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游赤壁”疑说
宋朝国学:苏东坡游赤壁-作文
![宋朝国学:苏东坡游赤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1f7721844769eae009edff.png)
宋朝国学:苏东坡游赤壁在浙江大学给同学们讲《前后赤壁赋》,问他们都读过苏东坡的作品吗?回答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前赤壁赋》,所以都会背诵;《后赤壁赋》没仔细研读过,只是随意翻阅,知道个大概。
我就说,太好了,人人都熟悉《前赤壁赋》这篇作品,我们就可以深入分析,探讨苏东坡写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思维所展现的心理状态,了解他当时遭贬到黄州,面临艰苦困顿的环境,如何以豁达的心境,思考生命意义,还能有所超脱,渡过生命中的黯淡时刻。
我找了藏在台北故宫的《前赤壁赋》真迹图像,放映给同学们看,请他们一路朗读下来。
苏轼的书迹是繁体字,又没有标点符号,同学们读起来,却书声朗朗,一气呵成,毫无窒碍。
读完了,我问他们感觉如何?他们说,从来没有想到,读古人书法真迹可以如此畅快,好像骑了一匹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心境是如此的开朗,觉得可以感受东坡创作辞赋的那股凌云之气。
以前看到没有标点的古书,觉得每一个字都是繁体的拦路虎,读起来战战兢兢,怕每一个字都张开血盆大口,一不小心,就给古人豢养的老虎吞噬掉了。
没想到读苏东坡真迹,是这么愉快的经历。
有位同学说,他觉得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苏东坡,像是见到了心中崇敬的祖先魂灵,是如此睿智和蔼,又慈祥可亲,鼻头酸酸的,想哭。
我说,你们读繁体原文毫无窒碍,就应了苏轼讲书画创作的要诀,要胸有成竹,因为原来已经能够背诵全文,所以,看到没有句读的繁体原文,也毫无畏惧,读起来抑扬顿挫,顺畅已极,甚至感到自己是文化的传人。
我向同学们指出,看这幅国宝真迹,要注意两件事:一是开首已经残缺,前面五行断句是文徵明补写的,可见古代文物保存不易,而古人缮补的方法则十分矜慎,居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宪章》中提出的文物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若合符节。
二是苏轼自己写的跋语: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
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
轼白。
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
![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3b79d51cc17552707220899.png)
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发布时间:2020-05-27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苏东坡游赤壁的历史典故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
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
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
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
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
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
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
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
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
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
古文《核舟记》赏析
![古文《核舟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e2a7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7.png)
古文《核舟记》赏析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文《核舟记》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赏析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
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
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
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
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
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
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
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
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
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
本段又可分五小节。
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
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
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
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
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
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
《赤壁赋》读后感_3
![《赤壁赋》读后感_3](https://img.taocdn.com/s3/m/a64d94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f.png)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读后感1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
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
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
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
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
__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
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
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
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
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
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
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
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
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
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
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
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2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1562e92cc58bd63186bdad.png)
《赤壁赋》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带来的是背诵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鉴赏一下吧。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的一个低级别官员,是个七品左右京官,主要负责推按,参决疑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苏轼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为人用情至深,对其妻子更是如此,苏轼之妻逝世时,他曾为其妻将一片山岗种上了一千多棵松树,至今仍为佳话。
《 赤壁赋》2
![《 赤壁赋》2](https://img.taocdn.com/s3/m/814dec83be1e650e53ea9916.png)
苏轼名句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细看来,不是 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 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 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 以共同享受。”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 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 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 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苏轼
苏轼 (1037-1101 )
赤壁赋
111111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 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 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 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苏轼《赤壁赋》全文解读
![苏轼《赤壁赋》全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83222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3.png)
苏轼《赤壁赋》全文解读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帝写的谢恩表里有一句话让人抓住了把柄,说他讥讽新党以及新党背后的皇帝,御史台的官员检索了他的全部诗文,又从里面找到大量疑似攻击新政的句子。
于是苏轼在元丰二年七月被捕,期间遭遇了刑讯逼供。
汉代的御史台院子当中的大树上曾经栖息着成群的乌鸦,所以御史台也称乌台,苏轼的这个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后来这件事越闹越大,有一种收不住场的感觉,直到本年腊月底宋神宗亲自出面,终结了乌台诗案。
处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今天从领导岗位被降为科员使用,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
微薄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所以他在黄州东门外的坡地上开荒耕种,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后世称他为苏东坡。
黄州生涯是苏东坡的人生谷底了,但是他在这里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像寒食诗、念奴娇、前后赤壁赋,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历史上黄冈市出过九百多名进士。
在黄州城外临江处有一座山,山体崖石呈赤赭色,陡峭如刀削壁立,所以称赤壁。
苏东坡在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曾两次来赤壁游玩,他写了两篇赤壁赋,七月写的这一篇,称为《前赤壁赋》,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朔字左边半边屰(nì),其实就是魂魄的魄,是指月亮刚刚开始出现的微光。
朔就是指月亮刚刚从黑暗中复明。
每个月的望日就是指十五,就是月亮呈现满月状态的这一天。
为什么满月非要用望字呢?《左传·桓公三年》这一年七月发生了日食,在这条内容下面孔颖达有一条注文:“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
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就是说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需要靠太阳光照射它才会发光。
太阳光照亮月球半边称为弦,太阳光将月球完全照亮称为望。
这个望指日月相对,不是指我们用眼睛望月亮。
“望”:指七月十五;“既望”:就是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既”:就是极尽,也就是完满状态达到了极点,再往后就要开始缺了。
2019-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文本助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de51e2580216fc710afd3d.png)
第14课后赤壁赋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苏子来到了黄州。
“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敕令,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然而,他虽被贬至此,却没有悲怆。
他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和诗情不朽。
赤壁,只属于苏轼,风雨任平生。
知识链接一、背景资料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
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
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这是他和前代获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文白对照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错误!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
筑成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名。
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南临江处。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32cd5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1.png)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核舟记》通过对微雕工艺品“核舟”进行细致描述,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5eb7680b1c59eef8c7b47a.png)
《核舟记》赏析【解题】《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
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这件工艺品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样,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资料。
文章构思巧妙,也不失为一件艺术精品。
【简析】《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
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
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
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
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
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
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
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
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
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
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之欧阳与创编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之欧阳与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962f6135172ded630a1cb6c2.png)
《前赤壁赋》苏轼壬戌..(宋神..(xū宋神宗元丰五年)之秋,七月既望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子..(苏轼自称)与客泛.(漂浮)舟,游于.(介词,在)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今,西班牙著名斗牛游戏)之间。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横.(充满、弥漫)江,水光接天。
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比喻小船)之.(动词,往,到…去)所如..(所去的地方),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见面)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píng冯,同“凭”;冯虚,凭空,凌空。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泛舟,在赤壁之下浏览。
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不起。
(我)端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窈窕”一章。
不一会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xiù)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水雾弥漫江面,波光与天空相接。
听任苇叶般小船飘向其所去的地方,越过茫茫万顷的长江。
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飞)却不知它将留的地方;多么飘逸呀,好像离开尘世而独存,羽化飞升,登上仙境。
(敲打)舷.(xián)而.(连词,表修饰)歌之。
曰:“桂棹..(zhào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 (sù逆水而上)流光..(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多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词词尾,…的样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译文:这时候,(我们)喝酒喝得很欢畅,(我)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72cc1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c.png)
御:驾
脱离人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江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浩浩荡荡的,我就觉得像在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飘飘悠悠的,就像是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箫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箫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一会儿
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白茫茫的水汽。
任
笼罩。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往。
指广阔的江面。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同“凭”乘。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高一语文赤壁赋翻译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一语文赤壁赋翻译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dfde33b8bd64783e08122b08.png)
高一语文赤壁赋翻译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赤壁赋》为高中语文传统名篇,高中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时需要自己思考和探究,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二赤壁赋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继续深入探讨:第一个问题:关于《赤壁赋》的主题。
多数人认为,这篇赋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但是,这样的解读有点隔靴搔痒,未必深入作者内心。
苏东坡于元丰五年作《赤壁赋》;六年,友人傅尧俞(钦之)派人前来向他索求近稿,遂书《赤壁赋》以寄之,同时写了一段附言嘱咐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来,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从这个附言中可以看出,苏轼写完《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就是不曾轻易给别人看,钦之派人来索取他的新作,因为是信得过的朋友,才亲自手书“以寄”。
奇怪的是,他还要求朋友“深藏之不出”,不能给别人传阅,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只是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抒情,为什么不敢“示人”?推敲这则附言不难发现,秘密就在那“多难畏事”四个字里。
原来东坡害怕此文一出,就会生出事端,招灾惹难,再次蒙受乌台诗案之类的文字狱。
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里苏东坡自有他不可轻易告人的隐秘。
请你再细细推敲《赤壁赋》,能够从字里行间中窥探出苏东坡内心的隐秘吗?第二个问题:关于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表露出来的人生观。
有这么一幅赞颂苏东坡的对联:“儒道佛三教扬精粹,政德文千载树楷模。
”这对联说明在苏轼的世界观里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
在他之前,唐朝有王维、白居易、司空图等人接受儒、道、佛的思想影响,即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
宋代理学就以“月映万川”(朱熹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
秋游赤壁文言文译文
![秋游赤壁文言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23c83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d.png)
秋游赤壁文言文译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 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ee0f5b1f14791711cc791722.png)
具体研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在这样一幅美景中,在这样的 乐境中,苏子和客各有什么反应?
苏子吟诗
乐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 | 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悲
客吹洞箫
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完成了由乐转悲的过渡
如何写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什么修辞方 法? 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 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 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 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 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兮溯流光;渺 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 吹洞箫者,倚歌而 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 诉;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 妇。
于是,喝着酒,十分快乐, 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 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 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 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 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 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 声呜咽,像含怨像思慕,像 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像 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 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 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 悲泣。
东坡赤壁简介
![东坡赤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c4025de28ea81c758f578d5.png)
东坡赤壁简介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
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
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
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
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东坡赤壁景观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
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
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
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
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
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
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
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
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
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
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19139cc33186bceb19e8bbee.png)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总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
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东坡游赤壁”疑说
作者:孙亚青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6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中认为“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有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
《核舟记》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
《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
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象。
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
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横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相吻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为了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课文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见本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个问题,学生从文章里能找到相应内容,即“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第二个问题,如前所述,不再重复。
但第三个问题,我就有点纳闷了,苏轼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相传是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來,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将它们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
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雕刻家用艺术形象告诉观赏者,苏轼和朋友在赤壁游玩,而文章作者魏学洢也用文字告诉读者“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乃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连作者自己都不确认的问题再拿出来让读者确认,是不是有些滑稽?如此看来,三个
练习题中第1和第3题就成了六指瘙痒。
尤其是第3题,简直是在自说自话,给人的感觉像走迷宫,把读者给绕懵了。
所以我建议编者再改编教材时应考虑将第1题和第3题删掉,只保留第2题。
以上是我在教读《核舟记》一文时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望方家指导。
(作者单位:英华国际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