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分析研究
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一、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标准本病诊断应强调早期诊断,以便得到早期治疗,以避免智力发育障碍,要得到早期诊断必须在新生儿中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
1.筛查方法:国际上公认的常规筛查方法为Guthrie发现的细菌抑制法,国内已有PKU筛查试剂盒供应,此方法是根据患儿血对培养的变异性枯草杆菌生长带的大小来估计血中苯丙氨酸的水平,如果估计的血苯丙氨酸的水平在0.24mmol/L则为阳性,此方法可用于出生后3~5天的婴儿,对有家族史的新生儿更应进行新生儿期筛查。
2.苯丙氨酸荷试验:此试验可以直接了解PAH的活性,负荷剂量为口服苯丙氨酸0.1g/kg,连服3天,经典的PKU患儿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在1.22mmol/L以上,轻型者则常在1.22mmol/L以下,后一种结果提示这些患儿可能是无PKU的高苯丙氨酸血症。
3.病因诊断:引起苯丙酮尿症的基因是PAH基因,病因诊断就是检测PAH基因突变,PAH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仅可以对患者做出病因诊断,而且对胎儿可做出产前诊断,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在大多数病人中存在相关性,不同的突变类型对PAH活性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检测PAH基因突变对判定预后和指导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二、苯丙酮尿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与高苯丙氨酸血症相鉴别高苯丙氨酸血症又称持续性或轻型高苯丙氨酸血症,该类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比经典型的苯丙酮尿症高,血Phe浓度多在2-16mg/dl之间,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接近正常,重者与苯丙酮尿症相似。
诊断时应以临床表现和血Phe浓度相结合加以判断,血Phe浓度在10mg/dl以上者应采用与经典型PKU相同的治疗方案,血Phe浓度在10mg/dl以下者,可采用低蛋白正常饮食治疗。
此型预后较好。
经典型和辅因子缺乏引起的PKU病人均有高苯丙氨酸血症,但有高苯丙氨酸血症者不一定引起PKU,故PKU应与其他高苯丙氨酸血症者进行鉴别。
2.四氢生物喋呤(BH4)缺乏引起的高苯丙氨酸血症BH4是苯丙氨酸、酪氨酸以及色氨酸羟化酶的辅助代谢因子,它的缺乏将损害这三种氨基酸的羟化反应及相应神经介质前体的合成,从而导致高苯丙氨酸血症,同时还影响髓鞘蛋白合成,并引起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介质生成减少。
苯丙酮尿症疾病详解

疾病名:苯丙酮尿症英文名:phenyl ketonuria缩写:PKU别名:苯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疾病代码:ICD:E70.1概述:苯丙酮尿症(phenyl ketonuria ,PKU)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或活性减低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
本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
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
流行病学:本病为一种典型的隐性遗传疾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
特点是患者尿中可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
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大,摄入的苯丙氨酸用于合成蛋白的量逐渐减少。
出生以后,每天摄入的苯丙氨酸约为 0.5g,儿童和成人增加到4g。
其中较大部分被氧化成酪氨酸,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但也需要辅因子参与。
如果这一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则有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在此情况下,苯丙氨酸则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代谢而产生苯丙酮酸有害物质。
苯丙酮尿(PKU)就是因为 PAH 活性减低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PAH 活性减低还可使酪氨酸受抑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羟苯丙酮酸酶受抑而使羟苯酮酸在体内堆积。
发病机制:正常人PAH 蛋白有折叠,并有铁结合位点。
铁结合位点结构的保持与位于与活性位点相关的 3D 结构中的第349 位的丝氨酸有关,这个位点的丝氨酸与 PAH 结构的稳定性聚合和 PAH 的催化性质也具重要性。
Fusetti 等测定了人PAH(残基 118~452)的结晶结构,发现此酶与组成催化和四聚体化区的每个单聚体以四聚体结晶出现。
在四聚体化区的特性是存在与其他单聚体相互作用的交换臂,因而形成一反平行的盘旋卷,而且明显的不对称,这是由于在导致盘旋卷螺旋的螯合区有两个交替构形所引起。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
由于黑色素缺乏,患儿常表现为头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黑色素的缺乏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太阳光中紫外线的伤害,因此患者应尽量减少阳光照射的机会,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
患儿尿液中常有令人不快的鼠尿味。
同时,患儿易合并有湿疹、呕吐、腹泻等。
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目前治疗经典型PKU的惟一方法,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脑损伤。
症状体征出生时患儿正常,随着进奶以后,一般在3—6个月时,即可出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1、神经系统早期可有神经行为异常,如兴奋不安、多动或嗜睡、萎靡2、外貌因黑色素合成不足,在生后数月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皮肤干燥,有的常伴湿疹。
3、其他由于尿和汗液中排出苯乙酸,呈特殊的鼠尿臭味。
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上述症状经饮食控制治疗后可逆转,但智能发育落后难以转变,应力求早期诊断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尿三氯化铁试验用于较大婴儿和儿童的筛查。
免近亲结婚。
开展新生儿筛查,以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孕妇必须采用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蝶呤等方法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由于患儿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饮食中缺碘所致,前者称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后者称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
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散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因在胎内受健康母亲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出生时多无症状。
症状出现的早晚与轻重同患儿甲状腺组织的多少及功能低下程度有关。
(一)新生儿期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多是新生儿最早出现的症状,同时伴有腹胀、便秘、脐疝、反应迟钝、喂养困难、哭声低等。
苯丙酮尿症

未经治疗PKU患者所生子女
10
患儿初生时正常,通常在生后3~6个月开始 出现症状,以后症状渐趋典型。
(一)神经系统:生后4-9个月开始有明显的 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尤甚,近半数 合并有癫痫发作,其中约1/3为婴儿痉挛症, 多在生后18个月以前出现。约80%有脑电图 异常,可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灶性棘波等, 癫痫发作可随年龄增长而变换发作形式,绝 大多数患儿有抑郁、多动、孤独症倾向等精 神行为异常,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最终 将造成中度至极重度的智力低下。
27
4.酶学诊断
PAH仅存肝细胞,肝活检检测肝细胞内PAH活性, 临床少用.
经典型PKU: PAH活性仅为正常0~4.4%; 高苯丙氨酸血症: PAH活性为正常1.5%~34.5%;
非经典型PKU:DHPR、6-PTS、GTP-PH等酶活 性的检测可采用外周血红细胞、 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
原则:确定诊断立即停止天然饮食,以限制苯丙氨酸 的摄入,为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可按30~ 50mg/(kg·d)给予苯丙氨酸。
低苯丙氨酸奶粉:为PKU婴儿特制奶粉;随访血 phe正常后可逐渐引入天然饮食,首选母乳。 引入其它食物: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 物为主。
32
低苯丙氨酸饮食:是目前治疗经典型PKU的惟一方 法。饮食疗法的原则是使苯丙氨酸的摄入量能保证 生长和代谢的最低需要量。苯丙氨酸是必须氨基酸, 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会导致死亡。 所以,苯丙氨酸既不能摄入太多,也不能摄入太少, 由于天然蛋白质中均含有4~6%的苯丙氨酸,所以 必须控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而以低或无苯丙氨酸 的奶粉、蛋白粉作为PKU患儿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总蛋白质摄入量中80%来自人工蛋白质,20%来自 天然蛋白质,还要保证给予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血 清苯丙氨酸浓度在0.12~0.6mmol/L (2~ 10mg/dl)为宜。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到青春期以 后。
应用STR在妊娠早期进行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的研究

中国儿 童保健杂 志 2 0 O2年 8 月第 l 0卷第 4期
C C u .02 V l 0 N . J HCA g20 , o , o4 l
2 41
文 章 编 号 :0 86 7 ( 0 2 0 2 1 2 1 0 -5 9 2 0 ) 40 4 — 0
700 ) 10 4
中 图 分 类 号 :7 5 8 R . . 2 文献标识 码 : A
摘
要: 【 目的 】 应用 基因短 片段 重复序列 (m ) 4例 曾生育过 经 典 型苯丙 酮尿 症 (l ) 儿 的孕 妇 , s 对 PU患 ( 在妊
娠 8 1 周进行产前 诊断 。 【 1 方法 】 采用盲 取法 吸取 绒毛组 织 , 取 D A 提 N 。应用聚合 酶链 反应 扩增 SR 经 变性凝 T, 胶 电泳 , 银染 显色方法 , 苯丙氨酸 羟化酶 (A ) 因 内含子 3中 TT 再用 分析 PH 基 CA重复序列 的多态性 。 【 结果 】 3 胎 例 儿 为携 带者 , 例为正常胎 儿 。 【 1 结论 】 应 用 SR可 在妊娠早 期进行苯丙 酮尿症 的产前 诊断 。 T
sottI m e e tS R)i o bn t n wt e auig ga in e lcrp oei DG h r a ̄ rp a( T nc m iai i d n trn rde t l e t h rss( GE)a d sv rd en T ep lmop im o h g e o n i e y ig. h oy rhs l
e . C n mie r 1 【 o d e 】 Pea l i ns r K yS Rw saal l i e i i et . a r t a oi f U b I a vibe nt n tm s r na d g so P a h f tr e l
PKU患者PAH基因突变分析

PKU患者PAH基因突变分析作者:李菲张雪纯张镱山宋宝丽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通过对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的分析,为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治疗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23例PKU患者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在123例患者的246个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了216个PAH基因突变位点,总检出率为87.8%(216/246),其中外显子3、6、7、10、11和12检出率相对较高。
共发现59种突变,包括42种错义突变、8种剪接突变、5种无义突变、2种移码突变、2种同义突变。
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p.R243Q(23.15%),p.R111X(8.33%),EX6-96A>G(7.87%),p.R413P(7.87%)、p.V1399V(6.48%)。
结论PKU患者具有明显的突变热点(R243Q、R111X、EX6-96A>G、R413P、V1399V)和突变热点区域(外显子3、6、7、10、11、12)。
通过PAH基因直接测序可对大部分的PKU家系进行产前诊断。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产前诊断【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03苯丙酮尿症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
主要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或丧失,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导致血液中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浓度增高并在神经系统和血液中蓄积。
PKU患者如未及时治疗,将由于过量的Phe及其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导致严重的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继发性癫痫等。
苯丙酮尿症

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PAH突变中的某些突变即发生于催化区和四聚体区的 交界处。 不同的PAH基因的突变使PAH活性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对PAH 结构的影响也不一样。Camez等用不同的表达系统揭示PAH突变: Leu348Val、Ser349Leu、Val388Met引起PAH蛋白有折叠缺陷。 将突变的PAH蛋白在大肠埃希杆菌中表达显示比野生型PAH蛋白 有对热不稳定,降解的时间过程也不相同。Bjorgo等研究了 PAH7种错义点突变,即R252G/Q、L255V/S、A259V/T及R270S。 另外还有一种突变为G272X。
①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②证实Garrod基因作用的主 要原理,遗传因素决定化学反应及个体生物化学差异;③PKU 是以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为表现型的疾病, 只有当等位基因表达于高水平左旋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环 境时才能发病。
概述
因此,最终表现型是血统与营养(nature and nutrition)或基因与 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发病机制
突变的基因型有纯合子、杂合子和复合性杂合子。Scriver等于 1996年综述了PAH基因突变,在全世界26个国家,81位研究者 分析了3986突变的染色体,确定了243种不同的突变。到1999 年3月Zekanowski等在论文中指出: 世界上PAH基因突变已达350种以上。该作者研究了编码PAH 酶调节区: 部分的外显子3突变可引起经典的PKU、轻度的PKU和轻度的 高苯丙氨酸血症,后者的突变常位于71~94位的氨基酸残基。 汪宁指出到1998年4月止全世界PAH基因突变已增加到390种。
临床表现
行为异常表现为多动、易激惹、激越行为和情绪不稳等,见于 约60%以上的患儿。3.癫痫发作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常在1岁左 右发病,约25%的严重智力迟钝患儿可有癫痫发作。临床表现 最常见为屈肌痉挛(flexor spasm),其次为失神性发作和全面性 强直-阵挛性发作,也可见婴儿痉挛症。随年龄长大,婴儿痉挛 发作减少,转变为小发作或大发作。4.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异常 发现不多,1/3患儿正常;1/3有轻微多动、震颤、腱反射亢进、 踝阵挛等;锥体束征较常见;不自主运动如扭转痉挛、手足徐 动、肌张力障碍等以及明显小脑性共济失调也有过报道,但很 少见。
苯丙酮尿症的研究进展和基因诊断

苯丙酮尿症的研究进展和基因诊断【摘要】苯丙酮尿症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被列为新生儿期必须筛查的疾病项目之—,该病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关系到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其机理研究及治疗手段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发展,本文从分类、基因诊断、产前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方面阐述了苯丙酮尿症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四氢生物蝶呤替代疗法;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基因治疗;一、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的疾病。
若不及时治疗,会对脑或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甚至生命威胁。
本病发病率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我国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0397。
发病部位为全身,典型症状主要的表现为患者的智力年龄明显同龄人,比较严重的患者一般会智商低于正常人群50左右;大多数患者会表现出皮肤干燥、皮肤白等症状,主要是因为黑色素合成异常引起的症状出现;患者的尿液有明显的臭味,味道类似于老鼠尿液的味道。
另外,苯丙酮尿症的患儿因饮食治疗不及时,或不按医嘱治疗,部分患儿可能有癫痫的发生,以婴儿痉挛最多见。
婴儿痉挛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癫痫发作类型,一旦发生癫痫,应及早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1]目前 PKU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是根据临床表现和 PAH 酶的活性分类,可分为5类(此种方法在我国常用):1.1经典型 PKU :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 活性为正常人活性的0%~4.4%。
临床表现典型,患儿对苯丙氨酸的耐受量<20 mg /( kg.d )。
1.2轻型 PKU :临床表现较经典型轻,实验室检查结果同经典型 PKU ,患儿对苯丙氨酸的耐受量约36~50 mg /( kg.d )。
1.3暂时型PKU :见于极少数新生儿或早产儿,可能是苯丙氨酸羟化酶成熟延迟所致。
生后血苯丙氨酸浓度超出正常范围,随后逐渐恢复正常。
苯丙酮尿症症状分析

消化系统症状
由于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出现 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毛发、皮肤异常
苯丙酮尿症患者的毛发颜色浅淡,质地脆易断,皮肤白皙 ,但常伴有湿疹和皮肤破损。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出药 物来帮助患者控制症状,但这些药 物通常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营养补充
对于因饮食限制而可能缺乏某些 营养素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
补充特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预防措施
遗传咨询
对于有苯丙酮尿症家族史的家庭,遗 传咨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风险, 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诊断为苯丙酮尿症。
基因检测
通过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PAH) 基因突变,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缺
陷,有助于确诊苯丙酮尿症。
鉴别诊断
1 2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可检测出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 状腺功能减低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等遗传代谢性疾病。
其他氨基酸代谢病
如枫糖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等,与苯丙酮尿症 症状相似,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02
苯丙酮尿症的症状表现
生长发育迟缓
01 02
生长发育迟缓
苯丙酮尿症患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发育指标通常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这是因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 吸收和利用。
骨骼发育异常
由于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影响骨骼发育,导致骨骼畸形、骨质疏松等问 题。
03
肌肉发育不良
3
其他原因引起的智力障碍
苯丙酮尿症患者智力障碍可能与脑萎缩、神经元 减少等有关,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智力障碍进行 鉴别。
包头地区苯丙酮尿症防治分析

包头地区苯丙酮尿症防治分析目的:探讨包头地区苯丙酮尿症(PKU)发病情況和发病率,对该病的防治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对出生在包头地区的新生儿出生72 h内采集足跟血,用荧光定量法测定干血片中苯丙氨酸(phe)含量。
结果:对包头地区2001~2008年共79 000例新生儿进行筛查,检出PKU患儿13例,发病率为1∶6 100。
PKU患儿以经典型为主。
结论: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防治PKU的重点,通过筛查可使患儿得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体格和智力障碍的发病率。
标签:苯丙酮尿症;防治;研究苯丙酮尿症(PKU)是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因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导致苯丙酮尿症(PAH)活性降低或丧失,苯丙酮尿症(phe)在肝脏中代谢紊乱,使患者血液和组织中phe浓度增高,过量的phe和旁路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导致患者严重的智能障碍。
若早期发现,限制患儿phe的摄入量,可使患儿正常发育。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1~2008年共筛查新生儿79 000例。
查出PKU 13例,其中1例并发症死亡,3例放弃治疗。
1.2 检测指标①新生儿血片中phe浓度,切值为240 μmol/L;②质量控制:所有批次血片标本phe含量检测实验中,质控品浓度均控制在2个标准差范围内,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满足临床质控规则要求。
1.3 实验方法①标本采集:新生儿出生72 h,哺喂6次以上母乳后,采取足跟血滴,一次性滴于标准s903滤纸上,直径>8 mm,自然晾干2~4 h,密封好,置4~8℃冰箱保存。
②实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法,选用古巴SUMA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phe浓度进行苯丙酮尿症筛查。
1.4 诊断方法凡测定苯丙氨酸(phe)>240 μmol/L者即为可疑阳性。
经复查phe仍在240 μmol/L以上者即可确诊。
同时应为其做phe耐量实验、BH4负荷试验、尿蝶呤分析和红细胞二氢蝶呤还原酶活性测定,以区别高苯丙氨酸血症、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和四氢蝶呤代谢异常。
苯丙酮尿症

7.治疗
饮食疗法—低苯丙氨酸饮食,是关键。 开始饮食控制越早疗效越好。 生后1个月内开始接受正规治疗者多数可以不 出现智力损害,治疗越晚,对脑的损伤越明 显。 3~6个月开始:已经发生的脑损害难以恢复, 但可以限制脑的继续损害,大部分病例仍留 有智力低下; 3岁以后开始治疗:智力不会有进步,但可以 减少癫痫发作和行为异常。
苯丙氨酸
羟 化 酶
酪氨酸
羟 化 酶
多巴
转 氨 基
黑色素
多巴胺 肾上腺素
苯乙酰谷胺酰胺
(BH4)
病理生理
1.过量的苯丙氨酸、苯丙酮酸、从尿中排出,
故名苯丙酮尿症。
2.酪氨酸生成减少→黑色素生成↓ →皮肤、 虹膜、头发色素减少,颜色浅。 3.苯丙氨酸、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等 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堆积,它们可抑制多种脱羧 酶——如谷氨酸脱羧酶、5-羟色胺脱羧酶、多 巴脱羧酶等——使r-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 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合 成减少→脑发育障碍及其功能受损→智力低下
口服苯丙氨酸100mg/kg,1~4小时后血中苯丙氨酸含量升高, 可用于携带者的检出。 DNA分析和蝶呤分析:可以确诊和鉴别PKU的类型。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基因定位于:12q22~12q24.1 脑电图:80%患儿有脑电图改变。
6.诊断
是可以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症状出现后诊断已经过晚。故: 应该做到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新生儿筛查:喂奶2~3天后, Guthrie试验,阳性→测血中苯丙氨 酸。
苯丙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PKU)
1.定义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 中酶的缺陷,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所导 致的遗传代谢病。
2.病因和发病机理
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分子诊断

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分子诊断徐盈 张建芳 郭芬芬 黎昱 燕凤 徐慧 任菊霞 宋婷婷 王德堂 辛晓燕 陈必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产前基因诊断的高效的临床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不同单基因病的基因突变类型,本研究应用DHPLC技术对1例SMA阳性家族史的胎儿绒毛样本进行SMN1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选择正常人及SMA患者作对照。
通过直接测序法分别对PKU家系和ACH家系的患者、表型正常的个体及其胎儿进行PAH致病基因和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进行检测。
结果 SMA阳性家系中,胎儿未检测到SMN1基因7号外显子的纯合缺失,建议继续妊娠,结果顺利产出1名正常儿。
PKU阳性家系通过检测发现患者在PAH基因上确实存在无义突变,c.781C>T(p.Arg261Ter)和错义突变c.842C>T(p.Pro281Leu),均为杂合子。
但是胎儿与患者母亲的突变类型一致,为携带者,不发病,建议继续妊娠。
软骨发育不全患者送检标本FGFR3基因外显子10发现1处序列异常,为c.1138G>A,导致编码氨基酸改变Gly380Arg,但其胎儿羊水标本检测FGFR3基因外显子10未发现序列异常。
结论 根据单基因病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实现单基因病产前基因的诊断,尽早避免单基因病患儿的出生。
【关键词】 单基因病;产前分子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中图分类号】 R714.55 【文献标识码】 A犇犗犐:10.13470/j.cnki.cjpd.2014.04.011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2012KTCL03 09) 通讯作者:张建芳,E mail:zhangjf@fmmu.edu.cn【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犗犫犼犲犮狋犻狏犲 Toinvestigatemethodsforprenataldiagnosisofspinalmuscularatrophy(SMA),PKUandachondroplasia(ACH).犕犲狋犺狅犱 Differenttestmethodsareappliedbasedondifferentmuta tionalpattern.Thechorionicvillusof1fetuswithSMApositivefamilyhistorywascollected.Theexon7oftelomericsurvialmotorneuron(SMN1)genewasdetectedbyDHPLC.NormalmemberandSMApa tientwereselectedascontrols.Thehotmutationinexon10ofFGFR3geneandPAHgeneweredetectedbyDNAsequencinginpatients,normalphenotypeindividualsandpregnancyfetus.犚犲狊狌犾狋狊 ‘Homozy gousdeletionoftheSMN1exon7wasn′tdetectedinpregnancyfetus.Thepedigreediagnosedasnegativecontinuedtopregnancy,andgavebirthtoanormalbaby.c.781C>T(p.Arg261Ter)andc.842C>T(p.Pro281Leu)mutationsofPAHgeneweredetectedinpatientwithPKUpositivefamilyhistory.Fortunate ly,SequencinganalysisrevealedthefetusshowsthemutationofPAHgeneassameashismotherc.842C>T(p.Pro281Leu).Thepedigreediagnosedascarriercontinuedtopregnancy.ThemotherofthefetusdiagnosedasachondroplasiahadG1138Amutation,butthefetushadnormalnucleotideatnucleotide1138inexton10ofFGFR3,thereforewereexcludedfromachondroplasia.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狊 Theapplicationofdif ferenttestmethodsisefficientandpracticalwaysindifferentmonogenicdisease.【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monogenicdisease;prenatalmoleculardiagnosis;spinalmuscularatrophy;PKU;achon dropl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目前,遗传病与心血管病、癌症一起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致死率最高的前三名疾病,也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1]。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简称PKU)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he)代谢障碍所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其发病率随地区和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中国1/16500。
•小孩嗷嗷帅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黄尚志称,我国对苯丙酮尿症的筛查覆盖率仅20%,官方公布的PKU发病率约为1/11000,群体总人数约4万人。
一个NGO组织获知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约有12万此类患儿,在治群体约2万人,近10万儿童已经或濒临瘫痪边缘。
苯丙酮尿症- 概述苯丙酮尿症,又称苯酮尿症是一种可遗传的氨基酸代谢缺陷,患者肝脏中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得食物中的苯丙氨酸无法转化为酪氨酸,结果导致大脑内苯丙氨酸聚集,经转氨酶的作用转化为苯丙酮酸,从而影响患者的大脑发育,引起智力障碍和癫痫,并使患者出现皮肤白化、头发变黄、尿液有鼠臭味等症状。
由于阿斯巴甜含有苯丙氨酸,所以含有这种甜味剂(E950及E951)的饮品(例如:可口可乐z ero)皆不适宜苯丙酮尿症患者饮用。
苯丙酮尿症- 发病原因患者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
苯丙氨酸是人体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氨基酸,食入体内的苯丙氨酸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转变为酪氨酸,发挥功能。
苯丙氨酸羟化酶发挥作用需要四氢生物喋呤作为辅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或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均可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显著增加,引起脑损伤而发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和四氢生物喋呤的产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若父母带有异常的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基因,既父母是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异常基因的杂合子,但因只带有1个异常基因,所以不发病。
苯丙酮尿症

1/3
蛋白质
酪氨酸 甲 状 腺 素 肾 上 腺 素 黑 色 素
【临床表现】
一、神经系统 智能落后、多动、癫痫等 二、外貌 黑色素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 变浅
5
三、其他
常见:呕吐、皮肤干燥、湿疹
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苯乙酸)
四、检查
脑电图:80%有异常,高峰节律紊乱,
灶性棘波
CT和MRI: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一、定义
甲低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不足或 靶细胞受体缺陷,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散发性 先天性 原发性甲低 甲状腺功 能减低症 获得性 继发性甲低 (中枢性)
2
地方性
临床表现: 代谢水平低下 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1.甲状腺激素: T3、T4 原料:碘、酪氨酸 2.合成与释放
肌张力低
【临床表现】—散发性 二、典型症状、体征(半年后)
1、特殊面容、体态 ⑴面容:眼距宽、鼻梁塌;舌大而厚, 常伸出口外;面部粘液水肿, 眼睑浮肿;头大颈短 ⑵体态:身材矮小,四肢短小, 上部量/下部量>1.5
【临床表现】—散发性
2、智力低下 3、生理功能低下
四少-少食、少哭、少动、少汗 五慢-呼吸慢、脉搏慢、反应慢、 生长慢、肠动慢 六低-体温低、血压低、肌张力低、 哭声低、心音低、心电压低
【病因】
一、散发性 sporadic 1、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或不发育 2、甲状腺素合成障碍 3、促甲状腺激素缺陷 ⑴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障碍 ⑵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 素TRH障碍
【病因】—sporadic
4、甲状腺或靶器官反应性低下 5、新生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由于母体内的促甲状腺受体阻断抗体通 过胎盘进入胎儿所致,此抗体通常3个月 内消失)
苯丙酮尿症

3.尿液筛查:用于较大婴儿的初筛,
三氯化铁(FeCl3)试验:绿色为阳性 2,4-二硝基苯肼(DNPH)试验:黄色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4.尿蝶呤分析:测定尿液中新蝶呤(N)和生物蝶呤(B) 的含量,用于PKU的鉴别诊断。
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特殊酶 、运载蛋白、膜或受体等的编码基 因发生突变,导致机体生化代谢( 包括糖、脂肪酸、氨基酸)紊乱, 引起中间或旁路代谢产物蓄积在完 成代谢过程的细胞、组织、器官中 ,导致其结构或功能受累发生改变 ,或对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不足,引 起一系列临床异常。
遗传代谢病的分类
小分子病 细胞器病
溶其酶他体;贮胆汁积酸病代:谢粘障多碍糖、贮G-积6-P症D 、戈谢病、尼曼-皮克病 过氧化酶体: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线粒体病:Leigh综合征、MELAS
遗传代谢病常见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代谢异常
• 精神运动 发育落后、
• 智力低下、
• 惊厥、意 识障碍、
• 共济失调、 不自主运 动、
新生儿期的症状
神经系统
吸吮、喂养困 难; 呼吸异常; 昏迷、惊厥 肌张力改变、
消化系统
拒食、吐泻; 黄疸伴生长迟 缓; 肝大伴低血糖 和惊厥; 肝功能衰竭
心血管
心脏病变 心律异常
代谢紊乱
低血糖、 高氯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息、新生 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混淆
遗传代谢病发病机制
基因组 DNA
转录组RNA
细胞膜
蛋白组
A1
底物
B
4
D
E
5
酶蛋白 2
1 膜转运缺陷 2 酶缺陷 3 辅因子缺乏 4 旁路代谢 5 副产物的抑制 作用
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内短串联重复顺序进行苯丙酮尿症产 …

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内短串联重复顺序进行苯丙酮尿症
产…
姜莉;佟秉政
【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27)006
【摘要】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内高度多
态的短串联重复顺序(STR),以兹建立简便易行的苯丙酮尿症(PKU)产前诊断方法,杜绝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质量。
方法;通过PCR技术,对8个经典型PKU家系25个成员的STR等位片段进行了分析,完成8例PKU高危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
结果:1例胎儿患PKU,2例胎儿正常,4例胎儿为突变PAH等位基因携带者。
结论:提出了
【总页数】4页(P555-558)
【作者】姜莉;佟秉政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55
【相关文献】
1.Ion Torrent PGMTM测序仪检测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 [J], 周保成;穆原;尹婷;汤欣欣;许天龙;郑安舜;毛华芬;顾莹
2.十堰市苯丙酮尿症儿童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检测研究 [J], 易燕;刘芳;柴艳婷;
纪宏先;李珍
3.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内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应用分析 [J], 宋力;孟英韬
4.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在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及苯丙酮尿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J], 许琪;沈岩;吴冠芸;宋防;韩富天;林炳承
5.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检测对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意义 [J], 韩宗兰;王兰英;王海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分析研究

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分析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为预防此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优生优育率。
方法采用人类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限制酶片段长度进行多态性连锁分析,收治2例苯丙酮尿症高危胎儿做产前诊断,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诊断与胎儿出生后情况或人工流产手术后的结果相符。
结论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情况在测定pah活力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诊断只能通过分析胎儿的pah基因来完成。
【关键词】苯丙氨酸羟化酶;脱氧核糖核酸;血清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pku;pah;基因1 临床资料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十分低。
患者由于肝脏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在体内累积。
患儿出生后若不及时得到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便出现不可逆转的大脑损害和智力发育迟缓。
因此认真开展pku的产前诊断,防止pku患儿的出生和淘汰pku致病基因,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从上海收集2例pku患者进行产前诊断,其中一例高危妊娠者年龄为30岁,另一例为28岁,均为第二胎,其妊娠周数分别为9周和17周。
1.2 pku患儿临床表现 pku患儿临床上均有智力落后、头发变黄、皮肤白嫩、尿鼠臭味及fecl3试验呈现阳性。
1.3 血清苯丙氨酸诊断情况 2例患者中一例血清苯丙氨酸浓度为0.90mmol/l,另一例为0.83mmol/l。
1.4 pah与cdna探针的准备重组质粒phpah247用ecori消化后,经琼脂糖制备电泳分离得到2.4kb的pah全长cdna,经缺口翻译制备标记的pah与cdna探针。
2 方法2.1 血清苯丙氨酸浓度测定将pku患儿及其双亲的血清进行分离,用lkb44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浓度。
2.2 患儿和胎儿dna的提取①患儿dna提取:采集患儿及其双亲的抗凝静脉血,分离白细胞,按实验室中常规方法提取高分子dna;②胎儿dna的提取:于妊娠8-10周时,在b型超声波定位下,采集绒毛20mg左右。
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苯丙酮尿症(PKU)1例

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苯丙酮尿症(PKU)1例标签:新生儿;疾病筛查;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1病例资料患儿女,第一胎第一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Apgar评分10分,体重3500g,父母均健康。
生后哺乳好,吸吮有力,二便正常。
查体:反应好,呼吸平稳,面色正常,前囟平坦,张力不高,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未及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拥抱、握持反射可引出。
于生后72h且喂足6次奶后,采足跟血3滴,滴于滤纸片上,使血滴渗透滤纸背面,在室温下自然于燥,3h以上封入塑料袋放置于4℃冰箱保存,在10d内将标本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
检验结果苯丙氨酸含量大于0.24mmol/L(4mg/mL)。
进一步检查苯丙氨酸浓度大于1.2mmoL/L(20mmg/L)。
经2次采血复查并经尿液喋呤谱分析及血纸片二氢喋呤还原酶的测定,除外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确诊为经典型PKU患儿[1]。
确诊后给予低苯丙氨酸奶粉喂养,维持血苯丙氨酸浓度在0.12~0.60mmol/L,逐渐少量添加天然饮食:如母乳、粥、面、蛋、果汁、菜泥等。
患儿2周岁随访,一般状况良好。
2讨论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约为1/25000~1/6000,我国为1/16500,南方低于北方[1]。
PKU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
按酶缺陷的不同可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两种。
经典型占绝大多数,非经典型仅约占1%。
患儿出生时大多正常,如未给予治疗,通常3个月后出现症状,表现为智能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特殊体味等。
PKU是少数可治性遗传代谢病之一,应借助实验室检查,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害。
诊断最佳期时机是新生儿期,最简便的方法是新生儿期疾病筛查[2]。
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预后越好,通过产前诊断杜绝PKU患儿的出生以及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丙酮尿症的产前诊断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为预防此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优生优育率。
方法采用人类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限制酶片段长度进行多态性连锁分析,收治2例苯丙酮尿症高危胎儿做产前诊断,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诊断与胎儿出生后情况或人工流产手术后的结果相符。
结论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情况在测定pah活力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产前诊断只能通过分析胎儿的pah基因来完成。
【关键词】苯丙氨酸羟化酶;脱氧核糖核酸;血清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产前诊断;pku;pah;基因
1 临床资料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十分低。
患者由于肝脏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在体内累积。
患儿出生后若不及时得到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便出现不可逆转的大脑损害和智力发育迟缓。
因此认真开展pku的产前诊断,防止pku患儿的出生和淘汰pku致病基因,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从上海收集2例pku患者进行产前诊断,其中一例高危妊娠者年龄为30岁,另一例为28岁,均为第二胎,其妊娠
周数分别为9周和17周。
1.2 pku患儿临床表现 pku患儿临床上均有智力落后、头发变黄、皮肤白嫩、尿鼠臭味及fecl3试验呈现阳性。
1.3 血清苯丙氨酸诊断情况 2例患者中一例血清苯丙氨酸浓度
为0.90mmol/l,另一例为0.83mmol/l。
1.4 pah与cdna探针的准备重组质粒phpah247用ecori消化后,经琼脂糖制备电泳分离得到
2.4kb的pah全长cdna,经缺口翻译制备标记的pah与cdna探针。
2 方法
2.1 血清苯丙氨酸浓度测定将pku患儿及其双亲的血清进行分离,用lkb44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浓度。
2.2 患儿和胎儿dna的提取①患儿dna提取:采集患儿及其双亲的抗凝静脉血,分离白细胞,按实验室中常规方法提取高分子dna;②胎儿dna的提取:于妊娠8-10周时,在b型超声波定位下,采集绒毛20mg左右。
或于妊娠17周时,用改良的羊膜腔穿刺术采集羊水20ml,按前边方法提取胎儿dna。
2.3 pah基因的限制酶位点多态性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bglii、ecori、ecorv、mspl和pvuii消化,经琼脂糖电泳,southern印迹法转移后,与前边标记出的人类pah与cdna探针杂交和放射性自显影,得到基因图谱,对于pah基因的6个酶切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多态性位点在患儿及其双
亲的遗传关系中,找出与缺陷pah基因连锁的多态性dna片段,作为遗传标志进行产前诊断。
2.4 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根据在限制酶位点多态性分析中找到的遗传标志,选用合适的内切酶消化pku高危胎儿的绒毛或羊水dna,制作pah基因图谱,鉴定出胎儿是否遗传得其双亲的缺陷pah 基因。
并根据这10例孕妇于人流或分娩后所采集的胎儿脐带血,抽取白细胞dna,制作限制酶酶谱,来检验产前诊断的结果。
2.5 统计学分析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
3.0建立数据库,对10例苯丙酮尿症高危胎儿患者进行t检验和x2查验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血清苯丙氨酸测定 2例pku家系的患儿血清苯丙氨酸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其父母结果虽然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患儿的血清苯丙氨酸浓度均>0.73mmol/l。
因此患儿属于苯丙酮尿症。
3.2 限制酶位点多态性分析通过对患儿进行pah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多态性分析,其结果表明应用内切酶分析可以完全诊断出患儿是否患苯丙酮尿症,同时根据内切酶分析数据也可以排除胎儿患苯丙酮尿症。
3.3 pku产前基因诊断 2例puk高危胎儿产前诊断选用的内切酶及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脐血dna的酶谱分析结果和绒毛或羊水dna分析结果相同,对产前诊断为非puk的胎儿,于出生6个月后经随访证实产前诊断结果正确。
4 结论
人类的pah仅存在于肝脏,pah催化的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的代谢反应只局限在肝脏内进行。
胎儿血、绒毛和羊水细胞内均没有pah的合成,无法测定其pah活力,因此pku的产前诊断只能通过分析胎儿的pah基因来完成。
我们应用限制酶位点多态性连锁分析技术对2例puk高危胎儿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这种多态性连锁分析技术是目前遗传病产前诊断最常用的技术,其关键是要在家系成员中,找到可作遗传标志而能提供产前诊断信息的多态性位点。
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类dna每100个核苷酸便有一个发生中性替代,这种替代不会造成基因表达的缺陷,但能改变限制酶的切点,因而产生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多态性。
对此,我们曾经分析研究了28个中国pku家系多态性位点,发现对中国人pku基因诊断最有价值的是限制酶ecorv和pvuii。
这两种酶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杂合的多态性比率高,因而提供基因诊断的信息多。
若组合应用8个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可对大多数(约占80%)的苯丙酮尿症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或携带者检测。
但还有20%的pku家系因没有杂合的多态性位点,因而不能用这种多态性连锁分析技术进行产前诊断。
据估计,人类dna中每100个核苷酸便有一个发生中性替代,这种替代不会造成基因表达的缺陷,但能改变限制酶的切点,因而产生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多态性。
我们通过扩大pah基因的限制酶酶谱分析,来发现更多的多态性位点,并将其应用于pku的产前
诊断,从而提高产前诊断的可能性。
在进行产前诊断的10例pku
高危胎儿中,有5例只能作排除诊断,因为双亲中只有一方存在杂合的限制酶位点多态性。
因此,随着pah突变基因dna碱基替代技术的发展,应用核苷酸杂交进行pku产前基因诊断和对携带者进行检验,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孔祥东.《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家系8例产前诊断》.《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2]宋旻,等.《苯丙酮尿症突变基因分析和产前诊断》.《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年06期.
[3]曾溢滔,等.《苯丙酮尿症产前基因诊断》.《上海医学》,198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