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ppt)

合集下载

反转录病毒 HIV PPT课件

反转录病毒 HIV PPT课件

HIV的感染过程
• 分11个亚型(A~K)。B和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
N组 O组
2. HIV-II:主要流行在非洲西部地区
HIV的变异
HIV的反转录酶介导的DNA合成突变率高 达10-4 高突变率 病毒快速进化 逃避机 体免疫,产生耐药性
培养特性
细胞培养:CD4+ T细胞、巨噬细胞 动物模型:
恒河猴及黑猩猩
研究资料表明: 性接触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途径(我国为 7.2%) 1.同性性接触是男性同性恋者主要传播途径 2.异性性接触: 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HIV 男传女是女传男的2~4倍 性病等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静脉注射吸毒: 我国HIV感染主要途径 母婴传播:
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母婴传播水平为 34.78% 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措 施,母婴传播率降低为 4.48%
3. 致病性与免疫性
① ② ③ ④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掌握) 致病机制:重点:主要靶细胞 临床表现:分4期 免疫性
4. 微生物学检查:筛查和确认的实验 5. 防治原则:药物的分类和HAART
发现历史
1981年6月, 美国CDC首次报道了5例不明 原因卡氏肺孢菌肺炎病例,均为同性恋者。 这些病例后被称为AIDS 1983年和1984年从AIDS患者分离到病毒 1986年正式命名为HIV
接触病人各种体液感染可能性
高HIV感染危险 血液 ,精液 胸水,腹水,脑脊液 羊水 组织 阴道分泌物 脓液 低HIV感染危险 唾液 痰液 泪液 汗液 尿 粪便
一次接触感染HIV的可能性
输血 围产期 性交 医务人员偶然刺伤 > 90% 30% 0.1% -1% < 0;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

反转录病毒 ppt课件

反转录病毒 ppt课件

macrophage
HIV复制:在病毒逆转录酶和病毒体相关的DNA多聚酶的作 用下,病毒RNA先逆转录成cDNA,构成RNA-DNA中间体。其 中的RNA再经RNA酶H水解,而以剩下的负链DNA复制成双股 DNA。插入宿主DNA,成为细胞染色体的一部分,即前病毒。
当前病毒活化,在宿主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的DNA 转录为RNA并分别经拼接、加帽或加尾形成HIV的mRNA或子 代病毒RNA,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蛋白质。子代 RNA则与病毒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从宿主细胞释出时获得 包膜,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HIV的变异
HIV具有高度变异性,主要取决于env、nef、ltr及pol等基 因。不同病毒株间在上述基因的变异率各不相同。env基因编 码包膜糖蛋白抗原,此类抗原的变异与HIV的流行和逃避宿主 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根据env基因序列的不同,将国际上流 行的HIV-1分为M、N和O群,其中M又有A~K等11个亚型之 分。
NOT INFE antigen Co-receptor
CD4+ cell
HIV gp120 binds to CD4 / co-receptor
HIV - Life History
HIV
CD4 CCR5
chemokine
CD4 CCR5 CD4
Mutant CCR5
2. 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 ②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③母-婴垂直传播
3. 致病机制 (1)损伤CD4 +细胞 ①以CD4 +细胞为中心的免疫功能全面障碍; ②其他细胞损伤,如单核-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2)其他免疫细胞功能异常:CD4 +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 细胞,其数量和功能的改变都将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状态。 (3)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影响机体抗感染免疫和疫苗的研 究。

《AIDS抗病毒治疗》课件

《AIDS抗病毒治疗》课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病情变 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 血液检测,监测CD4细胞计 数、病毒载量等指标的变化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 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情况, 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 案
根据监测结果和病情变化, 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 疗方案。如果治疗效果不佳 ,应及时更换药物或调整药 物剂量;如果病情恶化,应 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如手术 治疗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预防宣传和健康 教育活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病毒传播。
03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反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作用于反转录酶的活性中心,抑制病毒复制。
蛋白酶抑制剂
抑制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成熟和释放,降低病毒载量。
02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延缓病情发展
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 ,减缓艾滋病病情的进展速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接受治疗可以降低病毒载 量,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持续有效的治疗可以稳定病情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 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生存率
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艾滋 病患者的生存率。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母 婴传播。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 种疾病,并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病症 。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
总结词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详细描述
性行为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血液 传播包括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等。母婴传播是婴儿在分娩或 哺乳时接触受感染的母亲血液和乳汁而感染。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教学课件ppt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教学课件ppt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一类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病毒逆转录酶的变构调节部位,通过非竞争性抑制方式抑制酶的活性。
总结词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奈韦拉平、依非韦伦等。它们通过与病毒逆转录酶的变构调节部位结合,非竞争性地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病毒DNA的合成。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常不需要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
临床状况(clinical status)
hiv感染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不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比较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如efv、nnrti等,对hiv复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HAART),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HIV-1病毒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病毒药物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HIV-1耐药性
根据HIV-1病毒的基因型和耐药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组合。
抗病毒药物选择
hiv-1耐药性与抗病毒药物选择
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
使用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抑制HIV病毒复制。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抗病毒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方案

逆转录精品PPT课件

逆转录精品PPT课件

U3 R U5 GAG POL ENV U3 R U5
LTR
LTR
逆转录酶的结构与功能
逆转录酶含有两个亚基,小亚基是大亚基的特异性 水解产物。尽管小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大亚基中的 一段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但折叠出来的构象并不 相同,它的作用是保护大亚基免受水解。大亚基具 有三个酶活性:(1)5‘→3’的依赖于RNA的DNA聚 合酶活性,该活性用来催化负链DNA的合成;(2) 核糖核酸酶H活性,该活性用来水解tRNA引物和基 因组RNA;(3)5‘→3’的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 活性,该活性用来合成正链DNA。 逆转录酶的聚合酶活性与其它聚合酶一样位于由三 个结构域折叠成的“手掌-手指-拇指” 模体之中, 但核糖核酸酶H活性位于另外一个结构域之中(在小 亚基上已被去除)。
1970年,Temin和David Baltimore 各自从RNA 肿瘤病毒中纯化到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的逆转录酶,为逆转录现象的存在提供了最直 接的证据。Termin和Baltimore的发现使得中心 法则不得不进行修改,加上了逆转录内容。
逆转录病毒与癌基因
所有的RNA肿瘤病毒都是逆转录病毒 RNA病毒中的癌基因是宿主细胞正常癌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RNA的逆转录
5'Cap R U5
PBS
Viral cDNA
基因组RNA
SD
SA
gag pol env
逆转录
U3 R An
PPT
U3 R U5
5’ LTR
gag pol env
U3 R U5
3’ LTR
逆转录病毒
重复
重复
序列
两种形式的差异
序列
RNA
R U5 GAG POL ENV U3 R DNA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自从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全球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成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我将在本文中从治疗原理、药物分类、治疗方案以及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原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利用逆转录病毒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简称RT)的抑制剂,阻止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艾滋病病毒(HIV)数量、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使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药物分类1. 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如拉米夫定、司他夫定等,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等,通过与逆转录酶的结合,降低其活性。

3. 整合酶抑制剂(INIs):如雷特格韦、多替拉韦等,阻止病毒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

4. 融合抑制剂(FIs):如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等,阻止病毒与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5. 蛋白酶抑制剂(PIs):如洛匹那韦、达芦那韦等,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 maturation。

三、治疗方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因素制定。

治疗初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其他类药物(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指标调整药物组合。

治疗艾滋病的目标是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cd4+ 细胞计数,恢复免疫系统的功能。

患者需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不能随意中断或更换药物,以免病毒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四、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我国抗艾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耐药问题、患者依从性不高、药物供应不足等。

成人及青少年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成人及青少年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所有感染HIV的人,即使是那些服用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病毒载量低于可检 测水平的病人,依然具有感染性
成人青少年 WHO HIV感染分期
临床Ⅰ期
无症状期 全身淋巴结肿大 生活质量评分1级:无症状、活动正常
临床Ⅱ期
体重下降, <原来体重的10% 轻度皮肤粘膜表现(脂溢性皮炎、痒疹、指甲真菌
肝功能异常者的ART
ART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 ALT>400U/L,停止ART,查找原因 ALT 200-400U/L,继续ART,查找肝损害 的原因,监测ALT及临床表现
ART疗效的判定
临床指标:排除免疫重建综合征,症状改 善,没有新的机会性感染或原有的机会性 感染不再复发
免疫学指标:CD4计数逐渐上升 病毒学指标:病毒载量下降,4-6个月内病
ARV药物的作用机制
ART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1987年AZT问世,单一治疗对HIV的 复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几乎100%的服 药者在治疗12周后出现病毒载量的反弹
第二个阶段:90年代中期使用2个NRTIs治疗病 人,作用时间更长,但是仍不能长期维持疗效
第三阶段:90年代中后期应用三药联合疗法, 可以使 HIV-RNA在血浆中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 并可长期维持疗效
12 小时
liquid
我国目前可免费提供的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拉米夫 定(3TC)、司他夫定(D4T)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仑(EFV)
蛋白酶抑制剂(PI)
克力芝( 洛匹那韦/利杜那韦 ,Kaletra)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抑制病毒复制:使之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 修复免疫力 降低HI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一、神经梅毒(一)概述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侵犯脑、脑膜或脊髓后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神经梅毒可分为先天性神经梅毒和后天性神经梅毒。

先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系母婴经胎盘传播所致,后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经性行为感染所致。

依据病理和临床表现不同,神经梅毒可分为以下 8 种类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型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脊髓脊膜炎和脊髓血管神经梅毒、梅毒瘤、先天性神经梅毒。

2015 年我国梅毒的发病数为 433974 例,发病率为 31.85/100000,报告发病数仅次于病毒性脑炎和肺结核,居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第 3 位、性传播疾病首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神经梅毒的病因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

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中有1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可发生在梅毒的任何阶段,脑脊液异常在早期梅毒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梅毒患者中也很常见。

神经梅毒早期主要以梅毒性脑膜炎为主,病理可见脑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炎症通常侵犯脑膜小血管,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和脊髓的缺血坏死。

此后炎症继续向皮质和皮质小血管侵犯,导致皮质神经元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麻痹性痴呆以皮质损害为主,进展缓慢。

麻痹性痴呆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1.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1)梅毒性脑膜炎:常在原发性感染后 1 年内出现,症状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类似。

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累及脑神经,以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最为常见。

神经系统查体常无阳性体征。

(2)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常在原发感染后 5~10 年出现症状,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表现为弥漫性脑膜炎合并局灶性病变,如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意识改变等。

可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等前驱症状。

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PPT课件

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PPT课件

早期治疗
一旦确诊为艾滋病,应尽早开始抗 逆转录病毒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 少病毒载量和恢复免疫功能。
持续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需要持续进行, 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毒 反弹和耐药性的产生。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副作用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部分 药物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02 艾滋病的预防
CHAPTER
预防性教育的重要性
01
预防性教育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 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了解艾 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提 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2
性教育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开始,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 习惯,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和性传 播感染。
安全行为和预防措施
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感染的有效 方法之一,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 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 风险。
强调预防重要性
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让人们了解性行为、血液 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的 预防措施。
关注高危人群
关注性工作者、男男性行 为者、吸毒者和流动人口 等高危人群,为他们提供 更多的预防和关怀服务。
尊重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倡导平等对待
倡导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 让他们享有与其他人相同 的权利和尊严。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身体无法抵御各种疾 病和感染。艾滋病最初起源于非洲,由非洲绿猴中的SIV病毒演化而来。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总结词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详细描述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传播。性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 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包括共用针具、输血和血液制品等途径。母婴传播发生在感染艾 滋病的母亲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时。

第36章 逆转录病毒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春 谷版

第36章  逆转录病毒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春 谷版

病毒复制

gp120与细胞的受体(CD4分子)结合 融合病毒 RNA为模板 互补负股DNA RNA:DNA中间体 dsDNA 进入核内作为前病毒与宿主细胞染色体 整合 长期潜伏 一定条件下 病毒DNA转 录成RNA 形成HIV 病毒变异性:最容易变异的是编码糖蛋白的env基因和调 节基因nef,env基因变异率和流感病毒相似。
致病性和免疫性

传播途径: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
垂直感染

致病机理:感染CD+T细胞 所致疾病: HTLV-I HTLV-II T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瘤
微生物学检验
(一)分离鉴定: (二)免疫学检测:
1.ELISA法 用HTLV-Ⅰ/Ⅱ病毒作抗原,加入患者血清孵育后 再加酶标的抗人IgG抗体,加酶作用底物。根据其颜色变化检测
HTLV-Ⅰ/Ⅱ抗体。
2.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HTLV-Ⅰ/Ⅱ感染的细胞株作靶细胞抗
原制成细胞涂片,加入患者血清孵育后再加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
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测患者血清中HTLV-Ⅰ抑制剂和干扰素应用

第三十六章 逆转录病毒
微生物教研室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概况 1981年美国首先报告首发病历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到HIV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 1986年WHO国际病毒分离委员会决定将艾滋病病毒命 名为HIV 1988年WHO宣布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2002年底世界各地均有艾滋病感染者

HIV感染过程动态演示
模拟电镜下观察的HIV
培养特性

HIV只感染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教学课件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教学课件

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教学课件ppt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hiv感染概述•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方案•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的疗效评估•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的未来展望01 hiv感染概述1hiv基本概述23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和丧失hiv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hiv感染的自然史hiv感染后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在此期间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但免疫系统尚未受损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持续时间数日至数周不等艾滋病期是感染的晚期阶段,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hiv感染的诊断与治疗hi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异性检测方法,如p24抗原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hiv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目前常用的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haart)包括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02hiv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问世并用于临床。

2000年代初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010年代初以达芦那韦为主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一步改善了治疗效率和降低耐药性。

高效抗逆转录酶治疗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如埃替格韦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抑制病毒逆转录过程。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如拉米夫定和阿巴卡韦,抑制病毒DNA合成过程。

蛋白酶抑制剂(PIs)如克力芝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抑制病毒蛋白水解过程,阻止病毒复制。

010203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病毒载量上升或出现耐药,需及时治疗。

适应症对治疗药物过敏,严重肝肾损伤、心脏病、免疫缺陷等患者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代疗法 A列 阿巴卡韦abacavir(ABC) 安普那韦amprenavir(APV) 地拉韦啶delavirdine(DLV) 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SGC 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 利托那韦ritonavir(RTV) 沙奎那韦saquinavir-SGC
250mg4 qd(片或
胶 水囊平)下降55%。
应于饭前半小时
或饭后2小时,
避免过量饮酒
0.375,0.75mg 片剂 0.75mg bid
进食不影响服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300mg片剂
300mg qd( 肌 酐 清 除 率 >60ml/min) 肌 酐清除率 <60ml/min 不 建 议 服用
B列 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
不推荐且应避免 所有单一用药 不管A或B列3
A列 沙奎那韦saquinavir-HGC
1 怀孕妇女应用此组合会引起乳酸升高和肝脏损害,除非确定益处大于危险时才可使用
B列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齐多夫
进食不影响服药
25,50,100,150, 200mg1 咀 嚼 / 分 散 片 100,167 250mg散剂 400mg肠溶胶囊
>60kg:200mg
bid( 咀 嚼 片 ) ,
250mg bid(散剂)
或 400mg qd( 片


囊 )<60kg:125mg
bid( 咀 嚼

),167mg
bid( 散 剂 ) 或
治疗方案中的优缺点
组合
可能的优点
可能的缺点
药物间的相互作 用
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PI+NRTIS (不含NNRTI)
NNRTI(不含PI)
● 临床,病毒,
免疫学方面作用良 好 ● 尽管有时病毒
轻度上升。仍然可 以看到持续治疗的 益处 ● 耐药需要多位 点的变异 ●作用于HIV复制 的●两避个免靶了位PI 类 副 作用 ● 与PI相比,用 药及坚持更容易
开始抗逆转录病毒 治疗的指征...(ppt)
(优选)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 疗的指征...
强力推荐 A剂 信非韦伦 Efavirens (EFV) 茚地那韦 indinavir(IDV) 奈非那韦 nelfinavir(NFV) 利托那韦 ritonavir+ 茚地那韦 indinavir(IDV) 利托那韦rito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 利托那韦rito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SGC或HGC)4
不推荐的疗法 羟基脲和其它抗病毒药物的组合 数据不足2 利托那韦ritonavir+安普那韦amprenavir
利托那韦rito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 替诺福韦Tenofovir5
B列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1 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 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 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
定zidovudine(AZT) 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扎西他
滨zalcitabine(ddC)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扎西他
滨zalcitabine(ddC) 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 扎西
他滨zalcitabine(ddC)
2 推荐或避免应用这一类药物或组合的数据十分有限
与食物同服可增加 生物利用度
口服生 物利用 度
60%
血浆半 衰期
1.1小时
30-40% 1.6小时
85% 1.2小时
空 腹 25%, 高 脂 饮食39%
● 与含有PI相比, 其临床终点尚不明 确 ● 对于高病毒载量
>100,000copies/ml ,长期抗病毒效果 不满意
药物间相互作用 可以解决
●保留了将来PI和 NNRTI的用药选择 ● NRTI 类 药 物 的 交叉耐药性有限
● 一些药物的副反应归因于PI的治疗,如脂 代谢异常,但包括PI的治疗中没有确凿的证 据表明 ● 个别脂代谢异常反应也见于单独应用RTIs 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 长期坚持应用比 较困难 ● 长期的副反应
,包括脂代谢异常 1,高脂血症,胰 岛素抑制
●中至重度抑制 细 胞 色 素 P450 , 其中利托那韦的 抑制作用最强, 但此副作用可通 过 合 用 其 它 PI 类 得到缓解
● 与含有PI相比, 其临床终点明确 ● 一个或较少位
点的变异会产生耐 药
● 相 比 于 PI , 较 少的药物间相互 作用
● 保留了治疗失 败 后 NNRTIS 选 择 的余地 ● 产生的耐药性 可 引 起 其 它 PIS 的 交叉耐药
● 保留了将来PIS 的用药选择 ● 耐药的产生 含 NNRTI 和
PIS)
●与PI相比,用药 及坚持更容易
● 避 免 了 PI 类 和 NNRTI副作用 ● 对一个NRTI耐 药,不会引起这类 药物的耐药
3 AZT单独应用可作为预防用药和阻断母婴传播的药物
4 不建议使用沙奎那韦(硬胶囊),除非它和利托那韦组合使用
5 应用此药物的临床数据有限,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数据即将出现
注:另外临床上还要考虑到用药数量的负荷,服药次数,对饮食影响,方便程度,毒副反应,药物间的相互反应。特别 强调的是所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强力推荐方案中的药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和副反应。
通用名
核苷类逆转酶制剂NRTIS的特点
齐多夫定 zidovudine(AZT,ZDV)
去羟肌苷 didanosine(ddi)
扎西他滨 zalcitabine(ddC)
剂型 服用方法
食物影响
100mg胶囊 200mg片剂 10mg/ml静注液 10mg/ml口服液
200mg tid或300mg bid 与3TC合用,如双汰芝 2,1片每日两次,或与 阿巴卡韦和3TC如三协 维3合用,1片每日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