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候变化》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候变化》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气候变化》教材分析本文档旨在对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1.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展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的原因:通过简单的插图和文字说明,介绍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如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砍伐和能源使用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几个气候变化的典型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并对这些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 缓解气候变化的方法:本单元还介绍了一些缓解气候变化的方法,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并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教材设计与教学目标教材设计上,本单元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插图和短小精悍的文字来呈现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教学目标上,本单元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认识到个人和集体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3.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本单元采用了讲解、示范、讨论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实际案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完成教材中的练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和个人意识的变化;-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评估他们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4. 教材优化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考虑以下优化教材的建议:- 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如实地考察、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 引入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以上为对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气候变化》的简要分析。

希望本分析对教材的优化和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单元知识要点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单元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单元知识要点一、感受并记录天气变化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通过记录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

4、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时间、气温、降雨量、云量、风向和风速等。

5、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观察、讨论、测量、记录四种天气特征1、气温的测量工具单位测量地点记录方法气温气温计摄氏度(℃)室外阴凉、通风处绘制柱状图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比早上高,下午2点气温最高,黎明气温最低。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气温。

2、降雨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必须选择直筒透明容器来制作。

(3)气象学家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量划分为6个等级。

3、风的观测(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就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

工具 单位 测量地点 记录方法 降雨量 雨量器 毫米(mm ) 室外空旷处 绘制柱状图东风 东 南 南风西风 西 北 北风4、云的观察(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卷云。

层云是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积云是大团、堆积的云;卷云是纤维、羽毛状的云。

三、整理天气日历及天气预报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3、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的。

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5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水循环的过程
1. 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
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
透等过程。

2. 水的蒸发和云的形成
水循环的第一步是水的蒸发。

当太阳照射到水面上,水会变成
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变成小水滴,就形成云。

3. 降水和地面流动
当云中的水滴凝结得足够大时,就会坠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例如雨、雪、雾等。

降水后,一部分水滴流到地面上,形成河流、
湖泊等水域,另一部分水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4. 地下水和地下渗透
地下水是指流入地下的雨水或融雪水。

当地下水到达地下层的
岩石的间隙或裂缝时,会停滞在那里,形成含水层。

当地下水在地
下岩石层面内流动时,会通过渗透进入植物的根系以及地下的水源。

5.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将水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持水的不断循环,
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不仅如此,水循
环还能影响着气候和地质变化。

6. 总结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蒸发、云的形成、降水、地面流动和地下渗透等环节。

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维持
生态平衡,还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水循环的过程的
知识点概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 认识固体课件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 认识固体课件
图中一堆西瓜中,哪个西瓜最小?为什么说它最小?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这4个地球仪从左往右越来越小?老师说的对吗?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这3个水杯最大的在哪一边?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我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请问乌鸦放进去石头子后为什么就能喝到水了? 水面上升了水边为什么会上升?瓶中水的空间被什么挤占了?
12/8/2021
固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五、它们还是固体吗
它们还是固体吗?
12/8/2021
五、它们还是固体吗
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 是固体吗?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 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 有改变。
12/8/2021
再见
12/8/2021
12/8/2021
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将玩偶放在烧杯中,然后加入一定体积的粉末,刻度上升的越多体积越大
12/8/2021
四、比较固体的质量
图片中一袋米和一袋水泥哪个重?
12/8/2021
四、比较固体的质量
我们经常买东西都要称一下,为什么要称一下,不称不行吗? 称的是物品的质量,那我们的固体有没有质量呢?比如这个玩具车?我们用 电子称称一下。
被石子挤占了 石子准确的挤占了多少空间呢? 怎么知道呢? 水升多少,石子就挤占多少空间
固体都有确定的体积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哪一组积木体积大?
积木多的那一组体积大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哪末的高度
12/8/2021
三、比较固体的大小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天气。

1. 天气现象。

-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多云、阴、雨、雪等。

- 晴:天空中没有云或云很少。

- 多云:天空中有较多的云,但还能看到太阳。

- 阴:天空中布满云,看不到太阳。

-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

- 雪:从云中降落的冰晶。

2. 天气符号。

- 人们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这样可以方便地记录和交流天气信息。

例如:“☀”表示晴,“☁”表示多云,“ ”表示雨,“ ”表示雪等。

3. 气温。

-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 测量气温一般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拿温度计的上端。

-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 风。

-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

- 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可以用风力等级来表示。

0级烟柱直冲天,1级轻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中物体的状态来判断风速的大小。

5. 降水量。

-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的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

-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量器要水平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

- 通常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小雨(日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水量10 - 24.9毫米)、大雨(日降水量25 - 49.9毫米)、暴雨(日降水量50 - 99.9毫米)等。

二、观测天气。

1. 制作简易气象站。

- 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气象站来观测天气。

例如,可以制作风向标来观测风向,用简易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等。

- 制作风向标:可以用吸管、卡纸、大头针等材料。

将吸管两端剪开,一端插入大头针作为轴,在卡纸上剪出箭头和箭尾形状,分别粘在吸管的两端,然后将大头针插在一个可以转动的物体上,如铅笔的橡皮端,这样就可以根据箭头指向来判断风向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1.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入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多变性和气候的稳定性。

1.2 天气观察与记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天气,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指导学生记录天气情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二章:天气现象2.1 降水现象介绍降水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如雨、雪、冰雹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降水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 风的现象讲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风的现象,了解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变化与预测3.1 天气变化的原因介绍天气变化的原因,如气压变化、温度差异、水汽凝结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如观察气象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等。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章:生活中的天气4.1 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饮食等。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4.2 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介绍天气与健康的关系,如气温、湿度、紫外线等对人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第五章:探索天气的奥秘5.1 科学探究方法教授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天气的奥秘。

5.2 天气科学实验设计简单的天气科学实验,如制作气象站、观察降水实验等。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兴趣。

(教案编辑专员)第六章:天气与环境保护6.1 天气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天气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极端天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2 环境保护与我们的责任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植物的身体》,第二节《种子的秘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过程以及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的结构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模型、实物种子、放大镜、显微镜、种子生长记录表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种子、培养皿、湿巾、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成植物的。

2. 新课导入:讲解种子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种子模型,了解种子的各个部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种子结构图,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6. 小组讨论:讨论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的成功率。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胚根2. 种子萌发过程吸水膨胀营养物质分解胚轴伸长胚根生长3.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水分温度氧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结构,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不同种子的特点,探索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奥秘。

同时,可以开展种子种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词汇。

教学内容:1. 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

2. 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常用词汇,如晴、阴、雨、风、温暖、寒冷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并描述。

2. 词汇游戏:设计一个词汇卡片游戏,让学生matching weather and climate vocabulary。

第二章:《天气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等。

2. 学会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风等。

2. 学习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如“今天是个晴天,太阳明媚。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天气现象,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第三章:《天气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的变化无常,学会描述天气变化。

2. 学会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的变化,如晴天转为雨天,多云转为晴天等。

2. 学习使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如“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和形容词创作关于天气变化的短文或句子。

第四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1. 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习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如“今天晴天,最高温度25摄氏度,最低温度18摄氏度。

”教学活动:1. 天气预报模拟: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介绍当天的天气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

A.多
B.少
C.一样多
2.最肥沃的自然土壤是。

A.褐土
B.黑土C荒漠土.
3.小麦、玉米适宜种植在,花生适宜种植在,莲藕适宜种植在,
A.沙质土
B.壤土
C.黏质土
4.花斑状,硬度大,由3种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5.保水性最好,保水性最差。

A.沙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
6.多呈黑色、深灰色、褐红色、灰绿色、光泽较暗,很硬的岩石是。

A.砂岩
B.页岩
C.大理岩
7.能改良土壤,并能使土壤肥沃的小动物是。

A.蚯蚓
B.蜗牛
C.蚂蚁
8.在加热土壤试验中,应用酒精灯的加热。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9.土壤和岩石的关系是。

A.土壤和岩石没关系
B.土壤是岩石变成的
B.土壤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10.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

A.减弱
B.变化不大
C.增强
二、判断
1.当某种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出痕迹,它的硬度很大。

()
2.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弱。

()
3.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
4.珍珠和翡翠都不是岩石。

()
5.肥料越多,土壤越肥沃。

()
6.土壤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
7.沙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但通气性能好。

()
8.植树造林、捡拾地膜、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都可以保护土壤。

()
9.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

()
三、简答题
1.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各举3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2.怎样保护土壤?
四、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土壤中的成分。

1.实验目的:
2.实验步骤:
(1)把颗粒较大的干土块放进盛水的杯子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2)把干土块放入水中搅拌,等沉淀后发现土在水中分层,上面一层颗粒小,沉得慢,是,下面一层称的快,是,说明土壤中有。

(3)把土放在铁板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会发现有热气冒出,说明土壤里含有,继续加热,会冒烟并且有烧糊的气味,说明土壤里有。

3.实验结论:土壤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