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了铺垫, 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 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 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 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合作探究
第4段“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 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 的寓意?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 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 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 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丰饶。
词语释义
(1)干涸:干枯,没有水。 (2)流淌:液体流动。 (3)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 荒凉地方。 (4)酬劳:酬谢(出力的人)。 (5)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6)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 瘠的土地。 (7)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8)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 说话。
三次。
画面一
画面二
画面三
废弃的村庄
绵延的森林 充满活力的乡村
整体把握
“被弃置的村庄”变成了“绵延的森林、 充满活力的乡村”,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把三十多年前的高原与 三十多年后的高原进行对比,突出这一 变化都归功于这个牧羊人。
整体把握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 样种植橡树的?
合作探究
第5段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 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 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 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 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 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合作探究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 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 母羊。”怎样理解第14段这句话?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 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 中哪些地方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 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耶种了多 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 年”照应了这句话,牧羊人共种了35年 树,从1910年到1945年。
合作探究
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 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 题有什么作用?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 要行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 者文章主人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 做的主要事情。
整体把握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 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漠变成 绿洲的故事。
整体把握
文章写“我”几次拜访牧羊人?各看到 一幅怎样的画面?
牧羊人为了让更多的树木成活, 不再放羊。由此可见牧羊人心灵单纯 美好,以及他坚持改善荒地的决心。
合作探究
第14段写道,“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 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 毛榉,还种白桦树。”作者这样写有 怎样的言外之意?
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 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却在创造。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 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是让 ·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 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 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 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 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 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 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 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
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
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字音字形
废墟(xū) 帐篷(péng) 坍塌(tān) 酬劳(chóu) 水渠(qú)
干涸(hé) 沉默寡言(guǎ) 戳(chuō) 流淌(tǎng) 乍看(zhà)
文体知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
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
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 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 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 细埋上泥土。
整体把握
从全文来看,牧羊人为什么要这么仔细 地挑选橡子?
因为牧羊人要挑选出最大、品种最 为优良的橡子,这样长出的橡树才会旺 盛,才会更好地装点荒山野岭。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 影编剧,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于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家境贫 寒的家庭。16岁就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 生。20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以后,他成为了坚 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大多 数是以他的家乡和家乡周边地区为背景。其 获奖作品很多,1932年让·乔诺获得法国荣 誉勋章,1953年,他的全部作品获得“摩纳 哥王子奖”。他的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并深 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 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 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 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 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 世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 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 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 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 景。
第二部分(13-18) : 再见牧羊人, 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 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 : 写与牧羊人最 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 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合作探究
第4段“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 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 的寓意?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 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 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 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丰饶。
词语释义
(1)干涸:干枯,没有水。 (2)流淌:液体流动。 (3)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 荒凉地方。 (4)酬劳:酬谢(出力的人)。 (5)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6)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 瘠的土地。 (7)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8)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 说话。
三次。
画面一
画面二
画面三
废弃的村庄
绵延的森林 充满活力的乡村
整体把握
“被弃置的村庄”变成了“绵延的森林、 充满活力的乡村”,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把三十多年前的高原与 三十多年后的高原进行对比,突出这一 变化都归功于这个牧羊人。
整体把握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 样种植橡树的?
合作探究
第5段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 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 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 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 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 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合作探究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 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 母羊。”怎样理解第14段这句话?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 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 中哪些地方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 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耶种了多 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 年”照应了这句话,牧羊人共种了35年 树,从1910年到1945年。
合作探究
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 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 题有什么作用?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 要行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 者文章主人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 做的主要事情。
整体把握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 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漠变成 绿洲的故事。
整体把握
文章写“我”几次拜访牧羊人?各看到 一幅怎样的画面?
牧羊人为了让更多的树木成活, 不再放羊。由此可见牧羊人心灵单纯 美好,以及他坚持改善荒地的决心。
合作探究
第14段写道,“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 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 毛榉,还种白桦树。”作者这样写有 怎样的言外之意?
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 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却在创造。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 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是让 ·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 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 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 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 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 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 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 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
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
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字音字形
废墟(xū) 帐篷(péng) 坍塌(tān) 酬劳(chóu) 水渠(qú)
干涸(hé) 沉默寡言(guǎ) 戳(chuō) 流淌(tǎng) 乍看(zhà)
文体知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
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
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 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 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 细埋上泥土。
整体把握
从全文来看,牧羊人为什么要这么仔细 地挑选橡子?
因为牧羊人要挑选出最大、品种最 为优良的橡子,这样长出的橡树才会旺 盛,才会更好地装点荒山野岭。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 影编剧,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于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家境贫 寒的家庭。16岁就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 生。20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以后,他成为了坚 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大多 数是以他的家乡和家乡周边地区为背景。其 获奖作品很多,1932年让·乔诺获得法国荣 誉勋章,1953年,他的全部作品获得“摩纳 哥王子奖”。他的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并深 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 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 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 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 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 世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 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 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 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 景。
第二部分(13-18) : 再见牧羊人, 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 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 : 写与牧羊人最 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 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