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课文分段
临死前的严监生①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②。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③弄药。
到中秋已后④,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⑤,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①监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②再不回头:(病情)再不见轻③郎中:(方言)中医医生④已后:以后,已,通“以”。
本文中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编者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⑤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二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文段三赵氏慌忙揩(kāi)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作者:高祥虎黄书治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6期《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它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
有的己为尘迹,有的还能在当今生活中找到影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文章虽短,但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言简义丰的可读性而走进教材,成为阅读对话可以借鉴的经典文本。
严监生这指头“伸”得惊世骇俗。
从文学形象典型化原则的角度来看,正是严监生这临死前的一“伸”,成就了他作为另类典型人物的最精彩最本色的演出,堪为吝啬鬼之传神写照,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从本组教材的编者意图来看,“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是本专题的读写目标。
从“描写人物一组”的三篇选文来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在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具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在人物语言描写上极为传神;《临死前的严监生》用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可谓入木三分。
所有的动作、神态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那值得品味的心理。
《临死前的严监生》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人物众生相,既有极具讽刺意味的严监生,也有对当时现实人物的真实反映。
如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以及严监生的反应就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以严监生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死亡时的内心变化和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过着普通的生活。
然而,当他被告知自己患有绝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时,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不再沉迷于工作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严监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他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他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他与朋友的交往更加真诚。
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是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严监生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不断问自己,自己是否有遗憾,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事情。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留下多少财富和名声,而在于对他人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的终结,而这个终结并不可预知。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不应该被功利和物质的追求所迷惑,而是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同时,这本小说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
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痛苦,帮助他人的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严监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利和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教会我们珍惜每一天,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小说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严监
生的故事,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严监生面临着绝症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
的追求,而是选择用余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在临死之前,完成
了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以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每
一天。
通过严监生的故事,我也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能够选择在
有限的时间里做些什么,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严监生在
临死之前做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这让我深受启发。
同时,小说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严监生原
本是一个健康的人,但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让我明
白到,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如此脆弱,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更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也意识到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郑州港区:李晋霞【内容分析】《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一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
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加上这篇课文的趣味性也能激起他学习的兴趣。
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
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但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动作,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
【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的第4条和第7条分别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之22.临死前的严监生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之22.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我国讽刺小说的丰碑——《儒林外史》,基本上与原文无异,写得十分精彩,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较之巴扎克的欧妮·葛兰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节选只有一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自此……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写严监生的病情之重。
第二部分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忙走去挑掉一茎。
”写严监生的临终挂牵。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写严监生终可瞑目(安心死去)。
文章属半文半白,除了文章注解中提到的词外,还有比如“莫不是,恐费了油,登时”还要提醒生理解。
文章把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离尽至。
作者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写出病之重,先是“一日重似一日,再也不回头”再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什么是诸亲六眷,也就是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该来的都来了,证明这病也差不多了;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可见郎中自己已无法弄那么多药,忙不过来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叫了上来,也就是说病得连家庭产业也都暂时放一下了,就是等死了!接着文章,紧紧抓住了严监生的一个动作——伸出两个指头,配上“摇头”的动作,来表现严监生临死前因牵挂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死去的守财奴形象,要解读好这二个动作,必须联系当时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动作与当时情况连起来想,是很有意思的。
1、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这句话前有一个“还”字,这个“还”表现了什么?也就是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十分困难,文中写到“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这个“还”字可见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必定十分重要吩咐,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至少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在什么情况下呢?大侄子问:“莫不是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这时的严监生还不是很着急。
但显然对亲人是否已见对于严监生不是很重要。
3、当二侄子说:莫不是有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严监生的表现就有意思了,“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后感_读后感范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严监
生的故事,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他面对死亡的临近,却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地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希望
和力量。
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面对死亡,我们往往会感到恐
惧和绝望,但严监生却告诉我们,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点点时间,也要珍惜和享受每一刻。
通过严监生的故事,我也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我们每
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对生活保持感恩的心态,不要因为一
时的困难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同时,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给
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因为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永远不知道
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临死前的严监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
会了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相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
会学会像严监生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定地向前迈进。
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让我们珍惜并感恩,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解读
是节约还是吝啬——《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解读严监生是个吝啬鬼。
这个从《儒林外史》中走出来的人物,千百年来被人笑话了无数回,他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也早已成为天下人人皆知的笑柄。
的确,人们可以列举出不少证据,这些都足以把他定位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
一般情况下,提到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和三次摇头。
那临死前令他念念不忘、不肯咽气的两茎灯草,那由于众亲友皆不能准确揣度他的真实想法而引发的三次摇头,成为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读者脑海中最经典的画面,也成为严监生作为“吝啬鬼”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那么,这个经典的画面,这个经典的人物,其成为“经典”的元素究竟蕴藏在哪里呢?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片段,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个画面和人物,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现其成为“经典”的实质究竟何在呢?我们先从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般做法谈起。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大致说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等方面来展开。
对于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来说,自然可以首先考虑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但严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他是个临死的人了,已经奄奄一息,自然不能像常人那样说话,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肢体动作,因此读者只能通过他临死前的表情、神态,以及那些小小的动作来揣度他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么,我们就来从这几个方面看这个人物形象。
首先,先看“两个手指头”。
一般说来,人临死之前,所最后惦念的一定是自己心中最看重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财产,比如其他自己无法放下的东西。
总之,这个人生最后时刻所惦念的一定是极其重要的、非常珍贵的东西或人物。
暂时抛开严监生这个人物,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个人临死前会惦念什么?假若一个人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又意味着什么?读者可以做出各种猜测,比如两个至爱的亲人,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两个未完成的心愿,两件未完成的大事,两笔没交代清楚的金钱或债务,等等。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下面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他临死前的情形。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kāi)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它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
有的已为尘迹,有的还能在当今生活中找到影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文章虽短,但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言简义丰的可读性而走进教材,成为阅读对话可以借鉴的经典文本。
严监生这指头“伸”得惊世骇俗。
从文学形象典型化原则的角度来看,正是严监生这临死前的一“伸”,成就了他作为另类典型人物的最精彩最本色的演出,堪为吝啬鬼之传神写照,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从本组教材的编者意图来看,“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是本专题的读写目标。
从“描写人物一组”的三篇选文来看:《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在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具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在人物语言描写上极为传神;《临死前的严监生》用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可谓入木三分。
所有的动作、神态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那值得品味的心理。
》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人物众生相,既有极具讽刺意味的严监生,也有对当时现实人物的真实反映。
如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以及严监生的反应就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大侄子、二侄子首先想到的是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亲人、财产,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侄子毕竟不是严监生的子女,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自然不能“走上前来问道”,只能“插口”猜测;赵氏作为严监生的继室,与他朝夕相处,当然对他十分了解,“走近上前道”,连续两个动作说明她肯定知道严监生的想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教案反思李解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教案反思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了解严监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临死前的心理状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3. 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故事中反思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 探讨严监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临死前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严监生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状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严监生的生平背景。
2. 让学生阅读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
3. 课文阅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严监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严监生故事的感悟。
5.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严监生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临死前的严监生》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严监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
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道德观念。
难点:深入解读严监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矛盾和挣扎。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提炼人生哲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七、教学准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打印副本。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分析文章。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和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指南和讨论话题。
八、教学资源:文学作品选集,收录了严监生的其他作品,供学生深入研究。
网络资源,包括关于严监生和其作品的评论、分析等,供学生参考。
[临死前的严监生]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原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原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前,我听了姚军老师的一节课,很受启发。
在备课时,我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倒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 但也有学生提出严监生很节约,为什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
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
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初一作文散文:浅析小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初一作文散文:浅析小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文章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芯,伸着两根手指不恳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一、严监生守财奴的主题思想。
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手指,让众人难以理解,从而家人以各自的心胸,答出令严监生不满意的结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开,原来他是怕费油,怕浪费自己的银两,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种艺术夸张的描写,文章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二、伟大的父爱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
虽然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手指,这一行为看似吝啬,我认为文本忽略了伟大父爱的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
他临死前,病情严重,不能说话,就在死之前,也不忘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要懂得节约。
“创业容易,守业难啊!”金钱是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他有什么放不下的,他只想让
儿孙过得幸福罢了,这难道不是父爱吗?
三、现代社会提倡节约的正面典型。
如今,人们提倡节约,可都是口号喊得响,实际功效并不可观,反而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每个人都像严监生那样,拥有他的节约思想,那每年要为国家节约多少财富。
综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和当今社会,可忽略他守财奴这一主题,用严监生伟大的父爱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去教育现时代的人们。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笔者:徐佳莹指导者:潘丽斐【本文扫描】读过文学名著的人一般都知道,文学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严监生榜上有名。
于是,严监生就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了,其文学形象早已超越了文本,,进入了日常语言,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按诗人何其芳先生的典型共名说,一个文学形象,成为口头或者书面交往中某一精神现象的代名,意味着其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是文学作品最大成功的标准。
在中国文学经典中,类似的还有“画皮”(《聊斋志异》)、东郭先生(《中山狼传》)、“阿Q精神胜利法”(《阿Q外传》)、严监生(《儒林外史》)、诸葛亮(《三国演义》)、窦娥(《窦娥冤》)等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自此,《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的地位为后世所认同。
于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其最大的文本秘妙当然非讽刺莫属。
那么,这篇文章是如何达到讽刺效果的呢?首先,情节安排的戏剧性。
一是不肯断气的疑惑。
临死前的严监生病情极为严重:“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可见好转的机会渺茫;“医家都不下药”,已是华佗再世也回天无术;“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看来离死不远矣。
但是,即使如此,他却“总不得断气”,显得“意志坚定”、“心意已决”。
人们不禁要疑惑丛生:到底他有什么事不肯断气呢?是舍不得家人,还是有未了的心愿?阅读的好奇心顿生。
二是伸指头的悬念。
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头,大侄子问“莫不是还有两个亲戚不曾见面”,二侄子猜“莫不是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奶妈说“是记念两位舅爷”,一连三个都猜不对,严监生就是死活不肯垂下伸出的手指头,一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架势。
这又留下了悬念:严监生究竟牵挂什么是人们都不曾想到的?阅读兴趣更浓。
三是事情结果的突转。
赵氏的一番话,才让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举了半天的两手指竟然说的是区区的“量茎灯草”,是在是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
五下22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一)文本分析人物出场——主要内容——表达方法——结构关系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大侄子猜:不对动作、神态描写头摇了两三摇两笔银子不曾吩咐二侄子猜:着急动作、神态描写事头狠狠摇了几摇情发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展奶奶猜:生气动作、神态描写顺把眼闭着摇头序两茎灯草恐费了油赵氏猜:放心了动作、神态描写把手垂下登时没气(二)特点概括文本特点——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文中片段描写的是他临死前的情形。
结构特点——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先写了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然后写众人对这一动作的猜测,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开。
语言运用——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人物形象。
表达特点——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现其内心世界,语言简练但又极富表现力。
文本中心——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教学建议1、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病重——伸指——摇头——点头——没气,初步了解严监生爱惜钱财胜过自己生命。
2、抓重点,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和描写侄儿、奶妈、赵氏语言动作的句子仔细阅读,体会其意思,使严监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
3、开合理想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本文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而动作、神态变化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其动作、神态变化来表现。
临死前的严监生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清朝的吴敬梓用 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 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拿侬:葛朗台家唯一的仆人 欧也妮:葛朗台的女儿
世界文坛四大吝啬鬼
、
《欧、也妮·葛朗台》 《死魂灵》中 《威尼斯商人》《悭qiān吝人》
中的、葛朗台
的泼留希金 中的夏洛克 中的阿巴贡
契诃夫的《醋栗》
• 片段一: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 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 是为了什么呢?
契诃夫的《醋栗》
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
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 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 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 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 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 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 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 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 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 我自己也得去上吊。”
这部书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现在就请同学 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畅!
把难读、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 书。
《 人 物 描 写 一 组 》 之
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监生 穿梭 一茎灯草 插口 记念 登时 故此
临死前的严监生概要
奄奄一息 阳寿已尽 风烛残年 气若游丝
病入膏肓 不可救药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朝不保夕 日薄(bó)西山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 两个指头。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巧设悬念
过了灯节,就叫心口疼痛。……后来 就渐渐饮食少了,骨瘦如柴,又舍不得得银 子吃人参,渐渐卧床不起。
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
巧设悬念
细节刻画
突出特点
吸引读者
表现内心
赵氏猜中了严监生 心事,请选择诸亲六眷 中的一个,用细节刻画一下他(她)得知 真相时的反应。
四大吝啬鬼
泼留希金 《 死魂灵》果戈里
了气。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惦记 的不是 两位亲人,不是 两笔银子 ,也 不是 两位舅爷 ,而是 两茎灯草 。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 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 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 几百两银子。
严致和道:“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 还有几亩薄田。逐日夫妻四口在家度日。 猪肉也舍不得 买一斤,每当小儿要吃时, 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突出特点 吸引读者
屋里的 人
猜测的内容
严监生的表现
大侄子 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两笔银子 奶妈 两位舅爷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 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 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 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
两茎灯草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惦记 的不是 两位亲人,不是 两笔银子 ,也 不是 两位舅爷 ,而是 两茎灯草 。
《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想 ,于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 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 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 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想着: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 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 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 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 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 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 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 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 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 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 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 几百两银子。
的人 ,他的大 老婆得了重病了,他愿意花大钱为她治病吗? 大老婆病死了,他愿意花钱大办丧 事吗?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 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 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 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进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 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 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 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临死前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被公认为我国古代讽刺 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人物形象典型生 动、栩栩如生,作者对严监生的着墨不 多,却因为临死前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 不肯断气,而使其名列中外文学中的“ 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于是“两茎灯 草”也作为吝啬鬼财主严监生的主要标 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死前的严监生》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选自我国讽刺小说的丰碑——《儒林外史》,基本上与原文无异,写得十分精彩,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较之巴扎克的欧妮·葛兰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章节选只有一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自此……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写严监生的病情之重。
第二部分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忙走去挑掉一茎。
”写严监生的临终挂牵。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节写严监生终可瞑目(安心死去)。
文章属半文半白,除了文章注解中提到的词外,还有比如“莫不是,恐费了油,登时”还要提醒生理解。
文章把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离尽至。
作者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严监生病情的严重。
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写出病之重,先是“一日重似一日,再也不回头”再是“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什么是诸亲六眷,也就是凡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该来的都来了,证明这病也差不多了;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可见郎中自己已无法弄那么多药,忙不过来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叫了上来,也就是说病得连家庭产业也都暂时放一下了,就是等死了!接着文章,紧紧抓住了严监生的一个动作——伸出两个指头,配上“摇头”的动作,来表现严监生临死前因牵挂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死去的守财奴形象,要解读好这二个动作,必须联系当时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动作与当时情况连起来想,是很有意思的。
1、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这句话前有一个“还”字,这个“还”表现了什么?也就是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十分困难,文中写到“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这个“还”字可见严监生做这个动作必定十分重要吩咐,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至少对于他的人生而言。
2、“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在什么情况下呢?大侄子问:“莫不是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这时的严监生还不是很着急。
但显然对亲人是否已见对于严监生不是很重要。
3、当二侄子说:莫不是有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严监生的表现就有意思了,“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
严监生急了,而且看出严监生对二侄子的话持极为干脆的否定态度,对于严监生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
4、当奶妈说话后,严监生是“把眼闭着摇头”,可见严监生现在几乎是绝望了,但他还不甘心,“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里还要说明
的是:奶妈用得不是问句,而是肯定句,可见真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但严监生对这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在乎只是灯里的那根灯芯! 5、最了解严监生的还是他老婆,终于知道了老爷的心思,挑去了一根灯芯。
严监生这一生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点点头,把手垂下”,然后就死了。
此时的严监生是多么满意,多么安心。
这使文章的悬念在最后时刻解开,让人回味无穷。
学这样的文章,当然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学生不悟,教师就要讲给学生听!所以教师自己必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