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柯霞在阅读中品味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合集下载

广东省汕尾市螺溪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尾市螺溪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尾市螺溪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品文章之美析教学之妙——浅谈余老师阅读教学中的品析宁海分校达海宁

品文章之美析教学之妙——浅谈余老师阅读教学中的品析宁海分校达海宁
1、美点寻踪 、 2、设置话题 、 3、美点讲析 、 4、巧妙穿插 、
美点寻踪
《生物入侵者》 欣赏:品味语言特色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美点。
《云南的歌会》 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请同学们 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口技》
教师: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的美点妙要。我们要抓住一个 “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 越多,你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这就叫课文妙点揣摩。比如 说:“善”在“遥闻”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 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 口技的高超。 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 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 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内外,“善”在声音有动静,“善”在声 音有疏密,“善”在“伸颈”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的神情。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 键字眼。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来进行铺展的。 现在你能够品析下文了吧?它是把一句什么 话、用什么方法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了呢?
巧妙穿插
试选第一联,学写诗联赏析 :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映潮评课》之十七:《桥之美》 弱点主要表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浅的。说它 “浅”是因为教学中缺少“析”与“品”,学生的活动基本上 只是“找”。 “找”什么?就是找到与教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们表述出 来。 这种“找”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分析”的成份,没有一点 语言欣 赏的成份,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 练上就欠缺力度……如果代之以一个精段的品读该有多好。 《映潮评课》之二:《你一定会听见的》 在“美点寻踪”环节,教师既没有示范,也没有绾结。 学生可能会品味到哪些句段,会有什么样的发言……老

入美文之境,品美文之情

入美文之境,品美文之情

入美文之境,品美文之情作者:赵红玫来源:《师道·教研》2010年第01期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都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月光曲》是一篇思想性强、意境隽永、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重要篇章之一。

在《月光曲》一文中,人、境、情水乳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整体的和谐之美。

一、入美文之境在品味作品诗一样的曼妙意境,思忖教学思路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不妨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描述的自然美和欣赏作品塑造的艺术美。

《月光曲》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邃。

细细赏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令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时,不难发现课文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

第一幅——“明河共影图”。

由文入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河水清澈,河面静谧。

夜晚时分,贝多芬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素月清辉、明河共影的恬然的自然美景。

琴声引路,细语话凄凉。

进入第二幅图景——“借月弹曲图”。

淡淡的月光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

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

“弹得多么纯熟啊!感情多深啊!”盲姑娘由衷地赞叹。

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多么亲切的话语,如慈母的手轻抚脸颊般轻柔,开启了第三幅图景——“月光海啸图”。

这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是穷兄妹俩静听贝多芬的演奏时产生的想象。

它与弹琴的旋律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乐曲的层次和节奏感:——月亮初起,微风轻拂,微波初泛,粼粼银光,洒遍海面。

由此可以想象,音乐旋律是徐缓的。

——月亮越升越高,穿梭于柔云之中,呈现出娇柔动态之美。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观舞记》说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观舞记》说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说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观舞记》说第19课看舞蹈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汉语”,即“语言”和“文本”,所以我把单词的积累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将“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强调对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看舞蹈》是一部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奇葩。

因此,我将本课程的情感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气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初中第一天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欣赏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

因此,我将本课程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美学”3、教学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一2、联想想象法。

《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美句”等环节。

培养审美能力,感受小学语文阅读魅力

培养审美能力,感受小学语文阅读魅力

培养审美能力,感受小学语文阅读魅力发布时间:2022-05-12T03:12:43.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作者:李水玲[导读] 阅读是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方式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熏陶他们的品格和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独立个性,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拥有感知生活美的能力。

李水玲(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实验小学福建漳州 363900 )摘要:阅读是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方式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熏陶他们的品格和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独立个性,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拥有感知生活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能力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均有深刻影响。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文学之美,为审美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一、注重创设阅读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进行学习时,其个体认知活动也会被推动,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和学习,为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创设阅读情境,需要从学生需求入手,保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情感推动,让学生更愿意参加各种审美活动,深度体验阅读,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赏析小桔灯_语文A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赏析小桔灯_语文A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赏析小桔灯_语文A版——心灵美,情操美。

作者通过精巧的、别开生面的艺术构思,十分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了小小姐这一美好、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一,《小桔灯》之“美”,美在选材上能够“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作者善于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意义,从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冰心把山村小小姐、不起眼的小桔灯、小小姐照看生病的妈妈和做灯送客这些十分一般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光明与黑暗正在作生死搏斗如此一个时代背景上,从而开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抵抗,在希望,希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这一个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主题。

《小桔灯》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却包容着如此深刻的寓意,真可谓是一篇玲珑剔透、回味无穷的散文佳作。

其二,《小桔灯》之美,美在立意的深刻新颖。

作者选取小小姐“打”、“照看妈妈”、“巧制小桔灯”等三件事,假如仅只表现小小姐的“早熟、能干、心地善良、珍重感情”如此一个主题,也是能够成立的。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站在特定的时代的高度来挖掘这一平凡题材的深刻含义,揭示生活的真谛。

因此,《小桔灯》的主题提炼得深刻而新颖。

作者紧接着叙事之后的一段抒情文字,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是对前面叙事的归结和深化,是全篇的点睛妙笔。

它深化了主题,对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作了充分地揭示——小桔灯象征着蕴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期望和火种,小桔灯确实是光明和胜利之灯,正如鲁真在《春颂——评冰心的〈小桔灯〉》一文中所说:“当她(作者)感激地接过小女孩送给她的小桔灯时,她感受到了革命人民的力量”,“这段文字有专门深的寓意,她(作者)在查找光明,这是她在美国的慰冰湖畔没有找到的东西,现在,她从一个穷苦的木匠的女儿身上看到了光明”。

看来,这段抒情文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对主题的升华,是对主人公形象的升华,也是美的升华;它给了读者始料不及的新意。

其三,《小桔灯》之美,美在其结构处理的明暗相济。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者:伊淑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1期内蒙古白治区牙克石市塔尔气小学伊淑霞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入入胜的山水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诗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美”。

并由此,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眼睛与心灵。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悟,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在人物对比中体会美我们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才能打好审美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二、在思想想象中拓展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毕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乐清柯珂语文 -回复

乐清柯珂语文 -回复

乐清柯珂语文-回复题目:《乐清柯珂语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言:柯珂语文是一种注重文学鉴赏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乐清柯珂语文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分步介绍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第一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乐清柯珂语文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因此,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这包括文学作品选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散文,从小说到诗歌,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

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影视资源、音频资源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文学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而柯珂语文注重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意识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大量精选文学作品,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第三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人的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真正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在乐清柯珂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通过朗读、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写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柯珂语文强调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

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差异,并结合历史、社会、哲学等背景进行文学作品的解释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结论:乐清柯珂语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

【06全国· 《阳光的香味》】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 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句话所表达的意 思: 这句话 写“阳光”的作用,是阳光让“稻埕闪耀着 金色的光泽”,使“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其次得明白文章中心内容:本文题目为“阳光的香味”, 用文中的话来说,“阳光的香味”不同于“夜来香和昙花” 的“阴香”,它有一种“壮怀”;作者要借此歌颂贴近自 然的劳动之美,生活之美。但“香味”却是在写了一半的 时候才出现,文章前半部分只出现了“阳光”,读这一部 分时,我们能抓的就是“阳光”。而这“稻埕”“农夫的 皮肤”所呈现的“金色的光泽”“一种强悍的铜色”正是 因阳光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成熟之美阳刚之美,这样就为 后面闻阳光的香味,写农夫的职业选择,赞美务农生活作 铺垫。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 中的艺术分析能力
育英中学 李慧琴
余秋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光辉: 明亮 功成 不刺眼 居高临下 音响: 圆润 名就 不腻耳 趾高气扬
语 言 品 味
季羡林:国宝级大师.为新生看行李一个多小 时;白岩松递名片时表示的谦逊;主动要求摘掉大 师桂冠的胸襟…… 抽象的概念要能用具体形象表达(表达技巧) 形象的语句要能解释其抽象含义(形象赏析)
总结3:
文学语言的鉴赏离不开对文本信息 的解读,要做到:①紧密联系上下文, ②把握文章中心话题和主旨。
另外,鉴赏文学语言要能对作者所 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作准确定 位。
二、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05年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20.“他诚然孤 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 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发布时间:2022-02-17T12:59:34.19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2月作者:龚艳玲[导读] 阅读其实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完成阅读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所以本文就围绕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龚艳玲青海省格尔木市实验小学摘要:阅读其实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完成阅读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所以本文就围绕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2-102-01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去完成大量的阅读练习,或者是让学生反复地去阅读不同的经典作品,更多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为其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情操,理解作者真正想要通过文章所传达的一些思想内容。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针对于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

由此,下文就针对本文在多年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进行分享,希望能够对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注重阅读兴趣激发,让学生主动阅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理解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多是依据目前的课本或者是相关的新课标要求来为学生布置量化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要求。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I读写大视野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美学教育龚红斌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朗读教学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本文着重从美学角度探讨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应学习和借鉴接受美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改革我们的朗读教学观念和做法,以真正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创造出朗读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朗读教学;审美教育;设置情境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间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本的交流与交融。

读者对文本的交融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正如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语文朗读教学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

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

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

”这表明,书面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而朗读却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去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去领略文章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和写作技巧,并享受朗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清代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讲解、范读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与可为

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与可为

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与可为1●卢永霞*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实是最为薄弱的部分。

本文从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现状和可为三个方面论述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目标缺失、审美主体地位丧失、审美过程消失等问题,结合美感形成的心理机制,提出语文审美教学策略,构建以美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教育 审美鉴赏与创造1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小学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MSX18009)研究成果。

*卢永霞,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部小学教研室主任,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情况如何呢?2019年3月,笔者结合培训需求调研,面向福建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发放700份问卷(收回694份),调查显示,约有96%的教师认为落实得最好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而最薄弱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主观上存在认识误区,或认为审美力不重要,或认为审美与语文无关,或认为审美与考试无关,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客观上感到能力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或具体的方法策略。

一、语文审美教育之应为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语文教□ 语文学科教育与教学学大纲到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始终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课程任务之一。

教科书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作者进行审美创作的结果,必然触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有意或无意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体现在读者接受语言、音律和文字组合时身心产生愉悦的感觉。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认为,“一部作品审美功能是最为紧要的、首先的。

人们必须首先感受到美,并被美深深地吸引,在愉快地享受了美之后,才能认识社会和接受教导”[1],说明了审美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湖北剩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剩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C. 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 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 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建立的关系有强制性的不自由关系、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只有在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中,人类才会“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C项“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错,原文是说“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指物质性的需求,同时,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没有审美能力,既然没有审美能力,美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项“这和人类……密切相关"错,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和人类不断加强“类”的意识有关。故选A项。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 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表现过往年份的对比,趋势一说没有落脚点.故本题选D项。

让课堂绽放美的华彩——以《火烧云》为例谈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让课堂绽放美的华彩——以《火烧云》为例谈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正 确 流 利 , 时一 边 读 一 边 画 一边 思 考 : 出文 中表 现 火 烧 云 同 画 美 的 语段 或 句 子 , 看看 火烧 云到底 流 淌着 怎样 的美 。 3学 生 汇报 交 流 美 。在 学 生 自读 自悟 的基 础 上 , 学 生 边 . 让
用 。 此 , 师 在 阅读 教学 中要根 据 教学 目标 和学 生 的 心理 特 咽 教 征 , 多 元 的审 美情 境 , 起学 生 的审 美 注意 , 发 学生 的 审 创设 唤 激
美 欲望 。在 教学 时 , 师 可 以通过 生 动 的描述 , 教 音乐 的 烘托 , 画 面的呈 现 , 象 的表 演 , 戏 的创设 , 形 游 电化 多媒 体 的 运用 等 方法
营造 情 景 , 引起 学生 心灵 上 的 共鸣 , 发 审美 动 因 。 诱
如《 火烧云》 一课, 上课伊始, 我们可创设如下情境 :
莫测、 千姿 百 态 的 形状 美 …… 播 放 配 乐 朗读 录音 , 自读 自悟 , 学 生 在 听 高 水 平 的 朗 读 让 录 音 和认 真 的 自读 中 , 获 得 异 常 丰 富的 审 美感 受 , 们在 专 可 他
下的火烧云又美在哪儿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研究吧 !

创 设情 境 激发 美
为 深层 感 悟 文章 之 美打 下 基础 。 么如 何引 导 学生 整 体感 知 发 那 现 美 呢? 在 《 烧 云 》 课 中我 是这 样设 计 的 : 火 一
1 . 配乐 朗读 享受 美 。教 师播 放 配乐 朗读 录 音 , 过音 乐 的 通
现 代 教育 家 叶圣 陶 先 生 曾说 过 :读 者 胸 有 境 ,入 境 始 与 “
二 、 体 感 知发 现 美 整

阅读教学原来可以更美的

阅读教学原来可以更美的

阅读教学原来可以更美的作者:吴晓霞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2期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进而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描绘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

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語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我的战士邱少云》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直至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一段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无论是听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自读,他们的心都和作者的心一样紧紧地绷着,心里也像刀绞一般,大家似乎亲眼看到了邱少云纹丝不动地被大火烧身的悲壮场面。

有的同学听着或读着,眼睛里饱含着泪水,这说明了学生的语感灵敏,他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的革命精神。

二、细读课文体验美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

教学中,通过对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复习《邓妈妈补睡衣》《温暖》《难忘的泼水节》等反映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课文后,再让学生细读描写1976年1月11日长安街上百万群众等待灵车和送别灵车的情景,他们也就会体验出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的心情,就能想象出百万群众追着灵车奔跑着、呼喊着的那种心境,这是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体验美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理解美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

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

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龚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为了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审美素养,文章从散文具有的审美价值、符合语文学科要求两方面提出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可行性,然后提出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即主动获取真实,发现美;渗入语言品味,感受美;立足文本比较,鉴赏美;开辟转化途径,表达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审美素养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3-0074-01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1]。

可见,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了。

审美素养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转而为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2]。

一、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可行性(一)散文具备审美价值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本文专指“现当代散文”)都是作者通过汉字的形、音、义来表达其“知、情、意”的重要寄托载体,而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是需要读者去细细品读、欣赏和感悟的。

被选入教科书的散文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从最简单的文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散发着“美”的特征,对学生的心灵有着强烈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二)符合语文学科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3]。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这一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及创造美的责任,且近年来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

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养成语文素养的应有之义。

散文作为一种以作者自身真实情感为根本并毫无矫饰进行创作的活动,散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审美优势,让学生受到散文独有的自然美、真实美的熏陶。

二、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一)主动获取真实,发现美散文创作都是基于作者的真人真事真感情,所以想要培养好学生的审美素养,散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散文的“真”。

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作者:宋君霞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8期宋君霞内容摘要:在我国新课改大环境下,语文教师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汇总,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于不一样的读者而言,文学作品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针对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并且心理年龄具备特殊性,所以在实际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展现出个性化特征。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一)有利于保证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授课活动当中,阅读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指引学生投入到文学作品鉴赏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水平。

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分析的时候,可能会敷衍,没有针对文学作品展开全面探究。

这样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虽然阅读了文学作品,但是难以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起着重要影响。

在此情况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保障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完整程度,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现阶段的小学文学作品鉴赏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经过该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实际情感。

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时候将更多的情感投入其中,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文学作品阅读活动当中。

教师在针对文学作品展开实际鉴赏的时候,需要带动出学生的实际情感,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以及掌握作者实际表达的观点和想法,其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让语文的美在心中绽放

让语文的美在心中绽放

让语文的美在心中绽放作者:叶敬宜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3-0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

然而,今天的语文课却带有浓郁的功利性。

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就如同春花,随着冷水零落地上碾成碎末渗入泥土。

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也难逃功利藩篱,不论是讲座还是学术论文,动不动就告诉你: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

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

然而遗憾的是,考试指向性太强,束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一来,语文便失去了它的本真,就成了功利语文。

那么,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令人浮想联翩。

学语文什么?学习语文,我们就要享受“采菊东篱下” 的恬静;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树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培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正义。

语文是美的,美得深邃,美得圣洁,美得令人沉醉。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绽放出美呢?1 转变观念这是关键。

必须将应试语文、功利语文的观念转变到自然语文、本真语文的观念上来;必须由“教”转变到“学”上来;必须由考点教学转变到品味语文的内涵、拓展语文的外延上来;必须由为考试服务转变到为学生的终身使用语文上来。

其实,这和考试并不矛盾,学生真的喜欢语文了,真的学习语文了,考试还能考不好吗?2 激发兴趣这是重要措施。

品味语文中的美

品味语文中的美

品味语文中的美作者:汪晓瑾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7期美,在语文中无处不在。

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美的世界”;一次次讲课,是一次次美育的过程。

语文课中应渗透美、强化美,培养学生感知、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美。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品味和审美情趣,给学生美的熏陶。

把握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

教师要把握语句中的节奏美,巧妙运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头一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

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

这一句要按节奏读出韵律外,还要将作者的感觉读出,所以在诵读时声音要平稳,语调要轻松。

第二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

“无穷碧”、“别样红”要读得重、语调高且慢,以突出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感叹。

再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

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中品味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仅蕴含着丰富优美的句子,很多课文中塑造的形象和抒发的情感也很美,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品味,去感悟。

首先要体味文章的文意。

不同文体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色。

语文阅读要读出文章的味道,这要求教师要具备文学品味和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会在读中体悟,丰富美的内涵。

不管是精度、略读、细读都有其好处。

我们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欣赏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蕴含的悠远情思和绵绵深情。

课本上选的文章,每一篇至少要读三次,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美。

第一次读,主要是读准字词,尽管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但每一篇文章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生僻字词,学生必须要能自己去解决生僻字词。

另外有很多很美的现代诗,学生必须要能通过自己的读去感受它的美。

比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有四首现代诗,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教授这一单元的诗歌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拓展一些优美的课外诗歌,培养他们读诗的习惯。

第二次读主要就是理解句子。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这一篇文章中,他认为最美的或者他感受最深的句子,并来谈谈他为什么觉得这一句美,或者为什么这一句对他的触动最深。

学生大多数文章都能读懂,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激励他们表达自己。

同时也可以求同存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第三次读主要就是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说教者。

教师要试着引领学生们去欣赏文本,去朗诵文本,去体会文章,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带领学生用口去读,自己去思考,教学中要确实给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还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做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知识,领悟情感,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美的形象。

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文学形象的支撑。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的值得去赞美,有的需要去批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去品读文意,体味文章。

如在讲授《边城》时,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

《边城》中的三个人物:翠翠、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他们每个人都是美的化身。

天宝心胸开阔、敢作敢为。

傩送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金钱和地位。

翠翠天真可爱、善良纯洁、富有朝气。

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美的化身,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


如必修五中《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里面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是一个懦弱、胆小、虚伪的人,我们要去批判这样的人物形象;与之对应的科瓦连科和华联卡则为人率真爽朗、向往自由,他们身上富含着正能量。

感受文章形象,用自己的思想去赞美或者批判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可取的,怎样的价值观是应该摒弃的,在读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要体验文章的情感。

白居易说:“根情,苗言,花实。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本是作者感情的结晶。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场景描写、情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无不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教师要带领学生去领会文章的情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与文中主人公产生情感思想上的交流。

很多文本,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以情感作为突破口去赏析。

从而使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例如《陈情表》,《陈情表》中描写的感情感动了中国无数读者。

作者李密在这篇课文中就先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以博得读者和晋武帝的同情;接着以真情打动读者和晋武帝。

作者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写了自己忠孝两难全、进退两难的困境;最后陈忠情,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晋武帝都被他的深情挚意所打动。

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可以作为本片课文的讲解突破口。

再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非常接近生活,写的就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小事、发生在生活中的平凡场景。

作者从伯父、叔父分家开始写起,写了家庭格局的多次变更,写了老妪、去世的祖母、去世的母亲。

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把母亲对作者的关爱,祖母对作者的勉励、期待之情写的十分真实。

文章结尾补记妻子嫁过来后的生活小事,写了如今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这个补记更能表达情感。

妻子早逝,项脊轩多次修葺,颇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

若学生能从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深情,体会了作品的写作特点,就实现了这节课的目标。

要真正的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才能做到丰富美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