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碳生态城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
专项研究
“深圳低碳生态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
研究计划书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英国卡迪夫大学
2010年8月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张,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则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高度集中的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早期城市发展的无序化也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灾害等一系列负面结果,一方面使得城市的后继发展乏力,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城市以约占地球表面积2%的土地,承载了50%的世界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GDP,但同时也消耗了全球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流经城市的河道90%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我国的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缺少相配套的资源及环境策略。虽然初期发展迅猛,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使其背负了沉重的环境负担。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所做的主旨发言中提到的,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7%的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减排和低碳成为中国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必将面对的重要议题。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上,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道路。
在这个大背景下,2010年1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成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协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低碳生态技术建筑应用研发等方面积极的探索,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深圳的城市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深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指标体系将确定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
然而至今为止,世界上对于生态城市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态城市指标的构成内容和体系也没有完整和成熟的参照物。因此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探索型的项目。在研究过程和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政策,以及指标内容的构成,并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是深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作为“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的专项子课题,将重点针对深圳市构建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深圳地域特点,从实践案例和指标体系两大方面梳理研究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加快推进深圳低碳生态城规划和建设的步伐。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通过介绍国外生态城市先进的理念和建设实践经验,旨在为深圳建设低碳生态城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和建设技术支撑,同
时促进引导城市居民形成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消费模式;
(2)通过介绍国外生态城市先进的规划政策体系,旨在促进消除深圳在低碳、生态发展方向上的政策障碍,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
(3)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进行重要理论和指标的深入研究,旨在为深圳构建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提供具有直接参考和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现有工作基础
(一)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这些活动包括综合性的城市建设和以单项性生态建设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两个方面。
1984年“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生态城市规划五原则,并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理查德•雷吉斯特、罗斯兰、莫坦特、马克•怀特黑等学者以及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欧盟和第一、二、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等组织分别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原则、建设计划以及城市土地的持续利用、城市持续发展等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美国的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19世纪的“城市美化”运动,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运动,
20世纪80年代的“边缘城市”运动以及近年兴起的“生态城市”运动。“生态城市”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的美国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掀起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潮。印度的班加洛尔(Bangalore)、巴西的库里蒂巴(Curitiba)和桑托斯(Santos)、澳大利亚的怀亚拉(Whyallla)、新西兰的韦特克勒(Waitakere)、美国的克利夫兰(Cleveland)和洛杉矶(Los Angeles)、德国的厄兰根(Erlangen)等城市都在从事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阿根廷、英国、丹麦、瑞典、南非、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城市或生态城规划建设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国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要求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效果,是在整体协调的新模式下寻求发展。不仅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而且注重本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大都比较朴素的反映着“生态”的思想。国内开始研究“生态城”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参加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1978年建立中国MAB研究委员会。2002年,深圳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自此,国内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