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一、单

1.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2.

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

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的动荡

B、社会需求的扩大

C、粮食出口量增加

D、高产作物的引入

+

3.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

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4.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

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

使()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5.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

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

6.

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缓和了阶级矛盾

+

7.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

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

8.

清代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该工具是()

A、曲辕犁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

9.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

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

10.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集中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11.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

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

12.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13.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

15.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

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16.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当时()

A、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

17.

明中叶以后,“福建地区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变,罗而取之”。材料反映了()

A、土地私有遭到破坏

B、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闭关锁国得以延续

+

18.

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方能

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