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运动与力分层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力的观点,掌握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力的观点及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运动定律4. 运动的基本规律三、导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进修:教师介绍力的观点及分类,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拓展: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对运动与力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导学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力的观点及分类。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4.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和实践。
五、导学反馈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实验报告。
2. 学生参与教室讨论,回答问题。
3. 学生能够自主进修,探索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
六、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拓展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竞争或活动,增强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对力与运动规律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干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不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愿学生在力与运动的世界中,探索未知,创造奇迹!。
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冀人版《运动和力》导学案
《运动和力》导学案第一课时主题:运动和力导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力的作用对象、方向和计算方法;3.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什么是力?力是改变物体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所作用的作用,是物体产生运动、改变速度或形状的原因。
2. 分类:重力、弹力、拉力、摩擦力等。
二、力的作用对象、方向和计算方法1. 力的作用对象:力是相互作用的,必然存在物体相互作用,力是体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物理量。
2.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是应用力的物体对于所受力的物体的方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确定力的方向。
3. 力的计算方法:力是矢量,受力是力矢量的代数和,根据受力平衡的条件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1. 运动的概念: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
2. 相关概念: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变化)、曲线运动等。
3. 运动规律:牛顿三定律,即第一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力平衡;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通过实际例子解释力的作用对象、方向和计算方法。
2. 制作实验,验证牛顿三定律,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3. 思考题: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的学习导学案设计,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探索发现科学奥秘。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导入引言: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运动和力导学案》
《运动和力》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观点,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
导学内容:一、运动的基本观点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观点。
二、力的基本观点1. 力的定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3. 力的测量单位:牛顿(N)。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合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运动和力的计算1.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
2. 运动中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平衡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平衡力使物体加速或改变运动方向。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进修运动和力的知识?有哪些实际应用途景?2.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一个10N的力,质量为2kg,求其加速度是多少?二、进修内容1. 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观点,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干系。
2. 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和加速度的干系。
3.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三、练习环节1. 给学生提供一些运动和力的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稳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牛顿定律的正确性。
四、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难点。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运动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如此重要?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后作业1. 安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2. 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对运动和力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运动与力”。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运动现象,比如车辆行驶、人在奔跑等等。
这些运动都与力休戚与共。
那么,力是什么?运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吧!二、观点诠释1.力的观点:力是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2.力的分类:我们通常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比如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比如重力、电磁力等。
3.运动的观点: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三、知识点拓展1.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否则将保持原状态;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关闭系统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功和能量: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做功能力。
四、实例分析1.小球自由落体:当我们将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会使小球加速下落,这个过程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滑雪运动:在滑雪运动中,滑雪者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应用雪板,可以改变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加速、减速或转向的运动。
3.弹簧振子:当一个弹簧振子受到外力拉伸或压缩后,会产生弹性力,使物体做周期性的来回运动。
五、思考与讨论1.力对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物体需要力才能运动?2.如何利用牛顿三定律来诠释平时生活中的运动现象?3.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区别?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力和运动的干系,掌握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重要物理观点。
《运动和力》 导学案
《运动和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平衡力的概念,能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3、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2)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及推理。
(2)惯性现象的解释。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三、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实验装置:斜面、小车、棉布、木板、玻璃板。
(2)实验步骤: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分别在水平面上铺上棉布、木板和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3)实验现象: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4)实验结论:阻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减小得越快;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如果物体不受阻力,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生活中的惯性现象(1)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后倾倒;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
(2)跳远运动员助跑可以跳得更远。
(3)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三)二力平衡1、平衡力(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2)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2、相互作用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这两个力叫做相互作用力。
初中物理第一单元教案: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第一单元教案:力和运动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力和运动则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到物理知识,对于力和运动的了解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第一单元《力和运动》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探讨。
二、力的概念及特点1.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方向的原因。
换句话说,力可以改变一个物体所受外界影响前后的状态。
2. 力的特点a. 力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我们常常用箭头来表示力,并通过力的箭头指向来标明其方向。
b. 力可合成,也可分解。
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力;反过来,则可把一个合力分解为多个单独作用于该物体上的力。
三、测量力1.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能够精确测量物体所受内部拉伸或压缩力的工具。
它利用胡克定律,根据弹簧的伸缩长度来计算物体所受力的大小。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 将物体挂在弹簧下方,并调整好刻度平面。
b. 测量读数时,需要注意读取指针所在的刻度并加上刻度分度,得到最终测量结果。
四、运动与力1. 动力学基本原理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 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其加速度与该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这个关系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是合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c.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运动类型及相关概念a. 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轨迹进行的运动。
常见的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b. 曲线运动:物体按曲线轨迹进行的运动,例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c. 非匀速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会发生改变。
d. 平抛运动:物体绕某一定点做斜抛运动。
在水平方向上速度恒定,垂直方向上受重力影响加速度为常数。
五、力学计算问题1. 动量问题动量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乘积,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风筝在空中飞翔、小鸟在树林间跳跃等等。
物体的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通过进修,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进修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掌握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四、进修内容1.物体的运动观点和分类- 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分类:根据运动状态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相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公式:位移=速度×时间;- 实例:小汽车匀速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速度。
3.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不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实例: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60km/h,用时10秒,求加速度。
五、进修方法1.理论进修: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进修,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题的解答,掌握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运动,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六、进修评判1.教室练习:通过教室练习,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水平;2.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3.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力的分解导学案
<力的分解>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的确定.【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分层精练【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动手劈、掰竹子体会不同情况。
一、自主预习1.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力?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律?3.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若不限制有多少种分法?二、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分法。
2交流展示3、得出总结问题:合力到底怎样分解?以及分力的大小怎样求解?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得出结论总结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步骤 问题:为什么薄薄的刀刃能够轻易劈开竹子? 学生讨论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怎样把陷在泥坑里的汽车拉出来?得出结论 三、 学习效果评价 基础练习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B.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D. 能力提升2、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 作用于物体上的O 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 ′方向,如图1—16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 ′,如F 和F ′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图1—16A.F cos θB.F sin θC.F tan θD.F cot θ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图1—17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C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2.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A.3 N、3 NB.6 N、6 NC.100 N、100 ND.400 N、400 N3.A.①②B.C.②③D.4.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图1—16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图1—16A.F cosθB.F sinθC.F tanθD.F cotθ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图1—17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6.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1—18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F f图1—18A.F f<μmgB.F f=μmgC.F>μmg D.二、非选择题(共261.(6分)把一个力F分解成相等的两个分力,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可在______到______的范围内变化,______越大时,两个分力越大.2.(5分)重力为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与斜面垂直的压力F,如图1—19所示,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______.图1—19 图1—203.(6分)如图1—20所示,一半径为r的球重为G,它被长为r的细绳挂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1(2)墙壁受的压力的大小.4.(9分)在一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先弄清该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然后再分解这个力,如图1—21所示的三种情况中,均匀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各接触面光滑.为了讨论各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应该怎样对重力进行分解?若球的质量为m,将重力分解后,它的两个分力分别为多大?(已知斜面倾角为α图 1—21参考答案一、.1.A 2.A 3.D 4.B 5.A 6.A二、1.2F∞ 2.F +mg cos α3.(1)332G (2) 33G4.甲:F 1=mg sin α F 2=mg cos α乙:F 1=mg tan α F 2=mg /cos α丙:F 1=mg F 2=0。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运动和位置-导学案-教科版(2017)
运动和位置【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1.能够有依据的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能够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1.乐于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学习重点】1.知道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学习难点】1.能够有依据的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能够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两人静止不动时,用_____和_____描述自己的位置。
2.在草原上,以白云为参照物,老鹰是_____的。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词中,_____和_____都是运动的。
4.在“我的位置在操场东南方约45米处”的描述中是以_____为参照物的。
5.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______。
参照物方向距离描述2.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两人静止不动时,怎么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4.根据提示,写出方向。
(1)一个人面向东,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2)一个人面向南,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3)一个人面向西,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4.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之外,还可以利用什么方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设计导学案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单元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2.能描述牛顿第一定律3.知道二力平衡会判断是否一对平衡力【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1.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保持。
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保持。
2.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得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性质。
3. 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二、二力平衡1.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
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叫做。
2.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其实就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我们也称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课堂探究】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C.与运动的快慢有关 D.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慧同学用一个表面平整的长木板、一个带钩的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如图8.3-9所示。
(1)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
此时,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利用了知识。
(2)他设计的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次数压力/N接触面木块放置木块运动测力计示数/N1 2.0 木板平放慢2 2.0 木板平放较快3 2.0 木板平放快小慧同学的实验可以验证猜想(填字母符号)是否正确。
2、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桌子受到的摩擦力(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0N.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它将。
3、停止蹬车后,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自行车仍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自行车具有,自行车最后还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它受到的缘故.若路面光滑,自行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曾对此做过研究,并总结出定律.4、汽车轮胎的外表面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由于具有,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的(填“运动”或“静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一章2.运动的描述
通渭县义务教育阶段集体备课导学案模板备课人:刘金锁学区(校)审核:杨彦军中心教研组审核:局领导审核:课题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总课时1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教学资源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导案学案教师复备栏导入定向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推进(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学生思考并归纳。
新课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二、参照物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力的合成与分解+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任务]任务1:了解力的等效替代.任务2: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方法.任务3:力的合成的计算.任务4: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任务5:力的分解的常见实例任务6:力的正交分解法.梳理教材一、合力和分力(1)合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_____,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_____。
(2)分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_____,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_____。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_____的过程。
(2)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_____的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_,这两个邻边之间的_______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如图所示,_ ___表示F1与F2的合力。
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_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的物理量。
预习检测例1:力的合成中,下列关于两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B .合力一定小于每一个分力C .两个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在0°~180°之间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D .两个分力大小不变,夹角在0°~180°之间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大例2:两个共点力F 1与F 2的合力大小为6 N ,则F 1与F 2的大小可能是( ) A .F 1=2 N ,F 2=9 N B .F 1=4 N ,F 2=8 N C .F 1=1 N ,F 2=8 N D .F 1=2 N ,F 2=1 N例3: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
两斜面Ⅰ、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
《分子的运动及其特点》 导学案
《分子的运动及其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
2、掌握分子运动的特点,包括无规则性、永不停息性、与温度的关系等。
3、能够运用分子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知识回顾在学习分子运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例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三、分子的运动(一)分子运动的实例1、扩散现象在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上面的空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同样,在一个装有清水的容器中滴入一滴墨水,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会变色。
这些现象表明,气体和液体中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将花粉颗粒放入水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花粉颗粒不是分子,但它的无规则运动可以反映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二)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分子的运动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它们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可能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
例如,在一个房间里,香水分子会迅速扩散到各个角落,不会按照特定的路线或顺序进行。
(三)分子运动的永不停息性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即使在绝对零度(-27315℃)时,分子的运动也不会完全停止,只是运动变得极其微弱。
四、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越缓慢。
例如,加热一杯水,水中的分子运动速度会加快,水的蒸发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二)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五、分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气体的扩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闻到各种气味,如花香、饭菜香等,这都是因为气体分子的扩散。
(二)液体的蒸发和沸腾液体的蒸发和沸腾是液体分子运动的结果。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一、导入引言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力则是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干系,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知识概要1. 运动的观点: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称之为运动。
2. 力的观点: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3. 运动和力的干系:运动与力密切相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其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三、重点知识点讲解1. 运动的三因素:位置、时间、速度。
2.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四、解题示范1. 问题一:一个物体在静止状态时,对它施加一个力,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在静止状态时,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将会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2. 问题二:为什么运动的车辆会因为摩擦力而减速?答案:因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当车辆运动时,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导致车辆减速。
五、练习题目1. 一个小球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是多少?2. 用牛顿第二定律诠释为什么需要用更大的力才能推动一辆装满货物的货车?六、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运动与力之间的干系,掌握了运动的三因素、力的分类和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希望同砚们在课后能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目。
2. 思考并总结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途景,写一篇小结。
八、拓展延伸同砚们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探究运动与力之间的干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运动与力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愿大家在进修中不息进步,探索科学的奥秘!。
《运动与摩擦力导学案》
《运动与摩擦力》导学案一、导入引导运动与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它们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了解到运动和摩擦力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利用摩擦力进行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到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什么是运动和摩擦力,它们之间的干系是怎样的,以及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观点诠释1. 运动: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
2. 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三、案例分析1. 一个滑雪运动员在雪地上滑行时,摩擦力对他的影响是什么?他如何利用摩擦力来控制滑行的速度和方向?2. 一辆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摩擦力如何影响车辆的加速和制动?为什么需要合理利用摩擦力来确保行车安全?3. 在冰球比赛中,球员在冰面上滑行时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他们如何利用摩擦力来改变速度和方向,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势?四、实验设计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表面上物体的滑动情况,了解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实验材料:滑润圆滑表面、粗拙表面、不同重量的物体、测力计等。
3. 实验步骤:a. 将不同表面的平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b. 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在平板上,用测力计测量需要施加的力才能使物体开始滑动。
c.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表面对摩擦力的影响。
五、知识拓展1.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和表面间的粗拙水平有关,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μN,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受到的压力。
2.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制动、滑雪运动、冰球比赛等都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六、练习题目1. 什么是运动和摩擦力?它们之间有什么干系?2. 举例说明摩擦力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3. 如何利用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4. 摩擦力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七、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到运动与摩擦力之间的干系,以及摩擦力对物体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第2节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阅读课本第16、17、18页内容,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完成下列问题: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3、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请各举3例、静止的物体:地面上的建筑物、桥梁、树木、运动的物体:空中飞行的小鸟、疾驰的汽车、河道中的流水、1、如果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并肩向前走,你认为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又认为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可见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对象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试着描述图1、2-3和1、2-4各种情形中物体的运动状况,总结一下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技巧、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乘客是静止参照物是船、(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2、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选择的参照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解:这颗子弹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飞行员)相同,子弹与飞机(飞行员)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住这颗子弹、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分析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甲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乙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①可能静止;②可能向右运动;③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运动具有速度和方向,围绕子弹和飞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知识所致、3、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4、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下运动,乙直升机向下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5、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枯叶飘落D、骏马奔腾2、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上的房屋是静止的B、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静止的C、恒星是静止的D、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3、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照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B、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C、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D、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4、(邵阳中考)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在市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公路两旁的房屋B、公路两旁的树C、他骑的自行车D、对面驶来的汽车5、(牡丹江中考)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A、飞奔的猎豹B、放在桌面上的书C、慢慢爬行的蜗牛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6、“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7、(辽阳中考)假日里,小东乘坐电动观光车欣赏世博园的美景,路边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婀娜的身姿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鲜花向他微笑,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垂柳向小东走来”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8、《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他不懂得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
第一单元 运动与力分层导学案
中职物理学生自主分层学习导学案第一单元运动与力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中职物理动态分层教学有效化研究课题组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动态分层教学实施方案一、自主选层:1、确定以物理自然章为单元,采取一单元一选层策略2、先行发放“单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采取自习的方法,完成“单元自主学习任务单”,并自我评估任务单的完成情况,以此为依据,初选学习层次。
(1)时间安排:每单元开课前1-2天发放任务单,利用自修课和1-2课的正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单元内容并完成任务单。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解难答疑并敦促学生完成初选学习层次的工作,教师做好相关记载。
完成任务单后,教师开始正式授课,并在每一节课的总结环节明示各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
(2)学习层次有三个层次共选择:A为基础层次,B为应用层次,C为拓展层次。
3、各层次的作业量。
每堂课结束后,A层次的学生不少于5题,B层次的学生不少于3题,C层次的学生一般为1-2题。
注:1、高层次的学生需把低层次的作业看一遍,确认会做(但不要写),否则,如果考试不及格,需补做下一层次的作业。
2、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做高层次的作业,根据作业表现,在期末平时成绩中加10—20分,即相当于在总评成绩中加3-6分。
(每次做作业时提醒)4、单元考前任务单此任务单仅对A、B两个层次的学生。
且在初选层次结束后即发给学生。
选择A层次的学生必须按任务单要求背诵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
选择B层次的学生必须按任务单要求口述各节的教学内容纲要、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应用情况。
5、考前二次选层,最终选择测试层次。
二、单元考核与评价1、测试实施两轮三卷的方法。
第一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应的试卷分别为A、B、C。
第二轮A、B两层次未通过的学生选A卷,A层次通过及C层次全部学生选B卷,B层次通过的学生选C卷。
2、A卷的满分为80分,B卷的满分为100分,C卷的满分为120分。
两轮考试取较高的一次作为本单元成绩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物理学生自主分层学习学案第一单元运动与力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中职物理动态分层教学有效化研究课题组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1动态分层教学实施方案一、自主选层:1、确定以物理自然章为单元,采取一单元一选层策略2、先行发放“单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采取自习的方法,完成“单元自主学习任务单”,并自我评估任务单的完成情况,以此为依据,初选学习层次。
(1)时间安排:每单元开课前1-2 天发放任务单,利用自修课和1-2课的正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单元内容并完成任务单。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解难答疑并敦促学生完成初选学习层次的工作,教师做好相关记载。
完成任务单后,教师开始正式授课,并在每一节课的总结环节明示各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
(2)学习层次有三个层次共选择: A 为基础层次, B 为应用层次, C 为拓展层次。
3、各层次的作业量。
每堂课结束后,A层次的学生不少于5题,B层次的学生不少于3题, C 层次的学生一般为1-2 题。
注:1、高层次的学生需把低层次的作业看一遍,确认会做(但不要写),否则,如果考试不及格,需补做下一层次的作业。
2、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做高层次的作业,根据作业表现,在期末平时成绩中加10—20分,即相当于在总评成绩中加3-6分。
(每次做作业时提醒)4、单元考前任务单此任务单仅对A、 B 两个层次的学生。
且在初选层次结束后即发给学生。
选择A 层次的学生必须按任务单要求背诵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
选择B 层次的学生必须按任务单要求口述各节的教学内容纲要、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应用情况。
5、考前二次选层,最终选择测试层次。
二、单元考核与评价1、测试实施两轮三卷的方法。
第一轮A、B、 C 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应的试卷分别为A、B、C。
第二轮A、 B 两层次未通过的学生选 A 卷, A 层次通过及 C 层次全部学生选 B 卷, B 层次通过的学生选 C 卷。
2 、A 卷的满分为80 分, B 卷的满分为100 分, C 卷的满分为120 分。
两轮考试取较高的一次作为本单元成绩记载。
3、成绩以60 分为及格,对于考核通过层次与初选层次降次者,必须完成下列任务。
(1)补做考核层次的所有作业。
(2)完成考核层次的背诵或口述任务。
三、层次动态调整根据上一单元的考核层次,结合本单元“单元导读任务单”的完成情况,选择本单元的学习层次。
具体规则如下:1、上单元 A 层次未通过的学生,无论初选层次或终选层次,只能选 A 层次。
2、上单元考核层次为 A 层次的学生,可在A、 B 两层次间作选择。
3、上单元考核层次为 B 层次的学生,可在A、B、 C 三层次间作选择。
4、上单元考核层次为 C 层次的学生,可在B、 C 两层次间作选择。
2课前任务自主学习任务单第1节《运动的描述》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基础层次(A层次)一、学习目标1、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将物体看成质点处理的原则。
2、掌握时间与时刻的概念及区别。
3、理解路程与位移的概念及区别。
4、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的概念,能区分开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5、理解矢量与标量的概念,能区分矢量与标量。
二、学习过程:任务1:质点及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原则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___________ 的点,叫做____________ 。
2、将物体看成质点处理的原则:在研究物体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所起的作用很小。
(即:物体移动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
)比如:将讲台在教室内稍微挪动一下,由于移动的距离很小,讲台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可以忽略,因此此时讲台不可以看成质点;而将讲台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由于移动的距离远远大于讲台本身的尺寸,讲台的大小和形状对移动的距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就可以把讲台看成一个质点。
任务2:时刻与时间的定义及区别1、______________ 是指某一瞬时;两个.之间的间隔叫做_____________2、上午8时上课,11时30分下课,这里的“ 8时”、“11时30分”指的是____________3、一堂课45分钟,这里的“ 45分钟”指的是____________ 。
任务3:位移和路程 从A 地到C 地有多种走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多种走法中,什么东西是相同的?什么东西是不同的? ――结果是相同的,即位置的改变都是相同的,都是从 A 点出发,最终停在 C 点上,位置改 变的大小为.2,方向为北偏东45度。
――过程不相同,即所走的路径的长度不同。
我们把前者叫做位移,后者叫做路程。
1、位移:从物体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物体的位移。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有向线段的方向)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初位置与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2、路程:质点运动所经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注:至U 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有方向的量(即矢量)只有三个: 力、速度、位移,其它的都是没有方向的(即标量),学习时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任务5:速度与速率1、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____________ 来描述。
2、 速度可分为 ____________ 速度和 ___________ 速度。
3、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 _________________ 速度,用 V 表示。
其公式为 v -例:小明沿东西走向的公路,先向东走了 的路程和位移。
解:路程=(100+80) m = 180m 位移的大小 S =( 100 — 80) m=20m 位移的方向,由东向西。
任务4:矢量与标量1、 既有 _______ 又有 __________ 的物理量,叫做2、 只有 _______ 没有 __________ 的物理量,叫做100m ,又回头向西走了 80米,求这一过程中小明20m 丄 WDm _■ ----- ■ =■A匚100mB_________ 量。
_________ 量t 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t4、物体在某一时刻(或位置)前后一段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称为在该时刻(或位置)的_____________ 速度,简称速度。
用V表示。
S其公式为v —(其中t 0)(t不等于零,但越接近零越好)t5、由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平均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段位移(或某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例:指出以下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
(1)子弹以800米/秒的速度从枪口射出(2)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上海的速度是216Km/h。
(3)飞机起飞时约10S后达到150m/s的速度。
(4)兔子从山上到山下的速度是15m/s。
解:(1)枪口是位置,出枪口时是时刻,所以此速度是瞬时速度(2)从北京到上海是位移,需要用一段时间,所以此速度是平均速度。
(下面的两小题自己练习)6、速度的大小叫做_____________ ,速率是 _________ 量。
三、检测反馈1、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地球看成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我们把地球看成质点。
(填“可以”与“不可以”)2、(判断)原子比较小,可以把它看成质点,太阳比较大,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3、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的是()A、中午12点B、4S末C、第5S内D、第6S末4、某人沿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了两圈时,他的路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 m ;位移的大小为—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矢量的是()A、长度、质量、时间D、路程、位移、长度B、力、位移、速度C、力、压强、密度6、下列速度中属于平均速度的是:A 、子弹以800m/s 的速度穿入靶心B 、火车经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是36km/hC、飞机起飞时,经10s达到150m/sD、野兔从山上跑到山下的速度为15m/s7、自行车沿下坡路行驶,在第1s内走了 1.0m,在第2s内走了 3.0m,在第3s内走了 5.0m,求前2s内、后2s内及3s内的平均速度。
应用层次(B 层次)一、学习目标(在 A 层次的基础上增加)1 、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掌握一些常用的时间与时刻的含义。
3、会计算一些常见的路程和位移问题。
4、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
5、能解决常见的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
二、学习过程:任务1:认识理想化模型所谓质点,就是忽略物体的大小和体积,保留物体的全部质量的一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点。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样的物体的,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物理模型。
理想化物理模型包括:理想化物理实物模型(如质点、光滑平面、光滑斜面、光线等),理想化物理模拟模型(如磁场线、电场线等),理想化物理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等)任务2:时刻与时间看课书P6 图1-5,完成下列填空1、1S末和2S初是同一时刻,它们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______ S。
2、“5秒内”是指从________ 时刻到______ 秒末,其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 S。
3、“第5秒内”是指从________ 秒末到__________ 秒末,其时间为__________ s。
任务3:位移和路程例:小明先向南行300米后,拐弯又向东行400米,求位移。
解:如图所示,位移的大小: 2 2-S= 300 400m = 500mtan 1.33 查表得:B= 53°300所以位移的方向为:向南偏东530任务4:矢量与标量矢量与标量除定义的区别外,还有以下之区别。
(1)标量只需用一个带有单位的数值表示就可以了。
如5Kg、10S、15J矢量除了数值、单位外,还要交待方向,一般用图示表示。
如:》占韵血不能只用s=10m表示,还要交待其方向是水平向右的才能完成表达清楚。
(或用上图直接表示)(2 )运算不同标量的运算遵从代数法则。
如15Kg + 5Kg = 20Kg而矢量的运算则需用几何法则一一平行四边形法则。
F1+F2丰7N,而等于5N,且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这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再详细讨论。
三、检测反馈1、一物体从运动开始计时,4s初运动的距离为2、下列选项中,表示时间长度为1s的是A、1s末B、1s末到2s初3、小明从家中先向正南方向走了走了4Km到学校,则小明所走的路程是向是_____________ 。
12m,求这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D、第5s内1Km后右拐弯向正东_____ Km,位移的方C、1s初到2s末4Km到外婆家,然后回头向正北走了________ Km,他的位移大小是_4、两车站间的距离为34Km,火车的最初5分钟时间内运行了5Km ,最后5分钟也运行了5Km , 其余时间以80Km/h的速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