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中学语文教研员听课录
一、听课时间:2022年3月10日二、听课地点:某中学八年级(1)班三、授课教师:张老师四、听课教师:李教研员五、听课内容:《背影》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张老师认真备课,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解读,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深度有限。
二、课堂展示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背影”为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背影”在文中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作者要写“背影”?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 课文讲解张老师按照课文结构,分段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开头,作者为何提到“背影”?(2)在文中,父亲为何要送儿子上车站?(3)儿子对父亲的背影有何感受?(4)通过“背影”,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张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张老师设计了以下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
(3)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背影”的作文。
4. 总结归纳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背影”在文中的含义,以及作者通过“背影”表达的情感。
三、课后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张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学方法多样。
张老师采用了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环节都能有所收获。
3. 注重情感教育。
张老师通过讲解、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研员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
张老师围绕“背影”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得当。
张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环节都能有所收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8 时间的脚印》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富有哲理的引言开始,如:“时间如流水,匆匆而逝,但它却在无形中留下了它的脚印。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探寻时间是如何留下它的印记的。
”2.通过PPT展示一些与时间流逝相关的图片,如老照片、古迹、时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的引言,思考时间的意义和流逝的感受。
•观察PPT上的图片,对时间留下的印记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引言和图片的结合,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及其留下的印记,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如何描述时间的脚印?”2.深入分析:•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如岩石的层次、化石等,解释它们如何成为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认识时间。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3.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如成长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时间“脚印”的理解和观察。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提问。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通过具体例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时间的“脚印”和时间的意义。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主要内容•时间的“脚印”及其表现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印记•例子分析•岩石层次、化石等•时间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时间的“脚印”四、作业布置1.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感受到的“时间的脚印”以及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二、八年级语文课堂观察1.教师教学方式2.学生参与程度3.课堂氛围三、听课记录摘要1.课程内容与组织2.教学策略与应用3.课堂管理与互动四、评析与建议1.教学亮点2.需要改进之处3.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五、总结正文:作为一名八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别具意义的听课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根据听课记录,对这次课堂进行简要评析。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八年级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尤为重要。
这次听课活动,旨在了解八年级语文课堂的真实情况,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八年级语文课堂观察1.教师教学方式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
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同时,教师还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学生参与程度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发言。
教师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投入。
3.课堂氛围在这堂课上,教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更加敢于表达自己,也更加敢于提问。
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听课记录摘要1.课程内容与组织在这堂课上,教师以一篇散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课程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
同时,教师巧妙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又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教学策略与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还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更好地理解作品。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为大家分享了八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齐读带“信”字的成语:生(齐读)师:每个成语中都有哪个字?生:“信”字。
师:这个字由哪两部分组成?生:“人”字和“言”字。
师:没错!“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再后来发展为书信、送信的人——?生齐声回答:信客。
师:信客。
今天该谁为我们板书课题了?生:……。
(一同学上黑板板书课题:信客)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生:(齐读)1、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
2、赏析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三、预习检测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齐声答:主要写了两个信客。
师:写了两个信客的什么?生1:写了两个信客的生活。
生2:两个信客的遭遇。
生3:两个信客的命运。
……师:说的很好!本文写了两代信客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命运。
2、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师:本文的篇幅很长,结构很清晰,用了什么结构?生:空行,加序号。
师:很好!作者用序号将文章内容串了起来,读来思路非常清晰,如果让我们给这四块内容分别加个题目的话,应该是?生:做信客的原因→如何做信客→为何不做信客了→信客的归宿师: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预习得很充分、很认真。
四、一字概括谈印象:做信客很。
生:(齐声)苦。
师:做信客必须讲求字。
生:(齐声)善。
师:“苦”和“善”,谁来板书?(一生上黑板板书:苦善)师: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字来解读信客,以此来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说说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信客的苦?生1:我从“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可以看出信客家里很贫穷。
师:好!家里贫穷,这是哪个方面的苦呢?生1:生活方面。
生2:我从“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中国石拱桥》听课记录(2)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中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性语言,提升说明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石拱桥的建筑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美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石拱桥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几张著名的中国石拱桥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并配以简短的介绍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桥吗?知道它们是什么桥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活动:学生被图片吸引,纷纷表示见过或听说过这些桥,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外观和特色。
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桥的名字和大致位置。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互动,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行为:3.1.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3.1.2 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中国石拱桥?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随后,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概括出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等中国石拱桥,并简要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过程点评: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2 精读分析,深入理解教师行为:3.2.1 引导学生分段精读,重点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建造技术和历史价值。
3.2.2 通过小组讨论、图表绘制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展示中国石拱桥的独特之处。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授课教师:XXX- 授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地点:XX教室二、听课内容概述在这堂语文课中,老师以《红楼梦》为案例,介绍了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技巧和手法,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以下是具体的听课内容记录。
三、听课内容详细记录1. 老师首先介绍了《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并强调了小说人物形象是其核心。
通过生动的例子,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人物形象对整个小说的作用。
2. 接着,老师就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进行了讲解。
他提到了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来传达人物特点和性格。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老师还引用了小说中的案例,如黛玉、宝玉等角色,具体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构建过程。
他指导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和理解人物,以更好地把握整个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4. 在课程的互动环节,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些问题涵盖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剧情的推进、社会背景的影响等,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5. 最后,老师总结了这堂课的重点,强调了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多运用相关技巧,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个人收获和感想这堂语文课让我深受启发,不仅学到了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还激发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参与讨论和听取老师的解读,我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不仅对我的语文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也能够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他人。
我会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我的阅读和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表现力。
五、总结通过参与这堂语文课的听课记录,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通过描写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来构建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并学到了相关的技巧和手法。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doc
周二《记承天寺夜游》(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三)学习方法指导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2.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六)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
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周二《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拍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
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2、3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2.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4.白求思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
三、学生阅读第四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一点是白求恩同志所有精神的核心。
四、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背诵。
五、归纳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教案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教案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听课记录,编写听课记录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听课记录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八年级的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的语文听课记录第一节: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日期:2021年3月10日时间:上午8:00-8:40教师:李老师主题: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内容概述:这节课,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他首先通过朗读唐诗《静夜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接着,他详细解读了《静夜思》中的韵律和格律。
李老师告诉我们,古诗词是用汉字表达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音节。
在古诗中,每个字的声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韵律。
他通过读诗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平仄之美。
他提醒我们在朗读古诗时要注意声调的把握,调整语速,让诗句更加动听。
接着,李老师介绍了古诗中的格律。
他解释了平仄、押韵和韵脚的概念,并通过例子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分析韵律和格律。
他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读诗,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比赛,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朗读水平。
最后,李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我们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赏析和朗读,并在下节课上跟大家分享。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李老师的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古诗中的韵律和格律。
我相信,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将能够朗读出更加动听的古诗词,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诗意之美。
第二节:古文的修辞手法日期:2021年3月12日时间:上午9:00-9:40教师:王老师主题:古文的修辞手法内容概述:这节课,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他首先通过段落朗读了一篇唐代散文《黄山》的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了古文的深邃和魅力。
接着,王老师详细讲解了古文中的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运用。
他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王老师还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他给了我们一些写作的练习题,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评议。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学会了运用这些手法来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背景本次听课活动是为了深入了解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特地参加了一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听课过程在听课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准确,教学内容安排得当,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还注重课堂评价和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三、听课反思在听课结束后,我对自己的听课感受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此外,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我有时会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评价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这次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四、总结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学到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校本教研初中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张老师听课教师:李老师、王老师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班级:八年级(1)班听课内容:《背影》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背影吗?”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生字词的学习,并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3. 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成果,张老师引导各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主旨、人物情感等。
4. 深入讲解张老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如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5. 朗读指导张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强调朗读的节奏、语调、停顿等,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写作指导张老师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提升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亮点(1)张老师善于运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3)张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
3.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三峡》听课记录7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阅读三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朗读课文《三峡》,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三峡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及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三峡》中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精妙之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三峡》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中国古代地理、文学及自然风光的认识与尊重。
二、导入教师行为:2.1.1 展示一组关于三峡的壮丽风光图片或短视频,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
2.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有没有听说过‘三峡’这个名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活动:2.2.1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聆听音乐,被三峡的壮美景色所吸引。
2.2.2 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三峡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三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行为:3.1.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语调,纠正发音错误。
3.1.2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方面?你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吗?”学生活动:3.2.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
3.2.2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概括出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峡的地理位置、山势特点、水流状况以及四季景色等。
过程点评: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内容,为深入分析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教师行为:3.3.1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如描写三峡夏季水势凶猛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3.2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绘三峡四季景色的?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描写?为什么?”学生活动:3.4.1 学生细读相关段落,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尝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八年级)1、新闻两则导入:教师检查预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精读课文,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导学: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3、合作探究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是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4、研究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研究1、创设情景导入2、战争故事,你说我演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
2、内容集中、鲜明。
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
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___舍身炸碉堡。
___堵枪眼。
___死不屈。
___,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2、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___《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初中语文教研听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5日二、活动地点:XX中学八年级(2)班教室三、活动主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四、活动过程:1. 听课环节(1)上课教师:张老师(2)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父亲背影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背影的意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4)品味语言,分析课文结构,总结写作手法。
5)讨论:父亲背影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6)拓展延伸: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分享孝敬父母的感悟。
2. 评课环节(1)评课教师:李老师(2)评课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方法得当。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教师善于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5)课堂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评课意见:1)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与父母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
4)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活动总结本次听评课活动,张老师以《背影》为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本次听评课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1.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教研听课笔记(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课题:《背影》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人数:5人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展示一幅父子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而引出课题《背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小结张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亲情,关爱他人。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张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分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张老师针对《背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课堂纪律良好,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律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听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课题:[具体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导入方式。
- 提问导入:“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画面时,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文主题。
2.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图片和问题吸引,积极参与回答。
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内容联想到家庭、亲情等话题,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知识讲解([时长])1. 字词讲解([时长])- 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读字词,然后对每个字词的读音、字形、字义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解释“阙”字,在文中是“通‘缺’,中断”的意思;通过字形分析帮助学生记忆,“曦”字由“日”和“羲”组成,表示早晨的阳光。
- 学生跟读、做笔记,教师通过提问个别学生来检查掌握情况,如“哪位同学能读一下这个字并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
2. 课文分析([时长])- 整体感知([时长])-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如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 段落分析([时长])-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问,如“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能够找出文中的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出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 主题探讨([时长])-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升华,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课堂互动([时长])1. 小组讨论([时长])-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例如,当某个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提醒道:“同学们,我们要围绕孔乙己的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来讨论哦。
”-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完整版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听课记录(八年级)科目:语文听课内容:新闻两则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一、导入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老王讲课人:张玲辉班级:八二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1、简介杨绦。
杨绦--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红楼梦》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老师详细介绍了《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谈到了曹雪芹以及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和意义
- 重点讲解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家族关系以及情节
第二节课:《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 探讨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整个小说的影响
- 分析了林黛玉、贾迎春、史湘云等重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描写
- 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和命运的思考
第三节课:《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 讲解了《红楼梦》中的多重爱情故事线索
- 分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 引导同学们思考小说中不同人物对于爱情的不同态度和观念
第四节课:《红楼梦》的价值与意义
- 探讨了《红楼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 分析了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 引导同学们思考小说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以上是八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课程内容围绕《红楼梦》展开,涵盖了小说的背景介绍、女性形象、爱情观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
的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同学们对于《红楼梦》有了更加深入和全
面的了解,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最新版)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篇一: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周二《记承天寺夜游》(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三)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2.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探究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六)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
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周二《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拍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
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2、3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2.作者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4.白求思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
三、学生阅读第四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记录(八年级)1、新闻两则一、导入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三、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四、拓展延伸。
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评:一场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一,巩固了单元的学习成果;其二,增长了学生的见闻,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其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9、老王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1、简介杨絳。
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小组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1、中国石拱桥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名称位置修建年月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
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
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
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0、诗四首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1、藤野先生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
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
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
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一、导入1、作者简介: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二、整体感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长相:普通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
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海燕一、学生齐读课文二、研读赏析(以下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明确)1. 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文章还对海燕所处的典型环境即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进行描写,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品按时间的变化,写了“暴风雨就要来啦”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自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