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浅析叶燮《原诗》的三大理论体系古代文学与文学理论专业毕业论文
咸阳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院 (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文(设计)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袁 方 教 授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
而它的理论性最明显地就体现在他的三大理论体系上,它们分别是诗学本体论——理事情说、诗学创作论——才胆识力说和诗学发展观——正盛衰变说。
他在《原诗》中阐述的这三大体系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系统性极佳的相当完整的系统,而且在论述时一改诗学界的点说式的惯用体式,采用逻辑推理反复举例论证的方法,更使得他的论述的理论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就是以《原诗》为基础,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对他的三大理论体系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的一些新的疑问和见解。
关键词:叶燮;原诗;理事情;才胆识力;正盛衰变The On Poem of YeXie is considered as another ancient poetry research works with theory and systematic,which following with the Wen Xin Diao Long of LiuXie .And its theoretical is embodied obviously in his three theoretic system,They were Poetry Ontology-Reason,matter,andemotiom,PoeticCreation-Talent,courage,knowl edgand,strenth,and Poetic Development- The natual law and change,The three system in his workis not just a independent part but a quite complete system with the strong logic and excellent systematic,And it changed the handedness said of academic point of postures,which applyed logical reasoning and demonstration menthod to make him getting greatly improved on theoretical.This paper is on the baise of OnPoem, combines with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o expound his three theory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some new questions and opinions.Keywords:YeXie;OnPoem;Reason,matter,andemotiom;Talent,courage,know ledgand,strenth;The natual law and change目录引言 (1)一、诗学本体论——“理”、“事”、“情”说 (2)二、诗学创造论——“才”“胆”“识”“力”说 (5)三、诗学发展观——正、盛、衰、变说 (7)四、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引言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继刘彦和的《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颇具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古代诗话研究性著作,被赞誉为“《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系统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论叶燮《原诗》的创新性
A b s t r a c t : Y u a n S h i w i r t t e n b y Y e X i e , a p o e t i c t h e o i r s t i n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 h a s a p r o f o u n d i m p a c t i n
“ 理” , 到感 觉器 官 可 以察 觉 到 的大 略 的 客 观 对 象 , 再 进一 步发 展 到对客 观 对 象细 致 人 微 的具 象 分 析 。 即从 抽象 的客 观对象 , 一 步一 步 地 实 现具 象 化 。这
三层认 识 , 深入 浅 出 , 由深 人浅 , 将 诗 歌 创作 的客 观 展观和“ 定位——虚名” 的法 的认识对 《 原诗》 诗论 对 象全 面 细 致 地 进 行 分 析 , 逻辑清 晰, 分 析透彻 。 的创 新性 进行 一定 的论 述 。 而对 于 “ 在 我者 ”, 即“ 创作 主体 ”, 叶燮 也进 行 了 逻 1 . 1 创 立 了“ 理事 情—— 才胆识 力说 ” 辑 严 密 的分 析 , 他将 创作主体 的素质划分为 “ 才” 叶燮 在诗 歌创 作 的这 个 活 动 过程 中 , 很 敏 锐 地 “ 胆” “ 识” “ 力 ”。“ 才” , 指 的是 创 作 主体 的 才华 和 看到了创作过程是 由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 共 同完 能力 , 表现 为对 客 观 对 象 “ 理” “ 事” “ 情” 的独 特 感
论 叶燮 《 原 诗》 的创 新 性
李 亚 飞
( 福 建师范大学 文学 院, 福州 3 5 0 0 0 7 )
摘
要: 清代 诗论 家叶燮的《 原诗》 在 中国古代诗 学批评 史上 , 影响深 远。作者对 《 原 诗》中诗论 的创新 性和局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刘浏【摘要】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同时,此书在诗学观念上也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和疏漏,如"踵事增华"说与"诗至宋能事已毕"说的矛盾,<诗经>为诗歌之源头的理论错误,对"气"和"神"等概念的解释与使用中的疏漏,在两套理事情概念转换中的矛盾,等等.【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00)002【总页数】9页(P100-108)【关键词】叶燮;<原诗>;正变;理事情【作者】刘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
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
夫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
以愚论之: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
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
[1](44)在叶燮看来,“陈熟”和“生新”两者各执其一,是未得诗道之中,只有将“陈熟”和“生新”统一起来,才是完整而正确的诗学要旨。
叶燮的这种得诗道之中的理论,能融合两端而取之平准,带有辩证论诗的包容性和以对待为一体的理性思辨色彩。
尽管叶燮主张正变统一,但在其诗学理论上是立足于变的。
这种立足于变的正变组合论,可用他评说杜甫诗的话——“变而不失其正”来概括。
前后七子崇正排变,在其诗学价值系统中,“变”只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受到贬抑。
叶燮借批评七子派的诗学来肯定“变”的正面价值。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一、引言叶燮的《原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情感、灵感、艺术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诗歌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本文将对《原诗》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梳理,以期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叶燮《原诗》的创作背景及其重要性叶燮(1646-1703),字子真,号简斋,清朝初年著名文学家。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复古思潮与现实主义创作相互碰撞的时期。
《原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该书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古代诗歌理论的瑰宝。
三、诗歌创作的核心观点1.情感论:叶燮认为,诗歌创作的源泉在于诗人的情感。
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并非泛滥的滥情,而是经过提炼、净化后的真挚感情。
2.灵感论:叶燮强调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诗人应抓住瞬间的感悟,将其升华为诗歌。
3.艺术表现论:叶燮主张诗歌创作要注重艺术表现,通过独特的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使诗歌具有审美价值。
他提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又要注重形式的优美。
四、诗歌创作的方法与技巧1.言辞选择:叶燮认为,诗人应在词语的选择上力求新颖、贴切,以表现诗歌的内涵。
他主张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结构布局:叶燮强调诗歌结构的合理安排。
他认为,一首优秀的诗歌应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3.审美意境的创造:叶燮主张诗人应在诗歌中创造意境,以达到抒发情感、启迪人心的目的。
他提倡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丰富诗歌的内涵。
五、叶燮《原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原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深受其启发。
他们对诗歌情感、灵感、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探索,都可见叶燮理论的影子。
六、结论叶燮的《原诗》是一部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诗歌创作论。
叶燮诗学创作论研究综述
至之语 。” 并提 出文学创作 中主客体统一 的观点
书中 , 采 用 比较研究 的方 法 , 将叶燮 与屈大 均 、
梁佩兰进行 比较 , 得 出 以下新成果 : 一是 “ 以在我之 四 , 衡在 物之三 , 合 而为作者 至文章 ” 。 陈恭 尹 、
第三 , 提 出诗法论分为 “ 死 法” 和“ 活法 ” 。 第 四, 对 考 证叶燮对三 家之认识及 与梁 氏 的密切交往 ; 二
辨性 。 岭南三家的继承和创新 的关系。
( 二) 期 刊论 文
目前 , 对 于 叶 氏文 学创 作论 的研究 , 许 多学 者也纷 纷给予 了高度 的重视 , 对此投来 关注 的 目 析, 取得 了 比较丰硕的成果 。
截至 2 0 1 3年 3月 ,笔者 以中国知 网作 为搜 2 0 9 篇, 涵盖 了文 、 史、 哲、 教育 、 美学等多个领域 。 其 中关 于叶燮 诗学创 作论 研究 的论 文也 不在 少 数, 其研究特 征具体表现在 以下五个方面 :
:
:
第一 , 提 出诗 学创作 主体 观分为才胆识 力 : “ 极纵横博 辩之致 , 是作 论之体非评 诗之体 ” 。此 方面 : 大凡人无才 , 则 心思不 出 ; 无胆 , 则笔 墨畏 缩 ; 无 后 由于诸 多 因素 的影 响 , 《 原诗》 便湮没 于众多诗 “
则不能取 舍 ; 无力 , 则不能 自成 一家 。” 第二 , 话中, 至 民国时期仍 没有受 到重视 。直 ̄ U - - 十世 识 , 事、 情: “ 惟 不可 名 纪七 十年代 , 朱东 润 、 郭 绍虞等所 编 的《 中国批评 提 出诗学 创作 客体 观分 为理 、 不可施 见之事 , 不 可径 达之情 , 则幽渺 以 史 大纲 》 才 开始 重视 叶燮 的思想 , 此时诸 多 学者 言之理 ,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一、叶燮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著书讲学,亦作吴江人,世称横山先生。
清初一位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诗论著作是《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内又分上、下两部分。
1.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他认为诗歌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由“正”而逐渐达到极致,然后就开始衰亡;于是又会有“变”。
新变使之兴盛,这是新的“正”。
这新的“正”又会逐渐由极盛而至衰,于是又会有新的“变”产生。
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一次比一次更高,文学就不断有新的创造。
2.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1)他论唐代诗歌对宋人所尊崇的杜甫韩愈评价特别高,认为唐诗中杜甫为集大成者,韩愈为最杰出者,论诗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宋诗为诗歌发展的最成熟、最全面、艺术水平最高的顶峰时期。
(2)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向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之回归。
在充分吸收公安派注重真实抒发性灵反对模拟复古的前提下,力图把抒写性灵和诗教传统调和统一起来。
他的基本立足点是在“诗教”方面,但又不是固守传统,而是比较开明的,他对“诗教”的含义理解得比较宽泛,认为它可以结合不同时代的现实,而在具体内容上给以新的补充和发展,这和他主张“变”的思想是一致的。
“温柔教厚”的“诗教”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内容。
3.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1)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主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而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
(2)作家内在的才、胆、识、力和外界事物的理、事、情相结合,于是就产生了文学作品,由于外界事物的理、事、情是各不相同的,而作家的才、胆、识、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文学创作没有一定的死法可依。
(3)认为天地间万物的构成,不外乎理、事、情三个方面。
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他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摘要:一、叶燮《原诗》的背景和意义- 《原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 《原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原诗》的诗歌创作理论- 叶燮的诗歌创作主张- 才、胆、识、力的诗歌创作要素-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三、《原诗》中的诗歌创作方法- 叶燮的诗歌创作流程和方法-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和意境- 叶燮对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四、《原诗》的诗歌创作实践- 叶燮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原诗》中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五、《原诗》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原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 《原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影响正文:叶燮的《原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诗》中,叶燮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探讨了诗歌创作的要素和方法,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叶燮在《原诗》中强调了诗歌创作的主张。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抒写性情,反对模拟,这是诗歌创作的本质。
同时,他还提出了才、胆、识、力四个诗歌创作要素,认为这是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在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叶燮在《原诗》中详细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流程和方法。
他认为,诗歌创作首先要注重意象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境的创造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
此外,叶燮还对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原诗》中,叶燮还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也为后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范例。
总的来说,叶燮的《原诗》是一部重要的诗歌创作论著,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概述2叶燮《原诗》
清代诗学概述2叶燮《原诗》清代诗学概述2——清史札记之四⼗五我楚狂⼈⼀、清代诗学的系统理论著作1我国诗学的理论著作,始于何时?⼀个⽐较普遍的认识是始于南朝刘勰的《⽂⼼雕龙》。
《⽂⼼雕龙》是我国⽂学批评史的开⼭之作,也是我国诗学理论著作的开⼭之作。
与《⽂⼼雕龙》时代相近的理论著作是古代诗歌美学著作《诗品》,南朝钟嵘著。
它是在刘勰《⽂⼼雕龙》以后出现的⼀部品评诗歌的⽂学批评名著。
这⼀类著作还有假托晚唐司空图所作的《⼆⼗四诗品》。
我国这⼀类理论著作数量并不多。
清代这类著作有清初叶燮的《原诗》和稍后的赵执信的《谈龙录》等。
1. 叶燮和《原诗》叶燮(1627~1703,即⽣于明天启七年崇祯帝继位年,卒于清康熙四⼗⼆年),字星期,号⼰畦。
⽗叶绍袁(1589~1648)为前明南京剑术教习,后升任国⼦监助教,⽂武双全;母亲沈宜修(1590—1635)出⾝吴江名门,她的从伯⽗就是词曲⼤家,昆曲“吴江派”⾸领沈璟,沈宜修能诗善⽂,是明末最优秀的闺阁诗⼈之⼀。
叶燮是叶绍袁、沈宜修第六⼦。
康熙九年(1670)进⼠,⼗四年任江苏宝应知县。
任上,参加镇压三藩之乱和治理境内被黄河冲决的运河。
不满三年,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
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
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集《⼰畦集》。
因晚年长期隐居苏州郊区之横⼭(按:即今之七⼦⼭),其门⼈称之为“横⼭先⽣”,后世也称“叶横⼭”。
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清代最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
《原诗》被认为是继《⽂⼼雕龙》之后,我国⽂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部理论专著。
在这部书中,叶燮将以往诗话单纯从“诗教”、“诗法”⾓度研究诗歌的模式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因⽽它既是⼀部诗学论著,⼜是⼀部美学论著。
《原诗》的内容,有⽹友“可可聊历史”整理如下,我认为很确切,我就偷懒摘录了:《原诗》分内外篇,“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沈珩《原诗叙》)。
叶燮《原诗》探究
叶燮《原诗》探究13级中文2班130102071 上官淑宏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探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原诗》“虽极纵横博辩之极致,是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
与叶燮同时代的沈珩在《原诗序》中也称《原诗》“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辩也,非以诗言诗也。
”都展现了《原诗》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的特点,同时还显示了作者通达进步的史学观念与高度的理论性。
叶燮对明末清初诗坛所盛行的教条主义、复古主义的风气和形而上学思想,进行猛烈抨击与批判,使之他的作品具有尖锐的论辩色彩。
《原诗》内外分为两篇,各分上下,共四卷。
《原诗-内篇(上)》主要探讨了诗歌发展的源流正变,《原诗-内篇(下)》则说明诗歌创作中,诗人和诗歌必须具备的因素。
《外篇》主要涉及创作与诗人个性、品量和诗论之关系,以及批评标准和对一些诗人诗歌的评点,可以说是批评论。
《原诗》“原”,顾名思义,就是要探究诗歌创作的本源,作者继承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叶适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构建了“理、事、情——才、胆、识、力”的理论框架。
叶燮认为诗歌的创作既不是诗人主体的产物,也不是对客观自然的简单描摹,它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客体之情转变为主体之情,审美的主客体被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之“理”、“事”、“情”统合于诗人个体之情。
在叶燮看来,创作过程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那么,叶燮所说的“理”、“事”、“情”究竟是什么?“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由此可见:“能发生者”——“理”是指与天地贯通的自然万物得以生发的客观规律;“既发生”——“事”是指自然万物生成后的现实性;“既发生之后”——“情”是指自然万物生成后的感性情状。
叶燮原诗的诗歌发展论
叶燮《原诗>的诗歌发展论摘要:叶燮是清初著名的诗论家,其《原诗》被誉为是刘勰《文心雕龙》后又一体系完备的文学理论著作,其总承前代诗论,加以阐发生新,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准确的诗学观点,对后世沈德潜《说诗晬语》、薛雪《一瓢诗话》,乃至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皆产生了较大影响。
就其具体诗学观点来说最为重要的当是其诗歌发展论。
关键词:原诗;发展;正变;源流本末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继《文心雕龙》之后的第二部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
1它以其诗学观点的系统性、批判性成为千百年来诗话作品的集大成者,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
清初诗坛,多承袭明代中后期之风尚,论诗或多讲复古,以唐诗为宗,而鄙夷宋诗;或承接明末之公安、竟陵两派,标榜性灵,追求幽情孤绪而走向另一极端;或求合于古人,或又求媚于今人,即所谓:以为如是则合,为时人所尚;不如是则不合,为今人所不尚。
苟合焉,则虽有昧心之作,亦敢为也,亦忍为也;2或又高自位置,以立门户,以门户偏见而相互攻讦。
据《清史列传》记载:寓吴时,以吴中称诗多猎范陆之皮毛而遗其实,遂著《原诗》内外篇,力破其非。
吴人士始而訾謷,久乃更从其说。
3正是由于清初诗坛上述的种种劣迹,使得叶燮对于现状极为不满,于是其创作了《原诗》,对诗歌的发展源流、正变盛衰、复古创新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详细、较为系统的阐释,力图构建一个跨越门户之见、易明可学、结构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以期促进清初诗坛风气的转变。
而其中起纽带作用的当是其诗歌发展论。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论及叶燮时曾说:横山论诗所以能创辟其识,综贯成一家言者,即在于用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以批评文学,所以能不立门户,不囿于一家之说,而却能穷流溯源独探风雅之本,以成为一家之言。
4王运熙、顾易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亦曾说:叶燮的诗歌发展论以诗歌的源流正变为核心。
5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叶燮关于诗歌发展论的理论,乃是整个《原诗》理论的根基,是叶燮之所以能成一家之言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原诗》的诗歌发展论,最为核心的乃在于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即诗歌之源流正变。
叶燮文艺思想研究综述
叶燮文艺思想研究综述作者:李耀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叶燮在《原诗》中详细分析了才、胆、识、力四种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条件。
来自外部的社会巨变与来自内部的“记忆/遗忘”在以上观点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叶燮《原诗》才胆识力记忆遗忘在清初文论中,叶燮《原诗》篇幅不长,却因其严密的逻辑、细致的分析以及全面的概括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在当时此书并未产生广泛影响,但它却给今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
叶燮在《原诗》中使用“才、胆、识、力”来概括文学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条件。
虽已有学者指出其中存在着缺陷,但叶燮此书所持之论仍然不失其精当。
叶燮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在“记忆/遗忘”控制之下的时代规训与文学自律。
一.从傅山不工诗说起十七世纪的中国所呈现出的种种魅力与风采已渐渐凝成道道谜题。
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晚明历史本身及“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的幻想与慨叹。
在这样一段奇异的时代,传统文人视野中谨守奉持的诗文在戏曲、小说的光芒中稍显晦暗;现代人则尝试着重新阐释那段历史,着力探讨其种种可能。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在后世学人的视野中,更多地以思想家、书法家、画家、名医形象出现;相对而言,考察分析其诗歌创作及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较少。
此现象背后,自有诸如诗稿的保存、刊刻、流传等客观原因。
一生的遭际及傅山审美观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青年时期的创作暂且不论,明清易代这一巨变于他似乎没有产生正面影响——“庾信文章老更成”、“诗穷而后工”的古训并未再次应验。
易代巨变给他带来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压力: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其他一切都仅是空谈;更重要的是,作为明之遗民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他必须在某些“大节”问题上明确坚守自己的立场。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傅山不工诗这一现象与政权变迁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思想构造与文化内涵。
新编晋剧《傅山进京》[1]将民间流传的傅山仅观民妇头发便可辨症施药的传说移植到了帝王家——普通的孝子一变而成为康熙,患病农妇也升级成为太后。
《原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原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原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诗》是清代文学理论著作。
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
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叶燮,清初著名的美学家,他的《原诗》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一部力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以及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诗》中,叶燮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理”、“事”、“情”——“才”、“胆”、“识”、“力”的框架。
叶燮在《原诗》中强调了诗歌的“理”。
这个“理”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之理,一是人性之理。
叶燮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同时也要揭示出人性的真实情感和道德本质。
这一观点与儒家传统诗学有相似之处,但叶燮更强调了诗歌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诗歌应该超越道德教化的束缚,以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想象力来打动读者。
叶燮提出了诗歌的“事”。
这个“事”指的是诗歌的题材和内容。
叶燮认为,诗歌的题材应该广泛,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诗歌的内容也应该真实、生动、有趣。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启示。
再次,叶燮强调了诗歌的“情”。
这个“情”指的是诗歌的情感表达。
叶燮认为,诗歌应该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情感是诗歌的根本。
他认为,诗歌的情感应该独特、深刻、真挚,同时也要具有普遍性和启发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叶燮提出了诗歌的“才”、“胆”、“识”、“力”。
这四个方面是叶燮诗歌理论的核心。
其中,“才”指的是诗人的天赋和才能,“胆”指的是诗人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识”指的是诗人的见识和思想深度,“力”指的是诗人的艺术表现力和语言功底。
叶燮认为,优秀的诗人应该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诗。
对于叶燮《原诗》的研究,当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原诗》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原诗》中的创见并不多,其理论框架相对保守。
然而,无论如何,《原诗》作为一部理论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以及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论文关健词:叶燮《原诗》诗史观念“变”论文摘要: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
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叶燮既反对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等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因袭字句,模拟腔调,尺尺寸寸于古人之法,以古为标准的不变论或愈变愈衰论,也反对袁宏道、钟惺、谭元春等公安、竟陵派抒发个人性灵、寻觅险僻字句的变而失本论。
在变与不变、变与正的关系上,叶燮有着相当辩证的认识,他认为“诗变而仍不失其正”。
虽然叶燮强调“诗变而仍不失其正”,强调温柔敦厚、雅正的诗学传统,但其对于诗歌发展的主导认识还是变,变是诗歌发展最为核心的范畴。
《原诗》开门见山地托出了叶燮对诗歌发展史的总体认识:“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这一结论是叶燮诗史观念最基本的命题,这一命题可以凝聚为一个字:变。
(一)变—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叶燮认为:“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
”“递变迁以相禅”是宇宙客观规律,是必然的理,不可扼止的势。
由此,叶燮进而推论:“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叶燮将客观自然社会现实抽象成气、理、事、情,在他眼中,外在世界是个气化的世界,气化世界最大特点就是氮盆生化、自然流行、变动不居,作为“克肖自然”的诗文创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变的,没有胶固不变的道理。
在《原诗》中,叶燮运用变这个范畴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作了一番精到的分析、描述: 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稚》有《正稚》,有《变推》。
(风稚》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稚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袖变也明矣。
……(三百篇》一变而为苏李,再变而为建安、黄初。
建安、黄初之诗,大约软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
一变而为晋,如陆机之缠纬铺丽,左思之卓荤磅礴,各不同也。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
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叶燮《原诗》诗歌创作论探微”近年来,叶燮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备受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原诗》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叶燮的《原诗》诗歌创作论,深入剖析其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首先,叶燮的《原诗》以其与众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与情感内核相结合。
读者在阅读《原诗》时,常常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共鸣。
这种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使叶燮的诗歌作品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其次,叶燮在《原诗》的创作中,展示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
他善于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美感。
他的诗句简练而有力,字字珠玑,给人以震撼和思考的空间。
同时,他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而有力。
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他成功地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和声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叶燮的《原诗》还展现了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描绘现实,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于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思考,使读者对于生活和人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诗歌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叶燮成功地传递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反思和启示。
总之,叶燮的《原诗》诗歌创作论在诗歌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深刻的思考和观察,使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原诗》的探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叶燮的诗歌创作,同时也能在其中获取到对于生活和人性的启发和思考。
叶燮诗歌风格论 ——以《原诗》为中心
38叶燮诗歌风格论——以《原诗》为中心崔花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要:叶燮的《原诗》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诗歌风格的论述:在陈熟、生新的问题上,叶燮不仅认为二者相济,方全其美,而且将其归结到作家的创作修养论上;在诗歌正变观上,叶燮既肯定时代对诗的影响,又承认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颇有远见卓识;在杜诗风格论上,他推崇杜甫在法度之外的神妙变化和浑然天成与造化同工的至高境界。
这些都体现了叶燮通达的诗学观。
关键词:陈熟;生新;正变;杜诗风格叶燮论诗重“神明”,《原诗》中就有很多关于“神明”的论述。
“神明”一词本来就有变化不测之意。
叶燮这种主“变”的诗歌观也使得他在诗歌风格论也有比较通达的见解。
下面主要从叶燮的陈熟、生新之论、诗歌正变论、杜诗风格论等几方面对叶燮《原诗》中的风格论进行阐述。
一、陈熟、生新之论陈熟和生新的问题一直是论诗者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划分诗歌流派的重要依据。
如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就追求诗歌风歌的瘦硬生新,而起而矫之的江湖诗派则向晚唐学习追求声韵的圆美流转,但却不免落于腐熟。
对于这个诗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叶燮也不偏执一端,以“神而明之”论之:知惩“七子”之习弊,扫其陈熟余派,是矣。
然其过:凡声调字句之近乎唐者,一切摒弃而不为,务趋于奥僻,以显怪相尚;目为生新,自负得宋人之髓。
几于字似秦碑,字如汉赋。
新而近于俚,生而入于涩,真足大败人意。
夫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
以愚论之:陈熟、生新,不可一偏;必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
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讥,则二俱有过。
然则,诗家之工拙美恶之定评,不在乎此,亦在其人神而明之而已。
[1]44与宋诗相比,唐诗有音韵流转之美。
明代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不读唐以后书 ”走上了师古的一个极端。
清代诗坛反对前后七子的这种偏颇之见,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读唐以后之书,连近乎唐诗的字句声调一例排斥,专门追求“生新”,结果又流于奥僻、险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以来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作者:董芳芳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9期
摘要:叶燮的《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
21世纪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流变、美学思想、诗学观比较、修辞论、理论影响、批评观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原诗》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叶燮《原诗》研究综述
清代文论家叶燮的《原诗》,体系完整,论述精到,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座文学理论高峰。
自其问世之后,研究者代不乏人,产生了较大影响。
声名较著者,国内有朱东润、郭绍虞、霍松林、蒋凡等人,国外有日本的青木正儿、德国的卜松山等人。
以上学者功底深厚,分别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切入,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为后世了解和进一步研究《原诗》提供了学习的范式。
自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原诗》的研究更加细化,同时,由于西方文论的深刻影响,“中西比较”或“以西释中”的方法被引入,从而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
总体来看,新世纪以来的《原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关于《原诗》文学流变思想的研究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以苏州大学李晓峰的博士论文(2006)为代表。
该文认为,叶燮的文学史观十分明确和准确,是建立在对诗歌流变进行仔细考察的基础上的,并认同诗歌处在永不停歇的发展运动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一认识决定了叶燮文学史观的发展性和开放性。
该文肯定叶燮文学流变的开明性,认为他打破了封闭的诗歌史,为诗歌史走向开放提供了新鲜血液。
很显然,这种认识对我们分析叶燮的文学史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此相类似的论文还有马莹的《叶燮诗学思想基本特质的再检讨》(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刘浏的《变而不失其正——叶燮论纲》(《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白春香的《叶燮以“变”为核心的辩证的理性主义诗学观》(《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杨晖的《正变思想研究的追溯与反思》(《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等。
除此之外,具有创新性的论文还有李晓峰的《叶燮的矛盾性和现代性的方法论生成》(《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该文对“理、事、情”从客观到主观进行了描述,并且将“现代性”引入到《原诗》的研究中,她认为《原诗》的现代性表现在叶燮学科意识的独立、文学流变观的开明、批评意识的创新以及强烈的反传统的意识中,应该说,这一论断颇有见地。
二、关于《原诗》美学思想的研究
美学思想研究已经成为《原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叶燮美学思想的,主要是创作论部分。
刘晓春《叶燮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一文对《原诗》的审美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该文认为,叶燮诗学观中的审美主客体主要有4种关系:“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的对应关系、“含蓄无垠”的认识关系、“倘恍以为情”的体验关系、“虚实相生”的创造关系。
李晓峰《叶燮研究》认为叶燮的主客体关系论是叶燮诗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情”是主客体发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在人、物由分离到合二为一的过程中,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从而消解了简单意义上的“情”“理”相对的看法。
该文还将“法”这一理论贯穿其中,认为“法”是将“理、事、情”联系起来的重要枢纽,这样就将主客体关系论和创作联系了起来。
此外,刘晓春《论叶燮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张兆勇和张彩云的《论叶燮美学思想》(《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王向荣的《叶燮原诗的“中和”之美》(《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等文章都对《原诗》的审美思想作了分析。
但就总体来看,这些论述都没有超越前辈学者的研究。
三、关于《原诗》与其他理论著作诗学观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将《原诗》与其他文论著作进行了比较,这其中也包含了与西方文论著作的比较。
洪涛的《、心物接触论的比较——并略论西方文论的相关议题》(《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主要围绕着“触”“迎”“合”这三个方面,将《姜斋诗话》与《原诗》进行了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借助了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概念,论述两部作品在不同层面显现的优缺点。
王向荣的《“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与比较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以《文赋》和《原诗》为例,分析了中国文论中的两种言说方式,比较了两者的长处,指出这两种言说方式各自存在的意义。
方汉文的《清叶燮之“理”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通过对中西文论中关键词“理”的解读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差异。
靳希的《从与看如何正视古典文学——以叶燮与布瓦洛为例》(《芒种》2013年第21期)从批评态度、理论主张等方面对东西方的文论进行了比较分析。
此外,白春香的《叶燮的诗歌审美思想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之比较》(《延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殷晶波《两种美学追寻的碰撞——试比较贺拉斯与叶燮的美学思想》(《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等都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中西文论的相通之处,但个别论文对于西方文论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相关分析不能切中肯綮。
四、关于《原诗》创作理论及其影响的研究
叶燮认为写诗有“法”,这种“法”就是要恰当地表现“理”,确切地表述“事”,真实地表达“情”。
张红玉的《论叶燮中的“法”》(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对叶燮的“活法”与
“死法”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述了“法”与“理、事、情”“才、胆、识、力”以及“胸襟”之间的关系,认为“法”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
“法”作为《原诗》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诗》的创作理论。
张红玉在论文中还论述了《原诗》的“活法”理论对叶燮弟子及曹雪芹《红楼梦》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
刘晓龙《试论叶燮对诗歌理论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第15期)一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叶燮理论对《红楼梦》诗歌批评理论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分别为:诗歌创作无定法,诗歌内容与形式,主客体的“理、事、情”,诗歌贵在创新,诗人要有形象思维。
该文分析了叶燮诗歌创作理论对《红楼梦》诗歌理论的影响,虽然有证据不充足之处,但对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刘静的《沈德潜、薛雪对叶燮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从《原诗》的源流分析、创作方法解读以及影响接受等方面,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叶燮理论对其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他的继承与发展。
五、关于《原诗》批评观的研究
叶燮《原诗》的批评观已经成为研究《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邓心强的《论叶燮诗学批评的突出表征》(《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认为,《原诗》的批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又有创新,具有一定的现代性。
文章从“破”与“立”的角度,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叶燮的批评观。
樊蓝燕《叶燮理论的“破”与“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4期)从“破”与“立”两个方面论述了《原诗》对诗歌、诗人、批评家的批评。
刘铁男的《叶燮批评论中对历代诗学诗歌的批评》(《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从叶燮对历代诗学和诗歌的批评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除此之外,《原诗》理论建构的一大特色是大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较少。
据潘链钰的《叶燮比喻修辞的艺术特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统计,《原诗》使用比喻的地方多达19处,在全文中所占比例将近十分之一,可见叶燮对于比喻手法的钟爱。
该文从叶燮所处的时代背景、学习态度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入手,分析了叶燮大量使用比喻的原因,指出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对叶燮《原诗》研究的领域虽然有所拓展,研究也有细化的倾向,但总体来说,成果并不突出,尤其是对叶燮诗学思想与西方诗学思想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入,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李晓峰.叶燮《原诗》的矛盾性和现代性的方法论生成[J].社会科学辑刊,2006,(3).
[3]李晓峰.《原诗》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马莹.叶燮《原诗》诗学思想基本特质的再检讨[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方汉文.清叶燮《原诗》之“理”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董芳芳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