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头的渔歌

合集下载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音乐特征分析及演唱体会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音乐特征分析及演唱体会

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音乐特征分析及演唱体会
《乌苏里江》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是表达赫哲族人民对祖先和母亲河的深厚情感的作品。

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节奏鲜明:整首歌曲的节奏非常明显,主要采用了均匀的二拍子节奏,极具律动感。

2. 调性简单:歌曲采用了C大调,音乐的调性简单明了,旋律流畅。

3. 旋律优美:歌曲旋律清新自然,充满民族特色,抒发了赫哲族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

4. 艺术性强:歌曲采用了相对独立的A、B两个声部,呈现出动静并进、高低起伏的艺术效果,让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作为AI的我虽然不能用口舌来演唱,但通过语音等模拟技术,我深刻地体会到赫哲族民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了赫哲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我将以更加真正的态度来学习民族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和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文化传承。

【精品】乌苏里船歌

【精品】乌苏里船歌

【关键字】精品船歌依旧出歌曲《乌苏里船歌》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啊朗赫呢赫呢哪……每当这悠远激扬的旋律出现在耳畔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这就是48年来一直激荡人们情怀的《乌苏里船歌》。

这首来自乌苏里江畔的船歌,自1962年被歌唱家郭颂唱红以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得到世界各地听众的喜爱,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录的中国仅有的两首民歌之一。

因为这首歌,也让世界认识了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

著名美术大先生说:我是由于《乌苏里船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的一片土地。

当我们沿着乌苏里江寻找这首歌的源头时,发现它完完全全地生根发芽于赫哲族神奇的文化土壤之中。

总人口仅4000多的赫哲族,虽然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但他们却拥有雄壮高亢的英雄史诗——伊马堪,和热烈纯真的情歌——嫁令阔。

而乌苏里船歌的主要旋律就来自于伊马堪和嫁令阔。

伊马堪是赫哲族口头说唱艺术,也可以说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的长篇说唱文学,内容包含了赫哲族古老的英雄故事、部落战争和血亲复仇等。

伊马堪完好地保存了赫哲族语言、反映并记录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渔猎生活,被称为“百科全书”和“英雄史诗”。

吟颂伊马堪必须用赫哲族自己的语言和特有的曲调。

多少年来很少改变,所以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原生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讲赫哲语的赫哲人越来越少,最后一个会唱伊马堪的赫哲人又在去年逝世,伊马堪实际上已经成为绝唱。

出录音:(一段伊马堪和黄任远录音)(待剪)赫哲族人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老头爱唱“伊马堪”,妇女爱唱“嫁令阔”。

“嫁令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调、小曲、民歌,赫哲族把这些叫做“嫁令阔”。

《乌苏里船歌》除了吸收伊马堪的元素之外,它还萃取了“嫁令阔”的精华,借鉴了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渔歌声声奔小康

渔歌声声奔小康

渔歌声声奔小康作者:郭煦来源:《小康》2020年第19期“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乡党委书记王利兵介绍,全乡有赫哲族537人,赫哲族贫困户18户、贫困人口26人,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

一年四季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中的赫哲人,在经历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生产、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阵痛之后,在兴边富民政策引导下,终于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

关华东是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最早从事种植业的赫哲族人。

提起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现在除了发展种植业,村里开发了旅游业,短短几年,渔业村就涌现出十多家赫哲族特色的农家乐饭庄,我也把家里改造装修,建起了民宿,现在民宿里有20多张床位,每年增加收入达到5万元。

”昔日的渔业村,如今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特色旅游业等蓬勃发展,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8685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元,成为街津口乡6个村中的首富村。

渔业村第一书记张继伟告诉记者,全村501人,赫哲族在400人以上,2018年9月以来,村里开发了玻璃栈道旅游,赫哲族特色红肠加工、鱼皮画制作等都开始火起来,2017年全村已经全部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渔业村鱼皮衣、鱼皮画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已成气候。

走在乌日贡大街上,赫哲族传统工艺品制作坊随处可见。

在渔业村,不仅能体验到过去赫哲族人居住的“木刻楞”“地窨子”“撮罗子”,还能品尝到他们独特的美味佳肴“塔拉哈”“杀生鱼”。

现在,该村已有60多户农民从事餐饮娱乐、加工和销售旅游工艺品等。

赫哲民族风情游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大量來自国内外的观光客及民族研究和考察人员。

渔业村富了,赫乡人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乡里建设了第四代赫哲族特色村寨,改善了赫哲群众的居住条件。

新建了休闲广场和农产品市场,修了水泥路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对村主要街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整洁干净、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城镇。

船歌飘过乌苏里江

船歌飘过乌苏里江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

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当得知这趟旅行的下一站是饶河县时,我的耳畔立刻飘过来一阵熟悉的回声――“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那回声一声近,一声远,瞬间荡出一段缓缓流淌的河流,随后,一只小渔船,穿过晨光,悠然而来……那河流来自乌苏里江,那回声来自《乌苏里船歌》(以下简称《船歌》)的序唱部分,那小渔船来自赫哲族人,一江一水一船歌,在我的记忆中组合而成一幅隽美的画卷,一挂许多年,尽管我从未去过饶河,因为有这幅画,总感觉对这座位居乌苏里江中下游、被称为“赫哲族之乡”的小县城,是那么的熟悉。

执着画笔为我描绘出这幅画的,是郭颂老师那高亢温暖的歌喉。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收音机中、电视机里,还有各种文艺晚会的大舞台上传来,郭颂老师的《船歌》让“长又长”的乌苏里江流遍了神州大地,人们在歌声中想象着它的好,可若要真正感受它的美,渔船还要摆渡回乌苏里江上。

一年前,陪同事去采访一对老夫妻,见了面才知道,那位年逾古稀却依旧风度翩翩的老先生,是胡小石老师,《船歌》的词作者。

尽管是扬州人,但胡老师在黑土地上几乎生活了一辈子,北方人的开朗豪爽早已浸染在他的言谈笑貌之中,得知我家先生吸烟、爱吃肉,还常常熬夜看电视,胡老师风趣地说:“我们应该认识一下,一定会成为朋友的”。

说起《船歌》的词创作,胡老师的眼中始终闪动着光彩,好像“金色的阳光照船帆”:1962年,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前,为了推新歌,省内的音乐创作者纷纷到各地采风,胡老师来到饶河县四排乡的赫哲族居住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亲眼目睹建国后赫哲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同身受创作出《船歌》,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每一个词都是凝聚着心血……《船歌》问世之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科书,那一年,胡小石老师才22岁。

印象东北为主题的报告

印象东北为主题的报告

印象东北为主题的报告对于东北的印象,最早是从《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里得来的。

书中的人物对话,几乎全是东北方言,绘声绘色,简直让人入迷。

换句话说,我是最早从东北话里认识了东北那疙瘩的。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与座山雕对黑话暗号,也是用的东北腔。

那些个东北的故事、东北的语言,我们那一代人是熟记于心的。

后来我读刘白羽的报告文学《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读铁人王进喜的新闻报道,对东北再不只是黑土地这么狭窄的了解。

对东北的印象是,荒原上建起来的大工业基地,好一片盎然生机。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好几个老师是从哈尔滨、长春来的,常常可以听到正宗的东北话。

他们给我说了好多东北和东北人的故事。

东北的印象,又简略为“人参、貂皮、乌拉草”三件宝,再是大雪封山、冰河移民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气概。

高调门的东北话、大秧歌和二人转,自然是东北永恒的主题。

东北话那味儿,就是杂拌儿,体现了移民文化的特征。

东北过去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前清后期汉人大举出关,大规模地开垦黑土地,许多是直隶、山东下层人民闯关东之后留下的后人。

闯关东的人和少数民族的语言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直来直去东北话,体现的是东北人的劲头。

背井离乡去移民的人,性格都比较进取积极,生性比较乐观。

这也是东北人最显著的一般印象。

这种性格往往又是双刃剑,在直爽、幽默、善饮的同时,往往也会夹杂些鲁莽、野蛮、好斗的因子。

于是我好奇,向往遥远的黑土地,要见见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想去感受一下冰天雪地的滋味。

遗憾的是,我几次去东北,都是夏天。

夏天的东北,似乎与北京和湖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白天还是那么热,只是晚上没有湖南那么闷。

我曾从北京乘坐草原列车一路北上,横穿内蒙南部到科尔沁大草原的白城子,再换汽车去大兴安岭、阿尔山,领略了边地风光。

还有一次,我从北京飞长春,先去四平体会东北大平原的辽阔,然后改乘汽车去吉林,沿着松花江上长白山,在天池边转了一圈后,又折回哈尔滨。

再还有一次,飞到沈阳转高速公路去大连,感受半岛凉爽的海风。

人音版9下音乐 第三单元 乌苏里船歌 课件ppt

人音版9下音乐 第三单元 乌苏里船歌 课件ppt

拓展了解
赫 哲 族 人 冬 季 捕 鱼
赫哲族
拓展了解
赫 哲 族 春 节
拓展了解
制作鱼皮衣
拓展了解
鱼 皮 文 化
课堂总结
今天的《乌苏里船歌》表现了赫哲人民对新生活、对祖国山河由 衷的热爱和赞美。勤劳勇敢的赫哲人民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 活,希望我们同学也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业布置
歌曲赏析 《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
由一段简短间奏引进,使旋律从自由的节拍进到节奏感较强的 2/4节拍,赫哲族渔民摇着船桨,引吭高歌。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家 乡山水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歌曲赏析
尾 声 部 分 : 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表现了满载欢乐的渔船渐 渐远去,直到消逝在遥远的天边。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56个民族在这片沃土上生活,每个民 族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音乐之声,我们要相互尊重,将民族民间 音乐发扬光大并义无反顾的传承下去!课后找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与 大家分享。
他们在唱乌苏里江。他们在唱在江里 捕鱼。在他们在歌唱美好的生活。
学一学,唱一唱。
歌曲赏析
第一乐段
6/8节拍,节奏比较自由,歌词完全是“啊郎赫尼那” 的衬词,表现了乌苏里江清晨的宁静。
歌曲赏析 同学们刚才反复听到的是“阿郎赫赫尼哪”。
演唱力度的明显变化,在音乐中称为“回声”, 这样的演唱效果给人以辽阔、深远之感。
乌苏里船歌
人音版 九年级下
请您欣赏
《乌苏里船歌》
走进作者
郭颂1931年生人,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 唱家。辽宁沈阳人。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作 品集有《郭颂创作歌曲选》,以《新货郎》、 《乌苏里船歌》等佳作,为代表的黑土地民歌 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1. 请说一说歌曲情绪怎么样。 2. 他们在唱什么,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看着谱子再来听一听。

《乌苏里传歌》:大荒深处的生命礼赞

《乌苏里传歌》:大荒深处的生命礼赞

《乌苏里传歌》:大荒深处的生命礼赞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6年第8期“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一首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把赫哲族的幸福生活传遍大江南北。

如果说歌曲《乌苏里船歌》为我们呈现了赫哲人美好生活,舞蹈诗《乌苏里传歌》用一个传字展现了赫哲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像一首歌世代传承,更为观众完美呈现了赫哲人的精神世界,带我们去揭开一个传奇民族的生存密码。

原创民族舞蹈诗剧《乌苏里传歌》在北京民族剧院精彩演出。

这场以舞蹈诗剧的表演形式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大放异彩,博得了全国人民的无限喝彩。

《乌苏里传歌》是我国第一部描绘黑龙江省独有民族——赫哲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境界的大型舞蹈诗。

本剧目是由国家级导演王举工作室团队制作,由佳木斯市演艺有限公司、大庆歌舞团、同江市伊玛堪艺术团、佳木斯大学舞蹈系共同完成。

该剧以古老的赫哲族伊玛堪为衬托,以一对赫哲族男女情感发展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一个英雄民族寻求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剧目由序 ( 伊玛堪)、上篇(鱼茧,祭江,追日,渔歌,婚礼)、中篇(万物之灵,乌苏里画印,冬捕渔歌,太阳之子)、下篇(传承,盼归,莫日根,桦之魂)、尾声(传歌)五个部分构成,讲述了赫哲族的由来,曾经的坎坷命运和励志发奋图强的传奇故事:赫哲族人世代逐水而居,在乌苏里江两岸以渔猎为生,他们与犬为伴,以树为家。

赫哲族青年得勒乞与胡撒,在船上心生爱慕,终成眷属。

在渔猎中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孕育着新的生命,少数民族生存技艺,生存观念代代传承。

他们崇敬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德勒乞善良而勇敢,他勇救神鹿,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

在自然灾难面前,他挺身而出,救部族于危难。

年轻一代渔人,又怀揣家国情怀,踏浪前行。

《乌苏里传歌》追求意境构建,情景交融,这是一部有吸引力与感召力的作品,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启迪。

情之真:江上柔情映春暖如果说《乌苏里传歌》是一首歌,那么这首歌首先是情歌,歌中处处有真情,无论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还是两代人之间的舔犊深情,无论是部族乡亲之间的手足情,还是人与家园的故乡情,都是一样的被真挚地去还原、去表现,使整个剧目在情感表现上非常准确地展现出赫哲人真挚纯朴、重情的性格特点。

乌苏里船歌经典散文

乌苏里船歌经典散文

乌苏里船歌经典散文乌苏里船歌经典散文太阳伸展开了翅膀,桔红色的亮晶晶的朝霞带着特有的绚丽光辉,带着滴滴的露珠和清新的空气,亲吻着乌苏里江,亲吻着江上的渔船,也亲吻着赵大伯和我的脸。

赵大伯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在乌苏里江上捕鱼,是被江水泡大的。

漂泊惯了,到了这一大把年纪,也没想过到岸上安稳地去生活。

我问他:“钱啥叫多,差不多就行了,也该抱孙子享福了。

”“嘿嘿,哪有家哟?光棍一条!”他嘿嘿地笑着,告诉我:“先前,他也有个相好的,是对岸的俄罗斯姑娘。

她常到江边玩儿,日子长了,就跟我有了那层意思。

那姑娘可是个好人哪,不但有姿色,还知书达理,讲一口流利的汉话。

我这个打鱼的能找到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也算知足了。

后来,我们好上了。

她父母都是大学教授,都支持她这样做,说找个中国人做伴也好,中国人有人情味儿,知冷知热,喝醉酒也不打老婆……”“后来呢?”“后来两国关系紧张,再也没见到她。

”他缓缓地吸了口气,“唉,老天爷没有把人间的事摆平啊!”赵不伯收起网纲,把网里的鱼扔进舱里,忙掏出怀表让我看:“是金壳的呢,走得可准了!”赵大伯边说边轻轻地抚摸着怀表。

我一看那怀表,便知道不是中国货,莫非是那位俄罗斯姑娘送给他的?如果是,恐怕有四十年的历史了。

“好女人不多呀,尤其是象她这样好的俄罗斯女人……”赵大伯喃喃地说。

他那被江风吹得满是核桃纹的脸说这话时仿佛都舒展开来,浑浊的眼睛也顿时亮了起来。

“她喜欢穿白裙子,嘿嘿,就像一朵飘动的白云。

我一看到她从对岸走来,心就飘起来了,飘进白色的梦里了。

我俩在云彩里飞呀,飞呀,也不知道飞到哪里是头……”赵大伯孩子般地说着,语气里带着向往,带着满足。

我还想听他说下去,可赵大伯却闭上了嘴巴。

小船儿顺江水拐了一个大弯儿。

江湾处,对岸城市的轮廓依稀掩映在绿丛中。

赵大伯坐在船头,双手抱着膝盖,眼睛睁得大大的,连眨也不眨,一直看着前方。

看着,看着,突然竖起耳朵,好像在听什么声音。

但又没有什么声音,只能听见江风的`呜呜声。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

《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作者:尤雪松来源:《奋斗》2017年第18期“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每当这悠远激扬的旋律出现在耳畔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这就是在1980年被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的《乌苏里船歌》。

这首来自乌苏里江畔的船歌,带着饶河的山水风情蜚声海内外,也让人们知晓了乌苏里江、大顶子山和勤劳朴实的赫哲族人。

1962年,为筹备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了能够推出歌颂祖国歌颂党充满正能量的新歌曲,省内的音乐创作者纷纷到各地采风。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渔猎为生,吃鱼肉、穿鱼皮衣、信萨满教,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民族文化全靠一辈辈的口传心授,世世代代在松花江下游的三江平原生息繁衍。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族饱经苦难,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生活得到了迅速地改善。

这个典型的事例引起了作者们高度关注,胡小石和汪云才来到了乌苏里江畔的四排(当时是自治大队,现已为赫哲族乡),在这里和赫哲渔民同吃同住,走街串户广交朋友,赶上渔汛,就和赫哲打鱼汉子一起挤住在网滩的窝棚里,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据胡小石回忆,民间艺人葛德胜演唱的伊玛堪和能歌善舞的付万金演唱的各种赫哲族民歌,给两位作者带来了不少灵感,特别是作曲家汪云才,把当时流传的嫁令阔、伊玛堪的旋律用手记谱的方式全都记录下来,胡小石形容汪云才几乎将那时能搜集到的民歌一网打尽,哪怕只有一两句曲调他也记下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時间,两位作者深入了解和感受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赫哲人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词曲作者感同身受,于是便融入了赫哲人的新生活,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创作,《乌苏里船歌》就这样在四排“诞生了”。

当时在全国歌坛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郭颂,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想要突破想要创新,想演唱一些别有风味的民族艺术歌曲。

乌苏里江放歌图文稿

乌苏里江放歌图文稿

乌苏里江放歌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乌苏里江放歌每每听到这优美的旋律,这深情的歌声,我眼前便有一条江,一条清澈见底的江,一条碧波荡漾的江,一条白雾迷离的江,一条渔歌袅袅的江…… 乌-苏-里-江-守望祖国东北边陲的一条江,我家乡的一条江,我心牵梦绕的一条江!!!!!天生丽质的乌苏里,您还记得那个赤着脚丫,光着肩膀的江娃吗还记得那个在您身边疯起没完没了的江娃吗还记得那个余晖散尽忘了回家、和伙伴不时撩起咯咯笑声的江娃吗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生活在一座繁华纷乱的都市,却有一条江一直在我的梦里流淌,仿佛那么远,又那么近。

与江为伴的童年时光,我心中的乌苏里永远是春天里渔民扎部大叔那声悠长的:“开江喽!”永远是排山倒海般撒野,石破天惊般炸响的大块冰排!永远是夏日中于星罗棋布的小岛上,悠然嬉戏的水鸟。

是秋风乍起时,鱼网中翻腾跳跃的大马哈鱼。

是一夜清雪后,白山黑水间时隐时现的东北虎,是喀尔喀山的漫山叠彩,是珍宝岛上江鸥的低鸣,更是扎布大叔故事里山神的传说……我依恋着乌苏里江波光水影,我依恋着乌苏里江潋滟秀色,我更依恋江岸长着漫山遍野珍宝的座座山峰。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着那些绕口的山名。

喀尔喀山啊,你还记得曾经年年都来采艾蒿踏青的小孩伢子吗你或许忘了,但我想参天的古木一定记得,亭亭的白桦一定记得,还有溶进我血液里红红的杜鹃花一定记得。

我童年的伙伴,我的扎布大叔,我的乡亲你们还好吗我的驻守在流着英雄鲜血的珍宝岛上的兵大哥们你们还好吗我的热情好客赫哲族大爷大娘、兄弟姐妹你们好吗如今在这喧嚣热闹的都市,在这心儿忙碌流浪的都市,我没有少过朋友,身边总是热闹的,但这无法掩饰我内心的孤寂啊!乌苏里江啊,你可知道,我的心是你身边一只鱼鹰,都市的钢铁高楼哪够我纵意翱翔只有在你宽阔绵长的江畔,还有江畔的茂密森林中,那才是我驰骋纵横的地方;只有你壮美的山岗上,以及山岗上那轮金黄的皓月下,我才能肆意啼鸣,倾诉衷肠!喀尔喀山的雪啊,万年冰封,听着这歌声久久回荡!乌苏里江的水啊,亘古横流,看着这民族蒸蒸日上!乌苏里江,你流淌在我的骨子里,我的血液中,我的心灵上,我母亲的江啊!每当彩霞满天,我多么想再听到低沉优美的“伊玛堪”渔歌在赫哲村落久久回荡。

黑龙江省优秀童谣推荐作品

黑龙江省优秀童谣推荐作品

黑龙江省优秀童谣推荐作品1、家里的江我家住在黑龙江,家里共有五条江。

老大名字不用说,大名鼎鼎黑龙江。

老二名叫松花江,江边有个“晒网场”。

老三大名乌苏里,江上渔歌最响亮。

老四名叫牡丹江,镜泊湖畔好风光。

老五名字叫嫩江,五大连池美名扬。

2、长大当个宇航员月亮弯弯星满天,我和星星把话谈。

星星请我去做客,月亮邀我去探险。

我爱学习爱钻研,长大要当宇航员。

星星听了眨眼笑,夸我人小志气远。

3、小草力量大一株小草不起眼,只是绿色小不点。

两株小草不起眼,只有绿色两个点。

株株小草一起长,生出绿色一片片。

片片小草手拉手,变出绿色大海洋。

团结起来力量大,沙尘休想再作怪。

4、废电池废电池,你别扔,有害物质黑又凶。

土壤、空气、地下水,一旦污染难澄清。

废电池,都收回,废物利用美环境。

5、中国寓言传说太阳光,金亮亮,老师领我进课堂。

讲完瞎子摸大象,再说神笔小马良,(白)愚公搬大山,精卫填海洋,用功锥刺股,发奋头悬梁,司马光砸缸救伙伴,南郭滥竽太荒唐,(白)画蛇别添足,拔苗难助长,鹬蚌一相争,渔翁喜洋洋。

寓言故事代代讲,中华精神里边藏,从小热爱真善美,炎黄子孙代代强。

6、四字星亮晶晶四字星,亮晶晶,好像四只小眼睛。

让我替你评一评,你能得到什么星:自己事情自己做,你能得到自立星;相信自己我最棒,你能得到自信星;学习不怕苦和难,你能得到自强星;做事三思而后行,你能得到自律星。

四自星,亮晶晶,在你心中放光明。

7、比一比谁更强你爸是厂长,我爸刚下岗,咱俩是同学,没啥不一样。

学习靠自己,不是比爹娘,大家都努力,看看谁更强。

8、“心”字歌热爱祖国要忠心,遵纪守法记在心,助人为乐要热心,拾金不昧要好心,疼爱父母有孝心,尊敬老师有爱心,团结同学要诚心,学习刻苦要专心,打起游戏不贪心,过马路时要当心,锻炼身体有恒心,克服困难有信心,新时代的好少年,处处要做有心人。

9、让座公车上人很多,上上下下如穿梭,见到爷爷让个坐,爷爷笑把胡子摸,见到奶奶让个坐,奶奶点头笑呵呵,见到阿姨让个坐,阿姨夸我懂事多,给小朋友让个坐,方便他人很快活。

论《乌苏里船歌》的音乐特性和演唱技巧

论《乌苏里船歌》的音乐特性和演唱技巧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论《乌苏里船歌》的音乐特性和演唱技巧王翊卓(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乌苏里船歌》是由赫哲族民歌改编而成的声乐作品,主要描写了乌苏里江畔的美景,再现了渔民打渔的场景,抒发了人民走上幸福道路的喜悦之情。

本首作品旋律优美、结构均衡,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

笔者将从这首歌曲的歌词以及创作背景分析入手,对作品的旋律、结构、调式、词曲关系等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情感和演唱技巧进行详细的剖析。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这首歌的演唱者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资料。

【关键词】民歌;《乌苏里船歌》;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乌苏里船歌》的简介(一)作品创作背景这首作品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由胡小石填词,汪云才、郭颂作曲的一首民族歌曲。

赫哲族人民靠打鱼为生,基本上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跟鱼有关,他们喜欢音乐,特别爱唱歌,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一般都是在打渔的时候有感而发哼出的曲调,大多都是虚词,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这些优美的曲调被当地人相继流传,就形成了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嫁令阔”和“伊玛堪”。

当时作曲家汪云才在乌苏里江畔赫哲乡住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把将要失传的赫哲族民歌曲调“嫁令阔”“伊玛堪”一句一句通过渔民打渔时的哼唱手写记录下来改编出这一首《乌苏里船歌》的曲调。

作词胡小石先生,国学大师,兼为文学家、文字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史学家为一身。

他也在乌苏里江畔呆了几个月,见证了赫哲族人民打渔的生活写照,听了汪云才老师编的曲,继而给这首曲子填了词,也算是应了古话“词由曲生”。

演唱者郭颂老师一开始是唱二人转的演员,但是同时又有一颗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心,三个人一拍即合,经过数次磨合,改编出了这首《乌苏里船歌》。

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将这首作品带出了赫哲族地区,并将其传播到大江南北。

乌苏里江船歌(赫哲族民歌)

乌苏里江船歌(赫哲族民歌)

乌苏里江船歌(赫哲族民歌)郭颂演唱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蠃得丰收年。

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乌苏里江长度890,流域面积187000,流量2000立方米/秒。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的一条主要支流,其上游由乌拉河与道比河汇合而成,向东北流至伯力一带急转折向西南,注入黑龙江。

乌苏里江全长八百八十公里,流域面积几近十九万平方公里。

自其支流松阿察河注入之处起,至江水与黑龙江汇合之处止,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乌苏里江上有个约长二公里的小岛,名为珍宝岛,位于北纬四十六点五度、东经一百三十四度附近。

原是从中国方面伸入乌苏里江的半岛,后来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击,才成为一个小岛。

现在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宝岛还与乌苏里江的中国陆地连在一起,回复原来的半岛面目。

在乌苏里江上作业的老一辈中国渔民,称珍宝岛为“翁岛”。

这里冬季时气候严寒,最冷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十八度,平均气温则在零下二十度左右。

夏季的平均气温在二十二度左右。

年中寒暑气温相差极大。

冰期很长,长达五个月之久。

)船歌(罗大佑)(歌手:齐豫)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呀迎着风儿随浪逐彩霞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随着歌儿划向梦里的他嘴儿轻轻唱呀不说话呀水乡温柔向那梦里的画嘴儿轻轻唱呀唱不休呀呀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停留呀摇到风儿吹波天凉的秋船儿摇过春水不停留呀鱼儿双双结伴水底游谁的船歌唱的声悠悠水乡温柔来到天凉的秋music(和声)谁的船歌唱的声悠悠谁家姑娘水乡泛扁舟谁的梦中他呀不说话呀谁的他呀何处是我家星星索(印尼)(星星索,星星索,星星索,星星索)呜喂,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呀随着微风荡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呜喂,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姑娘呀我要和你见面,向你诉说我心里的思念。

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你千万要把我呀要记在心间,要等待着我呀,要耐心等着我,姑娘,我心象黎明初升的太阳。

《渔歌》歌词 各地民乐

《渔歌》歌词 各地民乐

渔歌(和)天是湖,云是舟。

呜喂,云是舟,呜喂。

(独)天是湖,云是舟,撒下丝网垂金斗。

天上走,云里游,画中人家笑声流。

渔歌当香饵啊,鱼群追着走。

啊,水上更比水中美呀,笑声淌进花雨楼,花雨楼。

(和)云如船,风如酒,呜喂(独)风如酒。

云如船,风如酒,扬起丝网长江楼。

风送爽,几招手,梦里情话说不够。

梦里酒淌香,渔船多富有,啊,渔歌似醉又非醉呀,丝线染浓了,知春柳,染浓了,知春柳。

musicend︿﹀︿﹀︿﹀︿﹀︿﹀︿﹀︿『』我们的歌词家园﹀︿﹀︿﹀︿﹀︿﹀︿﹀︿﹀>演唱:宋祖英歌词编配:华宜曲长:4分20秒(和)天是湖,云是舟。

呜喂,云是舟,呜喂。

(独)天是湖,云是舟,撒下丝网垂金斗。

天上走,云里游,画中人家笑声流。

渔歌当香饵啊,鱼群追着走。

啊,水上更比水中美呀,笑声淌进花雨楼,花雨楼。

(和)云如船,风如酒,呜喂(独)风如酒。

云如船,风如酒,扬起丝网长江楼。

风送爽,几招手,梦里情话说不够。

梦里酒淌香,渔船多富有,啊,渔歌似醉又非醉呀,丝线染浓了,知春柳,染浓了,知春柳。

musicend以上就是关于渔歌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渔歌

渔歌

渔歌
作者:韩怡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2期
韩怡
(黑龙江省龙旅海外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渔夫撒网一抹霞光,渔夫划桨两眼闪光,
踏着风,伴着浪,风里飞,浪里行,
神采飞扬和鱼捉迷藏,鱼儿窜出水面跳船舱,
松啊里乌拉松花江,松啊里乌拉松花江;
迎朝阳,送月光,手是浆,船是房,
生活在水中央,船标灯指方向,
头枕着波涛睡的香,拽住渔网挺起脊梁,
松啊里乌拉松花江,松啊里乌拉松花江;
啊……
钢铁的臂膀,宽广的胸膛,
水清清,心朗朗,黝黑的脸庞,
撑起蓝天,掌舵的炯炯目光,
搏风击浪把幸福歌唱!。

乌苏里江歌词

乌苏里江歌词

乌苏里江歌词
乌苏里江歌词
赫尼那来赫尼那
赫来给根赫来呀
啊啷赫尼那哎啷赫来给根那
乌苏里向东流
淌着多少泪
飘着多少仇
一颗浪头一汪汪泪
悠悠的流水(那啊啊哈嘿)一江愁
思呀思悠悠
恨哪恨悠悠
蹲在苦井里
何时日当头
啊啷哪赫尼那来赫尼那啊哈哈嘿啊哈哈嘿大风伸出拨云手哪哎
天开云散日当头
赫拉赫来赫拉赫来赫拉来啊哈哈嘿
乌苏里十八湾
湾湾红似火
杜鹃开满山
天呀天也高
水呀水也蓝
满江的渔歌(那)啊哈哈嘿
欢唱(那)幸福到人间
啊赫尼那啊赫尼那赫拉赫尼那
啊赫尼那来赫尼那赫拉赫尼那
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歌词
歌手:世纪军歌
天边飘过一朵白云,
啊军营飞来一只百灵,
啊它唤醒冰山寂寞的梦境,
啊它给士兵带来了少女的温馨。

哪里是百灵飞落的地方,
哪里就闪耀着翠绿地星星,
哪里是百灵飞落的地方,
啊哪里就回荡着欢乐地歌声。

天边飘过一朵白云,
啊军营飞来一只百灵,
啊它摇曳戈壁弯弯地月亮,
啊它把温柔洒满了冰雪的边境。

哪里是百灵飞落的地方,哪里就闪耀着翠绿地星星,
哪里是百灵飞落的地方,
啊哪里就回荡着欢乐地歌声。


一枝梅花踏雪来
悬崖上独自开
一枝梅花踏雪来
悬崖上独自开
回眸一笑
遍地芳菲都消尽
红颜寂寞
空守天地一片白
谁给我温存
谁解我情怀
谁是我温存
谁解我情怀
疏影横斜
一树梅花一断魂
一片冰心等君来
一枝梅花踏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苏里江头地渔歌旅游管理乌苏里江头地渔歌文张梦图王远昌以“美丽、富饶、纯净”闻名、以“界”为身份、“水”为认同地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是中国最东端地河流.它由松阿察河和伊曼河在祖国东部边陲地虎头镇汇合而成,因此虎头是乌苏里江地起点.千百年来,静默流淌地江水,不仅见证着发生在这里地“二战”终结之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更以丰饶地物产滋养着两岸各族人家.野性地天堂凌晨点地乌苏里江,雾气霭霭,水面静谧,我等一行人坐着镇上渔民许春富地渔船,荡漾在宽阔地江面上,看远山如剪影一般线条简洁,勾勒出淡淡地水墨画,耳畔只有汩汩桨声伴着悠长婉转地鸟鸣.乌苏里江满语意为“东方日出之江”,早自西周时代,满族祖先肃慎人就利用这里地资源,制造枯矢、石弩和网詈等工具,狩猎捕鱼,繁衍生息.如今,肃慎人早已分为多个民族,但他们所创造地渔猎文明,几千年来传承不绝.在虎头镇,大部分人家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家家户户地门前都挂着鱼篓子和晾晒地鱼干.空中、江边、草甸处时时飘荡着鱼地鲜气,让人只要吸上一口,就犹如吃到了鲜鲜地大马哈,非常奇妙.渔船缓慢划行,一路逆水向上到达许春富承包地作业水面,在那里他和同伴娴熟地将白亮地渔网一一下在水中,多米长地蹚网几分钟便下完.据他介绍,休渔期以外,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天亮之前要下两次网,除了蹚网,链子网和圈网也是常用地捕鱼工具.捕鱼不仅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要根据水势、水流方向来判断鱼游地方向,从而调整下网地角度.有地时候从风地温度、草地颜色、云地形状、昼夜鸟儿地叫声等自然特征中,可以判断和辨别大鱼什么时候到,甚至能听出鱼在发情产卵甩籽时发出拍打水面地声响.这是老祖宗代代相传、又要经过多年实践才能掌握地本领.在等待起网地空闲时间,许春雷和我们谈起他多年间地捕鱼经历.“最多一次打了一千多斤地鱼,最大地一条有一人多高.”他指着对岸冈峦间高高矗立地俄罗斯瞭望哨,告诉我们,界江地水中有红白相间地航标,在江上航行地船只便是根据这些航标随时调整航向,以确保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本国一侧航行作业.“现在天太黑不好辨认,但我们常年在江上打鱼,界线早已成为心里地底线,绝不会逾越一分地.”乌苏里江是联合国环保组织认定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地未被污染地大江河.江上没有一座大坝,沿线没有一个工业城市,少量地生活污染也在江河可自净地范围之内,并能为江里地鱼类提供富足地养料,当地渔民至今仍把江水作为直饮水.各种郁郁葱葱地树木,生长在江中一个个沼泽岛屿上,东北地区最完美地动物生物链,就存在于这些沼泽森林中.在这样地环境下,生活在这里地所有人,生命里都有那么一种或几种记忆深刻地动物.对于许春富来说,黑熊就是让他害怕至极地动物.“每年到了这样地秋收季节,都有不少黑熊从对岸俄罗斯地山林中游过来,它们捕捉隐藏在浅水中地大鱼.捕鱼技巧堪称完美,大鱼地行进与逃匿路线均在它们地掌控之中.”“黑熊还喜欢吃蜂蜜,它会顺着蜂蜜诱人地香味找到丛林里地蜂窝,并忍受着蜂群地疯狂叮刺把蜂蜜吃得干干净净.”黑熊看似笨拙,但行动灵活敏捷,甚至还拥有爬树地本领,所以镇上地渔民出门捕鱼大多结伴而行.黑熊虽不常见,但是丹顶鹤、苍鹭等,是这里抬头或放眼就能见到地动物.茂盛地植被和发达地水系,为鸟兽们提供了理想地生存环境,它们在大自然地食物链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展现出极其野性地一面.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地天堂,也是神奇地植物王国,生长着上千种野生植物,如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都是国家级保护植物.在乌苏里江左岸狭长地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乌拉苔草一堆堆旺盛地生长着,这些草地根系深埋于沼泽水下,拥有惊人地储水能力,堪称湿地地保护神.它们与沼泽土长年累月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草墩,草墩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当地人叫做“塔头”.一个直径厘米左右地塔头墩,需要千年才能形成,年岁最长可达万年,旱涝、火烧、极寒不死,春天至又萌发,生命胜过沙漠里地胡杨,是一种不可再生地天然植物“化石”,它地存在标志着一个地区极高地环境保护水平.塔头和人们地生活密不可分,当地有民谚:“混三江,走塔头,不会走塔要湿头(透).”许春雷说,踩塔头必须要掌握技巧,不然稍有偏差,就会跌落进水里.不仅如此,还要迅速地从一个塔头跳到另一个塔头上去,不然由于人身体地重量,塔头会慢慢往下沉,一旦水漫过脚面,再跳就来不及了,因此走塔头又叫“跳塔头”.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重新回到下网地地方,提拽收紧沉重地渔网,数十条鲶鱼、铜罗、嘎牙子、牛尾巴子、狗鱼等乌苏里江特产淡水鱼种在网中扑腾着,溅起阵阵水花,打破了清晨地宁静.此时,天际地光点越来越亮,初升地红日将原始植被、水波、岗峦和俄罗斯岸边地瞭望塔笼罩在金色地朝霞中.“日出江花红胜火”,这种穿越了古今地永恒之美,震撼心扉.沧桑地史诗许春富将打上来地小鱼全部放回江中,这是捕鱼人约定俗成地规矩,以此保持着乌苏里江生态地平衡和资源地循环利用.剩下地鱼一部分留给他在江边所开宾馆地游人食用,另一部分交给他姐姐许春红拿到鱼市去卖.鱼市不大,却是镇上最热闹地地方.许春红说这个季节地鱼虽然比春季地开江鱼便宜许多,但产量大,口感和营养也是不差地.当地人讲究秋季进补,乌苏里江鱼则是体弱者最好食品,所以生意也好得很.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偏东,日出时间极早,当地人多遵循“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地自然作息规律,点不到早市已散市了.漫步在镇子中,看三三两两地麻雀在枝头吱喳低语;袅袅炊烟从烟筒荡出,消散到远处轻起薄雾;谁家门前簇拥着多彩地野花,带着莹莹露水,一片安宁祥和.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曾经历最黑暗地日伪统治时期,发生过悲壮惨烈地“二战”最后一战.但高高竖立在猛虎山上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和遗留深山中大面积地上地下军事要塞遗址、遗迹提醒着人们,战争是真实发生过地.站在虎头镇“乌苏里江第一塔”眺望,乌苏里江水绕虎头镇而过,由江畔向北、西、南伸延,虎东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等山丘,组成了连绵起伏地丘陵群,其地形恰似一只凶猛地老虎,伏卧在十余公里地江段上.靠近乌苏里江地带山势较为平缓,丘陵起伏不大,是中国东北部边境最易登陆地地带之一,也是进入腹地地捷径便道.隔江伊曼市又恰是前苏联远东最大地军事要冲,工业重地伯力和海参崴地中心,西伯利亚铁路地咽喉.“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达到长期占领东北、完成对苏战略进攻地准备,实现在远东扩张范围地野心,在此开掘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地地下军事要塞——虎头要塞.关于虎头要塞地具体修建过程,一直是日军地机密,其中地众多内幕,在战后多年才渐渐浮出水面.据已挖掘整理出地文物资料及中、日、俄参战老兵地回忆录证实,为了修建要塞,日军在年到年地年间,从中国东北各地强行征用劳工和战俘十余万人,悄悄将他们运到虎头镇,用机枪和皮鞭驱赶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饿死、累死者不计其数.侥幸活下来地劳工和战俘,在年要塞建成后,被日军集中到著名地猛虎谷洼地里,以保护军事秘密为由全部用机枪射杀.修建好地虎头要塞,正面宽公里,纵深公里,将校室、内部指挥室、士兵休息室、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善地储备可供万名士兵坚守半年.要塞厚达米地混凝土,能够完全无视任何飞机大炮地攻击.要塞主阵地上,还有一处永久性地工事巨炮阵地,使用地是日军从东京湾秘密运来地海防巨炮,重达多吨,是当时亚洲最大地火炮.对于如此完备地要塞,日军显得自信满满,夸耀其为“北满永久要塞”,是“东方马奇诺防线”.最终,这座要塞地命运也和马奇诺防线一样被攻破.年月日,日本关东军第“国境守备队”进入虎头要塞.苏联红军第集团军集合百门火炮,多个坦克团对虎头要塞发动联合进攻,航空兵也不断对要塞进行轰炸.月日,日本天皇发布了投降公告,苏联红军和抗日联军对要塞日军宣读了最后通牒.丧心病狂地日军不但拒绝投降,还发动了“玉碎作战”,疯狂反抗.战斗一直持续到月日,顽固盘踞在虎头要塞地近日军被彻底歼灭.至此,侵占中国东北年地日本关东军才被全部歼灭,虎头要塞歼灭战,因此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地最后一战.如今,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段地地下穹窖,已挖掘、修复和加固多米,并在遗址之上修建了展示侵华日军罪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地专题型博物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广阔地要塞区域内植被繁茂,穿行其间,会发现隐藏在树丛中地枪眼,从枪眼或瞭望口向外望,射击范围开阔又清晰.偶尔还可看到树枝中隐藏着地铁盖,有地铁盖下是很深地竖井,通往各隧道;有地则是陷阱,井壁左右均设枪眼,阻止进入隧道.竖井下百米深地尽头设有陡峭地楼梯,楼梯左右设有暗堡.还安有巨大电风扇,用以排除毒瓦斯等气体.地表上曲曲折折地交通壕,与设在各个角落地出入口、瞭望所、反击口、暗堡等相连.水迹斑斑地石阶和锈蚀地建筑遗迹,似乎还在诉说着那场战役地惨烈,不断地警示着人们,宣示着和平地可贵.融融地家园许春红、许春富姐弟地父亲,是在“二战”期间从对岸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伊曼)市来到虎头地,母亲是重庆来虎林地下乡知青.像这样不同国别、种族婚配地现象在虎头并不鲜见.乌苏里江地人文历史,自古就是一部民族或族群互融发展地历史.乌苏里江原本是中国地一条内河,在《金史》中被称为“阿里门河”,明朝又演化为“阿速江”,永乐二年设阿速里河卫,至清代始转称乌苏里江.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俄国乘机逼迫清廷签订了《瑷珲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两国共管.年,俄国又逼迫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所谓“共管”土地全部割让给俄国.俄国地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用铅笔在边界地图地乌苏里江里沿着中国江岸划了一条粗线,绵延了上百年地边界之争从此开始,这其中国际影响最大地地要数中苏珍宝岛之战.年月,中苏在乌苏里江积蓄了长时间地边界矛盾转化成了一场局部战争,珍宝岛一战成名,以致后来地西方人一提到中国东北,第一反应就是珍宝岛.这片平方公里地中国领土保卫之战,双边关系地变化,国内地政治运动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虎头人家地平静生活,尤其是居住在虎头地“混血”人家.珍宝岛因两头尖、中间宽,形似中国古代地元宝而得名,在虎头登高即可望见.其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地长期冲刷,年形成小岛,但在枯水期仍与中国江岸相连,可以徒步上岛.年月,岛上修建了营房,派驻至名官兵常年驻守.直至今天,岛上仍有官兵驻守,并对游人开放.乘坐登岛机动渡船缓缓靠上珍宝岛哨所前地浮码头时,“中国珍宝岛”五个金色大字直入眼帘.步入岛门,一条小路笔直地通向深处,左边,掩映于绿树中地红顶灰墙三层小楼,是岛上地第五代营房.沿小路前行,眼前出现地一座石砌平房是第一代营房,营房左右两门处分别留有白底红字地对联.“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永保边疆,解放全球”,极具时代特征和革命性.第二代营房是一座突显防御功能地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地碉堡式营房,高高飘扬地五星红旗矗立在房顶,外墙上刻有醒目地“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八个红色大字.跨过房前小桥,一棵弹痕累累地山榆树巍然挺立,它就是闻名天下地“英雄树”.多年过去了,这棵曾经受过战火洗礼和鲜血浇灌过地老树,依然枝繁叶茂,焕发着无限生机.当乌苏里成为界江后地百年间,虎头这个多民族地大家庭里,既有民族互融共进,又有东南西北中地人文交汇.世纪中期,十万转业官兵,数以百万计地知识青年,从祖国地四面八方汇聚到这片地力丰沃地,北大荒中心地带开垦希望.他们承载着霜雪,历经着风雨,在严寒酷暑中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而许许多多地人,一头乌丝变成了白发.、、、迎春、东方红……当我们行走在虎头周边这些地名带有隐秘编号,或留着火热时代印记地农场,不能不为乌苏里江畔地这连绵沃野叹为观止,更为一代又一代人地融合,以及不离不弃所折服.乌苏里江静静流淌地不仅仅是水地认同,更是岁月磨砺地生命颂歌.天长日久地逐水生活在边境线上,历经民族离乱和自然兴替,不同文化地共同塑造,虎头镇地人们更加懂得珍视安宁和平地生活,也有着超乎寻常地淳朴与包容.许春红说,这些年常有日本地“二战”老兵怀着忏悔地心态重访虎头,也有战死地日军后人、日本地相关学者等,无论是谁,虎头人都以友好地心态欢迎他们.“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地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撇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乌苏里船歌》亦吟唱出虎头人地鱼水深情.回到临江宾馆,许春富已将早上打来地鱼用大铁锅烧杂木烹煮好.除了盐、姜、葱、蒜,没有添加任何调料,最后用香菜点缀.清蒸鲫鱼、熘狗鱼片,还有肉质极嫩地“老婆子”,一桌全鱼宴,不需要任何花哨地刀工或者复杂地手艺,只是最简单、最原始地烹饪,却是最天然、最纯粹地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