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碳生态城国外..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李志明资源环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文辉倪碧野白玮“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和城市科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即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城乡居民生存条件恶化等城市问题,综合生态学方法,从系统、整体、多因子的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快速上涨,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以实现低碳为目的的各种规划建设方面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抓手,为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可操作性。
因此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探索和规划建设都在持续升温,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一)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贯彻到各城市发展战略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央各部委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深圳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
境 友 好 的 激励 约 束 机 制 和 适 应 经济 增 长 的生 态 发展 模 式 ,加 快
建 设 国 家 生态 文 明示 范 城 市 ”作 为 国家 综 合 配 套 改革 的重 要 内
经 济 转 型 、社 会 进 步 等 问题 的背 景 下 .深 圳 市 必 须 坚持 走低 碳 生 态转 型 发展 之路 。
市发 展 转型 的 重大 战 略选 择 。2 1 年 1 00 月 国 家住房 和城 乡建设
部 与 深 圳 市 签 署 共 建 国 家 低 碳 生 态 示 范 市 合 作 框 架 协 议 , 共 同 探 索 在 城 市 发 展 转 型 和 南 方 气 候 条 件 下 的 低 碳 生 态 城 市 规 划 建
点 发 展 内 容 提 出 了 定 量 的 数 量 指 标 ( 表 1) 。 见
资源 来源 : 《 房 和城 乡建 设 部与 深 圳 市人 民政 府共 建 国 住 家低 碳 生态示 范市 工作 方 案》
标 为 坚 持 经 济 、社 会 、人 口 、环 境 和资 源 相协 调 的 可 持续 发
( )加强近 海海域主要陆源污染的排污管理,减 少和控制入海河流携带的污染量 ,防冶重点海域氮 、磷 、石油类和重金属 3 污 染 ,保 障 海洋 生 态 环 境 的 健 康 。 (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建设完善回收网络体 系,建成现代化城 市生活垃圾压缩式收运 系统 ; 1 ( )实施源头控制管理 ,大力促进企业清洁生 产,实现生产环节生态化,减 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同时拓展工业垃圾 资源化 2
29 2 公里
公 交 专 用道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
占地 1 6 m,将众 多节能减排的措 .5 h 施集中于一个小生态社区中,切实有 的比较 有代 表性 的还 有我 国天津 的 生态城和 以低碳技术 创新为特征 的 阿联酋的M s a 城[ l a d r 1 。关于具体的 D 料进行介绍,笔者不再赘述。
() 2 低碳 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
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 的生 碳足迹,并通过对 巴 西首 ̄ a 1 地球生活”活动,旨在让可持续的居 Brz ]a B 产 方式 等。 和东南部的 C r i a两个城市燃料 住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易行、有 u1 tb () 3 低碳 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 消耗量的对比研究,验证了低密度开 吸引 力,并提 出社 区开发建 造时需 遵
决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还需要以更加
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 与减少碳排量。通过城 市规划的手
10 3 个国家的科学家也达成共识并声 如联 合 国环境规 划署 确定 2 0 年 世 从城市结构与发展模式上整体控制 08
( 《 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也指出,全球 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世界自然 段 ,探 讨 适宜 的城 市 土地 利 用模式 ,
而流离失所0 。
了减排的目标;在 2 1 年 3 00 月中国
碳”城市发展模式为人类的进~步发
召开的两会上,低碳、环保成为与会 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急需改变
1. 2低 碳 城 市 建 设 是 缓 解 全 球 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联合国环境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 当前全
—
认为,没有 “ 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 “ 低碳经济” 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 。
低碳城市案例
低碳城市案例
低碳城市是指采用一系列低碳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城市。
以下是几个低碳城市的案例:
1. 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全球最著名的低碳城市之一。
该城市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并通过建设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系统,推广了低碳出行方式。
2. 日本横滨
横滨是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一个著名的低碳城市。
该城市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和交通系统,以及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实现了低碳城市的目标。
3. 美国波特兰
波特兰是美国著名的低碳城市之一。
该城市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技术,如建筑节能和市政供暖系统,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4. 中国深圳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低碳城市试点城市,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低碳城市之一。
该城市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电动车辆,减少了交通排放,并采用了大量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5. 英国伦敦
伦敦是欧洲最著名的低碳城市之一。
该城市采用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和公共交通系统,以及推广了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 1 -。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
当代论坛露镟。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O张平赵洪进(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93)【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不仅是城市提升自身层次,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
本文从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目前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今后建设低碳生态城的启示。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一、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现状建设低碳生态城,是目前国内城市开发建设的主流。
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各地决策者面临的又—道紧要命题。
目前国内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展时间短、推广范围迅速扩张。
从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杭州市、无锡市、厦1]市等几+个城市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第二,新城建设大都以低碳、生态为核心或主要目标。
2009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将低碳试点城市项目放在了南昌,而南昌确定低碳经济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结合在—起,通过新城建设带动南昌市建设花园城市和绿色南昌。
不仅是南昌市,目前规划建设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以低碳生态城建设为其核一厶内容。
另外国内有20多个城市已经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
第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2010年9月21日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国内外背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生存家园,是人类追求安全、健康、舒适栖居环境梦想的最佳选择。
当前占全球地表面积2%的城市容纳了约50%的地球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
与此同时,城市资源能源消耗占了全球消耗总量的85%,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85%左,是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舒适的住房、高效的通讯、丰富多彩的文化,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
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将可能成为影响地球命运,改变人类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生态城市作为当代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和谐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探索,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构建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从理论探讨开始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第11项计划提出了进行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的倡议,旨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态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在其后的20多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理论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了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生态产业、可再生能源、雨洪资源利用、生态恢复等为主体的生态城市构建技术,并在许多城市开展实践与示范。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生态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能源资源危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主流观点,并在世界各地纷纷开展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理念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PartⅢ 新型污水管材的应用
HDPE塑料管的工艺及优点
工艺:采用电热熔连接,管道施工完后无接 口,可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渗入
优点:封闭性能好,抗渗透能力和抗不均匀 沉降能力强;过流能力强,节省能耗;耐腐 蚀能力强,使用寿命长;施工安装方便、快 捷。
应对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负 责人的大国,以向世界作出了庄严地承诺。
深圳市对创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工作高度重视,将低碳生态 城市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 要途径。
深圳将建成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列入“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是创建国际低碳示范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发展绿色 交通体系
提升土地利用 效能
推进绿色 市政
促进产业 升级
强化生态绿网 系统
推行绿色建筑
• 为减少交通运输所产生 的碳排放,深圳市一直致力 于通过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实施公交主导的发展模式, 完善慢性交通系统,推动低 碳出行。
• 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作 为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优化转 型的核心战略,努力把深圳 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 际标准的绿色建筑之都。
枝叶:
末端绿色出行系统
借助自行车系统、电动车、 步行道等慢行系统,实现 人群的分散、实现环保出
行 主干:
轨道交通+公交
深圳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但三期工程末,轨 道交通通车条数将达到11条,基本实现区域 的网络化覆盖,因此可依靠轨道交通部分公 交打造绿色出行体系的主干。
一级交通体系
建议深圳规划中的线路采用中低速磁悬浮,目前中国 已经自主研发了中低速磁悬浮的核心技术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
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
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
斯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回收利用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
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
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
城市能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
该是有 12%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
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提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大1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体系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 75%目前产生的北京规划建设| ) 生态城市实践样本(之三话题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图2 英国North West Bicester生态城镇规划图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
低碳社区建设的国内外案例
11
2.丹麦太阳风社区
(1)国家及消费习惯
丹麦是欧盟的成员国,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国内实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丹 麦作为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源消费构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
(2)建设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之后,中东战争爆发,油价大幅度提升, 丹麦政府开始考虑能源使用的转型,尝试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实现从依赖外国进口向自给自足方 向转变。在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下,该国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以及大力发展风能。风力发电的 有效推广,大大促进了丹麦的低碳排放,减少了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同时也对国内能源的洁净 和经济性带来极大好处。在此基础上,丹麦成功建成的一批低碳社区。
22
3.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比社区
(4)特色 哈马比模式:哈马比模式是在小区的覆盖范围 内,通过内部生产和消费,对当地居民的环保 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当地的低碳发 展和能源的有效的可持续利用。
23
3.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比社区
(4)特色
项目 废物回收利用 废物排放减少 20% 危险化学废物 减少50% 内容 超过50%的氮 回归自然 建筑材料 不涉及国家危 险物质化工检 查名单中禁止 的材料 新研发材料占 50% 尽可能使用可 循环材料 土地及水源 已建造区域将 进一步进行土 地净化 水源及排污 交通 能源 对能源供给的 需求将减半 对哈马比湖的 能源输送将减 少,但营业额 将得到提高 整个能源供给 基于可持续能 源 电力环保措施 尿液、排泄物、 私人交通和货 生活用水中 物运输量将会 95%的磷将回 降低20% 归自然 80%的通勤交 排污中重金属 通依靠汽车、 含量减半 步行和自行车 等公共交通 所有水源供给 15%的交通工 及排污管道将 重新排布 具通过生物燃 料驱动
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2. 3. 4. 低碳生态城是推行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者。 低碳生态城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 低碳生态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 低碳生态城)是“使生活更美好”的抓手。
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我国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特点与类型
1. 2. 3. 4. 5. 6. 7. 8.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伴随着工业化,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产物。 我国低碳生态城(镇)发展正处于城镇化的高潮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有益于低碳生态城的建设。 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现行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形复杂、国土辽阔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我国低碳生态城(镇)必须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深化国际合作。 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镇)必然是社会和谐,充分体现社会公正。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能源选择与利用 节能技术应用 系统及设备效率 能量计量 自动控制与条件 系统运行与管理 水系统规划设计 给水
建筑材料
垃圾收集系统 创新设计
给排水设计
污水及雨水
非传统水源利用 太阳能热水利用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经验
经验四: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
管委会建设局下设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建筑的标准导则编 制、设计成果审查、施工过程检查和工程验收、运营阶段监督等工作。 建立严格的绿色建筑相关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在生态城内从事绿色建 筑设计、图纸审查、施工监理、物业管理的公司实施资质管理,相关单位
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生态城区
深圳坪山新区
• •
位于深圳市东部。 辖区面积约168km2,2010年新区实际居住人口约60万 人,规划2020年新区建设用地规模为65.51km2。
深圳国际低碳城开发管理体制研究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o w— c a r b o n Ci t y , wh i c h i s s u i t a b l e f o r i t s o wn .
Ke y wo r d s : She nz he n i nt e r na t i on a l l o w— c a r bo n c i t y; c a s e s t ud y; d e v e l o pme n t a n d ma n a ge me nt me c h a ni s m
深 圳 国际低 碳 城位 于龙 岗坪 地 街 道 , 项 目规
市 领导 小组 及 办公 室 、 深 圳 市 特 区 建设 发 展 集 团 有 限公 司 ( 特 区建发 ) , 还有 国家相关 部 委 、 市、 区、
W A N G Do ng, G U O Ha o
( ( S h e n z h e n G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h e n z h e n 5 1 8 0 5 5 ,Ch i n a )
wi d e s p r e a d i n ma n y c o u n t r i e s a n d r e g i o n s . As a f l a g s h i p p r o j e c t o f S i n o — EU S u s t a i n a b l e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华 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l S c i e n c e s )
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概况及其启示
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概况及其启示徐展国【摘要】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8 low-carbo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s in Shanghai was summarized. An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special features were elaborated. On this basi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s were deeply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low-carb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 similar urban areas.%全面总结了上海市8个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概况,并对试点城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和低碳发展特色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8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低碳规划有益经验,以期对其他类似城区低碳规划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5【总页数】4页(P2239-2242)【关键词】上海;低碳发展;实践;启示【作者】徐展国【作者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提出至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这一自愿减排目标。
为此,我国已制定明确的“十二五”碳减排强度下降目标以及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省市。
作为实现“四个率先”的排头兵,近年来,上海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进城市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碳排放强度和能耗总量的双重下降。
2011年,上海市正式授牌启动崇明县、虹桥商务区、临港地区(包括产业区和主城区)、长宁区虹桥地区、奉贤区南桥新城、金桥出口加工区、徐汇区滨江地区、黄浦区外滩滨江地区等首批8个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开展为期3~5年的试点实践活动,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以期进一步传承“低碳世博”的成功示范经验,持续推进全市的低碳转型发展,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径。
走向“低碳城市”的行动路径
走向“低碳城市”的行动路径摘要:日益突出的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正严重威胁着自然和人类安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
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首当其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
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对“低碳城市”探索和发展的思考,探讨我国走向“低碳城市”行动路径,希望通过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走向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城市;行动路径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大量资源被直接消耗,大量废弃物却返还自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1 重视“低碳城市”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变化取决于人类干扰、生产技术及自然力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就近百年的气候变化而言,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是:温室气体的影响非常重要[1].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的载体,建筑、工业、交通、物流的集中地,同时也是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中心。
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世界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城市中,这些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产生的80%左右[2]。
由此可见,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也必然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
为此,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2 探索“低碳城市”2.1 国外探索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
英国政府最早于2003 年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随后,又推动了一系列低碳城市项目(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
10项案例深度解析零碳工业园区
10项案例深度解析零碳工业园区零碳工业园区是指通过采用绿色、低碳、环保的技术与策略,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在工业园区内实现碳中和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将深度解析10个零碳工业园区的案例。
1. 案例一:芬兰埃斯波零碳工业园区芬兰埃斯波零碳工业园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工业园区,该园区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实现了100%的能源自给自足,并利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 案例二:中国深圳前海零碳工业园区深圳前海零碳工业园区以低碳产业为主导,通过推广节能技术、提供低碳金融支持等手段,有效降低碳排放。
该园区还鼓励企业间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 案例三:美国硅谷零碳工业园区硅谷零碳工业园区致力于推动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园区内的企业通过采用能源高效设备、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等措施,实现碳排放减少,并积极开展研发工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案例四:德国弗劳恩霍夫零碳工业园区弗劳恩霍夫零碳工业园区是德国重要的科研基地,通过开展绿色化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工业园区的碳排放降低。
园区还注重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绿色转型。
5. 案例五:日本东京湾零碳工业园区东京湾零碳工业园区以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来源,通过建设海上风力发电设施、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实现了碳排放的大幅减少。
园区还注重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
6. 案例六:新加坡淡滨尼零碳工业园区淡滨尼零碳工业园区是新加坡的示范性绿色工业园区,通过引入清洁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实现了碳排放的零排放。
园区还注重提升生态环境,推动园区内的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7. 案例七:英国伦敦奥运村零碳工业园区伦敦奥运村零碳工业园区是为了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建设的,通过采用节能建筑、低碳交通等措施,实现了碳排放的大幅减少。
园区还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低碳生活和就业机会。
8. 案例八:印度班加罗尔零碳工业园区班加罗尔零碳工业园区是印度南部重要的工业基地,通过采用太阳能发电、废物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了碳排放的减少。
真诚精进_务实凝华——肖诚建筑评述
一、发轫我与肖诚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在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同时负责系里的教学管理工作。
肖诚在建筑系读本科,毕业后又跟随聂兰生先生读研究生。
那时,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一年招生近百人,肖诚在那几届当中是属于品学兼优的学生。
肖诚在学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994年)的设计作品。
我是那一届竞赛的评委,评审时,在众多的图纸中,有一件设计和表现都很见功力的作品被评为二等奖,后来我知道那是肖诚的设计。
那时候天津大学的学生,经常在国际、国内的设计竞赛中获奖,建筑系便在百年校庆时编辑了一部《天津大学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作品选集》,肖诚的这份获奖作品也被编入了其中。
1998年我调到了深圳,肖诚研究生毕业后也来到了深圳。
他先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工作,后来又在万科做过一阵,时间不长便自己搞起了设计公司,最终加盟华汇,成立了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深圳华汇现在已是很有实力,且颇具规模的设计企业了。
肖诚为人低调,属于那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做起事来非常认真。
公司创业之初主要是做地产项目,也就是住宅一类的设计,十几年下来在住宅设计方面,已经是硕果累累,有一定知名度了。
虽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住宅的限制太多,甲方也难缠,因而不屑一顾。
但是,对于刚刚出道的建筑师来说,有住宅项目做就已经不容易了。
更何况,多少大师都是从住宅设计入手的,甚至,有些大师一辈子的主要设计作品都是住宅!二、磨砺肖诚第一个成功的住宅设计案例,是广州的“万科·蓝山”,那是一个很吃功夫的设计,前前后后花了4年多的时间。
“万科·蓝山”的成功之处,是在兼顾了居住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寻求空间的多样性和型态的丰富性。
这个项目造型严谨,建筑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特别是多层洋房和连排住宅高低错落,带有聚落空间的特征,建筑尺度宜人,且具有很强的社区生活气息和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_低碳生态城市_仇保兴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仇保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100835)【摘要】本文从城市发展历史和当前的资源环境形势入手,分析了以低碳生态城作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目标的必然性,进而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众多的城市发展形态等方面阐述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家促进低碳生态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低碳生态城【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如何转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已成为决策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
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1万年。
图1 耶利哥城遗址和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根据2009年7月12日在哈尔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所做的主题演讲整理 在这1万余年间,人类对城市这种历史上最宏大的作品的认识不断深入。
如果说,传统的商业贸易城市支撑了农业文明的发展,那么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则支撑着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
人类社会几万年的农耕文明对地球影响非常有限,农耕文明与生态环境大体上是和谐的,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循环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以上,所排放的【文章编号】1006-3862(2009)08-0001-06本刊特稿二氧化碳使地球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人为地增加了五倍。
中国政府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
世界银行ECO2城市模式:作为经济城市的生态城市
Eco²分析与操作框架基于的四项主要原则
16
中国的政策选择: 第一,走低碳城市化的道路
17
第二,城市转型与低碳城市化相结合
低碳城市化 “三驾马车”
深圳碳排放总量增长情况预测
19
第三,实现低碳化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完善政策体系:差异化考核机制等(不以GDP 总量为唯一); 人口减载政策: 生态移民的政策体系; 重视经济手段:低碳化产业结构,能源产品价 格,节能技术推广,污染税费等; 区域协调定位:利益互偿机制,如中心城市和周 边城市之间的合作互偿; 提供公共服务,协调政府间沟通与合作; 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1970 1980 1990 2000 15%
2010 2020 2030 2040
年份
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导致碳排放强度相差悬殊
不同国家和城市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比较
0 5 10 15 20 23.5 纽约 东京 北京 10.5 66000 9.15 10070 3.60 12900 1 2 3 4 5 人均碳排放 人均GDP 万美元/人 6 吨/年•人
今年,深圳市政府将低碳高增长作为未来30年的 一个重要目标
2010年01月18日 ,住建部与深圳政府签共建低碳 生态示范市协议 ;提出在规划建设低碳产业、公共 交通、绿色建筑、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先 行先试,在促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发展 模式上为全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5月23日,深圳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
3. 低碳建筑
4. 低碳城市规划
4.1
在光明和坪山新区进行低碳生态城区示范
33
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2009,12.30
国家低碳省区、低碳城市、低碳城镇统计表_截至2021年3月18日
国家低碳省区、低碳序号类别级别批次名字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广东2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辽宁3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湖北4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陕西5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云南6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天津7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重庆8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深圳9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厦门10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杭州1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南昌12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贵阳13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一批保定14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北京市15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上海市16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海南省17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石家庄市18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秦皇岛市19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晋城市20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呼伦贝尔市2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吉林市22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大兴安岭地区23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苏州市24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淮安市25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镇江市26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宁波市27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温州市28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池州市29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南平市30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景德镇市3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赣州市32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青岛市33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济源市34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武汉市35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广州市36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桂林市37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广元市38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遵义市39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昆明市40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延安市41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国家第二批金昌市42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乌海市43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沈阳市44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大连市45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朝阳市46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逊克县47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南京市48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常州市49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嘉兴市50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金华市51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衢州市52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合肥市53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淮北市54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黄山市55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六安市56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宣城市57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三明市58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共青城市59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吉安市60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抚州市61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济南市62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烟台市63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潍坊市64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65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长沙市66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株洲市67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湘潭市68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郴州市69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中山市70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柳州市71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三亚市72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73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成都市74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玉溪市75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普洱市思茅区76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拉萨市77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安康市78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兰州市79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敦煌市80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西宁市81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银川市82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吴忠市83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昌吉市84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伊宁市85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和田市86低碳城市国家第三批第一师阿拉尔市87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广东深圳国际低碳城88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广东珠海横琴新区89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90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江苏镇江官塘低碳新城91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江苏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92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云南昆明呈贡低碳新区93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湖北武汉花山生态新城94低碳城(镇)国家第一批福建三明生态新城9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9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9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9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9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山西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内蒙古乌海经济开发区10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内蒙古鄂托克经济开发区10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赤峰洪山经济开发区10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0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10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延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上海化学工业区11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1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11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苏州工业园区11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浙江嘉兴秀洲工业园区11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1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1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11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2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长泰经济开发区12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12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12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洛阳高新区12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青山经济开发区12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孝感园区)12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黄金山工业园区13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13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13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重庆璧山工业园区13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重庆双桥工业园区13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达州经济开发区13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14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嘉峪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14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青海省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格尔木业园)14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14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宁夏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4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14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4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一批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15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北京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5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152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河北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3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山西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4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上海化学工业区155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56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福建长泰经济开发区157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江西新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8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河南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9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贵州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160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宁夏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1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第二批新疆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件出处日期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广东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辽宁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湖北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陕西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云南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天津市《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重庆市《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广东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福建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浙江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江西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贵州省《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7/19河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北京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上海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海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河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河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山西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吉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黑龙江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江苏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江苏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江苏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浙江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浙江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安徽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福建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江西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江西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山东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河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湖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广东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广西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四川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贵州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云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陕西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12/1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安徽省、低碳城市、低碳城镇统计表《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广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宁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宁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7/1/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广东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广东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山东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江苏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江苏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云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湖北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8/8福建省《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北京《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北京《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天津《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天津《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河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山西《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内蒙古《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内蒙古《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辽宁《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吉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吉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吉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黑龙江《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黑龙江《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上海《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上海《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江苏《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江苏《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江苏《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浙江《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浙江《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浙江《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安徽《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安徽《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福建《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江西《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江西《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山东《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山东《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河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河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湖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广东《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广西《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海南《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重庆《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重庆《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四川《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贵州《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贵州《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甘肃《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青海《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青海《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宁夏《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新疆《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辽宁《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山东《关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第一批)的公示》2014/5/30浙江《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河北《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山西《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上海《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上海《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福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江西《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河南《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贵州《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宁夏《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第二批)实施方案的批复》2015/12/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双碳目标下深圳市园林绿化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双碳目标下深圳市园林绿化管理策略优化研究发布时间:2023-03-03T01:09:37.141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0月20期作者:熊一颖1,2 李鹏*1,2金红3 刘荣杰3 孙玮3 张晖2 [导读] 近年来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园林绿地在“碳源”“碳汇”方面都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熊一颖1,2 李鹏*1,2金红3 刘荣杰3 孙玮3 张晖2(1.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 2.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 3.深圳市城管宣教和发展研究中心) 518000摘要:近年来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园林绿地在“碳源”“碳汇”方面都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文章通过调研和整理国内外园林绿化低碳建设的研究进展和优秀案例,认为目前国内尚缺乏基于双碳目标下园林绿化的顶层设计。
深圳作为千园之城,园林绿化走在全国前列,已在双碳领域初步开展相关研究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未来应探索完善园林绿化碳排放和碳汇评估技术体系,构建一套创新园林绿化碳汇提升机制,建立一个园林绿化碳管理体系,打造一批深圳品牌“零碳”公园,建立一套双碳评价指标和积分制度,制定一套碳足迹追踪流程,试点和实施园林绿化“六增六减”路径,积极响应和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争当“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园林绿化,增汇减排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碳中和与生态环境是未来长期的研究热点与重大挑战,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应对气候问题[1]。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专项研究“深圳低碳生态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研究计划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英国卡迪夫大学2010年8月一、研究背景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张,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则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高度集中的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早期城市发展的无序化也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灾害等一系列负面结果,一方面使得城市的后继发展乏力,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城市以约占地球表面积2%的土地,承载了50%的世界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GDP,但同时也消耗了全球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气和废物,流经城市的河道90%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我国的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缺少相配套的资源及环境策略。
虽然初期发展迅猛,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使其背负了沉重的环境负担。
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所做的主旨发言中提到的,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7%的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
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减排和低碳成为中国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必将面对的重要议题。
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上,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道路。
在这个大背景下,2010年1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成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合作协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低碳生态技术建筑应用研发等方面积极的探索,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深圳的城市发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深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指标体系将确定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
然而至今为止,世界上对于生态城市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态城市指标的构成内容和体系也没有完整和成熟的参照物。
因此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探索型的项目。
在研究过程和指标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政策,以及指标内容的构成,并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是深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作为“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的专项子课题,将重点针对深圳市构建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深圳地域特点,从实践案例和指标体系两大方面梳理研究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深圳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加快推进深圳低碳生态城规划和建设的步伐。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通过介绍国外生态城市先进的理念和建设实践经验,旨在为深圳建设低碳生态城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和建设技术支撑,同时促进引导城市居民形成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消费模式;(2)通过介绍国外生态城市先进的规划政策体系,旨在促进消除深圳在低碳、生态发展方向上的政策障碍,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3)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进行重要理论和指标的深入研究,旨在为深圳构建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提供具有直接参考和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现有工作基础(一)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态城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这些活动包括综合性的城市建设和以单项性生态建设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两个方面。
1984年“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生态城市规划五原则,并从整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理查德•雷吉斯特、罗斯兰、莫坦特、马克•怀特黑等学者以及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欧盟和第一、二、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等组织分别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原则、建设计划以及城市土地的持续利用、城市持续发展等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美国的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19世纪的“城市美化”运动,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运动,20世纪80年代的“边缘城市”运动以及近年兴起的“生态城市”运动。
“生态城市”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查德•雷吉斯特领导的美国城市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掀起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潮。
印度的班加洛尔(Bangalore)、巴西的库里蒂巴(Curitiba)和桑托斯(Santos)、澳大利亚的怀亚拉(Whyallla)、新西兰的韦特克勒(Waitakere)、美国的克利夫兰(Cleveland)和洛杉矶(Los Angeles)、德国的厄兰根(Erlangen)等城市都在从事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
阿根廷、英国、丹麦、瑞典、南非、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开展了城市或生态城规划建设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国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效果,是在整体协调的新模式下寻求发展。
不仅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而且注重本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大都比较朴素的反映着“生态”的思想。
国内开始研究“生态城”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1972年我国参加MAB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1978年建立中国MAB研究委员会。
2002年,深圳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自此,国内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入和拓展。
尽管我国低碳生态城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但各地创建低碳生态城的意识强,特别是生态城的建设已经形成热潮,各地政府对建设低碳生态城积极性高涨。
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长株潭和武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
另外,上海、保定、广州、深圳、沈阳、大连、杭州、厦门等一批城市也正在开展低碳生态城建设和生态化更新改造,还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许多城市显示出发展“低碳”的愿望和决心,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
国家发改委也于近日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活动,公布了5省8市1试点省市的名单。
尽管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综合来看,目前的低碳城市实践普遍处于零散和尝试状态,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低碳生态发展框架。
在城市发展方面,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发展战略、规划、指标及标准、评价方法和具体低碳技术等方面,都显示出相关理论和技术储备的不足,没有相应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综上,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城市的“元件”生态到整体的“系统”生态;在方法上,从单一走向综合,充分运用复杂科学的新进展并从理论到方法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从纯自然生态优化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同演化;从纯粹的城市物质规划到居民交往、文化资本、经济与环境的整合;从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开发利用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从结构简单、功能较单一、区域范围小的城镇和社区延伸到产业形态复杂、功能综合的城15省8市包括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
市集群与城乡协调等,不断朝着低碳生态城的方向发展。
(二) 现有工作基础本课题的承担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在低碳生态城的相关研究领域均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成熟的科研梯队。
作为国内生态城市研究领域的专业、权威机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不但汇集了国内从事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低碳生态技术研发应用等领域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规划设计专业人才以及城市管理人员,而且在相关领域已经有一定理论积累,除了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课题以外,还相继出版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和杂志《低碳生态城市》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下属研究部和研究中心等所形成的产学研用的模式也将为推动深圳低碳生态城的顺利实施构筑坚实的人才技术力量和推广应用基础。
作为世界知名的学府,英国卡迪夫大学在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健康、住房政策、城市规划、交通运输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均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作为本课题的承担单位之一,卡迪夫大学将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国际资源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另外,近年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科技计划、各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以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围绕城市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信息平台建设、生态建设、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材料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如科技部组织的奥运十大科技专项“奥运绿色建筑标准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在相关技术领域逐步积累了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深圳构建低碳生态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研究内容本课题将根据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英国卡迪夫大学在生态环境和生态城市领域所开展的研究,以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国家层面已有的生态城市指标领域的研究来积极开展课题相关工作。
但由于受到本次研究经费的限制,无法对国外生态环境和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的内容将集中在几个主要的重点领域上。
具体包括:1、国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经验介绍由于国外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开始的时间较早,因而目前在我国较有影响力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等的规划和建设实践多采用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吸纳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城市理念和技术。
因此,深圳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建设时无论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还是从具体特色技术方面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生态城市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