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
作为大一传播学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考的传播学知识点,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可以理解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媒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传播学中,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受众、传播行为、传播效果等。
2. 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和传递者,信息是传播的核心内容,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效果是传播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3. 传播模式和理论常见的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单向流动,例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双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例如社交媒体、网络等新媒介。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观众解码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
4. 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是传播学中的核心问题,它包括认知影响、态度影响和行为影响等方面。
认知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态度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行为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行为和实践的激励和导向。
5. 传播伦理与责任伦理和责任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播伦理强调传播过程中应遵循道德和伦理规范,尊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虚假和误导的传播行为。
传播责任强调传播者应对传播的内容和影响负责,注重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
6. 新媒体与传播变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传播方式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同时,新媒体也给传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信息真实性、个人隐私保护等。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答:①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信息的交流、交换活动){实质};②传播史人们彼此交流、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及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目的或效果);③世界处处充满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存在的普遍性)。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答: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的含义答:①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哲学意义);②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4.传播的类型答: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五次传播革命)①口语传播②文字传播③印刷传播④电子传播⑤网络传播①受人体能量与距离的影响。
转瞬即逝,记录性差②由于传播原因导致传播变异③④机械化生产,大量复制。
广泛传播,破除知识及话语权的垄断(启蒙运动)。
第三章1、符号的类型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同人们清醒的,自觉的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通常与不自觉的潜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而音响符号又包括类语言,事物音响与音乐。
动作性符号:包括人的身体动作,穿着,人所处的空间,事件所用的物体等等。
类语言:是从说话声中分离出来的非语言成分,如说话的语气,语音,等等。
类语言是口语中的附加和补充成分,本身是非语言。
2、符号的本质意义一,符号代表事物。
一种符号是代表了某一事物的运动状态及规律;二,符号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三,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四,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它也就是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带有感情上的爱憎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作”。
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学是一种“研究社会信息系统机器运行规律的科学”。
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4.“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5.“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7.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9.“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概念。
10.“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1.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12.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
13.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说明、传达、思考”;14.“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15.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1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境意义。
16.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7.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18.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优点:这么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归纳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大学的传媒类专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们系统地理解和学习传播学。
首先,传播学的定义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一个知识点。
传播学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研究信息如何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并影响人们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学科。
这个定义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即信息传递、影响力和人们的反应。
大一学生需要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过程,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非媒体渠道。
其次,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四个要素。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他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给接收者。
接收者则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通过媒介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解读和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工具或途径,如口头交流、书籍、电视、互联网等。
而传播效果则是指信息传递对接收者的影响,可以是改变了接收者的观点、态度、行为,也可以是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进一步,传播学的理论与模型也是大一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传播学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传播现象。
其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是传播渠道理论,它提出了信息传递的路径和过程。
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理论如媒体效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传播模型,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Shannon-Weaver的信息论模型、Osgood-Schramm的语言行为模型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传播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最后,传播学的实践也是大一学生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之一。
传播学并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应用。
传播实践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报道等各个领域。
大一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组织校园活动、撰写新闻报道等,深入了解传播学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而共享意义2、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符号: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4、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8、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自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9、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提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10、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即社会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1、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作为大一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者,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信息、观念、态度等在人群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1.2 传播的要素:传播包括发送者、媒介、信息、接收者和反馈五个要素。
1.3 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选择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传播模式与理论2.1 传统传播模式:传播学经典理论包括拉斯维尔斯传播模式、五度传播理论等。
2.2 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有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移动传播等。
2.3 传播学理论:如传播人际关系理论、认知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帮助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三、传播媒介与平台3.1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
3.2 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媒介效果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了解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公共关系与广告4.1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通过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来塑造企业形象和传递信息的战略性活动。
4.2 广告:广告是商业机构为了提高销售、推广产品和品牌形象而对受众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5.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如真实性、隐私保护和诚信等。
5.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涉及相关法规和规定,包括著作权法、网络管理法和信息保护法等。
六、跨文化传播6.1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6.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挑战,需要适应和理解。
七、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7.1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分享信息。
传播学考试知识点大一
传播学考试知识点大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还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考试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一同学有所帮助。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接受和影响过程。
2.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研究需求日益增加,于是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1. 传播理论:传播学中的理论有很多,其中包括麦克卢恩的媒介观点、拉斯韦尔的信息传播模型、霍夫斯泰德的媒介依赖理论等。
2. 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信息传播过程的框架,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系统模型、互动模型等。
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
2. 传播技术:传播技术是媒介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印刷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等。
四、传播过程与效果1.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等环节。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接收者的影响和改变,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包括真实性、公正性、隐私保护等。
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是指规范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包括著作权法、互联网法等。
六、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1.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新型媒介,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
七、传播研究方法1. 传播调查方法:传播调查方法用于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和评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守门人: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创始人之一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解阐述,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它包含的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或过滤他所接收到的信息。
3、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4、大众传播:这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专业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一般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5、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保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6、信息:传播学中的“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就是人们预知未来的东西(是指人们所未知而对人们有用的东西)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7、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
其表现有(1)真相信息匮乏。
(2)重要信息匮乏。
(3)知识信息匮乏。
8、编码与译码:编码位于传播者一边,是指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者意义。
9、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等特点。
10、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或人际互动过程中少量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价员、传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意见领袖“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播学者扎斯菲尔德等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
11、传播效果:指传播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传者,所引起受者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
这包含两种含义:(1)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12、议程设置:是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理论。
他们认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
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
这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愈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受众愈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
二、简答1、为什么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答:(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他将拉斯韦尔、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加以综合、整理,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传播学。
(2)一生写了29本传播学论著,如《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等,1949年《大众传播》的出版则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传播学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3)十分重视传播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立了一个调查中心和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4)在传播学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他提出的传播直线型教育,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他还研究了传播社会问题,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然而,他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一句话,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2、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答:我们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的主体和轴心。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是最核心的东西。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符号和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
(4)传播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3、如何看待历次传播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答: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所呈现的形态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
(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
(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
(5)网络传播是将以往的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
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
可见,每一次传播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而且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每一次传播革命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
(2)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所谓的“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传播或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不公平,出现精神世界里的“富人”和“穷人”、“富国”和“穷国”。
(3)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关系。
(4)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5)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4、如何理解职业传播者的“专业性”?答:专业性是指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特质。
对于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指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有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资格;(2)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才能搞好新闻传播工作;(3)指专门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协会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地位;总之,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包括大众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
强调专业性,是确认资格、搞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前提之一。
5、什么是信息匮乏?信息匮乏都有哪些表现?答:所谓信息匮乏是指大众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
它主要表现为:(1)真相信息匮乏。
(2)重要信息匮乏。
(3)知识信息匮乏。
6、常见的鼓励技巧有哪些?答:(1)赞扬法。
就是通过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肯定,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
(2)批评法。
就是通过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使其受到剥削并转化到正确方面来的方法。
(3)情感激励法。
这是通过抒发情感来达到传播目的的一种方法。
(4)理论分析法。
这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说明观点、剖析事理的方法。
(5)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取决于接受者对角色扮演着的认同程度和相信程度。
(6)号召从众法。
指传播者的宣传总是力图让接受者相信。
能对他们产生真实或臆想压力的那个群体(个人)都已经或正在接受他所宣传的观点和方案,暗示(号召)接受者要想避免孤立,减少压力就应该采取与大家相一致的态度和行动。
7、什么是意见领袖,如何正确对待意见领袖?答:意见领袖,又译为舆论领袖。
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意见领袖”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
正确对待意见领袖:(1)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2)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
(3)信息公开,引导参与。
(4)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
(5)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
8、为什么不能说“魔弹效果论是杜撰的”?答:我们不同意罗杰斯的“魔弹效果论是杜撰的”观点,并坚持将其当作传播效果研究史上的第一阶段理论,是基于下述事实和观点:(1)公众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心理。
(2)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3)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大众传播能产生强大效果。
(4)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注定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9、传播效果的构成因素有哪些?答: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使受众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其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内容:(1)知识。
这是指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形成的分享含义、共享信息、传承知识、评价知识的效果层次。
(2)智能。
智能包括智慧、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等。
这里是指信息传播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事物,提高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含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
(3)价值。
既是指信息对受众所具有的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所具有的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也是指信息传播所引起的受众价值体系的变化。
(4)态度。
传播活动能够强化或改变人们对社会问题、政治观念的看法和态度,能够引起受众在情感上的起伏变化(喜爱、厌恶、恐惧、愤怒、胆怯等),也能够强化人们的动机,坚定人们的意志。
(5)行为。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传播者不仅可以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还可以改变其公开行为,使其向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1、学习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专业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传播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与探索和解释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