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激励理论是指对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到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个体对于实现目标的追求。
激励理论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组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层层进阶。
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组织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实现基本生理需求之后,能够更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的工作满意度与个体的工作动机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赫兹伯格提出了两种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和责任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会提高。
而卫生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政策等,它们并不直接影响个体的工作动机,但如果缺乏或不满足,会导致个体的工作不满意。
因此,组织在设计激励机制时,需要同时关注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期望理论是由Vroom提出的,其核心是个体对于不同行为能够实现目标的期望程度。
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取决于其对于行为-绩效关系、绩效-奖励关系和奖励-目标关系的期望和认知。
当个体认为通过付出努力可以实现目标,并且获得公正的奖励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和绩效会提高。
因此,组织需要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明确的绩效奖励机制,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增强员工的期望和动机。
公平理论是基于对公正和公平的追求而形成的激励理论。
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对于自身的激励满意度会与他们的认知比较投射、平等比较和心理功劳有关。
个体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投射比较,即与其他相似的人或其他同事进行比较。
当感知到不公平待遇时,个体的动机和满意度会降低。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High Job Dissatisfaction 0 Job Satisfaction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High
第7页
使职员非常不满意原因 使职员非常满意原因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企业政策
行政管理 监督
与主管关系 工作条件 薪水
与同级关系 个人生活
与下级关系
地位 安全
保健
69% 31%
成就 认可
工作本身 责任感 发展 成长
No Satisfaction
No Dis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6页
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
Hygiene Factors Motivational Factors
• Quality of supervision • Career Advancement
1
Individual
2
Performance
E
I
1. Effort-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2. Performance-rewards relationship 3. Rewards-personal goals relationship
Organizational Rewards
19%
激励
81%
第8页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elf Esteem
Social
Safety
Physiological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9页
Alderfer’s ERG Theory
Existence Growth Relatedness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4-0064-02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王 荻,陈 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有着直接的应用,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必须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应该在薪酬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些理论,以提高我们薪酬管理的质量。
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也要经常应用。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薪酬管理中图分类号:F24413 文献标识码:ASeveral I ncentive Theories Applied i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W ANG Di ,CHE N Wei(School o f E 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 sity ,Harbin ,H 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bstract :Incentive theory has been directly applied in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In making com pensation policies ,it should be followed in order to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s ome other ar 2eas of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 such as fairness theory ,double factor theory and expectation theory.K ey w ords :double factor theory ;fairness theory ;expectation theory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04-11-22 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有着直接的应用,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戈莱伦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母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麦格雷戈的X 理论和Y 理论、斯纳金的强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与薪酬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发展
到2 0 世纪4 0 年代末 . 西方盛行 “ 自 我实现” 的 假设 . 其 核 心 思想 认 为 人都 有 一种 充分 发挥 自己潜 能 、 实 现 自己理 想 的愿望 2 O 世纪6 0 年 代 末7 0 年代 初 . 沙 因提 出 了“ 复杂 人 ” 的假设 . 认 为 人 的需要 和 潜在 的 欲 望 都是 各种 各样 的 . 并 随 着年 龄 和 发展 阶 段 的变化 、 所 扮 演 角色 的 变 化 及 所 处 环 境 和 人 际关 系 的演 变
而 不断 变化 的 因 此 . 不 能采 取 单
一
产 生
1 9 世 纪末 2 0 世纪 初 . 西 方 学 者
的激 励方 法 . 而 是要 根 据不 同的
人 及 人 所 处 的 不 同 阶 段 采 取 适 宜
家 挥之 不去 的情结 . 激励 问 题 和激 励 机 制 的设 计 也 就 成 了企 业 制 度 安 排 的永 恒主 题 . 激 励机 制 便成 为 决 定 企 业 能 否 健 康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因素 。在 经 济全球 化 浪 潮 中 . 国
QI Y E  ̄ - t U O t ~ l I 企 业活 力
现 代 西方激 励 理论及 其发展
口 余 跃 红
市 场 经 济 不 仅 通 过 价 格 机 制 实 现 了资 源 的最 优配 置 . 更 重 要 的 是 它 建立 了 一套 行 之 有 效 的 激 励 机 制 也 就是 说 。 市 场 经 济不 仅 通 过 价 格来 影 响 个 体 行 为 以 调 节 整 个社 会 经济 的 资源 配置 . 更 主要 的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43年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
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呈阶梯形分布(如图12—2所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高逐级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
社交的需要已获得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安全的需要只有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起激励生理的需要作用。
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处于最主要、优势的地位。
图1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未满足的需要和优势的需要是什么,设置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去激励员工。
2、需要层次在组织中的应用表12-1 需要层次论在组织中的应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在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
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就员工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又叫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一类为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条件因素,如企业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基层人员管理的质量、与主管人员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的关系和安全等十个方面。
这一类因素如果缺少,就会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如果改进则能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人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
就像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因而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则往往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如工作成就、工作成绩得到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责任感、个人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六个方面。
这类因素对员工能起到直接的激励效果。
它们的改善,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3、4)
敏感性。该理论能够较好地平衡人们在社会分配领域中的心 态,消除平均主义分配与悬殊差距分配两种极端化分配形式 造成的社会弊端和人们的不公正感。
+
公平的新定义:人们要将自己的贡献与报酬,与一个条
件不相等的人进行比较时,两者的比值保持适当的差距,双 方才会有公平感。 公平差别阈: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 适宜差别的比值。 7.公平理论的管理启示 在不公平感产生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关系 在解决不公平感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关系 在利益分配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关系
+ +
6. 公平差别阈(yù)理论
17-26
俞文钊(1991)提出了公平差别阈理论,该理论是对
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认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模 式强调条件相等时的公平感,而公平差别阈理论强调条件 不相等时的公平感,即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 的适宜差别的比值。他在对上海职工公平差异阈的研究中 发现,人们对报酬偏低的敏感性远远高于感受报酬偏高的
10-26
当事人A 结果O 投入I
A同B比较 OA IA OB IB
参照人B 结果O 投入I
OA IA
< OB
IB
OA IA
= OB
IB
OA IA
> OB
IB
不公平(报酬不足)
公平(报酬合适)
不公平(报酬过多)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满足(心理平衡)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亚当斯公平理论模式
11-26
+ 2.公平与不公平的心理感受特性: + (1)主观性。刺激的客观性,感受与判断的主观性。
4.不公平感的消除措施 (2)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 (3)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行为动机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用以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例如,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饮水、住所等)后,人们会追求安全需求(如稳定的工作、住房安全等)。
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事业发展、成就感、个人成长等,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卫生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安全等,是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条件。
该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关注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期望、价值和预期结果。
期望指个体对于完成某一行为后获得特定结果的概率;价值指个体对于实现结果的重要程度;预期结果指个体对于结果的主观评价。
期望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产生预期结果时,会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并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员工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应用这些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提升整体绩效。
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每每谈到人性,剖析人类需求与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具体内容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今天道长主要为大家介绍另外三个同样经典的激励理论,它们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Ps:内容型激励理论又称激励的需要理论,理论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展开讨论,重点研究激发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
ERG理论又称需要等级理论。
1969年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弗提出。
该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三个登记——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和成长需要(Growth)。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关系如图:左侧红色三角的五个部分,分别代表马斯洛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它没有在各等级间划严格的界限,即不需要满足低层次需要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需求。
并且纳入了挫折与满足感的概念。
ERG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① 人的多种需求可以并存,各层次的需求并非完全独立分开;②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得到加强;③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是收到挫折,个体越是倾向于寻找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
ERG理论揭示了人的生存、关系、成长,存在以下三种变动联系规律:①“愿望加强”律:人在某个层次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越少,对这种需要就越大;②“满足前进”律: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低,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③“受挫回归”律:当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的需求的渴望就会随之增大。
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的内在变动联系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为成就激励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代为·麦克利兰提出。
该理论讨论的不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是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求之后,还会有哪些需要。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讨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何种因素的激励,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个人的动力和潜力。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分,其核心观点在于人们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会逐层地追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人们的动力来源。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型动机和增长型动机。
满足型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奖励与惩罚,如薪酬、晋升等;而增长型动机则更多地源于个人内部的动力和追求成长。
赫兹伯格认为,满足型动机只能产生短期的动力,而增长型动机才是激发个人长期、持久动力的重要因素。
三、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会产生动机。
他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维度: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成就需求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表现和成果的追求,权力需求是指个体追求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动机,亲和需求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友谊的需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需求组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它强调个体对于行动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将动机水平分为三个因素:期望、工具性和价值。
期望是指个体对于成功实现所设定目标的信心;工具性是指个体相信通过行动可以实现目标的程度;价值是指个体对于目标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处境来判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进而影响其动机和满意度。
公平理论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个层面,垂直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上级或者下属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水平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同事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
激励理论以及优点与缺点
激励理论及各自优点与不足学号:110229专业:企业管理姓名:董晓晓激励理论及各自优点与不足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调整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马斯洛把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简述激励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激励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激励期望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激励因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于1902年提出,旨在解释人们关于期望、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期望是一种激励因素,该激励因素能够激发个体行为,从而促进他们实现目标。
激励期望理论基于两个核心原则。
首先,人们会拥有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可以被分为实现目标的期望和实现目标时获得的奖励的期望。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对实现其目标产生期望,并希望获得它。
其次,个体似乎乐于追求一种或多种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金钱、精神满足以及社会地位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有意识地实现其目标,从而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奖励。
激励期望理论指出,个体的期望和奖励与其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它表明,期望和奖励对个体行为拥有直接和间接控制作用。
直接控制作用是指个体会因期望和奖励而实现其目标。
间接控制作用是指个体会因认知期望和奖励而作出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另外,激励期望理论还指出,期望和奖励的负面影响也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此外,激励期望理论可以用于实际工作和学习环境中。
研究表明,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期望和奖励的激励,并且这些激励也会影响他们在这些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进他们的成功。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生会受到期望、奖励和表扬的激励,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总之,激励期望理论是一种用以研究个体激励因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围绕两个核心原则,包括期望和奖励的激励性,以及其正负面影响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作用,为个体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实现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激励理论学派
20世纪50年代,告别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和混乱,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不断发展。
就业相对充分,人们生活有了保障,和以往时代一样,企业考虑的还是如何提高生产业绩,但和以往时代相比,员工变了,迫使员工工作效果不再那么明显,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是这个时代企业和管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激励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一)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一文中,马斯洛首先将人类的多重需求分为五个层级:(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归纳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归纳激励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对于任何组织或个人来说,激励是实现目标和提高绩效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激励理论是为了解释和预测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产生的一系列理论。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激励原则。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措施,以激发其内在动力。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们的激励因素分为了影响满意度的“成就、认可、责任”因素和影响不满意度的“工作条件、薪酬、关系”因素两个维度。
该理论强调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不同关系,管理者应该关注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可,来增强员工的激励和工作满意度。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于未来结果的期望。
该理论由绩效期望、绩效奖励和奖励价值三个要素组成。
当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良好的绩效,而这些绩效能够被公平地奖励,而且奖励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吸引力时,个体会有更高的动机去追求目标。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期望水平和奖励价值来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员工的努力和绩效。
四、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激励与其感知到的公平程度有关。
员工会通过比较自己的工作投入和得到的奖励与他人的投入和奖励来评价公平程度。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相符,那么他们会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者应该确保激励措施的公平性,避免因为不公平而导致员工的不满和冲突。
五、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待个体贡献和获得奖励的态度会影响其工作动机。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贡献被合理评价并获得公正奖励,那么他们会有更高的动力去工作。
管理者应该采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并提供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员工。
激励理论
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的行为向提供激励者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
组织中的成员为什么能被激励,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成员都有未被满足的需要和尚未实现的目标。
在一定条件下,当成员觉得自己已有能力来实现其目标和满足需要时,则会产生动机。
作为激励的主体,就应充分了解到激励客体没有满足的需要和未实现的目标,创造条件,激其在的欲望,化为。
励单的说就是激发动,引导行为。
(一)西方的典型激励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理论界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经历了一次次的飞跃。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他们的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下面将与研究有关的凡种主要激励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着重于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由何种因素所激发的一种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主要分析人到底具有哪些类型的需要,它决定了组织应给员工提供什么方面的刺激或激励因素,试图从人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上来探讨人的行为的心理根源。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
作为人类来说,这是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包括人身安全和职业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③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己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即人按上述五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追求需要的满足。
人的行为是由其当时的主导需要决定的。
由于个人的需要结构发展的状况不同,这5种需要在体内形成的优势位臵也就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高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而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己。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友谊需要。
成就需要指根据适当的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欲望或驱力。
友谊需要是指人们寻求他人接纳和友谊的欲望,或获得他人赞同的欲望。
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个人和组织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这个理论通常被称为成就激励理论。
在现实当中,成就需要高的人倾向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成就需要低的人担心失败回避这样的任务,喜欢肯定成功的较容易的任务,或非常难的任务(因为这时的失败显然不是他们的错)。
因此,在现实中,应根据个人的成就需要的高低,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使成就需要高的人负责具有挑战性并有可能成功的任务,成就需要低的人负责较容易的任务。
激发员工争取成功的内驱力,形成对员工完成任务的有效激励。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奥尔德弗ERG理论ERG理论就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这个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1)生存需要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
如吃、住、睡等。
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
这一类需要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和部分安全的需要相对应。
(2)相互关系需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或称之为社会关系)的需要。
这一类需要类似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或社会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指一种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它指人不仅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所作为和成就,而且还有开发新能力的需要。
这一类需要可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尊重需要及整个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同时,ERG理论还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三)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也称激励需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特别对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如他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存、物质需要都得到相对满足的各级经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以及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
由于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这一特点,它对于企业管理以外的科研管理、干部管理等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理论将成就需要定义为: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该理论认为,有成就需要的人,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他们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付冒险,绝不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付未来,而是对问题善于分析和估计。
他们愿意承担所作工作的个人责任,但对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
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的工作,即使真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
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事业心强,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
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能力。
权利需要较强的人有责任感,愿意承担需要的竞争,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工作,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
该理论还认为,具有归属和社交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欢乐和满足,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组织或社会团体拒之门外而带来的痛苦。
他们喜欢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享受亲密无间和相互谅解的乐趣,随时准备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合群需要是人们追求他人的接纳和友谊的欲望。
合群需要欲望强烈的人渴望获得他人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忠实可靠。
(四)、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对匹兹堡地区多家工商企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于1959年以后提出的。
该理论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其要点是: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能使职工感到激励。
赫兹伯格把这些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他还认为,能够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等因素,大都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三方面的,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等等。
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把这一因素成为“激励因素”。
这就是“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注意满足职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消极怠工,使职工不致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尽量使职工得到满足的机会。
双因素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的积极性。
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如果缺乏激励因素,并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
而保健因素的缺乏,将引起很大的不满,然而具备了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激发强烈的动机。
赫茨伯格还明确指出;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方式.充分认识环境对塑造人的行为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掌握行为改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行为改造理论不仅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更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
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而出现了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归因理论,有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强化理论,也有两者结合的挫折理论等。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三种理论一、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在有关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失败的归因分析和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的转化关系十分密切。
显然,把失败归咎于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对前途充满希望,鼓舞干劲,在失败时保持旺盛的热情和信心,克服自暴自弃而奋发向上。
这就是“气可鼓而不可泄”的道理。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此有人把归因论也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论来改变人的感觉和认识,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1.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计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2.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
罗斯、安德鲁斯等人对此问题作了不少研究,他们对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问题提出下列看法。
归因论的依据。
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动机?如何在成就活动中坚持不懈?如何在失败时保持甚至加强成功的期望?对于常常失败时就自暴自弃的人,能否利用归因论原则来帮助、改造和矫正他,激发他积极向上的动机和坚持努力的行为,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方面,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作用。
归因理论的应用。
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推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种看法:①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更加倍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
③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在考试复习阶段把笔记本丢了,或是有病发烧一周),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