阻于络脉,脂液失其常道,流注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泌浊;虚证属于他病伤肾,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所致。
可选用程氏萆分清饮、地黄丸、金锁固精丸等方。
结合临床,膏淋多见于乳糜尿患者。
由于乳糜尿有虚实相兼,多脏受累,痼久难治的特点,所以简单地施以上述例方是不够的,如在细致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选药,较之单纯的一法一方效果显著。
辨证以脏腑虚实为纲。
对心阴不足、心经有热者用清心莲子饮(黄芪、黄芩、石莲肉、茯苓、党参、麦冬、甘草、地骨皮、车前子),该方上清心经虚热,下渗膀胱湿浊,澄源洁流,经过适当配伍可平调上中下焦多脏功能。
方中石莲肉即莲子肉,功能养心益肾,《本草备要》谓其“清心除烦,开胃进食,专治噤口痢,淋浊诸症”,现代报道用于乳糜尿效果较好,如石莲子汤(石莲子、茯苓、车前子、泽泻、萆薢、熟地炭、当归、阿胶珠、蒲黄炭、甘草)。
对肝经郁火,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湿。
曾治一闵姓患者,患乳糜尿多年,辗转治疗不效,投此方10余剂而小便转清;对肾气不足者用菟丝子汤(菟丝子、茯苓、山药、莲肉、枸杞子),平补微敛缓助气化;肾阴不足者用大补阴丸,滋填肾阴,清利湿热;肾元不固者用震灵丹(禹余粮、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乳香、没药、五灵脂、朱砂),温肾涩精,通脉固络;久淋虚怯者用无比山药丸(山药肉苁蓉、熟地、山萸肉、茯神、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泽泻、杜仲、牛膝),助阳化气,收摄精微,或在培补脾肾的基础上加用水陆二仙丹固涩肾精。
辨病治疗即在辨证选方基础上配合单验方。
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病验案四则
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病验案四则胃病是我国城乡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治疗胃病的化学药物虽名目众多,但长期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周仲瑛教授乃我国著名中医药学者,悬壶济世60余载,擅长内科急难重症的辨证论治。
现撷取典型胃病验案四则,以飨读者。
案1:李某,男,46岁,2002年11月8日初诊。
胃病近10年,今春发作持续至今已十月,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炎(局部萎缩),十二指肠炎,Hp(+)”,多方治疗效均不显。
刻诊,胃脘嘈杂,烧灼不舒,恶心,噫气不多,口干喜冷饮,寐差,二便尚可。
舌质光红少苔,脉细。
辨证为胃热津伤,升降失司,治当养阴益胃,和降胃气。
处方:北沙参10g,大麦冬10g,大生地10g,甘杞子10g,丹参12g,炒白术10g,炙甘草3g,川楝子10g,蒲公英12g,炙鸡金10g,玫瑰花5g,黄连3g,炒谷麦芽各10g,熟枣仁25g。
药服7剂,胃痛已平,仅觉口干,食少,守原法进退,原方加炒玉竹10g,炒六曲10g;改北沙参12g,大麦冬12g,大生地12g。
再服7剂,症状消失。
讨论:本案为胃病中之胃阴亏虚型,盖胃为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喜柔润。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言:胃为阳土,贵得阴气以和之。
吴瑭语:“胃之为腑,体阳用阴”是对胃腑生理特点的高度概括,胃属腑,属表,为燥土,主动主通,性喜柔润,功主和降,故宜用阴。
患者久患胃疾,胃热灼伤津液,致使胃阴不足,故见口干喜冷饮,舌质光红少苔等阴津不足之象。
周老明辨病证,柔润胃阴,药取沙参麦冬汤,一贯煎,益胃汤,增液汤之方意,辩证准确,用药贴切,故而效验神速,使得十年顽疾终得祛除。
案2:朱某,女,57 岁,2002年12月05日初诊:素有慢浅胃史,近日复发,自觉胃胀,疼痛不显,大便焦干,食纳尚可,口干喜饮,刻下自觉胃脘怕冷,口有苦感。
舌淡苔黄薄腻质暗,脉细。
曾有高脂血病史。
辨证为湿热阻滞,胃气失和。
拟以清热化湿,和降胃气。
处方:潞党参10g,黄连10g,吴萸3g,炮姜3g,炒枳壳10g,炒香附10g,炒黄芩10g,厚朴5g,法夏12g,陈皮6g,霍苏梗10g,乌贼骨15g。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肺癌经验0课件
针灸治疗
周仲瑛认为,针灸治疗对于肺癌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他主张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周仲瑛常选用肺俞、膏肓、中府、膻中等穴位,以调理肺气、缓解症状 、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他还独创了一套“周氏针灸疗法”,通过特
重视调护
周仲瑛在肺癌治疗中,善于运用中药复方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组成和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周仲瑛认为调护在肺癌治疗中至关重要, 通过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手段,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肺癌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肺癌的病因病机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对肺癌的病因 和发病机制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治 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 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 科研工作70余年
医学成就
01
02
03
04
创立“脏腑气血辨治”理论体 系
提出“瘀热致病论”和“湿热 相混论”
研制出“复方鳖甲软肝片”、 “心脑健胶囊”等新药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02
周仲瑛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患者分享与答疑解惑
患者治疗心得分享
患者A
在周仲瑛大师的治疗下,我的肺 癌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深刻 感受到了中医治疗的神奇之处,
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任。
患者B
在治疗过程中,我积极配合周仲 瑛大师的建议,调整饮食和生活 习惯。虽然治疗过程有些艰辛, 但最终收获了健康,非常感激周
仲瑛大师。
患者C
中医名家辨治实录:周仲瑛治疗胃癌案
中医名家辨治实录:周仲瑛治疗胃癌案导读:治疗胃癌应做到扶正调理为主,化瘀抗癌为辅,切不可攻伐太过,伤及正气,本例患者证属气阴两伤,热毒瘀积,以清热生津,散瘀止痛,扶正抗癌为治法,其疗效满意。
案体:尹某,男,67岁,1999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1998年5月诊断为胃癌,遂于同年6月10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癌肿位于远端胃,以胃体、胃窦后壁为主,并与横结肠系膜及胰头表现浸润融合成团块状,且已浸润包裹肠系膜上静脉,失去根治术机会,病理检查结果为腺癌并有淋巴结转移。
行化疗至1999年2月20日,后因不耐化疗,改为营养支持治疗,并请周氏诊治。
诊见其面色萎黄,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疼痛,腹有压痛,便血,舌质紫暗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
证属气阴两伤,热毒瘀积,治以清热生津,散瘀止痛,扶正抗癌。
处方:炙鳖甲(先煎)15g,炙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5g,生黄芪15g,鬼馒头15g,茜草根15g,枸杞子15g,八月札12g,川楝子12g,天门冬12g,石打穿25g,白花蛇舌草20g,仙鹤草20g,炙刺猬皮10g,山慈姑10g,当归10g,漏芦10g,失笑散10g。
每日1剂,水煎温服。
服上方14剂二诊,患者腹痛缓解,便血渐止,舌有裂纹,苔薄,脉沉细,守上方去炙鳖甲、煅瓦楞子、川楝子,加太子参15g,焦白术10g,鸡内金10g,砂仁(后下)3g,继续服用。
服20剂三诊,患者口干减轻,饥而思食,体力渐增,遂长期服用该方至今。
现可自由活动,腹无疼痛,饮食如常。
〔宋长城,鞠敏周仲瑛教授治疗恶性肿瘤验案3则新中医,2002,34(12):56.〕评析:胃癌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即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故治疗处方用药多寒温并用、升降兼顾、补泻同施。
胃癌病人脾胃易虚,腐熟水谷之功能大减,忌滋腻及过分苦寒,禁肆意攻伐,以和为重,治当以补为主,重在益气养血,健脾调胃,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扶正调理为主,化瘀抗癌为辅,切不可攻伐太过,伤及正气。
【大医说】周仲瑛:滋养胃阴,根除胃痛,试试“滋胃饮”
【大医说】周仲瑛:滋养胃阴,根除胃痛,试试“滋胃饮”周仲瑛周仲瑛(1928~),生于江苏省如东县,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医大师。
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学习中医。
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多种学说,在疑难杂症和急危症、心脑血管疾患方面造诣颇深。
周仲瑛教授对脾胃病多有研究,尤其是对阴虚胃痛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他在经验总结中指出:“胃痛以气滞、寒凝、火郁、湿热、食滞、瘀血及气虚、阳微等多见,但阴虚胃痛并不乏见,且治法方药有其特殊性。
”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虚胃痛周老认为,阴虚胃痛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者,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面白形瘦,苔薄欠润,或舌干质红、苔少无津,脉细或兼弦、兼数而无力。
周老根据实践体会,温病后期恢复阶段,某些久患胃病的患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往往因胃阴被耗,津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融化水谷,而致胃的受纳、腐熟失常,胃气通降不利,表现为胃阴虚的一系列症状。
如从其病理表现着眼,采用酸甘化阴治法,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周老指出:“阴虚胃痛,病涉肝胃两经,肝胃相互影响同病,须用酸甘复法者,当选用入脾胃和肝经的酸甘类药,补养肝胃之阴。
根据肝胃两者病理变化的主次,治疗的具体目的要求有所侧重:欲补肝者当用酸味为主,欲缓肝者当用甘味;欲补脾胃则当用甘味为主,欲开胃气则应佐用酸味之品。
”一般用于治疗胃病的酸味药有乌梅、山楂肉、木瓜、白芍等,这几种药既可合用,也可按其不同特性,分别选择应用。
甘味药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温等类药物。
同时适当佐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等和胃调肝,并借以助胃运药,且能防止单纯阴柔呆滞之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名医传记之周仲瑛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周仲瑛: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创建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首倡“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新论他深入到出血热疫区10余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气营”、“三毒”等新理论,并形成“瘀热”病机学说他擅长复合立法,组方选药,临床疗效显著见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的人,都会惊羡他的形象和气质。
年过八旬的他,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花白的头发,宽大的额头,炯炯的目光,机敏的谈吐,红润的脸庞没有一点老年斑。
这位慈祥的老人,几乎为中医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从年幼随父在乡间治疗瘟疫,到深入疫区阻击流行性出血热病;从创建内科学总论,到提出“瘀热”病机学说;从抗击非典到走向甲型流感科研前线,周仲瑛始终在践行着中医的继承与创新。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周仲瑛意识到震后疫病流行的可能。
经过深思熟虑,他提笔写下“防疫清解方”、“防疫化浊方”,分别用于防治疫毒犯肺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秽浊伤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随后紧急配制的6000服颗粒剂被送到灾区。
不少人对于周仲瑛公开如此珍贵的处方感到不解,但他却说,“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周仲瑛对大医精诚最朴实的注解。
成长中医世家循循善诱幼承庭训耳濡目染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
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
“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
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
”周仲瑛说。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
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
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古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虽然那个时候也觉得枯燥,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受益匪浅。
”周仲瑛说,“中医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
”1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
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
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
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乡马塘开始独立行诊。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农村病人,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
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不敢下手治疗,病人家里也做好了后事的准备。
周仲瑛仔细诊查后,急用“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按照他所开的处方,病人服后果然热退神清,转危为安。
一时间,此事在当地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周仲瑛也名声大振。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
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
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6年开始,周仲瑛留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医术传统绝学实效为凭复法组方显示奇功30岁的奚先生半年多来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有尿黄的症状。
经检查,他的肝功明显异常,全身皮肤高度黄染。
一家大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仍没有改善。
周仲瑛诊察后,认为其“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并为其开了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的药。
奚先生服药1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均有下降。
调理两周,黄疸稳步下降,肝功继续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周仲瑛主张,在处理这些证候兼夹、病机错杂的疑难病证时,需要将两种以上的治法联合起来应用,以取得更好效果、这种联合组方的方法就是复法。
复法主次兼顾,各个击破,是治疗疑难病证的重要方法。
复法组方治疗疑难病是周仲瑛最具特色的学术经验之一。
急症同样也是周仲瑛长期致力研究的领域,并且大量的治疗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中医是个慢郎中”的偏见。
有位50岁的妇女,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病情未能好转。
后来因为感冒发烧,引发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
周仲瑛诊察见其皮肤有大块的出血瘀斑,喉中伴有浓痰声,呼吸急促且神智不清。
认为此证属于络热血瘀,阴络受损,迫血妄行,痰热壅肺,肺失清肃。
周仲瑛为其开处方服药3剂之后,病人神志清醒,出血停止。
有位12岁的小学生,突然发高烧39.2℃,头痛、呕吐,继则抽搐,呼吸急促,神志不清。
西医诊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
周仲瑛见其面部发紫,脖子僵硬,舌鲜红而苔黄腻,辨证为暑温,气营两燔,便立即用他研制的清气凉营注射液,同时配合补液、纠正呼吸衰竭、脱水等对症疗法,两小时后该患者额头开始微微出汗,体温逐渐下降;1天后体温降到正常,神志清醒;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1周便康复出院。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际上,周仲瑛曾用中医中药救治过大批急危重症病人。
他用泻下通瘀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衰竭少尿期202例,总有效率达到96.5%;他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361例,病种包括出血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99.17%的患者都获得治愈,病死率仅为0.83%。
丰富的经验积淀使周仲瑛对中医急症充满了信心。
周仲瑛认为,中医急症、疑难重症是最能彰显中医优势特色的领域,“继承发展中医急症医学是振兴中医药学的关键。
”医德仁心仁术济世救人不顾风险深入疫区20世纪70年代末,欧亚大陆出血热病开始肆虐。
由于没有可靠的控制办法,该病一度造成举国恐慌,人人谈之而色变。
江浙一带也成为疫病流行的重灾区。
正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的周仲瑛临危受命,开始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周仲瑛坚信实践出真知,为攻克流行性出血热,他先跟着查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治疗方案,逐渐积累了感性认识。
之后,他身先士卒,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疫区,到疾病流行最为猖獗的地区,建立了临床研究基地。
当地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医护人员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但周仲瑛和他的战友们不惧困难和危险,在防护设施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设门诊、管病床,在临床第一线救治患者。
在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之后,他总结出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提出区别各病期特点,分别采用清气凉营、开闭固脱、泻下通瘀、凉血化瘀、滋阴生津和补肾固摄等治法,使上千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获得了新生。
统计表明,周仲瑛带领的团队治疗了112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死率是1.11%,远远低于其他疗法。
几十年来,周仲瑛虽然身兼教学、行政和科研等多项职务,但却始终没有离开临床的第一线。
而其显著的临床效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现在,周仲瑛每周上6次门诊,每次都要诊治40多号患者。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界要人、学术名流,他都一视同仁,按号排队。
学术与时俱进业贵专精继承创新发展理论周仲瑛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善于综合应用各家学说之长,从实践运用中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
在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时,周仲瑛综合温病、伤寒等各家学说,提出“热毒、瘀毒、水毒”的“三毒”理论,并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提出“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的新论点,按此治疗,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对厥脱证(即休克)的研究中,周仲瑛提出“气滞络瘀、内闭外脱”为其基本病理特点,首创气血同治,行气活血与扶正固脱合法,并创制辨证系列注射剂,治疗136例,病死率为4.41%。
在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周仲瑛认为“瘀热水结、阴津耗伤”是其病机、病证特点,确立泻下通瘀、滋阴生津治法,研制成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率88.6%,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42.9%和78%。
周仲瑛对病理因素的复合致病现象有深入研究,其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广、成果最著者,当属“瘀热”。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仲瑛就曾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了许多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的患者同时具有血热证和血瘀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
为探求其内在规律,他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机,并在临床进行反复验证和实验研究,最终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
“瘀热”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特性。
周仲瑛带领团队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临床实践证明,以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等,临床疗效显著。
“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
”是周仲瑛在80大寿上所题,这是他在治学科研过程中的座右铭。
传承青胜于蓝春满杏林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初见周老师,我真的是战战兢兢!”已经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陈文垲这样表述他当初面试时的心情。
“当时觉得做周老的学生太难、太累,不如别人轻松。
但回过头来,发现那几年的功夫绝没有白下。
读了不少医书,整理了许多医案,对中医的感悟和临证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仅是陈文垲,周仲瑛的学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周仲瑛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他认为作为中医的研究生,一定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要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要做到知常达变,学以致用。
研究生一入学,他就会推荐一些必须研读的中医典籍;3年期间,他要求学生每周必须随其上门诊抄方2~3次;每个学期要上交5~10篇医案总结或学习心得。
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他都要认真审阅,仔细点评。
对于论文和科研,要求更为严格。
强调临床病历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真实情况,复诊时如实记录服药后的临床效果,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弄虚作假。
他非常重视中医学科的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建内科学总论——辨证论治纲要,确立了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为临床专业分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