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锻件 第4部分 锻造用钢锭及铸锭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锻造用钢锭及铸锭技术

一、 大型钢锭的组织结构及类型

1.大型钢锭的组织结构

z 激冷层:锭身表面的细小等轴晶区。厚度仅6~8mm ;因过冷度较大,凝固速 度快,无偏析;有夹渣、气孔等缺陷。

z 柱状晶区:位于激冷层内侧;由径向呈细长的柱状晶粒组成;由于树枝状 晶沿温度梯度最大的方向生长,该方向恰为径向,因此形成了柱状晶区;其

凝固速度较快,偏析较轻,夹杂物较少;厚度约50~120mm 。

z 分枝树枝晶区:从柱状晶区向内生长;主轴方向偏离柱状晶,倾斜,并出现 二次以上分枝;温差较小,固液两相区大,合金元素及杂质浓度较大。 z A 偏析区:枝状晶间存在残液,比锭内未凝固的钢液密度小,向上流动,形成A 偏析;在偏析区合金元素和杂质富集,存在较多的硫化物,易产生偏析裂纹。

z 等轴晶区:位于中心部位;温差很小,同时结晶,成等轴晶区。钢液粘稠, 固相彼此搭桥,残液下流形成V 偏析,疏松增多。

z 沉积锥区:位于等轴晶区的底端;由顶面下落的结晶雨、熔断的枝状晶形成的自由晶组成,显示负偏析;等轴的自由晶上附着大量夹杂物,其组织疏松,且夹杂浓度很大;应切除。

z 冒口区:最后凝固的顶部;因钢液的选择性结晶,使后凝固的部分含有大量

的低熔点物质,最后富集于上部中心区,其磷、硫类夹杂物多;若冒口保温不良,顶部先凝固,因无法补缩形成缩孔;质量最差,应予切除。

2. 大型钢锭的类型

z 普通钢锭

高径比:=+d

D H 2 1.8~2.5;通常,10吨以下的钢锭:2.1~2.3,10吨以上的钢锭:1.5~2;

锥度:=%100-D H

d 3~4% ; 横断面为8棱角形。大钢锭为16,24,32棱角。

z 短粗型钢锭

高径比: 0.5~2;

锥度: 8~12%。

高宽比减小,锥度加大有利于钢锭实现自下而上顺序凝固,易于钢水补缩,中心较密实;

有利于夹杂上浮,气体外溢,减少偏析;

锭身较短,钢水压力小,侧表面不易产生裂纹;

锥度大,易脱模;

可增加拔长锻比。

z 短冒口钢锭

对于中、低碳钢,中、低合金结构钢的大型空心锻件,可使用普通锭模,但采用短冒口,以减少冒口钢水。

z 细长型钢锭

高径比:大于3.5;

锥度:5~8%;

用于不需镦粗的轴类件,可减少火次,钢锭利用率达70~75%。

z 空心钢锭

用于锻造大型筒类、环类等空心锻件,对于容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钢锭模内置入薄壁钢管,浇铸后形成空腔;

可显著提高钢锭利用率,大幅减少火次;

心部冷却速度明显提高,结构致密,偏析减轻。

国内已成功浇成150吨锭。

z多锥度钢锭

下部锥度大,中部次之,上部锥度小。内部较致密。

z电渣重熔钢锭

圆截面,小锥度;

高径比:约2.5;

钢水洁净,组织致密,结构合理;

钢锭利用率高;

国内已具备浇铸400吨级钢锭的能力。

二、铸锭工艺

1.钢水注入钢包,经脱氧后浇注成钢锭的炼钢工序。

2.铸锭中钢液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z大气环境下浇注,钢液发生二次氧化,产生氧化物夹杂,吸入水蒸气、氢气。z钢液与耐火材料接触,形成外来夹杂。

z在钢锭模内完成液态到固态的转变。

z固态钢收缩。

3.普通铸锭法

z大气环境浇注。

z大型钢锭普遍采用上注法,钢液飞溅易产生表面气孔,钢锭表面凸凹不平。z德国梯森·亨利希冶金公司发明下注法,浇注过435吨钢锭,质量高。

z为防止二次氧化,可采用惰性气体保护。

4.真空铸锭法

z钢液通过中间包浇入置于真空室钢锭模的方法。z普通真空铸锭

z真空吹氩铸锭

z采用除气设备,在浇注中除气。

z避免了二次氧化,减少了非金属夹杂物。

z可利用真空条件下的碳氧反应,进行真空碳脱氧操作,对于低硅的NiCrMo、NiCrMoV钢意义重大,减少夹杂,显著改善偏析,钢锭质量明显提高。三、大型钢锭的缺陷

1.偏析

大锻件要求极少的缺陷和性能的均匀化,但铸锭的物理化学过程,特别是选择性结晶的结果,却使缺陷不可避免。不同元素于不同温度下在固液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由不同温度梯度形成的结晶差别,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及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等都将会引起偏析,即成分在宏观、微观区域的不均匀分布。

z A偏析

形貌与成分分布:

位于分枝树枝晶区和等轴晶区之间。与半径的比例关系,锭顶部为0.51~0.54,中部为0.38~0.42,底部为0.26~0.28。

纵断面上表现为不连续的八字形条纹,横断面上表现为以同心圆分布的斑点,斑点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十毫米。呈线状。

偏析外侧轮廓清晰平滑,内侧轮廓模糊粗糙。锭底部细小,顶部粗大。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A偏析线内存在1微米左右的洞穴,密度明显降低。

偏析线处P 、Mn 、Si 、Mo 浓度远大于平均值,而其周围浓度低于平均值,成分偏析特征明显。

形成机理:

理论一:A 偏析应在凝固前沿形成,位于固液两相区,该处固相率为30%~35%,是准固相区和准液相区的界面。

理论二:富集溶质的钢液比原始钢液密度小,在凝固前沿上浮,形成偏析线。偏析线的斜度由上浮速度和凝固前沿推进的径向速度共同决定。

理论三:当以下热力学条件满足时,含碳量为0.7%的钢即形成A 偏析 75.81.1≤⋅R ε

ε---冷却速度;

R---凝固前沿的凝固速度。

显然,冷却和前沿凝固速度越低,上式越容易满足,A 偏析越容易产生。 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对A 偏析的影响:

对于CrNiMo(V)钢,C 、S 、P 在偏析区富集,认为S 是引起偏析的主要原因,要减轻A 偏析,须将S 降至0.002%以下。

Mo 可抑制偏析发生,Mo 钢几乎无偏析。

低Si 钢因凝固前沿的固相率低,

枝晶间钢液的密度与原始钢液相差很小,不足以上浮形成偏析。反之,高Si 则易产生偏析。

凝固速度对A 偏析的影响:钢锭外表面凝固速度快,无偏析现象;随固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