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治理

摘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卫生体系和服务能力现代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绩效,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并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本文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点与策略、治理理念与战略路径。

【关键词】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治理

引言

当今世界范围内,卫生保健服务系统面临着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重的趋势。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保健照顾需求日渐复杂,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陷入显著紧缩的窘境。寻找卫生保健服务的突破口,在规避质量问题的前提下提高卫生服务运作效率等问题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借鉴国外构建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完善我国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全民享有个体化、全面均等的优质健康服务。

1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概念

为方便理解,将卫生服务划分为预防服务(治未病)、诊疗服务(治已病)和康复服务(复未病)三种。廉价的预防服务可以降低生大病重病的概率从而减少大额支出,性价比最高;康复服务使人恢复到未生病的状态重新投入工作生活,两者可以视为“正价值”服务;诊疗服务是一种补救性的“负价值”服务,假设人类是先天完美且永远不会生病受伤的生物,用于诊疗服务的社会成本就可以用于其他生产、创造和休闲活动,诊疗服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体基因有缺陷、生活工作有风险、行为生活方式不健康、安全预防服务不完善等,假如这些生物缺陷能完全修复、社会风险能完全避免,诊疗服务就没有需要了。以这个假设为基础,可以将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Integrated healthcare system)定义为:卫生服务体系以“健康”为核心对所有卫生资源重新设计整合,以鼓励“正价值”、减少“负价值”服务提供和消费为手段,最终实现环境和个体的健康。卫生服务体系的筹资方式、服务提供模式、治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都应该以“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理念来构建,以符合“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目标。

2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适合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整个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价值导向不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卫生服务机构间协同性差、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变得相对萎缩等问题,表现出功能退化趋势,同时城乡各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协作程度较低并缺乏资源共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双向转诊功能不断弱化,医疗资源上下流动停滞,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在此背景下,城乡卫生一体化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已经成为新医改的新趋势,整合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弥补割裂的战略选择。

3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3.1重点发展和完善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从长远来看,应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要,构筑起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康复、安宁疗护等一体化的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卫生发展规划中,应重点关注健康管理、康复、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发展,为此类机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可持续发展。

3.2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卫生服务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基层卫生服务为居民和社区解决健康问题,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的着力点。要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好的健康结果,卫生服务体系就一定要重视发挥基层医疗服务的关键职能:可及性、满足大部分非急诊临床服务需要,服务和信息的持续性以及促进整合服务的提供。

通过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落实基层首诊制。落实基层首诊制的首要环节是继续做大做实家

庭签约服务,实现签约人群由重点人群向全人群覆盖。特别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实时信息

管理系统,保证患者更换医疗机构时其信息可以无缝、高效传递。需要对签约服务对象开展

精细化管理。

对签约对象建立健康风险分层长效机制,风险分层是主动识别在登记人群中谁的健康风险高,或者谁的服务使用率,特别是住院服务使用率高或者可能会高。从而针对识别出的个体主动

进行干预,在基层为他们提供更为密集的、协调的服务。

3.3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循证、优质、临床适宜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是实现改善人民健康和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卫生服务效率等改革目标的重要推手之一。服务质量提升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取

得成效的关键,政府的领导和指引对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的能力至关重要。国际经验证实,政

府可通过扩展现有机构职责或组建一个协调机制来领导、监督和实施质量改善工作,开展国

家评估,制定质量改进的国家战略。

4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治理路径

当前,公立医院面临资本密集型投资的负向激励,公立医院作为卫生领域的权威中心以及政府的象征,从来都具有进行资本密集型投资的强烈动机;具体表现为级别越高、规模越

大的医院扩张的动力越足,通过医疗技术的“军备竞赛”,大量虹吸基层的医生和患者,导致

上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低效局面。支付方对服务提供方的经济激励是

鼓励后者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并围绕卫生服务重点领域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重要机制。

激励因素通常体现在如何对医院和医务人员进行补偿,但同时也包含卫生服务机构和更广泛

意义上的卫生服务体系的文化对行为的激励作用。

医改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是关键。医保支付方式和医生薪酬制度两

项改革关联度极高,必须有效协同,实现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激励相容”,以达到改革预期

目标。无论是支付方式还是薪酬制度的改革,其实质应指向医生行为,重建激励机制。新的

医生行为激励机制,应着力于让医生提供适宜技术、提供适量服务,且质量有保证,更多围

绕患者疾病的结果改善,而非服务累加所带来的“利润”积累。

“预付制”成为改革的第一切入点。总额预算下的多种打包付费方式,“结余留用”机制使得医

院从价格成本差值积累产生收入的动机发生转变。为达到财务平衡和寻求发展,其管理目标

不再是单纯追求服务数量,而是在一定总额下的服务水平、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安全等多

维度下的成本最小化。因此,这种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应该传递到对医生行为的影响中,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成本最小化及其他服务绩效指标来评估医生的努力程度,获得医生行

为绩效;二是对医生的绩效,能够给予正面的薪酬回应,这种成本最小化所产生的绩效结果,必须要反映到薪酬分配制度中,才能完成对医生的一致性激励,实现“激励相容”。

结语

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以“健康”为核心,对所有卫生资源进行重新设计,通过不同层次功能、不同优势、不同运行成本的供方协作,增加“正价值”和减少“负价值”的卫生服务,实现

供方和需方在数量和能力上的适配,提供整合型卫生服务,促进“完满健康”。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以“健康中国2030”为蓝本,以试点“医联体”为契机,改变对整个卫生

服务体系的医保付费方式和绩效考核方式,落实不同层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我

国卫生服务体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杰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4期.

[2]张拓红.《人口老龄化对健康服务体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