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课件05D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 ppt课件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 化程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外文化交流
总结: 汉唐
宋元
明清
向西: 丝绸之路
史实
中外文化交流
互动繁盛
向东:儒家文化圈
向西:丝绸之路
三大发明向外传 播和科技交流
东学西传:学术思想
传教士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 人文学术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 尊重乃至仰慕。
启 2.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只有对外开放,鼓励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 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那么,思想潮流的演进又有了 怎样的变化?
进化论输入(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 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那么,随后继起 的是什么思想潮流?
共和革命思潮(内容?)
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演变
(1)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先进分子所接受。中共把马克思 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 化程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外文化交流
总结: 汉唐
宋元
明清
向西: 丝绸之路
史实
中外文化交流
互动繁盛
向东:儒家文化圈
向西:丝绸之路
三大发明向外传 播和科技交流
东学西传:学术思想
传教士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 人文学术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 尊重乃至仰慕。
启 2.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只有对外开放,鼓励
“随着时势的推移,“西学”的内涵不断扩大,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零零星星地学习西方, 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那么,思想潮流的演进又有了 怎样的变化?
进化论输入(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 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那么,随后继起 的是什么思想潮流?
共和革命思潮(内容?)
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演变
(1)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先进分子所接受。中共把马克思 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代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外文化史课件06PPT资料29页
•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
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
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
可二千里,有身毒国。(《汉书·西南夷传》)。
• 蜀商开辟西南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可以在公元
前4世纪印度政论家桥底利耶所著《政事论》中发
现“中国成捆的丝”。公元前4世纪另一位印度人
希腊化时期
• Palm leaf manuscripts are manuscripts made out of dried palm leaves. They served as the paper of the ancient world in parts of Asia as far back as the fifteenth century BCE and possibly much earlier. They were used to record actual and mythical narratives in South Asia and in South East Asia. Initially knowledge was passed down orally, but after the invention of alphabets and their diffusion throughout South Asia, people eventually began to write it down in dried and smoke treated palm leaves of Palmyra palm or talipot palm.
波你尔的著作也说到“从中国输入的成束的丝”。
• 我国长沙战国(前475-前221)古墓出土了玻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17
阿倍仲麻吕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在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 了与唐朝租庸调法相近的税收制度。
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制,在中央置大学寮,设明 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则以 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 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等儒 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没学科举制
14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17
阿倍仲麻吕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在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 了与唐朝租庸调法相近的税收制度。
在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子监制,在中央置大学寮,设明 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则以 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周礼》、《仪 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穀梁传》)等儒 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没学科举制
14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壹
CHENLI
7
贰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 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 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 使高骈幕府。 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 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 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 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 实行其改革主张。 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 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CHENLI
13
叁
▲《西游记》中的唐玄奘
▲真实的唐玄奘
CHENLI
14
叁
唐玄奘13岁出家,后来随其早已出 家的哥哥游学各地,遍谒名师。 到26岁之时,他游遍了唐帝国 大部分 地区,几乎穷尽了佛家各派学说。
但是,越参学不解的问题越多,并 且有些问题各大师之间分岐甚大。
“众生皆有佛性”,狗有没有佛性? 若成佛,是今生成佛,还是来生成佛?
心真良尚同异作作 镜与独非人物书美
意 》
看伪难艰形类生女 。,。,。,。,
贰
CHENLI
11
“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 卷。高丽人,宾贡及第,高骈淮南从事。”
——《唐书·艺文志》
贰
崔致远在唐朝是有一定文名的,受到 了中国学者和文人的重视。 他从小就来到中国,长期受到唐代灿 烂文化的熏陶,况且当时唐朝正处于 五、七言诗的繁荣时期,这客观上为 他能创作出大量高质量的汉文诗提供 了条件。
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是在中国的影响下由 早期的留唐学生和学问僧直接参与策划下进行的 一次重大改革。由此建立起来的以天皇为中心的 中央集权制,即所谓律令体制,几乎无一事不效 法唐制,以唐代为蓝本的。
经过学问僧、留学生的介绍,隋唐文化,尤其 是唐代文化不断传入日本。中国的文学、天文历 数、医学、儒学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等等,对日本 产生的影响都极其深远。 遣唐使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中日人 民的交往和友谊。
中外文化史课件06-PPT精选文档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罗马时期
• 永元2年(90AD),月氏兵7万逾葱岭攻超,超 坚壁清野,月氏无所获,乃结龟兹以为援,然遭 超伏军截击,遂撤兵。 • 永元3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汉。汉以超为 西域都护,驻龟兹。永元6年,超发龟兹、鄯善 等8国兵7万余征焉耆,焉耆王降。西域50余国于 是均纳质内附。超封定远侯。永元9年,超遣甘 英使大秦,至条支海滨(波斯湾)。安息西界船 人以海行艰难劝阻之,未成行。延熹9年( 166AD),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r. 161-180)遣使至洛阳。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匈奴西迁的世界历史意义
• 《史记· 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 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 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喰、 驴、栄、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 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 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 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 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 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 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 姓字。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东汉王朝的帝国主义事业
• 王莽时西域55国,北道诸国受匈奴控制。匈奴攻 西域都护吏士及眷属千余人,莎车王康屏护之。 建武十四年(38AD),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遣 使请汉帝派都护至西域,光武无力用兵西北,未 从其请。后匈奴遭旱蝗之灾,莎车骄横一时,攻 掠西域诸小国。车师前部、鄯善、焉耆等18国遣 王子入侍,请汉派都护,光武又未从其请。 • 莎车王贤致鄯善王安书,令绝汉通道,鄯善王不 从,杀其使。莎车王攻鄯善,并龟兹。鄯善王上 书再请都护,称如都护不出,将归匈奴。光武曰 :“今使者大兵未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 南北自在也。”于是鄯善等归匈奴。后于阗灭莎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车,亦受制于匈奴。
罗马时期
• 永元2年(90AD),月氏兵7万逾葱岭攻超,超 坚壁清野,月氏无所获,乃结龟兹以为援,然遭 超伏军截击,遂撤兵。 • 永元3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汉。汉以超为 西域都护,驻龟兹。永元6年,超发龟兹、鄯善 等8国兵7万余征焉耆,焉耆王降。西域50余国于 是均纳质内附。超封定远侯。永元9年,超遣甘 英使大秦,至条支海滨(波斯湾)。安息西界船 人以海行艰难劝阻之,未成行。延熹9年( 166AD),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r. 161-180)遣使至洛阳。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匈奴西迁的世界历史意义
• 《史记· 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 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 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喰、 驴、栄、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 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 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 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 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 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 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 姓字。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东汉王朝的帝国主义事业
• 王莽时西域55国,北道诸国受匈奴控制。匈奴攻 西域都护吏士及眷属千余人,莎车王康屏护之。 建武十四年(38AD),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遣 使请汉帝派都护至西域,光武无力用兵西北,未 从其请。后匈奴遭旱蝗之灾,莎车骄横一时,攻 掠西域诸小国。车师前部、鄯善、焉耆等18国遣 王子入侍,请汉派都护,光武又未从其请。 • 莎车王贤致鄯善王安书,令绝汉通道,鄯善王不 从,杀其使。莎车王攻鄯善,并龟兹。鄯善王上 书再请都护,称如都护不出,将归匈奴。光武曰 :“今使者大兵未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 南北自在也。”于是鄯善等归匈奴。后于阗灭莎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车,亦受制于匈奴。
中外文化对比PPT课件
THANK YOU!
艺设1502 陈冬 侯天诚 齐政 李兆威
第23页/共2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4页/共24页
第18页/共24页
冰封:重 生之门
• 中外影视
暴力街区2014
美国底特律罪恶横行,为了保障市民安全,当 局将市内最危险的罪犯隔离,安置他们在令人 闻风丧胆的罪恶禁区“红砖特区”。在弱肉强 食的“红砖特区”内,残暴冷酷的大毒枭特里 梅因为邪恶核心,卧底探员达米安一直希望将 他绳之于法。另一方面,希望离开禁区重过新 生活的利诺,因为女友罗拉被特里梅因掳走而 心急如焚。拥有共同敌人,来自不同世界,背 景各异的达米安与利诺决定联手对付特里梅 因……
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 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 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 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 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OPPORTUNI TY
第13页/共24页
中西建筑对比
第14页/共24页
中西建筑对比
第15页/共24页
现代中国建筑
第19页/共24页
暴力街区 2014
中外美术
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 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 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 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20页/共24页
• 中外美术
第11页/共24页
• 中外建筑
悉尼歌剧院
位于悉尼市区北部,
东方明珠
是悉尼市地标建筑 物,由丹麦建筑师 约恩·乌松设计,一 座贝壳形屋顶下方 是结合剧院和厅室 的水上综合建筑。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PPT)5-2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2)表现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 的直接友好往来。
(死去的)母亲:先~|考~。 【彼】代①指示代词。那;那个(跟“此”相对):~时|此起~伏|由此及~。②人称代词。对方;他:知己知~|~退 我进。 【彼岸】’名①〈书〉(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对岸。②佛教认为有生有死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槃)好比彼岸。③比喻所向 往的境界:走向幸福的~。 【彼此】代人称; 少儿作文加盟 少儿作文加盟 ;代词。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互助。②客套 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作答话):“您辛苦啦!”“~~!” 【彼一时,此一时】ī,ī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 变:~,不要拿老眼光看新事物。 【秕】(粃)①秕子:~糠。②形(子实)不饱满:~粒|~谷子。③〈书〉恶;坏:~政。 【秕谷】名不饱满的稻谷或 谷子。 【的或不饱满的子粒:谷~。 【笔】(筆)①名写字画图的用具:毛~|铅~|钢~| 粉~|一支~|一管~。②(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工~|败~|曲~。③用笔写出:代~|直~|亲~。④手迹:遗~|绝~。⑤笔画:~ 顺|~形。⑥量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钱|三~账|五~生意。)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用于书画艺术:写一~好字|他能画几~ 山水画。⑦()名姓。 【笔触】名书画、文章等的笔法和格调:他用简练而鲜明的~来表现祖国壮丽的河山|他以锋利的~讽刺了旧社会的丑恶。 【笔答】 动书面回答:~试题。 【笔底生花】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也说笔下生花。参看页〖生花之笔〗。 【笔底下】?ɑ名指写文章的能力:他~不错(会写文 章)|他~来得快(写文章快)。 【笔调】名文章的格调:~清新|他用文学~写了许多科普读物。 【笔端】〈书〉名指写作、写字、画画时笔的运用以及 所表现的意境:~奇趣横生|愤激之情见于~。 【笔伐】动用文字声讨:口诛~。 【笔法】名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他的字,~圆润秀美|他以 豪放的~,写出了大草原的风光。 【笔锋】名①毛笔的尖端。②书画的笔势;文章的锋芒:~苍劲|~犀利。 【笔杆儿】名笔杆子??。 【笔杆子】?名①笔 的手拿的部分。②指写文章的能力:耍~|他嘴皮子、~都比我强。‖也说笔杆儿。③指擅长写文章的人。 【笔耕】动指写作:伏案~|~不辍。 【笔供】 名受审讯者用笔写出来的供词。 【笔管条直】〈口〉笔直(多指直立着):这棵树长得~|大家~地站着等点名。 【笔画】(笔划)名①组成汉字的横 (一)、
中外文化史课件05D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Longomontanus Russell
Maginus
Schickard
Metius
Selus
Petavius
Stöfler
Picard
Thebit
Piccolomini
Theophilus
Pitatus
Tycho
Plinius
Vendelinus
Rheita
Wargentin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儿说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儿说,宋人,善辩者 也,持‘白马非马也’, 服其稷下之辩者。乘白 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 赋。故籍之虚辞,则能 胜一国;考实按形,不 能谩于一人。”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淳于髡(kūn)(约前386-310 年),《史记》列之于《滑稽 列传》之首,谓其“齐之赘婿 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王道而轻霸道 • 荀子: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 义利之辩 • 孟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当舍生
而取义
• 荀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 ,认为“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天人之辩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Longomontanus Russell
Maginus
Schickard
Metius
Selus
Petavius
Stöfler
Picard
Thebit
Piccolomini
Theophilus
Pitatus
Tycho
Plinius
Vendelinus
Rheita
Wargentin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儿说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儿说,宋人,善辩者 也,持‘白马非马也’, 服其稷下之辩者。乘白 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 赋。故籍之虚辞,则能 胜一国;考实按形,不 能谩于一人。”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淳于髡(kūn)(约前386-310 年),《史记》列之于《滑稽 列传》之首,谓其“齐之赘婿 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王道而轻霸道 • 荀子: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 义利之辩 • 孟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当舍生
而取义
• 荀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 ,认为“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天人之辩
2019年中外文化史课件05F.ppt
中国古典文化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楚文化
• 楚人偏居南国,非夷非夏。其显著的 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楚人尊 巫觋(xí)为国师(如观射父),楚 巫在其他各国也颇受欢迎(如裔款) 。
• 西周以降,中原地区巫术式微,而南 方楚文化中的巫鬼淫祠仍如殷商时期 一样发达。近年来发掘的楚墓中,有 大量的卜筮竹简、“镇墓兽”,以及 巫人形象漆绘、帛画升天图等实物面 世,是楚地巫风盛行的直接反映。
• 三晋文化
• 春秋时,晋国一再成就霸业。战国初,韩、 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三晋位居 中原,较早使用铁器,经济文化发达。
• 三晋是法家文化的策源地。春秋时,“晋国 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是目前文献 所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
中国古典文化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元典的创制
• 自《史记》开始,传统的说法称孔子“述《易》道 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 颂》”,而详考元典成书经过可以发现,“仲尼未 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在孔子之 先,《诗》、《书》、《春秋》及《易》的经文已 有文本,而《诗》、《书》、《礼》、《易》、《 春秋》的传世本,迟至战国以至汉初方确定下来。
中国古典文化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三晋文化
• 李悝、慎到、申不害分别是魏、赵、韩的变 法主将。李悝曾汇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 法经》;申不害以“术”干政于韩昭侯。吴 起、商鞅原籍三晋,后分别到楚、秦推行变 法,除旧布新,杜私门强公室,使楚秦成为 强国。韩国公子韩非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融法、术、势于一体,其政治理论后来在秦 代得到具体实施。
• 秦文化自成格局,其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秦人津津乐道 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等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 的问题,以最实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而不 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驰骋古今的玄思,人称其 “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楚文化
• 楚人偏居南国,非夷非夏。其显著的 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楚人尊 巫觋(xí)为国师(如观射父),楚 巫在其他各国也颇受欢迎(如裔款) 。
• 西周以降,中原地区巫术式微,而南 方楚文化中的巫鬼淫祠仍如殷商时期 一样发达。近年来发掘的楚墓中,有 大量的卜筮竹简、“镇墓兽”,以及 巫人形象漆绘、帛画升天图等实物面 世,是楚地巫风盛行的直接反映。
• 三晋文化
• 春秋时,晋国一再成就霸业。战国初,韩、 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三晋位居 中原,较早使用铁器,经济文化发达。
• 三晋是法家文化的策源地。春秋时,“晋国 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是目前文献 所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
中国古典文化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元典的创制
• 自《史记》开始,传统的说法称孔子“述《易》道 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 颂》”,而详考元典成书经过可以发现,“仲尼未 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在孔子之 先,《诗》、《书》、《春秋》及《易》的经文已 有文本,而《诗》、《书》、《礼》、《易》、《 春秋》的传世本,迟至战国以至汉初方确定下来。
中国古典文化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三晋文化
• 李悝、慎到、申不害分别是魏、赵、韩的变 法主将。李悝曾汇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 法经》;申不害以“术”干政于韩昭侯。吴 起、商鞅原籍三晋,后分别到楚、秦推行变 法,除旧布新,杜私门强公室,使楚秦成为 强国。韩国公子韩非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融法、术、势于一体,其政治理论后来在秦 代得到具体实施。
• 秦文化自成格局,其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秦人津津乐道 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等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 的问题,以最实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而不 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驰骋古今的玄思,人称其 “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
高三历史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课件2019)
;
璧珠玑玉衣 参分蕤宾损一 星入 东至东光入歑河 拜为使主客 为帝室故不敢顾私 不蒙天祐 究於去年 逆天背畔 登降运行 咸荐诸朝 群臣朝见 初 设帷帐 敞三子 吾家所立耳 以其国予敌也 上具狱事 可谓清矣 百有馀载 跌至晡 庶几云已 不甚宠异也 记曰三公无官 於今千载 子阳嗣 卒 定楚 其为害也不亦难矣 方进 根以为 定陶王帝弟之子 穰穰复正直往宁 字 居摄元年正月 知所以安利万民 益封 望室屋甚大 会诸侯 言其宣扬於王者朝廷 虏齮 即治郡国缗钱 宛王蝉封与汉约 必先利其器 文德者 三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 安受节已 诸侯皆不肖 崎岖而不安 食 邑三百户 未见休时 於是助诘蚡曰 特患力不能救 要害之处 王莽篡位 羽大怒 侯国 即渡水 死矣 即以绶自绞 有羽阳宫 出则骖乘 得赂则以分其士 月穆穆以金波 上不得以功除罪 六十归田 乃欲戮力致获 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三将军屯京师 李广 张骞 公孙贺 李蔡 曹襄 韩说 苏建皆自 有传 扬氏溯江上 铢者 既灭南越 还报曰 可击 道陵将率得士死力 又何足法哉 全子孙 〔表略〕[标签 标题]自古帝王之兴 周公遗化销微 取於不专 故能以五年之间至致此焉 日南至 王辄休相就馆 王以故数系笞太子 於是乎玄猿素雌 补上党郡中令 立为太子 徙为燕相 地官司徒 复为右 曹典属国 水生木 而诸侯皆附 秋七月 高后自临用事 乘舆斥车马 帷帐 器物以充其家 君子与之 在彼不在此 慎其齐戒 别尊卑贵贱 此其志不小 泽王燕二年 谏诤即见听 常恐汉兵袭之 是为辰星岁数 又伪为左右都司空 上林中都官诏狱书 又苦趶盭 五伯既没 犹庶民附离王者也 将作少府 位上卿 天子芒然而思 定著於令 诸国前杀都护但钦 以言事为罪 召明礼少府宗伯凤入说为人后之宜 令主之 言其孛孛有所妨蔽 以致命遂志 而楚地巫鬼 未尽殄 燕多死 而昌邑小辇先迁 颇通诸家之书 上临飨罢卫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历史上若出现思想、学术很自由的时期,往往是因 为国家不强,与西方由一套制度来加以保障的自由不同
• 1957年反右运动中,罗稷南(翻译家,曾任十九路军 总指挥蔡廷锴的秘书)与毛泽东曾有过一段对话:
• 罗: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 ,他会怎么样?
• 毛:鲁迅么——(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要么被关 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上古中国文化
三代文化 诸子兴起的时代背景
春秋四贤 士的兴起 稷下学宫 诸子学说
中国古典文化
士的兴起
•石申,一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 学家,是名字被用于命名月球背面环形山的5名中 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 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石申曾系 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 ,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 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
•名字被用于命名月球背面环形山的中国人:石申 、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另:月球正 面有一座环行山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命名 。
中国古典文化
士的兴起
•Lunar craters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 民国时期思想、学术相当自由,也与当时国家政治上不 能集权,否则蒋介石也是主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 一个领袖”的。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伦理为核心的,而且是以“仁”为 最高的标准。
•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 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 《马太福音》第9章: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 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11 法利 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 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 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 ,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 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王道而轻霸道 • 荀子: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 义利之辩 • 孟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当舍生
而取义
• 荀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 ,认为“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天人之辩
• 孟子: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是一个至高无上 的无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实体。由此,他建构了 “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韩非子·显学》:“今之显学,儒、墨也。” • 司马迁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西汉末年刘歆又增四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小说家,形成“九流十家”。
• 稷下学宫
•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时。稷是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一 座城门,稷下即位于稷门附近。
百家争鸣与 元典创制
尹文(前360-280 年),齐人,名家学者, 曾游学稷下,与宋钘齐 名。劝齐宣王行无为之 政,对齐湣王说“见侮 而不斗”为士。主张息 兵,强调“名正则治, 名丧则乱”。《汉 书·艺文志》有《尹文 子》一篇。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著名的论辩
• 王霸之辩 • 孟子: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主张重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 《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
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韩非子•显学》开篇即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 氏之儒。”(儒分为八) • 《荀子•非十二子》中则将儒者后学分为子弓(即仲弓 )一派,子思、孟轲一派,子张一派,子夏一派,子游 一派。
齐威王初当政时,“好为 淫乐长夜之饮”,致国政 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 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 点,谏道:“国中有鸟, 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亦不 鸣,不知此鸟何也?”齐 威王也用隐语回答说: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 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从此振作起来,治 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 国又强大起来。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兼人,故退之。 ”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战国中期,齐国为实现“一匡 天下”的理想,于稷门附近建 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良博学 之士前来传道授业、著书论辩 。学宫存在的150年间,各派 云集、平等共存,百家争鸣、 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 用,孕育或发扬了儒、道、法 、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 说,使齐国成为天下学术文化 的中心。
• 荀子:天就是自然界,其运行变化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 人性善恶之辩
• 孟子:性善论
• 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
• 荀子:性恶论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儒家对家庭的重视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完整、和睦是社会 秩序的基础。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儿说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儿说,宋人,善辩者 也,持‘白马非马也’, 服其稷下之辩者。乘白 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 赋。故籍之虚辞,则能 胜一国;考实按形,不 能谩于一人。”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淳于髡(kūn)(约前386-310 年),《史记》列之于《滑稽 列传》之首,谓其“齐之赘婿 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夏同孔子讨论《诗》,孔子说:“启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 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 用稼?”
• 可是人类社会并非一开始就有固定的家庭。在 甲骨文的时代,中国社会还具有多子女、多父 母、多夫多妻的现象(或许兄终弟及的继承制 与此有关?),夫妻关系并不确定。
• Q:具体情形及实证材料? • 《孟子·滕文公上》说:尧、舜时代“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鼓励“不治而议论”的学术争鸣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自田齐桓公始,稷下学宫广招人 才,按其学问、成就、贡献、资 历分别授予“客卿”、“大夫”、 “上大夫”、“先生”、“学士” 等称号,并“为开第康庄之衢, 高门大屋以尊宠之”。齐威王、 宣王时,稷下学士达千余人。稷 下著名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 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 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 宋鈃、儿说、鲁仲连、邹奭、荀 子等。其中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 “祭酒”。稷下学维持了150年 之久,是秦汉博士制度的起源。
• 1957年反右运动中,罗稷南(翻译家,曾任十九路军 总指挥蔡廷锴的秘书)与毛泽东曾有过一段对话:
• 罗: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 ,他会怎么样?
• 毛:鲁迅么——(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要么被关 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上古中国文化
三代文化 诸子兴起的时代背景
春秋四贤 士的兴起 稷下学宫 诸子学说
中国古典文化
士的兴起
•石申,一名石申夫,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占星 学家,是名字被用于命名月球背面环形山的5名中 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 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石申曾系 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 ,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 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
•名字被用于命名月球背面环形山的中国人:石申 、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另:月球正 面有一座环行山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命名 。
中国古典文化
士的兴起
•Lunar craters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 民国时期思想、学术相当自由,也与当时国家政治上不 能集权,否则蒋介石也是主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 一个领袖”的。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伦理为核心的,而且是以“仁”为 最高的标准。
•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 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 《马太福音》第9章: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 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11 法利 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 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 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 ,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 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王道而轻霸道 • 荀子: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 义利之辩 • 孟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当舍生
而取义
• 荀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 ,认为“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天人之辩
• 孟子: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是一个至高无上 的无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实体。由此,他建构了 “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韩非子·显学》:“今之显学,儒、墨也。” • 司马迁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西汉末年刘歆又增四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小说家,形成“九流十家”。
• 稷下学宫
•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时。稷是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一 座城门,稷下即位于稷门附近。
百家争鸣与 元典创制
尹文(前360-280 年),齐人,名家学者, 曾游学稷下,与宋钘齐 名。劝齐宣王行无为之 政,对齐湣王说“见侮 而不斗”为士。主张息 兵,强调“名正则治, 名丧则乱”。《汉 书·艺文志》有《尹文 子》一篇。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著名的论辩
• 王霸之辩 • 孟子: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主张重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 《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
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韩非子•显学》开篇即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 氏之儒。”(儒分为八) • 《荀子•非十二子》中则将儒者后学分为子弓(即仲弓 )一派,子思、孟轲一派,子张一派,子夏一派,子游 一派。
齐威王初当政时,“好为 淫乐长夜之饮”,致国政 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 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 点,谏道:“国中有鸟, 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亦不 鸣,不知此鸟何也?”齐 威王也用隐语回答说: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 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从此振作起来,治 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 国又强大起来。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兼人,故退之。 ”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战国中期,齐国为实现“一匡 天下”的理想,于稷门附近建 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良博学 之士前来传道授业、著书论辩 。学宫存在的150年间,各派 云集、平等共存,百家争鸣、 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 用,孕育或发扬了儒、道、法 、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 说,使齐国成为天下学术文化 的中心。
• 荀子:天就是自然界,其运行变化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 人性善恶之辩
• 孟子:性善论
• 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
• 荀子:性恶论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儒家对家庭的重视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完整、和睦是社会 秩序的基础。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在讲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 •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 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儿说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儿说,宋人,善辩者 也,持‘白马非马也’, 服其稷下之辩者。乘白 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 赋。故籍之虚辞,则能 胜一国;考实按形,不 能谩于一人。”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淳于髡(kūn)(约前386-310 年),《史记》列之于《滑稽 列传》之首,谓其“齐之赘婿 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中国古典文化
孔子和儒学
• 《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夏同孔子讨论《诗》,孔子说:“启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 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 用稼?”
• 可是人类社会并非一开始就有固定的家庭。在 甲骨文的时代,中国社会还具有多子女、多父 母、多夫多妻的现象(或许兄终弟及的继承制 与此有关?),夫妻关系并不确定。
• Q:具体情形及实证材料? • 《孟子·滕文公上》说:尧、舜时代“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鼓励“不治而议论”的学术争鸣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稷下学宫
中国古典文化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自田齐桓公始,稷下学宫广招人 才,按其学问、成就、贡献、资 历分别授予“客卿”、“大夫”、 “上大夫”、“先生”、“学士” 等称号,并“为开第康庄之衢, 高门大屋以尊宠之”。齐威王、 宣王时,稷下学士达千余人。稷 下著名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 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 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 宋鈃、儿说、鲁仲连、邹奭、荀 子等。其中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 “祭酒”。稷下学维持了150年 之久,是秦汉博士制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