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ppt课件
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 尽管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 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 歧更大。 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 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 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这六个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课程与教学论》
3. 形成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群 大分化和大综合的趋势 19世纪单一的教学论学科 20世纪前期分化成了“课程论”和“教学论”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成了各自的学科群:
–课程领域:一般课程论、课程社会学、教材学、潜在课程论 、课程平价论…… –教学领域:教学认识论、教学社会学、脚学伦理学、教学艺 术论、教学技术学……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的层次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课程的层次定义,课程处 于五种状态: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1.课程开发的依据
•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以杜威哲学中的实践理性为重要思想来源。 从教育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问题和可能性进行综合 的建设性探讨,这正是实践理性的基本意蕴。具体在课程方 面,鉴于以往课程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施瓦布积极吸取 “实践理性”的基本意蕴,强调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和动态 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进而试图将人们的目光从过度追 求课程开发的原理和程序重新拉回到具体的教育情境和课程 实践中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世界各国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
• 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哪个更有意义,必须结合各国 实际来具体分析。
•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注重的是课程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希望课程能够照顾学校差异、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 社会多元化要求。 •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打破国家、地方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解放 学校、解放教师,使得左右学校课程的各方力量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这是国际上推崇校本课 程开发的国家最直接而现实的追求。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4.课程评价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观察、交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作品、抽样 调查等。 ·评价的基本程序: (1)界说目标,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确定评价的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性、信度和效 度。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较为有效的实施程序是: 先要求参与课程编制规划的每一个成员,提出少量在他们看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
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 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
新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尊重学生经验 • 美国强调自学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
学习。 • 日本开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2.小学数学
新教材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 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新教材内容及其特点是:
(1)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 (2)具有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 (3)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4)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本章小节
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确定; 2.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 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 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 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 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 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 解力。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共40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Biblioteka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 目标与课程内容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 • • • •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不同政治制度下教学论的相互争斗。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进入多元发展的时 代。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1.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始终面临着如何 看待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问题。 • 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我国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动力。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3.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进 行了独立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 1.不能简单的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 划等号。 •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 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 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 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
•
2.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
3.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第二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 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教师 每天都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 2.对小学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基本的专业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 (六)经验
• “经验”的三种通俗解释:一是动词形式,意指经 历,体验;二是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 技能;三是哲学概念,指感觉经验,即感觉认识, 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 接触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 初步认识。 • 杜威认为经验思维有三个明显的缺点:第一,它具 有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第二,它不能适用于新异 的情境;第三,它具有形成思想懒惰和教条主义的 倾向。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从学校课程诞生之日起,直至17、18世纪,这 一段历史时期的学校课程,我们都称之为古代课程。 在我国,这一时期则延续到19世纪末。
(一)我国的古代学校课程
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兴办之前, 学校里实施的一直都是古代课程。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我国的 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这就 是“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
• 合理地给课程下定义,首先必须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其次 要有思想和批判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熟谙课程领域的各种事 实与理论。
• 试着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你自己对课程的定义,然后和理论 家们的各种定义相对照,看看你究竟持什么样的课程观。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
(一)教学内容
•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 教学内容的外延小于课程的外延,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 • 除了教学内容,课程还包括怎么教的内容。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二者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二)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 术”,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 乐、几何、天文。“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 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到了中世纪,教会垄断 了教育,“七艺”的内容被改造为神学的附庸。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中介,以传授 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第9页/共37页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
• (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 1. 教学认识的特殊性
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 第二节 现代教学及其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优化教学的一般理论
第1页/共37页
第一节 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 一、教学的定义 •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
第2页/共37页
一、教学的定义
• (一)不同视角下对教学所作的不同概说 •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 2.《教育大词典》(顾明远主编):“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
第14页/共37页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 (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 学而忧则仕(中国),服务于民主政治(古希腊)。 • (二)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 • 主要传授文化知识、伦理、政治、宗教领域的知识。《四书》
《五经》(中国),文法、修辞、辩证法等(古希腊)。
第15页/共37页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
源即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这学生身心的发展,即教学产出。 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
第30页/共37页
• (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 合乎教学规律为真。 • 合乎价值理想为善。 • 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第31页/共37页
三、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 (一)遵循教学规律 • 深入研究教学个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理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所用教材: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一.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三.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四.掌握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问。
其研究对象是课程和教学。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
(1)已有的定义研究教材P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都隐藏着对课程的理解,即课程观,或是“教什么或学什么”的答案,区别在于有的人自觉,有的人不自觉而已。
从社会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就倾向于服从大众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要求孩子的,就倾向于服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还有既能服从社会要求又能照顾到儿童的兴趣需要的。
总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隐藏着自己的课程定义。
理论家们给课程下的种种定义,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和想象的,而是基于人们对课程各种各样的理解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所以,任何一种对课程的界定都会有一群忠诚的追随者。
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经过思考的对课程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你自己的课程观。
(2)词源分析从词源上来追溯课程的内涵,有些寻根究底的意思、因为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从语言最初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早期对课程内涵的认识,然后,把“课程”还原为最原始的状态来把握它的本质。
中国:教材p29.根据年龄而设的课程,《礼记,内则》记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年有三,学乐、颂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
根据季节而设的课程,《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课程与教学论82335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王本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序言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1.垂直组织 • 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
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 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2.水平组织 • 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 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1.普遍性目标 • 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2.行为性目标 • 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 局限性。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
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 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
新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尊重学生经验 • 美国强调自学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
学习。 • 日本开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四)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提升人格。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 线索或脉络,故又称课程组织的要素,简称组织要 素。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教育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节
• 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 1. 教学的概念和本质。 • 2.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 3.优化教学的原理与策略。
本章完 !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3.现代教学进入多元发展的时代
• 主要有两种基本倾向
• (1)美国和英国倾向: 重视直接经验和学生个性, 相对忽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质量标准。 • (2)日本和苏联倾向:强调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质量 标准,相对忽视学生的个性和教学自由。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三)我国现代教学的发展
• (二)理解概念应注意的几点: • 1.优化教学是基于特定标准来评判的。
• 2.优化教学是革故鼎新的结果。
• 3.优化教学有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二、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 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 • • • 这一标准具体表现为: 1.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 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 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 1. 特殊认识说 基本观点: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 • 2. 发展说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3. 实践说 基本观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 4. 交往说 20世纪6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兴起。 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中 介,以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 殊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 (一)教学的基本要素 • 代表性的观点: • 1.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
• • • 2.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3.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方法。 4.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 空 间。 • 5.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 • 6. 三三构成说:三个构成要素(学生、教师、内容)。 三个影响因素(目的、方法、环境)。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比较
三本教材:1、张 华 《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三本教材比较
教材内容 张华 2000年 王本陆 2004年 钟启泉 2008年
课程与教学论的 涵义
第一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
的涵义
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与教 课程与教学论的
学论
涵义
第一章第一、
课程与教学研究 的历史发展
二节 课程研究 的历史发展、 教学研究的历
第一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
的历史发展
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关 系
第一章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
关系
第一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
系
学习课程与教学 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第二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 论的意义和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 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 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 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 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 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 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 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 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 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 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 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
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
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
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发展的需要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施瓦布把学习者、即使、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
我们这里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也有人把校本课程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是体制上的变革,走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出特色;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4.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校本课程上午实施侧重解决谁来开发和怎么开发的问题。
需要有效的组织程序和恰当的方法。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1.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2.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
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
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1.现代教学的形成现代教学的产生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
有如下特征: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
2)课程体系变革。
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
出现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著作。
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日渐成熟。
2.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面。
首先,美国出现新教育;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一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一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
二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3)动作技能领域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加涅的教学论思想融合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控制论等观点,是西方教学理论集大成者之一。
(《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3、奥苏泊尔的教学目标分类——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4、罗恩特里的教学目标分类——求生技巧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5、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班级授课制)6、中国学者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技艺水平的教学、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3、杜威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研究性教学模式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评价优缺点)讲授法:具体方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
谈话法: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和检查知识的谈话、指导和总结性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