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知识归纳

《高祖本纪》知识归纳

提供了政治借鉴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录了刘邦的政 治实践和成败得失,为后世的政治家和统 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借鉴和经验教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通过描绘刘邦以 德治国的形象,弘扬了德治理念的价值, 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历史事实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出刘邦的历史 地位和影响。
艺术虚构
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如情节的调整、 人物的塑造等,以增强故事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历史评价与艺术表现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反思,结合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历史的 厚重感和人文关怀。
起义经过
刘邦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于沛县起兵反秦, 后加入项梁的义军。
重要战役
刘邦参与了多次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 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建立汉朝与巩固政权
建立汉朝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成 为开国皇帝。
巩固政权
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如分封异 姓王、消灭异己、削弱相权等。
05
《高祖本纪》对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1
丰富了史学研究内容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不仅记录了刘 邦的生平事迹,还通过其政治、军事、 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丰富了史学研究的 内容和领域。
2
提高了史料的可靠性
司马迁在撰写《高祖本纪》时,进行了 大量的考证和核实,使得该作品成为研 究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可 靠性。
3 促进了史学的独立发展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摆脱了先秦史 传的束缚,以独立的篇章和客观的叙述 方式,为后世史学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史记▪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整理实词壹、通假字1、萧何为主吏,主进。

“进”通“赆”,礼物、财物。

1、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座”。

“诎”通“屈”。

3。

“啗”通“啖”,喂。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

“卤”通“掳”,“解”通“懈”,松懈。

5、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毋”,“内”通“纳”,“距”通“拒”。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7、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8、高祖常徭咸阳。

“常”通“尝”,曾经。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案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10、非有所侵暴,无恐。

“无”通“毋”。

11、兵罢戏下。

“戏下”通“麾下”。

贰、古今异义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3、常乘胜逐北。

(古义:败逃着;今义:方位词)4、诽谤者族。

(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5、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7、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8、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古义:德行高尚的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9、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1、相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一起)苟富贵,无相忘。

(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辅助、帮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沛公引兵西。

(率领)4、辙去辄烧绝栈道。

(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

(松懈)6、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即汉高祖)的个人事迹和
政治治理。

以下是高祖本纪中的一些知识点:
1. 秦末乱世:高祖本纪开篇记载了秦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情况,说明了当时
民众的苦难和对新君主的期望。

2. 功勋崛起:记述了刘邦在起义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垓下
之战、巨鹿之战等,以及他逐渐崭露头角,并被推为领袖的过程。

3. 统一天下:详细描述了刘邦在战争中的智谋和战略,并介绍了刘邦与项羽的争霸,
最终刘邦取胜,建立了西汉王朝,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

4. 政治措施:记述了刘邦建立国家的一些重要政治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立宪宗室、赏罚分明、实行丞相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5. 皇帝制度:谈到了刘邦在位期间建立起的皇帝制度,包括建立皇帝的威严和尊号、
划分封地、封爵王子等。

这一制度为汉朝以后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

6. 平乱治国:记述了刘邦稳定国内外局势的一些措施,如加强军队管理、改革官制、
减轻赋税负担、推行司法改革等,使国家得以迅速恢复并稳定发展。

7. 朝代传承:张释之后,介绍了刘邦的后代如何继承刘邦的遗志,并执掌政权,确立
了汉族统治的基础。

这些是高祖本纪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高祖本纪,可以更加全面
地了解汉高祖刘邦及其建立的西汉王朝的历史和意义。

高祖本纪字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高祖本纪字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高祖本纪【重点词解】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2.摄衣谢之,延上坐(道歉)3.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4.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5.还军霸上(驻扎)6.去辄烧绝栈道(断)7.汉王复入壁(营垒)8.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9.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10.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11.父兄不能给(供给,使充足)12.可四千余人(大约)13.意豁如也(……的样子)14.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曾经)(休息)(水边,堤岸)15.是时雷电晦冥(天色昏暗;冥:昏暗)16.已而有身(不久)17.隆准而龙颜(鼻子)(上额)18.常有大度(平常)(气度,抱负)19.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20.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戏弄耍笑)21.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去)(赊欠)2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买酒)(售、卖出)23.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年终;竟:完毕,终了)(毁掉)(同“债”,债务)24.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同“尝”,曾经)(同“徭”,服役)(任人自由观看)25.避仇从之客(做客,名次活用作动词)26.乃绐为谒曰(于是)(欺骗,诈说)(写)(名帖)27.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28.引入坐(引领)(同“座”,座位)29.遂坐上坐,无所诎(同“座”,座位)(同“屈”理亏,此有不安的意思)30.酒阑(将尽、将终)31.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色,名次活用作状语)(加强)32.高祖竟酒,后(酒席散罢)(留下不走)33.无如季相(面相)34.臣有息女(亲生女儿;息:生)35.公始常欲奇此女(起初)(异,使与一般人不同,使动用法)36.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妇女小子)37.摄衣谢之,延上坐(提起)(道歉)(请)38.诸将黥布皆属(归属)39.降章邯(使……投降,使动)40.啖以利(利诱)(用)41.益张疑兵旗帜(增加)(设置,部署)42.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卤同“掳”,掠夺)43.秦人憙,秦军解(同“喜”)(同“懈”)44.乘胜,遂破之(终于)45.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车白马,名词活用作动词)46.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当初)(本来)(因为)47.乃以秦王属吏(于是)(把)(交付,委托)48.欲止公休舍(居住)49.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意动)50.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非议国政)(灭族)(相对,相聚)51.先入关者王之(以……为王,意动)52.伤人及盗抵罪(抵偿)53.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官吏和百姓)(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54.凡吾所以来(总之)(……的原因)55.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规约)56.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巡视)(告诉,使知道)57.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同“纳”,接纳)(逐渐)(增加)(同“拒”抵抗)58.力不敌(兵力)59.因以文谕项羽(文理、道理)(明告)60.何以得主约(凭借)61.兵罢戏下(同“麾下”)62.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强盗)(东进)63.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逃跑)64.是迁也(这)(流放)65.日夜跂而望归(踮起脚跟)66.及其锋而用之(趁着)67.不如决策东乡(向东;乡同“向”)68.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69.期会而击楚军(约期会师)70.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又)(军垒,营垒)(壕沟)71.举九江兵而迎武王(兴起,发动)72.孔将军、费将军纵(这里指出兵攻击)73.淮阴侯复乘之(乘……机会)74.遂略定楚地(终于)(攻占、夺取)75.非所守也(把守、把持)76.大王起微细(平民)77.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分裂、分割)78.臣等以死守之(加强)79.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80.陛下慢而侮人(傲慢)81.有功者害之(嫉恨)82.连百万之军(联合)83.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8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当初)(认为)(没有出息;赖:依恃)85.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挑选)86.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哪里、怎么)87.游子悲故乡(思念、怀念)88.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89.唯陛下哀怜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90.极不忘耳(很)91.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只是)92.比沛(和……一样)【易混淆虚词】(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于是,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若,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因袭攻武关(趁机)因遗策(沿袭)(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然而)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5)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不然,籍何以生此(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认为)可以有大功(凭借)【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2.意动用法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重点句子及其翻译】1.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

《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遇彭越昌邑 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 7.系颈以组 8.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判断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表转折,“但是”) (这样) (的样子)
4.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介词(把) 连词(而,表承接)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动词,认为)
(5)特殊句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 3.此三者,皆人杰也
成语归纳
(1)通假字:
高祖常繇咸阳……
常 通 “尝” 繇:通“徭”,服徭役。
“责”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诸所过毋得掠卤 卤,通“虏” 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憙通“喜”。
解通“懈”,懈怠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安定。堵:墙。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假装、谎称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高祖本纪》 基础知识整理
西汉 司马迁
• 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 订立简单的条款。含褒义。 •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含褒义,用于军 事、政治等。 •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 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 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暗中活动。 • 4.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 一样相安无事。 • 5.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 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含贬义。 • 6.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 • 7.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 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资料】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解析汇编

【资料】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解析汇编
高祖本纪10张知识点梳理解析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 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吾虽都关中
示:给……看。 都:定都
(3)古今异义词
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黑子:黑痣 大度:远大抱负
家人:平常人家。 约束:规约
无赖:没有才能, 无可依仗
(4)特殊句式
(就) (如果)
(趁机) (于是) (凭借)
3.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表转折,“但是”)
(这样) (的样子)
4.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介词(把) 连词(而,表承接)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动词,认为)
能力自测平台
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贳:租赁,赊欠
B、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摄:整理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款待人
D、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费:浪费
D(费人:让别人花费。费,花费,破费。)
2、下面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A、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B、汉王引诸侯兵北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D、高祖欲长都洛阳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 3.此三者,皆人杰也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遇彭越昌邑 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7.系颈以组
8.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判断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5)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高祖本纪 整理

高祖本纪 整理

《高祖本纪》一、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内”通“纳”“距”通“拒”(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8)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毋”(11)兵罢戏下“戏下”通“麾下”(12)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张”同“帐”,设帐二、古今异义1、隆准.古:鼻子左股古:大腿2、龙颜.古:上额今:颜色,脸色3、常有大度..古:远大的抱负(度,器度,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容人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平民百姓今:亲人,家属5、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谋生职业今:任务6、纵观..古:任人自由观看今:竖看,大范围看,放眼观察(形势等)7、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古:交好今:善良,擅长8、素易.诸吏古:看不起今:容易9、高祖竟酒,后.古:留下不走今:方位,之后(也可当作名作动)10、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古:妇女小子今:儿子、女儿11、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古:德行忠厚的人今:敬辞,称长辈12、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古:坐具,像板凳一类的东西今: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13、诽谤..者族古:非议国政今: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14、所过无不残破..古:毁坏今:残缺破损1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省名16、至固陵,不会..古:没有来会合今:不能够17、大王起微细..古:平民今:非常细小18、起为太上皇寿.古:敬酒献物,祝人长寿今:祝人寿辰1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古: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此处指没有出息今:放刁撒泼,蛮不讲理(作形容词)游手好闲,品行不端正的人(作名词)20、慷慨..伤怀古:情绪激动的样子今:充满正气,情绪激昂21、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古:规约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22、至固陵,不会..古:没有会合今:不能23、吾所以..有天下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24、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古:免除赋税徭役今:重复25、有功者害.之古:嫉恨今:陷害26、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古:渐渐今:稍微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使……坐)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至阳夏南止.军(使…停止)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高祖常繇.咸阳(服徭役)沛公引兵西.(向西行进)吾当王.关中(称王)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灭族)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建都)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素车白马)不如仲力.(勤奋)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睛)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向北)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天天)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项羽妒贤.嫉能.(贤能的人)诛暴逆..(暴逆的秦朝)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 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 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 定语后置句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5.宾语前置句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不然,籍何以至此?6. 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一、指出以下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快乐;“解”通“懈”,松懈〕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消费作业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消费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今义“从事消费活动”〔2〕纵观,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长进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2. 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3.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4. 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5.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6.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7.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8. 降章邯使-投降9.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10. 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11. 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12.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13. 夜往见良连夜14. 沛公从百余骑使动15. 项羽遂西名作动16.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半路17.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名作动给-封王18. 深堑而守之名作动挖壕沟19. 大王起微细形作名平民、卑微的身份四、解释重点实词。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崭露头角,并最终在战乱中夺取了政权。
高祖称帝的过程
1 军事才能
刘邦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征服了强大的敌人,逐渐夺取了中央政权。
2 政治智慧
刘邦通过聪明的政治手腕,巧妙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稳定的政权。
3 皇帝称号
刘邦在西汉建立后不久,被尊为汉高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 理
欢迎来到《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的演示。本演示将介绍高祖本纪的背景、 高祖早年经历、高祖称帝的过程、高祖治理国家的措施、以及高祖对历史的 影响。
高祖本纪简介
《高祖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章节。它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政绩以及他对中国历史 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西汉年代背景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兴起于公元前202年。这个时期经历了秦朝的灭亡和分裂的战国时期之后,中国 重新统一,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代。
高祖早年经历
1
乡村少年
刘邦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贫困中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2
义军领袖
刘邦加入了反秦义军,成为一名杰出的领袖,带领他的部队抵抗暴政。
高祖的统治奠定了中国汉朝的基础, 使得中国重新统一,进入了一个相 对稳定的时代。
高祖加强了边境防御,修建了部分 长城,保护了国家免受外敌的侵犯。
高祖通过外交和贸易,扩大了中国 的影响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 济的交流。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高祖本纪》的研究,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汉高祖刘邦的背景、治国方 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希望这个演示能够激发您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深入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精彩历史!
高祖治理国家的措施
土地改革
刘邦实施了土地改革,平分土地,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社会 稳定。

高祖本纪知识梳理

高祖本纪知识梳理

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
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节选自
《史记·留侯世家》)
注: ①良: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佐刘邦建汉,封留侯。
②下邳:
今江苏邳县南。 ③圯(yí):桥。 ④鄂:通“愕”,惊讶,吃惊。
⑤业:已经。 ⑥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降: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怪: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正确)
3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家:安家)
“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
“无”通“毋”
(11)兵罢戏下
“戏下”通“麾下”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
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
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
与我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

“高祖本纪”知识归纳

“高祖本纪”知识归纳
高祖本纪知识归纳
• 高祖刘邦的生平简介 • 高祖刘邦的政治智慧 • 高祖刘邦的军事才能 • 高祖刘邦的文化贡献 • 高祖刘邦的性格特点
01
高祖刘邦的生平简介
出生与早期生活
总结词
平凡出身,不凡抱负
详细描述
刘邦出生农家,家境贫寒,然而他胸怀大志,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
起义与反抗秦朝
总结词
英勇起义,反抗暴政
忍耐力与毅力
忍耐力强
高祖刘邦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极强的 忍耐力,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不轻易 放弃。
毅力坚定
高祖刘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 毅力,能够持之以恒地努力,直至最终成功

THANKS
感谢观看
豁达大度
高祖刘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豁 达大度的特点,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 和错误,不斤斤计较,具有很强的包 容心。
机智果断
善于应对复杂局面
高祖刘邦在处理复杂局面时表现出机智果断的特点,能够迅速分析形势并作出 正确的决策,化解危机。
善于运用谋略
高祖刘邦在斗争中善于运用谋略,能够根据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以达 到最终的胜利。
02
高祖刘邦的政治智慧
高祖刘邦的政治智慧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高祖刘邦的军事才能
兵法运用
兵法原则
高祖刘邦深谙兵法,善于运用兵 法原则,如“兵者,诡道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灵 活应对战争中的各种情况。
兵种协同
刘邦能够根据不同兵种的优劣势, 合理配置和协同作战,提高整体 战斗力。
兵力部署
刘邦在战争中能够准确判断敌我 形势,合理部署兵力,采取合适 的战略战术。
战术策略
奇袭与伏击
刘邦善于运用奇袭和伏击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 敌人,取得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
理归纳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
......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
..,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降章邯使……投降
9.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夜往见良连夜
14.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项羽遂西名作动
16.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半路
17.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名作动给……封王
18.深堑而守之名作动挖壕沟
19.大王起微细形作名平民、卑微的身份
四、解释重点实词。

1. 素易.
诸吏 看不起 2. 酒阑.
将尽 将终
3. 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大约 4. 昌邑未拔.
攻下 5. 摄衣谢.
之,延上坐 道歉 6.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7.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攻占 8. 诽谤者族. 灭族..
9. 偶.
语者弃市 相对、相聚 10.今则.
来 如果 若 11.沛公然.
其计 认为……对 12.举.
九江兵而迎武王 发动 13.有功者害.
之 嫉恨 14. 连.
百万之军(统率)
15.高祖欲长都.
洛阳(定都,名作动) 16.高祖是日驾.
(乘车出发) 五、一词多义

诸将黥布皆属 归属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 委托

秦军解 通“懈”
得解归 解脱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军队)

因家沛焉
高祖因狎侮诸客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看不起)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改变)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愚公移山》) (更替)
六、常用虚词
1、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介词趁机)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介词凭借)
因家沛焉 / 因与俱攻秦军(副词于是)
2、以
乃以秦王属吏(介词把)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介词因为)
啖以利(介词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连词而,表承接)
3、然
不然,籍何以生此(代词这样)
喟然太息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正确)
七、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3. (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决胜于千里之外。

啖以利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何以: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何以:以何)
6. (省略句)
项羽乃号(之)为雍王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

与(之)偕攻开封。

7.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所以:……的原因)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表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是以兵大败(是以:因此)
八、翻译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常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从事一般老百姓所谋生的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时,一向看不起这帮官吏们,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都没带。

(3)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您如果一定要诛灭没有德行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人解,因大破之。

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5)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6)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7)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正好项伯想要救张良,(于是项伯)连夜来到沛公军营见张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当初您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