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意志_的本体论建构及与东方思想的沟通_重新解读叔本华

合集下载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 进化论过分强调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 强力意志就是要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一、关于人生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他觉得我们就像在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里行走,时不时会碰到各种荆棘和坎坷。

比如说,我们想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求而不得,这就会带来痛苦。

就像你拼命地想要考个好成绩,但是努力了很久却还是没有达到目标,那种失落感就是一种痛苦。

而且,即使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快乐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和烦恼所取代。

就像你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刚开始可能会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多久,你又会想要其他的东西了。

叔本华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你对他这种人生本质的看法有什么想法呢?二、意志的力量叔本华强调意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被意志所驱动的。

意志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怪兽,它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做各种事情。

比如,你对音乐有强烈的热爱,这种热爱其实就是你的意志在起作用,它让你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音乐。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定,但其实是我们的意志在背后操控。

比如说,你明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吃,这可能就是你内心的某种意志在驱使你。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受到意志影响的呢?三、对欲望的看法叔本华觉得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等等。

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长不给买,他就会哭闹,这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而且,即使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所以我们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痛苦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叔本华主张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要让它无限膨胀。

比如,你可以试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而不是总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你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欲望吗?四、孤独与思考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一个人进行深刻思考的好时机。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1、世界是我的表象——哲学出发点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叔本华对人类意志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意志和表象。

意志是真实世界的
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力量,而表象则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由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

在叔本华看来,表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在于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受到因果律的束缚。

意志是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有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表象的方式来认识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解脱和超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
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他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在艺术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意志和
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叔本华启发了后世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

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49-02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

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

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

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

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

”[1]26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唯物主义和从主体出发的唯心主义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先就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

在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里已经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半面,并且以它们为前提的,而主体客体的分立也是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

生命意志之痛苦_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生命意志之痛苦_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传承》2009年第5期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社会历史根源。

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这两次革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带给了人们巨大的震撼。

而当时的德国则还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还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信赖性还很强,因此表现得极为软弱。

叔本华生活在革命高潮衰落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正处于尖锐对立,欧洲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雄心第一次受到严重打击。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行测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行测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3年公务员省考之行测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单选题(共50题)1、“今天,你节省了多少碳?”有一群“环保达人”,自觉地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电脑不用就关机,用清单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日记”实时挂到网上……这就是眼下正时兴的“低碳生活”。

进入2011年,低碳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A.夏天把办公室空调温度置为舒适的18℃B.在烹饪食物时尽量减少油炸烧烤C.上班族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D.出差时自带洗漱用品而不使用宾馆一次性用品【答案】 A2、关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的“唯意志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B.主要观点是“意志是宇宙的本体”C.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D.受印度哲学和佛学影响较大【答案】 C3、长期以来,同注重群体间礼法道德的儒家学说相对,道家思想被看作是立足个体,崇尚个体生命自然发展的学锐,所以,在经济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儒家所引导的相当一部分学说规范已失去体制支持的今天,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人生哲学,重新有了理论上的自足性,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层面上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A.儒家学说以群体为本B.道家哲学以个体为本C.当今体制更支持道家思想D.当今社会较崇尚发展个体【答案】 C4、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不必然通过评审。

据此,可以推出()。

A.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不可能通过评审B.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必然不通过评审C.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可能不通过评审D.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很可能通过评审【答案】 C5、2013年4月,吴某在微博上散布H7N9禽流感在宁波某地爆发的谣言。

当地警方依法对其作出拘留五日的处罚。

吴某的行为属于:A.违纪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犯罪行为【答案】 B6、快递公司服务范围即服务网络能覆盖或到达的范围,是衡量快递公司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快递企业提供快递服务的物质基础,服务范围决定了快递公司快件所能到达的服务区域,对于客户来说,快递公司能提供的服务范凰当然是越大越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本书核心思想(推论部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充满欲望,人因无法满足而痛苦。

即使满足了也只是暂时的,终究归于空虚。

所以人生充满痛苦,要寻找解脱之道。

解脱方法:一是用艺术短暂摆脱;二是否定意志,修成圣者。

活着就像一场大梦,死亡让我们醒过来。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自然万物背后的真理就是我们的意志,意志是永恒的、唯一的。

追寻真理,就像在梦中试图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另外,明白了意志的唯一性,我们就不会去伤害他人,而是以博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因为他人的意志就是我们的意志。

以下序号对应刘大悲老师译本的相应章节,序号后的文字是我对该节内容的理解。

一(基础):世界是表象,主体世界是表象世界存在的条件。

1 世界是我们的表象。

“存在”与“可知觉”是同义词,“存在”仅仅指可被主体知觉的,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主体知觉,它就是“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色彩) 2 表象世界由客体和主体组成。

主体是一切现象、对象存在的条件。

叔本华认为一切先天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知识都属于充足理由原理的内容或其衍生的内容(如: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等。

)。

3 时间和空间的两种性质。

性质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性质二:时间和空间是构成杂多现象的两个条件(即原文“相对的存在”、“万物永远流转”、“变动不居”、“偶然性质”的意思。

)。

4 关于物质的本质。

一:物质的本质在于它的活动(因果作用);二:物质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物质想要永远存在,就必须要变化,例如:一个没有基因突变的物种迟早要被大自然淘汰;一个长期没有变革的社会迟早要灭亡。

这正表现了物质的本质。

我们无法认识其他物质本身,我们认识的只是自己身体的变化。

5 只有客体与客体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主体在因果关系适用范围之外。

6 本节是关于哲学的理论部分,比较晦涩。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间接地认识世界。

7* 唯物论和费希特哲学的错误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析叔本华_意志_范畴的内涵

简析叔本华_意志_范畴的内涵
第四,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本体论的语言观。在传统的哲学中, 语 言同概念、判断、命题联系在一起,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人的认识相关, 并不在哲学的本体论的范围内。海德格尔不论在前期还是在后期都在 反对这种观点, 它把语言纳入本体论的范围。在前期, 他认为语言是此 在的展开状态, 是同现身情态和理解同样源始的。在后期, 它把语言同 存 在 联 系 在 一 起 ,“ 语 言 是 存 在 之 家 ”、“ 存 在 是 走 向 语 言 之 途 ”。 这 明 显 的说明语言是本体论的。
叔本华在对理念乃至意志的认识中, 通过直观实现了主客体的合 一, 消解了主客二分, 开了现代西方哲学克服主客二分之先河, 对胡塞 尔的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 叔本华无 法正确解决理念与意志及表象的关系, 陷入了同柏拉图理念论同样的 困境。而且, 他认为理念是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系统, 由低到高代表意志 不同级别的客体化, 人处于最高级别, 因为人比任何其他事物更具个性 且既能认识表象也能认识意志, 足见叔本华理念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 痕迹已非常明显。
『』华Βιβλιοθήκη 叔 本 华 指 出 ,“‘ 世 界 是 我 的 表 象 ’: 这是个真理, 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
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不过只有
意王 志增

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 抽象的意识罢 了”。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是我 的 表 象 ”可 以 表 述 成“ 世 界 是 人 的 表 象 ”, 因为只有人才能将作为表象的世界纳入 自己理性认识的范围。人既有意识也有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理论学习》2007 年第 6 期
61
学术研究
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 而是理念, 是永恒的形式, 是意志在这一级 别上的直接客体性。”只有在直观中, 认识的个体才升为认识的纯粹主 体, 而被考察的客体才升为理念。我们通过直观艺术作品, 自失于对象 之中来认识意志的直接客体化的理念, 进而认识意志本身。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伟大的悲观主义”,对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叔本华的思想以“意志”作为基础。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源于一个无限的、盲目的力量,这个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意志是不可满足的欲望和欲求的根源,它驱使着一切活物的行动和世界的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追逐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导致苦难和痛苦。

其次,叔本华强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现象的表象,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真本质。

他引用了佛教的“八苦”来描述人类感知世界的困难,这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衰。

人类越接近真相,就越能意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痛苦。

另外,叔本华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点颇具特色。

他认为个体永远无法在欲望满足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他建议人们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欲望的消除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他认为,艺术和美好的事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但也只是片刻的感受,无法持久。

此外,叔本华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行为和正义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法真正改变人的本性。

他对于婚姻和性爱的看法十分悲观,认为这些只是为了繁殖和满足欲望的手段。

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为了权力和资源而彼此争斗。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哲学影响。

他对于写作和表达的关注,以及对意识流的探索以及精神分析都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叔本华的一些思想也与东方哲学如佛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之,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独特,透过他的眼睛,世界显得无常、苦难且悲观。

意志的盲目驱使和欲望的不可满足使人类陷入循环之中,只有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世界的洞悉,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学说,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由人类理智的本质所决定。

心灵有自身的知觉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归约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康德宣称说,在我们认知表象的意义上,我们无法知道脱离开理智的世界是什么,并且也永远无从知晓;它是伟大的不可知之物,是人类借以将世界知觉为表象的本体。

我们不能在理智直觉中直接面对自在之物,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心灵的形式,诸如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都不适用于它。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发生了分歧。

他认为,如果我们仅只是一个理智存在者、一个向外注视的主体,那么,除了按照时空范畴和因果律构造的现象外,我们的确无法认知任何事物。

但是,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我们却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在关于活动的意识中,我们了解到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意志;它是无需外因的非时空性质的原始活动,并通过冲动、本能、努力、向往、渴望等方式来表达自身。

我们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现象、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来了解;并把自身表象为延展的有机体。

我们以两种方式认知自我: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但只有一个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

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身体是意志的表现。

自然和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解决整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

叔本华按照与人的观念相类比的方式解释一切事物: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这种唯意志论的世界观通过各种事实得以巩固。

当我向内观审时,我直接与自己的意志照面;当我向外观审时,我直觉到作为身体的意志。

我的意志将自身客体化为肉体,并通过有生命的机体来展现自身。

在石头中,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力;在人类中,意志意识到自己。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这些事件都证明,自然界中活动着与人类意志相似的力量。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万方数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个相互厮杀的场所,永无宁日;各自都为了求得生存、满足 欲望而不断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直至同归于尽,归于虚无。 在叔本华的求生意志里人间是找不到一丝曙光的,更找不到 幸福和自由,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愁苦,如同苦海里的破船, 苦苦挣扎也毫无希望,并认定“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 涡的海洋”。只有山重水复而无柳岸花明,人就是一步步往 死胡同里钻而无任何归路。叔本华说:“占有一物便使一物 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 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而和这些东西作斗争,其痛 苦并无减于和困乏作斗争”。【9J(H川其实求生的意志本来就 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物的存在与另 一物的存在如同食物链一样重要,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 生态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样,这种依存关系是双 向的,而绝非是占有和置之死地的相争关系。事实证明,人 与人之间的共生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大凡人世 轮I四乃是自然规律,把人生看作一切毫无价值的不知所终的 梦幻是偏激的。世界存在和发展乃是一个个坚实的个体不 断积淀而推进的。人生短暂只是相对的,个体的存在及其积 极意义是绝对的。叔本华生活在由片面导向的经验世界中, 得出悲观主义哲学的晦暗宿命论。把人生看作一场悲剧,把 人看作是一群还未进化的毫无自我拯救能力的动物群,完全 是一幅任意受摆布的自残图景。这是他的非理性主义的无 节制扩张酿成的恶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荒谬的。这是 把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演绎到极至而导致的虚无主义。 (二)忽视人的社会性存在,否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文化、 道德体系。叔本华所说的“痛苦与无聊”来自欲望之不能满 足及满足之后的暂时欲望的缺失,实际上没有区分人与动物 需要的不同。动物的需求仅仅是生物性的,直接与它们自身 的肉体及感受相联系,它们只要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就足以 感到幸福。人与动物的不同根本上在于人类所独有的社会 性,并通过交往将人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文化、道德所允许 的范围之内,因而人的痛苦和无聊更多的是植根于人的社会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奥瑟.叔本华(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乃至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叔本华主要哲学著作的书名,又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

在康德的哲学中,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即本体之外的存在着的真实客体,其刺激我们的感观产生感觉,却不可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由自在物刺激感观所产生的感觉表象,即现象世界。

但叔本华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直接提出了:自在之物即意志存在,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认为一切外在物都是"我"的表象,我们不知道什么太阳,什么地球。

"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

我们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概念而研究自身的时候,自我本身也是作为一个概念性的表象而存在,所以在一个"我"的角度,世界都是以"表象"存在的。

那么世界作为"意志"而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也有人翻译为意欲,对人而言,它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欲望,对生存、温饱、性、荣誉等等一切满足人需要的欲的总括。

我们平时的意识只是心灵的表层,只有了解了隐藏在在意识下面的"意志",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自己。

当我们想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个理由,当我们不想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也有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不需要理智与原因的,这是我们欲望,一种需求指导着我们。

"当我们用理智与解释与一个人争辩时,最令人头疼的是最后发祥它不愿理解你,我们必须在它的意志上做文章,.我们说服一个人,最终用的不是逻辑,要说服一个人,你就得打动他的切身利益,欲望和意志。

叔本华“意志”的本体论阐释

叔本华“意志”的本体论阐释

叔本华“意志”的本体论阐释
余治平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2)001
【摘要】叔本华是第一个对“意志”作出本体论阐释的哲学家。

在叔本华的哲学
体系中,意志是“自我”现象的最后本质,它与“我”甚至与我的身体是同一的。

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根据,却又超越于时、空和因果性,存在于“根据律”之外。

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是派生的,意志永远高于理性,人只在意志自由的境地里,才能理解、达到意志。

而这与东方思想中的梵、佛教精神又是相通融的。

意志在自身——客体化——客体化的否定过程中实现着自己,完成对存在世界的决定和推动。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余治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43
【相关文献】
1.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兼论弗洛伊德学说与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关系 [J], 白新欢
2.美是意志的直观显现——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现象学阐释 [J], 苏宏斌
3.意志与物自身——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的“理性”动机 [J], 谢永康;胡小玲
4.意志、悲观主义与人的迷失——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学思想探析 [J], 杨玉昌
5.“意志”的本体论建构及与东方思想的沟通——重新解读叔本华 [J], 余治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

评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

作者: 李淑英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码: 48-54页
主题词: 叔本华哲学;唯意志主义;本体论;哲学体系;思辨理性;西方哲学史;内在本质;非理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康德
摘要: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独立的实体,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给它以明确的解释,阐述了世界、人生的非理性的内在动力,建立起了意志本体论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是人的内在本质。

意志本体论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2期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 3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7)“意志”的本体论建构及与东方思想的沟通———重新解读叔本华余治平3摘 要:叔本华是第一个对“意志”作出本体论阐释的哲学家。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根据,却又超越于时、空和因果性,存在于“根据律”之外。

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是派生的,意志永远高于理性。

意志在自身———客体化———客体化的否定过程中实现着自己,完成对存在世界的决定和推动。

叔本华的意志既有西方柏拉图的理念传统,又具东方梵佛的精神特质。

人只有在如同大梵、佛禅的意志自由境地里,才能理解、达到意志。

关键词:意志 表象 根据律 梵 禅“意志”作为概念出现,在西方是随着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心灵转向而开始的。

两千多年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它作为行为动机、内在意愿的普通心理学性质,虽然这期间奥古斯丁曾把意志当作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只有到了叔本华这里,它才被上升到终极本体的高度。

在重新解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基础上,本文力图通过对意志本体论建构历程的描述和阐释,纠正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叔本华意志所作出的诸如“主观唯心”、“折衷主义”、“悲观主义”之类的肤浅界说和简单定论,从而达到对意志的重新理解和对叔本华的再认识。

一、意志在根据律之外叔本华在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无疑太多地承继了康德的方法。

但不像费希特、黑格尔那样,叔本华保留了康德对现象世界和存在之物的区分,他把自在之物和意志看成了一回事,而把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宗明义地就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1]世界上除了意志和表象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和康德一样,叔本华也讲时间和空间,他首先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认定为根据律的基本形态,并认为这些形态只能是在事物的可知性上所有的,而绝不能是事物本身所有的,亦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只是我们认识的形式而不是自在之物的属性。

根据律从不限定自在之物,而只是在它成为表象之后才能附加于它的。

凡是在现象中、客体中的东西,肯定是要被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所决定的,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借助这些形态才能加以表象,完全奠基于时空和因果性这些形态上的是整个的纯粹数学和纯粹先验的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实证科学只能研究现象、表象和客体,只依靠根据律的内容来确定研究对象。

这些科学与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不相涉的。

根据律的内容只是一切客体的本质的形式,也即是客体之所以为客体的普遍方式,是一种附加于客体之所以为客体的东西。

作为这样的客体,无论什么时候它总要以主体为前提,以主体为其必然对应物。

因此,这对应物就总在根据律的有效范围之外。

叔本华以为,把外在表象世界看成是实在的存在,其错误就在于把根据律的有效性推广、扩充到作为主体的物自体(“意志”)上,而这正是在以往独断论思想包括泛理性主义哲学中最常见的弊病。

叔本华的目的在于扬弃实在性的错误,还自在之物以本来的面目,现象界只是意志个体化的环节,而根据律也只不过是主体发挥于现象的普遍形式,说到底还只是一种工具、手段,而永远不会是意志的自身和意志的目的。

叔本华说:“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在具有各种形态的根据律的范围之外的,从而就简直是无根据的;虽然它的每一现象仍然是绝对服从根据律的。

并且,在时间、空间中,它那些现象虽不可数计,它却独立于一切杂多性之外,它本身是单一的,但又不同于一个客体之为一。

”[2]进入现象形式的意志与纯粹的意志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是叔本华的一贯思想,他不止一次地进行了论述:“意志在每一现象中都是完整的,未经分割的,而在四周它却看到无数复制着自己本质的肖像。

可是这本质自身,也就是真正的实在,那是它只能直接在自己内部找到的。

”[3]“这杂多性管不着意志了,因为杂多性是直接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而意志是决不进入时间空间的。

它呈现于一株或千百万株橡树,都是同样完整的,同样彻底的。

”[4]叔本华的这些论述很容易让人想起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但更本质地说,应该是叔本华对东方佛教“一乘圆顿”思想的灵活改造和巧妙运用,《华严经》中常讲宇宙的本体“真如”(“一”)显现为各种现象(“一切”),各种现象摄纳于“真如”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自在无碍[5]。

意志(主体)是自足的,根据律所有的一切形式“在我们的意识中都是现成已有的,完全无待于客体。

客体显现于其中,构成其内容”,“主体无待于显现着的客体,也完全具备这些形式,全面看到这些形式。

”[6]二、意志高于理性叔本华认为,过去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如笛卡尔颠倒了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实际上,人首先有意愿,然后才去认识他所要认识的东西。

认识总是派生的,总是与意志格格不入的,因为意志总要通过意志肯定、排除认识的干扰来放纵自己的欲求,而认识却是要通过动机来改变意志的方向。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

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的,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

由于后加的认识,他才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什么,即是说他认识到他自己的性格。

所以他是随着,按着意志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

”[7]从本体论上看,意志是决定世界的一切的,是世界及人之本性所在,因为有了人这个“主体”,才有了认识。

但认识是随着意志现象的客体化而出现的,存在于个体化原理之中,以根据律为依托,认识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在根据律中存在着,它只不过是人对自我及其对应物的一种认识,是意志理解自己、达到自身的工具而已,它的功用是极有限的,一切抽象的认识都只能为意志提供动机,只能变更意志的方向,而决不能变更意志本身。

“认识本来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

”[8]“理性的本性是女性的,它只能在有所取之后,才能有所与”,它并不是真正扩大了我们的认识,只是赋予这认识另外一个形式罢了。

这样,与其说“人是要他所认识的东西”,还不如说“人是认识他所要的东西”,在没有任何认识之前,人就已经是他自己意志创造物,认识只是后来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来“照明”自己的意志的。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叔本华一再强调“意欲是教不会的”,因为“凡是人在根本上所欲求的,也就是他最内在的本质的企向和他按此企向而趋赴的目标,决不是我们以外来的影响,以教导加于他就能使之改变的;否则我们就能够重新再制造一个人了。

”[9]那么,人又如何把握、达到“意志”本身?这在叔本华的体系里是矛盾的,他试图对意志作出一个全面透彻而明确的阐释,但却遇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精神的巨大冲突。

叔本华的“意志”一方面来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如柏拉图,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更来源于东方印度教、佛教的神圣典籍。

彻底理解叔本华的意志,必须首先理解叔本华的意志自由,在意志自由的境遇中把握意志会更直接、更本质。

而这一切在叔本华又是以印度教的“大梵”、佛教的涅般木为基础的,永远无法以人类逻辑思维的判断、分析、综合来说明、证明和表述。

“即凡此有气息者,行者,飞者,不动者———凡此,皆为般若所领导,皆安立于般若那(Prajnana)中。

世界为般若所领导,安立于般若那中,般若那即大梵(Brahman)也”,而“般若那”即是“凡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阿若那也,毗若那比,般若那也,智识也,内视也,毅力也,感觉也,理解也,情念也,记忆也,筹度也,心志也,生力也,情欲也,意欲也。

———凡此,诚皆般若那之称也。

”[10]吠檀多(Vedanta)哲学视“梵”为明显世界(物质客体)的有效动因和遍及一切的宇宙灵魂,认为一切创造之物都来源于它,又都归之于它。

《薄伽梵歌》中定“我”(Atman,宇宙灵魂)或“不灭”为孕育万物之器(Y oni),“我为众生之始 我为众生之中、未 古塔给舍哟 我为众生心中这自我。

”[11]直至后来佛教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禅宗,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的就是人类精神对世界本身、对存在本身、对“真实”的寻求,而这些境界都是人的思维和语言所无法企及的。

叔本华继康德之后,再一次把西方哲学推到了尽头,不过他比康德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叔本华在印度教、佛教的智慧中看到东方文明的曙光,找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别样出路。

三、意志对存在世界的确定和推动近代德国哲学自康德以后,是以对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的认同为特征的,虽然叔本华到处有意识地在各个思想方面都与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分庭抗礼,但他本人的体系构造仍未摆脱德国哲学的这一思辨传统。

“意志乃是一切事物自在的本身,它的逐级客体化就是这个可见的世界。

”[12]意志就是在自身———客体化———客体化的否定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

意志客体化最低的一级表现为最普通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如重力、属性是意志的直接表出,它没有根由,既不能叫原因,又不能叫后果,而毋宁是作为存在的基本前提,这样的前提是不允许寻问的,是假设性的,作为到处存在的原始的力,它根本就在根据律之外,是事物的“隐秘属性”。

最普通的自然力没有个性,不分彼此,只要是存在物,无论是无机物、有机物,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具有“自然力”所赋予的属性。

但在意志客体性较高的级别上个性开始出现了,尤其是在人,个性发展为完整的人格。

在动物,越是低级的,其个性的痕迹越是汩没于种属的共性之中。

科学只要知道一个种族的生理特征,就能对每一个个体作出精确的判断。

但是在人恰相反,在人这一族类中,每一个体都得要作出个别的研究和个别的探讨。

这主要因为人有理性,可以伪装,可以歪曲意志的本来方向。

所以,看待每一个人都得要看一个特殊规定的、具有特征的意志现象。

因为有了意志的客体化,世界便不再是单一的,因为有了生存的欲望、生存的意志,世界便产生了动力。

叔本华以为“生命意志”总是“一个饥饿的意志”。

因为“饥饿”,意志产生了趋向较高客体化的“冲力”,而这一冲力又体现在高级理念对低级理念的征服上。

冲突、斗争是征服的主要形式,“生命意志的否定是必须以不断的斗争时时重新来争取的。

”[13]斗争是必然要出现的,“没有胜利不是通过冲突而来的”,“意志客体化的每一级别都在和另一级别争夺着物质、空间、时间。

恒存的物质必须经常更换自己的形式,在更换形式时,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有机的现象在因果性的线索之下贪婪地抢着出现,互相夺取物质,因为每一现象都要显示它的理念。

在整个自然界中都可跟踪追寻这种争夺,是的,自然之为自然正就只是由于这种争夺。

”[14]在动物界自身中,每一动物又为另一动物的俘虏和食料,亦即每一动物又得让出它借以表出其理念的物质,以便于另一理念得据以为其表出之用,因为每一动物只能由于不断取消异类的存在以维持它自己的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