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辅导2

美国文学辅导2
美国文学辅导2

第二章现实主义时期(The Realistic Period)

一、背景知识 (Background knowledge)

1、历史背景 (Historical background)

(1)美国内战(1861-1865)

(2)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艾米勒·左拉的实验小说

(3)威廉·迪安·豪威尔斯——美国现实主义作品之冠

2、文学作品特色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ritings)

(1)现实主义

(2)自然主义

(3)地方色彩

二、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Major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

1、观点 (Points of view)

(1)乐观者与愤世嫉俗者(Optimist & misanthrope)

马克·吐温生活在美国西部仍然处于未曾开发的时代,全国性的向西推进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年轻的他成为潮流中的一员,为新鲜的土地而兴奋,为开拓精神而振奋。对他来说,生活是光明的,充满了神秘、恐惧和欢愉。因此,作为太平洋沿岸最伟大的幽默大师,他能够轻松地欢笑。然而,笑声与幽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它们逐渐被苦涩的冷嘲热讽所取代。马克·吐温由一名乐观者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者。此时的他已对人类与人性产生了怀疑。一些评论家将这种转变与他晚年生活中的一系列不幸事件联系起来,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成熟的他不再根据表面价值来看待事物了;多年的游历生涯使他更多地看到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以及人性中邪恶的角落。

(2)道德观念(Moral outlook)

尽管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大师,他却没有丝毫的浅薄或轻浮。他曾说自己是位严肃的作家,并且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积极地关注着道德观念。在他的道德准则中,爱情、人道、忠诚、孝顺、责任、勇气和勤奋都是极高的美德。他不仅描写这些美德,而且选择道德冲突的关键时刻去考验他小说中的人物。哈克·费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克·吐温将哈克置于道德的两难境地:向瓦特森小姐报告她的黑奴逃跑的事而使吉姆再次成为奴隶,还是与吉姆待在一起并帮他获得自由?事实上,哈克的选择也就是作者的选择。通过描写一个按照本性去行事,天性善良却受到扭曲教育的男孩,马克·吐温赞颂了自然的道德观,却批判了人为的某些道德观念。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在这个复杂、世故的世界中,只有那些从不违背自己本性的人才具有伟大的道德胸怀。

(3)政治态度(Political attitude)

马克·吐温的时代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在1861年爆发的内战中,北方的最终胜利再次巩固了它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植根于奴隶制度的南方的辉煌已随风而逝。大批南方穷苦的白人和新近获自由的奴隶涌向先进的北方城市寻找工作,谋求发财致

富之路。年轻的马克·吐温有着相似的经历。为实现其梦想,他跑去了西部。他一度相信进步,相信工业化,因为它可以让这个年轻的国家步入现代化,并且这种观点鼓励进取精神,而长期以来美国人正是因这种精神而闻名。然而,物质财富并未给人带来道德的改善,相反却带来腐化和社会不公。因此,马克·吐温开始怀疑进步,并对人性善的信念产生了动摇。(4)种族的关注(Racial concern)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使用“黑鬼”一词达二百多次;这就引起了对该书及作者的种族主义的问题的争论,并成为众多批评家关注的焦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从未想过自己会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他只不过真实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图景,而且任何熟悉奴隶历史的人都知道“黑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曾被频繁地使用。马克·吐温仅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重要的,在小说中,他并不以黑人或白人来对人进行评价,而是将他们看成在地球上平等生活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吐温绝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5)艺术观点(Artistic view)

一般说来,马克·吐温的艺术观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们注重观察与经验,对浪漫主义文学持敌视态度,并反对由陈旧的传统和陈词滥调中派生出的艺术和写作。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他号召创作可信、有趣的情节和人物,强调对话要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并且总是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马克·吐温不喜欢心理分析;他要求的是喜剧效果和情趣。然而他不喜欢分析,并不是因为分析不真实,而是因为分析使人厌烦,而且容易显得冗长。在他所有的小说中,他都力图贴近生活,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正是他使得日常用语成为可以接受的文学媒介,他简洁的风格也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2、主要作品 (Major works)

(1)《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76)

这部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儿童故事;它围绕汤姆和他的伙伴展开。夏日里汤姆与波莉姨妈生活在沉寂的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一个村庄里。在那儿,他和小伙伴哈克以及乔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活动。他们目睹了尹俊·乔犯下的恐怖谋杀。在揭露了乔的罪行后,汤姆回到学校,并成为穆夫·波特案的英雄。尹俊死后,他的财宝被汤姆和哈克平分,后者由寡妇道格拉斯收养。马克·吐温把汤姆变成为了美国儿童的英雄人物,该小说也像《独立宣言》一样成为学校的经典读物。在更大的程度上,马克·吐温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实现了他和其他成人关于理想的孩童时代的梦想。童年时代的所有残酷与恐惧、好奇与喜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4)哈克是镇上一个酒鬼的儿子,被寡妇道格拉斯收养。在杰克逊岛上,他碰到了瓦特森小姐的逃奴吉姆。他们乘着木筏顺密西西比河而下,继续他们的旅行;不久,他们在莎莉姨妈的农场遇见了汤姆。由于汤姆想要冒险,于是他想出一个使吉姆获得自由的行动计划。不幸的是在这过程中汤姆中弹受伤。在养伤期间,他透露了瓦特森小姐在她遗嘱中给予吉姆自由的情况,所以解救活动实际上是多余的。与封闭式结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不同的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结尾是开放的。这部小说是马克·吐温多年心血的结晶,其中交织着多层次的意义,绝不只是本浅显易懂的书。哈克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航行,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生动图景。它事实上讲述了美国的历史和生活。与哈克一起,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并看到了剥去令人厌烦的细节后的人类特征。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看到了人欢的生活与成长。我们为他们的幽默而欢笑,为他们的痛苦而忧伤,并从他们的教训中学到了诚实、公正和仁慈。此书引导我们顺着美国精神之河漫游,理解真正的美国人民。

(3)《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北方佬》(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1889)这部小说是马克·吐温在英格兰进行文学旅游的结果。汉克·摩根是美国北方的一名机械工。他被打昏了,醒来后发现成了亚瑟王的管家凯爵士的囚徒。通过应用19世纪的有关火药、电和工业方法的知识,汉克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但是当他试图改善农民的境况时,他遇到了来自教会和骑士的反对。他陪伴国王在平民中微服私访,当他们被捕时,他的一支500人的骑着自行车的北方骑士部队救了他们。回到英国后他发现自己的改革工作并未展开,亚瑟王被杀了,国家处于内战之中。他在山洞里召集起朋友们,用现代的防御设备武装起来;他宣布成立共和国,并且击退了进攻,却不幸负伤。最后是梅林的魔法使他入眠以便让他在19世纪苏醒过来。

很显然这是一部充满马克·吐温的幽默与讽刺的滑稽作品。作者有意将汉克置于亚瑟王的宫廷来对处于机械时代的美国社会和一般的人性进行评判。他严厉抨击了以教会为代表的严厉的知识控制制度,以及以宫廷为代表的非民主的世袭贵族制度。那个北方佬需要完成的一项使命就是:降低爵士的社会地位,实现民主化,使得人人平等。出乎意料的是,无论是北方佬自己还是他所代表的一切都并非无可指责。有时他与亚瑟王一样荒谬、盲目,他所处的社会也与任何封建社会一样腐败堕落、荒诞不经。此书似乎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马克·吐温不放弃任何机会使人类历史的荒诞戏剧化;人被遗传和环境所左右,自由意志与进步的概念只不过是一种幻想。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即使有,也不是马克·吐温的责任去找到它们。

3、特色 (Special features)

(1)喜剧性的叙述者(Comic narrator)

有时马克·吐温的叙述者是他本人,有时是个爱恶作剧的男孩,或者天真的游客;此外,也可能是一位智者,讲述着他以往的经历。总之他的叙述者与他逗人发笑的方式一样多种多样。然而,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有着幽默、滑稽的天性。这样的叙述者对马克·吐温的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是制造幽默效果的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他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在《傻子出国旅行记》和《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我们通过作者的眼睛来观看世界;我们与他一起欢笑,也与他一起悲伤。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为喜剧性叙述者的哈克,实际上与作者持同样的世界观。此外,通过对哈克的塑造,马克·吐温也将视线拓展到了自己的局限以外。因此,哈克绝不仅仅是一个一维的喜剧人物;事实上,他有一切的潜力走向成熟。

(2)地方色彩(Local colorism)

作为美国现实主义的一种变异,地方色彩虽不是马克·吐温的唯一特征,但无可否认是,地方色彩因他而闻名于世。他将从小就熟悉无比的地方、人物、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谁读过他的作品都不会忘记密西西比河畔的优美风光和居住于附近城镇的人们。正是马克·吐温将自己的文学生涯奉献给了母亲河,真实地描绘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3)幽默(Humor)

马克·吐温是位幽默大师。作为一种文学技巧,幽默在讲故事的艺术中一直享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演讲台上和小说中,马克·吐温使这一技巧更加出名。他的幽默常表现为以认真的慢吞吞的话说方式来表现貌似严肃的天真无辜。人们说优秀的幽默大师会让别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自己却一脸的严肃。马克·吐温正是这样的人。此外,他甚至寻求多种方式以获得幽默效果:如戏谑、夸张、突降等。不幸的是,他的幽默逐渐变成了反语和讽刺,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他的幽默都不仅仅只是诙谐的评论,而是对社会的不公、人类的羞耻和人性的愚蠢所进行的严厉揭露与批判。

(4)语言(Language)

马克·吐温是位杰出的文人,是语言文字的大师。他在文学方面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海明威评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因为它的语言和主题含有前所未有的美国性。

当马克·吐温开始其创作生涯时,美国文学仍然被欧洲优雅的文风传统统治着。他决心为美国的语言独立做出贡献,扔掉那些陈词滥调、庸俗无聊的东西,以新鲜、富有活力的语言取而代之。他成为净化美国方言的先锋,并将本地语作为可以接受的媒介纳入美国文学之中。他绝大部分的主要作品都带有浓厚地方语言特色:诸如俗语、俚语,甚至黑人英语都比比皆是,而且结构省略,不合语法的句子也随处可见。奇怪的是这些对理解并不构成困难。相反,我们感受到他在人物创造上的天才能力,因为这些人物都使用着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为相称的语言。

4、选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第三十一章片断 (Selected reading: An excerpt from Chapter 31 of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主题(Themes)

该小说含义丰富,可从不同层次进行阐释。首先,它是关于受奴役与争取自由的故事。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行是奔向自由的航行,尽管对两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对哈克而言,航行意味着逃离文明社会的罪恶、不公以及腐化堕落;而对吉姆,航行就是逃离受奴役。通过哈克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一时期美国社会中奴隶制与自由之间的激烈冲突。密西西比河正是自由与人性的象征,而两岸的陆地则是奴役与不公的象征。

其次,该书可看成是哈克道德成长的历程,尤其是第三十一章,哈克面临道德的二重选择:是遵从传统价值标准还是坚持人性。最后他撕毁了给瓦特森小姐的信,决定宁可下地狱也要帮助吉姆。按照自己的良心办事,这显示出哈克本性的诚实与正直。最初他对黑人是有偏见的,但逐渐他认识到人是不该以肤色来判断,而应看他的本性。在某种程度上,哈克与吉姆共同相处的日子也是反抗文明社会的邪恶,并部分地回归自然的经历。而且,除了关心他自己的人性外,哈克也关心所有人的人性;通过简述密西西比河沿岸人们的道德问题,他指出了奴隶制度的错误和上帝统治下的不平等状况。通过这次木筏航行,哈克自己找到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超越了书中其他的人物。

此外,小说还可看成是对多愁善感和廉价浪漫主义的讥讽。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多愁善感的角色多为女性。在这里,寡妇道格拉斯就是很好的一例。她收养了哈克,并试图用传统的价值观念来教化他;而哈克无法忍受她清教徒式的生活,试图逃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哈克想要逃离这种多愁善感的道格拉斯的心情与逃离他冷酷无情的爸爸一样急迫。在哈克眼中,多愁善感就象奴隶制一样是自由的枷锁;前者束缚人的心灵而后者束缚人的躯体。小说中的浪漫角色是汤姆。他对言语功能深信不疑,他解救吉姆的一段尤其是如此。吉姆事实上已被瓦特森小姐宣布为自由人了;而汤姆想要的只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冒险刺激。与他不同,哈克相信行动。他对吉姆的关心是真实的,一心一意为吉姆的自由着想。在这一点上,马克·吐温相信行动胜过言语。

当然,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阅读,该小说可以有不同的阐释。正因为如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才不会从美国典藏书架上丧失它的地位与魅力。

(2)结构(Structure)

故事由哈克讲述,主要关于他自己成长中四个阶段的事。由于他曾以汤姆的朋友的身份出现过,因此前三章中他谈到了有关汤姆以及在杰克逊岛上发现宝藏的事。第四章到第十六章主要讲述了他与瓦特森小姐、寡妇道格拉斯以及他爸爸之间的冲突矛盾。然后讲述了他与吉姆乘着木筏沿河而下的历险。第三十一章是全书的高潮,因为哈克决定为了吉姆而下地狱。在最后五章中,汤姆又出现了,并带头策划解救吉姆的计划。一些评论家认为当作者再度把

汤姆作为中心人物时,哈克的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了。这也许有些道理,但马克·吐温按他自己的方式写作,自然有他的原因。尽管这几章没有木筏航行那么精彩,却是对开头三章的回应,因而小说自身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物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A)哈克贝利·费恩(Huck Finn)

哈克是镇上一个酒鬼的儿子,社会地位很低。他不喜欢上学,说的英语也不合语法。尽管他粗俗、缺乏教养,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国男孩。他性情开朗、头脑灵活,富于冒险精神。他热爱自由,向往自然,讨厌法律规则与各种束缚。他与吉姆的航行是一次亲身观察、学习和发现的旅程;他并不总是相信他所听到和读到的;他也不喜欢走别人的老路。像他的国家一样,他时刻在运动,在成长。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什么都有可能。如华兹华斯曾经说过,“孩子是大人的父亲”。哈克是新的亚当或新的摩西,所有人都可以从他那儿学到最终的真理。

(B)吉姆(Jim)

吉姆是瓦特森小姐的奴隶,是奴隶制度的牺牲品。但他也是此书中的道德试金石;每个人物都会通过他而受到检验。此外,他还是自然的象征;不仅他的肤色与土壤颜色相似,而且他对大自然和人的自然本性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有时他对哈克象父亲和亲人一样,关心他、忠于他、照料他,并帮助他认识周围的世界。他与哈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更准确地说,哈克和吉姆应视为同一角色,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例如,两人都未受过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都追求自由。更重要的是,这一黑一白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完美的人性,也许这就是马克·吐温想要传达给他的读者的信息。

(4)语言与文体(Language & style)

哈克的语言表明美国的自然素材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用不动声色的反讽和幽默表达观念,并运用独特的意象和措辞来描绘景色。一句话,他使用的是未受教育的19世纪的年轻人真正使用的语言。哈克的语言就是马克·吐温的语言。在马克·吐温赋予它们以文学生命之前,这些粗俗的描述文字和日常的通俗用语从未在文学中被广泛使用过。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哈克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不同的语言:边境地带的土语、特定地区的方言、黑人英语、文雅语言等等。因为语言种类的繁多,该书还被誉为语言学家的百科全书。

此外,马克·吐温还是位文体大师,他能运用各种文学形式为他的目的服务。像他的演说散文一样,他的文体简练而直接。他提倡尽量言简意赅,并尽可能地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话。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碰到长而复杂的句子;我们读到的都是简短流利的对话。这绝不是说马克·吐温的语言太俗,不会使用优美文雅的词语。他的原则是使用与人物的社会地位相称的确切语言和适当的文体。在这一方面,他对后世的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海明威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

(5)选读汉语译文(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elected part)

第三十一章

我们--直顺着大河往下漂,连续漂流了好几天,没敢在哪一个城镇靠岸。现在我们已到了南方,天气挺暖和的,离老家是越来越远了。我们开始看见一些长着西班牙苔藓的树木,那种苔藓从树上吊下来,就像灰色的长胡子一样。我还是头一次看见树上长这种苔藓,这使得树林显出--副阴沉可怕的样子。这会儿,那两个骗子估计他们已经脱离了危险,又到村庄里去干起骗人的勾当了。

一开始他们就作了个宣传戒酒的演讲;可赚来的钱还不够他们俩买酒喝。接着在另一个村镇办起了一个舞蹈学校;可是他们对跳舞一窍不通,还不如袋鼠在行;所以他们刚刚乱蹦

跶两下,大家伙儿就跑出来,把他们轰出了镇子。还有一次,他们打算教人家演讲,可是没等他们说上几句话,听众就站起来,把他们臭骂一顿,逼得他们赶快开溜。他们还搞过传教和催眠术,搞过算命、看相和治病,什么花样都耍弄了一下;好像他们一点也不走运。所以到最后他们穷途末路,只好整天躺在木排上,随它往下漂,心里面却在想呀想呀想,半天都不说一句话,老是那副愁眉苦脸,走投无路的样子。

后来他们又变了花招儿,开始头靠头地躺在窝棚里,悄悄地交谈,很有劲头,一说就是两三个钟头。我和吉姆都有点提心吊胆。他们那种样儿我们都看不惯。我们断定他们准是在那儿商量什么更不成体统的鬼主意。我们俩猜来猜去,最后我们猜他们一定是打算闯进什么人家里或店铺里行窃,要么就是想干造假币之类的勾当,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俩心里很害怕,于是商量好了,无论如何不跟他们干这些坏事;只要遇到机会,就想办法把他们甩掉,溜之大吉,把他们扔在后面去。好吧。有一天大清早,我们在一个叫做派克斯维尔的破烂小村镇下游两哩的地方,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把木排藏好了,国王上了岸,他叫我们都藏好了在那儿等着,让他到镇子里去探听探听消息,看看那里是不是有人听到了《王室中的狂人》的风声。(“你是说,要找个人家,好下手偷东西吧,”我心里琢磨;“等你偷完了东西,再回到这儿来,可就不知道我和吉姆,还有这木排上哪儿去了。那时候你就得抓瞎啦。”)他说如果到了中午,他还没回来,我和公爵就该明白一切顺利,我们就要跟着上岸去。

这样我们就在那儿呆着。公爵心烦意乱,走来走去,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每件事他都要责怪我们,好像我们做的什么事都不顺眼;就连芝麻大的事儿,他也要找岔儿。肯定的,他又是在动歪脑筋了。到了中午还不见国王回来,我十分开心;不管怎么说,我们也可以换换口味了。也许还不光是换口味的机会,还会有另一个机会呢。于是我和公爵就上了岸往村子里去了,到那儿四处去找国王,找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在一个下等小酒店的后厢屋里,喝得醉醺醺的,有好些二流子正在拿他开心,逗着他玩,他拼命地骂人,还吓唬人家,他自己醉得连腿都迈不动,对那些人毫无办法。公爵也骂起他来了,说他是个老笨蛋,国王就回敬他,等他们俩骂得正起劲的时候,我就溜了出来,撒开腿来拼命地跑,象一只鹿样地沿着河边的大路往前飞跑——因为我看准了这是我们的机会;我下定了决心,要叫他们休想再看到我和吉姆。我跑到那儿的时候,连气都喘不过来了,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于是就大声碱了起来: “把木排解开吧,吉姆,现在咱们可好啦!”

但是没人应声,窝棚里也没人出来。吉姆不见了!我使劲喊了一声——后来又喊了一声——又碱了一声;在树林里东奔西跑,大声地叫喊,可是一点用也没有——老吉姆不见了。于是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我实在忍不住要哭。可是我不能老在这儿坐着哇。过了一会儿我就走上了大路,心里琢磨着该怎么办才好;正走着就碰到了一个走路的小男孩,我问他是不是看见过一个陌生的黑人,穿着怎样怎样的衣服,他回答说:

“看见过。”

“他上哪儿去了?”我问。

“到下面的赛拉斯·费尔普斯家去了,离这儿有两哩地。他是个逃跑的黑奴,他们抓住了他。你是在找他吗?”

“我才不找他呢!一两个钟头以前,我在树林里碰到他,他说我要是嚷嚷的话,他就要掏出我的心肝来——他叫我躺在地上,在那儿呆着别动;我照办了。从那时起就一直呆着不敢出来。”

“好了,”他说,“你不用再害怕他了,因为他们已经把他抓住了。他是从南方的什么地方逃来的。”

“他们把他抓住了,真是件好事。”

“当然啰,我看是的!抓住他有两百块钱的奖金呢。这就像在大路上捡钱似的。”

“是啊,一点不错——我要是大一点的话,也可以得到这笔钱的;是我最先发现他的。

到底是谁抓住他的?”

“是个老头儿——一个不认识的人——他把自己的机会以四十块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因为他急着要到大河上游去, 不能久等。那么,你想想看!要是我呀,哪怕要等上七年,我也愿意等着。”

“遇到这种事,我也会的,”我说。“但他把他卖得那么便宜,说不定那种机会就值不了几个钱呢。也许这里面还有什么蹊跷事。”

“但是没问题——事情清楚得很。我亲眼看见了传单。那上面把他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差——就像是给他画了相似的,还说了他是从什么农场逃出来的,大概在新奥尔良下面吧。没有的事,这桩投机买卖不会有什么问题。喂,给我一口烟抽吧,有没有?”

我哪有什么烟叶,所以他就走了。我又回到木排上,坐在窝棚里思忖,但是我一筹莫展。我一直把头都想痛了,但还是想不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麻烦。毕竟这是一趟不近的旅程啊,毕竟我们还服侍了这两个王八蛋这么久,到头来落了个一场空,一切都毁了,他们居然这般黑心肠,耍这种卑鄙的手段来害吉姆,就为了那四十块臭钱,就叫他又当一辈子奴隶,还要让他流落到外乡。

我曾在心里盘算过,吉姆要是非当奴隶不可的话,那还不如在家乡当个奴隶,和自己家里人在一起,比在外乡要强上千百倍,因此我最好还是写封信给汤姆·索耶,让他告诉沃森小姐,吉姆在什么地方。但是我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两个原因:她会因为吉姆从她那儿逃掉,认为他是个忘恩负义的混蛋,所以她一定会生气、恼恨他,结果她会马上又把他卖到大河下游来的;要是她不那么做的话,别人自然也会瞧不起这个忘恩负义的黑奴,他们一直都会让吉姆难堪的,所以他会觉得低人一等,丢人现眼。我还得为自己想想呢!消息马上就会传开去,说我哈克?费恩帮助一个黑奴寻找自由;我要是再有一天见到那个镇子上的什么人,真会觉得自己丢脸,跪在地上向人家讨饶呢。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了不光彩的事,然而他又不想承担这件事的后果。以为他只要把这件事瞒住了别人,这件事就没什么不光彩的啦。这恰恰就是我为难的地方。越琢磨这件事,我的良心就越受折磨,也就越觉得自己太坏、觉得自己卑下和难堪。终于,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可怜的老女人根本就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可我却偏偏把她的黑奴偷走了,现在分明是老天爷打了我一个耳光,让我知道我干的坏事一直都有上天的神灵在看着,眼前的事就是要让我明白,上天总是睁着眼睛的,他只能让这种坏事儿做到眼前这个地步,决不会让它再继续下去;我一想到这些,就十分害怕,差点儿当场就倒了下去。好吧,据说我是学着干坏事长大的,所以这也就不能怎么怪我,我尽力这么想着,把自己的罪过减轻些;但是我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我们有主日学校,你本可以去上学的,你要是去了主日学校,人家就会教育你,谁要是像你那样对待黑人(指帮助黑人逃跑)都会受到永久的私刑惩罚。”

这声音使我直打冷颤。于是我很想安下心来祷告;看是不是还能改邪归正,做个好孩子。因此我就跪下了。但是就是想不出词儿来。为什么想不出来呢?要想瞒着上帝,那是行不通的。就连我自己也瞒不住呀。我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想不出祷告的话来。那是因为我的心还不够诚;因为我不够光明正大;因为我还在耍花招。我表面上假装着要改邪归正,可是我内心里还舍不得撇下那件顶大的坏事儿。我嘴里面想说要做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事,写信给那黑奴的主人,告诉她他在什么地方;但在我内心深处,又明知那是假话,上帝他知道的。你不能祷告时还撒谎呀一一这一点我总算弄清楚了。

因此我心里充满了苦恼,苦恼多得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我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我说,还是去写信吧一一写完了再看我能祷告不。咦,说来也奇怪,我立即觉得像一根羽毛一般轻松,我的烦恼全都烟消云散了。于是我拿来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兴头十足地坐下来写信:

沃森小姐,你那逃跑的黑奴吉姆跑到大河下游来了,他在派克斯维尔下游两哩的地方,费

尔普斯先生抓住了他,你要是派人带着奖金来取人,他会把吉姆还给你。

哈克·费恩

我这辈子头一次感觉到这么痛快,仿佛自己身上的罪孽都洗刷干净了似的,我明白现在我可以祷告了。但是我并没有马上就祷告,只是放下信纸,坐在那儿想心思一一心想,事情就这么办简直太好了,还想到自己差点儿误入迷途,下了地狱。就这么接着往下想。不知不觉地就想起了我们顺着大河往下漂的这段旅程,吉姆一直犹如就在眼前:在白天,在黑夜,有时在月光下面,有时在暴风雨里,我们一起漂流,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欢笑。但不知怎么的,我好像找不出什么地方,让我狠下心来恨他,倒是想起了他的许多好处。我老是发现他值完了自己的班,又接着替我轮班,他不叫醒我,为的是让我继续睡下去;又看见他在我从大雾里回来的时候,高兴无比的样子;还有那次在上游打冤家的时候,我到芦苇塘里去找他,他是多么地欢喜;还有许多这样的时候;他总是叫我"宝贝儿",总是亲热我,总是尽力照顾我一一只要他想得到的一一总是对我那么好;后来我又想起那一次,我告诉那两个人说我们的木排上有人害天花,结果救了吉姆,他感激涕零,说我是老吉姆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还说他现在就我这一个朋友;想到这儿,我碰巧扭过头来,看见了那张信纸。

这可真叫人左右为难。我把那张信纸拿起来。我浑身都哆嗦起来了,因为我得打定主意,在这两者当中作出选择,永远不能反悔,这一点我很明白。我思考了一会儿,连气都喘不过来了,然后我自言自语道:

“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一一我把信给撕掉了。

这是可怕的念头,也是可怕的誓言,可它们还是从我嘴里说出来了。我说话还是算数的,以后也就别想再反悔了。我干脆把这件事置之脑后罢了,我看我还是走邪门歪道,这才符合我的身份,因为我从小就学会了这一套,干好事我反倒不在行。现在第一步,我得想办法把吉姆偷出来,使他脱离奴隶的生活;我要是能想得出更坏的主意,那我也会去做的;因为反正是一不做、二不休,我还不如痛痛快快干到底。

于是我就开始动脑筋,想着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翻来覆去地在心里盘算了好多办法;最终确定了一个适合我的计划。然后我判明了离大河下游一点的一个长满了树的小岛的位置,等到天一黑下来,我就驾着木排溜出去,划到那儿去,再把木排藏起来,完了就睡觉。我睡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我就起了床,吃了早饭。穿上了我收起来的那身衣服,还另外拣了几件衣服和别的零碎东西,打成一个包袱,然后就划着小船到了岸边。大概估计了一下费尔普斯家所在的地方,就在那地方下面一点上了岸。我把包袱藏在树林里,然后把小船里灌满水,放进一些石头,把它沉到水里面,等我要用它的时候,还可以找得到,小船就沉在河岸边上一家锯木场下游四五百码的地方。

接着我就走上了大路,经过那个锯木场的时候,看见那上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费尔普斯锯木场",再往前走二三百码远,就到了农场的房舍跟前,我一直睁大眼睛到处看,周围一个人影儿都没有,这时天还没大亮。但我不在乎这些,因为这时候还不愿让什么人给撞见一一我只想弄清楚这里的地形就可以了。按照我的计划,我要装作从上游那个村子走来的样子,不像是从大河下面上来的。因此我只看了一看,就径直往镇子里走去。得啦,一到镇子上,我看到的第一个人竟是公爵。他正在张贴《王室中的狂人》和广告一一又是连演三晚一一像那次一样。这两个骗子脸皮真够厚的!我还没来得及避开,就和他撞了个正着。他吃惊地看看我,说:

“哎哟!你从哪儿冒出来的?”然后他像是又高兴又急切地问,“木排哪儿去了?一一找个地方把它藏好了吗?”

我却说:

“怎么,我还正要问你呢,殿下。”

“你来问我,这是什么意思?”他问。

“是这么回事,”我说,“昨天我看见国王在那个小酒店里,我就心想,他醉成那副模样,说不定还要等几个钟头,才能把他弄回去;所以我就到镇子里去溜达,消磨时光,等他醒过来。这时,有一个人走过来,给了一角钱,让我帮他划一只小船过河去,从对岸带一只绵羊过来,于是我就跟他去了;但是等我们把那只羊往船上拽的时候,那个人叫我拉住绳子,他自己到羊屁股后面去撵它,这只羊的力气太大、结果它挣脱绳子跑掉了,我们就在后面追它。我们没有带狗,所以就只好撵着它在乡野里到处跑,一直把它追得跑不动为止。天黑了我们才把它逮住,然后再把它运过河来,这时我才往下游去找木排。我跑到那儿一看,木排不见了,我寻思着,他们肯定是惹来麻烦,只得离开这儿;他们把我的黑奴也带走了,我呵只有这么一个黑奴了,这下子我可要流落在异乡,无依无靠,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了,一无所有,到哪儿去混饭吃哟?于是我就坐在地下哭了起来。我在树林子里睡了一夜。可是,说了半天,木排到底上哪儿去了呢?一一还有吉姆,我可怜的吉姆?”

“鬼才知道呢一一我是说不知道木排的下落。那个老笨蛋作了一笔买卖,得了四十块钱,我们俩在小酒店里找到他的时候,那帮游手好闲的家伙已经和他在用五角的硬币赌开了。除了他喝威士忌花掉的钱以外,其余的全让他们给骗走了。昨天晚上直到半夜我才把他弄回去,结果发现木排已经不见了,我们还说,‘那个小流氓把我们甩了,偷了我们的木排溜之大吉,往大河下游去了呢。’”

“我总不会扔下我的黑奴呀,对不对?一一在这个世界上我就只有那么一个黑奴,那是我唯一的财产呀。”

“我们压根儿没想到这个。老实说,我觉得我们已经把他当成我们的黑奴了;是的,我们的确是把他当成我们的了一一天晓得,他给我们添的麻烦已经够多啦。所以我们一看木排不见了,我们又穷得没有一个子儿,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赚钱,只好再把《王室中的狂人》拿出来试一试。我就这么一直到处游荡,连口酒也喝不上,口干得像火药桶似的。你那一角钱在哪儿?拿给我吧。”

我还有不少的钱,所以就给了他一角钱,不过我央求他用这一角钱去买点儿吃的东西,分一点儿给我吃,因为我也只有那一角钱,我可是从昨天起就没吃一口东西啦。他一声未吭。隔了一会儿他又猛地转过身来对我说:

“你估计那个黑奴会把我们说出去吗?如果他说了,我们就要剥他的皮!”

“没有!那个老笨蛋把他卖掉了,他一分钱也没给我,都花光了。”

“把他卖了?”我一边问一边就哭了起来;“哎哟,他是我的黑奴呀,钱也该是我的呀。他在哪儿?一一我要我的黑奴。”

“算了吧。告诉你,你的黑奴反正是弄不回来了一一你就别哭了吧。听着一一你是不是想去告发我们?我要是相信你,那才见了鬼。哼,你要是把我们说出去了……”

他没有往下说,但是公爵眼里露出的那股凶气,以前还没见过。我继续抽泣着说:

“我谁也不打算说出去,我也没有时间去说。我得到别处去,找回我的黑奴。”

他看上去有点儿心烦意乱,站在那儿,肩膀上搭着些广告纸,让风吹得哗哗乱飘,他皱着眉头在那儿想了想。后来他说:

“我要告诉你,我们得在这儿呆上三天。只要你答应不把我们说出去,也不让那个黑奴说出去,我就告诉你上哪儿去找他。”

于是我就答应下来了,他说:

“有个农工他叫做赛拉斯·费一一”说到这儿他又停住了。你瞧,开始的时候他打算对我说实话,但他那么一停,那样子肯定是又琢磨了起来,想改变主意。果然不错,他不会相信我;他想有把握地让我在这三天里不来碍他的事。因此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把他买去的那个人叫阿布兰姆·福斯特一一阿布兰姆·纪·福斯特一一他住在离这个镇子后面四十哩地的乡下,在去拉裴特的路上。”

“那好,”我说,“我有三天功夫可以走完这些路。今天下午我就动身。”

“你就别耽搁了,现在就走才好;干万别耽搁啦,路上还得少说废话。你干脆就闭上嘴,埋头往前赶路,那你就不会给我们惹出麻烦来,听见没有?”

他这么说正中我下怀,他这么说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我要在没人捣乱的情况下逐步实行我的计划。

“那么你快走吧,”他说;“见到福斯特先生,随便怎么说都成。也许你能让他相信吉姆是你的黑奴一一有些傻瓜蛋不会要求你出示有关文件一一至少我听说南方这一带有这种糊涂蛋。你去对他说,传单和奖金都是假的,你再跟他解释一下,人家为什么要玩这种鬼把戏,说不定他会相信你的话。现在,快走吧,你想怎么说,就跟他怎么说;但你千万要记住,从这儿往那儿去,一路上别乱说话。”

于是我就离开他走了,一直往镇子后面的乡下走去。我没敢往回看,总觉得他就在后头盯着我。但我心里有数可以让他一个劲儿地盯着,累了也就罢了。我一直往乡下走,走了一哩多路才停下来;尔后我就穿过树林,再往费尔普斯家绕过去。我想还是不要傻晃悠,干脆马上就着手进行我的计划,因为我要先去封住吉姆的嘴,等那两个家伙走了再说。我实在不愿意和这种人找麻烦。他们的事儿我都看透了,我想彻底地摆脱他们。

(徐崇亮赵立秋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6)理解注释(Comprehension notes)

(a)I went to the raft, and set down in the wigwag to think. ... And then think of me:这是哈克的思想出现矛盾的开始:“出卖吉姆”还是“保守这个秘密”。这一刻,他觉得不能给汤姆·索亚写信,因为瓦特森小姐会因鄙视吉姆的卑劣与粗俗而将他再次卖掉。从他的思维过程中,也可看出他的自私性,因为他抗议因帮助黑奴获得自由而被迫使“我”陷入不光彩的境地。

(b)The more I studied about this, the more my conscience went to grinding me, and the more wicked and low-down and ornery I got to feeling… And at last, when it hit me all of a sudden that here was the plain hand of Providence slapping me in the face and letting me know my wickedness was being watched all the time from up there in heaven, …: 此处马克·吐温极尽戏剧反讽之能事,哈克的每一个自责都让读者直观地,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是错误的。哈克在教会学校所受的教育让他意识到从一位贫苦妇人那儿偷走黑奴是不对的;这就等于占有他人财产,是违反法律的行动。如果一个人犯了法,就肯定要下地狱。此时的哈克还没有认识到他是在帮助一个奴隶获得自由。

(c)Y ou can?t pray a lie:这是腐朽社会的宗教让哈克产生精神迷惑的又一个例子。哈克决心皈依宗教;他跪下来想要祈祷。但他找不到恰当的祈祷词,因为他并不想让吉姆重新成为奴隶。祈祷之前,他回想了与吉姆在木筏上共同渡过的所有美好与艰难的时光。最后放弃了祈祷,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个谎话,而对上帝是不应说谎的。

(d)Al l right, then, I?ll go to hell:经过一番道德上的斗争,哈克决定放弃给逃奴的主人瓦特森小姐写信的念头。这证明是他最重要的时刻。经过内心斗争,他终于下定决心帮助吉姆;这表明他有一颗健全的心,能用符合本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他的良知又是扭曲的,因为传统道德观念让他意识到帮助一个奴隶逃离主人是违法的,而违法就要下地狱受煎熬。因此他向上帝祈祷,请求宽恕。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他想起与吉姆之间的友谊与关爱,于是决定为了吉姆而下地狱。事实上,这并不是他在道德上的堕落,而道德上的提升。因为与其他人不同,他将黑人视为平等,而不是低一等的人。这样来看,哈克也许不会下地狱,而可能进天堂。

B、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

1、观点(Points of view)

(1)国际信使(International messenger)

尽管詹姆斯是个美国人,他的早期教育却带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在他所有的国际性的小说中,两种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被并置起来;有时,两者会有温和的妥协,有时又会形成激烈的冲突。作者并不对其中任何一个进行判断,却将一切呈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美国的幼稚、天真和纯朴与欧洲的世故、经验和堕落之间的冲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种文化冲突中能学到什么。因此,这就成为詹姆斯小说主人公的永恒问题。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相互理解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他自己总是愿意成为美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中介人。

(2)道德观(Moral outlook)

在詹姆斯的国际性小说中,跨大西洋的旅行可以看作是主人公的道德成长历程。詹姆斯认为人生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纯真到经验,再到更高层次的纯真。他强调自立与自知,珍视人性的完整性,并将个人潜力的发展看成是至善的美德。与霍桑一样,他认为通过一个人的占有欲望而侵犯他人心灵的行径是最大的恶。真正的美德是通过切身的经历去努力探求生活中一切的善与恶。好人应学会认识邪恶——认识并承认这种邪恶自身的存在,而不是依据现成的任何条例与法律进行预先判断。人不能回避邪恶,而应通过了解邪恶的本质,去面对它,克服它。这样,经历了世上的丑恶而不屈服的人才能获得道德上的成功。另一方面,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妥协也是获得道德上成功的一种途径。

(3)政治态度(Political attitude)

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来自社会的中下层;亨利·詹姆斯则不同,他是安逸、富有阶级的代言人。他描写他们横越大洋的旅行,他们的品味,他们的社会优势和特权。事实上,詹姆斯本人就是这富有的上层阶级的一员,并十分熟悉这种生活。

虽然,他有时也批判欧洲的腐朽与堕落,他同样揭露美国人的头脑简单和一味埋头于商业竞争。由于早年他未能参军服役,心中总排解不开那一丝淡淡的愧疚;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以平民的身份积极地参与战地服务。然而后来,他严厉地谴责了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帝国主义行径。

(4)艺术观点(Artistic view)

亨利·詹姆斯既是小说家,又是评论家。他对小说的一个含蓄的定义可概括为:真实、客观、自给自足和生活的艺术再现。小说必须真实,必须充满真实感。在《小说艺术》这一著名的评论作品中,他清晰地陈述了自己有关文学创作的观点,认为没有生活的艺术是贫瘠的,而小说的目的就是再现生活。但“生活无所不包,一团混乱;艺术则有所选择,有所批判。”他将艺术家描绘为一个冷静客观的观察者,给他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通过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詹姆斯将小说的现实艺术基础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内心世界。在小说中,他表现了对人物心理发展的兴趣,从而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由此,他又被认为是意识流技巧的先躯。

2、主要作品 (Major works)

(1)《美国人》(The American,1877)

这是一个关于富有的美国人来到欧洲,想买下一大块文化的故事。主人公很有钱;他不仅想要最大的绘画作品,而且还想要一个用钱能买到的最好的妻子。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好心肠的美国人战胜欧洲腐朽的故事。纽曼,一个发育不健全的个体,是他国人的代表。欧洲的贝利加兹家族举止高雅,一言一行都极其符合传统的礼貌规范,然而在高雅的外表下

却找不到那颗跳动的心。克利斯托夫·纽曼的失败其实是他民族性格完整性的道德胜利。

(2)《贵妇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1881)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故事。她来到英国,立即吸引了老托契特先生、他体弱的儿子拉尔夫,以及他们富有的邻居沃伯顿公爵。卡斯坡·古德伍德,一个真诚而执着的美国追求者,也来到英国。老托契特死后,伊莎贝尔成了富有的继承人。在佛罗伦萨,她遇到默尔夫人,既而结识了吉伯特·奥斯蒙德,一个美国鳏夫。未能识破奥斯蒙德对她财产的企图,她嫁给了他并照料他纤弱的女儿,潘西。仍然爱着伊莎贝尔的沃伯顿经常来拜访她,试图娶潘西为妻。潘西表示她并不喜欢这桩婚事,所以伊莎贝尔回绝了沃伯顿的要求。而这又加大了她与丈夫之间的分歧,并被丈夫指责为与沃伯顿有不正当的关系。拉尔夫病危,伊莎贝尔回到英国。她不想再回意大利了,尤其是知道了潘西的母亲就是默尔夫人之后。拉尔夫去世后,她又遇到了卡斯坡,并承认了自己对他的感情。但良心和责任感使她无法抛下潘西,于是她放弃了卡斯坡而回到那个不幸的家。

这部小说可谓是詹姆斯的代表作,并将他的文学生涯推向顶峰。读完小说,读者们或许要问为什么伊莎贝尔在可以选择第二次幸福时还毅然回到旧的不幸生活中去?事实上,她返回罗马并不是出于对奥斯蒙德的责任,而是对自我负责——这时的自我已不再是天真幼稚,纯洁单一,而是有了经历与体验,处于更高层次的纯真。现在她已经看到了世上的邪恶,并做好了勇敢面对的准备。因此,小说本身并不是悲剧;它令人信服的现实主义一部分源于它拒绝一个幸福美好的结局,甚至对“正确的道路”能带来幸福不作任何暗示。但它带来了人性的满足与自由——自由来自于不屈服世俗的统治,来自于对服务于完美自由的爱情力量的拥抱。

(3)《拧紧螺丝》(The Turn of the Screw,1898)

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年轻的英国女子成为两个孩子,迈尔斯和弗罗拉的家庭教师的故事。她发现孩子们被死去的仆人的鬼魂所缠绕,这个女家庭教师虽然受到了挫折,却深爱着孩子,尤其是那个男孩。于是,她决心用她的意志来对抗鬼魂。因为她认为鬼魂在道德上统治了孩子,并给他们带来了不良影响。她又说服了管家一起对抗鬼魂,尽管这个善良而简单的女人从未见过有鬼魂。家庭教师不敢把事情告诉雇主——孩子的叔叔,也是她爱恋的对象。于是她决定以直接挑战弗罗拉的方式,来驱除鬼魂给孩子造成的有害影响。然而弗罗拉的恐惧心理如此强烈,以至她无法再次面对家庭教师。对迈尔斯的一次类似的强烈攻击使他死于女教师的怀中,而她却认为她已经把男孩从魔鬼的手中拯救了出来。

(4)《鸽翼》(The Wing of the Dove, 1902)

凯特·克罗依,一位贫穷的英国社会冒险家的女儿,与一位伦敦记者墨顿·丹什尔相恋。他们秘密定了婚,尽管她不愿意在他发财之前嫁给他。米莉·塞尔,一个富有、天真的姑娘,受着一种奇怪病痛的折磨。她和凯特无所不谈;除了与墨顿的关系,凯特也把自己所有的事情告诉她。墨顿去美国出公差时结识了米莉。凯特鼓励米莉对墨顿产生好感,并认为她与记者的婚姻将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米莉死后,墨顿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他主动要和凯莉结婚,只要她同意将支票撒毁;而凯莉回答她愿意这么做,只要墨顿发誓他在记忆中彻底驱除对米莉的爱。如凯莉所意识到的那样,墨顿做不到,于是他们被墨顿的良心和各自的痛苦记忆分开了。很显然,小说中如鸽子一样的人物是米莉·塞尔,她救赎着这世上可救赎的一切,她将丹什尔,也许还包括凯特,从对单纯物质和肉体的绝对追求中拯救出来。米莉是脆弱的;很显然,她的悲剧就是她并未做好应付这个世界的准备,尽管她拥有各种易受攻击的美德。

3、特色 (Special features)

(1)“叙述视角”("Narrative point of view")

詹姆斯的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艺术技巧是他对小说“叙述视角”的阐述,也就是讲故事

所采用的角度。比如通过一个主要或次要人物,或者墙上的一只苍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在詹姆斯看来,这种讲述故事的人物并不是以中立的态度记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而本身也是故事的参与者。詹姆斯所做的就是将小说家的注意焦点从虚构世界中的事件转移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来:这一场景是从何种角度观察的?也就是说,在叙述中,詹姆斯强调的不是实际的场景,而是一个特定的个体如何看待它。作为读者,我们倾向于解读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事物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来把握这整个情况。因此,“意识中心”可很好地用来指代某一个人物认识事物的能力。(2)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

詹姆斯小说的另一大优点是他从心理的角度刻画人物。与马克·吐温用地方色彩装饰的现实主义不同,詹姆斯的现实主义是心理现实主义。他是心灵的观察者而不是时间的记录者。说他开创了心理小说,即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一种小说,并不为过。在,他的小说并不十分为他那个时代的读者所欢迎,是因为人们还未做好接受这种新的小说方式的准备,但在20世纪,这种小说占居了十分显耀的地位。在这个领域福克纳和乔伊斯是最好的代表。心理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识到了大脑在做决定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4、选读:《黛西·米勒》片断 (Selected reading: An excerpt from the first part of Daisy Miller)

(1)主题(Themes)

小说展现了两种文化与价值。美国的天真、纯洁与欧洲的经验、腐败。这里,詹姆斯强调了在文明社会中,举止风度对于顺利社交的重要性。他责备美国人不会善于运用举止风度去表现丰富的表情;他还认为那种只要有一颗人人可见的善良的心,而不顾行为后果的想法是错误的。最后,花样年华的黛西死于旧世界的冬季。这里詹姆斯不仅展现冲突,也指出了这是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误解引起的后果。其目的在于教育人们要相互理解,即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上获得“彻底的意识”。这又是一部讲述美国的天真被欧洲僵硬、呆板的传统价值观念击败的故事。

(2)结构(Structure)

小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黛西与温特伯恩的初次相会。温特伯恩暗自爱上了她并渐渐认识了她的家人。在第二部分,温特伯恩告诉姨妈有关米勒一家的情况。当他在旅馆再次遇到黛西时,他不敢把姨妈不愿结识她的情况告诉她,因为她社会地位低下,行为举止“轻浮”。然后,黛西开玩笑说她要夜里十一点出门,还告诉他将独自前往奇隆堡,并对他不能陪她前往颇有微辞。在第三部分里,温特伯恩在沃克太太的晚会上又一次遇到黛西,并听到人们纷纷议论她与三流的意大利人关系过于亲密。于是他建议黛西停止这一切,但她根本不听,甚至还与乔万尼一起去看月光下的古罗马广场。最后,由于那一晚的出游,黛西患上了罗马的热病,并且不久就去世了。

(3)人物刻画(Character portrayal)

黛西·米勒,名义上的女主人公,可说是女性的哈克贝利·费恩,是典型美国女孩的代表。由于得不到成熟有益的指导,她显得格外的无知。家长的溺爱与自身的幼稚使她过分自信和特别固执。她在欧洲的表现就像在家里一样地胆大妄为。当朋友温特伯恩和沃尔克太太试图劝说她不要太“轻浮”时,她却反其道而行之,比以往更加坚决地为所欲为。她知道自己并非有意去伤害别人,并对有人认为她故意这样做而感到惊讶。她天真地死去,就像她一贯表现的那样。她大胆、坦诚地对待自我,从不向欧洲传统的行为举止妥协。通过小说,詹姆斯试图告诉我们旧世界(欧洲)与新世界(美国)应该相互妥协,达成一致的见解。(4)声音与观点(Voice and point of view)

在《黛西·米勒》中我们可以听见多种声音。米勒一家——黛西、她母亲和她弟弟——

用的是美国式的率直的口语,而被欧化了的美国人,包括温特伯恩在内使用的是经过修饰的正式用语,两种语言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人物的语言之外还有一种既是劝慰又是命令的作者的语言,好像是詹姆斯的,又不完全像他的,倒更像是他为故事所创造的叙述者的语言。这位温文尔雅的叙述者老于世故而善于讽刺,熟悉欧洲与美国的行为举止,了解他所描述的地方,深知高度文明社会的一切合宜与不合宜的行为举止。他是一位精明而细致的观察者,喜欢从文字中获得乐趣,即使是颇具讽刺性的文字。然而他无处不在的叙述被温特伯恩的中心意识所限制。有时他的第三人称叙事就像是温特伯恩的思想记录一般,当然大部分时刻他还是与温特伯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问题是叙述者的视角是一种复杂的结合体;既有同情又有批评,即带着冷漠又带着分析,既是近看又是远眺,因此要找出文字背后的真实意义就必须依靠读者自己了。

(5)语言与文体(Language and style)

与马克·吐温使用的通俗语言不同,詹姆斯的语言精致而细腻。在美国文学史中他以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而著名。他拥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善于从中选取最贴切的词语,并巧妙地安置它们。一句话,他的语言十分“高雅”。因此,他的婉转、微妙的文风常被误认为是冗长累赘。这样的文风确实不会使阅读成为一件容易的事。

(6) 选读汉语译文(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elected part)

《黛西·米勒》

在瑞士一座名叫韦维的小镇里,有一家颇受欢迎的旅店。当然,这里的旅店多得很,因为小镇恰恰座落在一泓碧水之滨——美丽的湖光山色吸引来成千上万的游客,所以客栈业应运而生,并成了这一带的主要生意。湖滨一线,各色旅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最时髦的“大旅社”,也有瑞士传统的旧式客店,前者华美高大,正面是用白色大理石垒成,露台多达百余,建筑物顶端还飘扬着数十面旗帜,后者精巧典雅,墙呈粉色或黄色,镂有德文字样,内设花园,角上还有亭。在韦维镇的这些大小旅店之中,有一家尤其出色。它既富丽堂皇,不失其庄重沉稳,这是它的左邻右舍——那些同一行业的暴发户所不能企及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它不仅名闻遐迩,而且被视作楷模。六月里,这一带的美国游客特别多,我们甚至可以断言,韦维镇每逢此时,就变得颇似美国的滨水避暑胜地。这里的景致、音响,都能叫你联想起纽波特和萨拉托加。在一家名叫“三王冠”的小旅店中,人们会不时地看到几位欢蹦乱跳的“摩登”佳丽,听到一阵阵薄纱花边摩擦时发出的那种窸窣声和伴随晨蛾飘至的舞曲,以及无时不在的尖细的呼唤声。所有这些,都会使你驰思浮想,仿若住进了“观海楼”或“国会大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三王冠”旅社是有其独特不俗的情调的;在这里,你可以见到酷似公使馆秘书一样衣冠楚楚的德国男侍;闲坐于芳草鲜花之中的俄罗斯贵族小姐,被私人教师牵着手,漫步于庭院之中的波兰少年;以及米第山之颠的夕照和奇隆城堡如画般的座座尖塔。

大约在两、三年前,一位美国青年就坐在“三王冠”的花园中悠闲地环顾着我刚才所描述的一切,至于是什么引着他——是那引人联想的富丽堂皇的建筑,还是那超凡脱俗的独特情调我几乎一无所知。那是个明朗清心的夏日的早晨,我想,不论青年从何种角度出发观察周围的一切,都会心痴神醉。这位美国青年已在日内瓦定居很久,昨天,他乘小火轮来到这里看望正在“三王冠”旅店下榻的姑姑。但是,他的这位患有头疼病的姑姑此时老病复发,正把自己关在屋里嗅樟脑止痛,因此他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出来散散心。这位年轻人二十有余,朋友们谈到他,总说他正在日内瓦“读书”。当他的敌人谈到他——看,说到哪里去了!他这个人非常随和,处处惹人喜欢,根本就没有敌人。我刚才要说的是,有那么一些人,一谈起他长期居住日内瓦的因由时,就把它归结于住在日内瓦的一位外国女人——他对这位女人一往情深,而她却比他年长。可以说,亲眼见到这位女人的美国人为数甚少,甚至没有。

不过,关于这个女人,流传着一些极为精彩的故事。这位美国青年名叫温特伯恩,他从小在日内瓦这座信奉加尔文主义的小都市读书,又在这里上了大学,所以,他自幼结识了不少这儿的人,其中有许多成了他的挚友,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因此,他对日内瓦可以说是情深意长。

敲开姑姑的房门,得知姑姑无意睬他之后,温特伯恩就去镇里逛了一圈,然后回来吃了早餐,现在,他正呷着一小杯咖啡,咖啡是一名使馆随员模样的男侍送到花园中他面前的小桌上的。喝过咖啡,他燃起一支香烟,立刻发现甬道那边走来一个小男孩——看模样,大概在九岁到十岁之间。孩子的身材矮小,矮得与其年龄很不相称。他面色苍白,生得小鼻子小眼,腿上穿了一条灯笼裤,一双红色长筒袜。这双袜子使他本来就过于细长的双腿显得更加可怜。孩子系了一条鲜艳的红领带,手里拿了一根铁头登山杖,杖子很长,铁头锋利。孩子一路走,一路用它四下乱戳——花坛、长椅,甚至少女的裙裾。他在温特伯恩面前收住了步,用那双不大,但聪颖、犀利的眼睛注视着这位青年。

“您能给我一块方糖吗?”孩子用他那尖细、冷峻,虽不成熟,但已失去稚气的嗓音问道。

温特伯恩看了看身边的小桌,见咖啡具旁边还有几块糖,就说;“自然,你可以吃一块,不过,小孩吃糖不好。”

小孩上前几步,小心翼翼地选了三块使他垂涎的碎糖,将其中的两块掖进了灯笼裤的口袋里,另一块则径直入口。他像耍长矛一样把铁头登山杖戳在温特伯恩的长椅上,用力地咬着口中的糖块。

“嘿!真硬——硬!”孩子叫道。他把这个形容词念得很奇特。

温特伯恩立即意识到孩子可能是他的美国同胞,于是不无慈爱地告诫说:“小心点,别崩了牙。”

“崩不了,因为我已经没牙了。我的牙都掉了。我只有七颗牙,昨儿晚上妈妈数过的。她刚数完,就又掉了一颗。妈妈说,如果我再掉牙,她就打我耳光。我有什么办法?这是欧洲的水土问题,在美国,我的牙从没掉过。就是这些旅馆给闹的。”

温特伯恩觉得好笑,就说:“如果你吃掉三块糖,你妈不打你耳光才怪呢。”

“那她就得给我奶糖吃。我在这儿弄不到奶糖。我说的是美国奶糖,因为哪儿的奶糖也没美国的棒。”温特伯恩问:"哪儿的小孩子也没美国的棒吗?”

孩子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是美国小孩。”

温特伯恩哈哈大笑说:“我看出你是最棒的一个美国小孩。”

“那你是美国大人吗?”活泼的孩子见温特伯恩点头,就郑重地说:”美国的大人也最棒。”

孩子听到大伙伴对自己的称赞表示满意,于是一抬腿,骑上登山杖,四下望了望,开始向第二块糖进攻。温特伯恩也是这个年纪来欧洲的,所以不禁思忖起自己幼年是否也是这个样子。

一会儿,孩子突然喊道:"我姐姐来了!她也是个美国孩子。"

温特伯恩顺甬路望去,看见一位漂亮的女郎正朝这边走来。他欣悦地对孩子说:“美国姑娘最棒。”

孩子一本正经地说:“我姐姐可不棒,她总是训斥我。”

温特伯恩说:“叫我说,那是你有毛病。”

说话间,少女已经袅袅婷婷地走到两人附近。她的衣服是白色薄纱缝制的,上面打了许多褶,镶了花边,并用淡雅的缎带系了结子。她没戴帽子,只撑着一把大号阳伞,伞沿有一圈宽宽的绣花装饰。她的秀丽令人震惊、钦羡。“多美呀!”温特伯恩心里说着。他挺起上身,似乎准备站起来寒暄。

少女在他的长椅前停住了。身边是俯瞰湖水的花园露台。此时,小男孩已把他的登山杖变成了撑杆跳的竿子,在地面上弹来弹去,不时踢起几块碎石。

少女问:“兰道夫,你在做什么?”

兰道夫答:“我在登阿尔卑斯山,就这么登!”说着,他又是一跃,将碎石溅入了温特伯恩的耳朵里。

温特伯恩说,“那儿不行,那儿是他们下山的路。”

“他是个美国人!”兰道夫用他尖细的嗓音喊道。

少女似乎没有听到这一通知,只是盯着弟弟简单地说:“喂,你最好还是老实会儿。”

温特伯恩觉得孩子的话似乎是一种引荐,于是起身,扔掉手里的香烟,缓步走向少女,近于谦恭地说:“我跟这个小孩成了朋友。”他十分清楚,在日内瓦那个地方,除非是在极特殊的条件下,青年男子是不许随随便便地找一位未婚少女说话的。但是,这儿不是日内瓦,又是这样一种非常的情景:花园里,一位漂亮的美国女郎走来,站到了你的面前,难道这不是天赐良机吗!可惜的是,听过温特伯恩的表白,这位美貌的少女只瞥了他一眼,就又转过头去,凝神注视着湖面和远处的群山。温特伯恩暗暗怀疑自己是否过于莽撞,可一转念,他觉得不应退却,而是要再进一步。就在他寻找话题的当儿,少女叉把注意力转向了小男孩。

“我倒想听听你是从哪儿搞来的那根竿子。”她说。

“我买的。”兰道夫应着。

“你是不是还要带它去意大利?”

“是的,我就是要带它去意大利。”

少女看了看衣服的前襟,抚了抚缎带结子,又转而欣赏这儿的湖光山色。良久,她又说:“喂,你最好还是把它扔掉。”

“你们要去意大利?”温特伯恩诚惶诚恐地问少女。

少女又瞥了他一眼答道:“是的,先生。”往下又是冷落。

温特伯恩感到了几分尴尬,但还是打听说,“你们要过辛普龙吗?”

“我不晓得。您说的大概是座山吧?兰道夫,咱们都要过什么山?”

“去哪儿?”男孩问。

“去意大利。”温特伯恩代他姐姐答道。

“我不知道。我不想去意大利,我想回美国。”

“意大利可是个美丽的地方!”温特伯恩解释说。

兰道夫大声问:“那儿有奶糖吗?”

姐姐说:“还是没有的好。你吃的奶糖够多了,连妈妈也这么说。”

“我好长时间没吃到奶糖了——有一百个星期了!”孩子叫着,还是在那里跃来跃去。

少女又看了看自己裙裾上的荷叶边,温特伯恩立刻借机称赞了一番这里的美景。这时,他已没有困窘的感觉,因为他发现少女是那么神态自若。她那富有魅力的面容和表情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他的话既不使她动怒,也不使她得意。如果,当他讲话时,她竟观察别处,像是心不在焉的样子,那么这只能说明她的习惯如此。不过,当他又谈了一阵,并指出一些引人入胜的景致,而这些景致她又是闻所未闻的时候,她的目光便逐渐地转向他。他注意到,她的目光是那么直率、无畏,这种目光是不能称之为放荡多情的媚眼的。因为姑娘那双澄澈的眼睛里只有诚挚——那是一双多么美的眼睛呀!然而又何止是眼睛呢?她的面色、她的鼻翼、耳廓,甚至她的牙齿,以及她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那么美,温特伯恩不知有多久没见到这样的美色了。他这个人对于女性的美是百看不厌的,而且有一种观察、分析女性美的习癖。眼前这位女郎的相貌,当然免不了要受到他的评品。在他看来少女的表情既不呆滞,也不生动,五官虽说端正,但又缺乏光彩。他想,兰道夫少爷的姐姐很有可能是一位风骚女性。他可以肯定,少女是个有主见的人。她那聪慧、妖媚、不甚深沉的面容上,没有丝毫玩世不

恭的神态。不久,他又发现少女是个健谈的人。她透露说,她们——她、她的母亲,还有兰道夫——准备去罗马。她问他是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因为她不相信这一点。犹豫了一阵,她说他看上去更像德国人,尤其是当他讲话时,更是如此。温特伯恩闻此畅怀大笑,说他倒是见过讲话像美国人的德国人,但就他所知,还未见过讲话像德国人的美国人。接着,他邀请少女坐到自己刚刚腾出的长椅上,说这样更舒服些。她回答说,地喜欢站着,喜欢随便走走。话虽这么说,她还是立即坐了下来,并告诉他,自己是从纽约州来的 "倘若你知道纽约州是在什么地方的话。”温特伯恩一把抓住少女那灵巧的小弟弟,以此方式进一步了解少女的来历。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孩子迅速地答道:“兰道夫C·米勒。我还告诉你她的名字——”说着,他把登山杖指向姐姐。

“你最好是等人家问!”少女神态自若地对弟弟说。

“我很想知道你的名字。”温特伯恩对少女说。

孩子叫道,“她的名字是黛西·米勒!可这不是她的真名,不是她名片上印的那个名字。”

米勒小姐对弟弟说,“真可惜,你怎么没弄到一张我的名片!”

“她的真名是安妮P·米勒。”孩子并没理睬姐姐的讥讽。

姐姐指指温特伯恩对弟弟说,“问他叫什么?”

可是兰道夫似乎是充耳不闻,继续讲着他家里的人,“我爸叫埃兹拉B·米勒,他不在欧洲,我爸在一个比欧洲更好的地方。"

一时间,温特伯恩猜想,大概米勒先生己经魂系西天,只不过是大人教孩子这样说的。但兰道夫立即补充说:"我爸在斯克内克塔迪。他在那儿有大买卖。我爸的钱可多了,你不知道!”

“够了!”米勒小姐喝住了弟弟,然后放低阳伞,欣赏着绣花的伞缘。温特伯恩立即松开孩子,孩子拖着登山杖去了。少女说,“他不喜欢欧洲,想回家。”

“你是说回斯克内克塔迪?”

“正是,他想马上回家。这儿没小孩儿陪他玩,附近只有一个男孩,但身边总随着一位教师,不许他玩。”

“这么说你的弟弟没有老师?”

“妈妈原打算雇一个,陪我们一道周游。因为一位太太告诉她说可以找到一个出色的教师。你可能认识这位太太。她是个美国人,叫桑德斯夫人,大概是波士顿人。我们计划带着她介绍的教师旅行,但兰道夫不答应,说他坐火车时是不愿听课的,可我们有一半时间的确是在火车上度过的。车上,我们遇见过一位英国小姐,叫费泽斯通,也许你认识她。她问我为什么不给兰道夫上课——用她的话说就是,给他些‘教导’。可我想,用不着我教他,他比我知道的还多。他灵得很。”

“是的,看样子很灵。”

“妈妈打算一到意大利就给他请先生。你能否在那里找到好老师?”

“好的,我想可以。”温特伯恩说。

“如果没希望,妈妈就要求助学校,因为弟弟应该多学些知识。他才九岁,将来还要上大学的。”米勒小姐就这样滔滔不绝地讲了下去,她一会儿谈到自己的家,一会儿又转向别的题目。她那双纤巧动人的手合拢于膝头,色彩斑斓的戒指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她那双美丽的眸子,忽而与温特伯恩的目光相遇,忽而转向园中的花木、过路的行人,以及周围的迷人景色。听她说话时的语气和腔调,人们会以为她与温特伯恩交谊甚久呢。温特伯恩感到十分惬意,他已有多少年未和一位少女这样推心置腹地交谈了。黛西很能讲,甚至可以说喋喋不休。她没有很多的动作,显得十分安恬,但她的嘴唇与眼睛却在不停地运动。她嗓音柔

美圆润、亲切感人,语调大方、随和。从自己抵欧的第一天讲起,她历数了自己的所到之处、自己的打算、母亲的安排、弟弟的意愿,并对她们住下的每一家旅店都作了特别的说明。她说:“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叫费泽斯通的小姐曾问,在美国,是不是大家也这样住旅店。我说,要不是到欧洲来,我绝对不会见到这么多旅馆。的确是这样——这儿似乎除旅馆就没有别的了。”米勒小姐的话并无恶意,她郑重其事地说,只要你住惯了,这些旅店都很舒适。至于欧洲嘛,那简直是无懈可击了,她甚至没有发现使自己失望的地方——一处也没有。也许这是因为她早有所闻而又熟视无睹的缘故吧。她有很多很多到过欧洲无数次的好朋友。而且,她还有很多很多从巴黎买回的衣物。一穿上巴黎的时装,她就好象有了亲临欧洲的感觉。

“这倒象是变魔术。”温特伯恩听过米勒小姐的一席话说道。

“是的。”米勒小姐也不回味一下这个比喻就说:“这些总吸引着我,使我产生来欧洲的愿望。不过,单纯是为了买衣服,我是不会来此的,因为可以肯定,他们会把最好的衣服运到美国,在这儿,你只能见到一些劣等货。我最讨厌的还是这儿的社交,这儿哪有什么社交?就是有,我也不知道它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你知道不知道?可能在某个地方会有某种社交,但我是一次也没见到。我非常喜欢社交活动,这样的活动我以前参加的多啦,我说的不仅是在斯克内克塔迪,而且包括纽约。过去,我每年冬天都要去纽约玩,在那儿参加社交活动。去年冬天,我应邀出席了十七次专为我设的晚宴。其中三次的邀请人是名流男子。”稍停片刻,她又继续说:“在纽约,我的朋友——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比在斯克内克塔迪多。”她停下来。用那双美丽、活泼的眼睛注视着温特伯恩,脸上挂着一层轻微的几乎始终如一的微笑。她再次开口,补充说,“我交际的圈子里总有许多风流潇洒的男子。”

可怜的温特伯恩听得入神,觉得既饶有兴味,叉困惑不解。他还是生平第一次耳闻一位少女这样表白自己,这样的表白除了证明自己的举止轻浮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他可以象日内瓦人一样,把黛西·米勒小姐称为实际的,或潜在的异己吗?与此同时,他又觉得由于自己长年居住日内瓦从而丢掉了不少美国的风格,否则为什么竟连美国人的腔调也感到刺耳了。的确,自从长大成人,初悟世事以来,他还从未与这样典型的美国女郎打过交道。说真的,她是那么迷人,可又那么轻浮!难道她仅仅是纽约州来的一位漂亮姐儿吗?难道其他这样的漂亮姑娘都像她似的有那么多男朋友吗?要不然她就是由于年轻才这样胆大无礼、处事不择手段。在这件事上,温特伯恩的直觉和推理功能已变得无能为力了。在他看来,黛西·米勒是那么天真无暇,而且,他也曾向别人讲过,美国女郎都非常天真、纯洁。当然也有人对此持相反意见。所以,在他的心里,还是把她看成一位风流女性——一位漂亮而轻佻的美国姑娘。迄今为止,他还从未接触过这种女人。在欧洲他也认识两、三位妖娆的女性。她们的年龄都比黛西·米勒稍长,出于保持在大庭广众下的尊严,她们的身边都跟着丈夫。这几位女人危险、可怖,和她们交际,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是,眼前这位少女是不可与那种人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的。她虽风骚妖娆,却不象她们那样老谋深算,只是个漂亮、且爱卖弄风情的美国女郎而已。想到这里,温特伯恩几乎要感谢自己了:他为黛西·米勒找到了适合于她的类别。因此,他得意地把身子向后倚了倚,欣赏着他认为米勒最有魅力的鼻子,心里盘算着与一位美国倩女交际一般应该是在什么条件下,应该进展到什么程度为止。他似乎感到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

这时,少女扬起阳伞,指着奇隆城堡熠熠发亮的围墙问道:“你去过那座古堡吗?”

“以前去过,还不只一次。你大概也去过,是吧?”

“我们没去过,可我就盼着去一次。当然,我是下了决心的,不去看看那座古堡,我无论如何也不离开这里。”

“那将是一次非常美妙的远足,而且并不难。可以驾车去,也可以搭乘小火轮。”

“可以坐火车去吗?”

“对,还可以坐火车。”

少女继续说:“陪我们旅行的服务员说,火车可以直接送我们到古堡。上个星期,我们全家打算去那里一游,可妈妈犯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所以没有去成。弟弟兰道夫也不愿去,他说古堡没什么好看的。不过,我估计我们可以在这个星期里去一次,当然,还要说服兰道夫。”温特伯恩微笑着询问说:“你弟弟讨厌古代遗物?”

“他说他对古堡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也难怪,他才九岁呵,只想呆在旅馆里。可是,留他一人在家,妈妈不放心,服务员又不愿单独陪他。这样,我们到这儿后也没怎么出去,但那个地方不去就太可惜了。”米勒小姐说着又指了指古城堡。

温特伯恩说:“我以为可以安排一下。你能不能找个人陪兰道夫一下午?”

米勒小姐默默地注视着温特伯恩,接着她平静地说,“但愿你能陪陪他!”

温特伯恩迟疑了一下说:“我很想陪你们去古堡。”“陪我?”少女不动声色的淡然问道。

要是在日内瓦,少女们遇到这种情况,会站起身来,满面绯红,但米勒小姐竟安之若素。温特伯恩意识到自己的冒昧,猜想小姐大概是生气了,就毕恭毕敬地打着圆场说:“陪你的母亲去。”

但是,他的大胆冒昧和谦恭有礼像象都没发生什么作用。黛西·米勒小姐似乎根本不睬这些,只是说:“我妈妈看来是绝对不会去的。她也不喜欢出门走动。我问你,你刚才说的当真吗——你说你愿意去古堡?”

“千真万确。”

“那么可以安排好的。如果妈妈留下陪兰道夫,尤金尼奥也会留下来。”

“尤金尼奥?”

“陪我们旅行的那个服务员。他不愿单独陪兰道夫。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还是头次见到这么琐碎的家伙。不过,作为服务员,他可算出色的。我估计,倘若妈妈不去,他也会留下,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去古堡玩了。"

一时间,温特伯恩试图尽量猜透这句话的含意——“我们”只能是指黛西·米勒小姐和我本人,不可能包括其他任何人。这个计划简直是妙不可言,难以置信了,于是他产生了吻一吻少女的纤手的念头,要不是此时突然来人,他完全能干出这种事来,从而使旅行计划流产。来人是位身材颀长、相貌英俊的男子,他留着整齐漂亮的胡子,身穿一件天鹅绒大衣,胸前挂了一条闪闪发光的表链。当他走近米勒小姐时,狠狠地瞪了温特伯恩一眼。

“喔,尤金尼奥!”米勒小姐招呼着,语调十分友好亲切。

尤金尼奥把温特伯恩从头至脚地打量了一番,然后不快地向小姐鞠躬说:“我荣幸地通知小姐,午餐已备,请。”米勒小姐缓缓地站起身来说:“听着,尤金尼奥!我要去那座古堡,非去不可。”

服务员问道:“去奇隆城堡是吗?小姐。”接着,他又用在温特伯恩听来是十分无礼的口吻问道:“小姐商量过了?”

尤金尼奥腔调里的那种讽刺意味,连米勒小姐也感到了窘迫。她转向温特伯恩,两颊泛起一层轻微——非常轻微的红晕说:“你不食言吧?”

温特伯恩颇有些委屈地说:“怎么能!我会望眼欲穿地等待那个日子。”

小姐说:“你是在这家旅店下榻吗?你真是美国人?”

此刻,服务员正挑衅地盯着温特伯恩。在温特伯恩看来,这种目光至少也是对米勒小姐的责难。它好像是说,她“随随便便”地结识外人,有伤风化。于是,温特伯恩向米勒小姐微微一笑扭转话题说:“我将荣幸地向你介绍一个人,她会告诉你有关我的一切。“他指的是姑母。

“那好,到日子我们一走去。”米勒小姐说着莞尔一笑,转身撑起阳伞,跟随尤金尼奥走了。温特伯恩望着她的背影,看着她拉起裙饰,袅袅婷婷的样子,心想她真可与某位公主

媲美。

(陈健译)

(7)理解注释(Comprehension notes)

(a) At a little town of V evey, in Switzerland, there is a particularly comfortable hotel…:这是温文尔雅的詹姆斯式的叙述者在向我们介绍故事。

(b)There are sights and sounds that evoke a vision, an echo, of Newport and Saratoga…:叙述者在迅速地描述了新港和萨拉多加等著名的美国度假圣地与维威之间的异同后转向了故事的中心对比,美国与欧洲在文化与行为举止上的对立。此处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挑细选,给即将涉及到的詹姆斯的“世界主题”埋下伏笔。

(c)…a view of the snowy crest of the Dent du Midi and the picturesque towers of the Castle of Chilton:《黛西·米勒》中的每个地点都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日内瓦湖、维威、奇隆堡、古罗马广场、帕拉蒂尼山等。它们与欧洲的文明,与英国和欧洲的浪漫主义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神秘的寓言传说的氛围,表达着不可名状的美感与振奋人心的英雄主义。詹姆斯选择奇隆山很明显是因为它被诗人拜伦所圣化了,成为标志自由的圣坛。拜伦的名字刻于古堡的一根柱子上。黛西美国式的自由社交的习惯与欧洲严格的行为准则发生冲突。作者在此将拜伦与黛西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追求神圣的自由。

(d) I hardly know whether it was the analogies or the differences that were uppermost in the mind of a young American, who…:温特伯恩在这一场景被引入,并成为故事的中心意识,所有叙述都从他的视角出发。叙述者扮演的是一个既在游戏内又在游戏外的角色;他一会儿是参与者,一会儿又是客观的旁观者。正是视觉的错误和对中心意识人物的理解成为了詹姆斯小说戏剧性冲突的源泉。

(e) The only thing I don?t like, she p roceeded, is the society:黛西抱怨在欧洲没有很多聚会,其实是欧洲没有像美国那样真正的聚会。跟她的国人一样,她羡慕聚会所提供的社交生活,并且她喜欢异性的陪伴,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轻浮放荡。她大胆而独立,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

(f) Poor Winterbourne was amused, perplexed---above all he was charmed. He had never yet heard a young girl express herself in just this fashion; … Certainly she was very charming, but how extraordinarily communicative and how tremendously easy!… He must on the whole take Miss Daisy Miller for a flirt---a pretty American flirt:这一段尤为典型地展现了詹姆斯运用中心意识的技巧,以第三人称表现人物的思想。此处温特伯恩初遇黛西的复杂感受用第三人称叙述出来。他使用的感叹句,尤其是“一个可爱的美国调情家”表现了他努力地想把黛西归类,并最终似乎为她找到了一个公式而松了口气。

(g) Winterbourne was almost grateful for having found the formula that applied to Miss Daisy Miller…:温特伯恩是一个欧化了的美国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外国住得太久了。他经历丰富,却在理解黛西上有些问题。他试图为她寻找一个公式,将她归类,现在看来他似乎找到了。在他眼中,她就像一张白纸。他为自己找到了与她交往的方法而暗自庆幸。

C、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1、观点 (Points of view)

艾米莉·狄金森过着自我封闭的隐居生活。她敏锐易感,热衷于探索自己的内心生活而不是社会生活,因此,她的诗常常反映了她对自然、爱情、宗教、死亡和永生的思考。一方面她的世界很狭小,因为只是一位隐居女子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她的世界又是宇宙性的,涵

陶洁版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陶洁(部分) Unit 1 Benjamin Franklin Questions 1.Why did Franklin write his Autobiography? Franklin says that because his son may wish to know about his life, he is taking his one week vacation in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to record his past. He also says that he has enjoyed his life and would like to repeat it 2.What made Franklin decide to leave the brother to whom he had been apprenticed? His brother was passionate, and had often beaten him. The aversion to arbitrary power that has stuck to him through his whole life .After a brush with the law, Franklin left his brother. 3.How did he arrive in Philadephia? First he set out in a boat for Amboy, the boat dropped him off about 50 miles from Burlington, the next day he reached Burlington on foot, in Burlington he found a

美国文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Philosophically, Transcendentalism means the recognition in man of the capacity of knowing truth intuitively, or of attaining knowledge transcending the reach of the senses.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ver-soul,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Other concepts that accompanied Transcendentalism include the idea that nature is enabling and the individual is divine and therefore, self-reliant. The leading figure of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is Emerson and Thoreau. American Romanticism: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Being a period of the great flowering of American literat u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American romantic works emphasize the imaginative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of literature. Romanticists include such literary figures as Washington Irving, Ralph Waldo Emerson, Henry David Thoreau, 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 Nathaniel Hawthorne, Edgar Allen Poe, Herman Melville, Walt Whitman and some others. Free Verse: Poetry 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 American Puritanism: The first settlers who came to America wer e called “Puritans”, so named after because they wished to “purify” the religious practice in the church. They established their own religious and moral principles as American Puritanism, which stressed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and li mited atonement from God’s grace. American Puritanism is one of the endur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Puritanism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alvinism. Symbolism: Symbolism is the practice of representing things by means of symbols or of attributing symbolic meanings or significance to objects, events, or relationships.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refers to body of work which for whatever reason deserves to be preserved as part of the reproduction of meaning within a given culture. It mainly includes novel, drama, poetry, short stories, biography and some other forms. American Literature refers to literature written by Americans in English.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Many epics were drawn from an oral tradition and were transmitted by song and recitation before they were written down. Analysis "To a Waterfowl" is written in iambic trimeter and iambic pentameter, consisting of eight stanzas of four lines. The poem represents early stage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hrough celebration of Nature and God's presence within Nature. Bryant is acknowledged as skillful at depicting American scenery but his natural details are often combined with a universal moral, as in "To a Waterfowl" Figures of speech alliteration metaphor anaphora personification:

美国文学选读名词解释

1.Puritanism: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1.simply speaking , American Puritanism just refers to the spirit and ideal of puritans,who settled in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ecause of religious persecutions. 2.In content it means scrupulous ,moral rigor ,especially hostility to social pleasure and religion . 3.with time passing it became a dominant factor in American life ,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literature.to some extent it is a state of mind,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 breathes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4.Actually it is a code of values,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 point of view in American minds,also a two-faceted tradition of religious idealism and level -headed in common sense . 2.The American Romanticism(浪漫主义):a literary movement flourished as a cultural force the early period and the late period. associated with imagination and boundlessness, as an historical movement it arose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Walt Whitman, Nathaniel Hawthorne, Herman Melville, Edgar Allan Poe.) II.Feature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1) It was the expression of “a real new experience(全新体验)”. (2) American Puritanism was a cultural heritage. Many American romantic writings intended to edify(启发) more than they entertained. (3) American Romanticism is full of “newness(新奇)” . Ideals:Individualism; political equality Dream:America: a new Garden of Eden (4)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both imitative and independent. 3.Transcendentalism 超验主义 The major features of Transcendentalism: ① The Transcendentalists placed emphasis on spirit, or the Oversou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universe. 思想超灵宇宙 ② The Transcendentalist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m, the individu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Society. ③ The Transcendentalists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of nature as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r God. Nature was not purely matter. It was alive, filled with God’s ove rwhelming presence. 自然+上帝 Ralph Waldo Emerso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As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常耀信美国文学知识点

Introduction 1. The Youngest National Literature 1781 (Independence War) --- 2012= about 200 years 2. Great achievement: 1930-1980, nine American writers won the Nobel Prize The Period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colonial period (约1607 - 1765) 2.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and Independence War (1765-1800) 3. The romantic period (1800 - 1865) 4. The realistic period (1865 - 1914) 5. The period of modernism (1914 - 1945) 6.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45 -) Chapter I Colonial America American Puritanism 1. The beliefs and practices characteristic of Puritans(most of whom were Calvinists who wish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of its Catholic aspects) 2. Strictness and austerity in conduct and religion Puritans‘ religio us belief: Calvinism ◆John Calvin, the great French theologian. The principal concepts: 1)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2) Predestination 3) Salvation of selected few ◆ The Puritans carried with them to America a code of values,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 point of view, which, in time, took root in the New world and became what is known as American Puritanism. (p11)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n Literature 1) Idealism(optimism) 2) Symbolism 3) Simplicity in writing Significance of Puritanism With time passing it became a dominant factor in American life,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o some extent it is a state of mind,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the American breathes,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Time: From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settler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Literary Features 1. Forms Personal literature in various forms --- diaries, histories, common books (札记),journals, letters, travel books, sermons etc. 2. Content 1) practical matter-of-fact accounts of farming, hunting, travel, etc. designed to inform people ―at home‖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new world 2) highly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f religious questions. 3. Style In Style,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s were imitated and transplanted. Early writers in the colonial period John Smith, a captai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lony of Jamestown, Virginia; the writer of 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William Bradford, the first governor of the Plymouth Plantation, his writing: Of Plymouth Plantation (P16) John Winthrop, the first governor of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In his famous speech 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 ,he states that there was a agreement between God and his people of building a new Garden of Eden in the new world. (P17) Therefore let us choose life, 所以,让我们选择生活, that we and our seed 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后代, may live by obeying His 可以听从上帝的声音, voice and cleaving to Him, 须臾不离上帝, for He is our life and 因为,上帝是我们的生命, our prosperity. 我们的兴旺 1

陶洁版美国文学选读_第三版_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洁(部分) Unit 1 Benjamin Franklin Questions 1.Why did Franklin write his Autobiography? Franklin says that because his son may wish to know about his life, he is taking his one week vacation in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to record his past. He also says that he has enjoyed his life and would like to repeat it 2.What made Franklin decide to leave the brother to whom he had been apprenticed? His brother was passionate, and had often beaten him. The aversion to arbitrary power that has stuck to him through his whole life .After a brush with the law, Franklin left his brother. 3.How did he arrive in Philadephia? First he set out in a boat for Amboy, the boat dropped him off about 50 miles from Burlington, the next day he reached Burlington on foot, in Burlington he found a boat which was going towards Philadelphia, he arrived there about eight

美国文学试题(2)

美国文学(本科)试题5 I. Comple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proper words or phrases and put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20%, 1 point for each) 1. The first permanent English settlement in North America was established at Jamestown, Virginia in . 2.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3. Hard work, thrift, piety and sobriety were the values that dominated much of the early American writing. 4.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18th century was an age of and Revolution. 5. Franklin’s best writing is found in his masterpiece . 6. On January 10, 1776, Thomas Paine’s famous pamphlet appeared. 7. The signing of symbolized the birth of an independent American nation. 8.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in America of the 18th century was . 9. Washington Irving’s became the first work by an American writer to win international fame. 10. is the summi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11.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Emerson’s in 1836,American Romanticism reached its summit. 12. Hester Prynne is the heroine in Hawthorne’s novel . 13.Henry James’ major fictional theme is . 14. brought the Romantic period to an end. So the age of Realism came into existence. 15. The Poetic style invented by Whitman is now called . 16.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is written by . 17. The term The Gilded Age is given by to describe the post-civil war years. 18. Theodore Dreiser’s first novel is . 19. The leader of the literary movement Imagism is . 20. is the spokesman for Lost Generation. II.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low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 answers or completions. Choose the one that is the best in each case and put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30%, 1 point for each) 1.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of local color to achieve wide popularity was . A. Bret Harte B. Mark Twain C. Henry James D. William Dean Howells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sterpiece of Mark Twain? A. The Gilded Age B.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C.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D. Jumping Frog 3. Which writer has no naturalist tendency? A. Mark Twain B. Jack London C. Theodore Dreiser D. Frank Norris 4. Transcendentalist doctrines found their greatest literary advocates in and Thoreau. A. Jefferson B. Emerson C. Freneau D. Oversoul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n’t belong to Dreiser’s “Trilogy of Desire”? A. The Financier B. The Titan C. The Stoic D. An American Tragedy

美国文学重点名词解释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 2. 6.Transcendentalism: is literature,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ed in New England from about 1836 to1860. It originated among a small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ho were reaching against the orthodoxy of Calvinism and the rationalism of the Unitarian Church, their own faith centering on the divinity of humanity and the natural world instead. Transcendentalism derived some of its basic idealistic concepts from romantic German philosophy, and from such English authors as Carlyle,Coleridge, and Wordsworth. The ideas of transcendentalism were most eloquently expressed by Ralph Waldo Emerson in such essays as Nature and Self-Reliance and by Henry David Thoreau in his book Walden. .Symbolism象征主义:It is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using symbols. It's a literary movement that arose in France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at greatly influenced many English writer, particularly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nables poets to compress a very complex idea or set of ideas into one image or even one word. It'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evices that poets employ in creation. 8.American naturalism:this term was created by Emile Zola. Charles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uralism. In the works off naturalism,characters were conceived as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inherited attributes and habits condition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At th century,the end of the 19this pessimistic form of realism appeared in america. Naturalism attempted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of naturalism were dominat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Naturalism emphasized:the world was around;men had no free will;religious“truth”were illusory;the destiny of human beings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The dominant figures in naturalism were Stephen crane,Frank Norris, Jack London and Theodore Dreiser. 3.The lost generation: included the young English and American expatriates as well

美国文学选读期末考试重点

1、The Colonial Period(1607-1765) American Puritanism (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rough the end of the 18th) 北美第一位女诗人Anne Bradstreet(宗教气息,夫妻恩爱) Edward Taylor 都受英国玄学派影响(metaphysical) 2、The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Period Benjamin Franklin:Poor Richard's Almanac The Autobiography---“美国梦”的根源 3、American Romanticism(end of 18th to the civil war) American writers emphasis upon the imaginative and emotional qualities of literature. 早期浪漫主义Washington Irving 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短篇小说 James Fenimore Cooper 历史,冒险,边疆小说《The Leather-stocking Tales>文明发展对大 自然的摧残与破坏 William Cullen Bryant 美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To a Waterfowl>美国 山水,讴歌大自然,歌颂美国生活现实 Edgar Allan Poe ---(48 poems,70 short stories) H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otees of “Art for art’s sake.” He was father of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 and the detective story. Ralph Waldo Emerson---The chief spokesman of 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lso known as “American Renaissance”) It is 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ts spoke for the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American society. 《Nature》---the Bible of Transcendentalism by Emerson 《Self-Reliance》表达他的超验主义观点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he regarded nature as a symbol of spirit.Thoreau was very critical of modern civilization. 小说家:Hawthorne-赞成超验He is a master of symbolism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Melville 怀疑,悲观,sailing experiences Moby Dick百科全书式性质/海洋作品/动物史诗 诗人Longfellow《I Shot an Arrow...》《A Psalm of Life》第一首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的美国诗歌Whitman (Free Verse---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 ) 《Leaves of Grass》《One's Self I Sing》《O Captain! My Captain!》song Dickinson inner life of the individual ---died for beauty 4、The Age of Realism James upper reaches of American society. <一位女士的肖像》inner world of man Howells, concerned himself chiefly with middle class life. Twain the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humor and local colorism American Naturalism 自然主义(新型现实) Stephen Crane;《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The Red Badge of Courage》pessimistic 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Jennie Gerhardt;An American Tragedy(Trilogy of Desire) O.Henry (William Sydney Porter):The Gift of the Magi;The Cop and the anthem 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Martin Eden 5、The Modern Period The 1920s-1930s ( the second renaissa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Roaring Twenties ,The Jazz Age ,“lost”(Gertrude Stein) and “waste land”(T.S.Eliot) 现代主义小说家 F. 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以美国梦American Dream 为主线。

美国文学重点整理

美国文学重点整理 美国文学题型: 1.60分三篇小说,三个诗歌,作者,出处,作品分析 2.20分名词解释 3.20分论述 1. 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的经济背景 关键词: Urbanization(new farm machines, rising productivity, rising leisure time)Industrialization(electric lights, camera, telephone, radio, type writer) Commerc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Philosophy: Schopenhauer叔本华 Nietzsche 尼采 Jean Paul Freud 补充:Fitzgerald:tender is the night, all the sad young man, the rich boy, 2. What is Lost Generation? ①It is a term to describe a group of American intellectuals, poets, artists and writers who fled to France in the post WWI years to reject the values of American materialism and to seek the bohemian lifestyle in Paris. ②It is full of youthful idealism, seeking the meaning of life, drank excessively, have love affairs,creating some of the finest American literature to date. ③American poet Gertrude Stein coined this expression, speaking to Hemingway, she said, 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the term stuck the mystique surrounding these individuals continues to fancy us. ④Main representatives: F. Scott.Fitzgerald, Ernest Hemingway, John Dos Passos 3. What is modernism? Main features. A cultural movement that generally includes the progressive art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literature, music, dance,painting and other visual arts which emerg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century, particularly in the years following WWI. It was a movement of artists and designers who rebelled against late 19th century academic and historic tradition, and embraced the new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emerging modern world. Th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at followed including impressionism, post-impressionism, cubism(立体主义), futurism, expressionism, contructivism(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