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_在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信息沙龙上的演讲

合集下载

[大,分流,研究]《大分流》研究综述

[大,分流,研究]《大分流》研究综述

《大分流》研究综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 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 h 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一、学术界关于《大分流》的整体研究状况二、主要从缺陷方面进行的研究黄宗智[ix]从“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没有认真对待西方主要学术成就”、“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等方面进行批评。

他认为,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

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其实,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反思“欧洲中心论”:以《大分流》为视角的简论

反思“欧洲中心论”:以《大分流》为视角的简论

反思“欧洲中心论”:以《大分流》为视角的简论作者:董云辉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期摘要:在《大分流》中,彭慕兰认为中西方经济,尤其是中国江南地区与英格兰的经济发展处于相似水平,对于认为欧洲早在18 世纪之前即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模式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

关键词:《大分流》欧洲中心论反思一、《大分流》中的中西经济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率先在欧洲发生,学界对其探讨总是保持着热情。

大多西方学者认为唯有西欧经济才能产生工业革命。

而彭慕兰认为欧洲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活动是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部分西方学者所持的“内生型”优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在1800 年以前,西欧无论是在资本积累、人口数量或者其他因素上,都未能获得明显的优于其他地区的优势,而在比较技术因素的时候,也可发现西欧存在部分领先的情况下,也存在着部分落后的领域。

a《大分流》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对于认为欧洲在1800 年前有一种内生的经济优势的各种论点提出质疑”b,从人口、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以及产品市场的分析比较上看,不存在西欧领先于中国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落后于中国,对“西欧中心论”提出的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前即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的观点提出挑战。

如就当时的人口情况而言,18 世纪的英国人预期寿命在31.6 岁到34 岁之间,法国人预期寿命在27.5 岁到30 岁之间,而此时的亚洲之日本预期寿命中男性为34.9 岁到41.1 岁,女性为44.9 岁到55 岁,中国18 世纪中叶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为39.6 岁。

而从出生率角度看,亚洲与欧洲人也同样存在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做出的保持低出生率的决策。

第二部分为“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和资本主义”,“转向市场及相关制度”c,分析奢侈消费、欧洲的企业结构、政治结构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关系。

大分流读后感

大分流读后感

大分流读后感在翻开《大分流》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些干巴巴的时间线和重大事件上。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充满了细节、变化和思索的世界。

作者通过详实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一个与以往认知不太一样的历史画卷。

书中探讨的“大分流”现象,让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书中提到的中国和西欧的比较来说吧。

以前,我总觉得西欧能率先开启工业化进程,走向现代化,好像是一种必然。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其实并不逊色于西欧。

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精美的手工业,庞大的商业网络。

比如说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那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招牌货。

当时的江南地区,纺织业繁荣得很。

一家一户的小作坊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摆弄着丝线,织出一匹匹漂亮的绸缎。

这些绸缎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工艺赞不绝口。

而西欧呢,也有自己的特色。

他们的农业虽然不像中国那样精耕细作,但在一些制度和技术创新上却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比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方式的变革,这为后来的工业化积累了重要的资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欧和中国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西欧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中国,却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徘徊,错过了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小乡村。

那里曾经也是一个繁荣的手工业基地,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竹篮。

那手艺,真叫一个绝!竹条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竹篮就成型了。

这些竹篮不仅实用,还带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可是,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竹篮的市场逐渐萎缩。

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坚守着这门手艺。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支持。

这个小乡村的命运,就像是中国传统经济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一个缩影。

再回过头来看《大分流》,它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

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

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

基 于 当代 经济 学 的最 新 进展而 用最 先进 的经 济理
论 去重新解 释 历 史 ” 《 济 史 中 的结 构 与 变 迁 》 ;经

书则 “ 注 重 论—— 历 史 的理 论 ” 特 别 是 “ 更 , 提
出了在新 经济 史 学派 中独 执 牛耳 、 领 风骚 的制 独 度变 迁理 论 ” 。 同 时 , 们 还 联 想 到英 国学 者 我
的可能性 , 个原始 工业 化 区域 不过是 中央 集权 管 辖 下 的一 个行 政 区。“ 这 大分 流 ” 的研 究意味 着
首 先要切入 生态经 济学 , 而 围绕 经济增 长来做 文章 , 导致 “ 进 这 大分 流” 终 只盯住 生 态制 约 。技 始
术变迁 的基本 要素是 物 力或人 力 , 制度 变迁 的基 本要 素是政 治组 织和 意识 形 态 。观察 彭慕 兰“ 大
“ 大 分 流 ’ 本 观 点 ” 将 其 中 的 空 间 比较 称 为 ‘ 基 , “ 大 分流 ’ ‘ 方法 论 ” 。 由彭慕 兰 “ 分 流 ” 大 我们 联 想 到 它 之前 出 版
“ 们可 以从 社 会 科 学 中不 仅 从 经 济 学 中, 出 我 得
某 些 可 供 历 史 学 家 用 以 整 理 其 资 料 的 总 概
的美 国学 者 D.c 诺 思 、 . .托马 斯 的著 作 《 . R P 西 方 世 界 的兴 起 》 1 7 ( 9 3年 ) D.c 和 .诺 思 的 著 作
收 稿 日期 :0 2—0 21 5—3 0
念 ” 。下 面我们 主 要通 过 诺 思两 本 书 来讨 论 彭
分 流 ” 显 缺 乏 对 原 始 工 业 化 的 制 度 变 迁 背 景 作 出 必 要 分 析 。 “ 分 流 ” 技 术 变 迁 起 因 又 涉 及 明 大 的 立 宪共和 与君 主 专制的政 体差异 , 旨在 维 护 专 制 政 体 的 科 举 制 度 不 可 能 以 知 识 存 量 带 来 技 术 创

中国、欧洲大分流的政治表现

中国、欧洲大分流的政治表现

中国、欧洲大分流的政治表现胡键【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24()2【摘要】“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彭慕兰提出“大分流”理论,一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这一观点在分析中国与欧洲在历史发展中的大分流是有明显缺陷的。

随后,“加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对“大分流”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政治因素即制度因素的变量,其目的是从政治上解释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因素,但依然是经济分析的视角,而没有将政治制度这个关键性因素作为比较的内容。

政治最为关键的制度是权力制度,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政治制度,最终定型于以郡县制为内容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

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始于屋大维时期,在对待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上,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是大相径庭的。

古代中国在体制内几乎对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异议而得以顺利推行;欧洲的君主专制则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来自思想界。

欧洲思想界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几乎伴随着欧洲整个政治发展史。

因此,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彰显了中国、欧洲大分流在政治上表现的客观实际,其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这一制度的分流展开的。

【总页数】13页(P32-44)【作者】胡键【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2;D62【相关文献】1.儿子与情人:大分流之前中国与欧洲的政治稳定2.儿子与情人:大分流之前中国与欧洲的政治稳定3.浅析“西方建筑画”与中国“界画”——欧洲建筑表现与古代中国建筑表现之对比4.从“大分流”到“大分流之外”——《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述评5.传统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兼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成书于战国的《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如《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梓材》:“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根据这些史料判断,当时A. 民本观念初步形成B. 出现了早期民主思想C. 已经形成儒家思想D.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民本传统。

根据材料“当于民监”等可知,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民本观念,故A符合题意;我国商周时期尚无民主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迷信神权色彩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据统计,两汉时期共修建水利工程56处,其中,18处在陕西,19处在河南,山西4处,河北处,安徽1处。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GreatDivergence:Europe,China,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 ress.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

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

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

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着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

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

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偶然性还是必然性作者:王丽彦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彭慕兰教授的《大分流》指出,英国在大分流中胜出,主要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开发以及优越的煤矿位置,是偶然性因素的结果。

笔者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大分流》对规范性认识的冲击以及中西比较研究的推进。

关键词:大分流;偶然性;必然性;规范性认识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17-01在过去的近代史研究中,西欧的发展道路一向被认为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

这一发展道路以英国经验为基础,形成了近代化的“英国模式”。

然而彭慕兰教授的研究却表明,英国的近代化过程并不存在什么模式,是偶然的结果。

《大分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轰动,该书于2001年获得美国历史研究学会的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本文仅针对几个点对《大分流》进行评述:第一,由英国来引导大分流是历史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这是通过对一连串的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大分流》掀起一场经济史界的规范性认识危机,为经济史的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打破原来的即成认识。

一、英格兰真有可能成为江南?在《大分流》中,彭慕兰教授一开始便提出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问题“英格兰为什么没有成为江南?”那么我们也从这个问题入手,看看英格兰是否真有可能成为江南。

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与西欧都遇到了同样严重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达到了前工业供养能力的顶峰,消费的巨大增长造成生态环境的绝境使经济的发展面临瓶颈。

“要使一场工业革命发生并持续下去,或者即使是为了原始工业的增长能持续得更长久,就必须在某些地方找到燃料、纤维或许还有食物的巨大的横财。

”煤和新大陆的输入明显减少了英格兰用自己的土地生产或从欧洲输入燃料和纤维的必要性。

但是,如果欧洲也没有发这笔“横财”呢?历史研究中最怕遇到“如果”,但它对历史学者却有着永恒的魅力。

彭慕兰教授在文中,也做出了类似的假设。

大分流读书报告

大分流读书报告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之读书报告本学期修了亚洲史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先生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该书曾获2001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

我在看此书前,也阅读了一些对此书的相关评价。

由于其以独特的视角加入了一场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大讨论,因而在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学者之间的讨论和评价都是很专业的,并采用宏观的眼光来做出相应的回应。

而我由于学识浅薄的制约,只能略谈个人在看了此书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下面我将以三个部分完成我的叙述。

在这第一部分的内容当中,我主要是对此书内容的一个概述。

在序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一个设问,即“一旦中国免去了作为欧洲假定的对立面的角色之后,它的发展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以及在注意到欧洲经济和最经常与它对比的经济之间的相似之处之后,欧洲历史看起来又将有何变化。

”本书的内容也将围绕着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含有两章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上,作者首先比较了1800年以前欧洲与亚洲、中国在人口、资本积累、技术等,发现欧洲并没有积累起决定性的优势。

且作者认为虽然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着重要的技术优势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欧洲独有的。

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来自两个方面:一、煤资源的开发利用;二、美洲殖民地。

这才是真正欧洲与中国产生“大分流”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第二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主要论述新大陆对欧洲的意义,彭氏认为新大陆的资源帮助了欧洲脱离一条受生态制约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从而走上使用巨大数量能源和土地的具有变革能力的道路。

通过彭氏在本部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和西欧在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和消费态度上的差异很小,且没有确定趋势。

而在对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论述中,我们又可看出,在1800年前或迟至18世纪中叶,西欧的生产力或经济并没有独一无二的高效率。

押广东卷第6题 明清时期:大分流(原卷版)

押广东卷第6题 明清时期:大分流(原卷版)

押广东卷第6题明清时期:大分流1.(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异》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

蒋生原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

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

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2.(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特地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沟通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减弱3.(2021·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外套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淌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该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版图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进展。

统治者的故步自封,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14·河南郑州·三模)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进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主要是东亚)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消灭。

”对“经济命运的大分流”生疏正确的是()A.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关B.经济命运大分流之前欧洲落后于东亚地区C.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动力的广泛使用有关D.欧洲发生经济命运大分流的核心区是荷兰2.(2017江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供应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供应这么大的空间的。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
察中心
陈君静
【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2
【摘要】@@ 20世纪下半期以来,伴随着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史学浪潮.一些西方学者,把中国作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之一,通过观察其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及动力.其中,彭慕兰的<大分流>作为继弗兰克<白银资本>之后挑战欧洲中心主义的另一部力作,置明清时期的江南于全球历史的大背景中,在具体比较18世纪欧洲和东亚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分流"问题的颇具新意的看法.本文欲以此为考察中心,结合近年来西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就这一学术趋势作简要的评述.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陈君静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 [J], 陈勇勤
2.不破不立:彭慕兰《大分流》解读 [J], 张学军
3.彭慕兰:跳出西方看中国 [J], 张洪
4.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兼评弗兰克与彭慕兰的"全球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 [J], 李宪堂
5.论西方的崛起: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研究 [J], 里卡多.杜谢斯利;王生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访谈录

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访谈录

作者: 陈黄蕊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100872
出版物刊名: 史学理论研究
页码: 135-14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史研究;彭慕兰;教授;全球史;访谈录;美国文理学院;《大分流》;历史学家
摘要:2015年7月,笔者借在芝加哥大学参加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机会,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进行了采访。

彭慕兰教授是美国历史学协会前主席(2013-2014)、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其代表作《大分流》在国际史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

本次采访主要探讨了彭慕兰的治史理念以及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心得。

采访从彭慕兰治中国史的契机和原因开始,询问他是如何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国的历史问题的,进而探讨了《大分流》核心观点的形成过程。

然后谈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转变对彭慕兰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他对当前美国中国学的看法。

最后是他对未来研究的规划。

不破不立:彭慕兰《大分流》解读

不破不立:彭慕兰《大分流》解读

不破不立:彭慕兰《大分流》解读
张学军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4
【摘要】随着东亚奇迹的出现尤其是中国的重新崛起,传统的西欧中心论和冲击-回应模式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彭慕兰的<大分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的.<大分流>旁征博引,评点百家,因破而立,另辟蹊径,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被吴承明评价为"研究中西比较史最值得通读的一本书."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张学军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宣传部,河北,石家庄,05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2
【相关文献】
1.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 [J], 陈君静
2.为不完整性而奋斗——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肯尼斯·彭慕兰在芝加哥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J], 段肖阳;朱艺丹;阚莉
3.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 [J], 陈勇勤
4.彭慕兰:跳出西方看中国 [J], 张洪
5.论西方的崛起: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研究 [J], 里卡多.杜谢斯利;王生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

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中国人口规模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之首。

清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又有了进一步的膨胀。

这便使许多学者自然地从中国这一最明显的国情特征开始去试图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种种问题与困境。

本文将概述新的中国历史人口研究成果,并纠正最近学术讨论中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成见与误解。

一、“大分流”与中国历史人口行为特征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2000年的《大分流:中国、欧洲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书中,通过对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系统比较,得出了欧洲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分岔,是从1800年前后才开始的结论,并对长期以来以欧洲为视角中心的欧洲兴起的传统解释加以纠正。

①彭慕兰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新的认识框架和新的原因中去理解所谓的欧洲奇迹。

这个新的框架要求我们抛弃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

这些新的解释因素主要包括在与世界其他人口稠密地区同样面临着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燃料短缺的情况下,英国如何成功地实现了从使用木材到煤炭的转变,欧洲在新大陆的扩张并由其所带来的土地与能源的优势,以及海外奴隶贸易为西欧所带来的资源与市场。

人口在新的世界史研究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只有通过说明中国人口比西欧在同时期内增长得更快,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变化过程是“内卷”,而西方的过程是“发展。

”二是人口的期望寿命本身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三是人口是否能自身调节被认为是影响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彭慕兰在他的书中引证,西欧国家的人口体系尽管与中国的大不相同,但并未导致更高的期望寿命,也并不具备更优越的控制人口的机制。

中国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很容易使人得出中国人口增长率也一直是最高的结论。

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查看那些提出“内卷”解释的学者所提供的人口增长数据时,所发现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黄宗智所研究的中国江南地区,按他本人提供的人口数据,在1393―1816的约400年间,人口从465.4万上升至1 214.2万,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3‰。

广东省茂名市环城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环城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茂名市环城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井田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对应的耕作方式分别是:()A.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B.刀耕火种简单协作C.个体农耕简单协作 D.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参考答案:D略2. 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或当时孤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

”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是()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B.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参考答案:A3. 下图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粮秣兑换券》,图片中有“蒋中正印、周恩来印、中华民国十五年印”等内容,从图片可以推理出的正确信息是A.武汉南京已被北伐军队攻占B.黄埔军校粮秣实行统筹供应C.上海已出现职业化军事学校D.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参考答案:B“中华民国十五年印”可以得出是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之际,结合所学,可知北伐军占领武汉是1927年初,故A错误;黄埔军校位于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故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中共没有真正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不可能国共共同掌握政府经济命脉,故D错误。

根据图片信息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当时黄埔军校运用政权力量合理统筹经济生活,故选B。

4.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C.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D.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参考答案:D5.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进入高潮阶段,同时中国逐渐建立封建制度。

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有关B.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代建立的C.中国是农耕文明,希腊是海洋文明D.希腊文明比中国文明先进参考答案:D6.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大分流》的基本内容,不少报刊作过介绍,这里简单的概括一下:为了解决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西欧有什么独特的内生优势导致了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彭慕兰收集了形形色色的西欧中心论观点,将它们分门别类,逐项进行区域性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结论: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作者把这个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说明,为什么东西方会在18、19世纪之交发生分流,为什么东西方恰在这个时刻才发生分流?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彭慕兰曾强调,他并没有主张煤与殖民地的机遇是大分流的全部历史。煤和殖民地,也并不只是运气问题。但他确实认为中国/欧洲和江南/英格兰的比较有助于说明这两个因素被估计过低。
对于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的批评,彭慕兰《对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的批评的回应》几乎予以全面否认,首先,他否认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有关英格兰与江南经济体差别的某些陈述,如他否认英国有市场竞争的租佃市场,否认英格兰低生育率与社会产权系统之间的联系,否认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等。他认为是总人口的增长而不是农业中分流出的人口为新工业提供了人力,而且这种“释放”量也比江南强不了多少;英格兰地主从农业中获得的利润并没有都投资在工业上;江南也有非常活跃的土地市场;1500—1750年间英国土地所有权比江南更集中;等等。其次,彭也反对江南在人多地少压力下为糊口而投入劳力更集约的纺织业生产的说法,他认为即使那些要把稻谷收成的1/2交租的佃农,其剩余仍超过最低生存所需;且纺织业所得不比农业所得低。江南纺织扩展的原因与几乎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是比较优势使得江南能进口长江上中游的米而生产其它东西。第三、彭从根本上否认罗伯特·布伦纳、艾仁民以农业产权关系解释江南、英格兰经济1750年时巨大差别的观点。他反复强调以人均农业产出与单位劳动产出而言,18世纪的英国农业无多大优势,不少方面反而是江南占先:总之彭认为迟至1750年,英格兰尚不如江南。真正的大分流始于1750年,更多的是在1800年后,且来自于农业之外。
此外,麦克法兰比较了印、英、日、中家庭人口与组织结构,发现中国与英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了许多个世纪,而不只是两百年。他担心,过分热衷18世纪,会掩盖真正的差异,并且批评彭慕兰没有关注社会结构与政治。
还有一些对李中清著作的批评与回应。李中清这本书也是一本相当值得读的书,不仅值得研究人口史的人读,而且值得文化史研究者读,因为他是把人口行为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考察,揭示了中国生育文化、性文化、养生文化、婚姻文化等对人口抑制的影响。
尽管我没有看到能全面驳倒彭慕兰观点的批评,但并不等于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彭慕兰的逻辑,在我看来是存在问题的。他论证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颇有道理。他是这样做的:把西欧中心论的种种因素拿出来进行比较,凡是其他地方也有的,就不能算是西欧独有的内生优势,因而不是西欧能够独自优先现代化的原因。
他的逻辑是,如果你具备的条件我也具备,这个条件就不是你独有,你成功了我失败了,这个条件就不是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假如英格兰的所有优势,江南也都具备,这种逻辑自然可以成立。但问题在于,他的比较并不限于英格兰和江南。他的比较方法是,首先拿江南与英格兰比较,假如英格兰的某个先进因素江南不具备,就与日本比较,日本也不具备,就去看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拿英格兰与全世界这样比较的结果,英格兰就一项内生优势也没有了。
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在中外学术界的反响_在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信息沙龙上的演讲
作者:史建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8 更新时间:2005-9-19
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于2000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立即引起美国中国学界的强烈反应,有人认为,围绕《大分流》展开的争论实际上已成为世纪之初美国的中国史学界和欧洲史学界的重大学术事件。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之前,中国学术界也已经展开了讨论,这在学术界是个相当罕见的现象。
对彭慕兰著作除观点不同的争论外,另外一些具体批评,主要是说他依靠第二手资料,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等等。有人提出,黄宗智作过许多具体调查,而彭没有。就彭慕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说,依靠第二手资料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对这本书的贡献,中国学者在一个方面是比较一致的,即他所用的比较方法。本所的青年读书会,也有不少青年学者肯定了这一点。
(四)
国内学者也是从几年前就开始谈论《大分流》。但由于中译本去年年底才出版,此前的讨论一直未能深入。已有的评论都出自能读到外文原版的学者,有些人与国外关系较深,对这本书及其引起的争论比较了解,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不少介绍。现有的评论,首先是吴承明发表在《中国学术》上的文章《〈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吴老是经济史泰斗,学贯中西。他是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对《大分流》作的评论。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史建云以译者及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的双重身分发表在《近代史研究》上的书评。
黄宗智的批评和彭慕兰的应答在《历史研究》上都有中译文。我在这里介绍一点从网上得到的其他文章的要点。
罗伯特·布伦纳与艾仁民《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流: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侧重从欧洲史角度出发进行比较。他们认为英格兰与江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两者面临完全不同的限制与机会,因而各自采取不同的经济策略或经济再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型式。英格兰农民作出生产决定时要考虑竞争租佃权,由此而迫使利润最大化。农民被迫寻找能在增加总产量的同时降低劳动投入的途径。农民认为大农场更有效,不愿由于使用更多的劳力而降低利润。农民经济条件差时晚婚、独身多;田块日益集中,劳动生产率提高;英格兰农村农工结合是为谋利,等等。表明它所经历的是斯密式经济演化。
(三)
这本书一出版即在西方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研究、欧洲研究、生态史研究等领域的学者纷纷撰文介绍、评论或商榷。2002年6月,加州大学“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中心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围绕彭慕兰与李中清各自的新著展开针锋相对的论辩,与会者达百余人。会议先由两书作者彭慕兰和李中清等作简要陈述,由另一阵营提出批评,他们是黄宗智、Arth Wolf、罗伯特·布伦纳、爱仁民。 接着彭、李、Jack Goldstone进行回应。然后黄氏等再回击,最后彭氏等再回应。
6.莱斯利·豪纳(美国康乃狄克州立大学):《关于〈大分流〉的争论》,载《中国学术》第十三辑(2003年第1期)。
(五)
国外和国内的各种争论看起来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争论的主要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英国的农业是否如彭慕兰所讲,18世纪前并没有发生有重大意义的革命。二是中国的江南地区,江南的经济繁荣是肯定的,问题集中在对这种繁荣的看法上,也就是发展还是内卷的问题。三是从理论高度进行探讨。
(一)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加州学派。加州学派又称“尔湾学派” 主要成员有王国斌、李中清、弗兰克、戈德斯通、彭慕兰等人,中国学者李伯重因为在加州访学和讲学时间较长,学术理念不谋而合,也被一些人视为加州学派人物。这个学派的特点,用彭慕兰自己的话说,他们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学术再评价的更广泛的潮流”。 他们尽管对很多问题有争议,但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比前辈学者认为的更繁荣。这一学派成员的主要著作,如: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的《大分流》等,都以其全新的视角、方法与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李中清著作2000年获得美国社会人口学学术奖邓肯奖,2000年度最佳社会科学史著作沙林奖,《大分流》2001年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我认为黄宗智与彭慕兰对江南态势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也不可能有很大分歧,因为江南是中国学者研究最多最透的地区。他们的争论只在于看法不同。以此类推,彭慕兰对英国的描述可能也并没有太大偏离,他应该也是利用了英国史专家们的成果。问题可能同样在于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的看法。
听说柯大卫上月来所,对《大分流》作了一个相当中肯的批评,可惜我没有听到。
而同期江南农民往往拥有部分或全部的产权(永佃权、田面权等),缺乏真正的租佃市场,地租率不是由市场竞争决定。地主攫走约30—40%的收成却无意投资农业。佃农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民为续香火而早婚、求多子,但田产多子均分。人口压力日增而田产日小,结果只有投入更多的劳动以求最大的毛收入,劳力集约。每日劳动力产出下降,剩余积累少。长江三角洲农工结合是为了生存,等等。它所经历的是马尔萨斯式经济演化。他们认为在1500—1750年间,两个经济体的发展途径已经分流。1750年至1850年则是此前发展道路的延续。按世界史标准衡量,18世纪后期英格兰已是发达国家(1800年时英国已不再是农业国),而长江三角洲变得更穷。同时英国可以从欧洲大陆获得其所需要的原材料,而国内也不存在燃料危机。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彭的观点。
下面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比较有内容的评论:
1,张家炎:《如何理解18世纪江南农村:理论与实践——黄宗智内卷论与彭慕兰分岔论之争述评》,载2003年第2期《中国经济史研究》。
2.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年3月4日发布,转自电子杂志《中国与世界》。
3.张芝联:《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年1月31日发布。
4.王家范:《〈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估》,载2003年2月9日《文汇报?距 ——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载2003年1月26日《文汇报?学林》。
彭慕兰本人的情况:1988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兼任历史系主任。迄今为止,其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领域:一是关于帝国晚期及20世纪中国国家、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他的第一部著作《从中心到边缘: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与经济》,1993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获费正清奖。在这部著作中,彭慕兰以华北的一个地区为个案,并通过这个个案来考察几个相关的主题:中国国家的重新定位,处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压力下的社会转型,国家政府、区域利益和法制社会之间正在改变的关系,经济上(特别是农业)和生态上的改变,农民的反抗和集体暴动以及中国社会内部的区域差异等。二是在更大的层面上开展相似的研究,试图证明这样一个核心观点,即现代世界经济并非比较先进的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单向影响的结果,而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个领域的成果就是这本《大分流》。三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探究19、20世纪全球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欧洲和东亚所发生的变革及其重要意义。他和Steven Topik合著的《贸易创造世界》,重构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图景,以及这种增长对所谓“普通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