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展望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需求,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激励理论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与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激励、多元化激励、动态激励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提出了针对企业和组织在激励实践中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效率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他提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即通过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员工的行为,这可以被视为早期激励理论的雏形。
随后,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深入研究激励的心理学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相继问世。
这些理论从人的需求、动机和满足感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激励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理论模型发展为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从内容型激励理论到过程型激励理论,再到综合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目标设置理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激励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加速,激励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崛起使得传统的物质激励方式逐渐失效,非物质激励如职业发展、工作挑战、团队合作等逐渐成为激励的新焦点。
激励理论(全部整合过的)
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
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没有,会引起不满意。有,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激励。)
•
激励因素:——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果具备这些
因素,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产生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人的观念变化。
工人地位的提高——引起注意。 科学管理的片面性。 对人的认识逐渐深刻,心理学的发展。
行为科学概念
《国际管理词典》指出:行为科学主要是对有关工作环境中个人和团 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 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价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一种 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的 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
1/1/2020
管理对策
1、管理的重点要改变:创造适当的工作环境使个体充分地自我实现; 2、管理人员的职能要改变:指挥者、调节者——采访者;其主要任务在 于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当的条件。 3、奖励方式要改变:
外在奖励:工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在奖励:从工作中获得 只有内在奖励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管理制度要改变
• 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 – 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 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 管理中的启示: – 提高下级对努力到绩效的期望; – 正确估计期望值; – 对职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1/1/2020
2、 波特—劳勒的期望激励模型(综合型激励模型)
行为科学理论
之三大激励理论
100902133 100902134 100902135
现代管理的主要学派和观点
现代管理的主要学派和观点引言现代管理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组织和企业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的主要学派和观点,包括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以及现代管理思想。
一、科学管理学派科学管理学派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他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分析工作过程,提高劳动效率。
主要观点包括: - 分析工作过程:通过研究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找出最佳方法来完成任务。
- 工作分工:将任务分解成小的可执行单元,使每个人只需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 标准化操作: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工作。
- 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提高生产力。
二、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主要观点包括: - 关注员工需求: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对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
- 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通过有效的协作来提高组织绩效。
- 领导风格: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
三、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管理。
主要观点包括: - 系统思考:将组织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 综合管理:强调整体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来提高整体效能。
- 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来监控和纠正组织运行中的问题。
四、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
主要观点包括: - 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过程,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责任感。
- 奖励和激励: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
- 员工发展: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
五、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思想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扩展和补充,主要观点包括: - 敏捷管理:强调快速适应变化,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励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在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励理论旨在了解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并提供有效的方式来激发个体或团队的动力,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方法。
第一部分:激励理论的概述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动机和行为的学科,它的核心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做出特定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手段来影响这些行为。
激励理论包括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
第二部分:激励理论的应用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来激励他们。
例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薪水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满足因素(如工资、公司政策等)只能减少员工的不满意度,而激励因素(如成就感、成长机会等)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成长机会的工作任务来激励员工,并同时关注满足因素,以降低员工的不满意度。
3.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行动结果的期望值。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清晰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
例如,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提供与目标相关的奖励,可以增强员工的动机并促使他们付出努力。
第三部分:常见的激励方法1. 管理层认可和表扬管理层的认可和表扬对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当员工感到他们的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赏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提高工作动力和表现。
2. 绩效奖金和晋升机会为员工设立绩效奖金和晋升机会是另一种常用的激励方法。
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编辑本段期望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
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
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编辑本段目标设置理论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工作激励方法的理论发展及应用刍议--基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回溯
如 今 , 随 着 中 国 对 外 开 放 力 度 的 不 断 加 大 , 我 国 金 融 业 融 入 国 际 市 场 的 步 伐 不 断 加 快 。 在 此 宏 观 形 势 动 态 演 进 的 大 背 景 下 : 一 方 面 ,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在 经 济 活 动 中 所 履 行 的 信 用 中 介 、 支 付 中介 、 金 融 服 务 、 信 用 创 造 和 调 节 经 济 等 职 能 的 作 用 范 围 已不 再 局 限 于 本 国 市 场 ; 另 一 方 面 , 在 国 内银 行 业 竞 争 日趋 激 烈 的 今 天 ,不 少 银 行 选 择 走 出 国 门 寻 求 新 的 发 展 空 间 , 由此 也 使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所 面 临 的 竞 争 环境 逐渐 具 备 了国 际化 的属性 。在 “ 群 雄 并 立 ” 的 银 行 业 中 ,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如 何 在 国 际 竞 争 中 突 围 并 取 得 相 对 优 势 是 决 策 层 与 知 名 学 者们 所热 议 的话题 。笔者 结合 自己有 限的专 业 知识 和实 践经 验 , 以我 国 商 业 银 行 自 身 的经 营 管 理 为 视 角 对 这 一 热 点 问题 进 行 系 统 性 的专 项研 究 , 以期为 我 国商业 银 行如 何通 过合 理有 效 的组 织管 理模 式和 手段 取 得竞 争优 势抛 砖 引玉 。而 本文 则作 为这 一专 项研 究 的阶 段 性 成 果 ,对 商 业 银 行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的 重 要 理 论 基 础 一 激 励 理 论 及 工 作 激 励 方 法 论 的 中 外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回 顾 , 为 后 续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的 改进 及变 革方 案 的设计 提供 必要 的理 论支 撑与铺 垫 。 具 体而 言 ,工 作激 励 ( W o r k M o t i v a t i o n) 是 本 文 讨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 其 意 指 组 织 通 过 设 计 适 当 的 外 部 奖 酬 形 式 和 工 作 环 境 , 以 一 定 的 行 为 规 范 和 惩 罚 性 措 施 ,借 助 信 息 沟 通 来 激 发 、 引 导 、 保 持 和 归 化 组 织 成 员 的 方 法 论 。 工 作 激 励 的 目的 在 于 以 有 效 地 实 现 组 织 及 其 成 员 个 人 目标 的 系 统 性 活 动 , 其 方 法 论 的 理 论 支 撑 是 激 励 理 论 , 该 理 论 源 自管 理 学 和 产 业 及 组 织 心 理 学 的 融 合 。 激 励 理 论 把 激 励 看 成是 “ 持 续 激 发 动 机 的 心 理 过 程 ” : 激 励 水 平 越 高 , 完 成 目标 的 努 力程 度和 满 意度 也越 强 ,工 作效 能就 越高 :反 之 ,激励 水平 越低 , 则 缺 乏 完 成 组 织 目标 的 动 机 , 工 作 效 率 也 越 低 。 回 顾 西 方 相 关 核 心 文 献 可 以 发 现 , 以体 统 性 理 论 发 展 和 沿 革 的 视 角 来 看 , 以泰 勒 为 代 表 的 科 学 管 理 阶 段 学 派 对 激 励 问题 的 探 讨 只 能 一 些 比 较 零 碎 的 , 不 系 统 的 研 究 , 真 正 对 激 励 问题 进 行 科 学 、 系 统 、 理 论 化 的 研 究 的 是 现 代 管 理 学 的 行 为 主 义 学 派 , 他 们 在 总 结 经 验 和 科 学 归 纳 的 基 础 上 , 以问题研 究 为导 向 ,以管 理情 景为 依托 ,以人 的需 求为 基础 , 侧 重 对 人 性 的 分 析 , 从 而 形 成 了 比较 完 备 的 激 励 理 论 。 行 为 主 义 学 派 提 出的激 励 理论 可 以较 为严格 地 分为 以下 四种类 型 。 内 容型 激励 理论 内容 型激 励 理 论 ,又 称 需 要理 论 ,着 重对 激 励 原 因 与 起激 励 作用 的因素 的具体 内容 进行 研究 ,是 从激 发 行为 动机 因素 角度 来研 究 激 励 问 题 的 , 即人 的 积 极 性 和 受 激 励 的 程 度 主 要 取 决 于 需 要 的 满 足 。 内 容 型 激 励 理 论 主 要 包 括 : 马 斯 洛 的 需 求 层 次 理 论 、赫 兹 伯 格 的 双 因 素 理 论 、 奥 德 弗 的E R G 理 论 、麦克 利兰 的激励 需求理 论 。 ( 一 ) 马 斯 洛 的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马斯 洛 将 人 的 需 要分 为 五 个层 次 , 由低 级 到 高 级依 次 为 : 生 理 的 需要 。这 类 需 求包 括 食 物 、 水 、性 、住 房 、 医疗 等 需 求 , 这 些 是 维 持 生 命 所 必 需 的 。 安 全 的 需 要 。 包 括 生 理 、 职 业 、 环 境 的 安全 。社 交 的 需 要 。在 生 理 和 安全 的需 要 得 到满 足 之 后 , 人 们希 望 得 到 支 持 、 关 心 、 爱 护 、 归 属 和 友 谊 。 尊 重 的 需 要 。 包 括 自我 尊 重 和 受 人 尊 重 两 个 方 面 。 自我 尊 重 是 人 们 自信 、 自 立 、 自 主 的 需 要 。 自 我 实 现 的 需 要 。 自我 实 现 需 要 就 是 要 实 现 个 人 的 理 想 和 抱 负 , 最 大 限度 地 发 挥 个 人 潜 能 并 获 得 成 就 的 需 要 ( 见 图1 )。
第六章 激励理论探讨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 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 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 和内在性需要 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 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 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 行惩罚。 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 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 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 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 员工:锲而不舍。
• 二、激励理论及其分类 自20—3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 家和社会学家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 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对这些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 归纳和分类。 1、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所研究的激励侧 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把各种激 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和 过程型和综合激励模式。
2 、按时期划分的激励理论:
当代激励理论
早期激励理论
阿德福 ERG模式 麦克利兰需求理论 认知评估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公平理论 增强理论 期望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XY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资料来源:荣泰生 《组织行为学》第141、147页 ,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8版
3、按心理学派别划分的激励理论
第六章 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激励英文为“Motivation”,是由拉丁文“moveve” 转化而来,意指推动“to move”。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 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俞文钊《管理心理学》) 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 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EejVej——代表一系列双变量的总和。这些双 变量中的第一个 Eej 代表任务完成能否导致获 得某项外酬的期望值;第二个 Vej代表对该项 外酬的效价。在估计Eej 时,人们考虑完成任 务后,有多大把握得到相应的外酬,如加薪、 提级和表扬。 公式中下标的意思是: i——内在的; e——外在的; t——任务本身 的; a——完成。
激励的相关理论
激励的相关理论人才是第一资源,激励是管理的核心。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有很多种,领悟整理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等典型激励与朋友们共同学习。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最具代表性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及奥尔德弗ERG理论等。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按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
该理论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进行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于1959年以后提出的,该理论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其要点是: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2008-09-03 18:10:17)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因此激励理论的研究 大多 是围饶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的行为而展开。
激励理论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 胡萝卜加大棒 ”阶段,主张实行 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第二阶段:“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阶段“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主张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第四阶段“多种激励方法并用”,认为没有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
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1、双因素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工作与激励》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有关的因素(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这类因素低于一定的水平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会消除。
但是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划分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界限,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2、X理论和 Y理论:1957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 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人天生懒惰,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不愿负责任和没有志向,会消极怠工,所以必须强迫他们工作。
激励理论(免费)
• 有一种独处的需要。
(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2、当低一级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 级的需要; 3、人在某一时候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其中优 势需要主导人的行为,居于次要地位的需要也会 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4、前三项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 部条件使人获得满足;后二项属高级需要,它是 从内部使人获得满足。 5、人的低级需要容易得到满足,而人对高级需 要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
2、过程型激励理论 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 心理过程。这类理论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 劳力、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知,以达 到激励的目的。主要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 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的设置 理论等。
综合型激励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
论来探讨复杂的激励问题的尝试。主要包括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罗伯特· 豪斯 的综合激励模式,以及当今正在探索的部分 激励方式。
• 参考答案: • 1. 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 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 价。 • 2. 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 任感。 •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 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 4.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 5.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 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 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 案例一 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 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 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 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 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 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 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 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 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 试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 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
激励理论综述
鼓励理论综述摘要:鼓励理论是现代多门学科共同研究旳热点问题之一。
自上世纪以来,随着马斯洛、麦克利兰、赫兹伯格等一大批学者旳研究与发展,管理鼓励理论已日臻丰富并成熟完善。
本文一方面回忆并梳理了西方鼓励理论旳历史演进,接着对近年来鼓励理论旳部分前沿进展进行简介;最后,我们对鼓励理论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核心词:鼓励理论;历史演进;前沿进展;将来展望引言鼓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重要旳构成部分。
行为科学觉得,人旳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拟定人们旳行为目旳,鼓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旳行为。
鼓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解决需要、动机、目旳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旳核心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个体由自身需要引起内部紧张感,产生行为动机,并进行行为选择,以实现个体目旳,满足需要。
之后又产生新旳需要,引起新旳动机和行为,不断循环。
作为心理学术语,鼓励指旳是持续激发人旳动机旳心理过程。
应用于管理,鼓励就是我们一般所说旳调动人旳积极性。
如何调动人们旳工作积极性这一问题始终以来就是理论研究旳焦点问题之一。
一、鼓励理论旳历史演进在20世纪初期此前,欧文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过某些探讨,但没有形成系统旳理论。
进入20世纪,随着着伟大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旳浮现与发展,对如何调动人们旳工作积极性这一问题旳研究也有了长足旳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旳鼓励理论。
笔者结合学者吴云(1996)有关鼓励理论历史演进旳研究,觉得其历史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变化:从单一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求早在20世纪初,西方旳管理界流行着一种普遍旳见解, 即把人当作是“经济人”, 觉得人是天生懒惰旳, 只要有也许便会逃避工作。
因此, 要鼓励工人旳生产积极性, 必须从他们追求金钱旳心理和获取自身最大利益旳愿望出发, 只能靠金钱旳刺激和经济上旳惩罚。
这就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所概括旳“X 理论”。
这种鼓励思想, 在被喻为“科学管理之父”旳泰勒所履行旳“胡罗卜加大棒”式旳管理中体现得很明显。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
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
绝。 1854年(45岁),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
一、挫折心理与挫折行为的表现
• 积极的建设性的心
理和行为
• 消极的破坏性的心
理和行为
• 积极的建设性的 心理和行为:
(1பைடு நூலகம்升华 (2)增加努力 (3)重新解释目标 (4)补偿
积极面对挫折的典型案例
• 歌德因绿蒂另有所爱而初恋失败,于是写 下《少年维特之烦恼》
• 孔子因失意而著《春秋》 • 司马迁因宫刑而著《史记》,被称为史家
之绝唱 • 屈原在痛苦流放过程而赋《离骚》 •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
• 一般来说,艰难的环境 会令人意志消沉,丧失 斗志。然而,在具有坚 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 面前,艰难的环境却可 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 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 ,就会有出色的成就。 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三)惩罚
• 惩罚指的是以某种带有 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 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 至痛苦的环境,以示对 某一项不符合要求的行 为的否定。
奇特的惩罚
作为该公司的业务员,除了 被罚裸奔,该老板还有一系列 奇特的惩罚手段:吃生苦瓜、 扮乞丐蹲在路边乞讨等惩罚, 甚至被剃成光头。老板称这是 为了激励员工,而员工们也非 常乐意接受惩罚,因为“如今 已是千万富翁的老板,曾经也 接受过这样的惩罚”,有了这 样的前车之鉴,员工被罚的心 甘情愿。
激励理论学派
20世纪50年代,告别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和混乱,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不断发展。
就业相对充分,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和以往时代一样,企业考虑的还是如何提高生产业绩,但和以往时代相比,员工变了,迫使员工工作效果不再那么明显,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是这个时代企业和管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激励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一)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一文中,马斯洛首先将人类的多重需求分为五个层级:(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2008-09-03 18:10:17)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因此激励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饶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的行为而展开。
激励理论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胡萝卜加大棒”阶段,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第二阶段:“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阶段“寻找人的自我实现”,主张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第四阶段“多种激励方法并用”,认为没有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
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1、双因素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工作与激励》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有关的因素(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这类因素低于一定的水平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会消除。
但是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划分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界限,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2、X理论和Y理论: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 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人天生懒惰,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不愿负责任和没有志向,会消极怠工,所以必须强迫他们工作。
Y理论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工作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员工通过工作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现代管理的主要学派和观点
现代管理的主要学派和观点现代管理学派和观点现代管理学派是指20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管理学理论和观点。
在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思想。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现代管理学派和观点。
1. 科学管理学派科学管理学派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管理学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工作过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科学管理学派强调工作的标准化、分工和优化,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和方法,如工作分析、工作测量和薪酬激励等。
2.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科学管理学派是对科学管理学派的一种扩展和发展。
它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认为,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绩效有重要影响,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强调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人际关系、领导风格和员工参与等管理原则和方法。
3. 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学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组织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系统管理学派强调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提出了管理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和方法。
4. 现代管理学派现代管理学派是对传统管理学派的一种扩展和发展。
它强调适应变化、创新和学习的能力,关注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现代管理学派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概念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等。
现代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圣吉、杰克·韦尔奇等。
5. 质量管理学派质量管理学派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德明。
质量管理学派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提高组织绩效和竞争力。
质量管理学派提出了许多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如质量控制、六西格玛和ISO认证等。
各阶段管理学代表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各阶段管理学代表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一、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协调人际关系、“利”“义”、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管理者素质二、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1.劳动分工的观点: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二)巴贝奇的管理思想1.对分工的作用做出更全面的解释2.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三)欧文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罗伯特.欧文,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最早注意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在工厂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学派观点: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二)组织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的享利·法约尔。
学派观点: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经营六活动、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韦伯。
学派观点:1 权威的基础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但韦伯认为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的组织形式的基础。
2“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1.有明确的劳动分工2.建立等级体系3.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4.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四、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2、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关于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量。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
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概率所决定的。
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
同时,人们活动的结果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赖于个体的品质、能力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
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么个体便会感到满足。
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减弱,那么人们就会丧失信心。
因素论赫茨伯格于20 世纪 50年代提出来的性的因素:(1)保健因素(2)激励因素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2.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3.正确识别与挑选激励因素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 年提出来的人们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
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 效价×期望1.选择激励手段,一定要选择员工感兴趣、评价高,即认为效价大的项目或手段2.确定目标的标准不宜过高3.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管理者的意志或兴趣出发,推行对员工来说是不可能收到激励作用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 年提出来的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
付出与报酬的比较方式包括横比和纵比两种1.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相对报酬问题2.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3.当出现不公平现象时,要做好工作,积极引导,防止负面作用发生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①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②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2)、奥德弗的ERG理论:“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奥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理论将成就需要定义为: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该理论认为,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事业心强,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能力。
权利需要较强的人有责任感,愿意承担需要的竞争,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工作,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
该理论还认为,合群需要是人们追求他人的接纳和友谊的欲望。
合群需要欲望强烈的人渴望获得他人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忠实可靠。
(4)、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能使职工感到激励。
赫兹伯格把这些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他还认为,能够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等因素,大都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三方面的,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等等。
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把这一因素成为“激励因素”.这就是“双因素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注意满足职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消极怠工,使职工不致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尽量使职工得到满足的机会。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过程模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1)、弗鲁姆的希望理论:弗鲁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效价的大小。
激励力量等与期望值和效积的乘积,即: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所谓“希望”,就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获得某种结果概率的判断。
所谓“效价”,就是指此人对这个激励因素的爱好程度,即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价值的估计。
在管理工作中应用“希望”,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科学地设置目标,使目标给人以希望,从而产生心理动力;第二,要提高期望水平,提高员工对目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样就会提高效价;第三,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关系,防止员工期望过高,导致失望太大.(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
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到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两种比较结果相等时,就公平;公平就能激励人.反之,就会使人感到不公平;不公平就产生紧张、不安和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亚当斯的理论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防止在工作评定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拨弄是非、左右舆论、制造矛盾等不良倾向。
[编辑]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1)、亚当斯的挫折理论:由于目标无法实现,动机和需要不能满足,就会导致产生一种情绪状态,这就是“挫折”。
使人产生挫折心理的三个必备条件:第一,个人所得期望的目标是重要的、强烈的;第二,个人认为这种目标有可能达成;第三,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人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由两大类;第一,采取积极进取态度,采取减轻挫折和满足需要的积极适应的态度。
第二,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诸如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忧虑、固执和妥协等。
在管理工作中,第一,要培养员工掌握正确战胜挫折的方法,教育员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要因为眼前的某种困难和挫折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第二,要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尽快从挫折情境中解脱出来.第三,要积极改变情境,避免受挫折员工“触景生情”,防止造成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
如果行为是好的结果,这就能对动机起正强化作用,即能使人的行为得到加强和重复;如果行为的结果使动机得到削弱,这就对动机其负强化作用,会使人的行为削弱或消失。
运用强化理论来影响、加强或改变职工的行为时,要注意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要按照职工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物.第二,及时的信息反馈;第三,奖惩结合,以正强化为主.(3)、海德的归因理论:它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