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下的理想桃花源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下的理想桃花源](https://img.taocdn.com/s3/m/12c027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4d.png)
徽州古村落:风水文化下的理想桃花源在徽州,村落的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风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旧时风水家有言:“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这是姚廷銮在他的《阳宅集成·基形》中,为村落基址的选择所定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徽人通常所说的“傍水结村,依山造屋”。
理想的村落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有河流或溪水从村基前湍湍流过。
傍水结村依山造屋徽州一些依山傍水的村庄,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走势建成狭长状,只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与屋宇的增多,才渐渐由纵向朝横向发展,成为一大片真正意义上的村落。
徽州多山多水的地貌为村落的选址提供了较多的空间,许多村子的起源均是其先人根据风水理论选择的结果。
方氏荷村派始祖选择荷村作为他们的基址,是因为其地“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
湾里裴氏则自谓他们的村落为“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
歙县西溪南的吴氏始迁祖也是几经选择比较,才找到现在这块吉地。
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依山面水是重要的条件,而风水不过为其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休宁的茗洲,为了面向朝山,人家的大门甚至一律面北而开。
卧牛形的宏村但风水是个复杂的问题,有些时候,虽然山水俱胜,也未必就能发达。
如宏村汪氏,其地雷岗后有“幽谷茂林”,前有流水潺潺,但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却不断遭受火灾的侵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请高人来治理了。
所以他们后来请来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何可达。
何可达先后用了10年的时间,走遍了远山近川,反复审视了山脉河流的走向与形势,才认定宏村的地理为一卧牛形,必须按照牛形进行村落的总体规划,宗族才能兴旺发达。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ec8ab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4.png)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瞩目.本文从徽学史料及徽州古村落实例出发,对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进行了解析,对村庄的选址、水口的营建、民居的特点以及禁忌的镇符等做了论述,并提出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受到了风水学的很大影响,在很多方面留下了风水文化的烙印.
作者:胡善风李伟作者单位:胡善风(黄山学院,旅游系,安徽,黄山,245021)
李伟(黄山规划处,安徽,黄山,245000)
刊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2 4(3) 分类号:G07 K928.71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风水民居水口。
风水理论对环境选择原理的分析-以阆中古城为例
![风水理论对环境选择原理的分析-以阆中古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f8d5b46e45c3b3567ec8bea.png)
1.风水理论研究分析的背景和意义1.1关于“风水”的本义“风水”是古代人们在建筑选址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运用总概括。
简单的说即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
建筑选址讲究“生气”旺盛,“藏风聚气”。
堪舆家认为聚生气的诸元素中风与水的关系最大,所以有风水一说。
1.1.1“风”的本义郭璞《葬书》原文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郭璞的生气是地表下运行的能量,以“土”元素为代表,是地表万物的生长的要素,生气也就是土气,旺盛的生气溢出地表后就形成了风“噫而为风”。
这里的“风”就是土之气,也就是地气,而不是指外在气流而形成的风,前者才是风水中“风”的本义【1】。
1.1.2“水”的本义郭璞《葬书》又说“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是水的母体,水是随气而运动的,所以风水中的水,除了一般的江河湖塘等宏观的水外,主要是随生气而运动的水,还包括空气中的水分子,即微观水。
是以气来组织水,不是水来组织气。
如前所述,朴素的风水的正确概念应该是“水土”的概念。
实质上是指地表生态和气候的互动关系,风水好不好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一个地方的水土好不好,地表生态和气候情况协不协调。
除此之外,良好的景观也是好风水的重要条件,其实,儒家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景观对人的影响是对风水景观的最好诠释,人们在良好的生态和情景交融之中,良好的环境景观观照之下,达到养身,养目,养心,最终生生不息之目的。
所以说中国朴素的风水学是以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为基本目的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先有中国“风水”的概念,然后才有西方的“科学”一词,因此不能用“风水”与“科学”进行简单比对。
风水学是中国的“国宝”,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与特有的生存智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分析、搞好传承,以便更好地造福人民大众,推动民族复兴。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5471898d71fe910ef12df82c.png)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中国的“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在探索建筑住宅选址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方面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虽然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风水”常常会与迷信联系到一起,但这不能否认其在生态环境学方面所具有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它灵活地运用于我国古代建筑中,同时在现代的建筑的许多地方也处处体现着它的独特价值。
1.“风水”对于村落选址的影响根据“风水”理论,村落的选址应满足山水交汇,负阴抱阳,阴阳相济。
最佳村落基地选址的背面要求有座山,“来龙”,“玄武”,北面有连绵的高山,左右是“青龙”和“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朱雀”,池塘或者河流,水溪流淌而过,水前是远山近丘的“朝山”为对景,从而在最佳宅址的基础上,不断向四周扩展开来,以至最后形成最佳城市的布局和选址要求。
应该说这种村落的选址,有着许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早期的村落选址上,人们往往考虑到防御性的要求,通过山水的自然阻隔,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增强了村落的安全性,可以使居住者免受外界纷争的影响,如金华诸葛八卦村的选址,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由外围的八座小山组成天然的“外八卦”,包围住由内部村落所形成的“内八卦”。
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
这一布局就曾在历史上多次帮助村落成功躲避过数次天灾人祸。
其次,这一选址可以较好的适应我国的气候和地形特点。
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因此南面开阔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汽和光照,而冬天南下的西北风可以被山峦所阻挡,使得村落能够因此减少受到的寒潮的影响。
而靠近水源不仅可以获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和生活,灌溉用水,还可以用于水中养殖,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出行和日常所需失食物。
此外山水的环绕,水汽的蒸腾等使村落周围外形成一个小气候,使居住在这之中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大自然的变化。
2.“风水”对于住宅选址的影响在古人看来,风水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往往在建房之前先考虑“风水”问题。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f0582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0.png)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
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
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
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
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
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
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
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
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汪氏祖先精通风水之术,认为两溪如能在村西交汇再向南流才是风水宝地,现在两水不交,是个缺陷。
谁知到了南宋德佑年间,暴雨引起邕溪改道,与羊栈河在村西交汇并往南流云,正合汪氏始祖的意思。
水系的变迁为宏村提供了的发展根基,使整个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势。
明永乐年间,为了使村落更符合风水吉祥的观念,宏村汪氏三次聘请休宁县海阳风水师何可达,对村落进行总体规划改造。
何可达花了十年时间,审视宏村周围的山川脉络,将村中一天然泉眼扩掘成半月形月沼,以储"内阳之水"而镇"丙丁之火"。
并把村西邕溪之水转东流出村落。
明万历年间,又因来水躁急,在村南开挖南湖,储"中阳之水"以避邪。
同时将邕溪之水引入村落,经九曲十弯,贯穿村中月沼,穿过家家门口,再往南注入南湖。
月沼南湖水系构成宏村形态的主要特征,而这一水系又是在风水先生指导下进行的,带有明显的风水吉凶观念。
黟县宏村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前后,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
全宅系砖木结构,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
村落选址的风水要求
![村落选址的风水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7caf8cfd50e2524de5187edd.png)
风水(又名堪舆)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数术与技巧,用于指导城镇、村寨、住宅、墓葬的遗址与布局。
风水常被视为迷信的表现,实际上其内涵包含着不少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实践经验,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
风水是影响民居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村镇的总体环境、空间组织,还是民居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都离不开风水。
风水先生把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追求山水相映。
风水学说对建筑的方位、朝向与环境的关系十分注意,认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是吉利的,不论村寨、城镇的选址,还是住宅的营造,都要遵循这一规律。
风水中讲究的五行八卦,对民居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如何安排大门、正屋、灶屋居于吉位,均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城镇、村寨、住宅的地形要求,一般是前面要开阔,后面要有依托,左右要有辅弼,概括出居住环境的选址的模式,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不少民居村落就是在风水学的指导下而建成的,如安徽省西递的宏村,其人工水系就是按照风水理论,把村落设计成牛形,把水引入村内,此举除了方便居民用水外,亦是风水选址与布局的一个典型例子。
一般村落选址还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接近水源:靠近河湖、溪川,或有丰富的地下水可资利用。
交通方便:水陆交通便利,能通大道,或有河流可停泊船只。
地势高爽:易于排水,不易洪涝。
朝向好:在东西走向的路侧或东西流向的河边,房屋有朝南的好朝向,夏日接受凉风,冬天挡寒风。
生产方便:接近耕地。
避免自然灾害:避开冲沟、易滑坡等危险地段。
一些居住在山区、林区的少数民族,其村落的选址有自己的特点,如景颇族房屋的形式多为草顶干栏式竹楼,村寨选址多在山脊地势平坦之地,房屋分散,有利防火,同时山顶上空气新鲜,少传染病,求生容易。
他们对地基的选择特别重视,有不少有趣的选择地基的方法。
黎族的房子有“船形屋”及“金字型屋”两种,他们多以山岭河流为界,选点的原则是靠近耕地,靠近河流溪川,不要靠近大道,平原地区则建在小山坡上。
培田古村落的风水景观
![培田古村落的风水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68c036f5551810a6f52486e8.png)
培田古村落的风水景观在偌大的中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古迹深藏在山水之间。
这些地方有着美丽的风光和很好的人文景观,只是因为地区交通不便,旅游设施落后而少有游客,但这里却往往有着淳朴的笑脸,原生态的生活,无雕琢的美景,值得我们去用心体验!2007年阳春三月我偕友人一起考察了培田古村落风水。
同行的钟林泉先生曾去年路过此游览,至今还啧啧称赞向我推介,说它入选了“中国十大最美村镇”,钟先生美术造诣深,评价培田古村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客家建筑瑰宝”,有着这样的美誉的小村庄怎容错过呢?虽时间是下午四点钟了,与同行的福建朋友小徐等人商量,一致同意趁还没有天黑拐进培田看看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村落。
培田: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培田位于在福建省闽西山区,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
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
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
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
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 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因为在培田的祖先中,最出名的要数一武一文,一官一商的两个人--吴拔祯、吴昌同。
他们两个在村前村尾建的两座跨街牌坊也是文武竞秀、遥相辉映。
吴拔祯,培田人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是培田人在朝廷做到的最大的官----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
他的都阃府(坐辛酉之间的界缝)是清后期所建,据说曾经是培田最漂亮的一处建筑,只可惜1992年因为电气线路老化,不幸失火被焚,现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倒是门口旗杆石上的那条盘龙,生就五爪,据说,一般的龙都只能是三爪,五爪可是要御批的。
江西古村落保护中的风水理论借鉴
![江西古村落保护中的风水理论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bce5d7691711cc7930b71606.png)
江西古村落保护中的风水理论借鉴【摘要】由于古村落保护理论的缺失,现有保护规划过多关注民居聚集的范围,而忽视古村落所在生态环境的保护。
风水理论指导了几千年的古村落建设,它所蕴涵的古人智慧,尤其是在古村落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法在如今看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安义古村为例,借鉴风水理论,提出古村落保护策略,试图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一条新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古村落保护;安义古村;江西【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theory,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planning too much concentration on the scope of the residential gathered, and neglected the ancient villag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eng shui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y the anci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it contains the ancients wisdom,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guiding idea and work methods in now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Yi ancient village, for example, from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the ancient village put forward protec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ancient village provides a new solution.【key words 】the ancient village; Feng shui;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Yi ancient village; jiangxi1前言古村落又称名村。
以宏村为例谈风水对古村落选址建造的影响
![以宏村为例谈风水对古村落选址建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3e732b0912a2161479296a.png)
完成宏村“ 道佛镇东西 , 水 土控南北” 的总体格局构 想
2 各风 水 理论对 宏村 建造 各 阶段 的影 晌
风水 流传 自宋 代 在 徽 州 开 始 , 明代达 到高潮 , 其 民居建 筑景 观 多数 是 风水 思 想 的外 化 , 而 宏 村 作 为 明 清 徽 州 民居 建 筑 中 保存 最好 、 特色鲜 明 的村落 , 充 分 反 映 了 风 水 与 选 址 建 造 的 密切 关 系 。 2 . 1 山环 水 抱 , 藏风 聚气( 南 宋 绍 兴年 间 l 1 3 1 年)
四川 建筑
第3 5卷 5期
2 0 1 5 . 1 0
重要影响。
【 关键词】 古村落; 选址建造; 风水;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2 . 2 9
在 中国古代城池 、 村落的建造过程中, 风水都起到了重要的 指导作用。而风水学说贯穿中国五千年不变的指导原则就是天 人合一 , 即人与 自然环境求得和谐共处 , 达到趋 吉避 凶、 安居乐 业的 目的。因此依风水理论选址建造村落是不可或缺的。 徽州地处皖南, 有山有水 , 宏村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 村落。宏村位于安徽 黟县 东北部,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 间( 1 1 3 1 年) , 经过多年选址规划、 水系的建造和祠堂的修建 , 于明末建造
汪氏始祖 无名老者 何可达
明初 ( 1 4 0 5年
~
1 4 2 4年)
① 以西溪 旧河道开凿水圳 , 引水人村 ②开挖月沼 以蓄“ 内阳水 ”
,
①山旺人丁水 旺财 ②阴 阳学说
风 水 象 形 学 说
明初 ( 1 6 0 7年 )
开 凿 南 湖
明末崇祯年间 ( 1 6 2 8年 )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https://img.taocdn.com/s3/m/3aed29c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b.png)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家家地盘上有个门户,它叫“水口”古典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聚落:村、镇、城、都,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有水流经的门户,在风水上称为“水口”。
我们今天的高塔、高楼、CBD,几乎都位于一个城市的门户,也就是城市的水口附近。
如何简单粗暴地理解这个叫“水口”的区域呢?我们的先祖定居选址,都要画一个圈,这个圈最好是个半封闭的盆地,而且要有进出的水流,水进入和流出这个圈子的口,就叫水口。
这两种水口,下游的出口往往比较重要。
▲古代聚落盆地及水口位置图绘图 |@ 付大伟水口来自风水。
对于风水本身内涵褒贬,我们不做争论。
作为一种影响了中国人至少两千年的学说,有人称它“中国古代地理”,有人视其“封建迷信”——不管哪种结论,其实是取舍或目的不同,造成的评判。
抛去那些所谓争议,风水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都跟今天的山水城市营造有着天然的契合。
这“水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摩天大厦的霓虹世界,穿越到山环水抱的古典中国。
“入山寻水口,登局定名堂。
”唐代风水师卜应天在《雪心赋》中留下的名言。
需要说明的是:像晋代郭璞、唐代卜应天、明代刘伯温,这些风水师都是有节操的高士,而不是今天那些神神道道、故弄玄虚的“风水先生”——作为一种学问,风水本身从没有正邪之分,它之所以与迷信、骗子挂钩,是心术不正之人所为。
定居的华夏文明,诞生在盆地中。
山西的汾河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河南的河洛盆地,是三个代表。
背靠大山、两侧屏障、水从上到下,从盆地先进后出——这样的环境有山做屏,有水滋养,是文明孕育的摇篮。
▲风水龙脉与聚落分形图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绘图 @ 朱胜昔中国大地上,“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地形格局,是形成风水分形理论的基础。
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存在着相似的图形。
分水的层级关系,与分形理论惊人吻合。
风水师认为,中国龙脉祖庭为昆仑山,由此向大陆发出南、北、中三大干龙,又分出支脉,一个个聚落就像结在树枝上的果实。
气说风水与徽州古村落民居营建
![气说风水与徽州古村落民居营建](https://img.taocdn.com/s3/m/93a4594ba8956bec0975e362.png)
气说风水与徽州古村落民居营建
气说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风水理论的核心!也是风水理论中最玄、最难以表述的概念。
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和建筑学理论都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理论。
哲学家说,气是古代自然科学观念的范畴,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可分的整体性,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风水学说注重这气的作用,追求的理想标准就是“聚气”,所谓“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而气又有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等。
无论阴宅还是阳宅,一定要得生气,才能得吉兆。
风水术要求“向要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砂、北方生寒、中央生湿”。
认为:“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
”这也是风水术解释朝向不同而气候也异的自然现象。
徽州村落朝向多以朝南座北而定基,即使地域不能面南、也以“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而定吉向。
纵观现存的古村,大致都依上述风水理论而进行相地选址。
如古村呈坎,依川河而建,四面皆山。
东有灵金山,南有龙盘山、下结山,西有葛山、鲤王山,北有龙山,且山峦叠嶂、林荫茂密、泉水叮当,村前皆田畈毗连、!山青水秀,仁智之乐。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https://img.taocdn.com/s3/m/222af914964bcf84b9d57b76.png)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黄姚古镇风水的考察引言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东北75公里,东距贺州60公里,方圆约1.1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
古镇依山傍水,四周被九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所环抱。
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三条清澈如镜的河流蜿蜒贯穿古镇。
小桥流水、古榕参天、翠竹掩映;青山与绿水相依、绿水与民居相伴,山水风光犹似漓江又盛似漓江。
学生:韦勇学好20100685 日期:2010.问题的提出古镇偏处千山万壑之中,土地稀少且贫瘠,不适宜农业生产;黄姚对外交通不便,也不适宜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当地民族种类较多,历史上周边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
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条件看似不好的地方,外来移民却纷至沓来,孕育了一个繁荣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
当地人都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所以我们祖先选择来此定居。
那么黄姚风水好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呢?好风水背后蕴涵什么样的科学寓意呢?研究范围及调查对象的确立本文的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处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人居古镇——黄姚古镇,对象本身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通过分析镇上山、水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图景,来研究活生生的城市生活空间下高密度居住环境的街道生活。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查:1)街道两侧用地功能构成;2)街道服务设施的分布种类和使用情况;3)街道人流的组成和时间分布;4)街道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数量及其密度;5)街道事物与人流聚集的关系;一、黄姚的风水1、枕山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人认为古镇背枕“龙脉”,所以“人杰地灵、财阜民兴”。
龙脉作为黄姚的靠山,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黄姚所背靠的九龙中以位于东北方的真武山为最尊,真武是岭南汉族所供奉的北帝,又称之为玄武,民间认为他是北方的神主水,是水神。
武安管陶乡古村落风水学解析
![武安管陶乡古村落风水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23278b02d276a200292e1f.png)
局整齐 , 附加设 施 紧紧围绕轴线 。中轴线 的北端 是横行 的山脉 ,
形成丁字形组合 , 端有 宽敞的 明堂 , 南 中轴线 的东西 两边 有建 筑
6 水质 分析 原则
《 管子地 贞》 认为 : 土质决定水质 , 从水 的颜色判断水 的质量 , 物簇拥 , 有弯曲的河流 。 还 水 白而甘 , 黄而糗 , 水 水黑而苦 。风水经典《 山篇》 博 主张 “ 寻龙认 9 顺 乘生气 原则 气, 认气尝 水 。其 色碧 , 味 甘 , 气香 , 其 其 主上 贵。其 色 白, 其昧 风水理论认 为 , 气是 万物 的本 源 , 太极 即 气 , 一气 积 而生 两 清, 其气 温 , 中贵 , 主 不足论 。《 ” 堪舆漫兴》 论水之善恶 云 :清涟甘 仪 , “ 一生三而五行具 , 土得之于气 , 得之于气 , 得之于气 , 感 水 人 气
阳立锡 ”其 地人语予 云 :凡锡产处不宜生殖 , 人必贫而迁徒” , “ 故 。
2 潮湿 或臭烂 的地质 , ) 会导致关节炎 、 风湿性心脏 病 、 皮肤病 川之灵气 , 日月之光华 , 受 颐养身体 , 陶冶情操 , 地灵方出人杰 。 等。潮 湿之地是 细菌 的天 然培养 基地 , 是产 生各种 疾病 的根源 ,
美味非 常 , 谓嘉 泉 龙脉 长 。春 不 盈 兮秋 不 涸 , 此 最好 觅 佳 而应 , 此 于 万物莫不 得于气。 藏 。“ 之气 味惟怕腥 , ”浆 有如热汤又沸腾 , 混浊赤红皆不吉。 ” 明代蒋 平 阶在 《 龙经 》 水 中指 出 , 识别 生 气 的关 键 是 望水 。 不 同地域 的水分 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 及化合 物质 , 有些可 “ 气者 , 水之母 , 者, 之止。气行 则水随 , 水 气 而水 止则气 止 , 子母 以致病 , 有些 可以治病 。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的 , 往往含 同情 , 水气相 逐也。行 溢于地 外而有 迹者为水 , 行于地 中而无表
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与风水
![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与风水](https://img.taocdn.com/s3/m/359f0a7a02768e9951e7389e.png)
因此 , 以这 样认 为 , 足 “ 风水 ” 求 的村 落 选 址 可 满 好 要 原则 包括 : 北朝 南 、 坐 面迎 阳光 ; 背依 山 丘 , 有 对景 , 前
左 右有 适 于 防御 的小 丘 陵环 护 ; 近水 , 最好 位 于 水 流
环抱 的区域 。如浦城县 观前 村 , 山脉奇形 金椅 子 , 苍 松 竹 怀翠 , 古木 森森 。水 路造 化之 乡 , 山傍 水 , 容古 依 村
柔 ” 山与水 刚柔相 济原 则营造 的。 的 也有 位 于 山坳 布局 ,形成 半 圆形 内敛 的 空间 , 虽
闽北 村 落选址 、建设 遵循 的是有 着 2 0 0 0多 年历 史 的周易 风 水理 论 , 调 天人合 一 的思 想 境界 和 对 自 强 然 环境 的充 分 尊重 , 这种 理论 指 导下 的 村落 选址 建 在 设, 注重 物 质 和 精 神 上 的双 重 要 求 , 科 学 的基 础 和 有 很 高 的审美 观念 。 山有水 的地方 历来 是人 们乐 于选 有 择 的居 住环 境 , 这样 既 可 以利用 山为屏 障 以抵 御冬 天 寒 风 的侵袭 ,又 可 以利用水 的 自然 资 源 以便饮 用 、 灌 溉 、 通、 交 洗涤 。根 据 村落 与 山水 的亲疏 关 系 , 以分 可
仅 见于 由大河 冲积形 成 的河谷盆 地 中。一般 古人 在村 落 的选 址规 划 中一要 有利 于生 存 ,二 要有 利 于发 展 。
后, 中原汉 人 的人 闽是南 朝梁 候 景之 乱后 自江 浙 等地 继续 南 下 的 。南 渡 北 人辗 转 入 闽 的 主要 定 居 点 是 闽 北 ,也有 部分 人辗 转 到了 闽江下 游 的东 南沿 海地 区。 由于 山脉 的 阻 隔 , 交通 比较 困难 , 成 了各 自相 对独 形
庙下古村选址与风水格局研究
![庙下古村选址与风水格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e970214431b90d6d85c721.png)
庙下古村选址与风水格局研究作者:刘丽宇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庙下古村距今已历经五百六十余年,其独特的村落景观格局与和谐的村落人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风水文化有关。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对庙下村选址的风水观进行阐述与说明,分析其风水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选址;风水格局;景观1.庙下村概况庙下古村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洋市镇东部,经度112°51’58.5”,纬度25°58’02.9”,海拔270米。
庙下村距桂阳县城36公里,东临东成乡,西邻洋市镇,北邻永兴、苏仙两县,与永兴板梁古村相距不到10公里。
庙下村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满目良田相映。
2.风水观念下的村落选址风水择地是古村落选址与布局的重要方式,依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据记载,庙下先祖雷肇基辞官不做,从宋祥符元年(1008年)便在桂阳踏上了寻找“风水宝地”的道路,但因为肇基公迁入桂阳之初的几百年间战乱频繁,直到明代中叶,社会相对稳定,肇基公的十六代孙雷玺(1423年—1499年)定居于庙下,人口繁衍速度加快,逐渐聚居形成大型村落。
从当时面临的处境来说,因战乱的影响,安全和生存至关重要,为避免战乱以及盗寇的祸害,村落选址必须要挑选防御性强的自然地形安居乐业,后龙山如同盘踞的青龙,山上苍木蔽日,郁郁葱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来说也是积极的。
“民以食为天,”人以免于饥饿为先,而粮食的生产依赖于农田,庙下村前面一望无际的农田土壤,营养丰富并且开阔平整,是庙下村村民生存的基本保障。
庙下村在这块风水宝地里,不断的就势造势,尊崇自然山水。
子孙繁衍至今,人才辈出,并带着古村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光耀门楣。
那庙下是何以被称为风水宝地呢?具体是原因什么吸引雷氏祖先的迁入呢?2.1朱雀朝堂的理想格局风水书云:“子癸来龙出亥宫,子孙发达永无穷”、“东方来龙朝朱雀,内气包藏万垂绿”、“青龙抬头,万事不愁”。
而这些说法皆为庙下所符合。
古代建城选址时从风水角度考虑–建筑水泥
![古代建城选址时从风水角度考虑–建筑水泥](https://img.taocdn.com/s3/m/2c0c2d6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68.png)
古代建城选址时从风水角度考虑–建筑水泥我国古代在建城时,首先要选地。
在选地时要考虑风水学说,如城市的四面要相同,左边与右边没有空缺的部位,如左有山,右有水;防止后空,如有一方空缺时,要建造一座塔来弥补。
一般来讲南低北高,达到前低后高,最起码也要平川。
城市后部依山为最佳。
否则,后任县官上任之后,到城市的选址有问题还要进行补缺,如东北角缺山,后空,在那个地方建造一座塔,常建“文峰塔"。
如果县里几年中没人中举,不出一个人才,那么要在这个县城的东北角建造一座文峰塔。
这样,全城才能出人才,文峰塔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在全国各县县城都有文峰塔,如:山西河津振风塔就是由此而来。
另外,一个城市附近之山冈,非常忌讳是半个山,必须是完整的山、圆润的山,绝不可有开崩的半山头。
看山时要看是否是山连山,一个接一个,有高有低,如山西天龙山那样,犹如天龙下降,起伏而来,这就是"龙",有气势,预示这个城市中可以出现要人,或者是大学问家。
如何选地看风水,有不同的说法。
从城的南门远看:一是,要远观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这样气势宏伟,城址最好,如果建都,也都在百年以上,千万不要南面土地高于城;二是,出南门远观有山时,要有双山尖对峙,如有山,要选在两山之间缺口处,中心线正对南城门,这样出门看双阙,有缺口,门口相对仍然能一眼望于门外,一望无际;三是,全城要后部依山,山要空出亦不必太高,这样有依靠,一定万年。
这在风水学上说"前平后靠,傍山侧水",都是最佳的地势。
如果全城选在高台之上,那就再好不过了。
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吐鲁番交河故城,全部建在高台之上,它是天然形成的高台;再如陕西省富平县城,全城方形,建在一个大方台子上,台子有67米高,四面是很陡的崖,如同城墙。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929e7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5.png)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
王娟;王军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4)003
【摘要】风水是中国一门独特的文化和学说.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趋利避害是风水的普遍原则,中国传统乡土聚落立村选址、营宅造院都遵循着这一原则,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传统村落中所体现的风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研究其合理含义,能让风水思想在当代乡村转型期的村镇建设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王娟;王军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1
【相关文献】
1.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研究--以岭南村落风水林景观为例 [J], 程俊
2.以宏村为例谈风水对古村落选址建造的影响 [J], 陈芳冰;曹伦
3.传统古村落选址和布局中的风水研究 [J], 巫柳兰
4.基于景观格局理论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以甘肃省迭
部县扎尕那村落为例 [J], 史利莎;严力蛟;黄璐;许智钇
5.传统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析 [J], 孙立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宏村的规划风水
![宏村的规划风水](https://img.taocdn.com/s3/m/773291638e9951e79b892753.png)
一、宏村简介
• 古代村落选址 理想村落模式:背靠祖龙 脉生气的祖山、少祖山、主山, 左右是左辅右弼的沙山——青龙 白虎,前有生情的流水通过,水 的对面有对景案山,更远处是朝 山。 宏村的选址: “北枕雷岗、三面环水、 南屏吉阳山”——理想选址
一、宏村简介
• 古代村落结构 集中布置的空间模式——地形的限制(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聚族而居(体现凝聚力) 村落空间机理——方格网状布局,建筑大多数朝向西南方。因为建筑朝向是面 向“气口”,气口为四周环绕山脉的缺口。 空间元素——间通过街巷、水系等 线型空间及广场、水口、桥等节点 串联、围合和发散,把大量的独立 的建筑“细胞”表现为“群”的形 式,使整个村落空间结构谨然有序。 形成动静交替,和谐有序地聚落空 间结构形态。
1,牛形古村落 形胜的风水思想:“牛卧 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 贵” 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 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 有汗池,谓之朱雀,后又 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 地。
“山为牛头,树为 角,屋为牛身,桥 为脚,南湖是肚, 月沼为胃。”
浣汲未防溪路远 家家门前有清泉
“牛村”
•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 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 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 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 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 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 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宏村的村落 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 导,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 典范。
宏村的水规划
•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 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古宏 村人独出机智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 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村 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 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 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 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 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统看全村,就像一只 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 观”。
钓源古村:“风水玄机”建制处
![钓源古村:“风水玄机”建制处](https://img.taocdn.com/s3/m/aeac4e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0.png)
钓源古村:“风水玄机”建制处吉安的古村落,大都喜用青砖黑瓦马头墙风格。
无论是兴桥镇的钓源古村,还是泰和县的江畔古村,村口,都以巨型古樟把道,植入古典磁场,江畔古村的入口,古樟直径达1. 6米,是难得一见的古樟王。
仿佛一个古村,要是缺了古樟,似乎就少了大隐隐的衬托与安泰。
钓源古村,该村始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
村民概括为“村隐太极八卦形,户朝南北东西向,路尽歪门斜道连”。
钓源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形八卦,以“∽”形的长安岭为依托,位于八卦图“太阳”位的是渭溪村,位于“太阴”位是庄山村。
长安岭原本只高出古村约9米,村民们在岭上植下18000株樟树,长安岭顿时升高了20米,波浪形的樟树林,与八卦图的∽曲线,极为契合,成了古村挡风遮雨,避祸冲灾的靠山。
村子中央,串连着7口大小不一,东高西低的水塘,东头有溪水源流入,西头有闸门排泄,形成“一江春水向西流”的格局。
西边,在五行中为主金位,风水学认为“水往西,人财两旺不愁地”。
这里的池水穿流,口口相通,这些较为干净的活水,也为当地人的洗涤和排水,提供了便利。
池塘把村子分成南北两半,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池塘旁有一口宋代的古井,寓意圆月,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七星伴月”图,从而让古村气象,具有了绵延不休、上挂下连、富贵长久的效应。
这里的巷路、村道和塘岸,流行小曲,宋元明时期用鹅卵石铺道,清代则用青条石铺砌。
它们,呈迂回曲折,峰回路转之面貌,捎带神秘莫测的气氛。
这些伸向各幢老宅的道路,有梯形、楔形或嗽叭形等各种道路。
虽然它们与外界的联络不多,但却是古村的心脑血管,跳动不频繁,但也不平凡,这里的路面,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斜道和东南西北各种户朝,使得大门两侧的房屋或倾斜、或偏向、或墙角折角,在参照物的对比下,成明显歪斜的态势。
村落东南北三面环靠长安岭,只有西面一个坳口,这种地形被认为是极利于“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据说:钓源村冬暖夏凉,与附近其他村落相比,常年温差可达2度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镇选址的风水观——黄姚古镇风水的考察引言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东北75公里,东距贺州60公里,方圆约1.1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
古镇依山傍水,四周被九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所环抱。
姚江、小珠江、兴宁河三条清澈如镜的河流蜿蜒贯穿古镇。
小桥流水、古榕参天、翠竹掩映;青山与绿水相依、绿水与民居相伴,山水风光犹似漓江又盛似漓江。
学生:韦勇学好20100685 日期:2010.问题的提出古镇偏处千山万壑之中,土地稀少且贫瘠,不适宜农业生产;黄姚对外交通不便,也不适宜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当地民族种类较多,历史上周边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
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条件看似不好的地方,外来移民却纷至沓来,孕育了一个繁荣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
当地人都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所以我们祖先选择来此定居。
那么黄姚风水好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呢?好风水背后蕴涵什么样的科学寓意呢?研究范围及调查对象的确立本文的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处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人居古镇——黄姚古镇,对象本身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通过分析镇上山、水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图景,来研究活生生的城市生活空间下高密度居住环境的街道生活。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查:1)街道两侧用地功能构成;2)街道服务设施的分布种类和使用情况;3)街道人流的组成和时间分布;4)街道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数量及其密度;5)街道事物与人流聚集的关系;一、黄姚的风水1、枕山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人认为古镇背枕“龙脉”,所以“人杰地灵、财阜民兴”。
龙脉作为黄姚的靠山,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黄姚所背靠的九龙中以位于东北方的真武山为最尊,真武是岭南汉族所供奉的北帝,又称之为玄武,民间认为他是北方的神主水,是水神。
黄姚古镇每年农历7月15举行的柚子灯节就是祭祀水神保护平安的节日。
2、环水黄姚古镇有三条清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大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黄姚人认为水能储气、聚财,三条江给古镇带来了财气,因此历史上黄姚是方圆数百里最富裕的村镇。
3、面屏面屏是村镇的正前方远处有朝山或案山,黄姚人说“山朝如人朝”。
黄姚四面有山,靠山对面的山都可以算做朝山。
4、九宫八卦布局黄姚镇的总体布局是: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
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
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从山顶俯瞰,古镇形似一条苍龙,龙畔街和中兴街是两条龙须;安乐——金德——迎秀——连理——天然四条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是长龙身躯,商业街向南北分出的小巷则为龙爪。
黄姚民间广泛流传古镇是按“九宫八卦”理念规划营建的,使黄姚镇的建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关于八卦布局,民间多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八卦阵的影响,诸葛后裔在浙江兰溪所建的村落也称是按九宫八卦图形设计。
二、古镇风水内涵的分析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
清代姚延銮《阳宅集成》卷一“基形”云:“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
黄姚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这一风水思想并不是简单的迷信学说,其背后蕴涵有诸多科学的环境思想1、枕山或背山内涵枕山或背山有利于挡风和采光。
影响中国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季风,即夏天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和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
避开凛冽的北风,选择背山,且坐北向南的村镇选址,首先是从抵御北方寒流需要出发,其次坐北朝南方位也是北方冬季日照时间最长的方向,也有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寓意,正北在八卦中是坎位,占水位,迷信说建宅可以避火灾等。
黄姚地处岭南,已不受北方寒流的影响,相反东南季风所带来的急风暴雨影响更大,因此风水学中坐北朝南的思想在这里被调整,靠山来龙依然很重要,但朝向就不重要了。
黄姚镇中最早的两片民居,龙畔街和兴新街,一个是坐南朝北,一个是坐东向西,这似乎更有利于阻挡东南来的季风和暴雨。
枕山或背山的村落有比较好的景观审美效果,村落房屋之后有山脉,可以使人的视线集聚,不至于有空荡荡的感觉。
村镇背山而建视野开阔,有利于防洪排涝,获取烧火做饭的柴火。
黄姚早期村镇基址都是建在背山的缓坡地带,这一地带既可以获得开阔的视线,又可以避免洪涝灾害,也便于排污,村落背后的山麓又方便烧火柴草的取得。
黄姚古镇处于九山环绕之中,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小环境,空间的闭琐性也给居民便于防御的安全感。
建筑的选址特点:1、古镇的选址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守卫山脉地势和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周围有真秀峰、螺山、酒壶山等山峰环抱,北面的真秀山阻挡了北下的寒流,东南暖气流的润泽,使古镇四季气候宜人。
姚江水在古镇盘旋而过,穿街走巷,古镇一式的青砖灰瓦建筑,古榕、古桥、古巷的和谐映象,极具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境。
2、古镇建筑选材均是因地制宜。
古镇周围均有石山环绕,喀斯特地貌的石山给古镇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石屋、石门、石桥、石庙、石街,一个石质的“石头镇”栩栩如生。
3、有着类似的建筑风格,在细节上区分出建筑的类型和功用,如屋顶的变化等。
南方古镇的选址常要考虑的问题是:交通、防御、风水等因索,就黄姚古镇的选址而言,对风水或说自然环境的考虑是首要的。
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三条洁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
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人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
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
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
有这样一首风水歌谣唱到:“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
黄姚被群山环抱,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1、枕山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等数座山脉,山势蜿蜒起伏如游龙而来,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古镇背枕“龙脉”,于是有了“人杰地灵、财阜民兴”根基。
龙脉作为黄姚的生命之源,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等。
此外,群山合围,使古镇有一个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成为桃花园般的理想境地。
2、面水水是人们日常生活、耕田种地的基本需求,是古镇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
东南风水理论把水的作用升华到“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高度。
认为村落所傍之水,弯曲流淌为最佳〕,这样才能留住村落的财气;笔直的河道则会带走村落的财运。
黄姚清流环绕,符合环形风水观的要求,是较好的风水宝地。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河道弯曲之地,水流平缓益于日常生活利用。
可以说,黄姚古镇能在桂东崇山峻岭中诞生,完美的山水织合是吸引外来移民到此定居,建立家园的最主要原因。
移民们在建镇选址时除了注重整体的风水景观特点之外,还特别注意局部的风水景观建构。
黄姚人把村镇中的局部景观,冠以诗情画意般的名称,将自然景观赋于人文的风水内涵,激发人们美好的遐想和对生活的憧憬。
其中“黄姚八景”远近闻名,它们是:珠江夜月、宝刹晚霞、天然风光、游岩仙迹、文明晴岚、螺蚰秋云、龙楼春潦、盘道石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演绎出多个“八景”的版本。
在局部风水的人文建构中,黄姚人对“水口”景观的建构尤为注意。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二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
中国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
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而,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黄姚古镇也禀承了江南水口设置的思想,把水口定在古镇南端河水出村之处,明万历年间还在此建水口祠,以求神灵留住黄姚财运,祠的门两侧有“水口萦纡流圣泽;恩膏普被仰神庥”的对联,水口两岸则翠竹掩映,古榕参天,南岸是东门楼、北岸是守望楼,东门楼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
除了对出水口风水的营建和修补外,黄姚人也十分注重对入水口风水园林的营造。
由于小珠江和兴宁河从两个不同地点汇入姚江,古镇实际上有二个入水口。
其中姚江和小珠江在宝珠观南侧汇合后流入镇内,可视为一个入水口;兴宁河流入古镇之处是另一处水口。
为护佑水源,黄姚人十分注意在这两个入水口处营建风水园林,这两个地方也是如今黄姚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黄姚文化精华汇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