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训练

合集下载

2021中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法(三)

2021中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法(三)

2021中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法(三)作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它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高效地完成作文题目,我总结了一些中考作文快速审题立意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理清题目要求和限定条件在写作文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并理清题目要求和限定条件。

特别是要注意题目中是否有关键词或特定要求,如“请你用几句话概括主题”、“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等,这些都是需要在作文中重点呈现的内容。

通过理清题目要求和限定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写作的方向和立意。

2.分析题目背景和主题在理清题目要求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题目的背景和主题。

背景是指题目所描述的社会环境和现象,而主题则是指题目所要求我们表达的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题目背景和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并在写作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确定角度和立意在分析题目背景和主题之后,我们需要确定自己的角度和立意。

角度是指我们在作文中所采取的观点或立场,立意则是指我们在作文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要点。

在确定角度和立意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题目相关的个人经历或亲身体验;二是与题目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热点话题;三是与题目相关的正面或负面事例。

通过确定角度和立意,可以帮助我们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论述。

4.组织思路和提纲确定好角度和立意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组织思路和提纲。

思路的组织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即在开头部分总结要点,在中间部分详细论述观点,在结尾部分再次进行总结和提出建议或展望。

提纲的制定可以采用罗列法、对比法、因果法等不同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阐述观点。

5.展开写作和提炼语言在组织思路和提纲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展开写作,并提炼语言。

写作时可以根据提纲逐段展开,注意段落的过渡和连接,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逻辑清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材料作文更是其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在材料作文中,学生需要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展开论述,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因此,如何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首先,对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和要点,抓住关键信息,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

只有对材料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避免跑题或者离题。

其次,审题立意训练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审题的过
程中,学生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意。

同时,还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除此之外,审题立意训练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所给材料的信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重复和啰嗦,做到言简意赅,表达清晰。

同时,还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做到字正腔圆,句式优美,语言得体。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学生
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材料作文这一考查形式,提高作文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审题立意训练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中考作文审题立意授课类型C作文审题C作文立意C失误对策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如何审题?题眼即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

它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有限制或修饰作用,是揭示作文的意义、中心、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

作文中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表语气、表频率或重复的副词:《这样的感觉真好》《跟你说说另一个我》题眼作文题目以动词为题眼:《选择》《期待你的夸奖》《为这样的创意点赞》《我的坚持》时间副词 :《曾经,并肩同行》、《花开有时》、《若能重回那一天》题眼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__是我心中的一缕阳光》《上海的味道》、《花开有时》《初中,一曲难忘的歌》以形容词等为题眼:《精彩的瞬间》、《初中,一曲难忘的歌》以人为题眼:《同桌的你》审题示例(一):《花开有时》诗意的语言往往含义丰富,正如这个命题,既可以理解为美丽的花儿总会有开放的时候,引申为努力的付出总会换来成功的喜悦;也能理解为花的盛开是有季节性和时令的,而不是想什么时候看花都有,所以要珍惜花开的时光。

第一种理解:美丽的花儿总会有开放的时候,引申为努力的付出总会换来成功的喜悦。

那可以写的内容就多了:一段时间刻苦认真的学习,换来理想的成绩;挑战自卑,战胜自我,自己的才能终于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誉;与家长相处时,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化解两代人的误解和隔阂,关系融洽和谐……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可选的素材真的不少。

第二种的理解:花开有时,花开——美好的事物,有时——有固定的时令季节,所以,对美好的事物,要珍惜。

那什么事美好的事物呢?大好的青春时光、纯真的友谊、美丽的回忆……《花开有时》——“花开”为实,类似这样的命题,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写法是最能将立意更加深刻的。

所以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地方适量描写自然界中的实实在在的花,这样不仅能加入相应的环境描写,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更能烘托人物的心理或人物的形象,更好的突出主旨。

当然,以上可能只是比较常规的写法,想要出彩得到高分,也是需要另辟蹊径,创新立意的。

中考作文训练——审题立意

中考作文训练——审题立意

审题的方法: 一、一般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1.火眼金睛——锁住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揭示作文的中心、 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怎样才能锁住题眼呢? 一看动词。如《我心雀跃》,“雀跃”就是此题题 眼,“雀跃”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兴奋的样子,所 以应写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注意运用心理描写。 二是注目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如《美丽的误会》, 关键词是“美丽”,“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 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 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 段美好的故事。
3.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 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 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 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 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 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 不能“家里……街头”写上好几幕。 再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 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 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 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 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 · · · · · 但 “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 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1.顺向立意。“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有生 存空间。” 2.逆向立意。“坚持真理比赢得喜爱更重 要。”“悦纳自己。”等。 3.辩证立意。“当自己暂时不为大家接受时要 先学会接受别人。”“改变先要改变人们对待 新事物的态度。”等 4.发散思维立意。“扬长避短,不能改变声音 就少说多做。”“要学会听取难听的批 评。”“夜晚的叫声再美也不受欢迎。”“要 改变的不止是叫声。”

初中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

初中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

要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1
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要审读的内容包括:
2
文题的大、小、宽、窄、虚、实、显、隐。
3
文题中有没有点示主题的字词。
4
文题中有没有点示重点的语言标志。
5
文题中的的标点或其它符号及其含义。
6
有没有副标题,其作用是什么?
7
各种写作要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四瞄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小练习:
刚才的题目是中考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01
03
02
1
再来看下面一些常见中考作文题:
2
"我的一天"、"记我受到的一次小挫折"、"家中小事"、"记一堂我喜欢的语文课"、"我的老师"、"常人小传"、"令我深思的一件事"。这些题目对内容的要求都很具体,选材也比较容易。
审题立意
初中作文专项训练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审题——四瞄四盯看分明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训练【篇一:中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中考作文审题技巧——材料作文一、什么叫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什么?它指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思)提供给考生了。

三、材料作文的组成和分类分别是什么?1、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

2、分类:材料按形式分,有纯文字材料(故事、名人事例、寓言、警句、哲理片段、议论语段、诗词等)和图画式材料(一副漫画或一个图表)。

①记叙性材料: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看清要求(如拟题要求、文体要求、文字要求、内容要求等),看懂文字材料。

这是快速审题的第一步,对整篇作文的立意、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明断是非优劣,通过阅读材料要迅速判断出材料所提供现象的属性,是与非,正与误,优与劣,以便确立自己文章的中心。

再次,挖掘深意,有的材料作文内容比较复杂,主旨比较“隐蔽”,在这种情况下,深入领会材料就成了关键。

若拟写记叙文,则应先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再由此联系与材料相关的人或事。

若拟写议论文,对所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使用:从中引发观点,一般来说,所给材料是有意义的,能给人某些启示的,所以往往可以从中得出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

不管怎样不同,提炼的观点必须与原材料相吻合。

),再围绕观点来阐述。

由此可得下面的写作思路:开头引述材料→认真分析后,确定论点,(即提出中心)→具体论证→结尾照应开头(材料),深化中心。

四、如何审清材料作文的题意?1、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作文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作文类型,它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展开论述。

如何正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要点,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首先,审题要准确。

审题是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审题不准确,就会偏离主题,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

在审题时,我们要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正确理解材料的要点,明确文章要围绕的中心思想。

只有审题准确,才能写出主题突出,内容充实的文章。

其次,立意要新颖。

审题准确之后,就需要对文章的立意进行训练。

立意要新颖,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简单地套用材料中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可以通过联想、比喻、举例等方式,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新颖,更加吸引人。

再次,论点要充分。

审题准确、立意新颖之后,就需要对文章的论点进行充分训练。

论点要充分,就是要有足够的论据和分析,能够支撑起整篇文章的论述。

可以通过举例、引用权威观点、列举事实等方式,使文章的论点更加充分,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结构要清晰。

审题准确、立意新颖、论点充分之后,就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训练。

结构要清晰,就是要合理安排文章的段落和句子,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可以通过分段、标点、连接词等方式,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加易于理解。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审题准确、立意新颖、论点充分、结构清晰,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材料作文。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中考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_作文专题

中考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_作文专题

中考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中考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

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是奔腾咆哮的。

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混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流,显示了内在的力量;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重。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

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所给材料有三节文字。

第一节文字从渡河涉水经验谈起,将浅水河与深水河进行对比,实际上对外表深沉不露而内在深邃博大的人生态度进行了肯定。

第二节将黄河外表的平静与内在的流动与渊深进行对比,主张不能仅看其表,而应当看到内在的流动与深邃。

第三节文字进行评说,为文章立意作了暗示。

1 / 10“静”可以理解为“沉静”“宁静”“平静”“冷静”“静默”“静穆”“沉稳”,类似的还有“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内敛”等等。

(“镇静”“谦虚”属于擦边球,语言基本功好的,降一个档次处理。

)“流”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活力,内在的动力,内在的能量。

“深”是“深邃”“深沉”“深度”“丰厚的内蕴”“厚实的功底”“博大精深的素养”。

“静、流、深”提倡内敛、不张扬、有底蕴,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为人风范。

“静、流、深”三者是表里的辩证统一,三者分为两个方面:“静”为一方面,一定要涉及;“流”“深”为另一方面,可都涉及,也可仅涉及其一。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

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作文训练系列之一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三步走”
第一步:找准提示语,把握材料关键。

新材料也叫命意作文,“意”就是命题者限定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命题者需要你在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

根据武汉市材料作文的特点,这个“意”往往以提示语的形式出现在文字材料之中,所以审题立意的第一步就是找准提示语。

材料作文的文字材料常常分为三部分:一是客观叙述(呈现)文字,或叙述事情,或讲述故事,或陈述现象,或者是前面阅读题的文章……二是主观概括(或评论)文字,是命题者对以上文字材料的分析、评论或提炼,而命题者的意图就在这一部分,即命题者的“提示语”往往就在其中;三是写作的要求。

如下:客观叙述文字+主观概括(评论)文字+写作要求
例1】2008年中考题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加油!”简单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的地冲向终点。

“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肯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简单的一句话,让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09年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镜头一:运动场上。

“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

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镜头二:春游途中。

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小松树。

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

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

这一点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

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2011年中考作文试题】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

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

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第二步:分析提示语,明确写作重点。

根据近几年重要的考试作文题来看,提示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示语是对客观叙述文字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表明命题者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希望看到初三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思考。

如:
2008:简单(一句话)——巨大(力量)
2009:客观(困难)——主观(尽力)
2010:成长迷茫——认清自己
2011:学习(方式、内容、结果)——过程(智慧)
2、提示语直接(或稍作变化)就可以作为观点(主题),比如“尽力而为就好”(2009)和“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2011),因为是明确的判断句,就可以直接作为观点(主题);
“简单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2008),稍作变化为“简单的话一句却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 ;“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2010),稍作变化为“成长过程中需要认清自己”,就可以作为观点(主题)了就可以作为观点(主题)了。

3、把提示语变为明确的表达(陈述句或判断句)以后,然后再分析这个句子需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即命题者需要我们思考怎样的答案。

因为武汉市作文题具有共同的特点——思辨性,我们不妨归纳为提示语其实是要考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如:
①、简单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提示语本身就是这个目的)
②、为什么尽力而为就好呢?
③、为什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认清自己呢?
④、在学习中为什么要智慧的学习呢?
第三步:回答“为什么”,确定文章主旨。

回答“为什么” ,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明确你的文章将要表达什么主旨以及主要内容。

主旨其实已在提示语中,现在是进一步明确,明确到什么程度?要明确到围绕这一主旨可以写哪些主要的内容,也就是从几方面表现主旨。

如图所示:
主旨(中心论点)
◆这些表达的主要内容或方面(层面)从哪里去找?
重新仔细的读读作文题的文字材料,深入精读文字材料中的第一部分(客观叙述文字),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挖掘可以表达的主体内容的层面,比如2008年4月作文题的客观叙述文字:
200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我们认识了一个弱女子,她坚守一位医生的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但她十年不辍,无怨无悔,被她揭露的伪劣医疗器材有20多种,其中8种已被查处,她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她——陈晓兰,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陈晓兰事迹的几个重要方面:
①、坚守医生的良知——坚守良知
②、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无畏
③、十年不辍——执著坚韧
④、无怨无悔——纯洁无私
——回答“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为什么又是强大的?”
【练习】对以下作文题审题立意:
【2010年4月调考作文试题】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地理课上,大家在观察《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河流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

当大家纷纷探究其科学原因的时候,老师却谈出了一番人生启示:“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

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

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有时候,“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啊!这一现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2010年5月调考作文试题】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美的色彩呀!
放在桌上的颜料对立在桌上的镜子说:“老弟,让我们给你全身涂上七彩的颜色吧,那样你会变得更美。


“不,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不需要用多余的色彩来打扮自己。

”圆脸的镜子微笑着婉言谢绝。

“难道你觉得自己的外表够漂亮了吗?”颜料奇怪地问。

“那倒不是。

”镜子回答。

“那就让我们给你带来一个美丽的包装吧,你会变得更吸引人的。

”颜料说。

“不不不,美丽的包装只会让我失去作为镜子存在的价值。

”镜子连声拒绝。

颜料的善意或镜子的拒绝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
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一个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子,平时总是抽出时间去进行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而且做出了一些成绩。

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微笑着回答:“只要是真的喜欢,总会有时间的。

工作繁忙,那不是理由!平时,人家吃饭要一个小时,我只用十分钟,人家晚上九点睡觉,我十一点才睡,我挤出时间进行音乐创作,仅此而已。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么简单。

如果爱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推辞;如果努力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开脱;如果用心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为自己打圆场……如此而已。

“那不是理由!”这句话引起了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