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

(四)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有雌雄之分,幼虫期区别较难,成虫 区别容易。 雄性体型较小,腹部环纹5节,末端钝而圆,颜 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 称性梳(sexcombs)。 雌性体型较大,腹部环纹7节,末端尖,颜色 浅,跗节前端无黑色鬃毛流苏。
图2、一对雌雄果蝇(左雄,右雌)
下一张
另一对雌雄果蝇(左雌,右雄)1
下一张
另一对雌雄果蝇(左雌,右雄)2
返回
性梳
图3、性梳
下一张
下一张
性梳
返回
(五)果蝇的培养
A、培养基的制备
果蝇在水果摊或果园里常可见到,但它并不是以 水果为生,而是食生长在水果上的酵母菌,因此实验 室内凡能发酵的基质,均可作为果蝇饲料。 目前本实验室所用的果蝇培养基配方如下: A:蔗糖13克,琼脂1.3克,加水100毫升,煮沸溶解。 B:玉米粉17克,加水80毫升,混合均匀。 将B 慢慢倒入A中,并不停搅动混合,加热成糊状 后,再加1.4克酵母粉,混合均匀,稍冷却后加入1毫升 丙酸,调匀后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返回
B、培养容器
培养果蝇的饲养瓶,常用的有牛奶瓶,大中型 指管,用纱布包裹的棉花球作瓶塞(有条件的地方 可改用泡沫塑料作瓶塞)。
饲养瓶先消毒,然后倒入饲料(2厘米厚), 待冷却后,用酒精棉擦瓶壁,然后滴入酵母菌液数 滴,再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为幼虫化蛹时的干 燥场所。
返回
C、原种培养
在作为新的留种培养时,事先检查一下果蝇有 没有混杂,以防原种丢失。亲本的数目一般每瓶 5—10对,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 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 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原种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按温度而定), 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培养瓶上标签要写明 名称,培养日期等,作为原种培养,可控制到10— 15℃,培养时避免日光直射。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探究某一特定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成年果蝇•培养皿•饲料培养基•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玻片实验方法1.在培养皿中准备饲料培养基。

2.选择一对成年果蝇作为父本,将其放入培养皿,供其产卵。

3.观察果蝇的产卵情况,等待卵孵化。

4.用显微镜观察孵化后的果蝇幼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

5.将幼虫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观察其生长情况。

6.当果蝇幼虫变成成熟的果蝇时,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并记录下来。

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某些性状是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即只需一个基因即可表现出来。

2.另一些性状则是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3.有一些性状表现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它们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其表现,而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

4.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变异现象,即基因突变导致了果蝇性状的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推测果蝇的遗传规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果蝇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人类的遗传疾病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以及提供实验材料的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医学〗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医学〗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三、实验材料与实验用品
饲养的野生果蝇和几种常见突变型果蝇。 双筒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麻醉 瓶、培养瓶、白瓷板、粗头毛笔、乙醚、 70﹪酒精、琼脂、玉米粉、蔗糖、酵母(新鲜 的或干粉)等。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果蝇的饲养管理
使用高温灭菌的广口瓶培养,酵母菌是果蝇的主要食 物,凡能发酵的物质都可以用来培养它。几种饲料配 方见表1,其中常用的为玉米饲料。
活一个月左右)。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3.形态观察
转移和麻醉 (1)转移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麻醉 麻醉时可使用专用的麻醉瓶(注意不可直接在培养 瓶内麻醉),也可以用适当大小的广口瓶代替,用纱
布包裹棉团作塞子。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性别鉴定:
3. 成虫的雌雄鉴别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 ”为概 念的独 特(高 血压心 脏病糖 尿病) 的哲学 医学理 论体系 ,一个 是以“ 解剖人 、肉体 人”为 概念的 新兴的 现代医 学科学 理论体 系,二 者都不 是以完 整人为 研究对 象的科 学,从 理论讲 二者都 不是科 学的, 势必影 响各自 发展。 事实也 证明这 一切, 中医长 期停滞 不前、 疗效也 不确实 。(肺 血液血 小板红 血球白 血球) 西医尽 管发展 到目前 的基因 分子层 次,但 疾病发 病率居 高不下 ,对绝 大部分 疾病发 病原因 认识不 清、发 病机理 弄不明 白,治 疗受到 制约, 在小小 SARS、禽流 感面前 竟束手 无策, (传染 病丙肝 乙肝甲 肝)在 糖尿病 、癌症 、心脑 血管疾 病、尿 毒症等 相当多 疾病面 前更是 不得不 求助或 借助中 医治疗 。一个 是疗效 不确实 ,(肺 炎青霉 素肝炎 )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果蝇大实验综合版

果蝇大实验综合版

果蝇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果蝇的生活史,识别雌雄,观察常见的几种突变型;2、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独立分配,伴性遗传,连锁遗传规律。

二、实验材料果蝇(2n=8)三、实验用具及药品1、仪器用具解剖镜、恒温箱、培养瓶、麻醉瓶、白瓷盘、标签2、药品试剂乙醚、玉米粉、蔗糖、琼脂、丙酸、酵母粉、酒精3、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琼脂糖和玉米粉,加上酵母使其发酵,加入丙酸,目的是一来防止霉菌生长,二来果蝇偏好丙酸的味道四、实验原理(一)果蝇的生活史及形态观察1、生活史观察(1)卵成熟的雌蝇交尾后(2–3d)将卵产在培养基的表层。

用解剖针的针尖在果蝇培养瓶内沿着培养基表面挑取一点培养基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然后滴上1滴清水,用解剖针将培养基展开后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仔细进行观察。

果蝇的卵为椭圆形,长约0.5mm ,腹面稍扁平,前端伸出的触丝可使卵附着在培养基表层而不陷入深层。

(2)幼虫果蝇的受精卵经过一天的发育即可孵化为幼儿虫。

幼虫在培养基内及瓶壁上都有,培养基内的幼虫一般要小一些。

这是因为果蝇的幼虫从一龄幼虫开始经两次蜕皮,形成二龄和三龄幼虫,随着发育而不断长大,三龄幼虫往往爬到瓶壁上来化蛹,其长度可达4–5mm 。

幼虫一端稍尖为头部,黑点处为口器。

幼虫在培养基内和瓶壁上蠕动爬行。

(3)蛹幼虫经过4–5d的发育开始化蛹。

一般附着在瓶壁上,颜色淡黄。

随着发育的继续,蛹的颜色逐渐加深,最后为深褐色。

在瓶壁上看到的几乎透明的蛹是已经羽化完而遗留的蛹的空壳。

(4)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虫体较长,翅膀也没有完全展开,体表未完全几丁质化所以成半透明透乳白色。

随着发育,身体颜色加深,体表完全几丁质化。

羽化出的果蝇在8–12h后开始交配,成体果蝇在25℃条件下的寿命为37d 。

2、雌雄鉴别为了准确地配制果蝇的杂交组合和果蝇遗传性状分析,必须首先能够正确辨别果蝇的性别。

(1)麻醉对果蝇实施麻醉是为了便于性状观察和转移果蝇,因此麻醉时一定要根据实验目的的而确定麻醉的深度。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的伴性遗传》 讲义

《果蝇的伴性遗传》 讲义

《果蝇的伴性遗传》讲义一、什么是果蝇果蝇,全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非常小的昆虫,体长通常只有 3 4 毫米。

别看它个头小,在生物学研究中可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果蝇容易饲养,繁殖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在短时间内就能观察到多代的遗传变化。

而且果蝇的染色体相对较少,形态特征明显,便于观察和分析。

二、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指的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关联。

在大多数生物中,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比如人类,女性的性染色体是 XX,男性是 XY。

而在果蝇中,雌性是 XX,雄性是 XY。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规律。

因为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中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以某些性状的遗传在不同性别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三、果蝇伴性遗传的发现历程果蝇伴性遗传的发现,离不开科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的努力。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摩尔根致力于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

起初,他和当时大多数遗传学家一样,相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对于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并不确定。

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摩尔根发现了一些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现象。

比如,他将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 代果蝇全部是红眼。

而在 F1 代自交产生的 F2 代中,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比例不是 3:1,而是 3:1 且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

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摩尔根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说,从而揭示了果蝇伴性遗传的规律。

四、果蝇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果蝇的伴性遗传,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验。

假设我们有红眼雌果蝇(XWXW)和白眼雄果蝇(XwY)。

当它们进行杂交时,F1 代的基因型为 XWXw(红眼雌果蝇)和XWY(红眼雄果蝇)。

F1 代自交,产生的 F2 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雌性果蝇:XWXW(红眼)、XWXw(红眼)雄性果蝇:XWY(红眼)、XwY(白眼)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白眼性状总是与雄性相关联,这就是伴性遗传的典型表现。

医学: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医学: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03 果蝇的遗传分析方法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分析
染色体数目
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通 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可以判断是 否存在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 着丝粒位置等特征,可以分析染 色体结构的变异。
基因定位和突变分析
基因定位
通过遗传标记和连锁分析,可以将基 因定位到特定的染色体上。
伴性遗传的机制
伴性遗传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 因重组等。
输标02入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从而影响表型特征。
01
03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来自不同亲本的基 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交换或重排,导致后代出现
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影响表型特征。
04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导致基因表 达的改变,从而影响表型特征。
05 展望与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和基因组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 工具,它能够精确地定位和修改果蝇的基因 组,为研究果蝇的形态和伴性遗传提供了强 大的手段。
基因组编辑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 和精确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这将有助于更深 入地研究果蝇的遗传机制和伴性遗传规律。
人类红绿色盲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 体,而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只有当两个X染色体上都携带色盲基因时才会发病。
血友病
血友病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 体,而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只有当两个X染色体上都携带血友病基因时才会发 病。
毒理学研究
果蝇可以用于研究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物和药物的毒性和致畸作用,为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实验六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六果蝇的伴性遗传

♀ +w
野生型
w♂
白眼
F1 代自交 F2 基因型
♀野生型 × 白眼♂
+w w
7



8


F2
+
w
w
+w
ww
+
w
F2表型比例为 ♀ 野生型1:白眼1, ♂野生型1:白眼1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正交组合:F2果蝇数目统计
子代类型 统计日期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合计 百分比
反交组合: F2果蝇数目统计
结论:P
,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不
显著/显著/极显著〕,实验结果
〔符合/不符合〕9:
3:3:3:1的别离比。
三. 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
1.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白眼果蝇 〔w/w〕w在X染色体上。
2.器具:麻醉瓶、白瓷板,海绵,放大镜,毛笔, 镊子,培养瓶。
3. 药品:乙醚,玉米粉,琼脂,蔗糖.酵母粉, 苯甲酸。
四、实验步骤 1.正交:P ♀野生型 × 白眼♂
基因型 配子
++
w
&#蝇的伴性遗传
一. 实验目的
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异 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组中存在着一个或者 一对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子代中的遗传方式称伴 性遗传,XY染色体仅在很小区域中配对,同 时Y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往往很少,使得X染 色体上的很多基因无论显隐性都能表现出来, 从而使性状在后代中的分布与性别有关并表 现穿插遗传的现象。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果蝇是伴性遗传实验的经典模型生物,其短寿命、易于繁殖以及基因组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群体中特定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现象,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果蝇为野生型(红眼白体)与突变型(紫眼黑体)的混合群体。

实验过程中,将果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

实验组果蝇的父本为突变型,母本为野生型,对照组果蝇的父本与母本均为野生型。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突变型果蝇(紫眼黑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突变型果蝇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突变型果蝇雄性的比例较高,而雌性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在果蝇伴性遗传中,基因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伴性遗传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所导致。

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不完全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伴性基因。

这种染色体结构使得伴性基因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次,伴性遗传也可能与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有关。

连锁效应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

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中,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具有连锁效应,导致突变型基因的传递率较高。

最后,果蝇伴性遗传还可能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某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特定基因的传递率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突变型基因在果蝇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结果表明,果蝇伴性遗传可能与染色体结构、连锁效应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深入研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中的连锁遗传现象,并为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1-5果蝇实验

实验1-5果蝇实验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每次实验必须严防污染,棉塞不能混用,毛笔、瓷板和麻醉瓶 每次实验必须严防污染,棉塞不能混用,毛笔、 严防污染 使用后必须洗净、消毒、凉干。 使用后必须洗净、消毒、凉干。 2、挑处女蝇时,每次必须把成虫一只不留地取出,并每次间隔不 挑处女蝇时,每次必须把成虫一只不留地取出,并每次间隔不 一只不留地取出 能超过12小时。 12小时 能超过12小时。 3、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 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 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4、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 5、注意使用乙醚麻醉剂,用完后应立即盖好。实验室不能有明火。 注意使用乙醚麻醉剂,用完后应立即盖好。实验室不能有明火。 6、本实验期间,实验室全开放,各组成员必须保持实验室的安全、 本实验期间,实验室全开放,各组成员必须保持实验室的安全、 安静、整洁、有序。 安静、整洁、有序。
果蝇的系列杂交实验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x 18#♀ x 22#♀ x e♀ x 2 #♀ x 2
#♂
(正交) 正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交) 18#♂ (反交) 22#♂ (正交) 正交) 反交) 18#♂ (反交) 2#♂ (正交) 正交) 反交) e#♂ (反交)
2、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生活史:(最适温度20~25℃)
雌雄果蝇的辨别要点: 雌雄果蝇的辨别要点:
♀ 大小 腹端 腹片 背纹 大 腹部末端稍尖 6个腹片 个腹片 小 腹部末端呈钝圆形 4个腹片 个腹片 ♂

果蝇等生物有关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果蝇等生物有关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酵母粉
少许
精品课件
(2)配玉米制方法糖琼脂

精品课件
果蝇的转移
转移果蝇至新培养瓶或麻醉瓶: 取一新 培 养瓶,略为松动棉塞,放置于右手侧,取欲转 移果蝇培养瓶于左手侧,以左手握住瓶颈,两 指轻扣棉塞顶部,以右手轻拍瓶底使果蝇掉落 于培养基表面,左手拔起棉塞以两指夹住,右 手两指夹住棉塞新培养瓶棉塞,并将新培养瓶 倒扣于旧培养瓶上,再以左手握住两瓶口相接 处,翻转使新培养瓶位于下方,然后以右手掌 心轻拍旧培养瓶瓶底,使果蝇掉落于新培养瓶 内,迅速盖上各瓶棉塞。
精品课件
化学诱变剂的特点有:
诱发突变率较高,而染色体畸变较少,并且诱 变范围广。
对处理材料损伤轻,有的化学诱变剂只限于 DNA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生变异。
大部分有效的化学诱变剂较物理诱变剂的生物 损伤大,容易引起生活力和可育性下降。
精品课件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处理材料的选择 诱变剂量的选择
用60CO-r射线辐照自交系时,剂量为135-190Gy,辐照杂交种时, 剂量为200-320Gy为宜。
精品课件
化学诱变剂种类
早在1948年,Gustafsson等曾用芥子 气处理大麦获得突变体。1967年Nilan用硫 酸二乙酯处理大麦种子育成了矮秆、高产品种 Luther。此后化学诱变剂的应用逐渐发展起 来。目前较公认的最有效和应用较多的是烷化 剂和叠氮化物两类。烷化剂中仍以甲基磺酸乙 酯(EMS)、硫酸二乙酯(DES)和乙烯亚胺(EI) 等类型的化合物应用较多,叠氮化合物则以叠 氮化钠(NaN3 )研究和应用较多。
精品课件
化学诱变剂诱变机理
烷化剂 指具有烷化功能的化合物,带有一个或多
个活性烷基,该烷基转移到一个电子密度较高的 分子上,可置换碱基中的氧原子,碱基被烷化后, DNA在复制时会导致配对错误,产生突变。 叠氮化钠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摘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的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非伴性遗传基因的杂种一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杂种一代则会表现出隐形性状。

如果用红眼果蝇作母本,白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

相反,用白眼果蝇作母本,红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中,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

由此可见,它的遗传与雌雄性别有关。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

【关键词】果蝇正交反交伴性遗传遗传学统计处理方法【前言】果蝇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至今仍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生物。

遗传学研究材料经常用黑腹果蝇。

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成本低廉,生活周期短(25°左右,约10d反之一代)。

(2)、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约几百乃至上千粒,在短时间内可产生较多的子代供统计及遗传分析。

(3)、突变类型多,且多数为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易于观察。

(4)、染色体数目少(2n=8),具备唾腺染色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原理: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叫伴性遗传,因为这些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一致的所以又称性连锁。

依据:在一个物种中第一个有广泛实验证据的性连锁出自1910年Morgan所发现的白眼突变型果蝇。

一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在果蝇的发育中引起终产物的变更。

结果,这种改变的本身表现为复眼呈白色而不是红色。

把白眼雄蝇和红颜雌蝇进行交配,F1代果蝇全为红眼,但F2代两种果蝇都有,其比例为3只红眼1只白眼。

更为细致的观察表明F2代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F2代雄蝇大约半数为白眼,半数为红眼,可所有的雌蝇都是红眼。

那么白眼雌蝇有可能发生吗?Morgan以这基因又X染色体携带假说为基础,预言应产生基因型为w w的白眼雌蝇。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观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中。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而一起遗传到后代中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探究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为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

野生型果蝇为正常型,突变型果蝇携带了特定的突变基因。

首先,我们将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交配,观察它们的后代。

然后,将后代果蝇进行分组观察,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的数量和表现型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观察到突变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野生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在交配后代中,我们发现了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另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规律,即红色眼睛与突变基因连锁遗传,而黑色眼睛与野生型基因连锁遗传。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

突变型基因与特定表现型特征连锁遗传,这为我们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也为我们在遗传学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有助于揭示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遗传现象观察模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有关基因连锁遗传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眼♀ (+)
白眼♀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F2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统计日期 (+) (w) (+)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1、母本必须是处女蝇 2、子一代羽化之前必须去掉亲本 3、F1代必须转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自交 4、亲本果蝇麻醉时,麻醉时间不宜过长 5、麻醉果蝇时,必须倒入空瓶,严禁在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果蝇的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的一生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生活 周期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以20~25℃为适宜。 生活周期与饲养温度的关系可见表2。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在25℃条件下,果蝇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大致是: 羽化成虫12小时后交配,2天产卵(培养基表层), 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幼虫,1天三龄幼虫,3天化 蛹(贴在瓶壁上),3~4天成虫(成虫可活15天左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5. 伴性遗传实验步骤
果蝇饲养 选择亲本 果蝇杂交 去亲本 F1代性状观察 F1代自交 去亲本 F2代结果分析
2.经常见到突变个体,且多为形态性状突 变,易于观察。
眼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体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翅膀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其它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3.幼虫的唾腺染色体具有体细胞联会的特点,并 且唾腺染色体是一种巨型多线染色体。在普通光学显微 镜下就能看到染色体上具有不同的带纹,是研究染色体 结构变异的好材料.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制作人:李兴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优点:
1.生活史短,20-25℃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 12-15天。 繁殖率高,一对果蝇可产卵400-500只。 饲养方便。
No Image
染色体数目少(2n=8)。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培养瓶中进行麻醉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五、作业题
1.掌握雌雄果蝇区分方法,绘制其雌雄腹部 和前足有无性梳的形态。 2. 识别果蝇的突变体类型。 3.把杂交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结果统计表内。 并结合自己的数据简述伴性遗传规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雌蝇是XX为同配性别; 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在 遗传过程中,性状总和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 体上的性状的遗传叫伴性遗传。 野生型果蝇为红眼,wild type+);突变型白眼 white eye(w);决定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 体上,是 一对等位基因。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三、实验材料与实验用品
饲养的野生果蝇和几种常见突变型果蝇。 双筒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麻醉 瓶、培养瓶、白瓷板、粗头毛笔、乙醚、70% 酒精、琼脂、玉米粉、蔗糖、酵母(新鲜的 或干粉)等。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果蝇的饲养管理
使用高温灭菌的广口瓶培养,酵母菌是果蝇的主要食 物,凡能发酵的物质都可以用来培养它。几种饲料配 方见表1,其中常用的为玉米饲料。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4、实验结果观察
如何区分死亡果蝇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残翅
野生型
棒眼
小翅
黑檀体
白眼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1.身体的颜色
2.翅的大小
3.眼睛的颜色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3)几种常见突变型的观察: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右,低温时可活一个月左右)。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3.形态观察
转移和麻醉 (1)转移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麻醉 麻醉时可使用专用的麻醉瓶(注意不可直接在培 养瓶内麻醉),也可以用适当大小的广口瓶代替,
用纱布包裹棉团作塞子。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性别鉴定:
3. 成虫的雌雄鉴别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正交X+X+×XwY 观察结果 红眼♀
统计日期 (+)
红眼♂ (+)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XwXw×X+Y 观察结果 红眼♀
统计日期 (+)
白眼♂ (w)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正交F2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Hale Waihona Puke 红眼♂ (+)白眼♂ (w)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准备灭菌的培养瓶
准备灭菌的棉塞
准备灭菌的滤纸
包好的棉塞
灭菌器
121℃ 20min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表1 果蝇培养基成份(100ml)
水 玉米粉 糖 琼脂 丙酸(苯甲酸) 酵母
80ml 8.25g 6.2g 0.6g 0.5ml (0.25g) 少许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