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主要制度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作为一种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法律体系,环境法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法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确保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在进行重大工程、项目或活动前,对其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该制度要求评估包括环境影响的范围,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使政府、企业和公众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二、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环境法的核心制度之一。
它规定了对于特定污染排放的企业或个人必须获得许可,才能够合法进行排放。
该制度通过设定排放标准,监测和管制排放行为,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环境权利保护制度环境权利保护制度是确保公众享有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制度。
它明确了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和责任,并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
这个制度通过建立投诉机制、行政诉讼程序和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确保公众可以对环境问题提出声讨,并参与决策过程。
四、自然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制度是环境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
该制度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育。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保护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五、资源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是环境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
该制度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设立资源使用权制度和资源税收制度等措施,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
六、环境监测和执法制度环境监测和执法制度是环境法中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确保环境法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综上所述,环境法的主要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环境权利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测和执法制度等。
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简介环境法律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环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环境标准和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法律制度的核心,旨在保护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污染的防治原则、责任和义务、环境标准等内容。
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和调控各类污染源的排放,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环境标准和规划环境标准和规划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环境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标准等。
环境规划则是根据地区环境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
环境标准和规划的制定有利于统一行业标准,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实时掌握环境状况,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
环境监测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定量、定性监测。
而环境评估则是对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定量、定性评估,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工程建设、开发活动、政策制定等前期阶段,对计划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以便在决策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十分重要,因此在很多国家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指导下,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协调、控制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教育宣传、环境应急等方面。
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可持续发展。
结论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环境保护法、环境标准和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方面。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制定的八项基本法律制度。
这些基本制度包括:
1. 环境资源保护制度: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护水、土壤、大气、森林、草原、湿地等环境资源的制度安排。
2.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制度安排。
3.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包括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的制度安排,通过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4.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后的修复和恢复工作的制度安排,通过采取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补偿等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5.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6.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的制度安排,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7. 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环境状况的监测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
8. 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追究责任的制度安排,对环境犯罪和污染行为进行处罚和赔偿。
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该制度要求企业在开展可能导致环境损害的经济活动之前,必须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果企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将面临行政处罚或环境赔偿的风险。
2. 总量控制制度
总量控制制度是指政府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即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企业或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限制,不得超过规定的总量限制。
该制度的目的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环境压力。
3. 排污许可制度
排污许可制度是指政府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单位实行排污许
可证制度,即政府向企业或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明确企业的排污标准和排污权限。
如果企业未获得排污许可证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污,将面临行政处罚或环境赔偿的风险。
4.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是指政府建立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对环境进行管理和监管。
政府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如进行检查、监督、处罚等,确保环境保护法的有效实施。
5. 环境赔偿制度
环境赔偿制度是指政府对环境损害者进行赔偿的制度。
当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时,政府可以责令环境损害者赔偿环境修复的费用,并对损害者进行行政处罚。
环境赔偿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
以上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保护法还有许多其他制度,如生态保护制度、绿色发展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保护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3. 公众参与原则4. 损害担责原则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 环境规划制度2. 环境标准制度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 “三同时”制度5. 排污收费制度6. 总量控制制度7.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四、环境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
行政处分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违法失职行为。
2.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3.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环境污染防治1. 大气污染防治2. 水污染防治3. 土壤污染防治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 噪声污染防治六、自然资源保护1. 土地资源保护2. 水资源保护3. 森林资源保护4. 草原资源保护5. 矿产资源保护七、生态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2. 自然保护区保护3. 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八、国际环境保护1.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 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资源保护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等。
首先,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核心制度。
它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环境保护目标的设定等。
根据这一制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组织体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计划和措施。
同时,法律还要求开展环境审批和许可制度,对涉及环境保护的项目进行审查和批准。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影响而设立的。
按照法律规定,项目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调整。
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科学准确可行。
资源保护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是对资源利用进行规范的重要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市场调控等相关内容。
它要求保护耕地、森林、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利用非耕地,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包括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辐射等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
法律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强监管和处置工作,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后,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增加对环境状况的了解。
法律规定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公开,使公众了解环境状况。
同时,法律还规定公众有权利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结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了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资源保护和建设用地管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基本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简述环境法的主要制度
简述环境法的主要制度
环境法是指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环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制度:
1. 环境目标制度:环境目标制度是环境法的核心内容,旨在设立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
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目标、资源利用目标、生态保护目标等。
2. 环境法责任制度:环境法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主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包括环境监管责任、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环境纠纷解决责任等。
3. 环境权益保护制度:环境权益保护制度旨在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良好的环境。
该制度包括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与健康权益保护等。
4. 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审批等方面的制度。
旨在通过管理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5.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是指用法律手段对环境污染、破坏行为进行追究和惩罚的制度。
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方式。
6. 环境沟通与参与制度:环境沟通与参与制度旨在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了解。
包括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社会责任等。
总体来说,环境法的主要制度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通过设立环境目标、明确责任、保护权益、管理环境、追究责任等方面的制度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这些制度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4.3.3 限期治理旳法律要求
所以《环境保护法》第29条要求:“对造 成环境严重污染旳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另外,《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 法》等也是这么要求旳。
但何为“严重污染”,目前法律、法规中 没有明确要求,实践中一般是根据污染物旳排 放是否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 重扰民、经济效益是否远不大于环境危害所造 成旳损失、是否属于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等情 况来考虑是否属于“严重污染”。
第四章 环境法旳基本制度
环境法旳基本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
证明现环境法旳目旳和环境法基本原则旳
实施,而制定旳一些法律制度旳总称。
我国环境法旳基本制度主要有: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
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环境保护许可
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原则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等。
4.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3.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 才干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治污染旳设施不得私 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旳, 必须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旳同意。
4.2.3 “三同步”制度旳法律要求
以此来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 施工、同步投产使用。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环境保护设 施“验收申请报告”之日起,要在一种月内组 织审查验收,并在“验收申请报告”上签订意 见。
如淮河流域旳水污染治理及流域内“十五 小”企业旳关、停等。
4.3.2 实施限期治理制度旳意义
经过把行业管理和区域管理结合起来,有 力地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域旳主动性,选 择那些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危害大、群众 反应强烈旳项目,分期分批地进行限期治理和 关、停。完毕好旳奖,未完毕旳予以处分,这 么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行业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 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
1.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2.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了对重大建设项目、政策、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禁止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一系列禁止性规定,禁止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标准,禁止违法排放、倾倒废弃物等行为。
4. 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法设立了国家、省级、地方三级环保部门,负责环境管理、监督、执法等工作,并明确了环境监测、排污许可等管理制度。
5. 法律责任: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停产停业、罚款、赔偿等。
6.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强调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制度。
7. 奖惩机制:环境保护法设立了环境保护奖励机制,对环境保护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也规定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以上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目标制度: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大气、水、土壤、森林、草原、湿地等各个环境要素的保护目标。
2. 重点污染源监控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生产、建设、经营等环节中的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制度,包括污染源排放许可、监测与报告、自行监测等。
3.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状况评估报告、环境执法信息等。
4.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损害行为的赔偿制度,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造成的环境损害应当由污染者或者损害者负责赔偿。
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包括对环境影响的预估、评价、审查和公众参与等环节。
6. 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防治与治理的制度,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
7. 环境监督与执法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与执法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检查等。
同时,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8. 环境教育与宣传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的制度,包括对公民、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环境意识培养和环境知识普及的活动。
以上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制度
环境法制度
环境法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遵循的关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以下是环境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综合性的环境立法。
在基本法之下,对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均具有积极作用的立法。
2. 专门性的环境立法。
为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而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地进行的专门立法。
3.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
4. 环境法律责任。
违反环境法律规定,破坏环境资源,损害人体健康,应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5. 环境法律制度。
国家在环境管理活动中建立的各种行为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制度等。
6. 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的修复责任;修复后,生态环境能够恢复的,仅承担修复责任,适用恢复原状;无法修复的,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损失包括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的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防止损害发生、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应急处置费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或诉讼所需费用等;无法修复、无法全部修复或者修复费用无法通过赔偿解决的,应当进行替代修复,承担替代修复责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我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或者咨询专业律师。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介绍(ppt 99页)
一、环境影响评级制度概述
1. 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 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 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 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内容、编(填)报和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程序 等方面所作的规定的总称。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1. 概念
狭义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 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 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施行之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 要涉及建设项目层次)。
广义的概念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 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之前 ,事先对该项活动可 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
2.处罚:罚款1000元,并要求化工厂赔偿渔民的全部损
失5万元。
3.法律问题
(1)市环保局能否要求化工厂赔偿渔民的损失?
市环保局作出的两项决定中,第二项决定要求化工 厂赔偿渔民的全部损失属于财产损失的赔偿,不属于法 定的行政处罚形式,不能以行政处罚的形式出现。应当 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即 “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 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海事管 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调解处理。”因此, 环保局不能强制要求化工厂赔偿渔民的全部损失。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2.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1)规划环评的范围 ①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把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工业、农业、 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 自然资源开发等一系列规划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 相应规定了必要的程序和法律责任。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一、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是指政府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遵循科学、全面、合理、可操作的原则,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并应当向社会公开。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实施前,对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范围和方法等。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
三、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投产使用等环节。
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
四、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其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的费用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排污收费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征收方式等。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用,并应当按照要求使用和管理环境保护设施。
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指政府或者企业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范围和任务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环境保护目标的制定、任务分解和考核评价等环节。
环境保护法三项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三项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的三项基本制度是:
1. 环境保护目标制度: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设定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这些目标和指标包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
通过设立目标制度,可以引导各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具体行动。
2. 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污染控制制度等。
环境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确保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对环境污染源进行监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3. 生态修复和保护制度:针对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等问题,建立相应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制度,以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和保护制度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禁止破坏生态功能区等。
通过这些制度,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公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权利,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环境基本权利、环境责任制度、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治理制度等方面。
首先,环境基本权利是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基本权利是指公民和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要求权等。
知情权是指公民和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包括了解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以及环境保护政策等;参与权是指公民和组织参与环境决策、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估等过程中的权利;表达权是指公民和组织对环境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抗议的权利;监督权是指公民和组织对环境监督和违法行为行使监督权利;要求权是指公民和组织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权利。
这些环境基本权利的确立和保障,有效地促进了环境法的实施。
其次,环境责任制度是环境法的另一个基本制度。
环境责任制度包括了环境污染责任制度和环境修复责任制度。
环境污染责任制度是指对环境污染行为主体所产生的污染行为和后果进行追究和赔偿的制度。
根据环境污染责任原则,环境污染行为主体应对其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环境修复责任制度是指对环境破坏行为主体进行实施环境修复的制度。
环境修复责任原则要求破坏环境的行为主体承担恢复环境的责任,包括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清理污染物等。
这些环境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再次,环境监管制度是环境法的重要制度之一、环境监管制度是指国家对环境污染行为实施监测、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各种环境问题的制度;环境监督制度是对环境污染行为实施监督和执法的制度,通过行政执法、刑事处罚等方式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环境管理制度是通过环境准入许可、环境标准制定和执行等方式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
这些环境监管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包括: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
2.“三同时”制度: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的设施与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排污收费制度: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向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污者,根据设置的收费标准,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收缴一定污染治理和环境恢复费用的法律制度。
4.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法领域的行政许可,它是为加强环境资源管理而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包括许可证的申请、申请的审查、决定、监督管理及处理等内容。
5.限期治理制度: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排污者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制度。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制度,环境法还有其他几种基本制度:1.环境规划制度:环境规划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制定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它包括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和政策等内容。
2.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它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方法标准等内容。
3.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和检测,以了解环境的质量和污染情况。
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4.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该制度旨在监测和预警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环境。
5.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对排污者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要求排污者必须持有排污许可证方可进行排污,并按照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排污。
6.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该制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物种的灭绝和减少。
7.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是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环境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环境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保护目标制度。
环境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
环境保护目标制度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方向和基本要求,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
二、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规划制度是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的规划和方案,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和系统安排进行。
环境规划制度拟定了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建设项目、政策、计划以及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助于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四、环境监测与监管制度。
环境监测与监管制度是指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进行监测,并通过监督、考核和处罚等手段,以保证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环境监测与监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保护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
五、环境责任与补偿制度。
环境责任与补偿制度是指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时,有关责任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修复和补偿。
环境责任与补偿制度是强化环境保护和破坏者被追究责任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增强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效果。
六、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是指社会公众对环境决策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公众参与制度为公众提供了了解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和渠道,增加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度,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全民动员。
以上就是环境法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于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环境法的有效实施需要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等。
2.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要求,包括大气、水域和土壤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以及限制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等产生污染物的排放。
3.环境敏感区保护制度:环境保护法要求对一些特定的敏感区进行环境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包括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5.资源保护制度:环境保护法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土壤、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的保护和管理。
6.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的监测和信息公开的要求,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公布环境监测数据,提供环境信息的公众参与等。
7.环境责任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损害造成者的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对污染造成者的罚款、责令停产、修复和赔偿等。
8.环境治理与修复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损害进行治理和修复的要求,包括采取适当的措施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
以上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环境保护法要求制定和公布环境质量标准,明确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值,确保环境质量达到基本标准。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建设项目、政策、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确保各类项目在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排污许可制度:环境保护法要求对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制度,污染源需要经过排污许可才能进行排放。
排污许可制度通过对污染源进行许可、监督和管理,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4. 污染物排放监控:环境保护法要求建立污染物排放监控制度,监测和记录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确保排放的污染物符合规定的标准,及时发现和处理排污违法行为。
5. 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制度,要求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罚,对违法行为者进行经济惩罚,并承担治理和修复环境的责任。
6.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对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源的了解,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和积极性。
7. 环境监督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监督的制度,明确了环境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监督和检查,保障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
上述制度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保护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 最为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面临着推动 污染持续减排、促进环境质量改善、防 范环境风险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 的繁重任务。加之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 交织,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多 发易发,环评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体制 机制亟需完善。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 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 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 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 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 方法与制度。02《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 条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二)ISO14000系列标准与贸易的关系 (三)ISO14000与国内环境标准 (四)我国ISO14000的推行情况 三、限期治理 (一)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 (二)限期治理的内容和对象
(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各级人民政 府)
(四)违反限期治理的法律后果 (收费、罚款、责令停业、关闭)
可、污染物许可、放射性物质许可、自然资源 保护区许可、非行政许可类环境审批项目 3.国务院保留的环境行政许可项目。(共7项) (三)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
三、环境行政许可的设施主体
1.具有环境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各级环保部门、依法对相关方面环境污
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对资源保 护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 组织。 3.受委托的其他机关
我国已进入环境敏感期和矛盾凸显期, 环境风险加剧,环境事件高发,公众的 环境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近期,四川什 邡钼铜项目和江苏南通启东达标水排海 工程引发群体性事件。温家宝总理和李 克强副总理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
我国环境法的重要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 环境标准与限期治理制度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评价形式筛选 第一类是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 第二类是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项目 第三类是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 2.评价报告书编写和审批 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论证会、
听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 及法律责任
1.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行政处分 2.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 3.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对单位罚款:5万—20万 对负责人:行政处分 4.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
(一)设定原则: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 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 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许可的设定事项 1.性质分类:普通许可、特许许可、认可、核
准事项、登记事项(12条) 2.内容分类:环境影响评价许可、环保设施许
四、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1.申请与受理 2.审查与决定 3.听证 4.监督检查与处理 五、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第三节 环境标准与限期治理
一、环境标准概述 (一)环境标准的历史发展沿革 (二)环境标准分类、 1.依据职权分类:2000年431项, 2.依据内容:(1)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
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国务院批复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 划》,将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
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 右。
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
(一)ISO14000概况 1.ISO14000的重要内容 2.ISO14000系列特点 (1)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2)标准的预防性 (3)标准的可操作性 (4)标准的自愿性 (5)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第四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
一、清洁生产 (一)概述 1.概念: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内容 (4)环境影响评价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的内容
环评改革必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 方式转变,必须有利于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必 须有利于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利于维护 群众环境权益。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加 强和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依法、科 学、公开、廉洁、高效"原则,依法依规严格 环评,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力度,不断改 进环评报告书审批决策体系,不断完善环评各 项技术规范,强化环评职能、机构、编制建设, 加快推进环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提 高环评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依法决策、科 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
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 (1)规划环评是关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象包括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 (2)建设项目环评:一切对环境影响的建
设项目都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 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综合性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 者说明。
(2)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 括的内容
标准等) (2)污染排放标准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4)环境基础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3.依据是否具有强制性; 4.依据标准的法域属性
环境保护部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臭氧 (O3)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出台新
标准实施“三步走”的总体方案。饮用
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
一、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概述 (一)概念:是指环保行政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不
良影响的开发、建设或经营者提出的申请,经 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 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 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二)分类: 1.防治环境污染的行政许可 2.防治环境破坏的行政许可 3.针对整体环境保护的行政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