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 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mountain formation" tea 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剖析法、讨论法。

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剖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融洽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结构判断及成因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挺,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根本观点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假设干小板块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接壤处活泼,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根本相貌【活动】板块结构学说应用1/5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接壤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接壤处,印度洋沿岸较少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结构与矿产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结构?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山岳的形成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

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状,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才干目的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培育先生读图才干,培育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三、德育目的1.经过火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2.使先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构成缘由,使先生看法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看法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预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拟、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两鼎力气,内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坎坷状况趋于陡峭。

明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构成【播放ppt】«全球山脉剪影»,让先生阅读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看法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局部,是陆地的骨架。

【引见】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构成和开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员在讲课时可应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停止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解说】在地壳运动发生的弱小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作塑性变形,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点先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状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第四章 第2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2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能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基本特征;能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手描述断层特征。

2.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3.能够根据地层结构特点判断背斜、向斜以及判断出该区域地壳运动的过程。

4.结合实例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5.从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角度探索交通路线布局的思路。

【教材分析】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①从知识基础分析:本节所涉及的内容是地质构造与构建地貌的内容,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过程,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学生往往容易混淆,需要从知识结构上厘清,所以教学过程中讲清运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2课时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2课时
7.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在图中总结要点的能力,并从图形上直观的得到关于板块运动的特点。
承转过渡
1.教师讲解: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
2.教师播放板块运动形成断层的视频,解释断层的概念,提出问题:断层运动能形成什么地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绘制断层构造的示意图,举出实例说明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5.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播放一组地垒、地堑、裂谷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断层形成的几种地貌,并举出例子
4.老师用三个粉笔盒演示断层、地垒、地堑构造(强调断层的岩层既要发生断裂又要发生位移),讲解断块山的概念
1.学生思考进行讨论,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2.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垂直断层的上升岩块和下降岩块可以形成的地形
3.学生听讲,同时
背斜
概念和形成过程向斜
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1、褶皱山背斜与向斜的判断与比较
背斜与向斜在生活中的应用
断层概念和形成过程
2、断块山断层基本形态:地堑、地垒
地貌表现:华山、庐山、渭河谷地等
断块山
(第二课时)
二、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2、断块山
结构和规模、分类
3、火山火山带的分布
影响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的能力,了解背斜向斜的应用与断层的危害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一、教案背景地理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世界。

其中,关于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山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因和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地貌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山岳的概念,明确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2) 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 了解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查找并确定山岳的地理位置;(2) 能够分析和解释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2. 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山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山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让学生对山岳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必备条件。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几个著名的山岳案例,如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等,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4. 活动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座山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参考资料等,了解该山岳的地理位置、高度、原因等,并准备简单的报告。

5. 学生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介绍所研究的山岳的相关信息。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因和过程,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教学工具;(2) 学生课本、参考书籍等相关学习资料。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吴江市高级中学周晓英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

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结构特征;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地球活动过程中的造山作用;4.理解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讲述块体隆升和断块错动的地质作用;2.解析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讲解天然资源的开采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解读山岳结构特征;2.理解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它们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让其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后,老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山岳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呈现环节2.1 展示山岳的基本结构特征山岳常见的结构特征是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壁陡峭,山脉曲折,空气相对干燥。

2.2 展示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

内力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爆发、构造变形等;外力则包括风蚀、河流侵蚀等。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活动中的地质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

2.3 展示造山作用请学生观察山川图,加深对于造山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岩石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2.4 展示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实践环节在学习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设置以下实践环节:1.选择一个山川(如泰山),在联合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山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2.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山川,制作简单的展板,展示该山川的基本情况、形成过程、生态福利、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

4. 总结环节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复习和扩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以下习题:1.请简述山岳的结构特征;2.请描述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请就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山岳的形成教案(高一地理)

山岳的形成教案(高一地理)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

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教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向斜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未受侵蚀,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心到老对称分布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课程标准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 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

(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

(2)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

(3)通过火山示意图,从火山的形成、结构、火山的规模理解火山。

(4)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3)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学法指导:(1)强调抓住知识的基本原理,重视培养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2)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推进新课
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喷出口不一样。

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

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

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
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

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

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
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

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

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

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

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

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

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

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

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

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

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

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

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

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从表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从表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
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另一种原因形成的山岳。

然后结合山岳与平原特点的比较,分析山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把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课后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这两条铁路在单位距离上的造价和各自经过的地形区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