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一、概念题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
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
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制性规范。
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
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
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表9-1宣传的历史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表9-2宣传的概述考点三: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9.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二、简答题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2.公民新闻3.宣传者4.客观性报道5.新闻框架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
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
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二、接受者的不知。
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区分“法制”与“法治”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1)“法制”“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作为动词,它的英⽂对应词组是rule by law ,即通过法律进⾏统治,主语是统治,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中国并不缺区分“法制”与“法治”世界上的两⼤法系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我国新闻⽴法的历史知情权“四权”理念隐私权隐匿权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体内容更正与答辩权分清“诽谤”与“侮辱” 新闻法应有的⼤体内容和结构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盾权利的普遍性与等级性的⽭盾我国新闻传播法⽬前难以出台的原因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盾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盾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政的⽭盾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新闻法治乏,秦始皇的时候就实现了。
(2)“法治”①“法治”的英⽂对应词是rule of law,是指⽤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不是依具体政治领导⼈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的更迭⽽轻易改变法律制度,“法治”是⼀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都在法的治理之下的意思。
②“法治”是“⼈治”的对⽴⾯,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独裁,强调⼈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存政举,⼈亡政息”的发⽣;它主张法律⾯前⼈⼈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可能出现“⼈治底下的法制”。
2.关于“法治”的法学解释(1)英国法学家戴雪对“法治”提出了三点解释:①除⾮明确违反国家⼀般法院以惯常⽅式所确⽴的法律,任何⼈不受惩罚,其⼈⾝或财产不受侵害。
②任何⼈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般法律,服从⼀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③个⼈的权利以⼀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
(2)英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在《法的权威》⼀书中提出了“法治”的⼋条原则:①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开的和明确的。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真实)
第三章 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1.不同的领域或学科都讲真实 (1)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
哲学家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传媒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类型化 传播者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新闻真实 礼仪化权势的选择标准使得传媒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 传媒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造成对事实的误读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体制性失实 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记者报道科学事实与科学研究的性质存在天然差异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请记者用理性来审视事实警惕科学新闻背后可能站着的利益集团 四种情形中要特别警惕科学假新闻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建立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新闻真实(2)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与感受的真实。
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小说、故事片等),一类:要求感情的真实(诗歌、散文等)。
(3)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便是指这种情形。
(4)司法要求真实,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非常严格的真实要求。
在司法上,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
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2.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记者的叙述与事实必须完全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1)新闻毕竟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某篇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
(2)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记者在报道的时候,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大体差不多,受众就会认为报道是真实的,这是新闻真实与司法关于事实真实要求的不同点。
陈力丹理论十讲 笔记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1 新闻不等于宣传2 新闻不等于舆轮3欧州文明中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东西。
4中国历史对“新”赋予更多地伦理色彩5宣传比较复杂一些,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此来影响以及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社会性传播活动。
归宿是:受者杨其理”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互相渗透,又互有交叉。
我们现在从事的新闻工作,可以有宣传,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播的差别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新闻重视信息,宣传重视形式2新闻重视新异,宣传重视反复。
3新闻重视事实,宣传重视观点。
4 新闻重视时效,宣传重视时机5新闻重视沟通,宣传重视操纵6新闻重视平衡,宣传重视倾斜:做新闻的人都有这样的工作经验:新闻报道在叙述一件有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要把争议双方的观点都说到位,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应该相当。
按照这样的方式写的报道,不会受到某一方面的过分指责。
宣传并不是坏事,但有的宣传者强调,我们的用意是好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些不合法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
就存在一种宣传目的和手段的道德冲突。
这是我们在理论上要予以注意的。
新闻中的宣传:例子:俄罗斯:俄罗斯官方把这个新闻压了半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公开?这个个时候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俄方要借助这个机会告诉美方不要干涉俄罗斯的内政。
这个就是新闻中的宣传。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把宣传当做新闻。
宣传里没有新闻,很生硬。
这样的说法是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没有受众,新闻不等于舆论:新闻是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舆轮是一种自在的意识形态,不是自为的。
自为即是有组织的,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舆轮不是可以随便说的。
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在某种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以,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成为舆论。
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达到了三分之二,我们可以说这种意见掌控了全局。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不等于宣传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
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
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
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考点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见表4-4)表4-4新闻客观性的意义4.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中山大学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大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2.新闻的倾向性(山东师大2015年研)3.客观主义理论(聊城大学201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理论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
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
本书参考大量新闻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第一章新闻与宣传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价值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单元关于“新闻传播业”的理论第一章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出版自由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1.新闻理论的起点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职业道德)
第四章 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或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要求传媒遵循一般的社会道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1)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①一般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职业领域的运用,诸如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不说谎等,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新闻自律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现状 体制转型造成职业道德和规范缺失的主要原因 商业利益 行业内混岗传媒人的劳动保障不到位、人员流动率过高 目前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中国新闻职业规范概述有偿新闻财经记者利用职业之便获取利益 几类违反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情形 媒介审判制造“传媒假事件”报道缺乏人性 新闻职业道德即“什么不能做”的道德责任。
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偷窃,不要说谎,尊敬他人……这些,也即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
②职业规范,即“应该如何做”的专业技术方面要求。
(2)新闻自律①作为名词,是指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条款,或公认的不成文惯例。
②作为动词的“自律”,即自我约束。
这里的自我,除了个人对自己的约束外,行业内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人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也是自律,即行业内的自律。
(3)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4)记者在遵守一般道德上存在的问题①除了新闻行业的技术规范外,我国记者在遵守一般道德上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为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而随意说谎。
不说谎,也是人的基本的道德底线,人人都说谎,结果必然是大大增加每个人确认真实的成本,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
“底线”根植于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中。
“说谎”或“造假”这样由记者制造的看点,如果不坚决加以制止,传媒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
②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性质一样,是一种内心认同,如果没有这种认同,可能会走回到行政他律方面。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 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 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1.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受者晓其事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传者扬其理2.新闻: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宣传: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3.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4)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1.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2.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3.总结: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1.报告现实事物。
2.强烈时效要求。
3.可以公开传播4.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接受者的“不知”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
1.对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标准2.对读者: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新闻理论十讲
这本书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线索。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本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新 闻传播学界和非新闻专业人士以及新闻业界人士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 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 用这些理论的策略和技巧。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重要
新闻理论十讲
概念
教材
深入
以往
新闻
理论
陈力 探讨
课程
理论
专业
报道
实践
作为
进行丹在2008年由复旦大学社的一本著作,该书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 基础课程和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在本书中,陈力丹对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 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了开放式的体例结构,避免了以往教材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在内容方面,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 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 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陈力丹还对新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的目录分析表明,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体例,而 且具有新颖的内容和观点。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同时 也为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
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
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
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
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6.舆论不一律
答:舆论不一律是指人民内部的不同群体,由于在职业、阶层、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舆论。
这种舆论的不一律,是必然的、普遍的和经常的。
7.传闻
答:传闻是指舆论的一种畸形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舆论现象。
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沟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重要性*模糊度是指事情越重要,同时相关的信息越不清晰,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传闻的传布越少。
8.新闻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
新闻倾向性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受新闻客观性制约。
9.新闻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8、2005、2003年研]
答: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
大社会冲击力。
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
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
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10.监督批评权[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监督批评权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
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武汉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新闻是指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它们的区别:
①它们的定义不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②传播特点不同。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③主体不同。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闻媒介的影子。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新闻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公众接受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新闻引导舆论。
这种引导的主要体现: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2.简述舆论的构成要素。
答:(1)舆论的主体:公众
①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②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主要标志:他们有共同的或接近的观点;他们是自愿参与的,具有自主性。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①舆论的客体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有争议”学术上一般把“有争议”作为舆论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纳闷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①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这是能够看到的。
能够感觉到的还有情绪。
人们所表达的意见由基本态度决定,态度由人们内心的信念决定。
②信念是指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而作出接受(相信)或拒绝的反应。
信念是深层次的舆论。
③观察舆论时不能是看到意见和情绪,还要看到意见和情绪背后的态度和信念。
谈到舆论本身时,要把它看作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①舆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持,不够一定的数量,舆论就不是舆论,而是少数人的意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舆论主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②一般而言,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只能通过舆论调查才能测出来。
当舆论表现十分明显时,不调查就能感觉到这绝对是舆论。
(5)舆论的强烈程度
①凡是被视为舆论的群体,应该有一定的强烈程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同或反对。
如果大家的看法趋向于两极,那么这个舆论的强烈程度很高;趋于中间位置,这个舆论的强烈程度较弱;太接近中间,这个舆论基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