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天道”、“人道”分离
人生天地之间,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存紧密联系着。“人”有“人道”,“天” 有“天道”。“人道”就是人的生存之道。“天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天地化 生万物的自然之道;一是人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所形成的 思想体系。人类的幼年时代,对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是 混沌的。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进步,人在认识 S 身的同时,也逐 渐认识了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中 华民族早在尧舜时代就对人所赖以生存 的天地万物有了明确的认识, “ 天道 ” 、 “ 人道 ” 已经产生,但由于生产力低下, 人不得不受制于天地 , “ 人道 ” 与 “ 天道 ” 溶为一体。《尚书 • 虞书 • 尧典》载: 古帝尧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之后,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 人时 ” 。《尚书 • 虞书 • 舜典》载 : 古帝舜 “ 受终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肆类丁•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这里已叙述了关于人对自身以及 对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的明确认识,只不过将 “ 人的生存之道 ” 溶于 “ 天道 ” 之中,“人道”与“天道”混然不可分。 人类幼年时代将 “ 人道 ” 与 “ 天道 ” 溶为一体,其标志就是巫觋的存在。 “ 天道 ” 的本质是 “ 历象日月星辰 ” 以及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幼年时代的人类,只知道 它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由“恐惧”而生“敬畏”,以为是“天地神灵”或“鬼 怪 ” ,于是虔诚祭拜。巫、觋便是接事鬼神的人。《说文 • 巫部》 : “ 巫 , 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 又《见部》 : “ 觋,能斋肃事神也。在男曰觋,在 女 曰巫 。 ” 巫、 觋又 统称 “ 巫 ” , 或曰 “ 巫师 ” 。 所谓 “ 天 有不 测风 云, 人有旦 夕祸福”,“人”为了生存,只有靠“巫师”祓除不祥。 巫师主要是以歌舞事神,其具体活动有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求福、 却灾、治病。巫师既晓人事又知天命。对 “ 人 ” 来说,他可以行 “ 天道”,传达 “皇天”、“上帝”的意志;对“神”来说,他可以行“人道”,娱“神”、驱 “ 鬼 ” ,表达人世间的美好愿望。夏、商、周三代 , 巫风盛行,不仅民间,朝廷也 大兴巫风。《尚书•商书• 伊训》云:“制官刑,儆于有位,曰 :敢有恒舞于宫,酣 歌于室,时谓巫风。 , ’巫师在朝廷不仅以歌舞事神,有些大巫师还辅佐国王治理 天下。《尚书•周书• 君奭》载:“ 公曰 :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 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这是周公 挽留召公时所讲述的有关商代良相的故事,其中 “ 巫咸乂王家 ” 的 “ 巫咸”,就 是商代有名的大巫师,《韩非子 • 说林下》、《吕氏春秋•勿 躬 》 、 《 楚 辞 • 离 骚》、《史记 • 殷本纪》均有记载。 “ 巫咸治王家有成 ” ,其子巫贤,在祖乙时 代,继续为王室服务,与其父以及伊尹等,同为商代的圣贤君子。 认为“天”主宰人世间的一切,称“天”为“皇天”、“上帝”,这是“人道” 与“天道”溶为一体的又一标志。《尚书•虞书•大禹谟》载:“帝德广运,乃 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帝尧为什么能“奄有四海, 为天下君” ?除了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皇天 眷命”,也就是说帝尧“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是“天”的意志。夏、商、周三 代的立国和更替,《尚书》以为完全是“皇天”、“上帝”的安排,是“天”的 意志的表现。
据《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称之为“帝”,帝 “克明俊德”、“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尧舜时代的“帝” 有别于“秦始皇”以后的“帝”。《说文•上部》:“帝,谛也。”《 说 文 • 言 部 》 : “谏,审也。”《广雅•释诂三》:“帝,緹也。”《说文•言部》:“鍉, 理也。”王筠句读:“谓料理之也。”尧舜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之所以称之为 “帝”,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社会责任是调查、研究、料理天下大事、平章百姓、 协和万邦。他们不同于后世的“君主”、“皇帝”。“百姓”,即百家(众多的 氏族)。“姓”是家族的标志。《诗•唐风•秋杜》“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毛传:“同姓,同祖也。” 一姓,就是一家(一个氏族)。“万邦”,众多的部落。 《玉篇•邑部》:“邦,界也。”部落联盟内有众多的部落,一个部落生活在一定 的地域里。《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郑玄 13: “故书„域‟为„邦‟。” “万邦”,意为万方,即众多的部落。“帝”与 “百姓”(众多的氏族)、“万邦”(众多的部落)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而是联合关系,许多氏族(家族)联合成一个部落,若干个部落组成联盟,以贤 能者为首领,这个首领就是“帝”,“帝”对于“百姓”之事仅仅是“平章” (辨别、彰明)而已,对于“万邦”也仅仅是“协和”(调和、和谐)而已。 尧舜以后,特别是大禹以后,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剩余生产物丰富,家庭私 有经济逐渐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在大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后期,将其直接 控制的区域“敷土”为九州,“奠高山大川”以为州境,委派州“牧”,“锡土 姓”,九州以外的部落首领封建为诸侯。其地域“东渐丁•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 声教讫丁•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3]这时的大禹己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 了。 大禹死后,尧舜时代的禅让被废除,代之以王位世袭。大禹的儿子启袭取了王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 启杀伯益,灭有扈氏 , 将其部落成员罚为 “ 牧竖”(畜牧奴 隶)。启的家族及拥护启的各部落首领、族长成为奴隶主,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 会,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不仅把战俘变为奴隶,也 随意把一部分 “ 民 ” 罚为奴隶。在奴隶社会, “ 民 ” 大部分沦为奴隶,成为被统 治阶级。中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开始,中经商、西周到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时期崩溃,维系了近十二个世纪。 奴隶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左传•昭公七年》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 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 , 谁非君臣? ……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 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以待百事。 ” 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有公 卿、百官,公卿是高级官吏,百官是一般官吏。担任公卿、百官的都是奴隶主 贵族。奴隶主贵族又有卿、大夫、士三等,卿、大夫、士又各分为上、中、下, 共有九级。
1、“民”的地位变化
泛指的“民”,与“人”同义。《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朱熹集传:“民,人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 达疏:“民者,人也。”人与天地并,是现实世界的主人。《说文》:“人,天地之 性最贵者也。’,《列子•黄帝》:“有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 谓之人。”特指的“民”、“人”各有所指。《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朱熹集传:“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 中国社会,在《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代,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即部落联盟时期。 尧、舜是在黄河流域先后相继的两个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时期,由于生产工 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个体劳动和个体 经营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财产公有的原始公社内部,逐渐出现了家庭私 有经济。私有制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部落首领和一些 家长们不再杀害对外战争的俘虏,将他们作为奴隶,强迫他们劳动,榨取他们的 劳动成果。因此,原始社会末期,பைடு நூலகம்出现贫富的差别和对立的同时,也出现了 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和 对立。这时 “ 民 ” 和 “ 人 ”便开始具有了各自特 有的意 义。
“ 民 ” 和 “ 人 ” 是两个象形字,都属丁 • 初文。《说文》 : “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 象 。” “ 人 ,…… 籀文,象臂胫之形。 ”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民,“(在周 代彝器中)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 “ 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 目以为奴隶。 ” 看来,以 “ 民 ” 指称奴隶是尧舜时代以后的事。尧舜时代虽然出 现了 “ 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和对立 ” ,但 “ 民 ” 和 “ 人”的社会地位并无多大悬 殊。
奴隶社会的历史进入西周以后,以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阶段,他们在吸取夏、商 灭亡的教训的同时,借鉴、总结了尧舜时代治理天下的历史经验,认识到 “ 民 ” 的力量,认为 “ 人 ” 是天地间的灵秀者,而 “ 圣人 ” 又是最灵最秀者,只有那些 诚实无妄、天性聪明的先知先觉者,那些能使天下之疲癃残疾得其生、鳏寡孤独 得其养、举万民之众无一而不得其所的人,才能作天子(元后),才能为民之 “父母”。天是惠爱天下众民的,作天子的人,奉承天意,就是顺乎民意。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 民”的社会地位发生 了极大的变化。早在西周末年,有些奴隶主贵族已经使用奴隶开辟了一些新的耕 地,占为己有 , 成为他们的私田。这些占有私田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吸引因反抗 奴隶制残酷剥削和压迫而逃亡的奴隶到自己的私有土地上劳作,不得不改变剥 削方式。占有私田的奴隶主贵族,后来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在他们私有土地上 劳作的劳动者也由奴隶转化为佃农。还有些奴隶和破产的平民,逃到山林川泽地 带,开辟耕地,进行个体生产,便成为自耕农民。 春秋前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公室强盛;中叶以后,诸侯国的卿、大夫的“私 家 ” 势力发展,逐步掌握了诸侯国的实际统治权力。于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新贵族为了取得对国君、 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胜利,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庶民”的支持。 《左传 • 哀公二年》载 : 晋赵鞅在一次争取对国君、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胜利的战 前誓师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 隶圉免 。” “ 遂 ” ,得遂进仕; “ 免 ” ,焚丹书,使为自由民。庶人、工、商这类 奴隶可以上升 “ 士 ” ,人臣、隶圉,这类奴隶可以成为自由民。在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夺权斗争中,大大提高了 “ 民”的 社会地位。
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二)
摘要:春秋时期,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 族之间的夺权斗争中,大大提高了 “ 民 ”的社会地位;殷商以来逐步确立 的宗法体制以及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面临土崩瓦解, “ 人道 ” 与“天 道 ” 溶为一体的神学思想体系受到冲击;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在 总结和借鉴尧舜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提出的 “ 民惟邦本”的道德论 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社会化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道德论说,逐步形成 思潮而勃然兴起,为孔子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民”的地位变 化, “ 天道 ” 、 “ 人道 ” 分离,社会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 学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民;人道;天道;民惟邦本;人文主义 孔子仁学产生于春秋晚期 , 是中国社会由禅让到父传子的家天下、历经三代至春 秋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概括,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一 朵奇葩,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孔 子 仁 学 的 核 心 内 容 是 “ 克 己 ” [1] 、 “ 爱 人 ” [1] 、 “ 力 行 ” [2] 。 “ 克 己 ” , 克尽己私。 “ 爱人 ” ,与他者和谐一致。 “ 力行 ” ,所行无私无畏。克尽己私是 体 “ 仁 ” 的重要途径, 与他者和谐一致是 行 “ 仁 ” 的重要内容,所 行 无私无畏 是践“仁”的重要保证。体“仁”、行“仁”、践“仁”都是对“人”而 言,“仁者人也”,没有“人”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人”的体“仁”、行 “仁”、践“仁”。“民”(人)的地位变化,“天道”、“人道”分离,社会 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民”是被统治阶级,被称之为“平民”、“百姓”。“平民”的身份高于“百 姓 ” ,是有人身 fi 由的 “ 民 ” 。 “ 平民”,有的由没有贵族身份的部落成员繁衍 而来,有的从贵族分化而来。贵族中最低一级的士与平民又统称“国人”。 “百姓”已不是尧舜时代“平章百姓”的“百姓”,而是天下众民的总称。 “皁”、“舆”、“隶”、“僚”、“仆”、“台”是等级不同的家庭奴隶。 “皁”、“舆”是看家护院的奴隶,“有员额者”(正式的)为“皁”,“无员 额者”(非正式的)为“舆”。“隶”是获罪的奴隶,“僚”是罪人罚做苦役的 奴隶。“仆”是世代为奴的奴隶,帮助主人驾车的“仆”,又称之为“驭”。 “ 台 ” ,罪人逃亡复为奴的奴隶。还有服务于主人起居生活的奴隶,称之为 “臣 妾”;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称之为“众人”、“庶人”(或简称为“庶”); 从事 手工劳动 的奴隶,称之 为 “ 工 ” 。 另外, “ 奚 ” 、 “ 人鬲 ” 也 是奴隶。《 周 礼 • 天官 • 冢宰》: “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 郑玄注:“古者从 坐男女 , 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者以为奚。 ” 《大盂鼎》: “ 锡汝邦司四伯,人 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 郭沫若认为: “ 人鬲中包括 „ 自驭至于庶人 ‟ , „ 驭 ‟ 是家内奴隶, „ 庶人‟的地 位是在家内奴隶之下的。 ” 所谓 “ 人鬲 ” ,是家内奴隶和生产奴隶的统称。奴隶 社会的 “ 民 ” ,除 “ 平民 ” 以外,都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统称为 “ 百姓”,是 奴隶社会物资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灭绝人性的奴隶统治的承受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