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的全部内容。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护理抗凝药是指能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的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的药物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蚓激酶等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一、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1、肝素类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机制: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与凝血酶原—III结合,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2香豆素类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类似机制:竞争性拮抗VitK的作用,使维生素依赖的凝血因子作用产生障碍,致II、VII、IX、X失活,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对已经合成的凝血因子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
华法林没有溶栓(化栓)的作用药动学论1、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作用发挥慢2、半衰期36—42小时3、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清除,主要通过肾脏排泄4、剂量反应关系变异很大,因此需要严密监测INR5、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剂量华法林引起较高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6、药为酸性,遇碱性药物则失去抗凝性能小结-不宜合用的药物1、解热镇痛药2、广谱抗生素3、镇静剂4、同化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5、口服降糖药6、抗结核药7、制酸药、轻泻药监测1、用药的第一周每3天监测1次INR。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目的探究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156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明确用药剂量、个体化应用、联合用药、用药标准等方面的合理用药管理。
统计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上述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并对具体程度进行记录。
结果对照组有78例患者中1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观察组78例患者中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药物进行合理应用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血小板药物;药物合理应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其沉积在动脉血管内膜上,脂质大量累积后致使血管管腔狭窄或堵塞,血流受阻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减弱,则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发人群,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其会诱发血管内膜增生、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功能障碍,被激活的血小板在受损的部位黏附聚集,最终形成血栓[1]。
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及致死率,并能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
该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156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现做如下报道。
冠心病的疾病管理
冠心病的疾病管理冠心病的疾病管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所导致的。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悸、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
冠心病的疾病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一、冠心病的疾病管理原则冠心病的疾病管理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患者应该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戒烟等。
2.药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4.心理治疗: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这些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二、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3.降脂药物: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4.降压药物:降压药物可以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
三、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移植其他部位的血管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2.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是一种介入性手术,它可以通过在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一个球囊,然后扩张球囊来扩张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因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对确诊或怀疑存在与全身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外科患者,均应认真地进行术前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需要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病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商量决定治疗方案,使手术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难以应对的出血意外。
如果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应在术前充分准备相应血液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对于这些患者围手术期平时常规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停药,要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如果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大部分手术的术前INR应<2.0 和APTT<1.5倍正常对照值。
1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应用第一类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该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在整个血小板10天生存期内持续抑制该途径。
对于大多数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治疗,建议停药5天。
对于与阿司匹林明显相关的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建议考虑输注血小板。
第二类抑制二磷酸腺苷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该药是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建议停用氯吡格雷间歇期不超过5天,术后氯吡格雷的首次用药应不迟于皮肤缝合后24小时,但首次用药剂量不应为负荷剂量。
第三类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潘生丁,该药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如阿昔单抗,该药是一种静脉应用的对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此药的半衰期短,但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且需输注大量血小板才能逆转其作用,这是因为抗体对供者血小板也有作用。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抗凝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1. 普通肝素(Heparin)普通肝素是一种间接性抗凝药物,常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
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具体用量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普通肝素具有快速起效、短效持续时间的特点,对急性血栓病变具有明显的疗效。
2. 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通过酶解制备的肝素类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分子量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更稳定的特点。
低分子肝素适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复杂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
其用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常见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出血风险。
3. 单向口服直接抗凝药物(DOACs)DOACs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诺沙班(Rivaroxaban)等多种药物。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DOACs具有服用便利、疗效稳定、不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DOACs的用量一般是固定剂量,疗效与药物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DOAC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事件、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4. 维生素K拮抗剂(VKA)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类抑制维生素K合成和活化的药物,包括华法林(Warfarin)、乌司他丁(Acenocoumarol)等。
这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在抗凝治疗的有效范围内。
VKA适用于防治心房颤动、机械性心脏瓣膜、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由于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使用VKA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影响。
呼吸科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
呼吸科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一、引言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合理应用抗凝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
二、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等途径,降低血液的凝固性,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三、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中的应用1. 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患者因慢性炎症、缺氧等因素,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发生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可以降低COPD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改善预后。
对于长期卧床、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等高危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
3. 肺心病肺心病患者因心脏负荷加重,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并发症风险。
对于严重肺心病患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4. 弥漫性肺泡出血弥漫性肺泡出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预后。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防止出血。
四、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1. 个体化用药抗凝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出血。
2. 监测凝血功能抗凝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3. 抗凝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凝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
冠心病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流量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
以下是冠心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1. 饮食控制:采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和增加植物性食物摄入。
2. 合理的体重控制:维持合适的体重,避免肥胖对冠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3.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烟酒对冠脉造成的损害。
4.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如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要控制好血压和血糖水平,避免冠脉供血不足的进一步损害。
5. 避免情绪激动和压力:情绪激动和压力可引起冠脉痉挛,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6. 规律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耐受力。
7. 定期复查: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血脂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药物治疗:按医生的建议坚持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降脂药等。
9. 应急措施:如发生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就医,避免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10.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等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病变。
这些是一般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
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引言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者堵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疾病。
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血脂调节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 (aspirin)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
冠心病患者通常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剂量为75-100mg/天。
### 2. 氯吡格雷 (clopidogrel)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对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有支架置入或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常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
剂量为75mg/天。
二、抗凝药物1. 转氨酶抑制剂 (ACE inhibitors)转氨酶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也可以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它们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常用的转氨酶抑制剂包括依那普利 (enalapril)、雷米普利 (ramipril)等。
### 2. 抗凝血剂 (anticoagulants) 对于冠心病患者伴有血栓形成或高凝状态的情况,抗凝血剂是必要的治疗药物。
华法林 (warfarin) 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血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减少凝血因子的生成。
剂量会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 (INR) 进行调整。
三、血脂调节药物1. 他汀类药物 (statins)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有效的血脂调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和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等。
### 2. 贝特类药物 (fibrates) 贝特类药物是一类可以降低三酰甘油水平的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伴有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情况非常有效。
常用的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 (fenofibrate)、贝拉贝特(bezafibrate)等。
心脏冠脉支架术后合理用药指南
心脏冠脉支架术后合理用药指南一、为什么支架术后药物治疗如此重要?因为植入支架只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最严重的地方采取措施,其他部位冠状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也需要预防。
二、支架术后用药的种类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就是医生经常提到的“双抗治疗”,即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它是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关键!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氯吡格雷则从另一个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联用,可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阻止血栓形成。
支架术后“双抗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至少12个月,12个月后视病情调整氯吡格雷用量,阿司匹林需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12个月的服用时间是根据单只支架而提出的,如果装了多个支架、多支病变或者左主干病变应该适当延长氯吡格雷的服用时间。
【注意事项】注意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有无黑便,定期检查血常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造成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如有胃痛或黑便应在第一时间咨询医生,有条件的话有必要做血常规检查,查血小板的情况;虽然抗血小板药物有副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不会构成严重后果,患者不应随意停用。
2、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这类药物的具体作用是减弱心肌收缩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的复发,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但是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
在服药期间心率不要低于50次/分钟,过慢的心率对患者也不好,可能造成乏力甚至脑缺血。
需要强调的是,服药期间心率的最佳值:60--70次/分钟!3、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调节血脂,抑制肝脏合成过多胆固醇。
但是可能会使转氨酶升高,如果不超过正常上限的三倍可以继续用药,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出现疲乏、肌无力或者肌痛,即使肌酸激酶水平不增高也要到医院就诊!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及福辛普利等。
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1·综述·临床上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抗栓治疗方案并不少见,主要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同时合并心房颤动有高危血栓风险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术后患者需要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1]。
除此之外,对于中高危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 CCS)且没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2019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也更新推荐了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2]。
目前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心脏导管介入方面日新月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和抗血小板药物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联合抗栓治疗的方案及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近期的国内外指南推荐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ESC发布的《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2017年ESC/EACTS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指南》、《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2020 ESC非持续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管理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发布的《2018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指南及专家组报告》,以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心律协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发布的《2019年美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中,对于口服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和双联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联合抗栓方案都做了相应的推荐和更新[3-6]。
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
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李春英【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分为3组,A组160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72例采用抵克力德治疗,C组68例采取血小板糖肽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本次研究的300例患者均采用肝素治疗,于治疗14 d后比较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胃痛发生率高于B组、C 组;B组皮疹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C组;C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血效果显著,适量给予抗凝药物可预防出血性血栓.【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33)004【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出血;抗凝药;抗血小板【作者】李春英【作者单位】佳木斯中心医院药剂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心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较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是将金属支架永久的放置于冠脉病变部位,用球囊扩张支撑血管壁,确保冠脉顺利开放,可有效降低心梗的病死率[1]。
为了预防放置支架后血栓形成,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为了探讨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笔者特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本院2014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分为3组,A组160例,B 组72例,C组68例。
A组:男女比为75∶85,年龄36~79岁,平均(57.42±1.21)岁。
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应用与禁忌
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应用与禁忌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控制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医生常常会开具心血管药物给患者。
然而,这些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应用和禁忌的事项,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应用与禁忌。
一、降压药物的应用与禁忌1. ACE抑制剂:ACE抑制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衰患者。
它们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降低血压。
然而,应用ACE抑制剂时需要注意对有明确禁忌症的患者慎用,如孕妇、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常被用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然而,对于肺气肿、心动过缓、心衰患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需要慎用或禁用β受体阻滞剂。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而起到扩血管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然而,不同类型的钙通道阻滞剂有不同的应用和禁忌,所以在应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二、抗凝药物的应用与禁忌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止血液凝结。
然而,对于患有胃溃疡、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应慎用抗血小板药物。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然而,对于具有出血倾向、正在服用其他抗凝药物或存在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抗凝药物。
三、降脂药物的应用与禁忌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然而,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妊娠、哺乳期或药物过敏等情况时,应慎用他汀类药物。
2. 贝特类药物:贝特类药物也是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肠道对脂肪的吸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然而,对于存在肝胆功能异常、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与禁忌1. 硫唑嗪类药物:硫唑嗪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如无禁忌证,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启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且应将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作为二级预防,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 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口服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制订应个体化,着重权衡以下 3 个方面:疾病状态、血栓及出血风险和手术。
非血运重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建议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75~100 mg,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每日服用 P2Y12受体抑制剂。
对于中高缺血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阿司匹林联合第2种抗栓药,如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60 mg每日2次,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 DAPT)(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持续12 个月,除非存在高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等其他禁忌证。
高出血风险(如PRECISE‐DAPT≥25分或符合ARC‐HBR 标准)的ACS患者,应给予至少1个月的DAPT。
非血运重建ACS 患者,如出血风险较低或治疗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可考虑DAPT 超过12个月,最长至30个月。
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且存在高缺血风险的患者,若12个月内耐受DAPT且无出血并发症,可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 60 mg每日2次的延长DAPT方案,最长可达 36 个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有无出血情况。
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口服抗血小板治疗路径见图1。
高出血风险为PRECISE DAPT评分≥25分或符合ARC-HBR标准,高出血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抑制过度、贫血、低体质指数、合用口服抗凝药等;高缺血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肌梗死或卒中史、心电图ST 段压低、高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复杂冠状动脉PCI(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等;A 表示阿司匹林;C 表示氯吡格雷;T 表示替格瑞洛CCS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特别是非体外循环CABG术后,建议给予DAPT治疗,持续12个月。
社区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
社区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作者:钱宁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8期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在社区越来越多见,社区医师也经常会接触到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本讲我们将结合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介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用药。
社区主要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种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抗血小板方面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双嘧达莫双嘧达莫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疾病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疾病。
曲克芦丁(维脑路通) 曲克芦丁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死前综合征、动脉硬化、中心性视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社区主要抗凝药物种类由于口服的华法林和新抗凝都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社区一般做不到这些,所以在本文不做介绍,主要介绍不能口服需要注射的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肝素肝素(钠)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血栓形成后栓塞性疾病。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主要用于预防末梢血管病变,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
主要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综合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胃肠道反应较为多见,可能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双嘧达莫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过敏、呕吐腹泻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本品与抗凝剂、抗血小板药合用时应注意出血倾向,与阿司匹林有协同作用;有出血倾向、低血压及儿童、孕妇不宜使用;可能加重严重冠脉病变。
氯吡格雷除注意本品的不良反应(如腹痛、消化不良、过敏等)外,社区使用时还要注意的是:对本品过敏、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需要手术、肝脏损伤、有出血倾向者及儿童、孕妇和哺乳妇女应慎用;增加阿司匹林对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和萘普生合用,胃肠潜血损失增加。
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一)
30%(P<0.01)。
同样的结论还见于Eidelman等的报告021,其中 收集了1998年以来发表的5个试验(有些与文献11
2.2 ASA的最适剂量 对不同用途的最佳剂量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循证
相同),患者共计55 580例(其中女性患者11 466例), 资料表明,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剂量以75~
药物警戒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Uance 2007年7月 第4卷第4期(总第16期)
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一)
孙忠实1,朱珠2,肖燕萍3 (1北京海军总医院,北京100037;2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3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700)
中图分类号:R91 6.691;R969.3 文献标识码:A
述
om is pathology foundation that the activation and coUecfion of platelet play core effect.So antiplatelet
卫
o
cure conduce to reduce the harmful events of cardia and cerebrovascular dimrder.The article focus on
500~1500mg/d 160~325mg/d 75—150mg/d <75rrIg/d
14.5%17.2%
_
11.5% 14.8%
■
19%±3 26%±3
10.9% 17.3%
15.2%
-It-
19.4%—·一 一
32%±6 13%±8
中已居重要地位,其疗效已得到国际各中心大量临床 循证结果的肯定。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流量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血小板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冠状动脉内血管壁出现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加重心肌缺血程度。
因此,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保护心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聚集素,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内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
除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能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从而干扰血小板聚集过程。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因此两者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在治疗时需谨慎使用。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P2Y12受体,阻止ADP信号传导,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作用更为特异和强效,并且不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替格瑞洛在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中被使用,如对氯吡格雷不耐受和对其反应不佳的患者。
除了上述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正在被研究和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例如,右旋芬诺酮、曲美他嗪和依前诺酮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成为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尽管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关注。
首先,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不同,存在药物耐受性和反应性差异。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改善预后的药物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改善预后的药物冠状动脉粥样硕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硕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者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硕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日前,《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已正式发表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年第6期。
关于冠心病管理中常用的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新版指南主要有如下建议〜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 (TXA2 )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患者如无用药禁忌证均应服用。
阿司匹林的最佳剂虽范围为75〜150mg/d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毗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目前尚无指南推荐替格瑞洛可用于替代阿司匹林,必须在心血管医师指导下进行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之间的替代治疗。
氯毗格雷氯毗格雷为P2Y12受体拮抗剂,为无活性前体药物,需经肝脏活化后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断P2Y12依赖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 n b/ID a复合物,有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半衰期为小时,常规剂虽起效时间为2〜8小时,主要用于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支架植入后),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硕化血栓形成事件,同时可用于对阿司匹林禁忌患者。
该药起效快,顿服300〜600mg后约2小时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常用维持剂虽为75mg,每天1次口服。
可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替代治疗。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为非前体药,无需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直接起效,直接作用于血小板ADP受体。
常规剂虽起效时间为30分钟至4小时,平均半衰期为7.2小时,与氯毗格雷相比,其特点为起效快、抗血小板作用强且可逆。
既往1〜3年前心肌梗死病史且合并至少一项以上缺血高危因素:> 65岁、糖尿病、二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肾功能不全(肌酊清除率v 60ml/min)]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60mg,每日2次)12〜30个月的长期治疗,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
冠心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冠心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
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正确使用药物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患者使用药物的正确方法。
一、血压药物的正确使用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因此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
以下是冠心病患者正确使用血压药物的几点建议:1. 按时服药:根据医生的处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
建议患者将服药时间设置为早晨或晚上,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
2. 保持规律:冠心病患者应按医生的建议进行长期服药治疗,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
如果出现副作用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3. 注意饮食:适度减少盐的摄入,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助于降低血压,并减少药物的使用。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正确使用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减少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以下是冠心病患者正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几点建议:1. 按时服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患者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服用药物。
如果漏服了一次,不要在下次服药时加量,要保持规律服药。
2. 注意副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和出血并发症,如胃溃疡和出血。
如果出现不适,如肠胃不适、黑便等,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调整用药方案。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与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同时使用时需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不良反应。
三、降血脂药物的正确使用冠心病患者通常伴有血脂异常,需要长期使用降血脂药物来降低血脂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
以下是冠心病患者正确使用降血脂药物的几点建议:1. 饭后服药:某些降血脂药物需要饭后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患者应按时服药,避免空腹或饭前服药,以免影响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的探讨和研究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合理应用管理。
方法通过胃镜及入院相关检查筛选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患者168例,排除胃肠相关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同时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ECG檢查,患者心电图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变、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前区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43%、78.57%,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院内再发心肌梗塞及心血管死亡事件明显降低,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粘膜出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并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安全合理联合用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标签:冠心病;抗血小板;抗凝;联合用药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后管腔变窄,使该血管负责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或坏死[1-2]。
该病中老年人群多发,男性较女性多发,近10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升高趋势,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为我国群众的首位死亡原因,目前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超重、吸烟、不良饮食习惯、性别、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冠心病患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上楼、风中疾走、骑车、提拉重物、情绪激动等状况下都可诱发此病的发生,该病发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并且联合安全用药对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远期死亡率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ECG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筛选出该院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冠心病患者168例,被选取的168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通过胃镜及相关检查已被确认无明显消化道及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建议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0±4.1),观察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3.9),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轻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合理用药的安全管理药品规范及安全用药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安全的药品是指它对人
体的损害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水平内,且在临产产生良好效果的药品,因此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有机结合起来,健全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切实把药品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控制范围内。
有如下提议:患者应当遵循医生所开医嘱进行用药,不应仅凭自己的经验随意换药或停药,用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应积极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医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尊重患者,平等对待,做一个尽职、尽责、尽心的医务人员;医院应当成立药事委员会,由药师对医师所开处方进行审核,严格实行双核对制度,提高药物配方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奖罚制度来完善用药安全体制,预防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适时督促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卫生部门要加强药品监管,严格掌控医院医生用药情况,如有问题,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纠正,尽量避免临床不规范及不正当的用药,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2合理用药的规范管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合理用药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说明书,在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健康饮食的情况下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J20130168)皮下注射,2次/d,0.4 mL/次及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168)口服,1次/d,75mg/1次,连续使用14 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J20130168)皮下注射,2次/d,0.4 mL/次,连续使用14 d。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严格遵守上述用药的用法及用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判
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ECG显著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ECG基本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ECG基本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4]。
②患者在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过程中,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黏膜出血、头晕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无消化道出血及黑便等明显异常改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经过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后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②经过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抗血小板和抗凝可预防冠状动脉内进一步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的进程和减少事件进展的风险,对于心血管的预防意义重大,临床发现通过联合用药,心肌耗氧量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的血液量可以明显增加、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临床用药证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及心肌梗塞的风险,同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5],以此同时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药不当即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用药之前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及结合相关检查,例如胃镜、幽门螺杆菌筛查、出凝血时间等相关检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临床事件,现如今抗血小板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普拉格雷等,阿司匹林是临床广泛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建议患者长期口服,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它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2的合成,对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是近些年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颗新星药物,它可通过拮抗血小板ADP受体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可用于新近心肌梗塞患者,以减少心肌梗塞和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也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凝药物的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低分子肝素具有很好的抗凝抗栓作用,可减低血液凝固性以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对血栓的各个环节均有作用。
综上所述,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通过联合用药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它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因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对于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高永兴.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2):1819-1820.
[2] 杨超君.冠心病的早期干预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8):5292-5293.
[2] 商亚娜.抗凝抗血小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杂志,2015(6):52-53.
[4] 周懿,肖庆,于海清.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7(1):29-30.
[5] 胡永昌,张建华.冠心病患者规范用药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基层医药,2015(10):1441-1442.
(收稿日期: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