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倒装句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小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大类型汇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状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文言文常见倒装句汇总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汉语古代文体所特有的句式,它是把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主要特点是:1、谓语倒装在句首:谓语倒装,主要是将句子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即句子的第一个词是谓语动词;2、助动词放句首:谓语倒装时,只要句子中有助动词,它也要放在谓语前;3、部分谓语倒装:如果谓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放在句首,而其余的成分依次排列;4、正常语序改变:句子中正常语序能有效地改变汉语句子的表达意义;5、其他元素不变:谓语倒装句中,除谓语和助动词外,其他成分的语序没有改变;6、以及其他一些词汇用法的调整:倒装在句子中比较特殊,许多词汇用法也因此而有所调整。
谓语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把整个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子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也就是把句子中的主要语义通过把谓语动词放在句首,来表达主要意思。
这种句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莫过于在主从复合句中使用,其特点是谓语在句首,其他成分在依次往后排列,助动词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谓语倒装句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并且把句子的语序改变了。
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和宾语都要依次往后排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正确的意思。
有时谓语倒装句中的助动词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更好地表达句意。
谓语倒装句是一种汉语古代文体特有的句式,常见于小说、诗歌等文章形式中。
谓语倒置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句子主要意思,把重点放在谓语动词上。
同时,谓语倒置句还可以起到表达某种情绪的作用,比如惊讶、叹息等。
因此,多使用谓语倒置句,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句意,还能展现出汉语特有的表达美感。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汉语倒装句古代汉语常见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例:“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谓语前置,译为“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是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某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被我们称为倒装句。
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由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而已。
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前,这种现象叫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无”“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谓语前。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的何放在动词“有”之前倒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一种情况: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第二种情况:“以”字做介词时要强调的宾语。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问:何以战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
有时还加上“惟”表示对象的单一。
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
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4.状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
什么简陋呢”。
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