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与无奈,内心和气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从这些唠叨的话里能感觉出什么?
①表现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
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表现了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表现了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
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
政治家。)
此外还有哪些句子写了老人的命运?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他为什么不对着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
☆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
☆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这个句子中重点是哪个词?
“只是”:隐藏着对战争的控诉。
3、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三)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我”: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