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PPT
合集下载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版)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9dd8366137ee06eef91887.png)
新”的关系,作者运用了
怎样的论证方法?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章 第一部分(①②):引论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脉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络
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③—⑤):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 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辨伪去妄→消极方面
课文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文全篇探究
(2)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 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也
列举了大量具体的事例。如: 第①段引用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第②段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分论点
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
积极方面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
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提倡什么观点? 作者是围绕“怀疑精神”这个主题来写的,提倡学者应有
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3. 对比论证: 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 观点进行对比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 比喻论证: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 论证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预习资料速查
知
顾颉刚考证《百子图》
识 链
顾颉刚小时候就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
接 上面画着许多小孩,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百子
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共28张PPT)
![怀疑与学问优秀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565f6669b89680202d82578.png)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 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 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 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 ,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 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 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精读探究
3、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停滞: 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大儒:
文体知识
中心论点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议
论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文 撑论点的材料。 三
道理论据
证明 或 补充
要
举例论证(例证法)
素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盲(máng)从 颉(jié)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词语卡片
虚妄: 没有根据的,荒诞无稽 的。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辨伪去妄: 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流俗: 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 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 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精读探究
3、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停滞: 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大儒:
文体知识
中心论点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议
论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文 撑论点的材料。 三
道理论据
证明 或 补充
要
举例论证(例证法)
素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盲(máng)从 颉(jié)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词语卡片
虚妄: 没有根据的,荒诞无稽 的。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辨伪去妄: 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流俗: 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 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 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7978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5.png)
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一观点❸从而使作者的 观点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4、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的作用❶引用……的话❷论证了……的观 点❸从而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❶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❷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 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 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
阅读第三部分(6),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 什么?
引名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①看引用材料是否代表作者观点,如能 体现可代做论点; ②看引用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起 证明论点作用,如是也可同做论据。开 头的两句名言既可充当论点充当了论据 的作用。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 3、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4、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5、理清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对比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自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论点是什么? ②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 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④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论证过程: (分4层)
•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其次,运用道理论据: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4、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的作用❶引用……的话❷论证了……的观 点❸从而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❶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❷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 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 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
阅读第三部分(6),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 什么?
引名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①看引用材料是否代表作者观点,如能 体现可代做论点; ②看引用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起 证明论点作用,如是也可同做论据。开 头的两句名言既可充当论点充当了论据 的作用。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 3、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4、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5、理清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对比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自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论点是什么? ②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 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④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论证过程: (分4层)
•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其次,运用道理论据: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2eb0f0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8.png)
商业领域的怀疑与学问
风险评估
在商业领域中,怀疑与学问的应 用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潜在的风险
和机会。
市场调查
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了解消费 者的需求和行为,从而做出更加
明智的商业决策。
竞争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和劣势 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
竞争策略。
社会领域的怀疑与学问
社会问题研究
01
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寻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完整
contents
目录
• 引子 • 什么是怀疑 • 学问是什么 •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 • 怀疑与学问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子
主题的提出
引出主题
本课件旨在探讨“怀疑与学问” 这一主题,帮助大家了解怀疑在 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 确地运用怀疑精神。
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的最有效方法。未来 研究应该加强实证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实用 性。
注重研究的社会应用
未来研究应该注重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关注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通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展望: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怀疑与学问
在教育领域
在科研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并 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 时,教师也应该抱有怀疑态度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
科研工作者应该保持怀疑精神 ,不断挑战已有的理论和观念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 ,他们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 功底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确 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34张ppt).ppt
![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共34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e6350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5.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课程导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 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
——宋·陆九渊
学习 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
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
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积累 运用
认识作者
【顾颉(jié)刚】(1893—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 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 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分析 论证
分析论证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①“学者先要会疑问。”——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提出论点,使文章庄重典雅,引起读者兴趣。作为道理论 据证明作者的观点。
分析论证
道理论证
③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数”。 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人们便尊称他为 皇;神农是农业之神,教民 ,采
撷庄稼,还尝百草,创
学,便被尊称为 皇。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钻木取火 天 结网捕鱼 地 耕种 医人
拓展训练
2.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 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 句和典型事例。 3.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
正音正字
虚妄( wànɡ) 墨守( mò ) 折扣( zhé )停滞( zhì )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顾颉刚(jié ) 腐草为萤(yínɡ)
当堂检测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刚(xié)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不打折扣(zhé) D.视察(chá) 盲从(máng) 辨伪去妄(wǎng)
课程导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 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
——宋·陆九渊
学习 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
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
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积累 运用
认识作者
【顾颉(jié)刚】(1893—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 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 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分析 论证
分析论证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①“学者先要会疑问。”——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提出论点,使文章庄重典雅,引起读者兴趣。作为道理论 据证明作者的观点。
分析论证
道理论证
③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数”。 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人们便尊称他为 皇;神农是农业之神,教民 ,采
撷庄稼,还尝百草,创
学,便被尊称为 皇。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钻木取火 天 结网捕鱼 地 耕种 医人
拓展训练
2.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 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 句和典型事例。 3.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
正音正字
虚妄( wànɡ) 墨守( mò ) 折扣( zhé )停滞( zhì )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顾颉刚(jié ) 腐草为萤(yínɡ)
当堂检测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刚(xié)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不打折扣(zhé) D.视察(chá) 盲从(máng) 辨伪去妄(wǎng)
《怀疑与学问》PPT优秀课件
![《怀疑与学问》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071c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d.png)
自主学习
02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 ) 没有事实根据的。( 虚妄 )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辨伪去妄 )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攻自破 )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 么作用?
重点探究
(3)对照论证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 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 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重点探究
1.本文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个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明白浑厚 (2)通达流畅 (3)简洁准确 (4)长短相宜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共22张PPT)
![《怀疑与学问》(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3011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0.png)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 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 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 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 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顾颉刚
1、了解作者,识记重点字、词。 2、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 作者的论证思路。(重点)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 道理。 (难点)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 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 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 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 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 则推崇备至 。
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 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 首先作道理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 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丰富 起来(“反面”—“正面”)。其次举例论证:戴震事例 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再次,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 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 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 “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 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 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 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 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 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2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be405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4.png)
举例论证
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道理论据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引用论证
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引用论证
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要步骤。
3~5自然段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第6自然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3、4自然段
“传说”
对于现实的传说,“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 据”;对“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要“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
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 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找出本文事实论据,并分析运用的哪些论证方法?
例: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 ,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 於何书?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书是何时人着的? 著者 何以知道? 著者何以知道?(举例论证)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环境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学生学习不仅受教师 “教”的影响,教学情境、教学组织、师生互动等变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的“教”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学”,“学习结果”更不能等同于“学习过 程”。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测量学生掌握知识领域外,还要反思为学生 认识、感知、体验、探究自己的生活世界,是否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和独特
论点
论据
中心论点·分论点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
论证方法
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8张PPT)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9dfb6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9.png)
三、价值目标 对文中的论证逻辑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
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 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 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 对古史传说经历的考察和研究。
环节二 梳理文章的结构
1、文章标题为“怀疑与学问”,请找出能阐明“怀疑“与“学问“关系的句子。并思考其包含几层关系, 明确中心论点,填写下表,梳理文章结构。 引用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1: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分论点2: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 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 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 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 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童年的瓦特体弱多病,胆子又小, 常喜欢一个人玩,但爱动脑筋。
有一天,他看见水壶里的沸水忽然 掀起壶盖,发出“噗噗”声,就好奇地问 奶奶:“为什么壶盖会跳动?”奶奶告诉 他,这是壶里水蒸气的力量。小瓦特心里 想,蒸汽的力量可真大,要是能利用它就 好了!这件事启发了他对蒸汽机的发明。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 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 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 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这些创造都是 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 系呢?今天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 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 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 ,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
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 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 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 对古史传说经历的考察和研究。
环节二 梳理文章的结构
1、文章标题为“怀疑与学问”,请找出能阐明“怀疑“与“学问“关系的句子。并思考其包含几层关系, 明确中心论点,填写下表,梳理文章结构。 引用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1: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分论点2: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 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 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 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 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童年的瓦特体弱多病,胆子又小, 常喜欢一个人玩,但爱动脑筋。
有一天,他看见水壶里的沸水忽然 掀起壶盖,发出“噗噗”声,就好奇地问 奶奶:“为什么壶盖会跳动?”奶奶告诉 他,这是壶里水蒸气的力量。小瓦特心里 想,蒸汽的力量可真大,要是能利用它就 好了!这件事启发了他对蒸汽机的发明。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 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 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 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这些创造都是 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 系呢?今天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 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 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 ,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6张ppt).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6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34f8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f.png)
8
局部探究
(一)整体把握内容结构
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参考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9
局部探究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各部分大意,明确文章论证结构。
12
课堂总结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 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 积极方面作论证。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 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 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 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 的阐述。
26
局部探究
第⑪⑫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 参考:第⑪句是从正面论述,第⑫句是从反 面举行论述。
27
局部探究
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
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参考:(1)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 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 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7
整体感知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局部探究
(一)整体把握内容结构
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参考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9
局部探究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各部分大意,明确文章论证结构。
12
课堂总结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 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 积极方面作论证。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怀 疑,进而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 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论及从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 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 的阐述。
26
局部探究
第⑪⑫句分别是从那什么方面论述的? 参考:第⑪句是从正面论述,第⑫句是从反 面举行论述。
27
局部探究
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
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参考:(1)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 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 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7
整体感知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 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5d3be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6.png)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 序 不 能 调 整 。 因 为 这 四 个 “ 常 常 ……” 是 “ 一 切 学 问 家 ” 对 “ 流 俗 传 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塾师(shú)
大儒(rú)
√B.譬如(bì)
C.折扣(zhé)
盲从(máng) 怀疑(yí)
视察(shì) 载重(zài)
D.流俗(sú)
启迪(dí)
步骤(zhòu)
不攻自破(gōng) 墨守成规(mò) 停滞不前(zhì) 腐草为萤(yíng)
B项“譬如”(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知识链接
总结论证思路与技巧
1.划分层次。 2.概括层意。 3.合理表达。 首先,提出……观点或先举……事例(引用……名言)引出…… 观点;接着,用……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 论证了……道理或引发了……的思考)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虚妄(wàng)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2)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举例论证(例证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 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
(3)
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程颐( yí )
(9)腐草为yínɡ ( 萤 )
顺 序 不 能 调 整 。 因 为 这 四 个 “ 常 常 ……” 是 “ 一 切 学 问 家 ” 对 “ 流 俗 传 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塾师(shú)
大儒(rú)
√B.譬如(bì)
C.折扣(zhé)
盲从(máng) 怀疑(yí)
视察(shì) 载重(zài)
D.流俗(sú)
启迪(dí)
步骤(zhòu)
不攻自破(gōng) 墨守成规(mò) 停滞不前(zhì) 腐草为萤(yíng)
B项“譬如”(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知识链接
总结论证思路与技巧
1.划分层次。 2.概括层意。 3.合理表达。 首先,提出……观点或先举……事例(引用……名言)引出…… 观点;接着,用……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 论证了……道理或引发了……的思考)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虚妄(wàng)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2)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举例论证(例证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 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
(3)
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程颐( yí )
(9)腐草为yínɡ ( 萤 )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
![九上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ffce5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0.png)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 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 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 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 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 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2、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 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 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 别”的过程课后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倾听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的例作论用证。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 ①举的..例...子.的,例具子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 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段观点)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 文的能中随心便论相点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 ③使说论服证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七、练·作业
1.以下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错误一项是( A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i) B. 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暨如(pi) 辨伪去妄(wàng) D. 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解析]“颐”应读“yí”。
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 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 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 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事实论据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六世纪之前,“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 地位。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 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 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 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 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2、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 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 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 别”的过程课后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倾听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的例作论用证。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 ①举的..例...子.的,例具子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 ②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段观点)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 文的能中随心便论相点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 ③使说论服证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七、练·作业
1.以下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错误一项是( A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i) B. 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暨如(pi) 辨伪去妄(wàng) D. 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解析]“颐”应读“yí”。
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 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 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 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事实论据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六世纪之前,“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 地位。直到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 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 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 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 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191868763231126fdb1132.png)
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论述的问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怀疑对于治学的作用)
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会提出疑问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1、(3-4段)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
信了,要查出事实和根据。【例证法】 2、(5段)对“书本、学问”要提出疑问,也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
理清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段) 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引论】
第二部分(3-6段) 用分论点阐明总论点。 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本论】
品味探究:
本文的论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怀疑对于治学的作用)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引论】 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城东中学 陈界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 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 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 ,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无论历史与现实,都存在 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 学习的收效好些呢?《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 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 、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 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 ——《怀疑与学问》。
自主学习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
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 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审题后整体感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 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 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 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 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 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呢?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 就是 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 即“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7b5ab2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2.png)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
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从第三段顺利过渡到第四段,体现了说明文结构语言的严密。)
第4段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4段
第一层 (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 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拓者、奠基人。
❖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复 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大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怀疑与学问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通过怀疑而明辨是非,从而建 设起新的学说。
师板书“怀疑”“学问”,就这二者的关系,请同 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看看作家是怎样阐述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的。
❖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
举例论证。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3a833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⑥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 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是
如何论述怀疑精神的。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程颐( yí )
虚妄(wànɡ)
步骤( zhòu)
懒惰( duò )
停滞( zhì )
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做学问的人首先
中心论点: 要学会怀疑。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 的地方却不怀疑,就等于没有 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什么是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
”“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
正反对比论证: 使观点更深刻、 更全面、更有说 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 名言,使论证更 有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 戴震读朱子《大学章句》的典故
反:对于别人……不能做学问
正:只有常常……学问才会进步
道理论据
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 存在。”
思考探究
(2022湖南衡阳)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A项打名开言科论学述大的门是的按钥时匙复,习无对疑于是学一习个的问重号要。性—,—不李能四支光持“治 学必D.须提有出怀一疑个精问神题”往这往一比观解点决。一其个他问三题项更均重可要支。持—这—一爱观因点斯。坦故选 A项。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bc9f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5.png)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 推翻错误的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 密的天动学说开始提出了地动学说,那么,怀疑 与学问和创造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 们通过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来一探 究竟。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知识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作为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论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研读3—5段 1、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 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 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 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 国疆域沿革史》等几十部著作。
jié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研读第6段 1、第6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句话分别从什么角度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 3、第一个分句说:“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有哪 几步?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 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 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 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知识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作为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论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研读3—5段 1、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 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 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 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 国疆域沿革史》等几十部著作。
jié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研读第6段 1、第6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句话分别从什么角度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 3、第一个分句说:“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有哪 几步?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 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 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 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层 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 见的论证方法。 3.品味论证语言。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绍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 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 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 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 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 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 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 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
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
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
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 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 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5.词语辨析
盲从 追随
两词都有“跟随、随从”的意思。“盲从”是指盲目 地附和随从,含有贬义;“追随”是指积极地效仿前人的 事迹,含有褒义。
知识链接
议论文 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 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即以议 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 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 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 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检查预习
1.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程颐( yí ) 腐草为萤( yínɡ)
盲从(mánɡ)
譬如( pì ) 虚妄( wànɡ) 停滞( zhì )
2.多音字
( ) zhé 折叠 ( ) biàn 便装 (折 ) zhē 折腾 ( 便 ) pián 便宜
()
( )shé 折本 ( ) xiè 姓谢 (解 ) jiě 解题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 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 强。
3.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 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jiè 押解
3.形似字
( 险 )xiǎn 凶险 ( 辨) biàn 分辨
( (
捡
)jiǎn
)
捡拾
检 jiǎn 检查
( (
辩)
)
辫
biàn 辩论 biàn 辫子
()
()
( 儒) rú 儒家 ( 滞) zhì 停滞
( 孺) rú 孺子牛( 带) dài 带动
折 rú 濡湿
缔 dì 取缔
4.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
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
内容探究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 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 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 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3.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4.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5.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按怎样的思路?
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 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 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 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 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 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6)(7)(8)(9)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 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 (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 (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第(9)句则 是由点到面证明。
运用:(1)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 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_____自己的信仰, 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2)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 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_______,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答案:(1)追随(2)盲从
整体感知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层 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 见的论证方法。 3.品味论证语言。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绍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 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 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 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 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 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 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 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
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
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
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 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 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 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 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5.词语辨析
盲从 追随
两词都有“跟随、随从”的意思。“盲从”是指盲目 地附和随从,含有贬义;“追随”是指积极地效仿前人的 事迹,含有褒义。
知识链接
议论文 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 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即以议 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 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 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 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检查预习
1.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程颐( yí ) 腐草为萤( yínɡ)
盲从(mánɡ)
譬如( pì ) 虚妄( wànɡ) 停滞( zhì )
2.多音字
( ) zhé 折叠 ( ) biàn 便装 (折 ) zhē 折腾 ( 便 ) pián 便宜
()
( )shé 折本 ( ) xiè 姓谢 (解 ) jiě 解题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 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 强。
3.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 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jiè 押解
3.形似字
( 险 )xiǎn 凶险 ( 辨) biàn 分辨
( (
捡
)jiǎn
)
捡拾
检 jiǎn 检查
( (
辩)
)
辫
biàn 辩论 biàn 辫子
()
()
( 儒) rú 儒家 ( 滞) zhì 停滞
( 孺) rú 孺子牛( 带) dài 带动
折 rú 濡湿
缔 dì 取缔
4.重点词语 腐草为萤: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 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
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
内容探究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 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 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 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3.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4.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5.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按怎样的思路?
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 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 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 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 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 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6)(7)(8)(9)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 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 (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 (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第(9)句则 是由点到面证明。
运用:(1)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 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_____自己的信仰, 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2)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 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_______,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答案:(1)追随(2)盲从
整体感知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