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之过程控制基本制度
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doc9页)完美版
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doc9页)完美版第八章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制度一、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主要是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本章属于第一编的重点。
(一)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规划;2.城市规划;3.村镇规划;4.环境影响评价;5.“三同时”;6.征收排污费;7.排污许可证;8.征收排污费的目的和方法;9.经济刺激手段的种类(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三同时”制度;4.许可证制度;5.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6.征收排污费制度;7.经济刺激制度二、自测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城市规划;3.“三同时”制度;4.许可证制度;5.征收排污费制度;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单项选择题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 )A.澳大利亚B.中国C.美国D.法国2.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 )A.开发许可证B.排污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生产销售许可证3.西方国家为加强环境管理而采用的一种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 )A.许可证制度B.“三同时”制度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征收排污许可证制度4.排污单位都应当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缴费通知单,在——天向指定银行缴付排污费。
( )A.10天内B.15天内C.20天内D.25天内5.最早确立“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B.中国 C,美国 D.法国6.能够起到正反两方面刺激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
( )A.税收B.低息贷款C.财政补贴D.财政援助7.在污染控制法中起着支柱作用的制度是————。
( )A.经济刺激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排污收费制度D.许可证制度(三)多项选择题1.在————的单行法规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了规定。
( )A.《海洋环境保护法》B.《森林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D.《水污染防治法》E.《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我国在————法律中,规定了许可证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2020/12/2
4
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不同,具有以 下特征: ❖ 第一,具体性:环境政策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 第二,系统性:一系列法律规范组成
❖ 第三,程序性:法律上明确了主体必须遵守的 规则程序
❖ 第四,约束性:强制性规范
2020/12/2
5
二、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分类
❖ 保护对象不同: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破坏、保护自 然资源;
第一、是“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2020/12/2
22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
围扩大至土地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
开发利用规划。
《环评影响评价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设项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
2.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噪声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3.按层次:全国性、地区性、区域、流域; 4.按行政区域规划类型:国家、省、县、区; 另外,在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五年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其中一部分独立存在。
2020/12/2
13
五、制定环境规划的程序
1.按照国家计划部门统一部署,省计划部门会同环保 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环境保护规划草 案,报送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并抄报国家环境保护部, 计划单列市的环境保护规划同时抄报省计划部门和省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
2.环保部审核,编制国家规划建议,报送计划部门, 计划部门根据规划建议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草案。 2020/12/2 3.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可参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编 14 制程序进行。
六、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 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 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 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 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 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备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4月13日,环保总局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 响问题举行公众听证会。 5月份,北师大环评机构提出不愿牵头做该工程环 境影响评价。
5月10日,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 补办环评报告”的通知,意味着圆明园必须 40天内 上交环评报告。 5月11日,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点名批评北师大环 评机构惧怕承担责任,导致环评工作延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
概念:指有关调整环境资源规划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
有机统一体系,是通过立法确立的有关环境资源规划的编 制、实施和管理的一套规则,是环境资源规划工作的制度 化和法定化。
几种重要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5月中旬,清华大学承接环评工作。北师大负责人 向环保总局道歉,表示愿积极协助清华大学做好环 评工作。 6月30日,环保总局受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 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7月7日,环保总局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 园防渗工程必须全面整改。
一处河道的防渗处理场面:挖土机在前面整地,施工人员跟在后面铺防渗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内容,以及编制、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 程序等方面所做的规定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共有六项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三同时”制度三、排污收费制度四、许可证制度五、限期治理制度六、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 概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
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应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一般是限于对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计划、建设工程等。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或联邦的重大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法国,除城市规划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外,其他项目根据规模和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必须作正式影响评价的大型项目,如以建设城市、工业、开发资源为目的的造地项目,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超过600万法郎的有关项目等;须作简单影响说明的中型项目,如已批准的矿山调查项目,500千瓦以下的水利发电设备等;可以免除影响评价的项目,即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
法国政府在1977年公布的1141号政令附则中,详细列举了三类不同项目的名单。
在立法上这比使用“对环境有重大影响”这样笼统的概念明确得多。
有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适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规定得较为广泛。
瑞典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产生污染的任何项目都须事先得到批准,对其中使用较大不动产(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的项目,则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环境法的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结构概念:指一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补充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体系结构: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它的结构基础,还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二、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环境法的基础,是我国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宪法》第26条)。
2.规定了公民环境权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第51条)3.规定对自然资源和一些重要的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保护。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宪法》第9条第1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第10条第1、2款和第9条第2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 (《宪法》第10条第5款)▪此外,《宪法》第22条第2款对我国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51条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力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其中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力造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等。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立法依据的,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综合调整的综合性实体法。
《环境保护法课件》第四章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 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属于预断评价。 它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 起来;它使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法律制度。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9年的 《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1981年的
②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
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引进的建设项目。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 建设地点周围环境的本地状况; 方案实施后对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环
境将产生哪些不可避免的影响;
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
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可申请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一)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见附件1,下同)大专学历,从事环境 影响评价工作满7年;或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满8年。 (二)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5年; 或取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6年。 (三)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2年; 或取得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3年。 (四)取得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1年; 或取得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满2年。
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包括核工业类的,专职技术人员中还应当至少有 2名注册于该机构的核安全工程师。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4.3.3 限期治理旳法律要求
所以《环境保护法》第29条要求:“对造 成环境严重污染旳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另外,《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 法》等也是这么要求旳。
但何为“严重污染”,目前法律、法规中 没有明确要求,实践中一般是根据污染物旳排 放是否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是否严 重扰民、经济效益是否远不大于环境危害所造 成旳损失、是否属于有条件治理而不治理等情 况来考虑是否属于“严重污染”。
第四章 环境法旳基本制度
环境法旳基本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
证明现环境法旳目旳和环境法基本原则旳
实施,而制定旳一些法律制度旳总称。
我国环境法旳基本制度主要有: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
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环境保护许可
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原则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等。
4.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3.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 才干投入生产和使用。防治污染旳设施不得私 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旳, 必须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旳同意。
4.2.3 “三同步”制度旳法律要求
以此来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 施工、同步投产使用。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环境保护设 施“验收申请报告”之日起,要在一种月内组 织审查验收,并在“验收申请报告”上签订意 见。
如淮河流域旳水污染治理及流域内“十五 小”企业旳关、停等。
4.3.2 实施限期治理制度旳意义
经过把行业管理和区域管理结合起来,有 力地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域旳主动性,选 择那些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危害大、群众 反应强烈旳项目,分期分批地进行限期治理和 关、停。完毕好旳奖,未完毕旳予以处分,这 么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行业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 质量。
《环境法导论》吕忠梅——章节重点
导论◆环境法上所讲的“环境”,是指物质的客观存在,即环绕着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环境。
◆环境的特征:物质性,生态性,唯一性,有限性,资源性。
◆根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地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干预或只受人类轻微干预、尚保持自然风貌的环境,如野生动植物、原始森林等。
◆人为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改造或人类创造的、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环境,如水库、道路、公园、城市等。
◆环境问题是一种不利的后果,它指各种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自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自然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一个或数个要素,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它们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以致破坏或降低其环境效能、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现象。
◆因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损害,通常被称为公害。
◆旧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痛痛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新八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非洲大灾荒。
◆《增长的极限》,探索了全球关切的五个主要趋势: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该宣言在扬弃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环境问题的新认识: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人类只要对这一能力善加运用,便可以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同自然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是人类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对策。
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制度(精选5篇)
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制度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制度(精选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制度(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保护的三个基本制度11 目的通过对生产、生活活动的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影响,达到改善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
2.范围适用于公司项目部生产、办公和生活活动中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防治和管理。
3.职责3.1 项目部:3.1.1 负责监督相关单位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对施工现场各种污染进行控制。
3.1.2负责从技术上做好施工过程中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3.1.3负责施工现场、办公和生活活动过程中用水、用电的节能降耗控制和有害废旧物品的3.1.4负责汽车尾气的污染控制,食堂及生活锅炉的污染控制,生活区噪声、生活污水的控制。
3.2 项目专业公司负责对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扬尘、噪声、废渣的控制以及所用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和控制。
3.3资产管理部负责在新购机械设备选型时,考虑机械设备对环境的影响。
3.5机械化公司负责现场施工机械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3.6物资公司负责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4 管理制度4.1化学品及油品的控制4.1.1物资公司负责化学品及油品的接收及检验,在接收过程中保证外包装无破损,发现泄漏应及时退还供货方。
4.1.2施工单位在使用化学品及油品时,应保证无跑、冒、滴、漏现象,废油应及时收集于指定的容器后,交物资公司集中处理,严禁将废油直接倾倒。
4.1.3锅炉水压及化学清洗后的排放,项目部要负责制定方案,并与业主方联系排放到指定地。
环境法律制度
至于政策与计划 【实例】美国政府曾拨付了大量的金钱补贴砍伐森林,而且这种政 策实施了很长时间,招致舆论界的严厉批评。 【实例】前苏联政府实施了大量补贴重工业发展的政策,不仅导致 经济的崎形发展,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 【实例——一项国际援助行为计划】 20世纪6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持续干旱,食物严重短缺,饿 殍遍野。由联合国组织实施了解决人畜饮水的防沙治沙国际行动 计划。 在近20年的时间内,国际组织共资助6.25亿美元,钻出大量 深水井。以这些水井为中心,建立固定的生活区,由游牧转为定 居。 虽然牲畜数量增加了,但畜产品品质降低了,绿色植被丧失 了。结果,开发利用不到5年的时间,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化圈开 始出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国际组织于1987年中止了该计划。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评风暴】 2005 年1 月18 日,原国家环保总局责令立即停建包括金沙江溪洛渡 水电站在内的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并对各项目业主单位处以最 高20万元的处罚。 在这30个项目中,火电项目20个,水电项目3个,输电项目3个,其余 均为石化、公路、堤防、造纸等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B、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与内容 地方环境标准只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两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 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 排放标准。地方环境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 向国务院环保部门备案后,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 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 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备案。(第10条第二款)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既可以是适用于 特定行业污染源或特定产品污染源的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也 可以是适用于所有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范围外的其他各行业污 染源的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 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 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10条第二款)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三、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监测预警制度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一)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含义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 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确保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 环的前提下,环境资源能够承载 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活 动总量的能力和容量。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一)环境规划制度的含义
2.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规划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 ,是通过立法形成的关于环境规 划工作的系列规则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一)环境规划制度的含义
3.环境规划制度的分类
指导性 规划土地利用 总体 Nhomakorabea划其他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二)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包含生态保 护、污染防治两方面的目标、任 务、保障措施,必须与主体功能 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 市规划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 的总体部署相衔接;
(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内容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内容
1.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
忍耐力。可划分为水、大气、土壤等承 载能力。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既为人 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 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当今存在的种 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 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
环境法之源头控制基本制度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 方环境标准。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 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 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 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环境政法之源府头控对制基国本制度家污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日本《环境基本法》 我国
★环境标准的意义
◎ 对环境负荷进行定量分析 ◎间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事前控制”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五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
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两级: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省级标准)
特例: 环保部标准——需要在全国环 境保护工作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而 又没有国家环境标准时由环保部制定 的标准,属于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 。
2.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1) 定义 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一定地区的环 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环 境的保护和改善活动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环境规划制度是指有关环境规划目标、任务、指标体系、 编制原则和程序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所做规定的总 称。
环境规划的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 社会物质财富,限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做的控制规定,是满足环境达到规定使用功能和 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 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限制排放如环境中的污 染物或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其他因素所做的控制规 定,是针对污染物排放所规定的最大限值
— 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订,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 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环保部门制订的环境保护计划:各级人民政府 和各有关部门在计划期内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所 要采取的防治措施的具体体现
— 有关部门编制的环境保护规划及行业、地区规 划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法基本制度
环境法基本制度环境法是指国家法律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基本制度的总称,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体系。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是指保障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和机制。
以下是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法基本制度中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所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措施和组织机构的安排。
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制度等。
环境规划制度是指国家对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制定的标准或限值,用于指导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具体的环境保护项目,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环境法基本制度中的环境监测制度是指国家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安排。
环境监测制度包括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等。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指国家对环境监测点位的选择和布设进行规划和组织。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是指国家对环境监测方法和设备进行研究和推广,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是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及时和可信度。
再次,环境法基本制度中的环境评估制度是指国家对重大工程项目、政策法规、区域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安排和要求。
环境评估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审批制度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重大工程项目、政策法规、区域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环境审批制度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进行审批和监督,确保项目的环境保护达到法定要求。
最后,环境法基本制度中的环境权益保护制度是指保障公民、组织和个人的环境权益的法律保护措施。
环境权益保护制度包括环境监督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_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 专项规划(非指导性)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
容:
• 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
测和评估;
•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 ①建设项目概况。
⑶编报、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程 序
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计委、建委、经委、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
• 1986年修改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
法》(国务院环保委、计委、经委)
• 1989年《环境保护法》作出建设项目的环境
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 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的规定。
• 198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
起,对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申请(包括新申请、增项、晋级、改制 等)一律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资质管理办法》进行严格审查,把好市 场准入关,防止技术能力差、整体实力 弱的机构采取买证、借证、借人等不正 当手段取得资质,扰乱市场秩序。
• 三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档案,
记录并公布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受投诉举 报、处理处罚、日常考核和业绩等情况。
• 最早是由美国的柯德威乐教授提出的。 •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它作
为联邦政府在环境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 项制度。
• 以后,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
日本、泰国等国家,也都建立起了这项 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1979年《环境保护法》对这项制度作了原则
性的规定,
• 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公众参与是规划环评的必经程序(除国 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 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 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 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 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防治协调制度的含义
联合防治协调制度
“搭便车”
“公地悲剧”
是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协同运用 组织和制度等资源综合实施污 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度 体系。
调节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与行 政管理区划的人为属性的矛盾
联防联控
法律链接
《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 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0204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和团体组织、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 活动或者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 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 内地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03
价格工具
一般是指进行交易时,买方所需要 付出的代价,它是价值的货币体现。
主要激励措施
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
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责任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 依法处罚 承担责任 环境监测机构在有关环境服 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 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 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 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环境保护 法
02
联合防治协调制度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ordination System
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管理机构
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置
环境监测站
由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即国家 级、省级、各省辖市及直辖市、县 及地级市
1
2
大中型企事业 单位的监测站
4
3
各部门专业 监测机构
环境卫生、劳动环境、农业环境、 水利环境、海洋环境等
环境监测机构
国家级网
全国环境监测网
激励机制的内容 、
三、支持市场主体转产、搬迁、关闭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了改善环境,而依照 有关规定进行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该给予支持。 对于这些承担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应该通过财 政、税收、信贷等多种手段加以支持。 《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把”鼓励“的精神贯彻到总则之 中,其第五条宣布”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条要求”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 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过程控制基本制度
01
环境监测制度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的含义
01
环境监测机构
02
03
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
。
环境监测制度的含义
环境监测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 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 量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工作
围绕环境监测展开的一切活 动,包括监测计划、组织、 具体操作、编报、管理等活 动
三
对激励客体进行协 调和管理
对激励客体的行为违反 相应规定进行处罚;对参与 国家所鼓励的环保项目主体 资格进行处理和认定,以及 对参与主体出现的问题进行 协调;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激 励客体对激励制度、激励项 目的认识等等。
激励机制的特性
诱导性
因为激励措施的作用机理不是 对激励客体进行直接强制禁止 或干涉,而是提供相关的诱导 因素通过客体对利益来进行刺 激,然后使激励客体自主地做 出激励主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的选择。激励客体处于对自身 利益的考量,主动自愿地接受 了法律的调整。让整个激励措 施在一种合作而不是对抗的过 程中的运行。
02
03
必须采取综合 治理手段
大气污染、水污染的产生是复合 性和复杂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采取单一的防治手段难有成效。
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的对象
重点区域
重点流域
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地区等,涉及1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 132.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 积的13.81%。
包括松花江等10个流域, 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254个市(州、 盟),1578个县(市、区、 旗)。
环境监测制度
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化、 法定化,是通过立法形式形 成的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一 套规则
环境监测制度的含义
法律规范
环境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监测的 条款 专门性的环境监测法规、行政规章、 技术指南
环境监测
构成
检测机构的设置 管理
任务
1、对组成环境的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 2、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3、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
激励机制的三大要素
一
激励客体的合理诱导
诱导资源是指激励主体所掌 控的能够调动激励客体行为积 极性和主动性所包括的奖励、 报酬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资 源。诱导资源如何分配,应该 怎样分配?在充分分析激励客 体的不同需求后,设定出针对 不同激励客体所适合的激励方 式,再通过这种分别满足各自 不同的需求的方式来实现激励 客体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支持污染企业自愿 转产、搬迁、关闭
其他制度支持 支持环保产业的 发展
我国为推进清洁生产曾采 取了财政补贴的措施。我国 《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四条 规定:”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 源发展专项资金。“此项资金 用于支持以下活动:”可再生能 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 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农村、牧 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项目;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 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可再生能 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 息系统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开 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激励的 含义二
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机制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环 境保护的一种措施
激励机制是指国家根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 律,综合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和 利息税收等经济杠杆以及环境责任制等经 济方法,向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的一种非 强迫性的、具有灵活选择性的手段
措施
手段
环境保护
目的:限制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激励有 利于环境改善的经济活动
激励机制的内容
二、激励市场主体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法》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 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激励和支 持。” 企业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具有负外部性,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产生不利的影响。经 济激励是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市场传达有益的和良好的信号,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主动化自 身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国家正在试点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激 励企业减少排污、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引导环保资金 的投入,形成节 能减排的激励和 约束机制;对环 保企业进行补贴; 发行国债增加对 环境保护的投入 等。
这种手段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规制,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主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保证落实
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因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对于过去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监管所 导致的环境保护动力不足问题反思的结果。无论是作为环 境保护制定政 策或主要提供者的政府,还是作为市场中的利益个体,都会因为缺乏有 效的具有选择性的激励而无法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 这会阻碍对新的更有效率的路径的寻觅,既不能阻止滥用环境资源的倾 向,又不能成功地提供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因此,单纯依靠行 政监管的环境保护机制必然会出现动机与动力的双重问题。
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的范围和方法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统一标准
统一评估
统一规划
统一监测
统一防治措施
具体应由相关行政区域按照这五个要求,经过协商以协议方式建立体制、 明确运行程序、成立实施机构、鼓励公众参与、完善监督机制。
联合防治协调制度的实施
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度 突发性污染和破坏事件应急制度
联合执法制度
区域主体制度 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
二
对激励客体参与环境 保护进行导向
由于不同的激励客体存在 着差异,其原因是每个激励客 体的期待、价值观等是不同的。 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个激励客体 对待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这 就使得激励主体要有一个明确 的一致而且是主导的价值观。 并使得激励客体对之接受和认 同从而使该价值观对整个激励 过程中发挥主导优势。
联合协作、 汇总资料
省级网
市级网
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
监测报告
1、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2、及时提出各种环境监测报告 3、环境质量报告书
监测质量的管理
监测对象的管理 检测报告的管理 监测质量
保证监测质量是各级环境监测站 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
监测对象
1、排污单位对污染物排放口、处理设施的污染排放 定期检测,并纳入管理体系 2、不具备排污能力的单位,可委托环境保护行政部 门对环境监测站或委托经其考核合格并经环境部门认 可的有关单位进行检测 3、检测人员依法进行现场检查或监督性监测时,被 监测单位须配合 4、排污单位每月10日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环 境监测站报告上月排污和处理设施的监测结果
多样性和灵活多变性
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能适应不同的 外部环境和情形。要比与法律强制 性措施手段相比更能适应外部情况 的变化,做到灵活多变,对于不同 的情形和企业利益需求采用不同的 激励措施,最大化地促使不同需要 的企业自主选择法律所预期行为活 动模式。
一
二
经济实惠性
激励制度的第一种特性和第三种特性 会帮助激励制度本身运行更加顺畅, 削减了制度实施的成本和费用,以较 低的投入达到较高的回报和较理想预 期效果。此外,在激励措施的制定和 选择应用上通常会尽可能的选择最有 效率和成本代价最小的。这将帮助政 府减少了因环境管理和执法过程中产 生的巨额开支和行政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