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
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⑧有效组织的特征1、战略导向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
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群体或个人。
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和组织研究的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个体与组织的互动以及组织内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个体行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个体动机与满足个体在组织中表现出的行为受动机和满足程度的影响。
有三种主要的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
这些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工作中追求满足的动机来源,有助于组织管理者理解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2. 个体决策与判断个体在组织中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和判断。
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和决策错误的风险。
个体决策行为可以通过启发式和评估思维等策略来改进,提高组织决策的效果。
3. 个体情绪与情绪劳动个体在工作中会产生情绪,并将其传递给他人。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工作中主动管理情绪的能力,对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管理者可以通过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策略来促进员工情绪的积极表达和管理。
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整体的行为表现。
以下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知识点:1.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组织中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安排方式。
组织设计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
组织结构和设计的合理性对组织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
2. 组织文化与认同组织文化是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
组织认同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
组织文化和认同可以促进员工凝聚力和组织承诺,提高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
3. 领导与权力领导是指影响他人行为、管理组织的过程。
权力是领导者在组织中影响他人的资源和能力。
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权力类型对组织绩效和成员满意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组织外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组织环境的重要知识点:1. 组织变革与适应组织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需要进行变革和适应。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的动机、激励、决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在实际管理中,了解个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1. 动机与激励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动机和激励的影响。
动机是个体内部驱使其行为的力量,激励则是外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有效的动机和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2. 决策与问题解决个体在组织中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和解决问题。
管理者需要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并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以保证组织的决策质量。
3. 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组织需要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个体的工作表现,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
二、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团队的建设、团队决策、团队合作等方面。
了解团队行为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注重团队文化的塑造、成员角色的分配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
通过合理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2. 团队决策团队决策是指团队成员在面临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了解团队决策的模式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3.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团队合作是团队行为的核心,也是团队能否顺利达成目标的关键。
管理者需要有效地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协作效能。
福建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重点章节梳理
福建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重点章节梳理一、概述组织行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员对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
在福建省考研管理学中,组织行为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重点章节。
二、个体行为1.个体特征与行为:成长背景、性格特质、价值观念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个体动机与激励:理论和实践中的激励方法、奖惩制度等;3.个体学习与决策:学习与决策的过程分析、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影响等。
三、团队行为1.团队构建与发展:团队建立与成员角色分配、团队发展的五个阶段等;2.团队协作与沟通:协同工作的策略、有效沟通的技巧等;3.团队决策与冲突:团队决策过程中的思维误区、冲突处理的方式等。
四、组织结构与设计1.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特点:职能、分工、集权与分权等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组织分权与控制:权力与授权的分配、控制机制的建立等;3.组织变革与创新:变革管理的策略、组织创新的促进因素等。
五、领导与管理1.领导理论与类型:权力、影响力、领导风格的研究和实践;2.管理行为与方法: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管理等;3.领导力发展与培训:领导力素质的培养、领导力开发的方法与实践。
六、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1.组织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文化的定义、文化形成的路径、文化的影响力等;2.组织公民行为:员工的组织参与程度、员工的组织忠诚度等;3.组织公平与道德:公平的概念和原则、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引导。
七、跨国组织行为1.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2.跨国团队与领导: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跨国领导力的特点与技巧等;3.跨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的人才招聘、员工培训与发展等。
八、总结在福建省考研管理学中,组织行为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的各个层面。
通过对上述重点章节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组织内的人力资源,提升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是指组织将其行为规范化,对员工的行为、做法以
及企业文化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基本原则是:
在给与员工足够的自主自由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确立和保持行为标准,为上下级领导和员工之间构建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
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企业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领导层管理作用;二是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客观、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三是完
善规章制度,明确职业操守中心价值和行为准则;四是强化有效的惩
戒措施,坚持“言行一致”的原则,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
只有贯彻
组织行为管理,才能确保企业正常运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
发展。
组织行为重点
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2、组织行为:是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3、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追求、善恶和重要性的总的评价。
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感情、认知和行为意向。
5、从众:是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称为从众。
6、冒险转移:是群体决策的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
这种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现象”。
7、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不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8、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一、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目标律,2、动机律,3、强化律,4、遗传律,5、环境律,6、发展律,7、多样律,8、本我律。
二、组织的分类:A、按社会功能的不同:1、生产组织:2、政治组织:3、整合组织:4、模型维持组织:B:按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1、互利组织:2、商业组织:3、服务组织:4、公益组织:C:按控制成员的方式1、强制型组织:2、功利型组织:3、规范型组织:D:按组织人员的多少小型组织(3-30人)中型组织(30-1000人)大型组织(1000-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E:按目标的不同1、营利组织:特征:以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其他组织和和个人的各种需求,并以纳税的方式支持其他组织的正常运行。
2、公共组织:3、非营利组织:除公共组织之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
F:按产权的归属1、公有组织:是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的组织。
2、私有组织:是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的组织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1、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1、【P31,L1】互动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命题1、行为是人与情境持续的,多方位互动的结果2、人在这一过程中是能动的,既被情境所改变,同时也在改变着情境3、人在许多特性方面是不同的,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和能力因素等4、对情境的两种解释是重要的:客观的情境以及个人主观认识到的情境2、【P33-34】知觉的特性和影响因素A:知觉的主要特性:1、选择性:指当知觉对象为对知觉者自身的需要、动机、个性、经验等有意义的事物时,他们的知觉会格外的清晰,同时也与知觉对象有密切关系。
2、理解性:指知觉者受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其所理解的问题能更快地进行知觉3、整体性:指知觉者往往把知觉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的一种知觉特性4、恒常性:指人的知觉并不随着知觉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而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一种知觉特征。
B:知觉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情境因素1主观因素主要与对目标的熟悉程度、态度、情绪、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相关2、客观因素主要与知觉对象的外貌特征、语言表达、非语言线索、意图相关3、情景因素主要与发生交互作用的场所和情境刺激的强度表相关4、情绪与情感的表达【P42】1、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与情感也有一定的区别,A:从需求的角度看,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求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求相联系B:从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生俱来,人与动物共同具有,情感是后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
C:从反应特点上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的种类和表达。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度等,可将情绪分为A: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B: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一、简答1、组织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 2、组织行为的特性:可描述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按应用程度分类: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按研究目的分类:描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可控性分类: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按比较内容分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2)环境和教育:包括早期经验和学校教育。
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发展。
(3)实践活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备了基本素质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后,要成才还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
★5、能力的管理应用:(1)树立所有员工都是人才的观念、用人所长(2)实现能职匹配(录用、安排、晋升、调职,需要--员工)(3)实现能力互补(类型、大小)(4)重视培训提高能力★6、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个体对某人、事、物的认识、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个体对某人、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意向成分: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事、物做出行动的意向和准备状态。
7、态度三成分的关系: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关键,情感导致行为意向。
8、态度的影响因素价值观: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遗传:态度中存在先天的、遗传的因素。
后天:态度受老师、朋友、领导、同事、家人、社会舆论等影响。
9、具体说明态度与行为并不总是一致(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虽然通常认知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有时也会发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有两种表现:一是一个人的看法间相互矛盾;案例:两种认知间的矛盾一是态度三要素发生逻辑矛盾。
案例:抽烟者的认知失调、某企业对纳税的态度认知失调会使人痛苦。
案例:某女生认知失调造成的痛苦、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烦恼这时就可能把失调调为和谐。
调整办法:一是改变认知达到和谐;案例:日本车二是改变行为达到和谐;案例:日本车三是为这种不一致找个借口。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态度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些重点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决策与沟通等。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及其职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模式。
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运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功能型结构、分工型结构、分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协作和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等。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提升组织绩效。
接下来是领导与管理。
领导与管理是组织中的重要职能,它们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是指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引导他人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则是指组织资源和人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提高团队士气,优化组织绩效。
最后是决策与沟通。
决策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决策过程的合理性和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
而沟通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组织的协调和发展。
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这些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相互关联,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体的绩效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应用相关知识和理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指导组织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以及决策与沟通是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重点概念整理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重点概念整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问题的学科,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互动和决策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重点概念进行整理。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作用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
通过研究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组织内部的构造、沟通和决策方式,组织行为学可以为组织提供有效管理员工和优化组织绩效的方法。
二、员工行为1. 个体决策行为:研究个人在组织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包括认知偏差、决策风格和决策方法等。
2. 工作满意度:研究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包括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工作环境和薪酬福利等因素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3.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额外角色行为,包括帮助同事、积极参与和组织忠诚等。
4. 工作倦怠:研究员工的疲劳和无动力现象,包括身心疲惫、工作投入度下降等。
5. 组织公平感:研究员工对组织的公平感知,包括薪酬公平、晋升公平和公平分配资源等。
三、组织结构和设计1. 组织结构:研究组织的分工、权力关系和沟通渠道等方面,包括分工原则、权威关系和平行组织等。
2. 组织文化:研究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包括组织文化的类型、形成和管理等。
3. 组织变革:研究组织在变革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变革管理、组织创新和组织学习等。
四、领导与权威1. 领导风格:研究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包括任务导向型、关系导向型和变革型领导等。
2. 领导权力:研究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和运用方式,包括权威型、赏罚型和专家型权力等。
3. 领导行为:研究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包括参与型决策、支持型行为和激励型行为等。
五、团队和协作1. 团队动力学:研究团队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团队凝聚力、角色分配和冲突解决等。
2. 团队决策:研究团队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包括团队协商、共识和决策质量等。
3. 团队效能:研究团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绩效,包括任务效能和社会效能等。
组织行为学(第14版)重点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组织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组织行为管理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组织结构、领导力、团队合作、员工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组织行为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一、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组织结构是指企业中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和沟通渠道。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沟通。
例如,设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让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避免任务交叉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此外,适当的组织结构还能促进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二、领导力的作用领导力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良好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在组织行为管理中,领导力可以通过亲和型领导、激励型领导和参与型领导等方式发挥作用。
合适的领导风格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组织的基本要求之一。
团队合作可以汇聚各方智慧,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加强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组织行为管理必须重视团队合作的培养和推动。
通过设立适当的团队目标、制定明确的团队角色和职责,并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成效。
四、员工动机的关键因素员工动机是指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个人意愿的因素。
在组织行为管理中,公司要关注员工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提供晋升机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式,能够使员工更加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提高绩效的方法组织行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绩效。
为实现高绩效,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此外,企业还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提供福利和支持员工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
六、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组织行为管理面临种种挑战,例如多元化的员工需求、全球化竞争、技术发展等。
组织行为管理方案
组织行为管理方案引言:组织行为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研究和引导组织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整体的目标。
合理的组织行为管理方案可以帮助组织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员工发展和满足员工需求,从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行为管理方案,旨在提升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一、组织文化的塑造1. 共享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在组织内部建立并传达共享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确保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2. 加强内部沟通建立透明、畅通的内部沟通渠道,包括定期开展员工大会、部门会议和团队讨论等,促进信息流通和员工间的相互了解。
二、员工参与与激励1. 设立激励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福利待遇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2. 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包括培训课程、岗位轮岗和跨部门合作等,满足员工个人成长的需求。
三、团队建设与协作1. 激励团队合作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团队协作和共同完成的成果,提升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2. 促进沟通与信任鼓励员工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员工关怀与福利1. 关注员工福利提供全面的员工福利保障,包括健康保险、休假制度和员工关怀计划等,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2. 平衡工作与生活提倡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五、绩效管理与奖惩机制1. 设立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考核与员工的目标和组织目标相对应。
2. 奖惩并重设定奖惩机制,及时展现对高绩效员工的认可和对低绩效员工的警示,推动员工的积极进取。
结语:通过以上的组织行为管理方案,组织可以更好地塑造组织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团队建设和协作,关怀员工的福利和需求,并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
这样的方案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
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⑧有效组织的特征1、战略导向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
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群体或个人。
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
⑶稳定性。
行为中偶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
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类似于个性的概念。
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
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
P68○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㈠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2、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1)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2)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3)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很有应用价值:(作用)首先,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特征对于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求的人需求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㈡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㈢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公式:动机强度﹦效价×期望值×工具性(效价是指个体对某一目标或诱因的偏爱程度;期望值指个体相信通过努力会取得某一水平业绩的程度;工具性指个体对某一水平的绩效将使自己获得某一报酬或诱因的相信程度。
)组织管理意义:管理者应该弄清员工最偏爱的诱因,确立报酬结构;管理者应努力开发员工的才能,提高其绩效水平;要让贡献大的员工得到相应的回报。
㈣强化理论1、提出:美国:斯金纳2、观点:个体倾向于重复那些伴随有利结果的行为。
3、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行为之后伴有有利结果。
负强化:行为之后不再伴有某种不利结果。
如好行为后不再计较以前过错。
惩罚:某一行为之后伴有某种不利结果。
消退:某一行为之后不再伴有某种有利结果。
○20、当代动机理论(代表着员工动机进行解释的当前状况)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过分强调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萎缩。
认知评价理论强调外在奖酬对内在激励的负面作用,反对将酬劳与绩效完全挂钩。
○21工作扩大化:指扩大员工完成任务的数目,有利于员工有机会施展多种技能,加大责任感。
但要相应增加报酬。
○22工作丰富化:指增大员工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估自己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改变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
○23事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24双满意理论: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应当树立以员工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员工满意的提高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
○25影响员工满意水平的主要因素:⑴薪酬结构⑵工作内容⑶人际关系⑷事业发展⑸工作条件⑹管理状况⑺人格特征○26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
○27态度的改变方法:㈠群体影响法㈡活动参与法㈢信息沟通法:最常用○28恐惧唤醒-------- 中度恐惧唤醒最有利于态度改变。
○29组织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的程度。
○30组织承诺三种基本成分:(三种基本成分共同存在、共同作用)感情承诺:情感依赖、认同感、投入意向;持续承诺:指员工因考虑跳槽的成本而不愿流动的态度和行为。
标准承诺:指员工觉得有义务留在组织继续工作。
○31组织承诺的影响和决定因素1、个人特点:教育水平与组织承诺正相关;资历与组织承诺成负相关。
2、角色状况: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组织承诺负相关;3、工作特征:自主性、监督、技能多样性、挑战性、工作条件等等。
4、工作经历:个人重要性:指员工对自己贡献大小、职位关键性的感知;正相关。
群体凝聚力:即人际氛围组织可信性:指组织为员工办事时言行一致。
参与管理:增加信任和责任。
○32压力:指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境的情绪与生理反应。
○33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有:1.工作负担 2.工作条件3.角色冲突与模糊4.人际关系5.组织变革6.侵犯行为7.工作与家庭冲突8.价值观差异○34工作绩效-------中等水平的压力能使员工的工作绩效最高。
○3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划分标准:组织成立;完成组织目标。
正式群体:包括任务群体(由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人组成)和命令群体(由组织的第一管理者和向他直接汇报工作的下属共同组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包括兴趣群体和友谊群体等。
○36从众(羊群效应)定义:在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个体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37美国莱维特的群体会议意见不一致时的演化过程和模式:合理辩论——劝解说服——攻击——心理上的隔离——从众或离开○38从众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积极:开拓视野;消极:缺乏主见,扼杀自主创新思维○39团队:指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
○40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人数:3人以上;绩效:1+1+1>3;协作;责任:个体责任与共同责任共担;共同的承诺,即不光是兴趣爱好相同;领导:参与管理,比较自主。
○41影响团队的绩效的因素:1、外部环境 2、团队目标:明确性、挑战性 3、任务性质 4、团队规模:5-7人最佳5、团队构成:最好是异质团队6、社会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绩效有时提高(有熟练技能时)有时降低(无熟练技能时)的情况。
社会懒惰(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指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大,个体在完成团队任务时的努力将减小的情况。
42团队决策的障碍:1、团队思维2、团队极化○43人际沟通的方式:○1、口头沟通优点:快速传递和快速反馈;缺点:信息失真,卷入的人越多,信息失真的潜在可能性越大。
2、书面沟通优点:可无限期保存,可核实、可查询、迫使人进行更周全的思考、更严谨、逻辑和条理。
缺点:费时、缺乏反馈3、非语言沟通---一般伴随语言沟通的过程中,也可单独存在。
形式有: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用词的重音、面部表情及沟通双方的身体距离。
优点:补充言语沟通44沟通障碍:1、个人障碍:源于情绪、价值观、教育、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造成的心理距离。
○2、物质距离:常产生于环境因素。
有噪音、身体距离、隔墙壁、静电等、3、语义障碍:源于双方对沟通所用符号,如词语、图像或动作的定义的理解的不同造成。
详见P1704、过滤:指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对接受者有利。
如告诉上级的信息都是上级想听到的。
层级越多,失真越多。
5、选择性知觉: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个人特点有选择地看或者去听信息。
6、信息超载: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我们的加工能力时。
会筛选、忽略或遗忘信息。
7、沟通恐惧:包括害怕在人前说话和沟通焦虑。
○45知觉偏差:由于知觉者、被知觉者、知觉情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主要有:1、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如对三种不同相貌等级的人的职业地位、婚姻状况、做父母的能力、幸福程度等的评价时,相貌好者得好评价,反之则反之。
2、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如:认为商人都很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子温柔等。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